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

阳台上,On the Balcony

主演:周冬雨,王锵,曹瑞,王雅琴,姚培德,沈杰,郑纪雪,国永振,廖敏行,黄雅洁,许江宁,顾鑫,谢承颖,赵嘉豪,李珂如,朱丽群,周小镔,刘谦,贾博,闫钦,刘文江,魏志杰,常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阳台上》剧照

阳台上 剧照 NO.1阳台上 剧照 NO.2阳台上 剧照 NO.3阳台上 剧照 NO.4阳台上 剧照 NO.5阳台上 剧照 NO.6阳台上 剧照 NO.13阳台上 剧照 NO.14阳台上 剧照 NO.15阳台上 剧照 NO.16阳台上 剧照 NO.17阳台上 剧照 NO.18阳台上 剧照 NO.19阳台上 剧照 NO.20

《阳台上》剧情介绍

阳台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张英雄(王锵 饰)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性格难免有些软弱。某日,张英雄的父亲张肃清(姚培德 饰)在和政府拆迁办的工作人员陆志强(许江宁 饰)的争吵中突发心梗去世了。无奈之下,母亲带着张英雄搬进了舅舅家中,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舅舅和舅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不算客气,这让张英雄的心理更加不平衡了,他决定找陆志强报仇。 张英雄搬出了舅舅家,在一家小店里当起了服务生,从这家店看出去刚好能够看到陆志强的家,张英雄就此认识了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 饰)。陆珊珊是一个有着轻微智障的女孩,她的单纯和善良慢慢的消解了张英雄内心里的仇恨,他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南无阿弥陀佛!-莲台UTENA-失踪在蓝色时分飞翔权欲第二章第三季生而为人突然之间降临的爱情制作人回到荒野鬼妓回忆录废柴联盟第二季雪在烧温德瑞拉日记阿孖有难过去,如今和之后颤栗汪洋2核磁共振北方大地鬼影实录5:鬼次元登山者邪恶的保姆由内而外登陆日:猛犬连团圆虹猫蓝兔火凤凰探长欧光慈我的博士老公特别的爸爸天使的堕落跨国大追捕:伊凡的复仇阿尔忒弥斯酒店

《阳台上》长篇影评

 1 ) 成为自己的英雄

裹挟着对《钢的琴》余味期盼的张猛新作《阳台上》,可能不是大众传统欣赏范畴内的情节剧,它并无成名作《钢的琴》以小人物折射时代变迁的格局深广,而是聚焦于摩登都市低下层的一角,以一个游荡在城市废墟与弄堂窄巷中的青年为主要视角,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成长的过程。

究其影片主要情节,几乎可一言而概之:本地居民张英雄一家面临拆迁,父亲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口角,导致气急身亡,从此张英雄心心念念以复仇为己任,最终目睹世事、接受现实,实现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这样的成长题材,这样闲闲散散的电影小品,在欧洲电影范围内很常见,但冠之以“现实主义”且移植到国内大银幕,或许需要影迷更宽容的接纳。

携有隽永独立电影风味的路线与潜入现实题材的诉求,如何打造得和谐而优美,应该成为更期待的目标。

贾樟柯在《贾想》中这样写道:“一般普通人看电影,戏剧性的要求特别高,戏剧的质量他不管,只要是戏剧他就喜欢,情节破绽百出他也无所谓,只要是戏剧他就欢心。

其他气质的电影很难跟这个传统对抗。

”将所谓「戏剧性」阐释得通俗透白些,即是大众认可的“故事性强”——也是我们观影最基础亦最紧要的元素之一。

《阳台上》改编自任晓雯的原著小说,虽有文本情节的支持,却很难架构起视觉意义上的戏剧性冲突,影片涵盖的所有冲突都是隐秘的、未果的、留白的,最终的解决或未解决并非以交代结局了事,而是在开放的语境中实现作品本身的生长,也恰好应了阿巴斯所言:“所有的好电影都是未完成的。

”撇去略显碎片化的情节不谈,笔者最欣赏的是本片的镜头语言。

在电影行业全面数字化的今日,张猛自己也坦言:“选择胶片实际上和这个时代的优点在背道而驰。

”胶片拍摄不仅带来某种这种电影的“仪式感”,在营造低下层灰扑扑的现实氛围方面亦定下先行的视觉基调,无论是待拆迁的昏暗小屋,还是迷离夜灯下的辗转,我们都能感受到真实生活的迎面痛击。

胶片的镜头质感提供了光线层次丰富的可能,遑论另有大量手持镜头和主观镜头的加持,与我们印象中《钢的琴》缓缓平移与优美展开完全不同,摄影风格为叙事服务的主旨一目了然。

影片大半篇幅着墨于张英雄父亲去世后,为接近“仇人”陆志强,他特地选择可直面他家阳台的一家餐饮店工作,以方便监督对面仇家的阳台。

因此大量后窗式偷窥场景便出现了(印证希区柯克式的后窗故事之永恒不朽),饭店厕所的玫红色窗纸成为偷窥者的“滤镜”。

此色彩的设置颇为巧妙,一方面是利用现实实物,另一面则暗示主观视角中情思的萌动与情欲的勃发——在迷蒙而不无挑逗的艳粉视野中,少女的笑靥被美化,让人生出无限绮丽的遐想。

然而镜头一个反转,直接切到偷窥者眼睛的大特写,立刻生出些许惊悚的意味——在我们既定的观念中,偷窥总与阴谋相连。

于是,导演安插了一个小小的叙事诡计:接下来是否有复仇的惊人之举?

