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文,我上大学时红遍祖国大江南北和东瀛小岛的《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扮演者。
记得他是在10碟装的CD中,吃白唇红,确实演的很象流氓色狼。
当然了,在西门庆那个年代,他的职位是县公安局局长,所以可以理解吗,毕竟有称霸一方的势力,跟现在的警察一个德行。
国语,粤语看了第一遍都没有找到谁是单立文,通过反复查演员表,发现任达华的老丈人是。
随即慢放的好几遍,依稀找到了他过去的影子。
廉颇老矣?
角色需要?
总之显得他确实苍老了。
温碧霞还是那么有风范,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忽然想起来老任也是演过三级的,这岂不是个三级演员贺岁?
片子还是很有看头的,国语版中发扬了惩奸除恶的优良传统,粤语版中继承了秘密还是秘密的惯例。
一个是任达华老婆蹲大狱,一个是任达华打嗝死在面试的体育馆里,总之,这个家庭是破碎了。
出埃及记的意思就是女人逃出男人世界再建一个王国,没有男人。
刘心悠杀了那么多男人之后为什么要嫁给任达华呢?
她说的原因是不吹干头发睡觉任没有阻止她,为什么这是件重要的事?
因为女人世界的权威被打破了,很明显她没有得头风,上辈给她的教导没用了,她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所以她想嫁给任了。
温碧霞也是组织里的人,但她的复仇意志没刘心悠那么强烈,有点两面派,她要依靠男人又恨男人,但她还是迫于组织压力杀了任。
有篇讨论分析很符合我的想法,引用一下。
1.MADAM方第一次说关炳文是她朋友的朋友,要在方和关中建立关系,最明显的人选就是潘小源了,当然也可以说方随口应付詹建业的,这点先搁着 2.潘有两次非常可疑的眼神,第一次是她丈夫失踪时有警察来调查,詹建业穿了便衣去,看到潘坐在警车上录口供,潘用非常怀疑和提防的眼神看了几次詹。
有人失踪警察来调查再正常不过,潘何必如此注意詹呢?
第二次是詹决定不再调查这个组织,把录音扔了,这个时候潘说我不想你有事,然后偷偷观察了下詹的脸色,当时的神情是不符合她那句“不想有事”所处的情绪,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实在是很可疑的。
3.詹有外遇,方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她怎么知道的呢?
一直派人跟着詹么?
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
詹早前跟踪过方,方也知道,但应该是方的反侦察的效果。
我认为詹得外遇是潘小源告诉方的。
4.事实上潘很有可能是方指派去勾引詹的。
而且我并不认为她对她老公关的死亡有多伤心。
第一她老公失踪的当天,她还有心情去打电动,而且镜头有个特写给打电动时的潘,表情很是无所谓的,不像借打电动消愁;第二她如果入她自己表现出的那么爱她老公,怎么会在关死后马上和另一个男人搞外遇?
还说出不要调查了,我不想你有事?
