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这个题材我也得给五颗星,正视那段屈辱历史,警戒后人!
故事很像《末代皇帝》,同样的年代,同样的侵略者,同样是被操纵的傀儡,虽然整体不如《末代皇帝》一样的气势磅礴跟时代更替的转折,但是有着同样的共情能力!
孙艺珍演技真的很好,在备受折磨的劳工面前发表演讲,送走福顺时候的悲痛,表现的都很有感染力!
日朝合并,作为最后一名公主,她背负着朝鲜人民的希望,背负着朝鲜最后的尊严!
身在皇室,身不由己。
结尾公主还记得章汉对她说的话,好感动!
德惠跟唐朝的杨玉环截然相反,杨玉环在大唐盛世的象征,国家衰败后便不需要她了,德惠在国家动荡时是人民的象征,新国家建立后,她的存在只会影响时局,好难过的一生!
结尾德惠回到皇宫时更像末代皇帝溥仪回故宫一样,不过德惠回到的不是权利中心,而是父母的怀抱!
(豹子女士的福顺太可爱了,金昱材的客串有点帅!
)
文章来源于个人原创订阅号寸得读书文/慢茶关于韩国影后孙艺珍,有句评语说得特别恰当:在那些有演技的女演员里,她是长得最好看的;在那些长得好看的女演员里,她是演技最好的。
——当然,这里指的是亚洲的女演员。
作为孙艺珍的影迷,凡是有她出现的电影,我基本上见一部看一部,这次的《德惠翁主》是去年8月在韩国公映的新片,孙艺珍在片中饰演了一位韩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德惠翁主。
什么是翁主?
翁主就是帝王庶出的女儿,在旧朝鲜李氏王朝,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被称为公主,其它娘娘们生的女儿,就只能被称为翁主。
这个德惠翁主,是李氏王朝最后的一位王女,类似于明朝崇祯皇帝的长平公主。
史料记载中,德惠翁主的生平是这样的——7岁的时候,父皇去世(病逝或被毒死存疑);13岁被送往日本接受教育,17岁生母去世时回国参加过葬礼,再返回日本不久,就被查出患了一种神经性疾病——早发性痴呆症;19岁被日本当局安排嫁给对马岛藩主的儿子宗武志;两年后生下一个女儿,病情时好时坏,住院成了家常便饭;41岁时,她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被安排离婚,此后在日本著名的精神病院居住,并且得到了比较好的照顾。
在精神病院居住到第八年的时候,韩国发生军事政变,政治强人朴正熙(朴槿惠父亲)上台,他访美途中经过东京,会见了德惠三哥英亲王的日本妻子方子,方子向他说起德惠,朴正熙完全不知德惠其人。
当方子向他介绍了德惠的身世和经历后,朴正熙眼圈湿润地说:“她的处境太悲惨了,要尽快让她回到祖国。
” 第二年,德惠返回祖国,之后病情逐渐稳定,于1989年去世,享年77岁。
根据这份生平资料,日本人对她最大的迫害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让她去日本接受教育,二是让她跟日本人结婚。
这两点,先于她去日本做人质的英亲王,跟她有相同的经历,可人家不仅适应下来,而且夫妻和睦,德惠的悲惨经历,能说全是受迫害所致吗?
况且,为了显示日韩亲善,日本当局在为她挑选夫婿的问题上也是颇费心思的,德惠被迫与之结婚的宗武志,不仅是家族的最后一代伯爵,而且是位诗人和英语学者,论相貌论学识怎么也可以拥有更好的家庭,却不得不娶患有精神疾病的异国女子为妻,他又何尝不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他对德惠是照顾和怜惜的,努力想让她幸福,可面对着一个病情日益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又如之奈何?
