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人,老了以后会怎样」去年,内地导演韩延的《我爱你!
》给出了一些答案。
(《我爱你!
》截影)病痛的折磨、孤寂的心灵、人生的回望与期盼……甚至是死亡的不断接近。
这些,都是人到暮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残酷,也令人伤感。
不过,影片中关于“爱”的主题,那些相濡以沫的情感,又是如此感人肺腑。
(《我爱你!
》截影)尽管属于翻拍片,但凭借着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和叶童等四位老戏骨的精彩演绎,还是赢得了观众的不吝赞赏,在豆瓣上有超过24万的网友打出了7.9分。
网友坦言:年迈之后的心动,才是爱情最极致的样貌。
同样是去年,来自智利的一部纪录片《永恒的记忆》,又让我们走进了阿尔茨海默病人的世界。
奥古斯托和保利娜的爱情,在年华逝去和疾病袭来的时刻,依然迸发出炽烈的光芒。
被困在时间里的人们,因为爱人的陪伴,让内心的无助与绝望变得不再那么沉重。
(《永恒的记忆》截影)最近,有一部影片空降豆瓣口碑榜第三名,评分7.6分。
IMDb7.5分,MTC媒体综评80分。
讲述的故事,和前面两部很相似。
一位女性老人的美丽邂逅,以及她对爱情的期望与憧憬。
《我最喜欢的蛋糕》My Favourite Cake
《我最喜欢的蛋糕》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并摘得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最佳影片。
其实从海报上不难猜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但,小派有点不愿用那个词语来概括。
是的,就是“黄昏恋”。
虽然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黄昏”如何绚烂,虽然“黄昏恋”也会伴随着诸多的祝福与希冀,可仍免不了那一丝落寞而寂寥的感觉。
影片中,身处“黄昏”的女主角,她对爱情的渴求还是那样浓烈,她的一见倾心又让人不觉动容。
01孤独为伴玛欣(莉莉·法哈德普尔 饰)是一位70岁的老人。
退休多年,复制粘贴般的生活过了一天又一天。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因为有入睡障碍,她每天天亮才能睡着,中午时才会醒来。
之后,就是吃饭,喝茶,去院子里浇一浇花草树木,去市场买菜。
更长的时间,她都在发呆。
偶尔和老姐妹们聚一聚,话题却总会扯到身体健康上去。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垂垂老矣的身体,让每个人都有了担忧与焦虑。
揉着自己酸疼不已的膝盖,玛欣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
不会用手机APP叫车的她,只能打电话给相熟的司机;以前爱去的咖啡厅现在需要用二维码点餐,喜欢喝的冰咖啡早已下线,她只能叫侍应生端来一杯茶。
她越发觉得,周围的世界变得陌生了起来。
夜晚,能够陪伴玛欣的只有电视节目。
远在国外的女儿是她唯一的牵挂,可视频通话总会被打断。
女儿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需要照料,女儿也很忙。
玛欣想要抓紧最后一点通话的时间,向外孙展示一下自己亲手织给他的毯子。
电话,已经挂断了……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想和老姐妹打电话再聊聊天,打发一下时间,却得知对方被确诊癌症。
人老了,就是这样吗?
孤独、疾病,如影相随。
玛欣的丈夫去世已经30年,女儿离开她生活也已20年了。
这几十年里,她没有再婚,始终一个人生活着。
如今,已经70岁的她还有多少来日呢?
