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非常強烈從前兩部比較溫暖的《暑假作業》《當愛來的時候》又回到了比較暴力、黑暗、底層、魔幻寫實的張氏風格演員真的很強很強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呂雪鳳的台灣母親、李鴻其瘋狂接近死亡的表演…從片頭就有好幾慕讓我無法闔上嘴 無法呼吸的段落無法逃避這必須直視的由愛而生的黑暗張作驥和侯孝賢真的是最會寫這種草根邊緣人物的台灣導演
四种状态,顾名思义,醉、生、梦、死。
四种动物,在影片中都有出现,分别是老鼠、蚂蚁、蛆、吴郭鱼。
个人观点,四种状态,虽然在影片中都有特定的人物角色与之对应,但它们实际上是在各个角色间游走的。
同一个人物,他身上可能同时具有醉生梦死的状态,只不过综合全片,有一种状态是他最为主要的状态。
而四种动物似乎不存在这种现象,它们在影片中都有比较明显的指向性,四种动物,都分别对应着一个人物角色。
首先是老鼠这个角色,他在影片中所代表的状态是死。
影片在很多地方都显现出了这个指向,老鼠出现的地方,总是伴随着死亡与绝望。
他身上纹着死神阿努比斯,随身携带的小刀阉过嫖客,捅死过黑老大,他亲眼见到自己母亲死后腐烂发臭的尸体......等等,都暗示着他的死亡属性。
在影片结尾,雾气弥漫的湖边,他重新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这也暗示了他最终的结局,既然母亲已经死亡,那么再次见到她,也就意味着老鼠也已走上了这条道路。
老鼠所代表的动物,再明显不过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代表的就是老鼠。
影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老鼠靠在窗边,看到窗外的烂泥中,一只即将死亡的老鼠在绝望地挣扎。
这一幕,何尝不就是他本人最终命运的暗示?
“我和他一样,不喜欢失去的感觉。
”这便是老鼠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混迹于菜市场,百无聊赖地以帮人卖菜度日,他跟着硕哥鬼混,在酒精的作用下狂笑至失声,他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哑女,把自己温柔善良的一面全都献给了她。
然而这些生活,就如同那只老鼠临死前所做的挣扎一般,无济于事。
无论怎么挣扎,他所不喜欢的失去的感觉还是接踵而至,母亲的死亡,哥哥的疏远,哑女的遇害,他一样都不喜欢,但一样都逃不掉。
因为他无论怎样挣扎,还是身在那一滩阴冷发臭的烂泥中无法脱身。
那是命运的烂泥,无情地缠绕在他身上,直到将他拖向死亡。
硕哥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生。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这个混乱社会中的苟且偷生。
在所有的偷生技能中,他又最擅长一样——欺骗。
欺骗前女友,欺骗表姐,欺骗周围所有人。
他在夜店酒吧中为了讨好客人,使劲浑身解数,毫无下线地表演卖弄,恰恰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作所为的真实写照。
夜店里怎么讨好客人,现实中就怎么讨好他人,反正两者都有一种共同点,那就是可以养活他。
不得不说,他的业务很好,所有被他欺骗的人竟然都能对他死心塌地,老鼠一直奉他为偶像大哥,表姐对他大打出手,正是爱极生恨的表现,而前女友更是对他爱得刻骨铭心,不惜大费周折,只为重新将他掌控。
他一直戴着面具在生活,而唯一见过他面具下真实面目的,就是哥哥这个角色了,这恐怕也正是他为何会顺从哥哥,并与之发生关系的原因。
他为了生活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变为噩梦与仇恨向他袭来,但他却仍旧承受一切,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欺骗与偷生。
而他在剧中所代表的动物,在他与哥哥阳台跳舞的那一段已经揭示地很清楚了。
这一段,硕哥和哥哥在阳台暧昧跳舞的同时,家中桌上的一只蛆和蚂蚁居然也在“翩翩起舞”。
这里的蒙太奇很精彩,不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讽刺,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交代了两个人物各自的形象与代表的动物。
