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想看」时间写着是2009-11-05,但一直到最近才看。
全片几乎就是一首以为「爱」名的画卷:母亲执着与泛着母性光辉的爱,父亲深沉与理性的爱,妹妹发自内心,自我牺牲而毫无怨言的爱,还有她的姨与表哥那种完全没有现代人隔阂,纯粹亲人的爱。
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争吵,悲观,自私的情绪。
整个影片洋溢出来的爱,搭配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让你无法不为之动容。
有很多催人泪下的场面,而且我相信你和我一样,即使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也会不自觉地感同身受。
最喜欢他们一家人去海边的画面,搭配着「Feels Like Home」这首歌,即使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也保持着那份恬静,坚定与快乐。
这样的影片,真好。
我能打6分吗?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感觉,不是单纯的感动,更多的是思考,对死亡、对人生、对感情的思考,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懂得怎样从专业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只能简单的从一个观影人的角度说《姐姐的守护者》这部电影触动了很多内心的情感引起了我某种程度上的共鸣,不论是感动、惋惜、纠结还是无奈,最后落在我脑海里的只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本就是无解的呀关于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极力逃避但终究要面对的问题,不论我们的人生是美好幸福还是痛苦不堪,也不管你是家财万贯或是贫困潦倒,我们在这世上过得精彩与否最终都要一步步走向终点,失去与这世界的联系,再也无法感知任何事物。
我们都知道这是必经之路,但却都无法从容面对,生活也许不尽人意,幸福也迟迟未来敲门,但我们还是如此眷恋生命,不肯离去。
电影里母亲莎拉为了给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基因技术孕育了一个女儿安娜给凯特治病,从安娜出生,不论是脐带血还是白血球、肝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的向凯特提供,但是仍旧没能阻止凯特走向死亡的脚步,肾衰竭的凯特必须要安娜为她捐赠一个肾才能继续向死亡抗争,可是这是安娜却向法院起诉自己的母亲莎拉剥夺了她的身体自由权,相争到最后却是凯特想要放弃这痛苦的治疗所以让安娜帮助她从而让母亲莎拉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在电影里的体现,我想更恐惧它的并不是凯特,她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处在一种等待的过程,时间久了对这种痛苦感到厌倦和疲惫,也不愿折磨家人,最害怕死亡的是母亲莎拉,她从知道女儿得了癌症时起生活的所有事情都是保证她还拥有生命,放弃事业,忽略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的爱人和子女,她不愿死亡从她身边夺走凯特,不愿看到她离开,但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做了所有的努力,却还是没能赢得了死亡,她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我并没有资格去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也无法有什么形而上的感悟,但不能免俗,我同所有尘世间的人一样,恐惧它的到来,虽然我明白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关于放手,有的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久了就会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你也说不清楚对错,只是一味的坚持着不愿放手,影片中的母亲莎拉就是这样,到最后我也不清楚她究竟是害怕凯特的离去还是怕自己心中一直坚信的东西崩塌,自从得知凯特的病之后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其他任何事任何人,她只知道要让女儿活下去,不惜任何代价,其实她也知道这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可是她就是不能放手,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离去。
影片的最后凯特死后大家好像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这样可能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我们总要往前走,因为凯特的病,整个家庭都小心翼翼,父母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她,却忽略了其它两个孩子,忽略了生活中其它美好的东西,不能说她是个拖累,但最后她的离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家庭是一种解脱。
退一步说,假设凯特移植了安娜的肾就一定会好么,万一变成两个孩子的悲剧那又该怎样呢,或许不应该做这样那样假设,生命如此宝贵怎样容许这么多的假设呢人的理智固然可贵,都知道该放手时就要潇洒放开,可是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否则人生就不会那么有那么多解不开的愁绪了。
关于爱,虽然影片的结尾时凯特没能战胜病魔离去了,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满满的爱和感动,母亲和家人对凯特的爱,凯特和泰勒的爱,凯特对家人的爱...直到知道安娜打官司是因为凯特让她帮她解脱之前,我的心里一直都处于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安娜的健康和自由凯特的生命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取舍,法律中有紧急避险,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牺牲小利益保全大利益,但也明确说明生命是不能比大小的,是啊,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那么的珍贵,如何能让一个人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健康去换取另一个人的生命呢,这是多么无解的问题啊 可是,这一场争执的官司却不是因为这样的利益冲突,而是因为爱,凯特不愿家人再为她受折磨,也不愿自己再遭受痛苦所以选择放弃安娜的捐赠,让生命就这样逝去,带着家人的爱,至少这生命没有荒废...