玛欣自己也不清楚。
洗漱的时候,望着镜子,她仿佛已经认不出如此老迈的自己。
玛欣心血来潮地化起了妆,涂起了指甲油。
听着电视播放的爱情剧中那些绵绵的情话,她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个念头。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02意外邂逅玛欣来到一处公园,向人询问这里有没有“老年男人”经常来这里锻炼。
对方回答,早晨才有,并反问她打听这些干什么。
玛欣撒了个谎。
她没有丈夫,“睡到中午才醒”的那个人不就是她自己吗。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事实是:玛欣想恋爱了。
也可以说,她想找个人陪陪自己,她实在太孤单了。
衣柜里的衣服不知道穿给谁看,做了美食也没人可分享。
与爱情绝缘的数十年间,她不曾料到,那些遗憾与不甘会在这个暮色深沉的年纪,骤然而至。
就在可怕的疾病到来之前,就趁着自己还能动弹的时候,就在突发奇想的此刻——玛欣决定再次拥抱爱情。
这算是有意寻觅,还是意外邂逅呢?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出现了。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在餐厅,玛欣遇见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法拉马兹(埃斯梅尔·梅赫拉比 饰)。
看起来和她差不多的年龄,也是独身。
玛欣坐上了他的车,并且很主动地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
简单地交谈,了解过后,玛欣开门见山:你愿意来我家吗?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法拉马兹显然有点懵,但很快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只是,他并不确定,回问:现在吗?
玛欣微蹙的眉头,闪烁的眼眸,一如青春年少的悸动:“你觉得什么时候合适?
”“那就现在。
”法拉马兹肯定地说道。
车外,下雨了。
雨水落在车窗上,似乎有温热的液体噙在眼里,随着眼波流转。
内心里,如同雨中的街道一样,变得潮湿了起来。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临下车的时候,玛欣让法拉马兹把车停远一点,免得被邻居说闲话。
其实她是想趁着这个时间回家整理一下,也捯饬一下自己。
这一番心思,显然没有白用,她得到了法拉马兹的夸赞。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客人的到来,聊天说话的声音,让房间变得格外热闹。
压抑许久的寂寞终于得到了释放,玛欣一边准备着吃食,一边说个没完。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这样的时刻,当然少不了美酒的陪伴。
玛欣拿出私藏,和法拉马兹对酌。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很快,刚认识没多久的两人熟络了起来。
法拉马兹是个退伍士兵,有过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孩子。
在和玛欣相处的过程中,他始终表现得有礼有节。
他刚刚就没任由玛欣独自在厨房忙活,现在他得知院子里的灯坏掉了,马上又承担起“男主人”的角色,开始修理。
玛欣则做起了自己最拿手也是最喜欢的蛋糕。
多么像一对老夫老妻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啊。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院子里的灯光渐次亮起,他们坐在桌旁,雨后的微风轻拂。
玛欣讲着自己的糗事,法拉马兹足够幽默,在一旁贡献着情绪价值。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拿起手机,学着年轻人的样子,不太熟练地按动着快门,留下合照。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挑选最爱的歌曲,随着音乐起舞。
尽管扭动的腰肢不再纤细,不太灵活。
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夜晚是多么美好啊,不是吗?
两颗对爱渴望已久的心灵,两缕孤独了半世的灵魂。
紧握彼此的双手,岁月的流逝仿佛在今夜停滞。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一曲跳完,气喘吁吁的两人靠坐在沙发上。
“玛欣,你真的要我留下来过夜?
”“你还要问第二遍?
”“我可以去卫生间洗个澡吗?
”“当然。
”“你,要一起吗?
”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03终归现实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我最喜欢的蛋糕》剧组亮相。
两位主演莉莉·法哈德普尔和埃斯梅尔·梅赫拉比手持一张放大的照片。
(《我最喜欢的蛋糕》剧组在柏林电影节)照片里,是本片的导演玛利亚姆·莫哈达和贝塔什·萨奈哈。
导演不能到场的原因——这部影片来自,伊朗。
他们,来自伊朗。
而让人感到有点讶异的就在于此。
影片的前半段是如此的平缓而沉静,就像一部生活纪录片一样,把两位老人的相恋故事展现给观众。
爱情,来得有点猝然,但奔放与炽热倒不难理解。
毕竟,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礼之后,两颗孤寂的心灵更容易贴近彼此。
已经古稀之年的他们,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像年轻人一样相知相恋。
影片后段,剧情急转之时。
才让观者明白,原来那些无奈与忧伤,早已是生活的常态。
欢乐与激情,始终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与冷遇。
玛欣和法拉马兹,一起“洗了澡”。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他们坐在喷头下,任水流浇湿衣服和身体。
这或许是未曾有过的体验,玛欣的这一天一夜,经历了太多的所谓“禁忌”。
饮酒,和陌人男人约会,并且要他留下过夜……白天的时候,她还替一个没有严格佩戴头巾的年轻女孩出头,和“道德警cha”公然撕扯了一番。
玛欣对年轻人这样说道:你得为自己出头,你越顺从,他们就会越过分。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出人意料的是,女孩却羡慕起玛欣的“年龄”。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是啊,至少玛欣还经历过“那样”的日子。
就像在出租车上,听司机说着关于“酒店名称的变更”和“堵车”的关系。
玛欣的第一反应竟是——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玛欣的孤独,不只来自年龄的老去和独居的生活,更是来自她有点跟不上的不断变化着的时代,以及某些一成不变的桎梏与挣扎。
又像在跳舞的时候,法拉马兹不无担心地问我们这样会不会被邻居举报?