而是应该和詹一同调查,为老公复仇才对。
而关见了老婆后第二天就死了,之前失踪那么久都没事,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潘提供了他老公的线索。
5.詹的老婆是下手的人还是很明显的。
她知道了老公出轨后给方的一通电话,以及后来电影在结构上安排了一段说她以前杀人的事,都暗示了她是下手的人。
6.而整个事情都是方在后面搞的鬼。
方不想自己的组织有危险,而想除掉詹,但不能直接自己派人杀詹。
因为詹的老婆知道这件事,而且当时她很爱自己得老公。
如果方杀了詹,刘心悠则很有可能和方翻脸,进而不惜自己也被逮住得危险,把组织供出去。
因此方必须要让詹得老婆自己动手,于是安排潘去勾引詹,再把出轨的事情告诉刘心悠就可以了。
于是潘由头到尾都不需要干什么,只要去和詹搞着就行了。
7.方杀詹还有另一个目的。
那就是让刘心悠回归。
从方和刘的几次接触可以看出,刘已经不干了,而且和方意见也有分歧。
方认为男人都有害,该死。
刘则说不是所有得男人都那么坏。
而指使潘勾引詹出轨,最后由刘杀詹。
则会让刘又重新树立了男人没好货得世界观,进而回归组织,方又找回了她的得力干将。
引用完毕温碧霞开始并不想杀张家辉,所以只是离婚,还在离婚一年后一直和他保持联络,是有感情基础的,但组织上应该逼得很紧,她也没办法,她比较软弱,跑到香港无依无靠,有个男人对她好嫁给他却只有吵架,找个组织,组织只想杀男人,她没那么坚决,一个棋子而已,和任达华同病相怜。
任达华放弃追查,也只有死路一条了,邵美琪不会放过他,邵完全可以不和刘心悠说外遇的事,但她为了壮大组织,必至任达华于死地。
在古典音乐的衬托下,从英女王的双眼推远,一群赤裸的“蛙人”,动作舒缓而充满血腥气味地,殴打一个男人。
《出埃及记》的一开场就不同凡响,刹那间就吊足了我的胃口。
从《买凶拍人》到《大丈夫》再到《AV》,彭浩翔曾经用一种绝对“鬼才”式的荒诞和幽默,彻底震倒过我,一度使我相信,彭浩翔绝对会是香江最值得期待的导演;但是,后来的《伊莎贝拉》却让我失望之极,在那部实在太王家卫了的电影中,我觉得彭浩翔几乎完全丧失了属于他自己的激情和力量。
我琢磨着,当彭浩翔第一次被称作“鬼才”时,他想必是开心的,那种一夜成名天下知式的喜悦,但是当后来屡屡被称作“鬼才”时,也许就没那么开心了,人不能一辈子都只当“鬼才”,成为“大师”才能永垂不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完全理解彭浩翔的转型,但是我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
从赤裸的蛙人到女人在厕所里商量谋杀男人的计划,委实荒诞得够可以的。
我以为《出埃及记》又会是一部“鬼才”式的作品,但随着情节的缓慢推进,渐渐发现事情终究不是那么回事。
好玩倒还是蛮好玩的,但彭浩翔真的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彭浩翔了。
彭浩翔比以前成熟,《出埃及记》的画面质量、镜头切换、配乐都不再像《AV》那样粗糙,也不再像《伊莎贝拉》那样矫情,这当然是好事;彭浩翔还比以前深刻,当事情荒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有人相信,好象是这么说的吧,貌似精辟的样子,但这就未必是好事了。
彭浩翔用了“出埃及记”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来为电影命名,我以为以他的智慧,应该会是一个绝妙的解构式命题。
结果却不是的。
不满足于“鬼才”的彭浩翔,似乎还真有要把男女之间的那点破事上升到摩西出埃及、希伯莱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世代之仇的意思。
往“深刻”里去是通往“大师”的必经之路,我懂,但彭浩翔想要通过电影来讲述的这个哲理,多少有点用力过猛有点不那么靠谱。
就算很靠谱吧,真的就一定要那么深刻吗?
这个世界上,“大师”固然很少很稀缺,但真正意义上的“鬼才”,能给人带来幽默和欢乐还有一点回味的“鬼才”,更少。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希望“鬼才”比“大师”多一点,咱老百姓,今儿要高兴,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粉墨登场的演员本身,玩味起来倒是更有意味一些。
任达华与温碧霞的重逢,激烈的床戏,很容易让人想起两人曾经在三级片中的合作,但如今物是人非,不再年轻、略显秃顶的任达华,成功从午夜牛郎、变态狂的形象转型成了实力派,而容颜老去的温碧霞,虽然大腿依然窈窕动人,却早已沦落得门庭冷落车马稀,彭浩翔启用温碧霞,多少也有些出人意料,不过细思量自难忘,也许少年时的彭浩翔也曾为当年的火凤凰神魂颠倒过,所以就像《AV》里的大学生找天宫真奈美那样找来了温碧霞?