这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很多东西。
比如从“法官”的主人-那个和蔼的大叔身上,我们看到了相互理解的温情。
当他知道一切是个美丽的骗局时,他抽搐着身子,痛到了骨髓。
但是他的努力最终挽救了很多很多没有医学保障的孩子们。
比如是Kate的母亲。
她是个疯狂的母亲,歇斯底里的母亲。
但是这一切出于伟大的母爱。
孩子是母亲的亲骨肉,也是母亲的生命。
当自己的孩子在痛苦中煎熬时,做母亲的更是如坐针毡,祈祷着大风大雨都降临到自己身上。
看着孩子痛苦远远比自己咬着牙忍住苦更需要勇气。
母亲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单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
她是为了维护整个家庭的完美。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会牵扯最脆弱的神经。
当生命都在衰竭时,母亲只会权衡利弊,这也是一中无奈吧。
弟弟妹妹的爱,男友的爱,都是生命中最亮丽的风景。
相爱过,相亲过,相融过,这一辈子无憾。
“我不知道为什么是姐姐死了但我们却活着。
死亡没有什么理由。
”死亡是沉重的,一切终究其宿命。
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姐姐的存在,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亲人们的心渐渐被冰封,什么东西一滴一滴的破碎。
姐姐的逝去,对她,对整个家庭是个解脱。
也许离开世间时会给生者带来无尽的伤痛、以泪洗面的生活,但是当悲伤已经过去了,活着的人将会获得新生。
学着去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没有Kate的生活。
也许偶尔会感到心里空了一块,也许偶尔会孤独寂寞的想哭泣,但是这会让我们更加坚强。
病魔是个可怕的东西,它会张开魔爪,深入到幸福的最深处,狠狠扼住快乐的咽喉,换来的尽是黑暗与苦痛。
它可以摧残掉肉体,但是它无法更改历史,一个人存在的历史,一个刚毅的影子。
纵使人的生命脆弱,但是他是一根又思想的苇草。
不论结果如何,不论它在物质上是否占上风,一旦这个“仗”结束后,一切将会渐渐归于平静。
而“坐在最左侧”蓦然回首,只记得,它存在过,她很潇洒的活过。
女儿上诉自己的母亲,这种事情估计只有美国才可能了,让人觉得有在炫耀美国司法体系的嫌疑。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影片接近末尾时,Kate病逝前一夜,侧躺在病床上抱着哭泣的母亲,试图安慰她的一幕。
从头到尾,卡梅隆迪亚茨饰演的母亲都显得武断、专横,使出一切办法、牺牲一切也要保住Kate的生命,但终于在Kate主动要求放弃继续治疗的时候放下了执念,展现出了软弱的一面。
而Kate在与病魔搏斗了11年后,给了全家人一个解脱,并永远活在了家人的心中,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设想以前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小孩子患了绝症或者体弱多病可能就夭折了,活下来的都是生来命硬的,而且出生率高,死掉一两个也不会影响人类繁衍。
如今医疗技术发达了,出生率下降了,反而生出许多倍受折磨的灵魂,不知是幸事还是悲剧?
这个片子下载了很久一直没看,一是主观觉得片子很闷有些抗拒,二是觉得这样的片子应该在对的时间静静地欣赏。
终于在51假期的这个深夜,一个人在房间看完了守护者,一边听着原声碟一边写着影评,就像歌曲Feels Like Home 一样,觉得很无力,很需要安慰,很需要有人陪伴。
眼泪从后半段一直没有停过,甚至去旁边缓了下情绪,才回来继续看完。
不要再说妈妈Sara多么多么不理智多么霸道了,作为旁人,你可以很“理智”的评论妈妈应该怎么怎么样let her go,不应该怎么怎么样整体把姐姐放在医院。
若有一天你们为人父母,才会理解有些东西不能用理智去衡量,明知道该放弃,却还是不能放弃的,"I just can't!" 2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是她不爱小女儿,是要她为整个家庭负责,为了完整这个家、挽救姐姐,小女儿不停的牺牲去捐献骨髓,白细胞,是不得已的,小女儿被对待的这些不公平,难道她不心痛么?
看到爸爸载着孩子们回家拿东西去海滩,迪亚茨和老公争吵,扭打倒地,抢车钥匙,捶车,追车,在车后面呐喊,作为母亲,如果她也放弃了,那姐姐就真的很快的走了,别忘了,就是因为有这个“霸道”的妈妈,姐姐才有了奇迹,也许没有她的执着,Katie5年前她就走了,对,家人也很快恢复过来,回复职业,做女强人,家庭继续美满,那姐姐曾经的出现对这个家还有什么意义?