但观众只能目睹张英雄屡屡徘徊在少女家楼下,或者与同事粉毛在城市的废墟中探索。

《阳台上》描摹的是中国的一线大都市上海,我们能看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弄堂人家布置以显示独有的海派风景,看到商场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商铺云集以彰显 “移民潮”,看到寻常人家拆迁常见的计较和寄人篱下的尴尬局促。

各种关乎上海的细节做得挺细致,除了银幕上鲜见的沪语方言,男主家庭对孩子的庇佑、找工作时老板对是否本地居民的考量,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导演东北人的身份,可以看出下了不少工夫。

拆迁,已然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风景线与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点。

一面是部分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跃入中上层数套房产的持有者,一面是以拆迁为契机的家庭亲情崩坏临界点。

怀顾四周,这两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几乎每个拆迁家庭都有一场狗血无比的家庭战争。

片中张英雄一家因父亲的遽然离世,并未获得物质的丰厚回报,而寄居舅舅家的忍气吞声是极为写实的手笔。

拆迁成为戏剧转折的杠杆点,除去交代整部影片的前因后果和人物设定之余,更开拓了荒芜空间产生的移情影响,张英雄一次次回到已然被推为废土的旧时故居,或许有某种乡愁思绪作祟,然而更多的是独自面对成长阵痛的无力回溯。

父亲生前对儿子并不亲善,影片开场就可看到透过玻璃窗的隔断暗示的父子关系的隔膜(这种通过各种介质显示的人物关系构图,在本片中俯拾皆是);而一旦父亲缺席儿子的成长期,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显得尤其深重。

他在废墟中寻找旧日家园给予的力量,或多或少暗示着他并不想成长的抗拒姿态,如同这个城市面临的新一轮建设。

作为本地原住居民,房子的被推倒,在心理上同样有种连根拔起的伤感与无奈。

他在废墟中游荡,看到一个摄影师记录下最后的光景。

与张英雄有镜像作用的人物是其同事,本地居民带领外来沪漂进入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荒废巨轮,亦有此功能——曾经辉煌的“东方皇帝”游轮指代繁华一度的海上梦,本地居民用来凭吊;而其“待开发”的剩余价值却是由外来沪漂发现挖掘的。

废墟和废船这两个空间分别对应男主及其损友不同的人生轨迹,形成双线共筑城市景观。

前者在不舍流连中与城市缓慢成长,后者则以不羁肆意之势充分利用先机;前者亦步亦趋,后者尽显生猛,共同构建了海纳百川的上海。

男主的“复仇”过程,既是对环境变化从抗拒到接受的进展,更是从外在行动到内在状态的“断奶”。

沿袭部分的父辈精神——渴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但也不满足于上一代人的苟安求稳,找到临时工性质的工作、率先搬离舅舅家是宣布独立的第一步,这是外人能看到的具体行动。

两个具有辅助功能的道具——望远镜和小刀堪称妙笔。

如果说望远镜是探求外部世界的工具,那么刀就是男孩子用来向世界宣战的傍身武器,不仅具有复仇的意味,也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成年男子的象征符号。

张英雄在无数次幻梦中用刀狠狠刺向“仇人”,或者说是刺向他心中长久以来无法抹去的苦闷。

在离“仇人”陆志强最接近的那次,眼看小刀就要派上用场,他却退缩了,因此一直到影片结尾,观众暗暗期待的阴谋或复仇均未实现,若论其戏剧性,可能阳台上少女引发的心思涟漪更有波动感。

张英雄对这位远观中的弱智少女抱有的情愫,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共情更为贴切——希冀自己也能享有父亲的关怀,以及对一个花季少女对美好世界无法感知的怜悯。

偷窥的猥亵逐渐掺有换位的宽宥,并帮助自己完全解开心结。

在亲身拥抱暗恋少女——“仇人”之女陆珊珊之后,张英雄终于以行动阐释了自己名字的涵义——成为自己的英雄,体悟到所谓仇恨执念的可笑,人类情感的温度击败了愤怒少年的烈焰,他从废墟中走出,向来木讷的他微笑着扔掉了那把贴身珍藏的小刀。

那一刻,他从男孩变成了男人。

 2 ) 张猛《阳台上》:去阶级化视角的平民互动逻辑

自2010年导演的电影《钢的琴》备受好评之后,张猛导演和制片过多部电影作品,但再也没有取得《钢的琴》那样的声誉,反而屡屡陷入豆瓣评分超低的恶评怪圈。

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张猛导演今年推出的电影《阳台上》,尽管只取得了不到400万元的票房,但在影片主题和意蕴方面,却是非常可以跟《钢的琴》来类比的作品。

