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价值观有问题吗,我反而觉得主张挖石油的酋长更加开明有远见,如果换到中国背景下那可不就是改革开放吗……为什么简介中变成了反派??
置民众于落后贫穷之中的信仰难道比进步的社会环境更加重要?
挖石油固然是为了赚钱,但赚钱就是原罪吗?
赚到的钱为民众带来了切身的利益,在我看来并不算坏事。
那无数因霍乱而死的百姓、因难产而亡的妇女,在我看来只是上位者自我陶醉的牺牲品罢了。
好吧说说影片本身。
剧情其实挺无聊的,主角金手指开得很明显,见坦克杀坦克见飞机轰飞机,死亡之后还能复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但电影本身多少还是为我们展现出了比较小众的阿拉伯世界,从文化多元角度还是给多一颗星。
PS:影片最后Leyla在城门外迎接凯旋而归的丈夫时我简直抑制不住一路压制过来的吐槽心了......你老公打着和谈的旗号让你求情放他回归部落,结果最后带领大军一路杀将而来还杀死了你的亲哥哥,末了你就笑意盈盈地说一句“我们有宝宝了哟”就结了?
虽然主角这么做确实有其苦衷,但难道连问都不问一句?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看来阿拉伯重男轻女的习俗还是情有可原的……
旖旎的大漠风光,公主王子的爱情,部落王国的战争,伊斯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大场面大气魄构架下带出了史诗片的厚重感。
只是情节较为跳脱,逻辑性不强,尤其图书馆管理员从不文到一统的逆袭史缺乏铺垫与酝酿,没有了时间维度的沉淀感。
PS:中外皆证明,图书馆管理员是个逆天职位呐。
本片纯粹虚构?
还是真有其事?
本来还以为灭了最强的,兼并最弱的,联合中等的所有南方酋长国,从而诞生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呢,百度之,yy失败。
好吧,百科帝们嘲笑我吧,顺便给讲讲这故事本来的样子,谢谢。
情节缓慢但还是很有看头的电影,把这个电影看一两遍你会觉得,它是不是和教父的情节非常相似!
~~一样的文弱的具有智慧的领袖,在父亲去世后执掌大权。
连老酋长的性格和老教父的性格都很相似。
可以说黑金就是教父的阿拉伯版,只是把黑帮片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了一遍。
和朋友吃完中饭,打算去看电影,结果宣传册翻了一遍都没找到有啥值得一看的,这时候身边的姑娘发现了《黑金》。
我们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走进放映厅,可以说遭遇了意外的惊喜。
几乎喜欢片子里的每一个人,没有太多矫情,性格分明、一诺千金、重情重义,可以说几乎都是正能量的传递。
一开始有些嫌弃男主角,实在太弱了,结果越来越厉害,被战争逼成了一个战士,一个领袖。
而且留了胡子之后,也越来越帅了。
男主角的父亲,非常传统顽固,但依然充满了魅力,像鹰一样的不屈的领导者。
阿里,男主角的兄弟,一个奇怪的医生,也非常出彩。
理想受挫后,用刻薄来伪装自己,尖锐地对待所有人。
他的父亲问他“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刻薄别人。
”他说:“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比做真话容易。
”也比做真实的自己更容易吧。
当奥达画上黑眼线之后,他这个人就变了 也许没有改变 只是之前没有显露出来 最终他还是背弃了父亲的信念 开发石油 陷入金钱 结局尽管自己不是太满意 不是我理想中的那样 但这样才是最真实 最合理的 就像奥达自己说的 他不是真神 他只是一个看了很多书的"现代人”另外一点让自己不开心的事 奥达明显对那个被自己救下的女人有情 幸好没有把那个女人追回来 看到最后 就没有那么喜欢奥达了 他差点死的时候 自己还很惊痛呢 哎!!!
电影太长了 完全可以缩短 前边太拖沓 应该早点进入主题 喜欢奥达的父亲 有坚持有信仰又信守承若的好人 好领袖
电影《黑金》加深了我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文化”这个东西是如此的矛盾;文明的地方不一定有深刻的文化,但落后的地方,一定有最原始的精神。
文化的交融就是在文明的冲突中完成的,价值体现在信仰之上,就像影片中,有人看到的是浩瀚沙海下蕴藏的液体黄金,有人看到的则是鲜血与爱,我们在实现自己认可的价值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要以尊重他人的信仰为前提,否则,文明又何尝不是戴着面具的野蛮呢?
