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是冲着朱迪福斯特去的。
一部电影有多少东西shock你才算好电影?
海报便已经吸引我,出租车司机、沉默的羔羊、空中危机、局内人——我印象中的朱迪没有短发,印象中的朱迪很少低头……电影的开头,不必关注她在说什么,只是耳语般的独白已经足够熨贴。
放松自己,仿佛漂浮在水中,把自己当作风中的发丝,只要随着剧情舒展即可。
劫后余生,她回到播音室,静谧、欲言又止,心脏便开始随她而动;终于她开口了,声音、镜头、她所说的一切……这足够成为我的好电影。
纽约 全世界最安全的大城市但是 恐惧 你曾经热爱的城市如此恐怖当你看到熟悉的街角 你竟会害怕它的阴影你看到一样阶梯却不敢爬上去我从不知道活在恐惧中的感觉女人害怕一个人走路回家人们害怕邮箱中被放置了毒药 黑暗的夜晚人们彼此恐惧我一直以为恐惧是别人的事 是弱者的情感恐惧从未降临于我可现在我沉沦了当你被恐惧侵袭 才知道它一直在那在你所爱的一切的表面下等待你会全身颤抖 打从内心害怕当你看到曾走过街头的自己不禁会想 我会再次经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吗美丽的薄唇面对着调查案件的警官,那么紧张、那么惶恐,可是朱迪仍然努力地抬头直视;面对唯一的目击证人——一个受伤的女孩,朱迪怜惜着,鼓励她说出真相;面对被发现的不利的局面,朱迪保持着冷静。
咖啡馆里,艾瑞卡(朱迪饰演)和警官见面。
警官:我还是菜鸟警察的时候,会这样测试自己——我会扪心自问,如果我认识的人犯罪,我有没有勇气逮捕他们?
艾瑞卡:什么样的人?
警官:跟我很亲近的人。
比如我希望能成为最好朋友的人。
艾瑞卡:然后呢?
警官:我一直希望我有勇气能说我可以。
艾瑞卡:你可以吗?
警官:我可以。
我要你知道这一点。
艾瑞卡:我知道,所以我才佩服你。
警官:只差一项证据我就能逮捕她。
艾瑞卡:你一定会找到的,你是好警探,不会错过任何证据。
艾瑞卡离开前,警官握住她的手。
这样的女性,这样的警官似曾相识,可惜末路狂花中的警察疲于奔命地追逐着公路上的路易斯和塞尔玛,关于帮助,有心而无力。
《勇敢的人》并非女权主义的影片,至少我不想这样去定义,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关于女性受伤害、迷茫、生存、复仇和回归的故事。
短发、薄唇、直视,大爱朱迪。
看到一半的时候和老公说起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想拍现实真实的社会存在,但是我担心这部电影要怎么收尾。
打趣地说起,复仇电影最后是为了图个酣畅淋漓的an eye for an eye,但是太理想化;很多批判现实电影最后是一黑到底,看完让人沉默好几天。
我说,我很喜欢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主角,她有爱人,有朋友,有热爱的工作,还有只狗,她还会帮邻居扶门,一切都很完美。
只是那天晚上和未婚夫去公园遛狗,被命运砸中,砸倒在地。
最后会怎么样呢,如果一黑到底,我会难过很久;如果太理想化,又感觉枉费了电影前半段的真实。
当时老公说很真实但又不理想化的电影也有啊,例如The Next Three Days,然后我们还开聊了很久。
最后鼓起勇气把电影的后半段看完,幸好,幸好是这样的收尾。
前半部的真实在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还不会推出个大bug来,至少以我这种普通观众的认知水平来说。
1. 必须是一黑一白的搭配,不然就变成了白人孤胆英雄的颂歌。
黑人警察叔叔的执着和白人女主的火花才能让人想到超越种族的人性、道德和正义。
2. 第一次开枪在便利店,这一场时间不长,但也是个完整的故事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会有很多同类的案件。
贫穷的白人卖回来了越南新娘,这种购买关系让本身在贫穷区成长的道德观念不完善但是物权观念十分强烈的丈夫认为:这个女人是我买回来的,所以她生产出的(或者挣回来的)一切财物、人都是我的。
所以才会因为妻子不让自己见女儿而愤怒地持枪质问,才会不把对方当人(因为是货物)地一枪崩掉,还打开便利店的收银机拿钱,嘴里嘟哝着:这些钱也是我的。
同样,美国梦遍地的美国,越南新娘可以得到工作,可以挣钱,可以慢慢萌发出自我意识,能决定我要独立我要离开这个男人,还要把女儿带走。
可是,美国梦并没有保护她完全脱离对方的认知。