比温碧霞的出现更诡异的是,《出埃及记》里居然出现了堪称“西门庆专业户”的单立文,刘心悠那位衰老的父亲居然就是曾经风流倜傥的西门庆。
似乎可以大胆一点推测,除了火凤凰情结,彭浩翔也曾经为杨思敏版的《金瓶梅》消魂过?
悬疑片的架势,接下去看到的却是文艺片的节奏和细节,再加上略带荒诞色彩的开头以及略显黑色幽默的故事情节,这就是彭浩翔今年奉献的新片《出埃及记》。
看完电影感觉到导演想的很多并试图通过镜头和影像传达某些思想,但似乎这种表达并不够精准清晰。
出埃及记,多数人需要查阅一番资料才能了解这几个字的典故,大概包含了某种抗争与拯救的含义,那么电影对这方面的阐释并不明确。
翻阅了不少影迷的评论,发现对主题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偏差。
有人认为主题是“男女关系的阴谋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也有影评通过对大量隐喻的分析认为主题是“个体与建制”的关系,同样赢得了不少赞同;还有人认为电影说的是对待“荒谬”的态度,说的也很在理。
男女关系的阴谋论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黑色幽默的性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可以相濡以沫悱恻缠绵也可能会演化成一场战争。
电影中一些女人就是因受到过男人的伤害才成立了以杀男人为宗旨的秘密组织,而男女主角的经历则很符合这个主题。
女主人公小时候不堪忍受父亲伤害而加入杀男人组织,后来遇到男主人公觉得遇到了好男人而决意脱离该组织,她对母亲说她知道老公是什么样的男人,她不相信老公出轨的消息,然而最终还是发现消息是真的,于是她重新又萌生杀机。
男人和女人之间可发挥的东西有很多,如果电影能够明确而精准地确立男女关系阴谋论为主题并选择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其实已经足可以成为一部优秀作品。
然而导演想法似乎还不止这些,于是“个体与建制”的关系被分析出来。
任达华是一个处处守规矩的人,当他执着于看似荒谬的事情时受到很多排挤甚至恐吓。
张家辉同样也是如此但在某种威胁面前屈服了。
任最后也在利诱和威胁面前选择放弃和屈从。
仅以这样的情节配以独特的镜头运用来解释“个体与建制”的主题是不够充分的,尤其是所谓“建制”并没有较为明显和充分的隐喻。
如此说来,联想开篇的蛙人打人,倒是“如何对待荒谬”作为主题似乎还贴点边。
一样的影像却能让人看出不一样的思想,这并不能证明电影作品的成功,相反这应该是导演的表达出了问题。
联想起前段时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其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相信导演都不是随意为之,而肯定是有所指有所寓意,但如果这种寓意让人参悟不透,或是形成多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就只能判定为影像表达的不准确了。
因此一部电影里隐喻过多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是有名气的导演,影迷们或许会执着于细节的分析让电影圆满高大起来,而如果是籍籍无名的导演拿出让人感觉不太清晰的作品,则很可能被冷落。
思想的不准确表达可能源自导演想表现的内容过多也可能源于导演对影像要素把握的失控,因此好的导演一定是懂得控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准确而无歧义的。
之前看过彭浩翔备受推崇的《买凶拍人》,感觉彭是一个有求新和娱乐精神的导演,但优缺点同样鲜明。
买凶拍人立意求新但在幽默搞笑的外在形式上失控了,这次的出埃及记虽形式够内敛,但主题思想上却有失控的嫌疑。
2007-11-28
重看彭浩翔的旧片,实在感慨万分。
昔日彭还是颇有追求,拍电影会使用许多电影技巧(结构、摄影角度、创意话题等),让人眼前一亮;名气大了之后,彭浩翔也有偷懒的资本,于是很多电影技巧不再使用,只单调地依靠段子来制造亮点,从昆汀变成王晶,多少让人惋惜。