幕后制作《情人》导演让-雅克·阿诺新作。
影片全程在沙哈拉沙漠拍摄。
故事改编自Hans Ruesch的小说《心之南方:一部关于现代阿拉伯的小说》,讲述了30年代早期两大阿拉伯酋长之间的斗争。
有人将本片形容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血色将至》”。
阿拉伯的文明,御黄之带,大概还是有一些“丝绸之路”的感觉的。
沙漠文化,对于我等而言,也是个神气的存在。
“黑金”的缘起,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如果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管窥一下异域风情,也是蛮好的。
然而,一部关于阿拉伯文明的电影,一水的欧洲演员,想要原汁原味的呈现阿拉伯文明,好像也不太可能。
故事的开始,是班德拉斯和马克斯特朗之间的较量。
班德拉斯赢了。
在故事里头看,班德拉斯应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一样是“胸怀天下”的,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落后的压力,如何追赶这个差距,却束手无策。
因为这里除了漫天的黄沙外,一无所有。
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搏一搏?
沙漠中的石油,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没有用,骆驼又不吃。
给了西方,换取经济发展,即便是西方拿了大头,又何尝不可?
班德拉斯的观念里头,为了追求发展,即便是吃一点亏,也是可以付出的代价。
那,他的观点对不对?
当文明侵袭,除了迎头赶上,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都特别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我们也吃过亏,那只能当做是交的学费,否则还能怎样?
自强才有出路。
而马克斯特朗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看到了石油背后的隐忧。
是不是这样呢,在历史的发展里头,后来这片地区,成了战火纷飞的地狱。
金钱,确实迷失了很多人的眼睛。
然而,他们并没有学会利用财富学会自强,这其中,自然有西方干涉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富得流油”的副作用。
马克斯特朗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优秀的领袖,应该是“看清楚黑暗,仍然选择在黑暗中前行”的,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更不是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即便,他的很多观点,确实是符合“圣人”标准。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态度,实在太不适合于一个“领袖”。
说句题外话,这位“高尚”的领袖,生活小节上的问题也是有的。
不过,这个解释骨骼清奇,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上一场”战争中,马克斯特朗输给了班德拉斯,俩儿子被当成了质子。
这个套路,我等相当的熟悉了。
质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
等到第二次战斗来临,老大已经死了,老二从小就知道读书,看起来就是个唯唯诺诺的废物。
马克斯特朗对这个老二,大概还是有点失望的。
接下来,这位“娶了敌人的女儿”的继承人,需要面对部落的“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这些保守派们,在辩论中偶尔也会犯概念性的错误。
毕竟,西方人也是有信仰的,可以成为“异教徒”,但不能说是“没信仰”。
对于神奇的“古兰经”,也可以稍微领略一下。
有趣的是,马克斯特朗的“支流”,在这个部落里头,郁郁不得志。
遇到同样接受过“教育”的“哥哥”,有好多的牢骚要发。
“先进思想”在“老顽固”面前,壮志难酬的憋屈,这个我等大概“深有体会”。
当然,马克斯特朗还是“开明”的,在思维的碰撞中,他其实还是愿意做出一点改变的,不过,不是全部。
这位“庶出”的“西装长辫”,最终还是不得不利用“造神”,帮自家哥哥将声望推到了顶峰。
说句题外话,“海中淡水”的知识点,着实戳中了盲区。
故事给“庶出”的王子,安排了一个悲催的结局,有点遗憾。
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是王子非常得力的助手。
那个“懦弱”的王子,书不是白看的,如何应对“现代战争”,已经有了一番心得。
但来自弟弟的“感慨”,才是真正触动他内心的警醒。
整个故事,感觉还是想向史诗上头靠的。
不过,这黄沙下的文明,只是浅尝辄止,老外的视角,大概也夹带了太多的私货。
然而,保护自己文明的唯一方法,唯有自强不息,依靠祖先留下的财富,好像不是长久之计。
弱鸡捧个金饭碗,不过是一场“怀璧其罪”罢了。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对于古兰经的理解,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态度。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人民的信仰,对于伊斯兰人们无比重要。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教信仰者会去学习、诵读古兰经,对她的内容,他们是脱口而出,琅琅上口,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在古兰经中寻找答案,在两大家族产生矛盾,战争牵扯到了奥达与公主的婚姻时,他们想到的是依据古兰经,让奥达和公主说三句:divorce;当奥达告诫父亲纳萨比已经全副武装,做好准备时,埃玛国王沉着的告诉他:将信仰建立在战争上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他们所称之为异教徒来开采矿产资源时,他们想到的是用血腥的战争获取“和平”,因为代表现代的汽车、医药是上帝所禁止的,他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那些只是一时之乐。
当那些年老的长者用愤怒质疑现代科技,用古老的古兰经同接受了新思想的奥达等新生代据理力争时,一些人正在改变。
当奥达说到:石油之所以埋藏在地下,是阿拉想让我们生活地更好时,埃玛国王用思考的眼神注视着他;当阿里王子长期因为支持西方医药而不受待见时,埃玛国王对他说: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上帝真的禁止医药,为什么你会来到这个世界。
作为传统思想的代表他开始接受新事物,相信他们有存在的意义。
当奥达兼并了两大家族,我们看到,他大力支持着以石油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并且将岳父派去美国做外交贸易。
而影片也以家和万事兴的兴兴向荣之貌结束。
也许,这是导演眼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碰撞的结果之一吧!