玛欣干脆地说,那又怎样?
他们会拿我们怎么办?
“他们会强迫我们结婚!
”法拉马兹和玛欣哈哈大笑。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是否,只有活到一把年纪,才会变得通透。
是否,只有老去的人们,才能百无禁忌。
那么,就让这个夜晚继续美好下去吧。
最喜欢的蛋糕做好了,可法拉马兹已经进了卧室。
玛欣喷了香水,准备迎接下一刻的到来。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此时,床上的法拉马兹已经没了声息。
他平时就需要服用药物,今天又大量饮酒。
天亮了,玛欣醒来,她看着法拉马兹的脸庞,再次依偎了过去,尽管他已经冰冷。
昨夜,她就是枕在他的臂弯里睡着了。
小心地擦拭,整理遗容,就像亲人一样。
第一次的亲吻,发生在天人永隔之后……一杯酒,一支舞,一场欢聚……一切都化为了一场梦。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影片所呈现的,有暖心和欢愉,也有无奈与失落。
玛欣的勇敢与热烈,真挚而动人。
短暂的温情与浪漫轻易地消逝了,归于现实孤独的背影。
我最喜欢的蛋糕,它是甜蜜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的,还有苦涩和遗憾环绕着的宿命。
生命和生活,是否就是这样?
拥抱爱情,不应是某个年龄的专属;而对美好的期盼,或许更值得心怀希望之人去珍藏。
(《我最喜欢的蛋糕》截影)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最好的视角不是带观众直面生活和社会的残酷与流血,而是通过生活的裂缝窥探出细微的、常态化的碎片,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以及社会与个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割裂。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的老年女子,丈夫已过世,子女生活在国外,自己一人独自生活在德黑兰的故事。
她拥有一些朋友,却因为众多阻碍,聚少离多;女儿在国外,无法相伴左右,通过电话也只是寥寥几句闲语,词不达意,思念和孤独之情得不到摆脱。
一日,独自前往一家餐馆吃饭的时候,偶尔遇到一位独自生活的男子,她几经辗转,与该男子相交,并邀请他去她家,渡过了一个美好的浪漫夜晚,红酒、最爱的蛋糕、舞蹈、花园,夜色静谧,而两个人的欢愉却冲破沉静达到了激情的碰撞。
可是最后因为一系列原因,老年男子躺在床上不幸离世了,最后的女主角回到了孤独的状态,留下了孤寂的背影。
欢愉时短暂的相拥与激情的碰撞,而死亡和孤独却长眠于后花园。
影片从一开始带我们领略到孤独和百无聊赖,然后中间遇到爱与激情的迸发,让人暖心和欢愉,再最后回归孤寂与失落,上帝仿佛是给生活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为什么欢乐与痛苦常伴呢?
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吗?