考察从2010年的《钢的琴》到2019年的《阳台上》中的变与不变,对于理解张猛这位电影作者的创作观,相信是大有裨益。

跟《钢的琴》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衰落趋势的东北老工业区不同,《阳台上》把故事发生地点放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第一城——上海,然而无论是《阳台上》聚焦的社会阶层,还是其在情感、空间、社会意蕴等方面的表达,都能够清晰地看出张猛独特的电影作者气质。

下面,笔者就从情感、社会、空间、配乐这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情 感贯穿《阳台上》始终的一条情感主线,是男主角张英雄在复仇之欲与天伦之欲之间的纠结和互动。

英雄在影片开头,以一个性格温顺、纯真的青年形象示人,其在22岁生日时的梦想,是“国富民强,世界和平”。

这样的梦想与其说是一种刻板的宏大叙事,倒不是说未经世事的纯真流露。

在与后来的同事沈重一起共游废弃的东方皇帝号时,英雄道出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理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没事老酒眯眯”,这是其上海小市民家庭出身的自然流露。

这样一位渴望简单日常生活的温顺青年,因为父亲跟拆迁组组长的口角冲突导致的意外去世,而突然被赋予了复仇的欲望与使命,这两种情感在其内心中的剧烈冲突,可想而知。

情 感 线温和与去政治化的

而拆迁组组长陆志强,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了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是国家机器的象征,其拥有的权力,直接决定张英雄这样的被拆迁家庭的未来生活走向,直接导致了英雄父亲的意外死亡;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温情、细心的父亲,一直关爱和照顾着弱智的女儿陆珊珊的生活起居。

之于前者,他是张英雄不共戴天的仇人,日日让英雄欲除之而后快;而之于后者,他温情、耐心的父亲形象,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丧父的英雄的父爱缺失,进一步唤起了英雄对于亲情和家庭温情的渴望。

影片当中,英雄在偷窥到陆志强与女儿共度生日的画面上,就连夜赶回母亲的住处探望,就是明证。

更为重要的是,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呈现在阳台上的懵懂、纯真的形象,完全击中了处于青春时期的英雄对于情爱的懵懂渴望。

于是原本应该是仇人的陆志强家庭,就因为英雄在陆志强身上投射的父爱之欲,以及在陆珊珊身上投射的情爱之欲,而成为对于英雄来说亦爱亦恨的对象。

这种爱与恨的纠结是本片最为核心的叙事线索,而最终则是以情爱之欲战胜复仇之欲而宣告终结。

正如张猛在《钢的琴》中将衰落中的工人家庭的文化需求以一种浪漫化神话般的故事呈现一般,《阳台上》里的这种情感叙事,同样是温和与去政治化的。

张猛导演的作者气质,由此可见一斑。

社 会《阳台上》的故事围绕都市拆迁而展开,如果交由应亮等独立电影导演来呈现,相信会是一个更加生猛、也更为残酷的叙事。

而无论是基于张猛导演本人的气质与表达取向,还是基于本片的院线电影特征,影片都没有把拆迁这个容易被赋予各种政治观念的符号化事件,处理成一种简单对立。

在影片当中,张英雄的家庭是典型的上海弄堂出身的小市民,而所谓施害者的陆志强,也不过是如同英雄的舅舅一般、住在破旧的老小区里的“新上海人”(从陆志强操持普通话可以看出)。

无论是陆志强、张英雄,还是英雄的同事沈重、小严,导演一概将他们视为在“大上海”当中打拼的普通平民对待。

他们当中,有欺骗(陆珊珊的老公为了钱与珊珊假结婚),有不屑(沈重看不惯合租的租客假装斯文,回到家袜子上却全是破洞),有虚荣(小严在一家小小的酸辣粉店工作,却起着英文名字,向往拥有奢侈品的生活),有敌意(英雄舅母对于英雄和母亲长期租住自己家中的不满),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平民阶层在上海这样一个世界性大都市里打拼、生存的重压之下,人性的自然反应。

导演没有先验性地赋予这些人物以不同的阶级属性,进而先入为主地对其呈现褒贬和批判,而是全方位地真实展现不同性格与身份的平民个体人性层面的阴暗与闪光点。

因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直面人性的去阶级化叙事,作为平民阶层对立面的富豪与权贵,在本片当中几乎销声匿迹,而作为平民阶层想象中的权力和财富的他者出现的,也只是沈重口中的“许文强”和英雄喜爱的东方皇帝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者是一个出现于电视媒体的虚构人物(电视剧《上海滩》的主角),而后者则已经成为了都市中的一片“废墟”式景观。

空 间对于社会空间呈现的独特美学,是《阳台上》给笔者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跟影片的平民化叙事相对应的是,影片在空间上,自始至终,呈现出的都是一种“废墟”式的美学气质。