个人看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并不只是弃旧迎新的繁荣昌盛,还有继承优良的文化精髓!
当然,传统文化必定有迂腐陈旧,还有一些时过境迁的老化,但是千百年传递承接的事物也一定有其值得称赞的经典。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高速发展的社会,虚伪、粗糙的金钱成为了大众奋力追求的目标,冷漠充斥着人们的身心,爱情、亲情、友情因为无暇顾及而悉与经营,而影片中这些情况在纳萨比统治下的地区依稀可见。
当美国佬解释石油开采会让纳萨比比英国国王还富有时,纳萨比的眼睛里闪烁着金钱的颜色;当族人愤怒不满将采矿工人溺死在石油中时,纳萨比未做理睬;为了拉拢其他酋长等权威人士,纳萨比用“来自瑞士”的手表去贿赂这些他口中的“我的朋友”,当贿赂埃玛国王的亲信哈桑将军未遂时,就将他关进了监狱;为了权益的保障与扩大,纳萨比将女儿嫁给了埃玛国王的儿子奥达,可当奥达开始支持埃玛国王时,纳萨比无情的向女儿提出了离婚的建议。
而强烈支持传统文化的埃玛国王虽然并未带领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对于“爱”与“金钱”的定义发人深思。
埃玛国王对奥达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这间屋子里你能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用血和爱换来的,但绝不是钱,因为任何可以永恒钱买来的东西,都没有真正好的价值!
影片中埃玛国王对于妻子的回忆,深夜帮孩子盖被子,安抚被沙石硌到脚的马儿,像爸爸一样帮它拨开沙石等等情景,让我不由得对这样一位充满爱、有血有肉的领导者肃然起敬,至少他不会去贿赂,至少他真的为人民服务,哪怕只是邻里之间的墙院问题,至少他善于纳谏。
当然,他对于以石油开采为代表的“美国佬”的看法也很深刻。
埃玛在战场上激烈的对奥达说:这些人将会定居下来,繁衍生殖,带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佬,他们将会建更多的钻油井,因为贪欲是无底的深渊,他们视财如命,贪婪无比,就算有一天他们走了,最终,我们恐怕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也许这是一个弱势种族对于霸权种族的恐慌,担心资源被另一个种族消耗殆尽,担心民族特征将被另一个种族磨灭,担心信仰的阿拉受到侵犯。
但是个人看来,更多的是对于人性贪婪的恐慌吧。
是的,财富是我们生活富足的基本保障,可是又有多少人因为追逐财富,而被生活追逐,又有多少人位高权重、妻奶成群、外表光鲜,却过着心神不宁的生活,又有多少人爱情来之而不追,只因物质欠缺、时间不足、精力不够,最重落个剩男、剩女甚至无敌金刚。
但是贪欲如何控制,在提倡追求品质生活时如何保障物质水平,在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壮大时,如何协调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伴随着埃玛国王的死去而遗留给了观众,值得一提的是,埃玛国王死去之前也提醒我们:学校、图书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部影片带给我的反思还有爱情。
虽然片子以奥达、公主还有未出世的小贵族的和谐之态收尾,但是留在我心底的却还有一种遗憾的情愫。
王子解救了公主,然后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往往是童话故事的结局,当那位来自扎米拉的女孩,与王子并肩驰骋疆场时,他们的气息是那样的引人入胜,以至于想要已为人夫的奥达王子同她结婚。
可是,婚姻如何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些人因为时机不对,注定只能留在心底,汇成记忆。
扎米拉的女孩,仿佛一个天使完成了使命一般,留下了一串令人憧憬的光圈:也许我们会再见,应该是在沙漠里吧,也许是在扎米拉部落。
在我们那男耕女织,鱼水情深,我们相信,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when they are meet,they are everything, alone they are nothing.就这样导演给我等看官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骑战是唯一可取之处
难得的影院好片。画面与音乐,都是牛气的制作。当然最重要的是那沙漠啊,骆驼啊,海啊,穆斯林啊!!!!