言归正传,《出埃及记》是彭浩翔早期电影中较为特别的一部,其中电影的荒诞性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开头便是一段蛙人警察在女王头像下殴打嫌疑犯,一下子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而张家辉饰演的嫌疑犯又将“女人谋杀男人”的荒诞性情节逐渐推向故事的高潮。
从情节的推进来看,电影的逻辑是比较完美的。
毕竟张家辉口中所说的荒诞,仅仅是社会各类怪事中之一,如电影台词所提到的“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没有人相信的,但不代表不存在”、所以如果安排任达华马上进入陷阱,显然不符合真实。
于是电影安排了“口供丢失”,强迫任达华重新面对这个荒诞事件。
正常警察本应该罢手不管,但由于任达华的“认真属性”及“蛙人事件的影响”,张家辉的反常反而成为任达华卷入漩涡的导火索。
正所谓“亡斧意邻”,越怀疑越真实。
于是电影恰到好处安排了“心脏病死去的丈夫”及“詹瑞文饰演的残疾人”,让任达华越陷越深。
情节发展到此为止都十分完美,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也会觉得故事十分有趣。
毕竟“女人杀男人组织”这个构想过于荒诞,但从理论上确实难以证伪。
于是任达华的荒诞性,在理论上又是合理的,这就让电影进入一个类似于心理学范畴,营造出思维的一种荒诞性,可笑但充满生命力。
但电影却安排刘心悠饰演的妻子和邵美琪饰演的警司会面,更夸张的是让刘心悠回溯了往事。
这让电影立场发生了改变,让原来的荒诞性变成了真实。
电影最完美的应该留有余地,留白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应该是解决荒诞性最好的方式,但电影却选择了公开于众,以一个最合理的结局收尾。
这破坏了前半段苦心营造的荒诞,也反证了编导掌控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因此只能草草收尾。
于是后半段的情节就陷入了程式化发展,张家辉处理不了?
那就让他死去;如何解决任达华的调查欲望?
那就让他出轨并屈服现实;如果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全片的疑点?
那就让荒诞的“女人组织”真实存在……这样就可以明白后半段情节的突兀性了,因为这是编导的掌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也是电影没能更上一层次的根本原因。
網絡的評論提到這又是一部女性佔據話語權的作品,我想說,表象上看是這樣,但是如果只能理解到這樣,或者這部電影只能表達到這樣的意味,那麽電影本身就顯得過於膚淺,我想也不會是出自彭浩翔之手了。
這裡,對於鏡頭語言我不作過多評論,雖然喜歡看電影的都多少會有同感,但並不能說我們理解到的就一定是導演的本意,妄自評論過於牽強與不敬。
我想說的是,這究竟是否只是一部以一群女人殺光男人的荒謬構想組織起來的隱喻婚姻中男女雙方關係中的弱勢一方女性追求獨立向男性追索自身價值的含義電影呢?
從表面看,似乎是這樣,飾演妻子的劉心悠似乎比丈夫任達華在乎家庭與夫妻之愛多得多,當詹建業(任達華)沉迷於調查那樁詭異的女性組織謀殺男性的案件而忽視了家庭與妻子的感情,張芳(劉心悠)用一切辦法希望任能夠放棄繼續追查,張芳用上了一切妻子可以動用的武器,如果沒有最終的連續殺人的兇手身份,實在難以質疑其賢淑妻子的面貌,而這也確實是在你我印象中的婚姻生活中的無過錯方。
而任達華起先忙碌於追查,之後又與方炳文(張家輝)的妻子(溫碧霞)搞上外遇,恰恰是一個對家庭極不負責任的丈夫形象。
然而,只要留心的話,就會發現誰才是導演真正要維護其話語權的一方:並不是貌似弱勢的劉心悠,而是看似強勢的任達華。
爲什麽要這樣說呢?
大家可以囘想這樣的細節,當任達華與溫碧霞共處的晚上,導致任達華出軌的原因是什麽呢?
是因爲對於方炳文被殺后的對溫碧霞的同情?
是婚姻生活的乏味?
是突如其來的衝動?