显然,硕哥属于那只肥胖的蛆。
蛆是一种寄生虫,这正符合了硕哥欺骗成性,寄生他人的特点。
而在电影里的台词中也出现过,“我姐说他就是一只寄生虫”这类台词,更加指明了硕哥的动物形象。
与复杂、丰满、鲜活的老鼠与硕哥比起来,哥哥这个形象则显得单薄许多,不过这也正是影片所想展现的哥哥的形象。
哥哥代表着梦这种状态,他就是一个单纯地,沉浸在自己是基佬的事实中无法自拔的人,他的这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就了自己悲剧的命运,更多的是是给他人带去了无尽的伤害。
他原本读书很灵,成绩很好,考上台大,前往美国,这都是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这些都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是他自己所做的较浅的一层梦。
而更深一层的梦,才是毁掉他自己,毁掉其家人的罪魁祸首。
那就是,他渴望拥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
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偏见造成了他对自己这个梦的偏激与疯狂,他怒吼母亲,控诉着母亲的唠叨与聒噪,他离开家人,去美国寻找自己爱情的果实。
在美国一败涂地,回到家乡后他仍未放弃,又把眼光瞄准硕哥,千方百计地接近讨好。
他太自我了,以至于母亲的死去,弟弟的冷漠,都没有让他觉醒过来。
他深层的梦,毁掉了他浅层的梦,毁掉了他自己,更毁掉了他身边所有对他存有感情的人。
还是那幕跳舞的戏,哥哥所代表的自然是蚂蚁了。
为什么是蚂蚁?
我不知道,似乎我并没有能在哥哥和蚂蚁中找出一个类似硕哥与蛆,老鼠与老鼠的暗示关系。
但是从老鼠的表现中,我更加肯定了哥哥代表蚂蚁这个观点。
因为老鼠喜欢养蚂蚁,他的手掌中,常常有一只爬来爬去的蚂蚁。
这正是老鼠对于哥哥还留有感情的证据,尽管表面势不两立,针锋相对,但老鼠在心底,依然还在等待哥哥从梦中醒过来的那一天。
可惜那一天却没有来临,他养着蚂蚁,蚂蚁却去找大蛆跳舞,他等着哥哥,哥哥却把他心目中最好的大哥给睡了。
这也是为什么老鼠发现哥哥与硕哥的事情后,有一幕在阳台放生蚂蚁的情节,他对哥哥,彻底死心了。
最后一个说母亲,不是因为她在剧中的戏份最少,相反,她出场虽少,却次次相当关键。
她所代表的状态是醉,这在影片中早已显露。
丈夫的背叛与生活的煎熬,使她养成了沉迷酒精、喋喋不休的习惯。
两个儿子都曾吐槽过她的酗酒与唠叨,但她依旧我行我素,就连最后死去,都是因为要取一瓶绍兴酒的缘故。
可是,包含在这充满酒气的唠叨中的,却是最为纯粹的,伟大的母爱。
对哥哥,她是唯一一个对他同性恋身份不抱有偏见的人,母亲的身份,让她拥有了超越常人的包容心。
她喋喋不休的唠叨,不是对儿子同性恋身份的控诉,而是在担心他会不会受人欺负,在这个社会上难以生存,可那身处自己美梦的儿子,却从未理解(最后那段喝酒流泪的戏真是把母亲演到极致了)。
对老鼠,她变本加厉地唠叨,只因不想像失去大儿子一样再失去他。
好在老鼠虽厌烦母亲的唠叨,但同时也培养起了对于母亲的爱与关照。
应该说,她是这样一个人物,不在剧中,剧中却都是她的故事。
正是因为她的死亡,才有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而她代表的动物,我认为是吴郭鱼。
这个联系,我一直没找到,直到影片最后才确定。
我发现,似乎老鼠每爱一个人,再失去他之后,便会以养一种动物来代替,正如蚂蚁之于哥哥,吴郭鱼代表的是妈妈。
从影片中可看出,妈妈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
因为那段时间,老鼠和硕哥去高雄游玩,而哥哥早已远去美国。
这也是为什么,老鼠再次见到的妈妈,是一具爬满蛆虫的尸体。
他似乎一直没有接受妈妈已死的事实,他养着蚂蚁,等着哥哥从梦中醒来,同样地,他养着吴郭鱼,不管那鱼多么腥臭恶心也照养不误,因为他在等,等着妈妈回来看他。
妈妈死时穿着蓝色的衣服与拖鞋,而老鼠看到哑女穿蓝色时也一再夸奖,“你穿蓝色真的很好看”,他一直没忘了妈妈呢。
直到影片最后,他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才接受了这个事实,在那个湖边,放生了吴郭鱼,与母亲永远在一起了。
那时我才惊觉,这实际上是一个表现母爱的片子,撇开老鼠和哥哥,即便是那混世魔王硕哥,也在最脆弱的时候喊出了一句:“我想妈妈”。
母爱,才是始终贯穿影片的线索。
沉醉的鱼,偷生的蛆,幻梦的蚁,死亡的鼠。
这便是四个人物各自的命运与归宿。
除了沉重地叹息外还剩什么呢?