3. 再次开枪,是在地铁上,即使是敢于开口制止不良行为的黑人父亲也避免不了在儿子面前被同肤色的两位黑人青年奚落捉弄,只能仓惶地逃离地铁。
这位父亲想维护的是一位白人学生,可是连自己的自尊都维护不了。
暴力、作恶、侵凌,包括但不只因为种族肤色。
4. 又开枪,是为了一位雏妓。
被救下来的雏妓在重伤时说了一句:这里还是美国吗。
美国梦把她们带过来,可她们从一个火坑掉进了另一个火坑。
人不改变,环境的改变也不能拯救一切。
可是她被女主拯救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女主被黑人警察怀疑而被带着去见这个唯一活着的证人是,女主含着泪说‘你说出真相吧,说出一切吧’,可是她说她什么也没看到,她拿过了女主的十字架项链。
5.华人能卖一切有人想买的东西,包括枪。
这是stereotype吗,刻板印象?在电影里看来,倒是全无违和感呢..女主当时对着白人店主说,我可能没办法活过24小时,却依旧被冷漠地拒绝:‘填表,考持枪证’。
这时,为她提供枪支的华人,让人怎么样都恨不起来。
为什么会恨不起来,为什么会觉得女主的杀人是顺理成章呢,为什么会觉得帮助女主治疗、洗掉血迹的黑人邻居像天使一样,为什么会觉得黑人警察最后帮助女主作伪证是正确的呢?估计作为观众,我的三观跟着一步步扭曲了...无声的愤怒最后让女主成为了the brave one.因为,在爱人逝去而自己重伤刚醒来后,只有冷冰冰的警察,没有理解、同情和心理治疗。
被逼着认犯人,眼前只有那些急着破案的警察,女主说‘为什么我不觉得你们是好人呢’。
因为,朋友没办法帮助自己。
那么痛,痛到无法出门,害怕到无法回到现实世界,觉得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信任这个自己曾经热爱的世界。
我如此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被报以这样的痛。
因为,政府和警察都没办法保护自己。
去警察局查问案件进度,只有官方的对答,编号和等待。
没办法生气,因为他们太忙了,因为事情太多了,因为同类的案件太多了,这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管理和法则。
但是个人呢?因为,连工作都没办法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被卖了要接现场电话,快被逼疯,要出卖自己的隐私。
女主边吸烟边对黑人邻居说,我不在乎,我想死。
黑人邻居说,人有很多种死的方法,但是你要找到一个活下去的方法。
黑人邻居出现的场次不多,但是每次都能留下一两句金句。
她和女主说了一个故事,在她的家乡,孩子被逼着杀自己的父母,只为了证明他们可以。
人会死的,但是死的原因却赋予了这条生命不同的意义。
杀也一样。
女主不信任公共制度了,不信任警察了,才会选择报私仇,宁愿做伪证也要报私仇。
但是,无声的愤怒,感同深受的观众却理解了她。
甚至在电影中因为对错观念而飘摇的黑人警察最后也认同了她的选择。
罪犯的女友也心情复杂地帮助了她。
黑人警察曾经是铁面无私的,但是他也因为无法保护想保护的证人,想绳之于法却逍遥法外的罪犯而痛苦不堪,甚至连自己身为律师的妻子也不再为正义而努力,转接商业案件之类可以带来财富的案件。
找到知音的他,在帮助女主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对现实社会有多无奈,对片中女主做法就有多认同。
在无法信任的世界了,成为勇敢的人,是多无奈。
如果能被社会保护,能被制度保护,又何用自己来抗争。
这个理想化的结局,幸好不用一黑到底,但是也很无奈。
p.s. 黑巷中的少女 Judy Forster 很类似的反抗。
配乐好赞
基督山伯爵的英明神勇成就了影史上最传奇的复仇:狱中学艺、有宝藏撑腰、打入上流社会,杀人不见血···最有技术含量的复仇应该归属绰号为“黑蛇”的美国新娘,毕竟使刀比使枪要难得多···剃刀先生陶德的复仇最具职业精神,一刀一抹红,而且不污染环境,直接送到烘烤房了事···金子小姐的复仇让我们想起一切胜利是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之上,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电台DJ艾莉卡的复仇行动则带有浓厚的草根色彩,虽然就一平凡弱女子,虽然之前从没摸过枪,只要怀着满腔杀夫夺狗之恨,就一切皆有可能!