影片中各位主角居住的,是破旧的老居民楼;英雄工作的地方,是一家低端商业广场;而在影片中闪回反复出现的,则是拆迁后已成废墟的弄堂家园。

破旧的老居民楼、商业广场与被拆毁的弄堂废墟之间的对应,隐隐约约传递出导演对于城市平民生存状态的认知与情感。

平民阶层在居住和生活上的这种空间逼仄状态,通过影片中的两个核心叙事元素——尾随和偷窥,被进一步地加大和呈现。

这两种相对处于暗处的非正常行为,正是城市平民在空间逼仄的生存状态下,内心隐秘情感与欲望的集中影像体现。

有意思的是,英雄偷窥的场所位于公共厕所,而偷窥的对象,又出现在阳台这一从属于私人生活场所、却又具备可观看的公共性的特定空间。

尽管偷窥和尾随都是非正当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却又只能在具备公共属性的空间(街道、阳台、公共厕所)里发生。

这种站在平民视角和立场上,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呈现,跟《钢的琴》里为东北老工业家庭唱出的浪漫化挽歌,形成了一种直接的呼应,或许可以看出导演对于新中国前后两个阶段历史变迁的复杂态度。

当然,选择公共厕所作为偷窥场所,另一方面也跟厕所本身的排泄功能与色情意味的暧昧关系直接相关。

兴许大家都有在破旧的城市公共厕所里,看到色情等各类小广告的体验。

在这样的阴暗场所里,实施自己的偷窥行为,释放自己隐秘的情爱之欲,对于英雄这样出生于市井弄堂、一直习惯在公共空间里活动的青年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既然影片叙事的社会视角,是纯粹平民化的,因此与权贵和富豪阶层相对应的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在影片当中也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公交车、路灯与街道。

在导演的这种视角之下,即便像“碧桂园长租公寓”这样的植入广告,也跟影片剧情自然融合,呈现出城市平民“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朴素梦想。

在这种叙事逻辑之下,东方皇帝号这艘被废弃的豪华游轮,承载的,就不只是与拆迁现场、破旧居民楼等相对应的“废墟”式景观,同时也是沈重、张英雄这样的城市平民,所能够抵达的对于城市上层生活的最大想象。

影片最为经典的镜头,是二人在船里喝着过期的高档红酒,一起高歌香港歌手许冠杰的名作《浪子心声》的场景。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浪子心声》副歌歌词)——这究竟是城市平民赖以生存的自我安慰,抑或是对贫富差距和阶层区隔不断拉大的现实状况的一种另类嘲讽?

配 乐跟《浪子心声》带来影片的高潮时刻类似,本片编配的其他两首歌曲,对于影片叙事,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青春美少女”组合原唱的《快乐宝贝》,被用作张英雄和沈重工作的好又快小吃店的晨练配曲,将中国当代城市小店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而形象地呈现;片尾曲《罗马尼亚姑娘》用上海话呈现,曲风诙谐,歌词暧昧,配着张英雄轻薄过陆珊珊之后,扔掉复仇用的水果刀,轻松扬长而去的影像镜头,影像与配乐的互文效应尽显。

而影片的核心行为之一——尾随的镜头中,配乐对于情绪和氛围的营造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英雄充满复仇欲望,尾随陆志强之时,配乐以节奏强烈的动感音乐呈现,与英雄内心愤怒、躁动与惶恐交织的状态直接对应;而到了英雄满是情欲尾随陆珊珊之时,配乐则换成了明亮而带有几分忧郁的木吉他声,其不同的情感效应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种种论述,尽管本片在网络上的评价仍然众口难调,批评声音为数不少,但在笔者看来,《阳台上》仍然是比较完整地贯彻张猛导演的作者气质与影像风格的一部作品,对于喜欢和关注张猛导演作品的影迷和研究者来说,本片不容忽视,值得反复观看。

2019.12.1晚作于竹林斋(本文于2019年12月5日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号的“文艺界”专栏刊发,经版权方授权转载。

 3 ) 《阳台上》不只阳台上

“你看平时人模狗样的,回来一脱鞋袜子全是破洞。

”这是电影里粉毛对张英雄说的戏谑话。

《阳台上》这部电影除了胶片电影这个看点以外,它更多的是表达底层小人物的一种心酸,无奈。

就像上海这座城市,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逼仄的弄堂,破旧的烂尾楼,等待拆迁的老屋以及脏乱的街道。

影片海报虽然印着周冬雨无辜的脸庞,但她在影片里的戏份不多,饰演的是一个弱智少女。

更多的,是围绕张英雄这个人物展开。

张英雄,不是个英雄,只是个爱玩英雄联盟的无业青年。

跟父母一起生活在拆迁房里,父亲为了多要点拆迁金,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加上身体不好,被活活气死。