只好将进酒,杯莫停。
1. 你像我,喜欢玩火。
2. 我讨厌失去的感觉。
3. 电影黑暗的调调,像我黑暗的人生。
4. 我不是怪物,我会照顾好自己(并不会)5. 你知道什么是痛吗,当我用红酒开瓶器戳你的背的时候?
我怀孕了。
跟『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紫菱失去却是她的爱情』有什么区别?
肉体的痛和心灵的痛都很真实,没有高低之分。
很荣幸在深圳艺术电影展中看到《醉生梦死》,电影中的硕哥来到了现场跟大家分享电影拍摄的点点滴滴,最后还跟硕哥拍照了,好开熏,哈哈,下面开始说正事。
何为“人生”?
何为“爱”?
这样的话题好像并不讨喜,说这梗已经问烂了也好,说特不喜欢这种玩虚的问题存在也罢,生活本来就很无聊,找几个问题扯掰扯掰日子也好过一点,更何况每天就赖在人生里,不谈点人生多少也过意不去。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有人说“不要跟我谈什么人生,瞎扯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用”,一不小心提起“人生”俩字,气氛大多一下就变沉重。
然而于我并不同,“人生”两字包含的趣味性太多,平平淡淡是一生,轰轰烈烈是一生,潮起潮落是一生,先苦后甜是一生,碌碌无为是一生,惊艳世人是一生...人太多样,情感太多种,如此不一样的活法,“人生”俩字多有意思。
"醉生梦死",透露太多生活的气息。
熙攘的菜市场,孤寂的湖边,发骚的舞厅,错综的房间,故事的一切源于爱,异于爱的形式。
台湾导演张作骥2015年的片子《醉生梦死》,有幸这个月初始能在创意园看上一眼,虽时隔1年多,但心底已满足,毕竟艺术片的路途终究坎坷。
看完片子,第一感觉是人都缺爱,而人在传递爱时又太固执于己。
爸爸为了女人抛弃家庭后,妈妈当了妈妈桑,沉迷于酒醉;哥哥是个gay,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却是个骚劲十足的夜店舞男;硕哥是租客,敢爱敢恨的表姐是他的女朋友,为了生存硕哥常年混于了公关男行业;至于“我”,叫老鼠,在家养了蚂蚁和臭鱼,每天游荡于菜市场,还有一位哑巴女友。
人物关系并不复杂,“醉生梦死”就是代表着四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成天买醉,碎碎念的妈妈是醉,为了生存游走于钱里的硕哥是生,拥有多面性生活的哥哥是梦,而晃荡在菜市场,无所事事的“我”是死。
"生死轮回,醉梦补给"是看完片子,浏览完导演的采访后特别想说的八个字,说是点题也好,对影片的总结也可以。
生命轮回不用解释就可懂,而醉梦也很简单,是大多数人面对枯燥的生活状态,会不自觉想到的一个补充。
除了不同的生活状态,感受最深的是片中人物各异的爱。
喜欢买醉的妈妈,心里是个彻底的东方式妈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孩子以后的日子会难过,会被人异样看待,而不是在乎孩子自身快不快乐,虽不赞同这种爱,但纵观周边的妈妈都是这样的一种付出,可能导演的用意也是出于此吧。
