一颗星给彭昱畅的演技,一颗星给原著漫画。
怀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这部电影,毕竟是张子枫加彭昱畅,但浮夸的剧情完全没有青春的代入感:高三的哥哥疯狂到剪掉全班考试卷子的姓名拿来卖?
放学捉弄妹妹只为了让她不要看到爸爸妈妈吵架?
(坦白讲爸妈下班比学校放学还早?
) 单调的人设:闺蜜出场的时候,设定是有钱家戴粉红色眼镜打扮的像个小公主,我以为我在看学校组织的儿童片…当然闺蜜的颜值是肥肠棒的,但是这个人物太单纯太不做作,以至于男主变成闺蜜哥哥之后,闺蜜对他的百依百顺,太,夸,张,了… 哥哥这个人物本来是立得住的,后期表现出来的哥哥的好,哥哥的蠢萌,哥哥照顾爸爸不得不告别妹妹本来是立得住,但是前期哥哥的皮太过于夸张,导致女主在刚刚发现哥哥没了之后开心的一个人霸占家里的零食,作为观众我觉得这过得挺好的嘛,女主怅然若失什么啊… 还有爸爸妈妈,这两个人的形象完全没有塑造出来,爸爸只有酗酒,也不知道爸爸为什么酗酒,还要儿子每天来捞自己?
看的时候心里只有冷哼说,我要是妈妈我也跟他离婚…… 妈妈这个角色也挺可怜的,责怪爸爸的话从头到尾都只有“你能不能不要喝酒” ??
这一点编剧可以说肥肠不用心了,你不让父母这一层背景丰富起来,你让父母对女主的爱这么少(爸爸只有一个关灯,妈妈只有亲女主两口转身就走),我真的get不到你俩离婚还拆散兄妹俩这种感动点啊。
什么才能让女主的情感在最后的时候最痛?
和睦的家庭最终分开,默默爱着保护着她的哥哥不得不离开,这才最痛。
然鹅真的缺少这么一点渲染… 父母可以吵架,但是父母对女主真的爱好少啊…… 最后夸一下彭昱畅的演技,集拼图的蠢萌,换妹妹后对女主的那几幕,竟然有点帅。
被爸爸回家(虽然不知道爸爸为啥这么丧,每天都这么丧)还是挺心酸的。
漫改不易,且改且珍惜吧
热门短评那个乍看好像很有道理,实则上帝视角+煽动性语气,电影有瑕疵有遗憾可以指出来,大家也都看得出来,但在豆瓣也阴阳怪气地带节奏让看了的人很不舒服。
您说的那几点都可以被反驳(评论区)首映点映公映我看了三次,因为自己太愚钝,很多细节台词没注意到没看明白。
我又是没明白就非得自己求证的类型。
请大家看的时候把自己代入时秒或者代入那个年纪的自己。
那个年纪就是心很小悲伤很大,家庭的事情就是会会让你受伤。
非要抱着挑刺的态度去,冷冰冰地抗拒里面的情节,您看着也难受。
我真的十分羡慕有兄弟姐妹的人,因为我得使劲想象。
然后就是全神贯注去看,我发现这部电影老是台词交代给你太多,晃过去就漏掉一个点,就会觉得衔接很卡。
这是一点点小建议。
这不是什么二胎宣传片也不仅仅是关于兄妹情的电影。
我看到的更多是家庭。
刚在微博看到有个女孩说自己在电影院哭得要昏过去,不管是不是有夸张的成分,她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宣泄口,在她所经历的家庭问题中找到了出口。
我想这就是好的电影。
我们普通人没有多少宏大的格局,每天去极力创造社会现实的深刻意义,光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家庭中好好地长大,甚至突破它原本的缺陷,跳出坏的循环,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我印象很深的是时分猜测妹妹内心的一句台词:“爸爸妈妈是因为相爱生下我们的,可为什么就不爱了呢?
那他们会不会也不爱我了呢?