似乎都很難以站得住腳。
在這之前,雖然影片中沒有如正統的懸疑劇那樣將詹建業調查的死者對象與死因完全列出,但是任達華曾經質疑過妻子是否懷疑過自己的父親不是死於意外,我想做為一個邏輯思維敏銳調查了諸多兇殺手法,並且對妻子人生軌跡最了解不過的丈夫,是完全有理由懷疑到自己妻子的兇殺嫌疑的。
至於當任放棄追查回家時帶給妻子的玩偶到未必是一種激將法,因爲張芳殺一個男人就買一個娃娃的性格任應該是不知道的。
但是,當任知道信用卡抽獎中獎去東京完全是假的,我想應該可以猜到在自己調查的緊要關頭妻子撒這樣一個謊與組織其繼續調查之間的關聯,所以我相信這個時候任才是真正的出軌了,而之前只是一種逃避。
任達華在片中的處境頗爲可憐,工作示意受打壓,在家中又被勢力的岳母看不起,這樣的小人物因爲身邊有一個心機頗深的妻子而使自己查案的證人也被殺,這裡的任達華幾乎是沒有地位可言的。
但是,還有一個溫碧霞,婚姻失敗后的墮落者,讓完全隱忍生活的任達華找到了同病相憐者,所以任在溫那裏第一次過夜兩人會笑的那樣白癡,那麽開懷,因爲他們找到了同類。
當任達華脫去皮鞋換上拖鞋,當任心安理得與溫在一起愉悅的喝酒唱歌傻笑,這個時候對於那個傢已經完全沒有眷戀的感覺了,他甘心沉淪下去。
他發現了最荒謬最不可能有人相信的卻也存在的事實。
而對於那些殺男人的女人,究竟彭導有沒有慈悲的關切呢,除了劉心悠牽強到家的殺死繼父的理由外,其他人包括策劃者邵美琪在内編劇都沒有一個真正的說的過去的理由,那麽是否可以說,那些以爲殺死男人世界就會美好起來的女人並沒有真正的自由的心,並不是真正的爲了獨立,而只是因爲受累於無法通過男人找到自身價值(無論愛情還是家庭)的一種苦毒的宣洩呢?
不值得愛的,通常更不值得去恨。
這一點上,任的徹底放棄與沉淪倒是比劉的再次萌生殺意更像一種救贖。
女人,爲了拯救自己的幸福,給相互力量,聯合起來殺死男人,這種似是而非的信念並不是被摩西引領著出埃及,而是將幸福寄望於男人的地獄踏入了一個充滿仇恨的地獄。
而徹徹底底世俗化的任達華這樣的小角色也許在最終才是被放棄了無謂的幻境,被引領走出了人生的困頓,笑得開懷與暢意。
以上,筆者純就對電影的理解而言,也許純然不正確,但並無任何性別偏見。
我愛所有的不為苦毒折磨的男女,更愛所有為苦毒折磨的男女,因爲我們生而爲人,便應當一起出埃及,跨紅海,造普世的諾亞方舟。
这个胖子拍出来的东西都很细腻好看,难道是很了解我们这一茬的喜好?
他选的女主角都超好看,不伦身材还是打扮,非常养眼,温碧霞好久不见,出来就是个惊喜,性感啊……本来女一号就考虑过张柏芝,现在找的刘心悠,真像张柏芝。
几年前看她和林嘉欣合戏还很嫩……dvd有彭导的评论字幕,这几个地方有点意思,摘出来:1、《出埃及记》片子的音乐是Gabriele Roberto作的,这个意大利人的前作是日本电影《花样奇缘》(《松子被嫌弃的一生》),拿了个最佳配乐奖。
他学古典音乐出身,确实身手不凡。
据说人长得很像vincent gallo,《Buffalo '66》(《水牛66》)导演(男主角),在日本很多人碰到他都要问他,你是vincent gallo?