影片中展现快很多稀疏平常的生活裂缝:是朋友间的离多聚少,相聚时总是谈论着生病与死亡,聊着爱情又展示了失望;是居住的偏远和行动不便,生活作息与个人的生活习惯,逐渐远离社团远离人群,找不到同伴的孤寂;是逐渐跟不上时代和生活的步伐,就像去咖啡厅时的窘迫与不自在,往日热闹的场所和热爱的事物已不复存在,被新事物新文化所替代;是与家人沟通的减少与无法同频,家人的聚焦逐渐偏离,无法给予自身想要的关怀和注意力;是国家社会的制度令自己困惑和对年轻人的关怀与担忧,对国家和时代的不解和困惑。
年老总是如期而至,没有人能够避免。
但我仍可以勇敢的去寻找生活中的爱与温暖,还可以一起在花园里享受美好的夜晚,可以与爱人一起喝酒、一起欢乐的手舞足蹈,可以一起品尝自己做的美味的蛋糕,一起尝试做一些出格的刺激的事情…生活也是一块美味的蛋糕。
当然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展现,还有关于伊朗对女子头巾、化妆以及个人装扮的的管控,对个人私生活的窥探与规训,对社会与道德的审判等。
以及老年就业问题,养老的制度的探讨,当前的经济与消费水平等。
影片不仅展示了痛苦与孤独,更展现了欢愉与爱,以及勇敢的去生活的冲动,也展示了对生活的跌宕起伏,面对大起大落的困顿与彷徨。
《我最喜欢的蛋糕》观后感(有剧透没看过请划走)昨晚,我看了这部伊朗电影。
两个七十岁的老人,孤独了一辈子,终于在这个夜晚相遇,他们在温暖的灯光下跳舞,像是早已相识,其实才不过一天。
可命运总是这样,给你一点甜头,再狠狠抽走。
老头在最幸福的时刻悄无声息地走了,留下奶奶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荒诞。
当时他们正聊着未来,说要一起种花、酿酒,像是日子还长。
而老头去厕所吃了片药,回来跳舞时说头晕,我心里一紧,像是预感到了什么。
果然,他倒下了,再没起来。
奶奶拼命给他做心脏按压,像是要把自己的生命分给他一半。
才认识半天,她却像对待几十年的老伴一样。
换作我,大概会慌乱,会抱怨:“这算什么?
这也太离谱了,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可奶奶没有,她只是沉默地悲伤,像是刚找到的东西又丢了。
这种纯粹的感情让我心里发酸,尤其是看到奶奶第二天清晨从已经僵硬的尸体旁起床,我看到了某种无法言说的孤独。
第二天,奶奶平静地给老头清理身体。
我想起他昨晚说:“我不怕死,只怕一个人死。
”他算是幸运的,死在最快乐的夜晚,还有人给他收拾干净。
奶奶找人挖了个坑,夜里自己把他埋在了自家花园。
她用自己的方式送他走,像是完成一场仪式。
她曾说过,不想死后被埋得太远,而老头也羡慕的夸赞她温馨美丽的家,如今,她给了老头一个离她最近的地方。
电影最后是奶奶的背影,看不清她的脸。
我心里一阵酸楚,她是个好女人,坚强、独立、温柔,懂得怎么活着。
可她最后还是一个人,像是命运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
故事简介:70岁Mahin生丧偶30年、儿孙移居海外,自己一人独居小院怡然自得。
然而,一日她外出偶然邂逅出租车司机Faramarz,一见如故。
Mahin心血来潮邀请对方到家里共度夜晚,端出拿手蛋糕佐美酒,重温青春的舞蹈乐章。
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夜,将成为两人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观者吐槽中:又一部被中文译名耽误的电影。
本作运用细腻而真实的风格,巧妙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伊朗 “Women, Life, Freedom” 抗议活动初期的德黑兰,作为七旬老女Mahin,她经历了当年妇女在阳光下的自由发展的美好年代。
而她对过去自由时光的怀念,都鲜明地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规范和宗教限制下的挣扎。
与此同时,电影并没有刻意渲染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种平淡而真实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奈,以及在这种平淡中所蕴含的抗争精神。