”我的爸爸妈妈没有离婚,但是我想会不会在那个年纪遇到这种情况小孩确实会这么想。
时秒说“我谁都不想跟,我跟你们不熟”。
初听觉得太过刺耳,太过夸张。
可回想起来,小时候爸爸妈妈吵架,爸爸曾经偷偷问过我离婚后要跟谁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倔气说“我谁也不想跟,我自己一个人活。
”时秒因为没有家人记得自己的生日:“我对这个家太失望了,我走了,再见。
”是不是读着特矫情,可小的时候心是很小的,家里的悲欢就足以左右情绪。
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因为不被父母理解与他们冷战,或者爸妈吵架,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模一样的话,我对这个家太失望了。
前段时间翻出腾讯微博,我高中居然也发过类似的话。
原因早已记不清了。
时分时秒的爸爸妈妈有多不关心不在意兄妹俩,电影里其实处处可见。
也许你的家庭很幸福,爸爸妈妈围着你转。
可不能否认这世界就是有很多不称职的家长,时秒有时分,爸爸妈妈也以为有时分就万事大吉了。
时秒怕黑,时秒胆小,时秒适应新环境能力差,时秒喜欢吃加辣加孜然的烤肠,时秒每年都想去那个饭店过生日,时秒从小就想要有台拉风的电动车,时秒不想再学功夫了,这些就只有时分记得。
只有时分在意。
还好时秒有时分❤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我们改变不了大人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就是互相取暖,去面对他们创造出来的世界,然后不要变成不负责任的大人呀。
回头看看,独生女妙妙,重组家庭万岁万幸,亲兄妹俩时分时秒,他们都好好地长大了。
这让我特别开心。
第一遍看,因为既想象不出来有哥哥会是这种互动,也没有把自己放在时秒的角度,就觉得是不是稍微夸张了点。
之后看到很多评论关于自己家庭的问题,比电影更狗血;关于兄弟姐妹的日常,比电影更闹腾。
尽管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我知道它确实演绎出了一部分人们的生活经历,我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快速否定这一切。
一些印象深刻的点。
1.那锅土豆牛肉乱炖。
后面也刚好说时分会做剩饭剩菜。
说明他们家平时就兄妹俩,还是哥哥做饭,妈妈忙工作爸爸酗酒不回家。
包括后面时分不在了时秒给爸妈说冰箱里没吃的了,说明平时也是哥哥在买。
2.你把我落下了。
最后的台词讲第一遍觉得有些突兀。
但其实兄妹俩小时候买冰淇淋那段,时秒也说了“我以为你把我落下了”对应着看。
3.无灯巷。
那是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
表明时秒怕黑。
白龙马那段也戳到我,我自己走夜路害怕时也大声跑着唱过“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4.关于后来许了两次愿望,第一次她的内心独白是快把我哥带回来,所以这时候哥哥已经回来了。
这次许愿并没有到十二点。
但之后哥哥依旧要回老家的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
所以第二次许愿是让时分别走。
5.关于我哥变你哥有人觉得太扯,这本来就是有奇幻标签的电影,这也恰好给了时秒旁观的视角。
6.稀有卡。
稀有卡最后音乐出来有提到是开心哥买下来了。
所以工作人员宣布拿到稀有卡时,时秒表情才那么愣。
时秒其实当时拿到的是拼图但是拼图是黑色并不是需要的那一块。
7.万幸和万岁。
有提到重组家庭,这也是家庭问题的一个点。
大人们构建了这样的关系,小孩子要怎么面对呢。
至少小孩子有在努力呀。
至少万岁哥哥有在努力。
8.时秒打电话给万幸,“你了解你哥吗?
”其实不光是哥哥,对于亲人,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9.时分不仅爱妹妹,还爱爸爸妈妈。
一个小时候磕破了牙,疼了好几个星期爸爸妈妈也不管他的小孩儿,却是那个在爸爸醉酒街头背着他回家,一大早给他收拾酒瓶子的男人。
他对妈妈说“你有叔叔,时秒有你,可爸爸呢”他舍不得时秒却选择跟着那个戏谑自己无能的父亲回老家。
他也知道妈妈不爱爸爸了,他尊重妈妈的想法,并且尊重妈妈新的另一半。
10.关于时秒着急要告诉妙妙他们的父母离婚的事情。
我自己感觉那是她对着自己说话,这不是你想象的世界了,不是哥哥保护着你的美好的世界。
她像是在叫醒自己。
11.戳我。
哥哥要让妹妹坚持学功夫,哥哥相信一定会有人喜欢她,家人就是这样吧。
丑妹丑妹叫着,可就是不愿意妹妹为谁委屈自己,妹妹学功夫能保护自己就好。
12.时分骑电动车带着时秒,只是经过类似缓冲带一样的路,只硌了那么一下,就很本能很自然地飞快用左手向后护了护妹妹!!
这个最戳我。
这也就暗示了时分已经回来了。
13.评论里有豆友提到时秒心里许愿快把我哥带回来,嘴上说的是“我希望不管我哥在哪里,他都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就是妥妥的亲人式的愿望了。
就像每次祈愿爸爸妈妈平安健康就好。
14.细节好评。
时分写的小纸条有一条是“永远不要相信男孩子的话”(豆友提到)就像爸爸对女儿说的话一样啊。
还有一条写到“使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时分是很矛盾的,一边对妹妹说相信有男孩子会真心喜欢你,一边又觉得不能相信男孩子,只有哥哥是绝对爱你的。
一边想让妹妹好好坚持学功夫,一边又害怕暴力妹妹因为会功夫真的出什么事。
看到时分时秒的身高刻度线,一个粉一个蓝,一个低一个高,旁边标了年份。
15.中间在巷子里时秒穿蓝色衣服看到时分打游戏那段是她的回忆,切的不够明显所以有些乱。
关于时分这个角色诟病很多。
首先他的人物设定就是这样贱贱的喜欢恶作剧坑妹狂魔。
在学校也经常搞事情。
但这并不妨碍他爱妹妹。
这两点并不冲突。
我想有兄弟姐妹的人应该很有共鸣。
而且这是漫改电影,角色显然比现实夸张,如果要和现实100%重合真的苛刻。
时分在父母面前做了他能做的,在妹妹面前也用那个年纪以及他自己的个性能想出来的方法保护妹妹。
如果时分要按我们想出来的那个方法对待妹妹,那就不是时分。
关于电影的另一个解读。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616393?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9437642E-25B2-43B3-A2DA-41B72F12F23A6776infoc&ts=1535562360407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一版本!