一起突发的公园暴力事件让艾莉卡失去了幸福的源泉,在昏迷三周后,她再也无法找回从前的自己,她甚至对公寓里阴暗狭长的走廊和身后的脚步声都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在对貌似神圣的法律和威严的警察感到绝望之后,艾莉卡把生活的意义寄托在那把9毫米手枪上,于是,纽约又少了一个日行者,多了一个“夜魔侠”。
茱迪·福斯特近几年的银幕形象都跟幸福女性沾不上边儿,《战栗空间》中的被困于孤室的单亲妈妈,《空中危机》中刚死了丈夫又丢了女儿,《勇敢的人》中未婚夫又莫名其妙被几个流氓围殴致死,真是惨到家!
可你要是以悲悯的眼光看待这位贤妻良母那就大错特错,这位化悲痛为力量的坚强女性,让所有得罪她的歹徒不是饮弹毙命,就是锒铛入狱。
让我动了观片念头的因素除了茱迪·福斯特之外,还有诸如弱女子复仇、“业余警察”、正义与道德观的关系等等,可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一部犹如大路货般的复仇电影,IMBD网站7分的评价也许是为了照顾“好莱坞才女”茱迪·福斯特的面子。
原本期待茱迪能带来一个全新的复仇者,但结果还是让人有些失望,影片浪费了一个最有可能在同类型题材中取得突破的地方——艾莉卡在经历变故之后如何由一个热爱生活的白领转变成“黑暗公正者”,这其中复杂的心路历程本可凭借茱迪出色的演技来一场完美演绎。
尽管导演想通过艾莉卡白天工作,夜间杀人的矛盾心理来凸现这个复仇者的特殊性,对她的”质变“过程却是一带而过,少了这点睛之笔,之后的复仇过程就算再跌宕精彩,也难免流于俗套。
朱迪·福斯特老了從她的臉上得不到什麽線索但她的手,卻泄漏了她的年齡這不重要從沉默的羔羊,到局內人,到勇敢的人依舊堅毅的臉永遠超越年齡的演技以及那雙迷人的藍眼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牽著狗,在傍晚的Central Park散步他們不會料到自己即將遭遇的不幸男人被活活打死,女人重傷而這,完完全全的改變了她至少,創造了另一個“她”,一個令她自己都感到陌生的“她”她開始復仇雖然最初并非有意但她確實做了從最初的意外,到有意識的去聲張正義最後,她復仇成功應該說劇情一直在掌控之中除了最後沒料到警察的放水算是個很美滿的結局了每個好人都希望有蝙蝠俠、超人來為他們聲張正義不求理由,不顧一切的,不需要什麽法律程序聽起來很美妙女主角就是這樣做的但想想,這很容易世界大亂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就是正義於是開始殺,開始濫殺稍有不順,稍被抵抗,便怒火沖頭,通過殺人這種極端方式來解決亂,真的亂了可不得不承認,有太多弱者,弱勢群體沒有辦法,沒有資本,沒有資格去通過法律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不公也算是諷刺吧,“最公正”的法律,卻沒辦法公正的讓每個人享用於是有了這電影,有了蝙蝠俠們其實這部電影挺朴实的不客氣地說——平庸無論是劇情,懸念,還是手法我只是想看看朱迪·福斯特了從這一點來說,沒讓我失望
那天在学校的河边,我们聊了很久。
不久,他送我回寝室,告诉我,“以后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
”(因为四周有些。。。。。。
)以上评论和电影无关,只是感觉防范意识不能没有,呃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法制的探讨片,朱迪福斯特还是演技逼人。
唯一不足的是感情戏有点假(毕竟不能让人家改性取向吧)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还是坚信法律是公平的呢?