例如,Mahin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如浇水、做饭、与朋友聚会等。
而Mahin与Faramarz之间的情感纽带成为了她们反抗压抑生活的动力源泉。
这种在困境中萌生的爱情,不仅给两位主人公带来了片刻的欢愉,更象征着对自由和尊严的坚守。
老戏骨Lily Farhadpour和Esmail Mehrabi将Mahin和Faramarz这两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两人化学反应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两人彼此的心灵相通。
而精美的德黑兰的城市风貌和生活场景:从狭窄的街道到温馨的庭院,从熙熙攘攘的市场到宁静的公园,这些画面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也令两人的爱情自然而然地融入伊朗的时代背景。
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电影。
它在主题、叙事、表演和摄影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展示了伊朗女性的坚韧与勇气,也让观者对自由和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0多岁丧夫30年的老太太,独自守护着自己的小花园。
孩子们已经离开了这片土地,而她似乎无路可去也无从选择。
天亮了才有的睡眠,想要做饭却无人分享,深夜给自己画个妆也只能看电视,咖啡馆的二维码不会用,熟悉的冰咖啡也不见了,公园里没有能和自己一起运动的人,年轻人也失去了为自己争取的权利。
她的孤独不只是来自于年龄和独自生活,还来自于处处制肘的社会规则。
意外的,主动的,她要和这位独自吃饭的出租车司机约会。
尴尬的开始聊天,诚挚的邀请,心照不宣却小心翼翼的靠近,分一杯酒,修一盏灯,吃一顿饭,跳一支舞,聊一会儿天,冲一个穿着衣服的澡,最后分一块蛋糕……然而一切就在蛋糕做好的时候戛然而止了。
她哭泣,她拥抱,她极力挽留,却也只能接受,埋葬,重新回到生活原本的孤独。
一切像是大梦一场,唯一留下的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
于是我感受到了孤单,悲伤,无奈等等复杂的心情。
一个人对于爱的需求和想要完成一次约会竟然如此的困难,而这种困难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只是影响着老人的生活。
如果这样的故事放在西方世界,可能普通的不值一提,讨论的内容也会深化到人的内心如何克服70+这个年纪的自我束缚,但在这个故事里,约会本身的小心翼翼已经足够让这场梦一般的约会看起来美好的过分了。
而结尾的残酷,似乎也是戳破幻想的那根针,一切好像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意外发生的时候,女人的哭泣,不断呼唤着男人的名字的模样,也是对自己美好逝去的哭泣,蛋糕刚刚做好,却又一次无人分享。
她冷静的处理了后事,也坚强地想要重新面对院子和生活,但同样遗憾和痛苦并不会离去,只会加倍。
我想这也是导演们想要讲述的更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
大家在这个越发严格的环境里,拥有的越来越少,失去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女人冷静的面对越发的坚硬似乎也将成为常态。
他们用这样小的故事,影射了真正生活里的限制,失去自由的又岂止是70岁的他们呢?
还有无法参加电影节的他们吧。