不要用理智去衡量“家”的重量。
换我,也会和妈妈做一样的事,明知无法挽回,但还是要去做,哪怕倾家荡产。
姐姐很早以前就叫我看了,说她看到飙泪,前几天去看她,本来玩的挺开心,她突然问我看《姐姐的守护者》没有,我刚摇头,她已经按下了播放键。
这部电影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属于kitsch,品位不高的伤感作品,米大师对于kitsch有过这么一个定义“kitsch让两滴眼泪快速出场,第一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
“第二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
被感动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感动,尤其棒!
”使kitsch成为kitsch的,就是第二滴眼泪。
”我没哭,即使哭了,我也会直流那第一滴眼泪,原因很简单,我的亲生姐姐就坐在我旁边。
记得当初姐姐刚看完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向我叙述了这个故事,我们几乎同时说出,如果对方是那个白血病的“姐姐”,我们一定会是那个“姐姐”的守护者。
每一次凯特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这是我的姐姐我会怎么办,我会时不时地偷偷瞄一眼旁边的姐姐,是让她结束这痛苦的生命,还是继续让她痛苦的活着?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抉择,至亲至爱的人站在生命的悬崖,你是推他一把还是拉他一把?
不知道安娜在以后的生活里会不会因为姐姐的死而感到内疚?
但是如果她捐了肾脏给姐姐,那看到姐姐痛苦的活着又会不会难受?
这些问题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消失。
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姐姐,姐姐总说我是她花一块钱从送子观音那买来的,她也会偶尔装嫩叫我哥哥,她烦了累了会趴在我身上哭,虽然已经结婚但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作弄我玩电影结束了,我又看了一眼姐姐,还是把肾给你一个吧,活着故事就还能继续,单独一个人一边一个肾活着也没意思,一人一个还能一起说说笑笑
《姐姐的守护者》原著是连续五年蝉联“北美最受欢迎作家”的美国小说家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备受争议的经典作品。
[①]电影讲述了一对美国父母为了给先天罹患白血病的大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凯特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儿安娜。
十几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凯特捐献脐带血、白血球、干细胞和骨髓等。
如今,凯特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尚未成年的安娜捐献一个肾脏给姐姐。
安娜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找到律师坎贝尔把原为律师的母亲告上法庭,捍卫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
但在法庭上,安娜吐露真言,她对父母的诉讼实际上来自患者凯特的授意,姐姐不想再继续连累妹妹和父母,也不愿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生活,法院最终判决安娜胜诉。
《姐姐的守护者》在感人、曲折的戏剧冲突背后不仅蕴含着绝对主义义务论(Absolutism Deontology)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哲学关于人的自主性(autonomy)、安乐死等重要议题的立场纷争,而且通过将哲学理念渗透在文学叙事中,细致刻画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医学伦理现状和家庭伦理关系。
一、肇始于自主性的道德两难人的自主性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应用伦理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其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相关联,从而对此概念在当代哲学视野中的定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追随者中比较著名的有罗尔斯(Rawls)、德沃金(Dworkin)和芬伯格(Feinberg)等。
在1979年的《贝尔蒙特报告》中确立的尊重、有利和公正三原则,更是将尊重病人和被试的自主性放置到了医学伦理的首要位置。
自主性原则通常被定义为:个体通过遵循自身理性能力和动机而生活,并以其自身为目的,不被视为实现他人目的工具,不受外在力量干涉的原则。
[②]基于自主性原则的身体自主权是医学伦理学中患者、捐献者和被试的一项基本权利。
但当代也有学者如奥尼尔(Onora O’Neil)等认为,过分强调自主性原则会助长伦理上的个人主义和过度的自我表达,从而增加医患关系负担和公众对医学、科技的不信任感。
[③]这种观点的基本理由是,自主性原则在医学伦理实践中存在着两个困境:首先,鉴于个体之间在知识水平和理性程度上的差别,特别在疾病影响患者精神健康时、处于昏迷或急救状态的病人中,以及在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个体中(如犯人),由于当事人缺少完全自主的行为能力和条件,无法基于自主性做出选择和决定。
就此问题,我们在电影开场便与安娜一同陷入到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沉思中。
一方面,画外音的安娜在冷静地讲述自己如何作为姐姐的“备品”出生,不断在父母的要求下贡献身体。
另一方面,又展示这个家庭三个孩子成长中经历的快乐和美好的场景。
在《姐姐的守护者》中,凯特和安娜都属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无法完整地行使自主权。
其次,个体的自主性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制约,换言之,个人并非“无拘的自我”,而是处在家庭、群体和社会关系当中。
例如,从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在流行病的防控中必然会限制到个体的自主性;而从公共资源的利用来考量,也不会完全以单个个人的偏好和利益为中心。