不过,到了电影里,一切都不一样了—— 首先,德惠被塑造成了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翁主:她接受了日本人送来的和服,却在参加公开活动的时候,把和服穿在随身女仆的身上,自已依然穿着韩服;她原本拒绝去日本接受教育,无奈敌人拿她母亲的性命相威胁,为了保护亲人,她才踏上了异国之旅;在朝鲜劳工面前,她毫不顾忌自己面临的危险,通过公开演讲给昔日的子民们以鼓励支持;她一直在支持和半参与着朝鲜的独立运动,并差点跟英亲王流亡上海;得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她第一时间带了女儿试图返回祖国,因为被拒绝受到刺激,才导致精神病严重发作,从此长住精神病院......其次,德惠拥有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传奇,而那个爱情传奇的男主角是名为金章汉的虚构人物,虚构的来源是德惠父亲去世前曾想为她定亲的一个姓金的男孩子,后来德惠父亲去世,那个男孩子也就不知所踪了。
电影里却让这个男孩子在长大成人后来到日本,成为了德惠身边的护花使者。
德惠逃亡上海,他是同行者,逃亡失败后,德惠以为他被敌人害死,才万念俱灰,在宗武志身边活成了行尸走肉。
战后,当所有人都遗忘了德惠的时候,死里逃生的金章汉却从未放弃过对德惠的寻找;将德惠的悲惨遭遇告诉朴正熙的人,也由现实之中英亲王的妻子方子变成了金章汉。
他为她扫清了回国的障碍,然后去精神病院接她回家,而她,在精神病院呆了那么久,反复提醒自己的却只有他的名字以及临别时他留给她的那句话,他们象对暗号一样把离别对话再现了一遍,她居然神奇地恢复了记忆——这一段,还是挺催泪的。
现实和故事的差距,就有这么大!
如果不是幸运地生于帝王之家,一个十几岁患病,大半辈子在精神病院度日的女子,能被打捞出来,塑造成传记片、爱情片乃至主旋律爱国主义电影的女主角吗?
而且还找了影后级别的女神来扮演她,从今后,谁还会对着几张模糊难辨的老照片去探寻德惠翁主的真容啊,只怕一想起她,脑海中就会即刻浮现出孙艺珍那张最具天然美的面孔了吧?
这又是怎样的一份幸运啊!
每每那种国破家亡心犹在壮士为国捐躯的情节上演,总是反复告诉我:一个国家独立自强有多么重要‼️先辈们淌出的路是多么鲜红‼️单纯本电影就艺术表现力而言:或许是靠女主一人撑起全场的情节比较累,死之咏赞男女主双线给我的打动力会比这部强很多(不否认有爱情加分的可能)当然女主那种丧国凌辱隐忍的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政府对翁主和朝奸韩泽秀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纳入拒签名单,后者保镖护送回朝)真的很现实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的齿轮在转,为了得到现实的利益,光靠浓烈爱国心是远远不够的,得跟上时代进步实质上去为自己创造出条件,否则只会将自己蚕食在无限的苦痛之中。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中年金章汉那句轻轻描绘却意味深长的话“她的痛苦有谁能够明白”,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位末代翁主。
对金章汉而言,从精神养护所接走德惠在监护人那一栏签下的“金章汉”三个端端正正的大字,既是写下了高宗皇帝交给他任务的答卷,更是写下了对德惠翁主一生的誓言!
说到她的日本丈夫宗武志,但从电影看来却也是个被国家利用的工具人,身上带着一丝可悲,但从结婚之时表达德惠在我眼里不是朝鲜人或日本人,只是我的妻子来看,或许他曾经也只是个卑微的祈求拥有一个幸福的家的好男人。
而意料之外让人最好的哭的,竟然是回国之后机场等待的人群里最前排那几位身着翡翠绿和嫩芽黄传统服装的曾经服侍着她长大现头发已花白的嬷嬷们,更是呼应了送小德惠去日本时的场景。
如果前面说德惠的痛没有人能懂得,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她的痛还有这些嬷嬷们懂得。
ps 就冲孙艺珍演老年德惠历尽沧桑的双眼无神、年迈体弱的瘦骨嶙峋、重见故人的欲哭无泪、重游故地佝偻背影,难道不值得一座小金人吗!
