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天为人十分混乱,南岸会了包几,小咖会了WW,两人艳光四射气色斐然有爱情撑腰大中午地去看电影,《守望者:罪恶迷途》起源于蒋麻麻不肯就范,说很恐怖哦很恐怖哦好奇的长舌一吊起,才恍然记起这人对神神鬼鬼的东西,少年有背景,成年有阴影。
海报做的横七竖八点就自动推出一个心理距离其实压根与惊悚悬疑无关系,事关人生杯具电影还是值得一看开场半小时是令人绝望的各种桥段,此处可迟到,逃票摸黑进去之后才开始有些动容一个20年前被抛弃的男人,不甘而去向爱人讨说法,热血上了头就因故意杀人未遂而入狱他出来时天地已然不再,情人远渡重洋,而己孑然一身这个浪漫而执着的男人,一定一定的要再去讨个说法一再绝望之后,举起了榔头我这么描述,是不负责任的简单化了编剧和导演,实则是同一人看得出的努力和尝试但,影像果真比文字要难以驾驭,他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表达却令人遗憾的有些散乱端出来一盆看得出心思看得出旁征博引看得出技术推敲的卤煮,使人感动又忧愁地无处下筷。。。
出狱后的男人一再被安排站到十字路头向右的潘家镇,他要去复仇;向左的孟楼,哥嫂在等他团圆你们也知道一念成魔他在旅社挂的蝴蝶标本,是再明显不过的意图:蝴蝶效应于是出现路人甲,有一颗柔软的心却爱充英雄,陈思成那两朵千色色的茶窝,左一个是对世界不负责任的猜测和自以为是的懦弱,右一个是本能里重情义有担当于是出现路人乙,如履薄冰铤而走险。
为了绝症的女儿不惜与妻子自导自演,他用来恳请男人帮助的故事声泪俱下咬牙切齿甲乙,你们都说的跟真的似的,我还以为,电影又挂羊头卖狗肉,宣扬男权批判水性杨花甲乙,谎话说不得啊。
以为是知足了面子达到了目的,却是东家的烈火燃起了西家的干柴可怜的男人,本已带着谨慎而安单的眼神,准备去孟楼安度余生;却一再在那个曝光过度的路牌面前孤单站定每一个选择,都是改变的开始任达华演的这个男人,在右拐的那一刻开始冷淡和死亡他的这条歧途,走得仿佛割脉那种对自己极为残酷的自杀手法:可以在任何时候产生悔意和终止,但他没有,直到配上性命也没有罪恶迷途于他就变成了一条坦途,顺理成章安之若素日本文化中有一个特殊的表述,指一个人在绝境里下定的决心往往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做的选择叫做“彻念”我们站在这里,无关生死却有关生活谁不希望心足合一,却又一再碍于心力
先来说说导演的那点小伎俩,整个片子,就是:通过几组人的配合最终实现了一个故事的完整讲述。
第一组:那就那四个年轻人了,他们是第一批被害人,或许片子之所以有“悬疑”这样的关键字,完全归功于这一段的故事了。
一个在荒芜林子里的四合院,少数民族聚居地,黑猫,古老的家具陈设等,都是悬疑的必备道具。
还有离奇的停电,诡异的看家人,让“悬疑”看起来终于有那么点意思。
可是,我不得不说的就是那个男人的台词,编剧大哥,你能不能加点台词给他啊,老是重复一句话,你累不累啊,你是复读机吗?
第二组:说是组,其实这里就一个人而已,那个无敌自恋狂,对于一个刚刑满释放的人,毫无忌讳的夸夸其谈。
在我看来,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的电影里,最没用营养的对话。
什么狗屁关于婚姻,关于女人的言论,你懂个屁啊!
说的跟真的一样!
好吧,也就能哄哄刚放出来的,完全没用判断力的人了。
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人,其实他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时候也是最容易受鼓动的时候,也很容易接受来自别人的心理暗示。
所以,最后片子里的悲剧就是这么荒唐的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我只能说任达华饰演的那个男人很倒霉,倒霉到家了。
居然刚出了就碰上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把自己弄得跟情圣一样。
他说的所有关于女人关于婚姻的言论正好戳中他的伤心处,报复就已经在慢慢酝酿了。
最后,在一个傻逼和另一个傻逼共同努力下,我们伟大的悬疑片诞生了。
第三组:茶馆里的男人,也是一个见证者。
到这里,故事算是串联得差不多了。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任达华会刚才明明死了,又活过来的灵异事件了。
因为,导演是通过不同人眼中的杀手来讲故事的。
好吧,我只想说,男主角你真是背!
你是喝水都会塞牙缝的人,怎么就人人都盯上你了啊!?
还是和你当初一样的场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背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跟着有钱人走了的老掉牙也给你碰上了,你还真是神人,不买彩票都亏了!