因而,自主性概念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两难(Dilemma),这种矛盾同时也体现在当事人的情感和直觉当中。
作为律师坎贝尔代理了安娜对父母的诉讼,显然在他的观念中,安娜寻求自主权的行为在法律层面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支持。
可以推断,坎贝尔的观点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他本人患有严重疾病(癫痫),丧失了身体的某些自主能力,因而,对安娜诉求自主权的行为在情感上表示支理解;其二,他从律师的角度进行了理性思考,父母和医生对安娜身体的“滥用”缺乏道德和法律的依据。
在他看来,这种滥用行为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公正(justice)价值相冲突,亦是说,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她以拯救姐姐的方式出生,并持续作为供体导致了安娜个人人生完整性的破坏,她本不应该被卷入其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二、义务论与结果论之争作为法律工作者,坎贝尔的立场可归属于发端自康德的绝对主义义务论准则。
在康德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被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这是人自身和他人的必然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④]后继者德沃金认为,自主性作为人之独一无二的尊严的体现,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找不到任何等价物可以将其替代。
以著名的“扳道工悖论”为例:在面对道德两难过程中,在绝对主义者看来,扳道工不能改变火车的方向,因为另一条铁轨上的路人本来不属于这次事故,他不该卷入其中。
选择牺牲他从社会正义上来看是不公平的,其人生的完整性和尊严也因此受到了严重侵犯。
罗尔斯将义务论的准则归结为“正当优先于善”;而善则依赖于行为是否正当。
但从相反的立场来看,功利主义者或许支持损失最小的行为方式,即牺牲无辜的少数人,拯救其余更多人的生命。
功利主义观念的主要代表有美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密尔(John Stuart Mill)等,我们称之为功利主义的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
穆勒主张,作为“行为对错的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
”[⑤]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能带来更多的善的结果,带来最多数人的快乐的最大化就是合理的。
结果论通过行为的后果来考察它们的道德意义,换言之,一个行为只有改善了人们生活中的事情、提升了人类整体的福祉,在道德上才是好的。
由此可见,义务论与结果论的分歧在于,前者预设了“只能以人本身作为目的”的超验要素,这个至善的内在目的为其他行为的正当性提供了标准;义务论的核心不在于如何谋求福祉的最大化,而是如何正当地追求幸福;人们不能毫无限制地去功利地搜寻快乐或善的结果,至少要以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和自由为前提。
因此,从义务论的视角来看,之所以律师坎贝尔会支持安娜的诉讼,归根结底在于他认为父母和医生功利地以家庭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侵犯了安娜的身体自主权,尤其是在她尚处于未成年人,缺少自我决定能力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假设电影中的父母,特别是医生以家庭的整体幸福为参考原则,站在了功利主义的立场,那么父母出于对姐姐凯特的爱和不舍等情感因素,权衡决定“牺牲”妹妹安娜,作为旁观者的医生实际上经常遇到晚期癌症患者和临危的病人,医生也理应知道自己的“私人”建议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但他这样做是想籍此挽救凯特的生命,同时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从而完成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最高使命。
与这些“共同利益”相比,安娜的牺牲显然在他看来是值得的。
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一方面要面对义务论反对将人当做工具和手段的批评;另一方面,我们不禁质问,谁有权力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承认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会遭到诸如“为了好的结果做恶的事情的也是合理的吗?
”诸如此类的责难;长期遵循这种道德准则行事,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伦理秩序的坍塌。
例如,假设有五个人需要不同的器官移植,而一个正常人身上恰好分别有适合他们五个人的不同器官,我们是否可以杀死这个人把他的器官分别移植给看起来能带来更大效益和福祉的其他五个人,挽救他们的生命?
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原因在于,功利主义并非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人用于决策的依据,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正当标准。
“功利主义视角的正当行为就是使效用能够最大化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故意(deliberately)使效用最大化。
”[⑥]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为电影中的父母和医生辩护,可以说,他们的选择是在现有情况下,其行为由于获得了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非出于某种功利后果的考虑有意侵犯安娜的利益和自主性。
三、回归对自主性的尊重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观影过程中,观众的“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并没有对安娜的父母和医生给予过多的道德谴责。
我们一方面会同情父母的情感困境,另一方面可能会质疑安娜的过度冷漠和理性。
因而,随后出现的问题是,凯特的不幸由妹妹来分担是否确实的违反了安娜的个人自主性?