数年不曾为电影流下些许的眼泪,一部不是特别写实的传记文艺片,看之前是完全冲着孙影后和李氏王朝的最后历史去的,没想到一个坚韧不屈的爱国者打动了我的泪腺,三十八年后一个垂暮之年的公主,在机场接受众人跪拜的时候,泪点再也崩不住了。
请诸位不要当做纯正的历史看,也不要当做是导演故意的煽情,又或者别有用心说是礼教的复辟。
请正视一位改不了自己出身,改不了自己境遇的普通女性,仅凭着执着到痴的心,心心念念着祖国,心心念念的回家
前言:“视尔不臧,我思不閟”语出《诗经·鄘风·载驰》,为我国春秋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许穆夫人所作。
意为看到你们行事不善,而我对故国的思念却不能停止。
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是我喜欢的一个主题,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艺术,相关故事都会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因此,历史人物传记片常常是我的热爱,特别是那些在波云诡谲的历史时代里奋力抗争的弱势人物,虽然经历波折,命运不由自己主宰,比起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缺乏振臂高呼的力量,但那些呐喊和挣扎,为生命之哀流下的眼泪都更能震撼我心,更真实更有力。
韩国八月上映的电影《德惠翁主》完全符合我对这一题材的偏好,更让我在熟悉的年代感里看到了不熟悉的人生。
我历来对韩国历史兴趣贫乏,自然也就了解不多。
可以说,在电影开篇时,我是抱着好奇和一无所知的心态进入剧情的。
当李氏国王穿着中国明制服饰坐在高位上,面对底下清一色燕尾服的朝臣,服饰的强烈反差让我有种时空错位的错觉,总觉得这两种服饰所代表的历史在衔接上出了问题,中间似被生生减掉一节。
然而,对朝鲜历史的无知并不能妨碍我观影的热望,剧情流畅的发展,朝鲜日据时代与中华民国的时代重叠让我很快抛掉了陌生感,完全融入。
尽管德惠翁主仍旧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熟悉的年代,中韩两国曾共同经历过的屈辱遭遇并不会给中国观众太多隔膜,相反,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回顾历史的视角。
德惠翁主是李氏王朝的末代皇女。
按照李氏宫规,嫡出称公主,庶出称翁主,德惠是侧室梁贵人所生,因而称翁主。
她出生时,李氏王朝衰微,变成了日本人的傀儡。
德惠的哥哥十一岁就被送往日本,名为读书,实则成为人质。
德惠虽为翁主,依然未能幸免,尽管父亲对她千般宠爱,也曾为避免她走哥哥的路而做过努力,但他终究未能拗过历史赋予德惠的命运,在他被毒死后,女儿被送往日本读书。
历史上的德惠境遇悲惨,在日本患上早发性痴呆症,整个人如同行尸走肉,憔悴支离。
她没有恋爱过,被迫与番主的儿子结婚,最终又被迫离婚。
常年被关在疯人院里,被人遗忘了。
直到1961年朴正熙访美路过东京时才从她嫂子口中听说她的其人其事,并安排为她办理归国手续。
德惠翁主离开故国三十八年,最美好的青春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她的身体曾享有锦衣玉食,但她的灵魂却任人欺凌。
在动荡的历史中,德惠的名字那么渺小,小得唯有亲人才记得她的存在。
如果后人不时常提起,知道她的人会越来越少,她的名字就像照片上苍白的面容,人生像一张纸片,随风飘零。
但电影给了这个女人新的生命,不但还原了她一生的遭遇,更丰满了她的灵魂——对故国的爱与思念,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无论历史怎样变迁,她对祖国的深情都不能磨灭。
三十八年的囚禁也无法改变她生命的血缘,她就是韩国的女儿,富贵不能改变她的心,蹂躏也不能摧残她的家国情怀。
历史无温情,我们常常为被其抛弃揉碎的弱者而叹息。
但电影和文学却可以为历史的冷漠填补空白,发挥合理的想像,让人物拥有灵魂,让情感得到慰藉。
电影中的虚构人物金章汉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他的出现让德惠翁主悲惨空洞的人生增添了脉脉温情。