张英雄决定为父亲报仇。

张英雄从来不是个阳光少年,也不是个胆大包天的热血青年。

相反,他迷茫,脆弱,忧郁。

电影有几个长镜头都表现了张英雄落落寡合的气质,一个是搬家时,他坐在车上背对着镜头,空间不动,时间延伸。

我想那时候他是落寞的,是迷茫的。

他两次流下的眼泪是软弱的,不被理解的。

他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还没弄清楚生活,生活就开始向他开枪。

甚至他可能连复仇的意义都没弄明白,他只是为了复仇而复仇。

因为好又快麻辣烫可以看到陆志强家的阳台,所以每天一有空他就躲在阴暗的厕所偷窥。

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就这样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隔着粉红色的玻璃,张英雄几乎把关注的重心全转移到陆志强女儿身上。

天真与邪恶这两个极端如此不同,可往往却能把人带入一条歧途。

阳台上的陆珊珊稚嫩而美好。

他刚开始并不知道她智力低下,她的举动在他看来不仅不傻,还很具有诱惑力,周冬雨有几个特写镜头其实呈现的是张英雄心里的样子,导演还为这几个特写镜头加了浅绿色滤镜,从一个偷窥者角度,张英雄喜欢上了陆珊珊。

影片具有希区柯克色彩,包括阳台上的视角全是偷窥者的视角,其中那场跟踪戏完成的非常出彩,很多个镜头相互切换,在固定的时长里延伸时间和空间。

电影中张英雄笑的次数不多,仅有的几次是和粉毛在一艘被遗弃的轮渡上,粉毛问张英雄梦想是什么,他说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像他爸一样,老酒咪咪。

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张英雄生活的圈子狭窄,他的情感也单一,或许他对陆珊珊的感情只是懵懂与好奇,年少冲动与荷尔蒙作祟。

他跟粉毛这种浸惯了社会染缸的人不一样,他的心性单纯,包括复仇杀人这件事他只是觉得应该去做,但不知道为什么去做。

他带粉毛去他的秘密基地,是他向他人袒露内心的时刻,他很粉毛一起唱歌,是他解放内心的时刻,他跟粉毛骑着摩托车穿过长长的隧道,那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最无力的宣泄。

其实张英雄不过是个孩子,他还没准备好,就有许多痛苦追上来,所以他选择逃避,同时痛恨自己的懦弱,但却还是无能为力。

这个世界都是如此美丽,破败,渺小的人又能怎么办?

渺小的张英雄又能怎么改变,这是他忧郁的原因,也是他找不到出口的原因。

当粉毛把自己的秘密基地用作与小严约会用途之时,张英雄感觉到了背叛。

其实说不清张英雄的情感取向,他对陆珊珊有迷恋,对粉毛有着比兄弟跟隐秘的感情,这种感情复杂,或许连他自己都搞不懂。

张英雄终于决定要杀陆志强,一路尾随,发生了个插曲,陆志强的踩上了狗屎,拖鞋清理的过程,他看到陆志强也不过是粉毛口中所谓外面人模狗样,袜子却还破洞的可怜人,所以他离开了。

在我看来,影片最后他抱陆珊珊不是他放弃复仇的开始,而是他放弃复仇的结束。

他已经不想复仇了,他去抱陆珊珊不过是想为自己的这场迷恋画上一个句号。

可是陆珊珊是个傻子,她更加弱小,弱小的阴影下总有更弱小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他抚摸是不想后悔。

“是个更可怜的人。

”我想他当时肯定有过这样的想法。

他扔掉了折叠刀,吸着烟,一路向前走,可他依旧迷茫,依旧忧郁。

就像导演张猛在采访里说过,他相信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盲目,漫不经心,并不需要刻意的成长。

 4 ) 关于电影里的吃

最开始,英雄过生日,吃的是清蒸鸽子,看到后面英雄爸爸举报楼上养鸽子,说不定是楼上的鸽子,还有引来英雄许愿的生日蛋糕英雄和妈妈搬到舅舅家第一顿吃的是包子,表弟非要吃,舅舅嫌不卫生英雄骗妈妈深夜才回来是因为找工作时吃的油条英雄第一次跟踪陆志强,陆志强买了两瓶酸奶英雄第一次偷窥陆志强家,买的9元钱的面包,第二次喝了珍珠奶茶,不停地吞咽珍珠英雄跟妈妈说要搬出去住的时候,妈妈快做好饭了,舅舅一家却因为表弟要考试,出去吃西餐舅妈嫌弃英雄的工作的时候,是在吃晚饭英雄听说陆志强可能砍伤了,看到陆珊珊眼眶红红地在啃梳打饼干,陆志强递给她一块奶油蛋糕,还插上了蜡烛,陆珊珊露出了微笑英雄听从沈重的建议准备对陆珊珊下手时,陆珊珊吃的是芒果味的棒棒糖英雄和沈重打架那次,陆珊珊把酸奶吃的满脸都是英雄被沈重教唆偷完东西 ,他们去吃火锅英雄刚搬到沈重那里,喂沈重吃苹果英雄带沈重去废弃的游轮上,他们一起喝红酒英雄听说陆志强家的事情时,陆志强的女婿在和女友吃面英雄准备对陆珊珊下手时,陆珊珊在吃煎饼ps 电影里的灯光和摄影很棒,英雄撕开好又快墙上房子图案贴纸上的窗户时,那一小片光照进来,很妙,还有沈重在游轮上唱歌时的光,最后英雄在废墟上的光