可以说说的:好吧,就算你有点深刻,想表达点意思,那就是关于选择了。
到底是潘家镇还是孟楼?
站在十字路口,是吧?
是啊,孟楼那边多好啊,哥哥和嫂子一直在等你回家。
可是,你想过吗?
为什么一个陌生男人就可以让你改变自己的观念?
明明是自己的亲人,为什么都不去看看再说。
你的判断能力呢?
亏你还在监狱待了20年,真是白活了。
在旅馆,老板娘的丈夫根本不是出差!
是过世了,过世了啊!
你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别人眼中的世界,为什么就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一下这样世界?
故事讲的是一个女人背叛一个供养她上大学,然后女人抛弃他的故事。
然后男人就很不爽,就砍了女人。
你说你是因为委屈,才想鱼死网破的。
那好,作为一个男人,你怎么就连这点肚量都没有?
一个女人算得了什么?
世界上好女人多得是,你就真的要非她不可吗?
还有对于女人当年背弃他而实施的报复行为,这是完全不对的。
即使你有再大的委屈,再多的不满,生命是不是你说了算的。
而且,还是一个你爱的女人。
试问,爱是这样的吗?
还有,还有!
那个是什么鬼观念?
居然还有人想到那么恶心那么落后那么残酷的报复行为——让他人的子女还血债!
导演你是原始人吗?
你从哪里来的啊?
非洲?
原始部落?
你不会就是那个酋长吧?
太多匪夷所思,太多狗血,太多不合理,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好吧,最后我最想说的是:当太多巧合都撞上狗屎运,然后一起发生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就诞生了,那就是——必然。
直到看完一半的时候都没觉得有多好看 简单的悬疑 故意弄得那么恐怖 知道看完最后才发现编剧真的很不错 其实开头拍的真的不太好 故事还是很好的 故事的串联方式一般 这样的串联让人没有心情和兴趣看下去 还好我看完了 之后又回味了一番 确实是部不错的电影 这是和当下的一些国产片向比的 其实有些人看惯了外国片 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淡了 非得弄点新鲜的东西 他们才会感兴趣 确然外国大片是拍的很好 但是我们不能用外来的文化和、习惯和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 其实电影中很多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 公路上那群年轻人拒载周栋才量程了那样的后果 如果他们能够再善心点 就不会有开头的事情发生了 其实知道看完我还是有一点不太明白 周栋告诉陈志辉说红姐的丈夫出差不在家 是他自己编的还是红姐自己编的
韩浩月传闻有好莱坞制片人看中了新上映的《守望者:罪恶迷途》,欲购买其翻拍版权,相信翻拍后的《守望者》会成为一部犯罪心理大片,在营造影片气氛、表达节奏、逻辑缜密性方面,新生代导演非行还需要有功课要做。
影片的结构设计拯救了《守望者》,影片后面两段故事的承接转折,体现出国产电影难得一见的匠心,精巧而合理的情节推进方式,会让观众为之赞叹,这种设计在经典好莱坞罪案电影中虽属常见,但《守望者》能做到不让观众产生山寨感,这难能可贵。
有些电影,开头看着不错,结束之后发现是个烂片,《守望者》把这个常见的规律颠倒了过来,开头20多分钟,烂片的嫌疑很大,但自第二段故事展开后,那种藏匿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触动大多数人的惊悚感被挖掘了出来,让人意识到对于人性的那句经典诠释“善恶一念间”,原来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电影中任达华站在岔路口,犹豫着该往哪个方向走,去往孟楼方向,他会和自小就疼爱他的堂哥在一起,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去往潘家镇方向,他就会由一个改造好的刑满释放犯转身为一个复仇者,手上沾满鲜血。
在善与恶的搏斗中,早期不幸经历留下的精神创伤复发,使他走向了潘家镇。
《守望者》在探索一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方面,并没有太过雕琢,它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生际遇的表述上,在哪个时间节点上,遇到了哪些人,这些相遇对于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起到了什么影响,电影讲出了它的宿命感。
仅从这方面看,《守望者》和那部著名的《罗拉快跑》有相近之处。
任达华选择去潘家镇,与他出狱后遇到的两个人有关,那两个人点燃了他早已熄灭的仇恨火焰,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抑或,他的仇恨根本没有泯灭,只不过借着别人的言语找到了爆发的理由。
敬业的任达华入戏很深,可惜开头部分多次以“背后有人”的方式出现,多少削弱了演技,影片渐入佳境后,他的表演也展现出了魅力。
对张静初和任达华的飙戏期待落空,《守望者》中两人并无对手戏,但张静初和陈思成的戏份好看,一个是不甘寂寞的旅店老板娘,一个是忠厚中带着点不羁的浪荡子,两人在旅馆中大跳热舞,居然为电影的冷酷气质增加了些奢靡气息。
这部电影中的张静初展现了她的性感一面。
《守望者》删掉了不少血腥镜头,这些镜头的缺失是否对电影有伤害不得而知。
但为了便于通过审查而留下的温暖结尾,却意外地增加了电影的悲伤意味。
坐在轮椅上的堂哥没能去接出狱的堂弟,也是致使堂弟误入歧途的原因所在,堂嫂那句“他不来这里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让人瞬间感到内心空旷,有时候,人仅仅要求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可以安身立命了,但这个卑微的愿望,也往往实现不了。
爱的纠缠与失落,命运变化的微妙与无常,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看《守望者》如果感到惊悚,那么意味着它找到了那条通往人心幽暗之处的那条隐秘道路。
非行导演曾在博客里写过这么一句话:“上苍呀,为什么你给了我足够的天赋,却不给我常人的运气呢?