历史上,德惠的父亲为了阻止女儿有朝一日被迫嫁给日本人,曾打算将她嫁给一个大臣的侄子,并已择定了最佳人选。
然而,正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此事被日本人破坏,那个择定的驸马也不知去向。
但电影抓住了这一历史细节,让这位消失的驸马留在了德惠的身边。
当她被迫前往日本后,他也前往日本入读军校,并成为了一名军人。
以侍卫的身份再次回到德惠的身边,以自己所能保护她的同时为在日的朝鲜抵抗组织提供一切援助。
金章汉,这位历史上消失的驸马,不但给了德惠生的希望,并参与了德惠与兄长流亡上海的计划。
然而,事情被韩奸破坏,最后关头终成泡影。
金章汉重伤流放,而德惠被嫁给番主之子,生下一个女儿。
两人本应是夫妻,但历史破坏了这段姻缘。
他们本可以拥有爱情,但叛国者却将爱的岩浆冷却。
逃跑的最后关头,两人在静岗地下抵抗基地遭遇日本兵的伏击,金章汉要德惠从地道先走,给他十分钟的时间与日本兵周旋,他一定会追上她,在海边会合。
德惠答应了,但当她跑到海边时,面对的是苍茫的大海和荒凉的沙滩。
海的那边是上海,此刻却看不到一艘可以渡她到达彼岸的船。
当金章汉设计炸死日本兵后匆匆赶到,他们等待的小船终于到来,然而这条船早已被韩奸操控,成了劈开两人的利刃。
金章汉再也没有见过德惠,而德惠被迫结婚又被迫离婚,当日本终于投降,她兴匆匆带着女儿赶回祖国时,却在海关被拦下,她已被韩国政府列为禁止回国人员之一,李承晚担忧王室成员归国后会夺取政权,对他们永远关闭了归国的大门。
几十年后,金章汉已成为韩国某报刊的主要负责人,但他始终不能忘记德惠翁主,终于在日本的疯人院里找到了她。
她已苍老、疯癫、身体佝偻,风华不再。
电影没有表现爱情,我们只看到一段岁月的流逝,一场历史的沧桑变幻。
但爱情却并未消匿,德惠的记忆又回到海边,金章汉说要她等自己十分钟,他一定会找到她。
今天他又坐在自己对面,她问他,十分钟都已经过了,你怎么还不来?
海边目睹金章汉被叛国者打伤的一幕一定是她脑海中最深的创伤,这些年她以为金章汉已经死了,她亲眼看到他身中数枪倒地。
此刻,两人白首相对,爱情好似未曾来过,爱情早已与家国相融。
它不是单薄的情思,而是厚重的思念,思念中承载太多的期许和绝望,人如炼狱中煎熬,而家国却在遥远的彼岸,永不可触。
韩泽秀,剧中的韩奸,卖主求荣的投降派,不比我们熟悉的汉奸更显善良。
丑恶的嘴脸和一次次对同胞的欺压令人恨入骨髓。
然而,电影却以非常客观冷酷的手法展示这一人物的结局,他并没有被抵抗组织暗杀,也没有遭受历史的审判,而是摇身一变又成了韩国新政府中的大人物,在海关巧遇不能回国的德惠翁主时得意洋洋地笑道,我早就说过,你这辈子都别想回国去。
那丑恶的嘴脸转而得到美国人友善的接待,而试图抗争的德惠则如风中残叶,跌倒在地,只能任风雪摧残。
叛国者的丑恶是爱国者心灵上的毒药,却毒不死一颗思念祖国的心。
就算被抛弃被践踏,被阻拦被磨折,对家国的思念不可磨灭,也许这是德惠活下来的全部支撑,直到金章汉终于找到她的这一天。
十分钟已过,故人姗姗归来,回家的路已然铺开,路之彼端是儿时的记忆,年迈的亲朋,是新的人生。
德惠翁主的一生没有传奇,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更没有参与到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去。
她是一个因出身而被胁迫和蹂躏的普通人。
如果她生在平凡人家,也许一生就不会这样悲惨,也许历史少一则故事就是多福惠一人。
她是历史中的小人物,像那些一同为抗日而牺牲的同胞,临终前不忘掏出怀中浸透鲜血的国旗盖在身上,却无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感动我们的不是凯歌,不是口号,不是主义也不是理想,只是最质朴的情感,是一个人对他出生成长的国家怀有的最原始的依恋。
国人重利,为利益格局而将家国情怀玩弄于鼓掌之中,其结果是糟蹋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种。
我们的历史复杂而曲折,面对同样的敌人遭受过同样的伤害,为什么我们却以爱国为笑谈,演绎历史如儿戏,难道不值得思索么?