疑问首先指向电影开场,即安娜的父母是否有权让安娜以人工干预的方式,与凯特的基因完美配型而出生?
如果对生育是否基于个体自主性而进行产生怀疑,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怀疑,因为有史以来所有婴儿的出生都不是建立在主体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而这种质疑将会引申为对整个人类繁衍的意义的焦虑,显然并不合理。
父母和医生如果以家庭整体福祉作为行为依据,那么正如奥尼尔对自主性概念的批评所表明的,对自主性的过度强调暴露出它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个概念奠基于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但是,个人的自由、利益和福祉只有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才得以可能;在电影中,如果父母没有以家庭的整体福祉为出发点人为干预基因配型,安娜也就不可能出生,她的人生也不具备任何可能性。
换言之,安娜的不存在是否真的比存在要更符合她的自主性?
很难说安娜存在的价值和个体的感受完全取决于这次“人工”的生命赋予,无论她以何种方式出生,其生命中所有可能性和意义的展开都由此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开端,自主性等一切问题也无从谈起。
随着剧情发展,特别是电影结尾安娜的自述也确证了这种怀疑:安娜在十几年短暂的人生片段中,特别是与家人共同面对姐姐的生与死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和存在价值。
如果只是基于以上两点批评,安娜对身体自主权的主张在伦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但是,安娜和律师坎贝尔在诉讼中的获胜,却与这一结论相互矛盾。
是否在法律层面自主性原则本身并不能在医学伦理中占据首要和基础的位置呢?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道德和法律,在作为社会规范上分属不同的领域,虽然法律本身存在巨大的道德价值,某种程度上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但二者仍然存在着“自有领地之界限”。
第二,亦即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庭审的过程中安娜说出了真相:她是受姐姐凯特之托来执行诉讼,因为凯特自知自己生存无望,不想再拖累家人,又无法说服强势的母亲,因此希望安娜通过争取身体自主权的方式,迫使父母停止治疗,结束痛苦折磨的生活。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古典戏剧理论中被称为“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情节”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⑦]在《姐姐的守护者》中,情节原本按照安娜起诉父母的庭审程序发展,双方的情感、法理和道德争执在此达到顶峰,但法庭取证环节安娜的言辞打破了这个叙事链条,形成突转;原本在叙事核心之外的凯特对案件的推动性作用和安娜起诉父母的真实意图也重新被“发现”。
安娜的主张并不是要捍卫自己的身体自主权,而是认可凯特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间接的方式来帮助她捍卫其生命的自主性。
这一情节突转将焦点从医学伦理学中捐献者的自主性转向了患者的自主性原则问题。
晚期癌症患者在自知生存无望的情况下,是否有权利选择以某种不痛苦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凯特对自身生命的自主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的问题。
引申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问题。
安乐死通常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自愿主动安乐死,即意识清醒的患者授权医生用药物结束生命;自愿被动安乐死,即患者授权医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加速其自然死亡;非自愿主动安乐死,一般指无意识或未成年患者经监护人授意由医生协助主动实施安乐死;非自愿被动安乐死,指无意识或未成年患者在监护人授权下,医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加速患者死亡。
[⑧]《姐姐的守护者》并未就安乐死问题进行深入刻画,但从后半段凯特放弃治疗开始,严格说医院已经对凯特实施了“自愿被动形式的安乐死”措施。
抛开复杂的安乐死问题不论,医院和凯特母亲放弃治疗的做法,甚至法庭判决安娜获胜,都是对凯特个人意愿的尊重,对其自主权的伸张给予了情感和理性上的支持。
这才是影片的关注的伦理焦点,也是驱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原著小说结尾为了迎合好莱坞情节剧和家庭伦理小说的叙事手法,设置了安娜出车祸死亡,将肾脏捐献给了凯特的桥段,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作品的精神内核,但所揭示出的哲学内涵并没有被弱化。
自主性是个体的内在和根本属性之一。