”看完了他的这部《守望者:罪恶迷途》之后,我觉得他所言不虚。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惊喜就好比一个食客只付了饮料的钱,却换来一顿大餐的待遇。
这不得不叫人大呼爽快。
影片给人的第一个惊喜恐怕要算是导演对题材的处理效果了。
众所周知,在国内要拍这么一部主打犯罪牌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是题材的敏感性,其次是对血腥场景的处理难度。
从成片来看,虽然影片的主角设定是一个重刑犯,但剧中几个配角抢走了不少的戏份,稀释了整体氛围的沉重感。
而陈思成和郝蕾的表演则要堪称是惊艳了。
一个是离了婚的男人,一个是出轨的少妇,单就是角色的设定就已经满是悬念,而二人不温不火的表演则点活了角色,让原本压抑的剧情走向渐渐有了些许人情味,细细品位倒也满是人世心酸。
再者,影片几处对血腥场景的处理也表现出了导演游刃于当下电影审查体制的一份机警。
每每当任达华举起榔头的时候,我都以为下一个镜头会是血花四溅,怎知晓,压根儿就没见到一丝血水。
这不禁让人对导演的恰到圆滑而拍手叫好。
如若不这样做,恐怕在广电总局那儿又要遭到剪刀待遇了。
该片号称是国内首部犯罪剧情片,虽然有炒作之嫌,不过在当下混乱的电影市场中,这招牌似乎也还不至于吹嘘的太过分。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应该要算一众演员的表演了。
任达华的阴冷自不必多说,于他而言,这等角色自是轻车熟路,手到拈来。
而要说表演上最大的惊喜,恐怕要算是陈思成了。
经过娄烨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一番调教,陈思成有如脱胎换骨,在本片中将一个离异男子的复杂心理表演的淋漓尽致,让观者惊喜连连。
当他刚来到潘家镇的东风旅馆,那一身的颓废之气便如同透过银幕一般直向观众袭来,让人下意识地判断出这是一个有过伤的男人。
果不其然,烟不离手的他,看来似乎满是心事。
而对待陌生的房客,言语之间又流露出中年人的老练。
他先是敏锐地判断出任达华是刚刚待满二十年牢狱的重刑犯,尔后又嗅出任此番实属为旧情而来。
接着又再三卖弄表演,努力想让任看到现世的男女情事早已今非昔比。
其目的本是想让任看淡这逝去的感情,谁曾想,一句玩笑话竟激起任的暴烈之气,复仇恶果就此种下。
而张静初所饰演的风情万种的俏丽寡妇,端庄之中又不时流出几分风骚,热情的笑意之中似乎暗藏引诱,又似乎在向陌生男子诉说着自身的寂寞难耐。
也算为影片增添了几分世情味道。
而导演将角色的戏份控制在几分钟的舞蹈之中,则像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庖丁,适量地添加佐料而又不会夺走主料的味,尝起来自是咸辣适宜,恰到好处。
巍子所饰演的前科犯人,脸色凶狠,和任达华的一番谈话下来,咄咄逼人的气势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仿佛下一秒他叫要拿着短刃叫对头血溅三尺。
而出轨女人的角色则再一次落到郝蕾头上,幸好郝蕾演技精湛,伪装地滴水不漏,直到最后一个镜头,观众才发现含着泪水的“出轨女人”其实是一个唱苦肉计的慈母,角色形象的逆转让观者的情感走向经过了一个不小的起伏,于是这少的可怜的戏份便也被郝蕾的回春妙手演绎的入木三分,让人如品香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电影的第三个惊喜是导演大胆地选用了非线性叙事,这不仅是导演对自身技法的自信,更是导演对时下观众理解力的自信。
经过《盗梦空间》和《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影片的培养,国内观众对非线性叙事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本片的三段情节采取时间上的倒叙,每一段又是空间上的顺叙,悬念把握恰当而又不至于晦涩,这种叙事带来的观影体验,就如同从尾部吃一条鱼,先是尾巴的嫩肉,略微清淡;而接下来的肚膛则渐入佳境,滋味鲜美;最后的鱼头又霸道无比,重口味将观众的感官调到高潮,在辣出一头汗的时候舌尖还要为这滋味大呼痛快。
叙事的独到不仅体现在情节的编排上,导演用心良苦从演员的安排上也将这份叙事功力尽显无遗。
第一段故事主要让四小将撑场,气场显然不足,于是任达华的提前出场则一下子将阴冷的氛围强行带至,气场十足。
中间的第二段则是承上启下的重头戏,大胆启用陈思成可谓是一手妙棋。
而影片最后的第三段则是全片的中枢,有如金庸笔下的七星阵之天枢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选用巍子和郝蕾这两个戏骨搭档,短短几分钟便将言语难尽的纠葛表达的恰如其分,颇有几分大写意之玄妙。
全局看下来,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个技艺精湛的棋手。
一盘棋子走下来,牺牲了小卒,却保全了车马炮,取舍得当,拿捏精准,高!