纪传体在任何国家都有很大的市场,本片聚焦在李氏朝鲜王朝的末代翁主身上,虽然德惠在韩国或许知名度也没那么高,并且在政坛上也无什么建树。
但从年纪轻轻就奴役到日本,长达30余年身心遭受摧残的角度,博得了观众的同情和眼泪。
但她已经比他的兄弟包括末代皇帝,以及下一代付出的足够大。
尽管一段时期的韩国军阀政府是有意隐藏这位末代公主。
国将不国,即使贵族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最爱国的也只不过是在台上发表发表演讲罢了。
侵略者的铁蹄一旦踏入,整个国家,整个国家的人,都已经平等了,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也许,带着王冠的羊在狼的眼里更加的显眼。
翁主终于回到了一辈子做梦都想回来的故土,但不知道当她发现连空气中的灰尘都已经变得陌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翁主又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家,此时的背景音乐满满的悠长回忆,每一个音符里却隐藏着悲凉。
宫殿,父王,母妃,她走过去,父亲像往常一样微笑的为小女儿张开双臂,母亲终于叫了她的名字。
“德惠啊"。
一切都是想象中那样完美,家也是想象中期么温暖。
可也的确是想象中。
没有父王,没有母妃,长长的围栏横跨在门口,“出入禁止"的铁牌立在后面。
翁主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坐在曾经是自家门口的台阶上,用长满皱纹的干枯的双手,接过男主买的饮料,面目无神的含着吸管一口ー口地喝 着。
她知道,她已经没有家了。
故土,故地,故人,却只是在时刻提醒着翁主,时过境迁,她如今已经孤身ー人了。
最后一个画面,翁主坐在台阶上,镜头从她的背影向后拉两边的门框在镜头的缓慢移动中逐渐显现,仿佛一点点关上的大门。
翁主的身影逐渐变小,她佝楼着,一动不动的坐在被拦住的家门前。
孙艺珍的演技真的很有感染力,不需要特别夸张的表情,你不知道怎么的就被她带入戏了明明她只是平常说话而已。
李枖原的演技是眼神和微表情运用灵活,孙艺珍的演技是隐秘而富有层次,一个赏目一个勾魂,都很有特点。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一般,还没来得及看影评,我感觉可能是立意方面仍现些许浅薄,剧情较平淡套路没什么新意,某些镜头剪接也稍稍有点不连贯。
但从演员、音乐、画面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商业片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泪点也很多(不知道为什么,我看韩影就是代入感很强很容易哭,也许是韩国人拍片真的很擅长渲染悲伤,也许是…反正韩语我也听不懂台词永远也不会尴尬吧)就是男主的演技……一言难尽。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的德惠翁主比剧里女主还可怜。
没有什么用生命守护的将校、忠心耿取的贴身奴仆、伟大而鼓舞人心的演讲,从她的父王被毒杀的那刻,她就已经是一个被当做政治等码不被顾及死活的折腾最终在十几岁就得了痴呆的悲剧女人了。
历史没有奇迹,电影才有。
看电影已经很虐了,没想到现实的女主更加可怜。