绝对主义角度的自主性原则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人之为人,作为目的,而非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之基础;功利主义同样认可自主性原则,认为它是共同体最终目标“美好生活”(well-being)的基本元素。
自由主义兴起之后,其理论姿态多种多样,但自主性原则始终作为诸种理论的基石存在,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发展。
但应当注意到,自主性原则的多种形式始终与个体相关联,缺乏群体与“他者”的维度,因而,在高扬自主性原则的同时,如何处理个体与家庭、群体、与他人甚至与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紧迫。
在电影中,患者凯特的自主性、凯特的生命(即整个家庭的期望)和捐献者安娜的自主性始终存在于一种不可调和的巨大张力中。
只有当凯特依据自主性做出放弃生命的决定时,她和安娜的自主性才达成某种形式的统一。
因此,如何处理这种张力和冲突,仍然是包括义务论和功利主义思想家在内所需亟待解决的理论困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死亡虽然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终结。
凯特生命的价值,在父母、兄妹、男友和医生爱的光芒中重新绽放。
如果本片有奇迹,那么这奇迹的伟大属于人类对有限生命的尊重和无限的热爱。
[①] 《姐姐的守护者》在国内已再版三次,本文参考的中译本为:朱迪·皮考特,《姐姐的守护者》,林淑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②] Thomas May,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in: American Philosophy Quarterly, 1994, p.133.[③] Onora O’Neil, Autonomy and Trust in Bio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5.[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⑤]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7页。
[⑥]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第40页。
[⑦] 亚里士多德,《诗学》,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⑧] 詹姆斯·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程炼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前阵子看《南方周末》专门开出一版,讲述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当然也包括各方对这一政策的态度。
从政客到学者,立场不同必然言语冲突。
两派相争带来的肯定是两败俱伤,再者来说,文科类的假设证明,其实更多的决定于主观方面。
我本人作为被中考高考极度摧残以后又加入了变态研究生考试,并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式、买房危机。
种种悲剧情况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入平坦大道,怎么走都没有个尽头。
但是我也知道,往后的孩子不用这么辛苦了。
人少了,生活条件高了,住房压力没有这么大了,就业形式得到好转了……但是在这样低生育率的情况下,中国再走几年,老龄化形式也同样会越演越烈。
我虽然是人口基数大、生不逢时的受害者之一。
但是我觉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其实还是应该改的。
电影其实讲的很俗套。
姐姐Kate得了白血病。
父母决定用科技培养出一个与姐姐有相同基因的孩子,妹妹Ann便出生了。
往后的日子,家人该辞工作的辞工作,该给姐姐输血的输血捐骨髓的捐骨髓,姐姐居然奇迹般的从医生嘴里“不可能超过五岁”,活到的十几岁的年龄。
十几岁,在中国是早恋,在国外不恋那必然会被冠上一个怪物的名号。
姐姐在医院认识了一名做化疗的男人Tayler,对经历的相似让他们迅速的走在一起。
不幸的是在他们第一次的交欢之后Talyer离开人世了。
幸福的短暂让我们几乎还没有辨认出流行扫过天空的尾巴便已经消失不见。
夜空曾经被点燃,可是点燃以后确是寂静的噬人般的清冷。
在我看来,失去曾经的拥有甚至比从未拥有还要令人心生怜悯。
有过,这种情感根深蒂固在心里,我们可能会不断地追寻曾经的感觉,可是你我都知道,时、空都在变换,我们不是机器猫,没有时光机。
五月天发现了大家的苦恼,唱首这样的歌给大家互相安慰一下,还能买出个音乐榜第一的名号。
扯的远的了。
姐姐还需要做肾移植手术,但妹妹却不愿意把肾捐献给姐姐。
她联系上一位很有名的律师请他为自己做辩护。
她说,我要夺回的我身体使用权。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或者该被拉去千刀万剐、被骂声淹死也没有一个人感站出来可怜她一下。
但是那个地方叫美国。
他们的文化好不好我也不敢妄自评论,但是在对个人的关怀上,还是比中国高出了太多太多。
家人们得到了妹妹控诉母亲的消息,整个家庭震惊了。
但是随着事件的上演,我们知道,开始有人意识到或许妹妹是对的,她从小就为姐姐牺牲了太多。
捐掉一个肾以后,她无法完全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做拉拉队队长,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她需要换肾的时候,谁来给她提供器官?