再说一下主演。
张子枫。
因为设定是暴力少女,能看出她整个走路姿态都是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感觉。
全程没有松懈,除了看到妈妈和叔叔和哥哥坐在一起聊天时蔫了下来。
几场哭戏都非常精准到位,没有演的痕迹。
台词也一流棒。
微妙的语气拿捏得很舒服。
但是因为被哥哥捉弄场面太多,瞪眼次数也变多。
虽然妹妹为戏练了搏击但除了揍哥哥那段有些样子,在天台上那段真的有些假。
彭昱畅。
“你的小巴”那句特别妙可能我get到了,就脖子好像微微动了那么一下但是恰到好处。
还有妹妹说让加油哦蹲在地上那句嗯的语气也是没法复制。
有的点就是很玄,卡在那了就觉得刚刚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几次笑中带泪都演得很棒。
其实时分这个角色并不好演,很容易演过,让观众觉得讨厌,使之后的转变变得突兀,但彭昱畅的界限把握得刚刚好,也不知道他得益于自身天然的观众缘还是他精益求精的态度。
(据张子枫采访说,和她搭过戏的演员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几乎每个镜头都要拉着她看自己的回放然后让对方帮忙找问题。
为两只的态度点赞)今天大年初三。
我再补充一下关于彭昱畅演时分这个角色。
补充的原因是,最近过年看这部电影的人们变多,豆瓣时常收到点赞提醒,我也就点进去看了看其他人的想法。
看到很多人说彭彭演得浮夸,对此我完全不赞同。
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业内对这个角色表现的肯定和褒扬。
首先,国内观众存在对漫改电影认识不清晰的问题。
或者说,并不适应漫改作品的风格。
子枫的演绎是漫改感比较弱的,非常日常,彭彭则达到了漫改和现实的平衡。
这个度把握非常不容易。
时分这个角色很轻易就会陷入要么过于漫画式的夸张,要么失去现实说服力。
再就是彭昱畅的喜剧节奏把握方面相当准确,节奏是天赋。
这点很难得。
喜剧并不容易演。
关于两只的兄妹感让人信服。
拍摄期间两位主演其实还不熟悉为了最后呈现出来让观众信服兄妹关系,他们在休息时间也延续了电影里的模式,以至于最后内敛的张子枫拍最后的镜头时因为舍不得,一个人躲在车里哭。
包括到电影结束,上综艺和采访,都俨然是电影里兄妹的感觉。
看过采访后我个人认为这俩小孩儿是一路人,是要做演员的,非常的清醒,谦卑,可爱又笃定。
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踏踏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
也祝两只友谊长存。
说回电影台词,确实有生硬的部分。
“我就说孩子能看出来你还非得让我和你演”“我爸也是有酗酒的问题”演员说出来也不知道别不别扭。
剧本改了很多遍,在漫画与感人故事的平衡下,还是努力做到了不让人觉得突兀。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是部极其用心诚意满满的青春漫改电影。
超乎我的预期。
祝所有的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生活幸福。
生而“秒”小,努力满“分”。
(我就一普通观众,开始题目也取得烂被一些人误会,快哥的影评写的也不像影评,收获大家的赞可能是因为大家肯定我对那种高高在上上帝视角批判的反驳。
我自己个人而言,电影不是说站在一个客观到极致的角度就显得专业显得与众不同,况且有时候你认为的客观完全掏空了角色,角色变成了你想塑造的而不是他本身。
电影的终极目标是浪漫的。
我们可以脱离现实得到喘息,也可以反思现实继续完善。
)
作为幽灵姐妹的连载作品所改编的真人版电影,《快把我哥带走》的“出现”,无非是为冲破“次元壁”贡献着微薄力量;影片以兄妹之间的矛盾为核心,以“谎言”所建立起来的欺骗为起始点,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去挖掘内心情感与生活的真相,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正所谓每个人都无法拜托孤独的宿命;而在这场生命的旅行中,总会有最珍贵的东西值得去坚守,正如时分和时秒在一起的牵绊一样,从妹妹无法忍受哥哥的捉弄,到了解哥哥的另一面从而解开误会,再到最后两人情同手足,无疑都在塑造着彼此之间情感的“世界观”;尽管影片没有将世界观塑造的很大,但片子隐藏的伏笔以及对人物的塑造,都足以将兄妹间的情感共鸣推向高潮。
时分对时秒过分的欺负,其实正好是与之后的反转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秒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兄妹之间的相处之道时,却意外的发现哥哥在自己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或许只有失去之后才能领悟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弥足珍贵,因此时秒此时才终于领悟到,只有哥哥在自己身边,才能感悟到家的温暖,并维持亲情的“钥匙”与记忆。
曾经的两兄妹总是一起打闹着回家,一起玩耍嬉戏,而当他们父母吵架妈妈拖着行李出门之时,时分却依旧像往常一样带上“面具”,因为他想让妙妙一直快乐下去,因此选择继续隐瞒真相,并耍宝逗妹妹开心,而此时对于时秒来说,或许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其实时秒去船形餐厅的时候就已经预知到了结局,老人说餐厅的老板和员工都是突然不见的,因此正好认证了时分消失的原因,当他成为了妙妙的哥哥,此时时秒便已经知道了奇葩哥哥时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当时秒得知真相之时,她便下定决心通过“魔法”把哥哥变回来,然而魔法终究只是魔法,并不可能变成现实;于是时分为了妹妹和爸爸办理了转学手续,然而时分是走是留却已经成为了未知数,但他为时秒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却足以让她相信,哥哥为她留下的“钥匙”,是想留给她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过的真善美。
个人评分:8.8
写在前面:没看过漫画,没看过电视剧。
有种暧昧的亲情叫兄妹。
你们喝过同一瓶水吗?