艺术,源于生活,有时候比生活还有希望点ーーーーー补充ーーーーーー其实翁主文夫也挺可怜,电影里现实里都可怜。
电影里文夫不管是好男人还是真的喜欢女主吧,总之看描述对女主是不错的,对他们的孩子应该也不错孩子跟妈妈走的时候还在问偶都桑怎么办。
可惜女主自始至终想的都是回故士,这已经是她人生的执念了,什么爱不爱家庭不家庭的的,她已经完全没有那个心力去想哪怕一秒钟这些事了,即使想了一秒,恐怕想的也是对日本这个国家从头到脚的恨吧,他的丈夫说不把她当朝鲜人、翁主,只把他当老婆,但在女主心里,文夫恐怕只是一个令她深恶痛绝的。
狗而已吧。
所以她走的时候头也不回,一心一意奔故土心无旁鹜,唯一一次提起文夫也只是女儿询问,她丝亳不隐瞒又是对比产生美。
在现实中,他们结婚起码二十年吧,文夫才得以和德惠离婚。
政治婚姻,丈夫是不是如剧里一样对女主一见钟情,没有史料记载,但是现实中德惠十几岁就已经是痴呆了,之后更是患上精神病失忆症,能爱上这样的灵魂的另一个灵魂我想象不出是什么样的。
不是诋毁什么,只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三条套在德惠身上,顶多的顶多也只能凑上第条吧,那这样的爱情,看脸的爱情,恐怕很快也褪去的差不多了吧,何况德惠本人的颜值跟孙仙也是完全不能比的。
所以,丈夫与德惠的婚姻在我看来比电影还要不幸,丈夫与痴呆的异国公主在现实中恐怕也会很痛苦。
历史没有奇迹,玛丽苏小说才有。
祖国沦陷被送往日本充当政治人质的13岁小翁主,远离熟悉的宫廷,远离母亲,在敌国的控制下生活。
内心有多少悲凉外人不可知晓。
好在翁主身边有金章汉(高宗在世时给翁主挑选的驸马)守护,不管这世间如何风云变换,章汉都能找到翁主,唤醒她已经错乱混沌的神智,守在她身边带她回皇宫。
乱世中的爱情永远最具魅力!
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好多人没有那么喜欢它,估计是虽然历史人物是真的,但是情节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也许是少了那份历史的真实感,这部电影终究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撇开真实的历史,《德惠翁主》还是很值得收藏在电脑里的一部韩国电影。
韩国人可能没有那么擅长拍历史,但是绝对擅长拍爱情啊!
真实的德惠翁主,13岁被送往日本做人质。
17岁母亲梁贵人病故的时候,日本当局也只给了她15天的时间回国参加葬礼,作为亡国的翁主,来不及释放母亲去世的悲痛就被匆匆送回日本继续当人质。
回国后就患上了“早发性痴呆”,19岁,病情刚有些好转,就被安排了婚事!
嫁给日本对马岛藩主的儿子宗武志。
在她迷迷糊糊神智不清的状态里,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日本战败投降了,祖国内战之后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
41岁时,她被安排了离婚,被抛弃了。
德惠唯一的女儿早早的看破红尘出家,后又出走消失的无影无踪。
结局成谜!
政府在政权不稳定的时候,拒绝流亡在日本的朝鲜王族回国。
直到朴正熙当权时,1961年,49岁的德惠翁主才终于回到韩国,在昔日的乳母的照顾下,神智才渐渐有些清醒!
1989年在皇宫中一隅中过世。
末代的王女,眼前尽是伤心事,又何必清醒呢!
迷迷糊糊何尝又不是一种幸运!