 5 ) 青年小张在废墟之上完成了一场自我唤醒。

电影开画便是弄堂里的上海市井日常,俯拍镜头下的煤气灶,煤气灶都是在房子外面的,弄堂房子多数是阁楼,破旧狭小,暗沉潮湿。

想要以此表现上海并不困难,弄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但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才是值得一提的。

红双喜,利群,上海烟民们最常抽的两种烟,上海青年张英雄也不例外;去的是好德便利,不是全家不是罗森,上海人对好德有特殊情怀,它总是开在像小区门口弄堂口这样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全上海的好德便利店里收银员都是只说沪语的阿姨叔叔;电视播的是娱乐频道,上海人饭前饭后就喜欢盯着娱乐频道的几个主持人和几档沪语节目。

当然最关键的是弄堂拆迁问题,为了分到好的房子或是拿到更多的动迁款,在收到情报以后就去多报两个户口,或者带两条中华去找找动迁组,好让他们多算点面积。

这是部很有意思的片,非商业的作者型电影是当然,此外包裹着隐喻,细节对照颇具意义,并且碎片化,散文式,更多的是一种晦涩的意象表达。

开篇这般弄堂景象和民生日常极为写实,故事切入点也充满现实题材的质感,但继续往下又是另一番观感,与胶片摄影带来的迷人影像相得益彰,不依靠戏剧性制造冲击,却在镜头上做足了功夫。

存在于意识,透露着情绪。

张英雄是从小在弄堂这样逼仄环境下成长的青年,父亲暴躁易怒,父母都已下岗退休,一家人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小人物,现实的困境带来成长的冲击,便让张英雄的性格有些阴郁。

上海夏季的潮湿闷热,寄人篱下的压抑不快,父亲死后产生的焦虑与仇恨,让游手好闲的青年燃起了复仇的念头。

然而在对面阳台上,短发、素衣和蜜桃色嘴唇的陆珊珊送来了一股凉意,用望远镜猥琐偷窥,玫红色窗贴氤氲着小青年的幻境。

带着邪恶复仇欲望的阴郁青年与对现实全然不知的清澈少女形成了冲突。

乌烟瘴气的网吧内,小青年张英雄只打人机对战。

只有在梦境中横生的那股蓬勃暗涌的复仇欲念,只有在梦中出现的残暴血腥,而在现实中却只能依靠屠杀电脑玩家获得快感。

与他和陆珊珊的对照类同,这又是一次现实与幻想的冲突。

现实中底层人物的诉求,无论是通过影像的表达,还是他们自身的能动,最终都是实现了的,但这又不是真正的实现。

比如唱一支粤语歌就把舞台点亮的北方青年,在废弃的豪华游轮上做着许文强冯程程的梦。

这样看下来,《阳台上》其实是一部做梦的电影,它在现实中融入了理想主义,还有很多的浪漫主义情怀。

《阳台上》是一段被理想主义淹没的陈旧记忆,也是一场被浪漫主义侵蚀的白日梦境。

密集楼宇,霓虹灯管,丝袜奶茶,荧光色窗贴,狭小的出租屋,电脑桌面是《春光乍泄》里的张国荣,潮湿和锈迹,街道和隧道,夜晚灯光昏沉的隧道,很多镜头都充满香港的味道。

与香港同样的压抑,与香港青年同样的混沌迷茫。

从上海到香港,成了另一个幻想。

拆掉的房子成了废墟,在这废墟之上,张英雄终于对女孩伸出了手,丢掉了匕首。

废墟之上的阴霾,梦境之中的生猛,在城市夜晚穿行而过的摩托将阴郁丢进隧道里。

少年就在这逼仄的弄堂之中浸入一场梦境,又在这废墟之上完成了一场自我唤醒。

 6 ) 太宰治说:生活像一个巨大的枷锁,稍微动一下就会流出血来。成年人的世界,看似平静的背后,又藏着多少痛苦又绝望的瞬间。

这次电影是采用全胶片拍摄,在电影镜头上的浓郁色彩变化,以及胶片电影独有的质感,都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微妙感。

用文艺的镜头、胶片拍摄出弱者的世界,刻画出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弱者的内心。

大量后窗式偷窥视角,为观众呈现出摩登上海背后不一样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谁不是弱者?

“这是一个弱者对弱者的复仇,我读小说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其中的无力感。

”张猛这样向观众传达他的创作初衷。

契诃夫说,“故事中如果出现了枪,那就必须被发射。

”但生活不是这样,成人世界里,大家都尽量小心翼翼的活着。

 7 ) 张猛,你要说什么?

完全冲着胶片摄影去影院看的。

看前儿预想到不会好到哪里去,但起码是拍出过钢的琴这样的片子,也不能差太多吧???

呵呵,我还是太天真了~张猛这次用胶片拍电影,冲这点我敬他!

但是也不能因为用胶片就很片段的表达,还是经费的问题?