题材的处理、演员的运用、叙事的设置,都各尽妙处,但要论到全片最让我感慨的,皆非以上三者。
最让我唏嘘感慨的,实在是影片中任达华的几次误会。
明明是说者无心的几句言语,却如石子般在任的心中激起千层波澜。
有时候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明明不应该向着结果的轨迹发展,但恰恰是我们心中的这些个痴嗔、这些个不甘心,让现实发生了逆转。
影片中,站在孟楼和潘家镇路口,面临抉择的任达华,是最让人沉思的地方。
原本应该是选择去孟楼和亲人团聚,不曾想,先是巍子的一番误导,再是陈思成的一番戏言,却蝴蝶效应般改变了任的选择,最终铸成悲剧。
我想,这应该是影片主题“迷途”的又一层含义吧!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二老人围桌而坐,满怀期待等候着任达华回来。
而观众早早就知道任的下场,带着结果看发展,自是心酸滋味,难以言说。
诚如导演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守望者,去守望很多东西,像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要问孰对孰错,在命运的路口,只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守望的权利,而没有重头再来的权利。
一口气把全片看完,马上查了一下导演。
非行,一个名不转经转的导演!
《守望者:罪恶迷途》他前后共构思了十多年,现在看来,这十多年没有白废!
守望者无疑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好片子。
影片最大的创新在于结构,倒叙,插叙手法比较有冲击力,故事讲得也很完整,可看性提高不少。
虽然杀人逻辑显得不够严密,却已经是国产电影难得佳作”。
导演清晰地刻划出了一个杀人犯的犯罪动机,这在只依靠‘血腥,暴力’作为噱头的内地犯罪剧情片的市场里,实属难得,我发自内心佩服非行导演的编剧能力,人生的岔路口一念地狱,却不是偶然”。
影片由几个不同的故事构成,其中包括任达华复仇的主线故事,以及由此牵涉进来的陈思成和张静初的暧昧情、巍子和郝蕾的夫妻悲情,几个故事穿插进行,使得情节错综复杂,但整体方向清晰。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展示了导演的功力。
1:陈思成和张静初那段男女之间的暧昧戏,显然在任达华眼里,全中陈思成的“金口”,女人,都有一颗流水的心!
但是镜头一转:陈思成和他妈妈在电话里的对话,表明陈思成心里明白,女人不也不是都有一颗流水的心,而旅馆小服务员和张静初的对话,“去世了一年的龙哥”,更是经证的这一点!
2:巍子和郝蕾那段夫妻戏是误导任达华的关键,茶馆包厢里的争斗,其实是夫妻在演双簧,可在任达华眼里,这个女人和他20年前的女朋友一样,抛弃他和别人好,“女人,都有一颗流水的心!
”潜台词再次出现。
当任达华决定走上复仇之路离开茶馆后,包厢里又是另一番完全不一样的情景。
“老婆,不管是黑钱白钱,女儿还在医院等着做手术呢!
她手术后还要你照顾!
”当然影片开头的一段最不给力,不过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开头的平庸,恰好衬托出,下面部分的精彩!