电影本身只能说一般,但锅不在主创身上,是题材问题。
德惠的人生经历虽然十分凄惨,但戏剧性和复杂性都不够,于是不可能像溥仪那样撑起一部《末代皇帝》。
编剧大概也很为难,不得不把她另一个哥哥试图逃跑参加复国流亡运动的戏份给了她,这才构成了电影前半段的主要矛盾冲突。
其实个人觉得她如果真逃出来也没什么用,对抵抗日本实在是起不到什么实在的作用恩……后半段的主要戏剧冲突转为德惠被祖国拒绝入境,这段大概是涉及很多复杂政治问题也没法细说,于是又只能通过虚构的暖男奔走帮助来补齐戏份了,顺便给了现总统朴大姨一个现成的马屁。
但是把朴正熙拍的这么娘炮是几个意思??
到底想表达神马?
抛开电影来说,韩国政府对李氏王室的处理方法不算太高明。
前期的彻底否定显得心虚,后来的礼遇又有点过了。
还是因为战后光复政府得位不正,国家又长期分裂造成的,夹在大国中的小国,动荡和战乱都是难免。
浮萍一样的身世,说得不止是德惠,朝鲜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
日本吞并朝鲜后,因为末代大王高宗不合作的态度,日本方面毒杀了他。
他去世之后,更为软弱的李王上任,完全丧失了对王室事务的话语权。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末代王族从来都是新生政权的眼中钉,一方面仍然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政治地位以满足统治需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范他们东山再起。
乱世的平民谋生都很不容易,锦衣玉食的生活似乎看起来不错。
但是别忘了,没有日本人,这些人也是锦衣玉食,现在反而要寄人篱下,这种滋味最不好受。
没有父亲的呵护,李德惠开始了风雨飘摇的一生。
首先,不顾她的剧烈反对,强行安排她离开母亲,赴日读书生活。
到了日本之后,寄居在异母兄家里,兄嫂对她还是很不错的。
她生活中最大的期盼是回到朝鲜,回到母亲身边。
而直接造成她痛苦的,就是王室长官韩泽秀。
韩泽秀各种钳制李德惠的自由,强迫她发表违背内心意愿的演说、强迫她嫁给日本贵族宗武志...李德惠的重要帮手罗美兰因为多次顶撞韩泽秀,首先被遣送回国。
另一个帮手就是幼年时高宗给李德惠安排的朝鲜人夫君金章汉,金是出色的军人,一度深得韩泽秀的信任,暗中帮李德惠做了不少事情。
同宗武志相亲现场,李王一家展开大逃亡,失败。
德惠被捉回,被迫嫁给了宗武志。
金章汉被打伤,从此成为了跛子。
其实这些地方bug满满,全是槽点。
韩泽秀是暗杀现场的幸存者,居然一点事没有。
之后的追击中,他身先士卒,第一个进了地道。
街头的枪战中,又中了金章汉一枪。
但是一点事没有,继续生龙活虎地投入了追击工作。
第二天的伏击战中,那么远的距离,一枪就将金章汉打成了瘸子。
金章汉曾经奉承韩泽秀,如果他也有机会上陆士,肯定是首席毕业。
从韩泽秀后面展现的军事素质来看,果然是大实话。
另外,金章汉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活下来的?
难道是李德惠做了什么交易,比如饶金章汉一命他就嫁给宗武志什么的。
她有这么重的份量吗?
金可是暗杀高阶军官在内的重大恐袭事件的骨干成员,这样的人恐怕李德惠、韩泽秀都没有能力庇护。
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无法自圆其说。
之后,李德惠嫁给了宗武志。
二战结束后,她试图带着女儿回国,遭到了拒绝。
此后,就魔怔了。
五十年代跟宗武志离婚后,住进了二院。
金章汉多年来一直试图寻找德惠的下落,韩日关系逐渐正常以后,他说服朴正熙,李氏王族滞日成员终于归国。
李德惠此后在他的呵护下安度晚年,落叶归根,又有机会跟少女时期的恋人长相厮守,算得上是happy ending.