FUCK IT? FUCK IT! FUCK IT…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观众,在其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感受,也许,自己看到的点与别人不一样,但是,fuck it,那又如何…故事中的老太太,单身生活了几十年,她的儿女早已生活在国外,她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在故事前半部分被刻画的分外真实,早晨才能入睡睡到中午,周而复始的照顾自己的院子的植物,去超市购物不会手机软件叫车,在餐馆不会扫码点餐,周围的事物变化很快,随着岁月的前进,人们却不由自主的被慢慢丢在后面…与朋友可以聚会,但是大家的聚会犹如一次又一次的互助会,大家讨论的要么回忆往昔,要么抱怨如今,跳不出逃不开的,都是衰老,不是么…这部分的故事,在最近刚刚过完重阳节,在身边人劝你快点找人结婚生孩子的"威逼利诱"下,在看到养老院多么贵,在看到退休多么迟之后,在看到人们多么喜欢干涉别人的人生之后,真的是分外让人害怕,当然你可以说,老太太没有大的疾病,没有流离失所,她有什么值得苦恼的呢,对啊,人类的悲喜绝大部分时候并不相通,所以啊,遇到一个有思维共鸣的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老太太勇敢的迈出一步的常识,不得不让人慨叹,岁月有的时候让人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无所畏惧,是啊,道德警察怕什么,多管闲事的邻居算什么,邀请了自己觉得不错的老爷子…故事到这里,两个寂寞孤独很久的心灵,需要彼此慰藉,需要彼此安慰,多么的美好啊,但是,命运如斯造化弄人,最开心的时刻来临之前,意外来到,老太太还是与尸体相拥而眠,却意外的可以入睡,谁又能说得清楚呢,而最后,长眠花园之中的不是两个人约定一起酿的酒,却是人,但是,fuck it,那又如何…总得来说,故事中关于政治生态的描写,很少很含蓄,甚至会让人很轻易就忘却,更多的是,孤寂的人,孤独的心,一次寻求慰藉的勇敢尝试,两个孤独灵魂的一次邂逅,只不过却成了生命的绝唱,至于其他,老太太还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吧,毕竟,无所畏惧的时候,时间分外细致的停驻在我们人生的每个角落,个人评分9.3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导演: 玛利亚姆·莫哈达 / 贝塔什·萨奈哈编剧: 玛利亚姆·莫哈达 / 贝塔什·萨奈哈主演: Lili Farhadpour / Esmaeel Mehrabi / Mohammad Heidari类型: 剧情 / 喜剧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法国 / 瑞典 / 德国语言: 波斯语上映日期: 2024-02-16(柏林电影节)片长: 97分钟又名: My Favourite Cake / 黄昏的甜美生活(港)我最喜欢的蛋糕 剧情简介…. 玛欣因丈夫早逝、儿孙成年离家,生活仿佛单身独居女郎。
退休多年的她,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再与好友聚餐,安然而自得。
外人看来自由自在的日常,她却感到索然无味,望着街上结伴的人群,孤单涌上心头。
直到邂逅腼腆的出租车司机,有如遇见另一个寂寞的灵魂,她心血来潮邀请对方到家里共度夜晚,端出拿手蛋糕佐美酒,重温青春的舞蹈乐章。
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夜,将成为两人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费比西奖最佳影片,上个月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进行了英国首映。
女主角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她足够老,经历过伊朗不需要穿戴头巾的开放时期。
如果你知道世界本不该如此,会如何面对充满监视的压抑生活?
一个简单的空巢老人与忘年恋的故事,放在伊朗的语境下变得不再平淡。
在欧洲,可能是因为子女追求自我价值而产生空巢老人,但在伊朗可能是政治所迫骨肉分离;在欧洲,老年人的爱与性是一个平常的话题,但在伊朗成了不可理喻的背德违法行为,惊心动魄。
导演试图用最平静的语调细腻地描绘一段伊朗中产老人的日常。
在一个不算发达的国家,他们没有太多物质上的困扰,但是精神世界倍受折磨,政治恐怖弥漫在空气里。
女主角无意热血地反抗社会,她一直在进行最小单位的革命,对被道德警察抓捕的女学生,对自己。
影片对我产生的精神鼓励是悠扬柔和的。
也许结局是一种隐喻,她枯萎的神态不似前夜馨香的花园,这是她所经受的生活的又一道凌迟。
在这样的土壤里,一切的美好都是幻象,转瞬即逝。
说说自己是何原因想走进影院观看此片?