太多的无可奈何,不是谁可以轻易更改的。
但是,倘若人人都因为法律无法实现正义,而为之,那么我们原本寻求的公正世界会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
可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理性吗?
矛盾
纽约,就像其它大都会,是一个会突变的有机体,建筑物像染色体长在街道的基因……Street Walk, by Erica Bain一个女人要强悍到怎样,才可以对付这个残酷的世界?
她付高价从黑市买枪,为了感觉安全一些。
她向意图伤害她的人射击,扣枪的手指由抖颤而至稳定,瞄准的眼神由慌张而至冷静。
她从暴徒手下救出被强奸的少女,两片薄唇紧抿,线条冷厉如刀锋。
她追踪残暴杀害她未婚夫的凶手,准确地射穿他们的心脏,然后于销烟犹浓处,温柔呼唤被抢走的爱犬。
Judie Foster饰演的电台女主持,金发削得短而薄,总是一身背心加牛仔裤的打扮,披一件帅气的外套,腰板挺直,像男生一样撇开脚走路。
曾经蕴含深情的目光,如今变得岩石般冷硬。
手中的枪,从一开始仅求自保,到后来主动寻找目标,“儆恶惩奸”,俨然以替天行道者自命。
这叫我想起日本漫画里,那个声称要消灭所有罪恶的杀手KIRA。
(讽刺的是,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艳照事件,始作俑者也自称“奇拿”。
如果说杀手KIRA至少在表面上还维持一些虚假的正义,那么散播艳照的奇拿又何来正义可言?
)也许我们不得不回到那个老命题上:普通人(哪怕是英雄)可不可以自行执行“正义”?
或者应将罪恶交由法律去仲裁?
如果Erica成为正义的使者,这使命却是由谁赋予?
——然而一时之间,却忍不下心去责备。
她原本就是街头暴力的受害者。
纽约,全世界最安全的大城市。
这算不算谎言,我不敢说,但Erica确实真诚地相信过它。
她自信、乐观、勇敢,一切积极的情绪来自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信心。
她每日行走在纽约的街头,边走边看边听,把心得在电台上播出。
她从未想过要畏惧哪个角落,即便是城市最晦暗的深处。
她与深爱的未婚夫卿卿我我,在明润月色下携手漫步,行过河畔,经过花池,只要再穿过那个桥洞,就可以回到家——调戏,挑衅,暴打。
不记得哪部侦探电影说过,随机的罪案最难侦破。
这就是一件随机的罪案,没有特定对象,没有特殊目标,三个街头混混偶然发现落单的行人,心血来潮决定欺侮一下,抢走财物和狗,殴打人至一死一重伤。
对混混来说,这不过是生活中毫不起眼的笑料之一,被逮到了就为自己的累累案底再添一笔,逮不到就额外抢了钱玩了狗撒了气。
然而对受害人来说,却是人生最重大的转折,天堂地狱之间也不过如此。
心爱的人阴阳永隔,心理创伤久久难愈。
她丧失了正常的信心,变得无端恐惧,恐惧曾经热爱的地方,看到熟悉的街角,竟然害怕它的阴影,看到一样的阶梯却不敢爬上去。
这种感觉多么可怕,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女人,自信与勇气也许是她最珍贵的财富和最后的支柱,失去它们比失去性命更难以忍受。
于是她拿起的枪,便成为探索对抗恐惧之道的工具;复仇不是目的,或许由始至终,它只属于探索的过程之一。
而以暴制暴作为答案出现,大概也是顺理成章,曾经使她生活陷于瘫痪的恐惧被新的力量取代,这股力量使她坚强、冷硬,最终变成一个连自己都认不得的无情复仇者。
“当你发现,你体内有个陌生人,你会被吓到全身麻木。
这个陌生人有你的手臂,你的脚,你的眼睛;她睡不着,静不下来,替你继续走路,继续吃饭,活下去。
”活下去,这是最重要的,她终于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只是,这种依附于暴力的勇气,究竟是开端还是结束?