吃过同一碗饭吗?
睡过一张床吗?
相互打过一架吗?
我有。
我有个妹妹。
亲妹。
哈哈哈,作为很多哥哥一样,爱作弄我妹,爱骗我妹,爱欺负我妹。
我承认我幼稚,我自私。
但是,她可是我亲妹啊。
在这前提下,电影里面很多一些人(像热短评第一那位)觉得时分就是造作,就是装,就是演,就是毫无逻辑的,我告诉你们,这真的再平常不过了。
这很生活,只是把很多很多不同兄妹之间发生的事聚在一对兄妹上表现而已,这不能叫作毫无逻辑吧?
然而,跟很多哥哥一样,我也讨厌我妹,爱哭,爱问问题,爱跟着你,爱烦着你。
我承认她真的好讨厌哦。
但是,我可是她亲哥啊。
在她怕黑的时候关(开)灯,在她不会做作业的时候装一下大哥哥的威风,在她考砸了的试卷上签下我妈我爸的签名,在她被欺负的时候第一个冲上去。
老爸老妈跑计生的时候,迎来了我妹,接然而来的一堆乱七八糟的问题,另我经常想要是没有我妹就好了,快把我妹带走吧。
哈哈,可惜不能像电影那样过个生日,许个愿,吹个蜡烛就成真了。
也万幸不能成真。
换个人生固然不错,但是我想我还是挂念我的那个跟屁虫。
我习美术,所以我跟屁虫也喜欢看漫画,电视剧上演之前她跟我说,哥!
快看,快把我哥带走!
哈哈哈!
如果是真的就好了!
我回了她一个字,滚。
直到今天看过了电影版,我又有了快把我妹带走的傻念头。
无论是两个人的捉迷藏,我漏了东西你帮拿,哪里都有三八线,你的东西我就是看不顺眼,吃东西永远都不能吃两份,还是给我咬一口这个!
就一口!
你的雪糕像坨屎!
我帮你舔圆!
总之你吃不了这么多!
等等,我哥始终是你哥,那个幼稚鬼;我妹始终是我妹,那个麻烦精。
就像跑在前面的时针,跟在后面的分针,我会罩着你,你当然要被我欺负啦。
所以不要等到你哥变成别人的哥,你妹变成别人的妹(注意!
这里不要有歧义!
)后,才发觉原来自己幸福过。
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幸福,不应该是除2,应该是平方。
前言今天要讲的是漫改电影快把我哥带走。
我特地下载了快看漫画,看了一下原作。
果然,原作是类似四格的片段式长条漫。
本片整个就如同漫画原作一样,是一个个非常散非常片段的故事。
虽然它并不是严格对漫画的改编,但是这些问题却基本都继承了。
故事的主轴是一个很典型的失去后才知道珍惜身边人的故事。
从男主到故事都很有我的少女时代的感觉。
一开始哥哥总是调皮捣蛋,后来送走后发现这些一一反转,了解了哥哥的宝贵,可是因为别的原因哥哥回不来了。
这个骨架很经典,但是,问题也还是很多。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哥哥前面太坏了。
当然不是狭义的坏。
豆瓣上关于本片的短评里最高赞的一条提到的也是这个问题。
哥哥所有事都是为了妹妹好,可是至于做到那么过吗?
为了不让妹妹发现父亲酗酒了,就需要把她头发也扎床上还录个那样的闹钟吗?
为了给妹妹买电动车就可以动用她攒的钱买零食了吗?
难道不应该是自己攒钱吗?
这个行为可是偷窃啊!
很多事,如果是按照他口述的目的的话,也就做到五六分足够了,可他每次都做到了八甚至九,当然为了漫画化夸张可以理解,可是多出来的也太多了。
那就只能解释为哥哥的恶趣味了。
而且,更严重的是,哥哥自以为是的掩盖,其实没有任何用!
我们回忆一下开始没有交换的片段里,其实时秒才是对家里的状况更关心的那个人,甚至还搞了个乌龙送花。
这与后面时分所说的瞒着妙妙是矛盾的——因为妙妙是傻白甜,时秒是小大人。
这些事瞒不住时秒,那就更突显这些事真的全都是时分自己的恶趣味了。
那么时秒为什么要那么怀念哥哥呢?
