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Crescendo,交响狂人(台),狂人交响曲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主演:丹尼尔·顿斯科伊,戈兹·奥托,毕碧安娜·贝格,彼得·西蒙尼舍克,Sabrina Amali,麦赫迪·麦斯卡尔,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tch,玛雅·戈尔金,Uri Elkayam,Karin Marko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知名德国指挥家爱德华(彼得·西蒙尼舍克 Peter Simonischek 饰)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一个横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这些来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在战争和恐怖攻击的阴影下长大,由于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乐团很..详细 >
一边进行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有友谊、有爱情更有相互之间的理解,一边排练着优美舒缓、象征着人类智慧结晶的古典音乐。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啊,美好得近乎刻意、近乎不在人世间。
似乎没有什么能消除仇恨,只不过制造更多仇恨…
唉 犹太人,纳粹,巴勒斯坦人,倒霉的总是老百姓
巴以冲突以一场小型交响乐集训表现。聆听对方,合作,团队都很切合。意大利奥地利边境真的好美,联合国的E级跑车讽刺。我听说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剧,结果看到女主拉琴的太假了,音乐就几首,明明能做得更好啊
电影中弹奏三首曲子,《卡农》《四季》《波德莱舞曲》,对应从开始只是合作音乐会的互不信任,到从仇恨走向暂时缓和的合作,到最后合作破裂对个体死亡致以哀思之情。民族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把历史上的纳粹和犹太,与现实中的巴以冲突,放在一个空间,集中展现出矛盾激化和张力,其实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国界的音乐,也爱莫能助。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种族主义者,仇恨往往来自无知,来自环境的教唆。而音乐是可以靡平裂缝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卡门》此起彼伏的流畅线条最能磨炼默契配合,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章平静安详的和弦总能抚平创伤,维瓦尔第《四季-夏三》让人在激烈风暴中思考战争和人生,拉威尔《波莱罗舞曲》重复的鼓点是对和平的向往。或许电影拍得有些天真,而真正的巴以冲突要惨烈得多,但电影的力量就是让人能够相信美好不是吗。
巴以版“西区故事”
一地鸡毛,音乐也救不了根深蒂固的观念。
6.6
影片还可以,说到艺术推进巴以和平,推荐巴伦博伊姆举办的音乐会,马友友大提琴,索菲穆特小提琴,巴伦博伊姆指挥兼钢琴,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第三乐章,太美了。
选你所爱
一般
既表达了现实的残酷,又在剧终留下了一丝希望。。。穿插的音乐恰到好处。
凶猛三分钟,后面靠仁义道德了。
期待过高了 平淡到毫无波澜 甚至机场高潮都有点小尴尬 可能是巴以冲突这个立意有点过于庞大了 冲突感很模糊
音乐太少了,既然想表达音乐融合人性可以带来和平,那就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留给音乐,留给每一天的排练,而不是做什么破冰游戏,因为破冰失败更需要在音乐里失败才能证明艺术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一厢情愿予取予求。由此,可以从创作角度推出两点,要么写成音乐可以实现和平相处的暖色故事,要么白描成伪纪录片式的冷色现实,都好,现在的成品体现不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任一方面。如果宗教只救赎不产生罪,那么不同信仰的人因此所生之罪怪谁?学艺术本该养成大爱之心,这些成年人还是转不出刻板印象,艺术的精神功效又在哪?匠人罢了?
2023.11补,果然电影就是电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非巴以当事人,任何人都没资格说三道四
对于资本和政客来说,这只是一场秀,一个项目。而天真的音乐家和年轻人当真了。想想八年抗战对我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和痛苦,巴以那可是几代人的战争。剧末的机场演出很感人。还有,派几个不说英语的德国保安去追回两个不会说德语的年轻人,是要讽刺资本草菅人命吗?
世仇的敌对,刻画在自己民族跟身上的血泪太深刻了,一时半会儿的就要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原谅,这确实非常的难。国与国之间的撕扯、对立、战争、毁灭,影响的是世世代代的人。愿世界大同,爱与和平。❤️🙏
本片控制得相当稳健,节奏不急不缓,信息不多不少,拍得非常真诚,也许只有德国这种乐衷于实行人道主义援助、喜爱公益项目(即有丰富的经验)、有犹太大屠杀心理阴影、并且有古典乐传统的国家才拍得出来。几个关键处的音乐选择了大众熟悉的曲目,与场景契合,瞬间提升了情感表达,结尾的Boléro又紧扣片名。本片虽然有原形,但却是staged,有明显虚构痕迹,并且有时显得很天真;片中多次push观众与角色一起思考关于和平可能性的问题,一次次的反转,再加上有点超现实的剧本,使影片更像是一本沾了血迹的呼唤和平的美好的乐章。创意很beautiful!(几个选角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