非行这位编剧导演拍了一部很不错的悬疑片,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讨人性话题的佳片。
必须细看两遍,方敢于此动手写下点自己的观影小感。
一百分钟,的确是如各影人所说的那样,分为三大段。
通过让人惊叹的倒叙手法连接起来,编导在这里确是花了一笔给劲的功夫。
但是,我不得不客观道出。
第一段的确是俗不可耐,这点很让人遗憾。
蛇头龙身凤尾,这样形容不算过。
先是四位菜鸟级演员的演技就没什么可圈点的,俗。
再者这段剧情也够呆板,明显会给观影者一种很牵强和无聊的感觉,以至于让不少人在看这段时几乎要拍案走人。
四个大学生驱一辆越野车来看库彝族传统庆典。
天色渐黑时便碰上了阴深大宅…… 接着当然是要借宿一晚,大宅里的主人理所当然要像个让人怕怕的怪叔叔了。
任达华(演陈志辉)为怪人叔叔,这倒还不至于让人太失望…… 一堆大瓦缸,在历史系的胖子眼里成了古文物是正常的。
但接着陈志辉道出缸里装的是肉,而影片才十几分钟时凶手陈志辉就几近暴露了,接下来还能有什么惊悚的呢。
“这是一个五百多年的头箍……”,给胖子套上后锤子就从裤带抽了出来,胖子OVER。
“不远,很近。
天黑之前一定让你们汇合。
”陈志辉回答他们对胖子去哪了的疑问。
剩下的三个出去拍照,楚小莉给胖子电话时,大宅院中的那些缸里就响起了铃声,到这一步基本是个人都会看出是怎么回事了,没劲。
整段牵强的是,如果楚小莉没有忘记带广角镜,如果珍珍没有摔伤脚,如果志强和小莉没有留下珍珍再跑出去继续拍照,如果小莉没踩上老鼠夹。
如果他们一直呆一起的话,我很想知道陈怎么能很淡定的说出在天黑之前一定让他们跟缸里的胖子汇合。
当然,第一段也不全是败笔,至少在悬疑这一份上为后面故事的发展给了个还算有力的铺垫。
起码交代出了陈来到这里和要解决楚小莉和志强的原由:20年前自己被判入狱,楚小莉的父母和胖子的父亲都有责任。
而至于珍珍和志强,只能怪他们“上错车”了。
到影片31分钟时, 陈志辉居然在和楚小莉的打斗中挂掉了,后脑勺一锤,命非于自己的锥子下。
呜呼,我也傻了眼,警察来清场了,才三分一的时间,主角就挂彩,这下可怎么办哪?
好戏在后头!
接着出现了第二段中的一重要人物,也就是想教育帮助陈最后反成了致使陈走向更罪恶的迷途的一小帅哥——周栋。
这段中导演可是花了不少心血的。
当然,这心血花得很成功。
东风旅馆里,周栋和陈偶遇。
在陈志辉现身那一刻,我想有不少观众都有点蒙了吧。
他不是挂了么?
怎么又出现了!
两秒之后我们便会反应过来——倒叙了。
此时周栋和陈都有一共同目标——寻找黄锦正。
作为红星机械厂的一员工,周栋受厂里之托来确认下老员工黄锦正是否还有活命继续拿公家的退休金的资格。
而陈志辉的目的,大家懂的。
没错,这一倒叙确实起到了让我们定下好好看下去的作用。
罪恶的迷途,最后迷在这里。
显而易见,周栋是个心思敏捷的家伙。
很快便看出了陈志辉的来路。
20年牢狱之灾,陈志辉心中那滋味周栋是懂点的。
所以,周栋觉得自己能救赎他,让他走出迷惘。
可见,周有些高估了自己. 为了让陈看到如今女人的开放性和时代与以往的不同,立马来了个“举例说明”。
张静初演的红姐也算是风情万种了,老实说,那笑容让我有点小冲动。
周栋是个现代的男人,懂现代女人的心,在把自己的职位提高了两级和薪金提高了十倍的前提下,绝对能让一女人笑得更灿烂。
连跳三支舞,跟一个已婚女人(周栋并不知红已离婚)。
“女人很随便,女人也不少,为一个女人现在不值得。
”周栋想让陈志辉看到这些,可惜,陈志辉不能算是这一开放时代的人。
这下非但没有给陈志辉以救赎,最后一支舞前的那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把陈志辉再次推向深渊。
对于一个在二十年前靠自己用一把锤子辛苦打拼下来的血汗钱供其读完四年大学的狠心女人,现在自己该怎么办?
周栋很自然又带点狠劲回答说:“我会用那把锤子在她身上钉上一钉子!
”如果一根钉子不够呢?
“那我会多钉几根!
”此时背景音乐马上由“晴”变“阴”了。
一个玩笑,而陈志辉,把其视为解决之道!
到这里,编导对第一段中陈志辉的钉人爱好就作出了让我们有点恍然大悟的交代了。
第一段我们就看到,一根钉子确实不够,人太多。
周栋啊周栋,心思 是敏捷了,但还是没能看清陈志辉,陈是一根筋的人。
孟楼和潘家镇,对于陈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知道吗?
今天潘家镇是阴天,要下雨的样子,而孟楼那边又是什么样的呢?
