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盐
Milh Hadha al-Bahr,Salt of This Sea
导演:安娜玛丽·雅西尔
主演:苏埃尔·哈马德,萨莱·巴克里,Riyad Ideis,Dana Drigov,Edna Blilious,伊赛·戈兰,Hagar Lotem,Renana Lotem,Sylvie Wetz,Yahya Barakat,Khaled Hourani,Ismael Dabbag,Jack Saadeh,Iman Aoun,Giras
类型:电影地区:巴勒斯坦,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瑞士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08
简介:法国剧情片。安娜玛丽·雅西尔导演。苏埃尔·哈马德、萨莱赫·巴克里主演。28岁的索拉雅从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长大。她决定返回巴勒斯坦她的祖父母的故乡。她想领回被银行冻结的祖父母帐户中的钱,但被银行拒绝。她结识一名巴勒斯坦青年埃马德,埃马德一心一意只想离开巴勒斯坦。本片曾参加2008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巴裔..详细 >
看似乎是为了继承银行的一笔存款而来,实际上是海龟女视角来看巴以冲突,审视宗教撕裂与文化寻根之旅,但是青春气息馥郁,某种程度上冲淡了文化的延续性。
寻根和逃离,都是因为爱。7分
除了看过几部伊朗电影之外,着实对中东或者说阿拉伯世界的电影留有什么印象。不得不说,没看完一部,总会有些感触。这是和宗教无关的感情,只是某些相似性可以引发我的共情。自由是个好东西,我也想拥有。想要冲破牢笼,可它太坚实了。
在展开巴勒斯坦视角下的post-1948 world(al-Dawayima大屠杀后)时,穿插的各种符号所界定的语境并没有尽可能外延,亮眼的镜头确有,但大都匆匆一瞥,落入了保守的窠臼。片尾看到熟悉的Edward Said。“for their love of the sea”应该(?)是与片中提到的“bride of the sea”有关,其指涉pre-1948的Jaffa,如今已隶属于以色列…
《天堂此时》走的是激进的民族复仇的路子,这一部则是用温和寻根的故事去重建身份认同,尽量弱化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色彩,但讽刺的是,片子里那个以色列历史老师还能带着学生来到野外寻找犹太历史(以色列多么擅长利用历史),而女主和男主来野外更像是一种小资情调的蜜月旅行,刻意回避了冲突的前因后果,这样的结果是,即使女主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同时也就宣布了旅行的终结,通向未来的路也就跟着被堵死了。
作为爱情类型来看 观感并不如视其为公路片或者犯罪类型来看//以特定身份的外来视角看巴以问题 这个身份既有继承又有审视同时包含了文化上的一些不兼容 她竟然能想到通过抢劫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多少有点“邦妮与克莱德”或是“无因的反叛”精神(。//面对问题的激化 以当下感受为基准进而选择逃避 也是一种出路
女导演的内心有多干净。
这各种搜身搜行李真是够了。。
剧情其实挺好看的
何处是我家
随机应变 不了了之便是常态
借着巴以冲突的热点,想到了这部片子,但看完只觉得女主这近乎绑架他人的家乡情怀真是神经质。
2024年的最后一天观看“海之盐”,从巴勒斯坦人视角解读那片土地的存在且撕裂。年轻时,曾幻想过走一走耶路撒冷,摸一摸那片哭墙,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跨出这步。嘲笑自己像鸵鸟,缩着脑袋,胆子越来越小,不太敢去过于陌生的地方。戏称自己是“胆小鬼”,其实就是给年纪大了的自己变得实际的一个借口而已。2025flag:更勇敢,更有力量,可以粗糙,也要敏感地感知外界。接下来要做一直作一个更自由的こども👧……我要任性…..
景色美之外还在默默之中藏着对历史的反思,高压政治下人性的折磨,美景和故事主人公间强烈的对比形成反差很大
关于国籍和归属的故事 很多交谈 还有当地文化碰撞 已经忘记了结尾 只记得女主为了回到自己的故土始终在努力做着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举动
所有的一切都会像那个橙皮条复原的橙子空壳 最后都会丢了
不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
作为去过以色列两次的人,告诉大家,安检很严,海关问题很多是真的。尤其针对穆斯林。
二十分钟弃。看得迷迷糊糊不知道什么是主线,剧情看似围绕着一个气势汹汹从纽约回到巴勒斯坦的漂亮姑娘寻根而展开,其实跟乡愁、追忆过往没有任何关系。姑娘生硬地撕开巴以这个话题,天天摆出一副不知道给谁看的臭脸,随便上了哪个帅哥的车哪个就是男主,看得我一肚子窝火。
真的很討厭女主這款人格,看完更加喜歡以色列了,總是帶著自己的不幸是別人造成的心態看待一切,終於明白衝突為什麼一直沒有能夠停下來的原因了,綠教真的是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