看了20分钟睡着了,起来接着看了10分钟删除了
内里什么货都没有,还装出一幅史诗大片的样子,老套拖沓,不用半个钟头就可以让人失去观看的欲望。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被浓缩为一个处于两种心态之间的本土英雄的故事 并以沙漠的大地史诗形式展开。在挟洋自重与保守返祖之间 故事并没有找到新鲜的切入 骆驼对装甲 战马冲机枪。沙丘陷落了装甲 勇气打败了武器 父亲的骤然离去与岳父的战败都没有给年轻的埃米尔带来新的思路,最后无非是想变被动买办为主动参与 让岳父进美国石油公司董事会 让本土的石油资源并入了西方全球化的体系。只是男主自然是不知道西方人比他岳父狡猾万倍 而这个系统在没有武力的地位之前鲜有阿拉伯人的话语位置。阿诺的沙漠影像宏大但缺少生活与生产的触觉质地 更像是孤独星球一样的旅游片风格 而阿拉伯人的故事得西方人来讲、西方演员来呈现 甚至最后满足西方式的观看欲望更让整个电影更加悲哀。最后 男主是迷茫的 就像无法主导命运的阿拉伯诸民族
抢石油,对了话说就算男猪脚留了胡子也还是一副弱者的气息。片子进入佳境太慢,太允长老套了,建议如果胱癫菊要是引进给剪成90分钟。ps女猪脚那像胡子一样的下唇装雷瞎我的“狗”眼啊!
不知道历史剧还是杜撰。一部电影记住一句话
算作阿拉伯干巴风景片,阿拉伯服饰普及片,真主没事就出现的伊斯拉教教义篇
作为电影本身之外价值是相当的大,哈哈修补了二人关系。电影本身来讲,大体标准之作,但我不敢随意相信其中表现的所谓宗教是非遵循事实,而且我相信石油为中东带来的不是此类大团圆式的故事,或许灾难性的更真实有感。如《血钻》。
知识改变命运,女人拯救男人。
影片前段让人找不到定位——算历史呢算传奇呢算毛呢?后面渐入佳境,相较于单纯的利益争夺,因观念对立而起的战争有更多可探讨的余地。关于爱,信仰,传统文化与经济未来……战略不明显,好在节奏佳。两位酋长成功抢戏。男主的爹帅到飞起,姐都管不上班德拉斯了。话说班大叔你为毛去演这个?
男主为了正义与和平不得不选择与“不可战胜”的养父背水一战,团结各种力量从弱小到强大最终胜利的故事略显老套。
这是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展的电影。
真正的历史和编辑的剧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军事天才毛都是跟着打了几年败仗才练就军事才能的,看了十几年年书的王子一战封神、万众仰赖,救世主崛起谦虚礼让,典型的王子变英雄的好莱坞大片。看了这电影的人感叹:读书的人很厉害;读了书的人说:电影真厉害。
欧洲人演的中东男频爽片,男主大开金手指看得人一头问号
画面不错,男主行动原则不明
史诗级场面,在当时的环境下算是相当漂亮的几场战役,虽然有可能想到在书中纸上谈兵有可能做到那样的转变,但是在电影中来说还是有些生硬了,已经130分钟了,何不再多拍5分钟来拍改变主角的性格的一段呢?
两个阿拉伯部落争夺石油,电影想说知识改变命运吗?并以此延伸出道义重于金钱。由此可见,电影像建筑在脆弱的地基上的楼房,看似宏伟,实则一触即溃。
价值冲突 被消费的中东世界。故事老套,但讲的明白。检讨的态度倒是真诚,不过文化侵略暂时不可破啊。这么正面的宣扬宗教信仰对西方和中东都容易接受。以及。图书管理员是王道啊。。。
如今作主宰的不再是血与爱,而是钱和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