因为片中过度缩窄了时秒的朋友圈,这个缩窄不是对比漫画,而是现实。
本来时秒的朋友圈子里就只有两个人,时分和妙妙,她本来是亲妙妙而远时分的,但是交换之后,我们发现妙妙因为并不讨厌时分,所以是对于时分时秒都亲的一个状态。
说得简单点,这事情换成爱情的话,就是被闺蜜给绿了,这才是造成她不爽的源头。
这本来就是一个男朋友对我不好,结果我和他分了以后他又泡了我闺蜜我更不爽的故事,只不过把爱情换成了血缘关系。
如果当成爱情故事看的话,该拔高的地方就拔高不了了。
所以影片里出现了第二个硬设定,随着哥哥过去,爹的属性也跟过去了。
本来我们看,妙妙家其实是个比较幸福的富二代,电动车,零用钱,你没钱我有啊。
还有钱追星……结果哥哥过去了以后,一下子她爹也变得酗酒睡大街了?
这也太强行了吧!
而且片中竟然还用时秒自己的独白道出了这点,哥哥过去了,他家也跟着散了——这为什么啊!
你到底许的什么愿啊你这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坏女人!
那么从剧作外角度看是为什么呢?
因为要拔高哥哥,只有这种曾经拥有后来失去的占有欲作祟还不够,一定要把哥哥拔高。
但是恶作剧这层又不能丢,这个玻璃天花板给限制死了,时分不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那就只能矮化别人了,所以爹妈都不能是好东西。
两边的爹都酗酒睡大街,妈也是不管孩子,连生日都不记得,每次出场就是吵架和逼逼要离婚。
这样一对比,哥哥的形象才能显得高大,从观众到时秒才会更觉得可惜。
本质上这和抗日神剧里把鬼子搞成傻逼是一样的手法。
然后就是前言里提到过的,散的问题。
几乎从开头之后,片中每段都是零散的片段,而且真的不太讲衔接的逻辑。
中间刚交换之后还莫名其妙成了群戏了。
拉进来那个根本不会演戏的小哈利波特和时分的两个跟班。
甚至好像还稍微正经地讲了一下开心哥和时秒的感情线,真都是哪跟哪的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同样散的还有妙妙的追星属性,和我的少女时代不同,这里的追星真的毫无对剧情的推动作用,纯粹是没事情做了没布景搞了给安排一下。
这些问题其实放漫画动画电视剧里,都不是问题,尤其是日常系作品。
本来这些就是越演越开阔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的人设越来越丰富,主线偶尔串一下就行了。
但是这是个电影,而且是主线无比明确的电影,就是时分时秒的兄妹情,那这些乱七八糟的人物事就不该占用太多时间,尤其还是半场空降。
本片的表演是最大的亮点。
当然也是在青春片的维度里说。
可能也就青春片能容忍一些漫改元素在里面,可以浮夸,可以让彭昱畅或者王大陆摆出看起来做作但是看习惯了也很带感的大表情。
当然真正支撑起全片的还是张子枫。
这点上比少女时代里的宋芸桦强不少。
尤其是本片的煽情部分几乎全都只能靠张子枫。
导演想要煽情时怎么做的呢?
就把张子枫丢在最前面,让她对着镜头哭。
大特写一给,让张子枫自己发挥。
你说,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真的这样对着自己哭,再来个音乐,你能不难受吗?
但是从头到尾能煽到人的也就这一招了,最后彭昱畅一哭(还是个更容易煽的哭中带笑)就效果差得多。
再有的优点,就是各个小片段,有的还是比较出彩的。
虽然散,但是很多场也都还是能提供类型满足,看看拌嘴,看看打闹。
最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时分送时秒回家那里。
许完愿之后,按理说哥哥已经换回来了,但是观众还不确定,看起来好像也还没换回来。
哥哥也对时秒挺好的,结果灯忽然亮了,观众有点觉得不对劲,再一进房间,发现真的换回来了。
也就是说之前的告别,其实是真的时秒和时分的告别了。
这一下子观众情绪就感觉不对了,身份一转变,前面那场戏整个就变得格外引人回味。
本来看的时候波澜不惊,想着后面要淡出了要淡出了结果没有,但是后来揭秘了才给你把情绪返上来。
观众回味着,片子里也没停,灯一拉一放,登上车子开始哭,观众正好情绪也到了,哭。
整个处理都非常高级。
当然也还是有设定硬伤,前面许愿都睡一觉起来才生效呢,怎么这立等可取了?
最后稍微延展一下。
上映前就有人说这片子是二胎宣传片,但是看下来感觉吧,其实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它还是以妹妹视角展开的,也就是说看完最多让人想要个哥哥或者姐姐,可是让你爸妈给你生个哥哥姐姐也是有点太为难他们俩了……其次,就是标题所言,其实这个家真正悲剧的来源在爹,看起来好像有点家里有问题了还有自己兄弟姐妹做个小港湾的意思,但是再仔细一想,如果是爹这出问题的话,那还有什么兄弟姐妹啊?
甚至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在反婚啊!