要维持这种勇气,是否就要将暴行继续下去呢?
重复一句豆瓣上的疑问,如果一个人的伤痛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宣泄,那么我们身处的世界是更加公平了,还是再也没有公平了?
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到法律与正当的矛盾。
也可以问漫画中那些维护正义的超级英雄是否是对的。
女主低语游走在城市里让我想起了罗夏。
从根本上法律与正当就有不一致。
法律本身的建立就不是以正当为基础,而源自于人们的任性与经验的结果。
但应该慢慢使其以正当为基础。
只有一个人民作为法律的立法者,并以立法者的意志为基础的法律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法律。
否则只是一些条例与规则,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尊重的价值。
但即便一个完善的法律也是与正当相矛盾的。
康德总是强调法权是外在的、任性的,受环境和时代影响是偶然的,它并不是从一个内在的道德法则给予其根据,仅仅是一个社会集体成员的普遍意志的集合。
一个集体的普遍意识并不一定是正当的,就如同一个人的偏好。
比如说最近我再看《曼达洛人》,曼达洛人社会要求人必须在成年后戴头盔,这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法律。
这里的法律明显是不正当的,一个人戴不戴头盔完全是个人自由,源自传统与意式形态的强制都没有任何内在的合理性,这是集体的偏好。
现实历史中斯巴达人强制人服兵役,维京海盗们四处劫掠,都能体现这一点。
可以说法律并不是完全正当的,那么那些不正当的法律是否给出了不服从的理由呢?
我并不认为因此就可以不服从法律,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笑话古人实行封建制度,也许后人也会嘲笑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社会制度。
只要有着正确根基的法律不断再修改完善中,就没有理由去反对它。
正当的完全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法律是永远正确的,只有在修改的一瞬间它是错误的,之后又马上恢复正确。
即便它可能带来一些不义。
法律与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不完善的。
即便是完善的的也没有一个存粹程序,使得正义得到彻底的贯彻。
我认为任何一个与现实执行相关且略微复杂的程序都不是纯粹程序,比如法律明显就不是,杀人肯定是不正当的,但现实中会出现抓不到杀人犯,或者误判了人让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能看到一个正当的前提下,根据法律程序可能会带来不义。
但这不代表法律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不服从法律。
不能因为自己爱人被杀死,而警方没有找到杀人凶手就选择不去遵从法律,认为法律不值得尊重。
疏漏是在所难免,其不幸是值得人同情,但并没有提供执行私刑的正当理由。
而且电影后面能看到警方抓住嫌疑犯,女主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执行了正义,这完全是个人的人愤怒,即偏好做出的选择。
非纯粹程序带来的疏漏要远小于主观的执行正义的。
关于义务警察最明显的反驳是这样的行为不能普遍化,因为人的道德观是任意的,这样将导致一个人们随意杀戮他人的暴力社会,人类将重回自然状态。
比如极端一点,有个宗教,这个宗教认为抽烟是最大的不义,是最大的犯罪,于是其信徒就到处杀抽烟的人,他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在电影中女主的道德观是很正的,但如果把私刑普遍化,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道德观都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不同的,那么一个人杀另一个人很难判断是否正当,很可能因为一个荒谬的道德观念去杀人,或者只是单纯谋杀用执行正义作为借口。
即便那个人就是恶人,比如一个抢劫犯,杀死他是合理的吗?