陈迷惘了,他没看到,孟楼那边绝对是一大晴天!
周栋却颠颠的以为往东四十公里那个孟楼又是一个让陈志辉魂牵梦绕的女人所在处。
但,孟楼才是陈的正途归家处。
接着周又拿二宝的离婚案列来放自己身上给陈志辉举例子。
说对于一个背叛自己的女人,绝不能原谅!
偶的天,这是帮人还是害人。
到这里,其实就展现出了此途中让陈迷途的罪恶之一。
于是在黄锦正的七十大寿宴会上,罪恶开始泛滥开。
在得不到一声道歉反而招到羞辱的情况下,陈向那鸟人黄浩第一次亮出了锤子。
很顺然地开始了对黄秀丽——罪恶源头——的报复行动。
其实在这里剧情也有点牵强,整个宴会上那么多亲朋好友。
陈志辉在房里把主人一家三口都钉了,居然没有一人发现!
难道那些亲戚们走光前就没一个要找主人道别一下的吗?
第二天跟周栋道别后,陈立马去了那座大宅里守住,等侯那个让他迷失的女人归来。
结果先等来了那四个傻蛋。
在这之前本可以避开这一劫的,只怪胖子太吝啬,觉得那车子多载一个人就会让他的肥肉没地方摆了。
不让意识到了危险的周栋搭顺风车。
当周栋赶到大宅门前时,一切已晚,只剩下那只猫。
这只猫不得不说一下,导演给它的镜头不下十个。
也算是够出彩的了。
当然寓意也不小。
第一段中主要是为了创造恐怖的气氛,那猫样就够阴深的了吧。
第二段还另有一个大用。
一只流浪的野猫,无依无靠,一无是处,无尽的孤独与无奈。
可见就是陈志辉的缩影,猫迷途了,人也迷途了。
猫似乎也知晓这种同病相怜,不然怎么会让陈志辉给一条鱼就收下了。
看看猫,看看人,双重强调出陈志辉此时的悲催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荡漾高空的回响再次拉起一段倒叙潮流,也就引出了片中的第三段。
镜头逛倒,最后倒到了监狱门口,也就是此故事的最开端。
陈志辉从监狱里出来。
看到这里,这片子绝对是不看下去不行了的。
陈来到了双岔口,一路通往潘家镇,一路通往孟楼,通往两个不同的世界。
该走哪一条?
导演给了一个陈志辉看向孟楼那边的镜头,可见,他本是想往孟楼那边去的。
由于口渴,身后刚好有座茶馆,就在他决定去解解渴这瞬间,杯具开始上演。
为什么陈会决定去潘家镇寻找黄秀丽,为什么会发生这件罪恶的故事。
导演于茶馆里给观众们现出了答案。
巍子演的黑衣男子,便是此路途中的罪恶发起者。
黑衣男先是让小二给陈送上了壶碧螺春,慧眼啊。
这黑衣男也是老练,演得淡定从容。
在陈志辉面前一大片谎言谎语压过来,一下子就压小了两人的距离。
还出了两谜语,说狗不懂金的价值,瞎子看不到人生的美好事物。
当然这些谜语对于黑衣男要表露的心情并不假。
自己不是狗也不是瞎子,黑衣男此时能看到的人生价值就是要拿到钱救自己那躺在医院里的女儿,这不假。
他说这里马上要发生刑事案件了,刚开始我还以为黑衣男是警察呢。
结果接着导演又给我们来了一高潮!
黑衣男进入厢房去,开始争吵,和他妻子尽心演着戏,毫无破绽。
但就是那些争吵,一点点的勾起了陈当年被黄秀丽甩掉时的伤心事。
“没有酒,何必长寿!
”这句罪恶的话让陈开始迷惘,心里难受的应该是:失去了那段情,活着有何用?
这里已然给出了令陈迷途的罪恶之二。
于是陈再次走向了双岔口。
这下黑衣男的证人计划当然泡了汤。
在茶馆厢房里,导演第三次用上了倒叙的手法,虽然只是25秒,但也足以见其高明。
黑衣男真是要豁出去,居然顶着来福枪枪口嘶喊!