代入个女性角色看看,生了两个娃,结果老公天天喝醉了在外面睡马路,要离婚了你儿子还说要照顾他爹?
你寒心不寒心?
想不想抽这小王八羔子(老王八是你老公)等于说这片子给你讲了半天桥对岸的风景多好多好,但是告诉你这个破桥随时要塌,那你还愿意走吗?
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总会有与兄弟姐妹们产生矛盾的时候,这种时候你是否也会想,如果她/他不存在就好了?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实践:如果你的哥哥真的不再是你哥哥了……作为漫改真人电影,它没有落入很多真人版过分浮夸的陷阱,而是以恰到好处的剧情和演出,既没有让观众感到尴尬,又比较完美地还原了角色性格。
电影版的剧本为原创剧本,通过父母矛盾和兄妹间的矛盾,制造冲突,从剧情一开始层层递进,每一层铺垫都让人更加期待故事之后的发展 在高潮一切答案揭晓时,在结局前主角想要弥补一切时,观众们的感情也会被点燃,为之动容。
虽然同漫画原作、动画相比,电影添加了很多超现实的色彩,但胜在情感真挚,因此并没有让人感到过分的不真实,或是难以代入,体会到角色感情。
看电影之前怀有很高的期待。
对于张子枫和彭昱畅的演技我是没有质疑的,况且这部电影在美团得分为近期上映的最高分,然而影片看到一半就无聊难耐,忍不住写个差评。
而这篇差评就是想针对编剧。
你是没有用心讲故事还是压根不会讲?
整个电影逻辑也太乱了吧。
前面一直在刻画哥哥有多贱,后面硬生生要扭转成一个温情满满的好哥哥形象。
把每天调晚妹妹闹钟解释为避免她发现醉酒的父亲,那有必要把人家辫子还五花大绑绑在床上,还往吹风机里放面粉吗?
看到漫画粉也就这一点提出质疑,原版漫画中的时分就是一个平时吊儿郎当没正形的哥,可编剧非要升华这个人物,就为了塑造一个兄妹情深温情感恩的故事。
恕我直言,您对观众也太敷衍了吧。
蜡烛熄灭后刻画的魔幻情节也让我觉得敷衍极了。
虚实两段存在很大的重合,看着就是觉得在浪费时间。
情节之间的衔接处理的很水,看起来云里雾里没有逻辑。
几个配角的人设看着也很尬,开心哥一把公主抱起时妙离开,是企图cos鱼塘塘主想增加点浪漫桥段在里面?
但是你好歹要交代的有头有尾啊,这样只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可能以上言论过于苛刻,我也在考虑是否因为自己本就不是电影所针对的受众群体。
然而就这一点来看此片与闪光少女应该差不多,闪光少女虽然也略显稚嫩,却能让人心生感触,时不时恰到好处的触发观众感想,引起共鸣。
而这部电影,编剧企图制造哭还是笑点我都没法迎合,因为你没有用心去做这件事,一直都在敷衍我,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企图用潦草手法控制人情绪的愤怒。
近两年国产影片口碑不断上升,究其原由,其中一点是因为影片中各环节的用心制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本片让我觉得一下回到解放前。
企图以不走心的制作赢得认可与票房,强行说理,敷衍了事,就看这部电影能否走到最后吧。
时分对妈妈说“你有胡叔叔,时秒有你,爸爸有谁呢?
”其实细节都很印象深刻啊,时分搞怪逗时秒开心,时分为了给时秒抽奖换电动车,吃了好久的浪味仙膨化食品,时分记得时秒怕黑,时分记得时秒爱吃加辣加孜然的烤肠,时分记得时秒慢热自己转学,时分用尽办法不让时秒知道爸爸妈妈吵架离婚保护着时秒的单纯,时分最后在火车站,找到他之后发生喊“哥,你把我落下了。。。
你把我落下了”
电影的前半段,我和影院的人一样,发出阵阵笑声。
直至时秒对着时分说出:“我们这个家变成这样,都是因为你。
我希望你消失。
”像是七彩的梦幻气球被戳破,我听到那些用心维护的美好在瞬间破碎的声音。
就在这一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知道他们之间无论如何不会再回到过去了。
我不是独生子女。
我深切的懂得时秒说出的每一句话。
那种“希望他消失”“希望有独属自己的零花钱”“如果我们家只有我自己,那么我一定拥有更好的生活”这种内心的想法是真切的存在,但同样习惯把食物分给对方,替对方遮掩罪行,听不得外人在你面前批评对方,如果家中只有自己会不习惯,对方如果出门超过两天会催着问什么时候回来,这样的心情也是真切的存在。