最后妈妈跟哥哥的谈话,妈妈的爱直露无疑,看着心疼,但也替哥哥痛,导演借哥哥的口表达了作为同志的苦楚,话语扑面而来,心酸之意油然而生,但感染力远不及行为传达出来的效果,李安断背山的同志情更注重于生活的表现,那种心酸之情更加刻骨铭心。
表姐对硕哥的爱于哥哥对硕哥的爱跟“我”对硕哥的爱都是不一样的。
于“我”,硕哥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是一个大哥的形象。
于哥哥而言,硕哥是特别的一种存在,但其实就是爱人,不过区别于女孩跟男孩的那种爱人关系,没有歧视之意,而是感觉爱的表达不一样,即使统称为爱情。
于表姐,硕哥是个可以见家长的男票,但也区别于平常男女朋友的一种爱,硕哥结过婚,有一个女儿,甚至还割过一个肾给情人,而且长期从事公关男的工作,这些表姐知道后都是可以忍受的,只给硕哥抛了一句“你在背后怎样都可以,不要在我面前做”,表姐的爱包容了所有,但保持了面子尊重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知道硕哥跟哥哥的事情后,她把爱变成了恨,直接将锤子刺入硕哥的胸口。
“我”对哥哥虽责怪多些,但没表达出的爱是因藏心底了。
“我”对哑巴的爱毫无索求,毫无理由的给哑巴钱花,毫无理由的帮哑巴“解决”麻烦的客人,大半夜给哑巴买蓝色的衣服,带她去秘密基地,给她剥香蕉,跟她比赛喝益力多,一切简单而美好,在看影片的时候一直很害怕导演将这纯纯的爱破坏,还好没有,尽管结局不尽人意。
而硕哥爱的表现都是源于现实的无奈,所以更多的是以谎言来传达。
人生和爱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感受就好。
微信公众号:喜剧收场。
這次張作驥的鏡頭動得厲害,敘事也動得厲害,鏡頭下的畫面明顯用了大量的濾鏡及後製,昏黃陰暗粗糙,和過去很不一樣,可能也是為了反應劇中的情境。
他戲中的演員仍然是一流的表現,直接讓其他台片看不到車尾燈。
相較於舊作線性的鋪陳和角色塑造,這次有點沒頭沒尾有點讓我無所適從,這也好像如片名所說的,生命就是醉後的一場夢,夢總是沒有開頭或結尾,好像從來就是在那也會突然地消失,只有死亡是唯一的真實。
這次張導作足了氣氛,甚至我懷疑他根本偷學王家衛,主角老鼠在前段沒事用旁白入戲,很像王家衛用來拼貼的把戲。
春光乍洩的海報配上兩位男角共舞的畫面,連當年抹口水這一招都用上了,真是春光到斷背再接到生夢死。
老鼠這位小混混言語粗鄙性格爆戾的一副痞樣,但他看物看人的內心獨白和把妹示愛的招術又活像不知哪冒出來的詩人般,他和母親及兄長之間的矛盾情結也顯得曖昧不清,也許過去發生了什麼不是那麼重要,反正故事和角色也沒怎麼前進。
另外一邊是牛郎碩哥和老鼠的同志哥哥上禾在那邊慾望流轉大玩曖昧,反正就是同志充滿壓抑又肉慾,異性戀女人都貪婪地想佔有碩哥不惜見血,一種愛到卡慘死的悲情,也不需追問來由反正如夢一場就是這回事。
反觀老鼠和援交女的純純暴力戀情又是不同的光景,兩邊要怎麼對照也說不上。