为了那六十万,为了自己的女儿,是豁出去了,但这种豁出去是有价值的,即使也犯法。
而可悲的陈志辉,在双岔口中与美好未来擦边而过。
步向了罪恶的旅途。
殊不知,他的堂兄嫂正在孟楼等着他归家……陈志辉实在是个可悲的角色,粗看是败在了女人的手上,细看,其实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上。
导演通过陈志辉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与其他俩人物的对比,给我们呈现了在迷途中,不同的思考方式必将造成不同的结局。
罪恶的或是从获未来的。
第二段的周栋也要离婚,但抱的是客观和负责任的心态,那个电话中我们可看出,所以不会走向罪恶深渊。
第三段中的茶馆黑衣人,之所以走上罪恶之道,是为了夺回另一个生命,并没有迷失自己。
在人生旅途中,要抱以清醒的心态去看待途中所出现的那些虚虚实实,别走错了。
我想就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
纵观整部片子,虽没什么大排场面。
但情节也算跌宕起伏,可谓一波接一波不断袭来。
第一段是果,第二和第三段是因。
结构严谨且手法新颖。
除了开头段差强人意外,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很值得观赏的影片。
以上纯属个人的观点立场,若有不妥之处,望各影友多包涵指点。
刚开始看这部片子,被黄圣依和任达华雷的外焦里嫩,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国产片,看得多了。
尤其是那个“这是五百年前的文物”的台词一出场,我笑的快喷了。。
这是多么的弱智和无厘头。
不断的按着快进,来到了第二个故事,陈思成的登场让我开始认真看这个片子(当然也是出于对他的热爱),其实最大的亮点在于陈思诚和他妈妈不经意的一个电话,原来他所说的全是骗人的,类似于大爷们儿间拍胸脯的吹嘘,对女人一定要狠!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这一切全被任达华听了进去。
而那个被陈思诚描述为水性杨花的女房东,其实是个失去丈夫的寡妇,很多时候,事情不是人们心中的邪念想的那样污秽的。
最后,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那个为女儿筹钱牺牲任达华的人,是其罪恶的起点,他知道他没有家人、没人朋友,活在世上还不如死了,于是利用他帮助自己逃脱。
整部片子,最可怜的就是任达华。
最内疚的莫过于陈思成。
而最让人心酸的镜头就是最后任达华的堂哥等他却等不来的镜头。
人,没有主见,任人摆布,到最后必定会走向罪恶迷途。
人,狂妄自大,说话不带把儿,也许会将别人推向深渊而遭受永远的灵魂谴责。
人,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总有一天有人会找你把孽债要回来。
人,好心的举动,也许会伤害了你看不到的人,受到牵连。
做人难,难于上青天。
这部片子,着实是个好片子
在毫无预期的状况下,在对大陆惊悚悬疑电影毫无期待的以打发时间的心情下点开了这部电影,竟然在剧情的发展不断提高兴趣!
这就好比你在看中国男足踢世界杯预选赛却到最后发现他们竟然破天荒地成功入围般的惊喜。
故事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惊悚的镜头,不带一点啰嗦和累赘,干脆利落的干掉了三个路人却留下了“杀手”的真正目标,而且“杀手”自己还被自己的目标给杀掉了。
耗时30分钟左右。
然后,我开始疑惑了。
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明明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怎么头30分钟任达华就下场了?
后续要怎么发展?
怀着好奇继续看下去,这部电影的真正精彩才缓缓展开,以逐步倒退的方式,慢慢讲述一场悲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这种方式犹如站在一个结点,慢慢向前推进,寻找根源,一步一步,然后恍然大悟,所谓悲剧或者说所谓的某一种我们不曾预想到的结局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这就好比“蝴蝶效应”,将一个本性纯良的刑满释放的满怀希望与家人重逢的人重又推向罪恶的深渊。
而这部电影,除了通过时间片段回溯出“蝴蝶效应”的寓意之外,我以为还有另一面意义。
陈志辉在住进大院被杀死之前,在一家旅馆里遇到了周栋,周栋误解了志辉的本意,站在自己的角度俨然一副过来人的身份劝说志辉不要怀抱浪漫,并又在自己的理解上加上表象里旅馆里红姐的配合,完美地演出了一段“女人无信论”,而事实上他自己的情短流长以及对他前妻的体谅照顾与这戏码又形成鲜明对比。
再说红姐吧,真相是她耐不住寂寞吗?
真相是周栋太像她逝去的丈夫,因难以忘怀才有了不舍。
再回到更上一段,刚刚出狱的志辉站在交叉路口,望着路牌,左边“孟楼”,右边“潘家镇”。
在空旷的路口,志辉的刹那茫然有个特写,定格,无法剔除。
可是,他对周栋说过,几里路外有个孟楼,你知道吗?
他又在路口的酒馆里对另一个人说道,几里路外有个孟楼,你知道吗?
他说,那里住着他的哥哥。
是啊,一边亲人,一边复仇。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由这岔路口开始。
路口酒馆里的刑事案件,也只是一出事先安排好的戏码。
可是,志辉没看完,他听到女人说,滚,我不想跟你这种档次的人一起,我要更好的生活....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初与他一起的那个女人狠心决断时的情景,他就提前离开了。
本来向着天堂的他,转念间迈向了潘家镇。
故事结尾,志辉的哥哥嫂嫂和满桌慢慢凉掉的菜肴,成为对于这一事件最悲痛的映衬。
有人说,你的妄语,我的地狱。
你不知道,有时候的某一句话,于我,会有如何深重的含义。
P.S.:好久以前看到的一部佳作,偶然在此翻到,实在无法理解它的杰出为何大多数人没有发现?