这是独生子女无法理解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互依撑又会想一想如果没有对方自己的生活是否会更好,但倘若真的对方从自己生活中消失又会觉得生命中似乎空缺了一半。
这种爱的复杂性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尤为突出。
父母辈的人皆是有兄弟姐妹,大家都是如此,还尚未有独生子女的说法。
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要比我们90后的这一代简单许多。
我们90后的这一批人,一方面大多数的家庭都已经是独生子女家庭,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像我这样的家庭依然因为种种原因家里有2个甚至2个以上的小孩。
非独家庭和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全方位的对比着,那时候的我觉得放学独处在家是一种自由,没人抢电视机是一种自由,没人抢游戏机是一种自由。
直至我长大以后,在大城市里,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房间。
属于自己的空间,属于自己的电脑,属于自己的大把时间,我开始觉得有人陪伴是一种奢侈,有人分享是一种幸福,有人伴随你一生的成长是一种珍贵。
只是道理我明白的太晚了。
早几年前,我曾经对着我弟弟亲口说出和时秒对着时分说的一样的话。
我说“我现在生活的一团糟都是因为你。
” 我将我的愤怒一股脑儿的丢给他。
那时候他不过十几岁。
少年世界是极其简单纯粹的。
我现在教的高中学生告诉我,他在看《一出好戏》的时候,发现张艺兴这个人物陡然蜕变的时候,他觉得很难受。
他说“感觉身边的某一个人就变了,变得可怕。
很难受,很害怕吧。
”我在那个瞬间想起,对于十六七岁的我弟弟来说,听到他心目中曾经亲密的姐姐亲口说出那样的话,并且用几年的冷言冷语来对待,内心深处的崩裂感应该更加痛苦吧。
我忽而想起,在过去,他是会坐在我自行车后座上、拉着我衣角跟在我身后或者在家楼下等我从大学回家的呀。
会拿几张报纸做着纸风筝带着我放风筝,会一起租着DVD碟片一起在家中看电影、会在老式的电视机和VCD前拿着游戏机柄一起打游戏。
会在每次出门的时候回答我“我这个衣服好不好看”这个问题的呀,会一起去画室一起聊过电影一起在台风天去拍片子一起压过马路放过烟花的呀。
可是,当那样的话说出口,当那样自私的想法赤裸裸的用言语的形式暴露之后,一切都回不去了。
纵然各自成长成熟,但是多了客气尊重与克制,各自有了新的世界,新的环境朋友,各自面对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羁绊变得薄弱。
终于是不需要替他再负担任何事情。
可怎么高兴不起来,怎么就觉得生命中缺失了一角,再也无法完整起来了呢。
你们能体会这样的感觉吗?
一个人和你流淌着相同的血液,参与了你人生的前二十年,你们有共同的家庭,每天吃着一样的饭菜,你们毫无顾忌知道对方所有的囧事。
但是你们各自成人,分开生活,学会了体面的面对对方。
就像曾经藤蔓缠绕的枝蔓生生被砍开各自成为独立的参天大树。
就像时秒和时分,就算最终时秒明白了时分的苦心。
但是他们终究会分开,不是吗?
时秒再也不是那个被保护的小女孩了不是吗?
长大,一定是要在这样粗暴的现实下面猝不及防吗?
电影比生活温情很多,因为它可以造梦。
过去,我常听到很多人说,那些深刻的反映现实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我过去会想真的是这样吗?
在看《快把我哥带走》的时候,我想,我希望在电影里时秒不要成长,她和时分就通过一次魔法再回到过去就好了。
我知道这样的结局也许不够深刻,不够大师,太过大团圆。
但是我想做一个傻一点的观众,在这两个小时我希望它可以给我编织一场梦,给我一份美好的慰藉。
那些我们失去的或者未曾拥有的,就在电影里藏一份幻想吧。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曾用心陪伴我又从我的生命中暂别的人啊,你们都在我心中。
我会时常想起你们。
但正如《小偷家族》里的人的爱的复杂性一样,我的这份牵挂与思念中又夹杂着许多自己的无奈和无以言达。
也许你们永不会知道我在心里说了千万次的谢谢你们亦或是对不起。
那些被电影看哭的人,你们是在失去的陪伴时光而哭,还是只是因为未曾拥有的羁绊感动而哭?
那么 如果你拥有一种可以把失去的东西带回来的魔法,你会用吗?