影片荣获了今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但其实单单不仅是因为得奖这一个原因。
还有两位导演玛利亚姆·莫哈达、贝塔什·萨奈哈继《白奶牛之歌》后的再度合作,把伊朗所处的背景与环境再一次搬上荧幕,让人既有新鲜感也令人感慨万分。
故事讲述古稀寡妇曼喜儿女出国,好友也随年岁增长由每月一聚渐变每年一会,寂寥难耐下终于跨越自我藩篱,对镜贴花黄,走出家门物色单身汉。
好不容易看上了曾是伊朗吉他乐手的退伍军人的士司机法拉麦,直线抽击,即席邀约直探闺房,一出意想不到的命运恋曲就此奏鸣。
电影没有刻意描绘伊朗的政治变态,而是以对抗的方式将了道德警察一军,又用最轻盈、最轻松、最愉悦、最戏谑的方式展现这段“七旬老人一夜情”。
故事情节简单,叙事较为顺畅,画面感与镜头感呈现给人的观赏感受都极其细腻且舒服。
虽有遗憾,但我看到了两位七旬老人彼此间的那份爱恋远超所有伴侣,或许这本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表达与呈现。
小编觉得女主曼喜屋内画面、场景调度是不错的,从开始的空房一人,再到双人一同翩翩舞蹈,旋转的镜头,最后回到一人。
这期间的起承转合都衔接的很恰当、很合适,这是令我的观赏感受,倍感细腻且舒服的原因。
曼喜和法拉麦,这两位老人都以独居示人,给人一种孤独感和寂寥感。
曼喜:缺少孩子的关心、关爱、陪伴;法拉麦:缺少妻子的关心、关爱,被父母包办婚姻。
前一晚的好友聚会到后一晚两人(曼喜和法拉麦)的邂逅,虽只认识一天,但顷刻之间两人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相互之间,把对方看的十分重要,两人共同拉家常、饮酒、吃晚餐、跳舞、修灯泡、淋浴,享受着如此甜蜜、惬意的夜生活。
但故事急转直下,这一切似乎来得如此之快,非常遗憾——法拉麦“离开”了,但这一晚似乎发生了但也没发生,一切又回归至原点,好比做了一场美梦,梦醒后的现实依旧是噩梦,不禁令人哀叹、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个人比较喜欢这部影片,但看到了同类电影的影子,比如《从今以后》、《春行》,两部都是在讲述爱情,存在一些套路化。
与此同时,觉得这样简单的爱情转瞬即逝间很美好,虽有遗憾,但人在经历过后,永远把最好的“蛋糕”留给了“人世间”,值得我为这部电影打8分。
服饰也是一种语言。
故事开始时,玛欣是个孤独的独居老人,晚上常常失眠,白天睡到中午才起床。
女儿给她买了一柜子的漂亮衣服,但她没有合适的场合穿,日常穿了也没人能欣赏。
这时候的玛欣常常身着一身灰色。
朋友来家里聚餐时,穿了一身较亮的白底印花裙。
短暂的相聚后,朋友们离去,异国的女儿忙着照顾孩子无法倾听她的生活。
巨大的孤独在黑夜袭来,玛欣翻出眼影和口红,涂上红色指甲,试图为生活增添色彩。
然后在俗套爱情剧的声音中睡去。
第二天,玛欣决定出门,接触新朋友,她戴上了红色印花的头巾。
接触新人不太顺利,老朋友都上了年纪难以约出来,玛欣只能一个人去喝咖啡。
这次出门,她身上的色彩更丰富了。
她戴着紫色头巾、蓝色外套,去酒店喝了咖啡,去公园找新朋友,保护了一个年轻女孩,又在餐厅遇见了喜欢的男子。
玛欣的生活似乎有了更多色彩。
当晚,玛欣邀请出租车司机去家里做客。
趁着司机去停车的空挡,玛欣赶忙回家收拾屋子,掀开防尘布,让精心设计的家具重见客人。
自己也不能忘记,涂上口红更显气色,换上一条泛着丝绸光泽的灰色裙子。
明明是在自己家,却略带羞涩和拘谨。
刚开始两人还保持着陌生人间的社交距离,相互交换喜好和夸赞。
随着谈话的深入,玛欣和司机分享私藏的酒,和对死亡的看法。
两人也坐得更近。
玛欣虽然还保持着 黑色和灰色的稳重,但内心的渴望和喜悦,已经雀跃在裙子流动的光泽里。
玛欣当晚的第二套造型,出现在花园对酒当歌时。
在前面那条裙子外面披上一条绿色的披肩,与花园的草木搭配更和谐,也映衬了玛欣重新焕发的生命力。
普通的日常,我每天都是,这电影没多少期待的