全片色调昏暗,不知是胶片的缘故还是故意为之,调度剪辑混乱,语焉不详,不知所云,整个影片都像张英雄一样憋闷无可安放。

摄影经常失焦,转景很不讲究,充斥着很多大特写,逼仄的室内也怼着个长焦,看的人很晕,完全不舒服,有很多肩扛摄像机跟拍的镜头,摇摇摆摆,又摇不出杜可风的味道来,唉,一言难尽!!

其实王锵演的还行,闷闷的,自带一种气质吧,但是放在电影里,都是碎片和莫名其妙,曹瑞演的最像一个演员,不过也就流星一刹……说到故事性,其实压根就没啥故事性,吐槽一点,张英雄连许文强是谁都不知道,却能和沈重合唱浪子心声,也不知是个什么梗!

还有,张英雄抱着沈重坐在机车后座,让我嗅出一股浓浓的基调来……意外的倒是配乐不错的,有流淌的拨弦,也有戏谑的跳跃,符合片子的感觉。

周冬雨就是个存在,然后,没了。

没有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

两星,一星给胶片,一星给配乐。

 8 ) 梦境里的罗马尼亚小姑娘

真实又荒诞,出场的全是小人物,都在这个苦难的世界浮浮沉沉,向往着心中的那一点点美好。

幻想中的纸醉金迷、衣锦还乡,就像美丽的罗马尼亚小姑娘,只存在于梦境里。

谁都不容易,谁都不无辜。

只有失智的小姑娘,拿着棒棒糖,在废墟环绕的游乐场,安静地转圈圈。

 9 ) 可以称得上我看过为数不多的烂片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很抽象的人 但这个电影简直是完全理解不了 一部影片起码叙事要清楚 这个片子看完都一头雾水 杂乱无章法甚至基本的逻辑都没有硬是要说一点的话 画面很好 男女主很漂亮 搭配色彩很有氛围 但这些优点放到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是一种装逼 让观众更无语 是来看海报吗?

22岁找不到工作的少年 丧父 拆迁 偷窥仇人的弱智女儿 拍好了不是无聊的故事 佩服编剧导演 能想出最烂的组合

 10 ) 阳台上影评——百度百科

《阳台上》从地域的变化来说,整个片子就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对于地域的描绘,影片基本归结为语言的表征以及阴雨的色调。

该片最值得嘉奖的一点,还是导演对于镜头的控制,大量的手持摄影和中近景、特写镜头,很好地编码出整部影片的外部气质 [29] 。

(《新京报》影评人耳朵评)《阳台上》这部青春电影,在展现青春期困惑和挫折的同时,试图完成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

这部胶片拍摄的电影最大的特色是个人风格强烈的影像视觉,电影通过自然光营造的影像真实还原了上海破旧弄堂中的昏暗与颓废,他独到地抓到上海鲜亮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30] 。

(《北京日报》评)电影在“复仇”的主调上,用环境的语言、与同伴的关系,更张扬了青春期的孤独、迷惘与压抑。

长大,是突然的外部事件使然,也是自我教育的必然。

电影看中了小说的文学元素——作品搬上银幕,对年轻作家而言,其鼓励是显而易见的。

低成本的制作,与年轻作家的原创,两相携手,互为添彩 [31] 。

(《新民晚报》评)

《阳台上》短评

说实话,里面演员演技都还可以,只是这个剧本身有点莫名其妙,特别男主,说他死宅变态吧,好像又有点良知。。。

4分钟前
  • 阿九
  • 还行

毫无节制的偷窥+意淫镜头,最大的问题是表达上的技术失效:我们一直没能搞明白那个作为故事核心的少年到底想干嘛要追求啥。只见这个人设立了一半塌了再立一半再塌了,最后时刻他决定摸摸仇家的失智女儿的胸,揩完油就当大仇已报了???

6分钟前
  • 树大陈
  • 较差

很意外的反类型片风格。讲述了关于复仇的简单故事。加以偷窥、尾行、拆迁、地域等元素。以及若有若无缺失的父爱与性启蒙。电影如同主角的偷窥一般始终有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的感觉。有几场偷窥和尾行长镜头很惊艳,但大多数千篇一律。男女主及配角的表演都没什么可称赞的戏。看望母亲、客轮唱歌、偷窃等几场戏单看不错,但与主线十分脱节。胶片摄影质感独特,可惜观影影厅亮度严重不够导致观感不佳。两星半

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胶片拍摄加一星,拍得太美了,无比正确的选择,片头字幕和片名出得漂亮,配乐很棒,声音做得非常沉浸感,完美忠于原著的改编,港乐起鸡皮起,用得真好了。20190315中午无人影院一个人包场爽歪歪,想吃生煎油条加奶茶!饿着肚子看的手动捂脸表情,方言万岁。

1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是个没怎么看懂的青春故事…每当这时候都有点怀疑我们不在一个国度…

17分钟前
  • 纤纤
  • 较差

这种上海腔,不知道为什么隐隐透出王家卫的魂魄来。男主角的存在感特别强,仿佛注定要在老沪风景里秀青春岁月的执与迷。很久没见这样子海派风情的电影,连里头一句骂人话都听着亲近。