于是妥协了的父亲对母亲说:或许我们都不知道,Ann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
我们不能仅跟她说“结束后给你买糖果,买冰激凌”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曾经作为律师的母亲重操旧业,与妹妹在一个法庭相见。
一个是原告一个是被告。
这样的画面中让人觉得生命实在太诡异,最终白发和黑发走到这样的一步是谁也想不到的。
姐姐的身体也在慢慢消沉下去,终于医生对母亲说,带她回家,或者去她想去的地方,医院已经给不了她任何帮助了。
母亲声嘶力竭,不断重复的只是她的孩子还要住在医院,在她眼里,似乎只要呆在这里,就有被救助的希望。
她是一名母亲,单纯的母亲。
她想留住一个孩子的命必须从另一个孩子身上拿出来。
道德底线在她这里,无法给予一个清晰的定义。
她说,我只是觉得,从妹妹的身上拿出一个肾来这样的痛苦,与看着自己埋葬孩子的痛苦无法相比的。
那是生与死的选择。
她只是在执行一名母亲的职责。
故事到这里有了个转折。
妹妹突然被爆料出不捐肾其实是姐姐的要求。
她的姐姐告诉她,我想死去。
平静的宛如当年她躺在Talyer的怀中听到Talyer说自己不怕死一样的淡然。
情感其实还是会传递的,对于姐姐来说,她的人生从最美好的时候就应该终结。
何况她从未感受一个正常人拥有的美好。
这样的短暂的幸福对于她而言更是来之不易。
死后的世界她不用每日呆在医院,不必在母亲的“监视”下过日子,可能和男朋友随便游玩……官司还是妹妹打赢了,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已经极为不易了。
故事的最后姐姐还是死了。
离开人世的最后一个晚上她和妈妈谈了很久。
姐姐说,你还记得我当年去夏列营的时候因为见你到你们痛苦的快死了吗?
我上车走之前你让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你说,坐在那里扭头可以看见你。
现在我和当时一样,即将坐上那个位置(可能说自己快死了,可以坐在天堂看家人了)。
她说,妈妈我爱你。
看的时候没有觉得很狗血,但是仔细分析其实这个还是一个很狗血的电影。
但是我单纯的想抛开剧情讲一些比较琐碎的东西,长久的观察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大适合煽情的人,所以近日来我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仅仅弥补一下天生的缺陷。
而首先我想讲的,其实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绝对没有跑题。
中国有一个很令人心痛的景观,在麦当劳或者肯德基门口,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妥协于一个孩子的苦苦相逼。
亦或者在快餐店里面老人看着孩子吃,自己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再小的孩子也应该学着去分享一些东西。
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空白区域太多。
故事中的一家其实有三个孩子。
妹妹不是真的不愿意捐肾,即使她真的不愿意,如果没有姐姐的请求,她是绝对不会诉上法庭的,也不会如此公然的顶撞母亲。
独生子女有自己的优点,女生小鸟依人,男生自信洒脱。
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的,中国恰恰是因为独生子女这一政策导致了溺爱孩子的现象越发普遍。
暂不说将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单是孩子的心里发展,这项政策也不好。
其实每个人长大都会有不同的经历,独生子女也会长大,早晚会懂得分享,但是如果可以早些让他们知道一些道理,社会岂不是可以更好的和谐?
我仔细的回想了身边的朋友们。
他们人都很好,我们也都谈的来,但是独生子女最不好的一点特别的明显,就是他们自私。
这是他们人性中没有加以掩饰和遮盖的本性,是他们不懂这种情感不应该直白的宣泄出来。
我们家没有遵从计划生育,照我妈妈的意思,就是当时被罚的挺惨的。
但是我觉得用钱来换一个生命是完全值得的。
到现在为止,我从来不担心没有人和我一起玩。
我的童年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呆在家中度过的。
每天和姐弟打闹惹得妈妈大动肝火,但最后我们总能笑嘻嘻的从中找寻些乐趣。
而且我深信,家人之间是几乎可以不需要隐瞒的。
不是独生子女,也许可以生活的更健全。
否则,为什么总有人羡慕我家里孩子众多?