是不是对他的处罚太重了,私刑的处罚程度也是任意的。
这是从工具性上论述。
完全抛开法律,从正当角度来说,义务警察很多时候也并非是正当的。
女主义务警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任性。
什么是正义的与惩罚的程度都是主观且随意的。
那两个地铁上的流氓罪不该死,杀害男友的混混也被警方发现了,有很大程度女主是在满足个人的愤怒的发泄。
唯有当一个人被证实做了恶行,他人才有正当理由给与应得的惩罚。
但义务警察的问题就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作恶太过于主观,这就比司法机关判断是否有罪的正确率低很多,一个客观的程序是必然的,主观太过于武断。
从法权角度来说,权力是人类社会集体赋予的。
个人没有权力去执行私刑。
只有集体所承认的机构,比如警察才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施加暴力。
所以无论义务警察对什么人,因为什么施加暴力都是违法的。
某种程度上说义务警察是对全体公民的藐视。
除非他得到社会集体的承认,那他也就不再是是义务警察了,而是一个特殊的法律下的警察。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无法改革和完善法律与社会制度,人民无法发表和呼吁政治观点,又或者社会本身处在独裁制度下,又或者法律完全无法约束一些掌权者。
这时候义务警察是否是对的。
我们今天可以在一些南美、非洲国家看到这样的局面。
这时候我认为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法律要不无法得以执行要不法律本身就不值得尊重。
义务警察仅仅在这种情况下被允许的,正当高于法律,当法律无法自身完善使其靠近正当时,那么此时正当就完全取代了法律直接向人民颁布命令。
但这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个人去维护正义,而是需要社会制度的改革。
布鲁斯韦恩不应该去当蝙蝠侠而是应该去竞选哥谭市市长,如同绿箭侠一样。
果然我最爱的超级英雄任何时候都没让我失望。
一种恐惧所带来工具性作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当人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才能实现。
社会中恶的泛滥是因为司法中一有个糟糕的程序执行,腐败与不完善的法律;糟糕的社会制度;社会中没有一个共通高强度的道德。
这三者结合才是问题的原因。
我们应该完善法律,改革社会制度,加强道德教育,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社会体制下,好的司法程序,坚固的集体道德感下,犯罪是很少的。
义务警察不能解决犯罪,治标不治本,不,治标也不能实现。
唯一解决的是义务警察内心的愤怒与痛苦,以及一种英雄主义的满足。
最近都很難得有時候坐下來好好看一部電影,聽一點音樂,翻一部小說,發一會呆,然後碼一點字。
人人都有無聊的時候,無聊到拉我出去吃飯,無聊到一個接一個地打遊戲,無聊到找一個略微還像話的人戀愛,無聊到竟然可以跟著我去逛很悶的博物館,無聊到在論壇上和不認識的人做些無謂的爭吵。
人類真的有這麼無聊嗎?
無聊的時候發呆不是很好嗎?
忙碌和貧窮所剝奪的不正是思考的沉默。
發呆多好啊,我很懷念無憂無慮的年代坐在課堂上,臉朝著教線性代數的“線代女性”,眼睛發直的一路看到莫名的國度去。
是什麼打破了我發呆的世界,那麼寧靜的世界,純淨平和,只屬於我的世界。
是血。
很多小說裡寫那麼一瞬,彷彿聽到心臟破裂的聲音,彷彿聽到世界崩蹋的轟嗚——眨眨眼睛,太誇張了吧。
“我以為這些傷害只獵取弱者,永遠不會加諸於我身上,直到有一日我們遭遇”直到某一天坐在地鐵裡把心肝脾肺腎全部哭出來的時候,我的世界裡多了不安的聲音。
“那是一個陌生的自己”心理學上似乎把這個叫做創傷後反應激障。
據說信仰虔誠的人在這種時候會表現出強大的免疫能力。
可惜我是個有神無宗教論者,所以坐在教堂裡也只是因為那裡光線昏暗,聖歌緩慢,適合睡眠。
上帝在有需要的時候,起碼是個有用的人。
Jodie Foster JJ,大概奠基了我對女生的審美意趣。
在第N次看《沉默的羔羊》時,意外下載到了一個導評的版本,JJ對於Clarice的描述是“女英雄”,hero,在英文裡也有“主角”的意思。
JJ對於這個角色鍾情之處,在於她打破了“英雄救美”這樣的電影傳統,在一部好萊塢電影裡扮演了原本該由男人上陣的角色,拯救了一個弱者——她的同性。
這似乎是表明了女性的兩種特質——由莎翁定義的,和由Bevoir證明的——JJ堅定的站在了後一方陣。
這也許是她拒絕出演續集的原因,Foster JJ在年輕的時候挑劇本時就表現出這樣一種強烈的傾向——她可以成為犧牲者,也可以擔當拯救者,但她拒絕做獵物。
儘管劇本把結局改成了Hannibal自斷一手,Clarice堅守立場,但是她掉下的那滴眼淚,已經是足夠惹惱JJ的注腳。
法文片名叫做A Vif,很難聯想到其英文片名叫The Brave One,中文的話,我想以那批對電影片名很隨便的人來說,翻譯成“勇敢者”就OK了吧。
在這部片子裡,Foster JJ同時出演了犧牲者和拯救者。
片子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會是部典型的好萊塢復仇片,充滿血腥和報復後的快感——結果血腥是有了,快感卻被恐懼替代。
片子進行到中段,我以為這會是一部探求創傷後反應激障恢復過程的心靈之路——結果心靈是看到了,理智卻抗拒看到的內容。
“相信不單是我,每個人都曾生出過類似的想法,那就是如果我們沒有講過這句話,甚至不是現在我們成為的這個人,會如何呢?