所謂「認真愛一個人」好像只是虛晃一招。
其實拍成這樣是可以出國比賽了,想像如果這風格不是台片而是我在金馬影展看的某某歐洲同志片之類好像也成 ,但很可能沒幾天就忘了在演什麼。
但就因為是台片,場景、語言似遠又近的熟悉感讓觀感變得更複雜,張作驥一直都在拍台灣底層的生命風景,但又常拍得魔幻迷離,分不清多少真實多少虛構,每看一次他的片都會覺得自己真是不認識台灣不認識生命。
蝼蚁一样的人,生。
把人物当视觉效果,用蛆,蚂蚁,灯光,逼仄的小房间,一起去塑造。
人物跟其他道具的视觉效果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人物没有感情,全是视觉刺激,跟其他道具其实地位一样,都散发独特的能量,每个人感受不同,导演用它的想法收编。
人物也是其中之一。
电影模特理论,有可能真的在蒙太奇是对的这个妈妈演员里面的视觉效果是最强的。
哭。
被骂的哭,爱又被拽离,爱又真的爱不了,爱的只是儿子,而不是这个人,这和我爱他的生命力而不全爱这个人有什么分别。
蝼蚁中的母亲。
活得痛苦最后被蛆覆盖。
一直活得痛苦,最爱儿子(就算是身份),但是也最没得到儿子好的结局。
是最痛苦的人,其中。
thanatos的确可以解释里面好多人的行为了。
唉剪辑把演员的表演,情绪赋予观众可解读的方向,增加演技,和与观众交流的可能与自我解读内涵的,给观众自己与自己看的人对话,进行虚拟对话,开发出观众想象中也有的这个角色,然后观众和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也就是大脑里的真实的能力,自己的一部分,也是真实的想象,进行对话的可能。
哭,为何哭,有解释了。
看过的最痛最悲,最用性爱放逐自己的恨与痛,用性爱麻痹自己的无爱的一次做爱。
蝼蚁的最后的肉体的反抗对悲伤的命运都反抗,就是用天赋的肉体的机能去果断麻痹命运的痛苦有意思。
隔着瓶子亲嘴那里很有意思。
很甜的戏。
台湾的电影有意思。
我们也可以其实。
唉。
想拍纪录片但是又没有那么记录,像威尼斯那样余味悠长,因为线索太多,所以难以展现一个人物的世界太多,细腻丰富地展示完。
掘井式的体验没有。
每个人都到达某个深度,没有再深再深的爽感了。
从头至尾就一种生存状态。
这点我觉得不好。
看起来是基本的缺陷,但导演想怎么样都行。
个人影评:1.这是一部纯文艺片,静静的,让人心崩溃,再重建!
,2.醉,源于对逃避的迷恋!
醉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抛弃一切,可以忘掉一切!
陶醉后的人生,沉溺于迷茫中去享乐,乐中带苦涩3.生,生于苦难,生于卑微,生于爱情,生于抛弃,生于执念,生而与众不同!
4.梦,所有一切美好的事情!
得到不被允许的爱情,斩获不被允许的芳心,抛弃不被允许的关系,逃离不被允许的游戏!
5.死,为了最后一点执念而死带着最后的惦念,为了最后的一点挣扎而死带着最后的善良,为了最后的一点任性而死带着最后的迷茫6.而后生,母亲抛弃了酒瓶,执念倾泻而出而后生,儿子抛弃了咸鱼,卑微顺流而走而后生,房客抛弃了虚伪,尊严曲径通幽而后生!
人生彻底光明!