2、http://lobelia.douban.com/lpic/s2780563.jpg 刘心攸向上看,任达华倒在血泊中的海报,那个不是任达华,是摄影师Sunny Lau的助手,很像吧3、卖公仔的那个店员叫深沢宽,是《青春梦工厂》(《AV》)的编剧,也是彭浩翔的小学同学。
10年前,不看好莱坞。
“英雄”如今“悟道了”,用金钱堆砌起来的东西,犹如包装起来的妓女,一晌贪欢,嫖过了也就是射的时候爽几秒。
年事已高,才知道爽几秒也是难得,静不下心看《恶之花》,看看《壹周刊》也是娱乐。
贾樟柯拍《小武》的时候29岁。
彭浩翔拍《出埃及记》的时候28岁。
一个如“阿狗”、“阿猫”的片名,一个来自西方圣经的故事。
一个从黑暗的煤窑里走出来,一个从绚丽的维多利亚时代坠落下去。
在豆瓣看一个八零年出生的女孩评《出埃及记》,说“七‧一已經是遠去了的夢,我们忘了廿三條,忘了普選,忘了八萬五”,其悲怆充满了香港主义。
人民日报社论,好消息更能让人振奋。
显然这两部电影的情绪是属于负面新闻了。
小县城的失意者和大都市的平民,一一被压路机碾过,成为没有棱角,逆来顺受的铺路石。
镜头都慢的可怕,摄影机的视角也一低再低。
蚁民向来不干向高处看,只求一口饭。
但是却正是这些无欲则刚的人往往连最基本的道德都被迫沦陷,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贾樟柯把关怀送给了转型期的农民,彭浩翔开始把视角移向大都市的小职工和青年男女。
谁更好?
无从说起。
一个更乡土,一个更文艺。
乡村的基数要大于城市,但随着城市化进城,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进程打工的农民已经开始“城市化”,“农民”贾樟柯也开始有意识地领会政府意旨推出墨尔本。
确实,相对农村,都市的问题也许更大,更需要解决,不是贬低农民,而是生产力大都聚集在城市。
于是“知识青年”彭浩翔接过棒子,打火机里的“献给爱丽丝”变成了无伴奏钢琴曲。
《蒙太奇论》里有个著名的分镜头脚本,如何表现人物冲突。
爱森斯坦画出来的画面是一个人面对众多人。
《小武》和《出埃及记》最后一个镜头把“众多人”换成了“摄影机”和银幕对面的每一个观众。
只不过一个是“彷徨的”(摇镜头),一个是坚定的(全景定镜)。
也许可以把它们风别看成,一对多和一对全。
对立从一部分人到社会,矛盾在增多。
农民是容易妥协的,真正知识分子的操守是可以跳到“未名湖”里的决绝。
10年前,看《小武》的时候,我也想在30岁的时候拍一部电影。
今天我只想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养家糊口,偶尔追忆一下。
我要给还在恨我的女人推荐这部电影她们之前也说过:你们男人很坏我回想起她们的话看着这个电影突然毛骨悚然——赶紧开灯如果你在一座监狱里被一群裸体的蛙人殴打了你去投诉谁会相信你的遭遇遇到百口莫辨的尴尬境地大概还是隐忍最好或者是找个树洞说给大地听解释总是苍白你要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彪捍的一切都可以在时间里解决包括谜底不然你就只能在迷宫里寻找红色丝线要是我们找到一个会相信自己的人 又怎么样? 发现女人合谋杀男人的张家辉等来了警察任达华 还不是死路一条 任达华差点走上他的路 彭浩翔给了他另外一条路 《出埃及记》是个不错的电影名你不愿读圣经就查下百度GOOGLE你就能知道:人在各种情形之下都是失败的结果都是陷在罪中作奴隶神的救赎就是使人走出罪的捆锁任达华果然成为了坏男人他偷情他发泄他要让内心的他出来透气他果然被女人们计划着她们要他死要他死得没有感觉死得其所但是他没死因为他不执着了他不在乎那个荒谬的现实是存在的了老天就要他赖着活下去很多人不喜欢电影的结果可能他们不相信:好人有神坏人也有神或者好人和坏人的分辨只是个立场的关系导演在想:揉皱的纸不容易抚平那就撕了重新找一张新的
《出埃及记》版本问题的最终结局貌似和现在的香港的处境极为相似以及之所以要用一个绕口的长句来说明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用短句来说就会显得太有力量以至于不和谐。
以和谐结尾的长句,命运似乎却比以和谐结尾的大陆版《出埃及记》要好得多,奈何自我阉割的精神感天动地,也敌不过广电总局铁面青天的大义关闸。
现在的香港片,在大陆的普通观众,一定会觉得它很白痴,尤其是普遍的最后几秒钟的神来之笔,看来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电影史从未有过的类型片。
借道cult片,可称之为cut片。
本来97之前香港就有烂片之冕,现在在大陆电影院里看过《放逐》、《黑社会》之类的cut片的观众,肯定会大骂一句:香港电影真是越来越烂了!