然而,你無法預料在特殊的情況會引發出一個怎樣的自我,你可以開動腦筋拚命想像,然後再用道德尺度加以局限……可是,直到你真的被逼入一種神經時刻受到挑戰的境地時,你就會變,而你永遠無法想像到自己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
” 這是JJ以製作人身份對創傷心理做出的註解。
我沒有道德潔癖,只是有些無謂的執著,和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難以克制完美主義傾向。
所以我有點難消化影片的結尾。
我想這個結局應該讓很多觀眾感到不舒服——這種對社會道德,對既成體制,對法制的挑戰。
其實大部分人,站在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之間細細的那條分隔線上,總不能屹立不倒。
有時候甚至僅僅因為一時的迷惑,一點點貪婪,一絲絲自私,一指利益就足以戳倒。
我們所謂之君子,不過能站起來,拍淨身上的塵土,坦承自己錯了。
小人則在塵土裡滾兩滾,仍然坦承自己錯了。
偽君子則是站起來,不承認自己摔倒過。
還有一種所謂的極品人,便是帶著一身的塵土,明明還撲在地上,卻用腳試圖把那條分界掩蓋掉,以為自己就是月亮的代言人。
但是無論哪種人,只要不要太BT,或者對自己太誠實,總是還期望在屏幕上遇見能夠站直嘍,別趴下的強者。
所以當導演表現出道德的多面性時,我感到不舒服。
以前當說到過去的一些遭遇時,我平靜地說,我們永遠不會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那個,至少總算四肢健全,身心健康。
這種時候別人的視線就會不自覺的順著我的下巴移下去,大約是想在我身上尋找什麼形狀的掛件。
這次輪到我自己低頭看我胸前是不是真的掛著十字架。
Hannibal從FBI手中脫逃的時候,我是站起來歡呼的,為什麼Erica從囚牢的命運中脫離時我竟會如鯁在喉。
是我變了,還是因為違法的那個,以暴制暴的那個,復仇的那個是女人?
影片裡的警察說“女人殺她們的丈夫,殺她的人情人和孩子,但她們不會殺素不相識的人”。
《犯罪心理》裡只要一涉及到“義務警察”這樣的case,第一判斷就是“男性”。
暴力犯罪,始終是男人的強項。
那女人的情緒,一個創傷後,無法釋懷,沒有安全感,失去了過去的生活的女人的情緒要如何抒發,她要如何拯救自己呢?
大家指望她去哭,去酗酒,去嗑藥,去自殺,卻沒有料到她可以殺人。
Erica在劇中有一句相當有意思的台詞,當她將槍指向曾經襲擊過她的凶徒時,叫道“我只是想要我的狗回來”。
那只狗,就是過去的Erica吧,自認為是強者的女性,在婚前突然遭遇到歹徒,她的男友被打死,她自己被打成重傷,自從Erica在一個她生長大卻一昔陌生的世界裡醒來的時候,她的狗和過去的自我同時失了蹤影。
她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釋放心中的憤怒。
直到她拿槍的手不再顫抖。
這是不是代表,這一次,她手中握住的就是“正義”?