中午吃完饭,把一直没看完的《醉·生梦死》看完了,电影氤氲而浪漫的风格是我喜欢的。
一个中年的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儿子过活,命运多舛的妈妈在大儿子眼里是碎碎念,总是唠叨不完的烦恼,所以出了国,二儿子在菜市场卖菜,每天赚的钱买一个猪头回家,他喜欢一个哑巴妓女叫小米,他总是替她打抱不平,有哪个客人打她或者欺负她,他会帮她报仇,他崇拜他表姐的男朋友硕哥,房间里贴满了硕哥的照片,大儿子是同性恋,喜欢硕哥,他回国之后在一个同性酒吧上班。
硕哥常对人说自己的妈妈在美国,他每个月寄钱给她,其实不是的,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这些谎言是硕哥的第一个女朋友告诉表姐的,她说当时她很爱阿硕,和他生下女儿后才发现,硕哥拿她的钱给他女朋友治病,还割了个肾给她,那个女朋友就是表姐。
在硕哥被第一个女朋友找人揍了一顿之后,又提起自己的母亲,他伤心欲绝,到大儿子在的酒吧喝酒,,后来两个人一块回硕哥的住处,两个人发生了关系。
二儿子,经常拿一只蚂蚁在手上玩,在家里养臭臭的鱼,走路晃来晃去,可是他很爱小米,很爱妈妈,很崇拜硕哥,他的感情很专一,在他的屋子里,小米亲了他,他知道,小米也爱他。
大儿子要出国走了,妈妈一句句的叮嘱不要乱交朋友,照顾好自己,大儿子忍受不了,将自己的情绪完全的释放给妈妈了,妈妈自杀;表姐得知硕哥一直在欺骗自己,拿手攥刀猛刺了硕哥;大儿子背着硕哥去医院;二儿子把因为自己的原因绑架小米的黑社会头刺死了。
电影叫《醉·生梦死》,因为生活像醉后的样子,氤氲迷离,所以生、梦、死同样是不可捉摸的,这种感觉很像是《红楼梦》中,曹雪芹起的名字,贾雨村,甄士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大儿子坦荡荡的接受自己同性恋的身份,纵然他不在乎外人的冷嘲热讽,但亲人对于这些事情的嘘寒问暖,更让他撕裂般的痛苦,妈妈说我怕你受人嘲笑,我怕你受欺负…… 硕哥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对表姐的爱情也很真挚,但他内心是胆小的,他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小男孩,像是男孩和妈妈一起上街,突然妈妈不见了,他害怕,所以他欺骗自己,所以他不敢对自己承认,其实他也像大儿子一样爱着对方。
二儿子和小米的爱情,导演拍的很小心翼翼,我很喜欢这段段处理,两个受伤的人互相取暖,一个是愿意付出,但不敢奢求回报,一个是不愿意迈出信任的第一步,可是爱情的力量有时候是真正强大的,爱情让两个脆弱易碎的心栓在一起,这样就是一朵盛开的花儿了,我最喜欢的片段,是他们两个玩吸管游戏到跳舞的片段,小米轻轻的吻了一下他的脸,他停下来,轻轻的试探着吻了小米温柔的唇,接着进音乐,两个人跳舞,小米用手臂环绕着他,他眼睛里满含深情,那个时候,两个人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跳生命之舞。
大儿子和硕哥的境遇,是社会的不开明导致的,同样更多因素是因为家庭,家庭的变故,给这个家庭的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常常提到,成年后的精神世界大多来源于小时候的经历。
电影无意控诉,镜头下的人们都很鲜活,纵然醉生梦死,纵然千疮百孔。
命运的沉重严厉。
极端行走。
我愿意我是的,我坐在黑暗的空椅上,我身爬满蛆虫与黑蚂蚁。
纵欲而不知节制,蓝酒蓝火。
死亡无声,我双手满是血。
只是我们活了下去,像读殡葬诗。
我选择热烈,却因此走向寂静。
我们都受蒙骗,并且危危前行。
生活的腥臭杂陈,每个人的身体,便成为无法不接纳的暗河。