片子前十分钟,孤独的女主角看电视剧感动,摘下眼镜,眼睛泛泪光;为孙子织的毛毯,还没来得及展示,就被女儿掐断了视频通话,这样笨拙且超浓度的现实提炼,已经足以让人意识到,导演在随后要好好耍一把看似“类型”的要素,再生硬地摧残它。
故事本身其实中规中矩,但老人之间的温存还是很令人动容。只是这个结尾我总觉得很奇怪,好像没着没落的,剧本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并没有体现出某种特别的意义来带动后半段的情节,只让人觉得可惜。前面的描写明明很细腻,摄影和调度都很优秀。结果最后半小时剧本拉垮了,哪怕出于尊重现实的考量,也没有半点叙事技巧,实在是很不讨喜的一种方式。
6/10。透过书架、厨房和浴室的空镜头,讲述了一位古稀之年的孤独寡妇沉思爱与失去,70岁的马欣渴望寻求爱情,她将目光投向了餐馆里一位潦倒的出租车司机法拉玛兹,要求他在雨夜接送她回家。随后许多关于俩人的温馨场景,大多发生在寡妇的花园里,他俩在微光中用餐聊天、享受美味的葡萄酒,甚至到公寓里起舞。意外的是,最后半小时的神转折使原本轻松的氛围逐渐变得紧张起来,衰老的法拉玛兹在床上停止了心跳,一个大环摇的内景镜头带着某种沉重的宿命感运动着,结尾,寡妇将他埋葬到花园里,自由的幻象如此短暂,只能偷偷掩埋。导演内里藏着很多对当局的批判来表现生命与自由,风烛残年的马欣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威胁,她不止在家中不戴头巾,还保护了一位把头发露在外面,即将被伊朗警察带走的女孩。老一代无所顾忌,年轻人更进一步,也在将变革付诸实施。
第一场。看到爷说很多年没喝酒了我就知道完了😇
简单的小品,却什么都包进去了。年龄带来的有失去,更有积累、经验和无畏。
男主角像生活中的梁朝伟
舒缓的镜头语言、对白间的停顿都指向故事与人物情感的真实;但是在一个真实得不到自由抒发的土地上,这种纯粹也变成了罪恶。或许是有些许对旧王朝的招魂,但谁好谁坏,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在人与人最真诚的交流之中,共识就能得到确立。
处处忍不住感慨:“人”
The best day and the worst day of their lives. 全片90%都非常可爱,观众缘也非常的好,勇敢追爱不分年纪。虽然结局也是意料之中,但展开之迅速甚至体感有些突兀,加上这片名悲剧色彩拉满。
Rise | 难看加政治等于更难看
今年柏林的《过往人生》。优缺点也都挺像的。独特的视角、凝缩的剧作、点到为止的轻盈,以及藏在背后的庞大的后缀。导演层面差了点,调度太basic了。整体笑点其实还挺密集的,也让人看到了伊朗社会不常见的一面。不是什么特别深刻厚重的作品,但没让人觉得无聊就已经胜过一大堆装腔作势自说自话的电影了。
Little Venice FF @ BBC Maida Vale 美得苦得甜得很伊朗 搞笑得辛辣得抗争得很德法。虽然一直都在“一定会出事”的阴影里提心吊胆地观看,却还是被那生活中一点点甜和我们曾忽视的美好而震撼。酒精也好,性爱也好,被禁了以后才让人因为长期失去以至于在偶发得到时过于兴奋变得致命。世间道理无非如此。我会永远记得生命中最美好的这个晚上,这一晚不会孤独死去
政治氛围过于浓故事本身又过于弱了,以至于后半部分太过拖沓,完全不足以打动我。为什么一定是一个其貌不扬身体不好的老头,为什么这个夜晚如此漫长,为什么他一定要死…创作最怕就是早已设计好了模子,在此思维下,其他根本不重要
导演太厉害了 一气呵成 行云流水 戛然而止 如鲠在喉
磨叽,无聊。15分钟弃!
近年来最惊艳的flag编排
To the best night of my life.
这么漂亮的花园,怎么想到要让男人进入自己精神世界的…爱得太突然,看到2/3也想到结局了。
700¥ 2024 37th TIFF TOHOシネマズ シャンテ Scree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