3.5 你怎么这么晚才来?“The Last Emperor”+“The Crown”.
金所炫真的好像我家孙仙啊,这几年我好像越来越有更喜欢所炫的趋势。叙事和孙仙的演技都让人感觉是一张拉满的弓,箭却射不出来,总之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但还是喜欢我家仙女的努力与执着,全泡菜美的里面演技最好的!
被孙艺珍的演技惊到…
比《末代皇帝》差在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可能也是因为朝鲜公主这个政治筹码比溥仪小太多,经历复杂性完全没法比。但是还挺好看的,关注爱情与守护,不过多渲染苦难,孙艺珍的确演的很好。
这个人物传记真是不好写,原型的一生虽然无比悲剧,但总是处在被动等待之中,而且作为一个政治筹码,她又不会面临真正的生命危险。编剧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让剧情看起来有足够的情节性,但为了尊重历史原型还是只能止步于此。所以故事前面确实很闷,幸好韩国编剧就是擅长催泪,最后还是挺感人的。
抛去与主题无关的抗日部分其他还是很能触动我。留不住的亲人回不去的故乡,《皇帝》追不上的车就是《德惠》只能被阻拦的 无力的告别,身处异乡 即使有兄嫂和丈夫的爱护也未曾让德惠脸上有过一丝笑颜,孙艺珍的德惠忧郁而脆弱的气质更令人怜爱与唏嘘
剧本和拍摄手法很老套,但是演技实在太打动人了,哭死我了TAT
为了女神来看的,女神的戏又涨了。通过这部戏,又涨了点知识。韩国人物传记类的戏一直都是自己的强项,总是能抓住关注的泪点。最后的归国场面,戏院里哭了一大半!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孙女神的老人场面,简直出戏,化妆太弱。4.5分全给我女神
韩国的主旋律,这两年,暗杀也好,德惠翁主也好,都不让人讨厌。一个国家灭亡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吧。
孙艺珍演技在线
煽情过度,糟蹋好题材,导演拉黑
韩影还是一如既往地把精力都投资在反日主题的电影上 不知道这种和史实不符的片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除了宣扬反日情绪外就没有别的了 始终生活在反日环境下的韩国众生真是可悲
朝鲜末代公主回国的时候,祖国已经变成了两个。患有痴呆症的德惠翁主直接默认南朝鲜为自己的祖国——看来一点都不痴呆。。。| 太多的爱国主义,令其局限于民族而非放眼于人类,太多的浪漫和传奇,把一个历史洪流中无力小国的无力人物,戏说成一段旷世奇谭。全世界都要变成韩国人啦!
其实这故事一半剧情都是编的吧
时代的悲剧,现实一定比电影更惨烈,漫长岁月中的无尽痛苦不是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可以完全表达的。时间与痛苦的双重剑,让苦难在心中沉积,逐渐将人的意志压垮。生于大变革时期的人,后来人看来觉得他们的一生波澜壮阔,但当事人又如何想呢?
与明成皇后大起大落的一生截然不同,德惠翁主身在异国心系汉江母亲河,她背负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无奈只是受人控制无法做主。许导把握男女主角似有还无的情感恰到好处。只是整体节奏格局不大。孙艺珍真心升华了自己作为演员的职业。末代真是时代的悲伤。好喜欢李章汉,他一直都守护翁主。
了解韩国历史,反一号韩泽秀还可以,其它化妆、表演都没设么好表扬的,做戏的感觉太重,尤其是对工人的演讲,一些场景明显是戏场拍的。
看了让人压抑难过的片子,于是女主回国的意义究竟是啥……
相比而言能看出《末代皇帝》水平之高 當然這一部也甩了大部分國產好幾條街
说好十分钟后去找你 就是十分钟后 说好回来就一定回来 说好一直守护 就会一直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