我雖然不認同,導演卻把狗還給了Erica,當她和狗狗在當初的事發地點擁抱時,至少Erica的人生又回來了。
Foster JJ再次扮演了一個電影中罕見的角色,她總是強者。
抑或說,這樣直闖入男人禁區的女性角色也只有她能演繹。
野性如AJ,剛強如Julie Moore,始終不能把女性柔弱的外表,和堅硬的內核結合完美。
可惜那張曾經限制住她戲路的娃娃臉,竟沒有遏止住時間的牽扯。
JJ應該不在乎皺紋吧,看到她的眼睛一如以往的澄藍,指甲一如既往乾淨時,我想如果她給我這樣的機會,我還是想吻那雙永遠纖薄菱形的唇。
對或者錯,這樣的分類仍然還是神的工作吧。
人能做的,只有執行,然後被其他人來判定。
据说后者就是男版【勇敢的复仇者】和【七宗罪】 的结合,也是讲动用私刑的问题。
爽片,我操,外国有那么乱吗?
太可怕了,一个白人到黑人居地区被殴打致死。
辣妹的男友被殴打致死,她也在医院躺了14天才从昏迷中昏迷中出来。
出院之后,她为了防身买了把枪,在地铁站又遇到俩黑人调准备调戏他。
果断开枪,让他们俩领了盒饭。
一发不可收拾,辣妹不断的去杀一些该死之人。
警察也要发现的问题,最近的枪击案都应该是一个人 警察接受采访说有些罪犯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抓不到他违法的证据,但都知道他违法了,也没有办法。
最后这个女的杀了那个毒贩,然后他又去黑人区找到那三个男人报仇,杀了两个的同时,被第3个人制服,眼看危机时候这个警察到了,虽然囚犯还以为自己命检回来了,没想到警察他把自己的颈枪递给了辣妹,射杀了他。
然后报告写成,变到了这三个人,到处惹事生非,袭警的事实。
看评论说,说只有外国电影敢这么拍的。
就是一个爽片。
女版黑暗骑士,朱迪福斯特扮相好帅。I'M NOBODY.I SAW NOBODY.NOBODY SAW ME.三句话道尽女主为何走上不归路。结局如果在《七宗罪》一转《致命呼叫》时黑屏结束观感会更震撼,警察教女主射伤自己做伪证的剧情完全是画蛇添足。
boring! jodie foster has lost it already!
不喜欢结局。其实我觉得那个未婚夫有点帅。
This thing, this stranger, she is all you are now...
50岁的大妈还卖弄....活该被打....睡着了
这种立意不能提倡,如果这个被宣扬公共秩序就乱了。
故事有点儿假 Jodie Foster演技还是不错
一直觉得它的海报很酷
感情线索最后煽的有点儿假朱姐好彪悍
啥剧情
不是朱迪最好的电影...但只要她在....就够了
抢救的一场戏拍的太出彩了。Sayid在Lost里多猛啊,到了这部片子任人蹂躏了。
电影的风格虽有一定特色却不够彻底,这部电影最终因为暧昧的整体特色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朱迪·福斯特扮演了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变成的私刑使用者,她的表演当然没有问题,这可能是她最适合的题材,那种混杂着暴力血腥和深刻内心变化的戏,她体内的阳刚气息才以最合适的发挥出来。
老套的剧情,毫无新意
Formula vigilante tale. The one weak point is that crime conveniently keeps just popping up around her, over and over again. Satisfying and interesting, but it lacks an imagination, except at the end.
mire this power like this woman
只认识特伦斯·霍华德,对45的朱迪不熟悉,惩恶犯罪,洗
7.0/10 分。2018.04.20,重看。开始还以为没看过,结果看到买枪的那一段,猛然记起来已经看过了,只不过剧情忘记了。。。那时候还不认识朱迪·福斯特。。。《迷失》里的黑人。。。朱迪·福斯特真的露点了吗。。。
到底是朱迪.福斯特,把原本很一般的剧本演绎得恰到好处。
简单的情节但是不简单的人。重点在女主角的内心的转变吧。不错的片子,估计里面的动作少了点,而且是柔弱女人的片子没人喜欢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