一直对这部电影有点兴趣,因为之前网上的评价都蛮好的。
今晚在小破站跟着弹幕就看了,期间一直有很多弹幕都说泪目,感动,其实我还好。
等到跟同学分享这个电影时,说起了家里有哥哥妹妹的家庭,想到了我表弟,突然间泪奔。
表弟比我小十岁,在表弟出生以前,家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他要出生的时候,觉得我的宠爱会被分掉,但是我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抱到他,那么小,像棉花一样,这种想法就完全消失了,是了,他是我最爱的弟弟。
我的寒暑假经常去阿嬷家住,所以没少跟他玩,也没少帮他擦尿。
他小时候很可爱,一挠他痒痒就咯咯咯地笑,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爱笑了,一直就是(。・︿・。)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上班,跟他就渐渐没什么接触。
以前一去阿嬷家,他都会冲出来喊“——姐姐”然后就一直粘着我,有时候我会装作好烦,推开他,但他还是粘着我,我表面上很讨厌,其实实际上我是很开心的。
这几年再跟他见面,他也没有以前那样地粘我,见面了也是中二少年款,想跟他搭话,也不知要开个什么话题了。
其实,我还有一个表妹,我表妹比我表弟还小九岁,但对我表妹的感情没有表弟深。
看完这部电影,有个感觉,是羡慕我表妹的,因为可以跟我表弟住在一起,虽然年龄差在那儿,但是还是很亲。
我们一家人都不是外向型,有什么情感都是藏在心里,好多话,好多事,不会跟我表弟当面说。
其实姐姐真的很爱很爱你的,虽然不现在常见面,但爱你的心永远不变,希望你能好好的,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
催泪弹
讲述了妹妹与哥哥两人相亲相杀的故事 妹妹不知道哥哥表面上的无耻自私 隐藏了对她的浓浓的关爱之情 在哥哥失而复得之后 兄妹二人再度因家庭原因而不得不分离的情况下 妹妹选择了不让自己落下 该片集青春 喜剧 家庭 奇幻等元素 在张子枫等小演员的倾情演绎下在片尾部分感动到哽咽 非常耐人寻味 值得一看
即使没有堕胎青春片的浮夸,也仍是与现实脱节的。对年代特征的展现首先就割裂了,九十年代的感觉混搭着智能机的出现。同时,所谓对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探讨也着实恶心人了一把,这并不是一种反思,而是为了反转时分的形象而刻意为之,是用不幸的婚姻来证明大部分人都不配当爹妈。后半段的煽情用力过猛差点尬出天际,这片还是改个名吧,叫《那些年存活下来的二胎》。
本来以为是爆米花片,看完赶紧给爆米花说声对不起。
给彭昱畅加一星吧,真是可爱!希望他哥彭于晏能好好学习学习
轻松幽默又不做作,主角不会让人有装嫩的感觉。
强行反转,强行感人,强行逼着观众哭。
不知道为什么要来看这么低龄的一部片子,但最后煽情还是把我煽到了,不愧是二胎催生片,忽然觉得独生子女很可怜,有个哥哥特别让人羡慕。然后影片的氛围+夏夜的微风让整个人都变得很惆怅伤感,跟朋友拥抱告别,回家的路变得很漫长。我们的心情跟去年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哥哥也太成熟了,与成年人无异,居然会那么看得开和为妹想得到,他这个年龄也太超前了,片尾车站妹妹对他说那句(哥,你落东西了,你把我落下了)戳中我的泪点,整个电影也算有趣,几个人的戏,搞笑又温情。
漫画感很强。像奶茶甜到发腻,却还挺好喝。剧情有点老套,反转有点生硬。贱哥哥+暴力妹,但还是有笑点。张子枫虎头虎脑太可爱了,中式萌女儿标配。彭昱畅无论是口音,还是感觉,都蜜汁像少年版黄渤。7分
其实缺点还是不少的,例如前半段一些搞笑片段有些过火、一牵扯到奇幻的部分就诠释得很模棱两可、个别配角表现也有些奇怪,不过两位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主角的表现还是很经得住大荧幕考验的,车站那一句动人台词之后马上结束的留白结局,可以说是国产类型片里比较少见的结局处理方式了。整体完成度还OK,我其实更想给三星,但是想了下还是四星鼓励下此类国产青春片吧。PS:张子枫给我印象越来越好,彭昱畅去年《闪光少女》里就很抢戏,看好他俩以后的发展。
“对你好但你不懂”的中国式关爱。
生活中认识哥哥这种人,无论用什么理由开脱,他带给人的确实就是痛苦,永远远离这种打着关怀名号侵略你的人。赶紧带走,这辈子不想再碰到这种人,快走不送。
40/100 获得本月最佳政治正确电影奖的得主是……《快把我哥带走》。故事、逻辑、表演方式都精准地瞄准了它的“猎物”,靠父母不如靠兄妹,都赶紧回去催爸妈生二胎!后半部分的叙事即便是对青少年都还是太啰嗦了。
点映。年度“最佳”二胎宣传片无疑了,介于幼稚与天真之间,全片完全以青少年视角展开,有点投机,过于理想化。受众面太窄,初中生及以下小朋友看完之后可能会感动满满有共鸣,但这种糖衣炮弹满嘴甜的电影对我来说就太图样图生破了。还是那句话,老了,这类确实看不动了,但小年轻该是有小年轻的浪漫。
剧情三星,给兄妹俩流畅松弛的演技加一星。
没懂打四星和五星的是怎么想的,张子枫演的很很尴尬,连彭昱畅在这个电影里的装萌卖傻居然可以也这么令人讨厌。整体来说,太一般太一般了,2.5。
轻松加愉快,小彭同学可以可以,感觉像黄渤+董子健,有空把大象席地而坐看看,心机地把我妹带去看了,让她更爱我科科科科
太丑了
3.4星。1.有哥哥真好啊。2.有二胎的会离婚,没二胎的也会离婚,该离还是会离,和几胎没关系。3.前半段展现出一种略显做作的青春兄妹情,后半段反转小有泪点,彭昱畅演技可以,同年龄层第一梯队。4.导演能力不足,可能搞不清楚“开放式结局”和“没头没尾”的差别。5.爱情来的很突如其来,意义何在。6.小细节和前后某些伏笔的呼应做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