22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从东北到上海,张猛的镜头里依然有一种城市的破败,以及废墟之上心态的崩坏,能看出他要表达的小人物无处安身立命的窘境,但这个复仇故事的发展还是有几分莫名,像是后半段的节奏被周冬雨浑身上下的特写搞得十分漫长,男主角也缺乏一定的表现力,唯一值得称赞的是景别的选取,一些窥看视角是有设计过的。

25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不知道该骂导演还是摄影,用男凝视角拍纯爱,别把我笑死了。本身故事就有点猥琐,如果男主不是王锵而是丑八怪猥琐男呢?然后还要加很多腿和屁股的特写…有一点《后窗》的影子,不过是抬举它了。周冬雨戏份比红毛男还少一半居然用她一个人当海报真的够可笑了。一度觉得这是同性片,男主和男二两个人感觉是导演在刻意卖腐。最后还是要说,王锵太帅了,帅的我可以忽略情节只欣赏这张脸。

26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较差

拍好了可以成为另一部《有话好好说》,结果现在连《爱情麻辣烫》都不如,属于在策划阶段就出现严重偏差的项目。整体观感就像一个女高音吊了一上午嗓子,结果刚一开口就破音。本应作为重点刻画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与心理变化皆为浮皮潦草,试图抽象出人物缥缈的情绪注入情境,但完全无视“事件”作为载体的重要性。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张猛继《钢的琴》后第二次全胶片拍摄,老式质感和老上海相得益彰,同时红黄绿的主要色彩使其变得活泼,历久弥新。张英雄的人物弧光不是A至B式的,而是A至B再回到A,从"国富民强,世界和平"到有人敲门毫无反应的小细节,都证明他是虚无一代,出世的状态如外星人欣赏这个美丽肮脏的世界,从日本到台湾再到大陆,历史正在重演。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把他从家庭变故的怪圈里拉了回来,当他扔掉刀的一刹那他重新回到原本的他。如果说《耳朵大有福》和《钢的琴》是张猛在破口大骂这操蛋的世界,那么《阳台上》里的他改变了,他在对你说这确实是一个操蛋的世界,来,我们坐下来慢慢欣赏它。

34分钟前
  • 赵个
  • 推荐

我觉得弹幕比剧情精彩 哈哈哈

36分钟前
  • い银蛊
  • 还行

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窥欲、为父复仇、一代青年缩影、边缘人群,混乱的如同片中拆迁的废物夹杂在一起,但没有一个点有力度。其实男主和周冬雨的表演还可以,不过放在这么不明所以的片子里,太像扎根在上海的郭敬明那般做作了。

37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本来期待平静水面下的暗潮涌动,可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虚弱无力漂浮着的人生状态,22岁的年轻人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看不见更多可能,细思恐极。从映后见面会提问来看,不似导演上一部那样贴近生活,胶片手持炫光,不少人表示有些镜头寓意看不懂,这电影要是太过于探寻背后的意义反而觉得破坏了意境。

42分钟前
  • Pluto
  • 推荐

非常情绪化的电影,张英雄的寻找与成长之路。但是真的颇有些无趣。

46分钟前
  • mOco
  • 较差

一个是父亲被(间接)气死,一个是感情被利用、被骗婚,两个弱者被伤害,被欺骗,被老天爷捉弄,却始终无法逃出生活的魔爪。张英雄对陆志强的憎恨转嫁给陆珊珊,本想通过对陆志强女儿下手来报复他,没想到爱上了他女儿。因为爱她而猥亵她,其实比为了报复她父亲而猥亵她更加残忍,伤害了她,却又不愿对她负责,转身就走,无动于衷,冷漠,自私,卑鄙。张英雄完成了复仇,陆珊珊却被男友利用,又被张英雄利用。至少张英雄还可以用下三滥的招数复仇,她却连“复仇”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不能复仇,也不懂复仇。张英雄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影片的重点其实不在于三观,以及张英雄的做法对不对,而是通过将张英雄和陆珊珊相对比,从而反映低智人士悲惨的处境,以及微小的生存空间。你至少还可以卑鄙,可以报复社会,但她连卑鄙的机会都没有。

49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2.5

50分钟前
  • 方枪枪
  • 较差

装得有点过,故事没着落

53分钟前
  • 阿良
  • 较差

喜欢男主角 演的很好 看的很爽

57分钟前
  • 黄大仙
  • 力荐

讲得上海的故事,很真实。大上海不是所有人都荣华富贵的,大上海底层更多。镜头语言优秀,氛围到位。主角大多数时候是给背影,很少正脸,有也是侧脸,而且被眼镜,各种境遮盖着。镜头对他都是贬义的。

59分钟前
  • 大宝
  • 力荐

观看的是校园点映,学校礼堂设备不好导致观影过程中完全体验不到所谓胶片摄影的魅力何在,没有了这一胶片卖点,整部电影实在乏善可陈,不过男主幻想自己杀人的长镜头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60分钟前
  • 年轮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