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急件》这部电影剧情其实挺简单,自行车快递员遇到一件棘手的事,要送一封不明信件,引来纽约某警察的觊觎,从而引发的一系列追逐中的故事。
不过,电影是充满乐趣的,几乎无时无刻的追逐,与贴地镜头的使用使得剧情的弱项被掩盖,令人目不暇接的流畅镜头语言使人几近忽视了原来没有惊天阴谋、没有大动作大场面,只是一部涉案5万美元的“小事件”。
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电影的设定必须是要与现实生活贴近,又不能以普通人视角为主的,否则会减少太多的趣味,而沦落为污辱观众的智商。
“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设定是许多电影拿来套用的模式,以此为最初框架,在里面搭建有血有肉的电影故事。
《致命急件》里的飞车快递党于普通人而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肯定会瘪嘴愤怒吧,如果发生相撞,估计也会暴跳如雷。
他们是扰乱我们平静生活的不稳定分子,就像一群导致电脑正常运行崩溃的恶意程序,非常令人难以忍受。
可是他们是可爱的,不停地送快件、送快件、送快件。
这是坏人不坏。
警察意味着维护治安,当然,在中国的语境下,警察是尴尬的角色,其涵义已经超越了本身职责的定义,在更广的维度内成为好与坏的共同体。
电影里的纽约警察是个赌徒,因欠赌资又失手打死人,而陷入不归之路。
这是好人不好。
本片对快件人生给出了交代,对他们对骑自行车飞奔的乐趣也添出了执着。
送快件的人是快乐的,执着的,热爱着他们的工作,享受与死神面对面的刺激生活。
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并不一定都是底层贫民,也有人来自于大学校园,比如主角约瑟夫与女友。
我们很幸运地会发现,心地善良总是会掩盖掉那些在平常人看来不合法与令人厌的行为,电影的视角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渠道,让人们从中看出与我们不一样的另一批人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
这并不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它恰恰是拍给大众看的电影。
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正因为它的小众而长期不被人们正确的认知,电影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大众来看到、体会得到,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大众电影。
国外许多拍小众的电影都充满趣味,国内的许多拍小众的电影拍出来仍旧充满着小众气息,在处理上太过文艺不贴近大众的做法,令人百思不解。
我并不觉得电影因华人偷渡及展示唐人街的丑陋就觉得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电影是电影,过度地政治解读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即使它拍得再充满讽刺意味,如果我们足够自信也不必去纠结于人家的自我表达。
丑化美国人、丑化日本人的电影也并不少,也并不见他们对此表现出过多地关注与紧张感。
美国人拍电影并不会被民族感情等局限得住,它会拍摄墨西哥人偷渡,拍摄意大利黑帮,拍摄总统偷情,拍摄CIA、FBI不法,电影是无孔不入的,这是伟大的。
其实电影里的偷渡是正面的,它本身充满正能量,才能推动情节地持续发展,并以道德感去逼迫约瑟夫要完成本身违法的使命。
蛇头集团本身是坏人集团,然而,它却在无意间做了一件充满团圆味的好事。
坏人并不是总是坏的。
骑行的人并不因为完成任务而放弃上路。
我只想说,有一种融合叫理解,不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
虽然这个电影可以贴的标签很多,但故事的格局很小,所以这些标签——爱情、华人黑帮、腐败警察、极权政治——都没有展开,本电影的重点只有两个:穿插式的叙事方式和“骑”士精神。
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全部事件发生在两个小时之内,其中人物也不复杂,如果以单线顺序展开故事必然单薄,但使用穿插式多线索展开就大不相同了。
开头倒叙徐徐展开,人物逐个登场,再通过时间的不断闪回在交待人物的同时推进情节,单个的线索逐渐拧成一条绳,电影到一半时所有故事背景才终于交待清楚,原来单个的人物们早有关联,片面的情节也有交集。
这就像丹青妙手作画,左一涂右一抹,上一点下一撇,初看起来不知所谓仿佛涂鸦,直到画了六七分才现了端倪,又好比一条条小溪缓缓流淌,相遇在同一个出口,交拥汇集奔涌而出,势不可挡。
更难得情节的流动始终伴随着车轮的滚滚,整个电影从始至终都发出最强音——“骑士”精神万岁!