贴上当时自己的废话希望能增点色!
喜欢人们说爱,因为那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的东西;喜欢人们说恨,因为在那里埋藏着人性中无法掩盖的真相。
陈志辉最后一次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路口时,深邃的眼神让人心疼。
看完《全民目击》,脑海里第一联想到的是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这么说并不等同于非行抄袭或者借鉴了东野的点子,毕竟,在难得诞生好本子的大陆,非行的编剧功力的确不俗。
比较本格派大师,因为一直对阿婆和东野有所偏爱,这是源于二人对人性的探索、坚持人性和逻辑并行的推理路子,《全民目击》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推理剧,但是在对人性抽丝剥茧时,与《嫌疑犯X的献身》如出一辙。
我不知道非行是否曾是一个推理迷,或者说,他是一个没有出师的本格派推理拥趸,他无法构思出一个“类完美犯罪”,所以在写《全民目击》和《守望者》时,跳过了平时由侦探带路的常规模式,借由导演的位置来揭开故事的真相,最终却让观众叹息扼腕。
陈志辉出狱后,当他第一次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路口犹豫时,他没有做出选择,对他而言,一边是复仇,一边是通往平静。
阿婆在写推理小说时,时常会埋伏一段跨越多年的仇恨,但当她再去亲手挖掘时,伴随着犯罪与谋杀的,没有竭斯底里,也不会简单粗暴。
人们往往会歌颂一段爱恋可以海枯石烂,却忽略了一段仇恨也可以涓涓细流。
陈志辉曾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却在同时毁灭爱情和仇恨时功亏一篑,在幽暗的监狱里,他花了20年的时间来消化这段爱恨情仇。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我们常常说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两下翅膀,就能在地球的另一端掀起一场风暴。
一个人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也许一点阳光就能让他获得新生;一个人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一点奚落或许就意味着一扇罪恶之门的打开。
陈志辉又一次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口时,一辆车疾驰而过,带过的污泥溅湿了他半边的身子。
陈志辉迟缓的拍了拍外套,但是当他再次望向路标时,复仇的目光开始变得坚毅起来。
不错,有点儿欧美悬疑片的范儿!支持一下非行导演和演技派主创们!
靠……这个结局太心酸了啊……他妈,你能别笑么?不坚持看完还真不行……
内外因,叙事手法有突破
这片开始确实有点挫,往后看完觉得也还行,人呐,太容易受别人影响。
搅基啊
生平第一次看首映,多谢守望社的免费票。细节有漏洞,整体还是很别致、很精彩的。给五星,留念。
有神无形结构散了
海报抄《灵数23》暂且不谈,用《记忆碎片》的形式拍“汉尼拔”,穿插《女人香》、《低俗小说》民歌国标,的确超级山寨。瞎了一帮好演员,尤其是第一段的戏剧呈现太差。于少群自《梅兰芳》之后愈走愈远,真正会演戏的只有陈思成和巍子。
还成
还算有那么一点追求吧。虽说追求也很奇怪。
都是骗子 差别只是恶意和善意
我本来想给两星的,一看满屏尽是iq不超50的托。为了给真实得分尽一点绵力,我打一星。
结构还是不错的,层层推进剥茧抽死式,国产惊悚片能拍到这样已经相当好了,关键是你能不能挺过前30分的白痴剧情。。。
那个陈思成。。。。土的 一位退场的女子在呼喊:浪费时间浪费表情。。。对了 刚才看了下打4星和5星的 大家仔细看最初的那拨,都是托,千万不要被蒙蔽了!当然,这片子比《致命请柬》好多了
成才,可以啊,现在能跟影帝飙戏了。
任达华的演技。张静初的妖娆。以及编剧的水准都算是个小亮点。
看的我 都要睡着了
叙事上弄巧成拙 橙子君就是去跳舞的?!
编剧真不错!剧本相当有意思的。就是拍的烂了。表演就张静初我觉得还不错,其他人表演得真的好表演啊!还是导演的问题。不过因为剧本确实挺棒的,所以还是推荐。要是牛逼一点的导演操刀,估计就能相当有意思了。
為甚麼一部有張靜初又有郝蕾的電影 居然也可以讓我產生打一星的強烈慾望... 答案就是 實在是太!難!看!了!我看不見電影的一二三段 我只看見了「記憶碎片」「低俗小說」式的東施效顰,简直难看哭了。況且郝蕾发福简直把她当年那些锋利的棱角都磨平了,我不哭一下 怎麼對得起我稀碎稀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