而那些羡慕我的人,多是独生子女。
而我,似乎少有羡慕他们的感觉。
泪点向来不高的我,毫不掩饰在这部片子里我是从头到尾从没让自己视线清晰过。
影片的主题很简单,“守护”,一个罹患癌症的女孩,在母亲,父亲,妹妹和命运相通的男友的所有守护下走过自己的生命。
面对亿万偶然而生成的生命个体,每个与她产生交集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守着她,尽管守护的方式各异,可引导这种守护的他们心中沉沉的爱。
沉重的母爱,心疼的父爱,理解的手足爱,相惜的爱情。
如果说她短短的十多年里充满了疼痛、药品、病魔,那么,人生的各种疼爱也是生活的主旋律了吧。
这部影片,给我震撼的除了托着我们每天向上乐观生活的感情,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就是死亡,可我么仍然活着。
这应该是小妹之后的独白吧。
曾经,我们都以为当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人离开时,我们会选择离开,可是真的到了这时,我们却没有选择在过去停留,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们还在向前走,并且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死亡,对于死者而言,因为是我不害怕死亡吧,或者是在我内心我从不把生活着死看得太重,我不想让我们个体太高于自然,与其坚信我们是万物之灵,我更愿意相信,我们是自然一部分,没有太多骄傲或者优越可以让我们炫耀,标榜我们的与众不同。
所以,死亡,对我来说,从不是一种痛苦的结局,那不是生命的结束,我更愿意相信你又要在无穷的自然界换副模样重新来过。
也许来世,你仍然一无所知,不记得前世那些跟你缘分深浅的人,不过那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不必太过计较,一个没有不负累记忆的生命体才可以在重复的生生死死中不厌其烦的周而复始大同小异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生死,我觉得会很坦然。
影片中到处弥散着浓浓的关心和爱,我们也总是以我们认为的方式来爱我们身边的人。
因为在心底,首先我们把自己的动机善良化,一个从善的角度出发的关心怎会对他人造成不适,可是真正的现实有时候却恰恰是这样。
亲人的关心有时真的会是一种负担。
我想影片中的姐姐是有这种体验的。
所以,如果你真爱他,就从他的角度来施与你的爱心,而非从我的角度。
一个只从“我”的角度出发的爱是自私的,你安抚了自己的良心,却有可能将对方置于痛苦中。
影片中最后的基调很好,她离开我们了,原以为我们不会活下去,可是最后我们活得很好,而她也从未离开过,她一直在,曾经在,就一辈子都在。
是的,如果你的生活此时遭遇了不幸,是你想要摆脱的,请不要拧巴的挣扎,亲爱的,请等一等,生命真的一种需要你隔断时间来重新审视的,暂时的不能忍受,时间会为你平复,并且到了一定的时间点,它会告诉你,嘿!
曾经的原来也不算糟糕。
亲爱的,只要我们在经历,不要总是试图摆脱它,让我们适时地抽离这个主体,站在第三方,隔段距离来看,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不信,请等一等。
不必着急,路还很长,只要经历,在岁月不定时会成为你的慰藉。
好啦,与其说是影评,更像是一种观后感吧。
真的是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看着凯特和安娜相处,看着那对父母的争吵,我不经意地想起了我的堂弟。
他是先天的心脏病患者。
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父亲还离异。
我和他相差整整六岁。
他小学一年级,我初一。
那时候,他被判给了父亲,他父亲又有了自己的生活,将他寄养在姑妈家中。
他的父母总是争吵,因为治疗需要一大笔钱,而且此病不宜久拖,他总是静静地看着大人们的争吵,变得沉默寡言。
那年夏天,我去姑妈家玩,我和他两个人,一人一头,横着躺在表姐的那张床上,那个午后,他问我,姐,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我说,大概三十岁吧。
然后,我听到他的声音从另一头传来,他说,我好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我忽然什么都说不出来。
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那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可是,被大人们的争吵吓得,好像死亡真的离我们那么近。
我堂弟现在当然很健康地活着,上海的医院治好了他,可是,那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
生命中总有生离死别,每个人都无所谓好坏,在生死诀别之前,只剩下爱。
对于凯特,想要活着,又不愿意给家人带来负担;对于那对父母,大女儿是女儿,小女儿也是女儿;对于杰西,姐姐是姐姐,妹妹是妹妹,两边同样重要;对于安娜,她就是为了姐姐而出生的,她为了姐姐,心甘情愿。
在影片的结尾,安娜说,重要的是,她是我的姐姐。
我们总会相逢。
片子有点虎头蛇尾的,不是很吸引人的主题
根本不接受任何反对!一个孩子的到来应该是出自父母的爱,而不是某种目的。孩子是最无辜的,不是他/她自己决定了出生。这个妈妈的爱非常自私,后期不管是对妹妹还是姐姐都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好在最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做什么。她在法庭上说的话韩红听了都想打人好吗!
2.5
剧情还可以……不过片子没有高潮啊!没有高潮啊!没有高潮啊!!!
小说应该比电影精彩很多
这个母亲不配拥有孩子,一个都不配
还是书好
电影比书少了好多精彩内容,结局也完全不同,好失望
只求一死
每个演员都难看,Jesse像春哥,救命!
All about love~
看了影评,都说没有原著好看,不管怎样,还是打动了我
书好看一点
Kate和Taylor在病房中的约会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听说结尾有两种版本,我喜欢姐姐死去的那个版本,姐姐去了对姐姐是一种解脱,对全家都是一种解脱。
一点都不感动
据说小说里是妹妹走姐姐留。双结局挺好。两全了。
看得晚上当即噩梦连连。
不能看这种片子,我会疯掉的。
The point was I had a sister,she was fantastic. One day 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 But until then, 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