—该片获十项金马奖提名。
因为张导电影生涯的褒奖不断,慕名而来。
但失望也不能说糟,只能是我不爱看。
电影之深烈黝黯,是对生活黑暗面的严肃审视,死亡之舞,如刀,划开过去与前路,迷迷撞撞,无路可走。
你以为生无可恋,“我”却在蛆虫与臭鱼与庸俗欲望之间徘徊贪恋,自得其乐。
同性只是该片很小的素材,既然披了这个外衣,就要反映一下该题材问题和现状,不然就有很大噱头嫌疑。
影片的名字醉生梦死,基本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
无论是卖菜男孩,哑巴妓女,硕哥,都不是因为不可抗力成为社会底层,而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
影片中无处不穿插的,酒和蚂蚁象征都很好地串联了整部影片,但蛆宝宝的出现,有点用力过猛嫌疑。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的节奏实在拖沓,拍成一小时46分,我都是用加倍速度看完的。
够底层够黑暗,弟弟刻画的很成功,女配很惊艳。张作骥一贯的风格,黑暗,幽深。三星。
看到很多短评说张作骥在向王家卫的风格上靠,我个人倒没有这个感觉,看音乐,看剧情走向(被复仇-死亡),看结尾(超现实的复生),这不还是那个张作骥吗?只是剧情变得有点生硬,除了母亲那条线,其他的人物感情关系都挺让人迷糊的。
世界太无聊了,所以用无聊去对抗无聊……空洞得愚蠢
什么...东西...每个人...都好闲...为了自己好好活下去哟。
颓废的写实,糜烂的迷恋
牡丹童鞋倾情推荐。节奏表演和叙事方式各种不舒服,然而不妨碍评定为好片子。
我总以为导演并没真正感知那些底层和边缘人群,于是塑造出来的形象都非常纸片人。美学是有的,做作也是真的。
玩文艺的导演都喜欢上晃来晃去的镜头了,都拿同性恋和边缘人物来说事儿了,永远灰不拉机的天空,永远哭丧着脸的角色,差不多得了。
这么不节制,难怪要强奸。
因为片名很想看,不太喜欢刻意“王家卫”的部分,实在接受不了虫子的部分,开场莫名有点想哭,镜头似乎在对你说,有些眼泪不值得。
生猛又烂漫
吓死了吓死了吓死了吓死了吓死了恶心死了退退退不能再看这种住猪窝里的男同靠北大哥我现在闭上眼就是蛆。。。。醉生梦死你。。。我吓死了呜呜呜呜呜我做错了什么???好想吐。。。别管了我去写数学题,我学我学到忘记。。恨死你了张作骥,讨厌死了还是强奸犯,你知不知道我看多少集动画片都忘不掉那个画面,恨死你了恨死你了。。纯纯恶心人,我看过那么多恶心的东西比不上你一个画面对我的伤害
不懂硕哥这种身材到底为什么还能当万人迷……女人和gay也太宽容了吧!
台湾电影堪忧
期待值超高,然而并没有看懂。我宁愿相信金马把最佳女配给了此片是因为蛆虫满身的不易。剧情简单直白,以至于更愿意打上文艺的标签。所有人的戏份似乎没有轻重,所有人就像生活一样各自是一个中心却交织在了一起,只不过本片有些露骨的现实。镜头很不错,但是影片太深刻了,看不懂。
2015看的最后一部电影,边缘人黑暗破碎又辛苦的生命影像,蓝色的火花点燃love。。。。看到哥哥背着受伤的硕哥走过,脑补三兄弟和那个哑巴女孩最后生活在一起,像《乌鸦的拇指》中的那个流浪家庭般
十一年后,又在半夜看了一部张作骥的黑暗系作品。蚼蚁尚且偷生,他又选择了大战蛆虫。毫无来由的自我毁灭,随叫随到的痛苦抽搐。导演爱酒又恨酒,把台北拍得不见阳光。动物、兄弟、黑帮、潮湿的雨、菜市场、一个不说话的角色、死亡的主观镜头……大多是过往的元素,洒了狗血,还有gay素材。
......
人生和梦幻想要和得不到
这种水平的基佬片实在难以下咽,其他的部分偶尔有闪光,但是无奈的全部消融在刻意矫情的伤痕叙事中了,对于喝酒的展现,实在太过于肤浅,捧到台湾二十年二十佳,真的是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