其中的情绪,没有怜悯、没有愤怒、只有麻木的咒骂,或者带一丝嘲笑。
香港电影于90年代显出疲态已是共识。
问题是,与大陆做交易真的能让港片复兴吗?
说说CEPA中关于电影的规定:1、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 审查通过后 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2、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3、对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a、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的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b、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
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顺序:电影业滑坡——影业老板为避免损失就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和人才——这时候大陆送来了厚礼,也就是CEPA,但附加了电审的条件——于是本来对香港电影来说并不重要的大陆市场突然变得重要——于是香港电影变得越来越依赖一个有电审的大陆市场——于是香港电影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就越来越失去原先的种种滋味——于是众多cut片(不论是自我阉割还是被动阉割)涌现在大陆的影院之中——于是大陆观众对港片越来越失去信心——于是这个被看成是港片希望的市场也会最终失去——于是,港片的真正末日就到了……CEPA的好坏很难用一句话讲明白。
但有一点似乎就要注定:从这天起,那些处于危机中的想赚钱的电影老板就会把眼光投向大陆,于是等着老板给钱的导演们就不得不直接面对我们事无巨细明察秋毫的广电总局。
CEPA把大陆与香港用经济的手段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经济是香港这个阿喀琉斯的脚跟,因为它号称经济自由,但它不明白这种与虎谋皮的经济自由意味着什么。
这就像一个垂死的病人,有一种药可以救他,但代价是救活之后必须听命于施药之人。
香港电影喝了,也不得不喝,从此它不是香港电影。
香港依然繁华。
在这个以功利实用主义起家的自由港,却可以看到轰轰烈烈的70年代的学运、保钓、七一。
悲情不能泛滥,但麻木绝应舍弃。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很烦这种“女人一辈子所有心思都在男人身上”的设定。头顶青青草原,还坚强地帮穷老公发财,生怕自己脑袋不够绿。没出息。
原来呢个世界入边,有D嘢荒谬到某一个程度就无人会信,但系唔代表唔存在。
很牵强啊,又拖沓
故事让我很害怕~
彭浩翔成精了。
《出埃及记》并非如剧情简介给观众的印象那样是部破案片,如果在看这部片时不把焦点聚集在破案,而放在寻找摩西寻找埃及寻找拉美西斯二世上,那在这个貌似侦探故事的电影中,确实能体会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拉美西斯二世统治下的埃及的缩影,那就能接触彭浩翔做这部电影时所体会到的世界。
开头很好
比“伊傻逼了”好看多了
我果然对彭导的作品无感。另一点也许因为,我看的是国语版配音。片名真好,可惜了。
对不起,看了国语版,所以。。。
圣经里,出埃及记代表了自我救赎
剧情还挺好猜的,开头真折磨人。温碧霞真是妖精啊。
当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不相信了。里面充满了彭佬的私人恶趣味,女厕,黑色幽默,隔窗偷窥,暗杀。所有场面都有设计,复调的形式感和幽默感十足的长镜头,彭佬肯定拍得很开心!
维多利亚的秘密 压迫感与荒芜感围绕的电影
彭浩翔走火入魔之作。
看不惯彭浩翔导演,明明就是一垃圾电影,还安上一个看上去似乎有点典故有点出处的名称。
低端
真想掏出彭胖子的脑子,看看是用什么做的
世上之男人,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坏男人,和更坏的男人
要看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