喜欢划过皮肤的自然风,不喜欢空调吹出的绵软的风,喜欢那件有点旧但穿着舒适的红T恤,不喜欢深色商务西装,喜欢不停歇地踩着踏板一圈圈丈量世界,不喜欢坐在四个轮子上走终南捷径,喜欢心的跳动、汗的湿咸、不可测的危险,不喜欢安逸、软弱、冷漠……喜欢骑车!
死轮,钢构,无闸,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
以上就是纽约城快递员Wilee的骑士哲学,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拒绝循规蹈矩,拒绝故作矜持,在现代的水泥森林和钢铁怪兽中做一个简单的人,做简单的事,寻找人类最原始的激情和愉悦。
正是这精神使Wilee放弃成为一名律师而做一个快递员,正是这种精神使Wilee在纽约车流中骑着无闸自行车穿越死亡线,也正是这种精神使Wilee因为一位中国母亲的不幸而奋不顾身。
在当代金钱至上、冷漠当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商业社会中他们很傻、很不“成熟”、很非主流,可是我们扪心自问,难道我们没有一点羡慕和嫉妒?
难道我们不也曾有过“荒唐”的梦想——赤足奔跑在非洲大草原上,在珠峰之巅触摸黑色天空,在大海中追逐最危险的浪潮,在北极荒原上大声嘶吼,拥抱爱人就像拥抱死亡……?
我们只是面对冰冷坚硬的现实太早地妥协了,少年仿佛老头,学习只为稻粮,职场上勾心斗角身心俱疲,中年便大腹便便棱角全无,只有在午夜梦回时发出一声叹息。
至于这些“骑士”们,如Wilee所说,也许将来某一天他也会妥协,放弃骑车,穿着西服提着皮包坐在漂亮的办公桌前,变成自己曾经厌恶的人,但不是今天,而在那之前Fixed gear,steel frame,no brakes.Can't stop.Don't want to,either!
别对里面偷渡啥的咬着不放,亲,这是部至今为止我看过最好看的自行车电影!
《转山》啥的,我都不想说,根本不懂自行车的人拍给不懂自行车的人看的。
那句“brake is death”太经典了,哥以后要挑战完全不刹车妙峰山放坡!
里面的死飞各种炫技,即使骑自行车这么久了,死飞还是不敢碰,觉得危险,不过看了这部电影有点动摇了,也许危险本身不是件坏事情哈!
如果你不喜欢骑自行车的话,这部片子会很一般,不过,如果你懂自行车,这部片子就太好看了,虽然各种横穿马路非常不值得提倡,为了效果嘛,你懂的,爽啊!!!!
昨晚看完,第二天就因为忘带钞票和公交卡卡被迫骑车上班,于是对影片里不装车闸直闯红灯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晓得在纽约如何,单说上海早高峰,闯红灯逆行的结果必然是两个字-找死,顺便祸害一下某个倒霉的司机。
理解影片宣传所谓自行车文化,但如此无视安全,估计也就是男主能活下来吧,凌空转体720落地居然只是擦伤,绝对有练过金钟罩。
还有作为CT,居然接只会闷头追人,拜托,你的电台是假的呀。
btw:导演恶意丑化华人,影片里的华人要么是话都说不利索的“香蕉”,要么是开口闭口“国语”的台湾佬,然后把华人形容为赌博、暴力、谋杀,但却把利润最厚的放贷业务给了白人,导演用心良苦呀……
节奏快,回闪加现在时结合的不错,故事没有看上去很乱,这就基本合格了,毕竟这样的时间错乱的叙述手法不容易做好。
演员们的表演也都挺敬业的,对自行车特技没什么研究,也没多大兴趣,不过对于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激情还是挺有感觉的。。。
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没什么值得说的,毕竟现实的黑暗远比电影里还要更可怕多了,这片子绝对没有针对中国,看看他们怎么刻画自己的纽约警察就知道了,就一娱乐片而已。。。
这让我想起来张兰委员的那句名言:要不是为了上市,谁愿意放着中国公民不当?
一个人选择离开,必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要知道如今这个年头,可真的是贫贱不能移。
看了一些评论说,看到抹黑中国的电影,心里就不爽。
看到这些评论,心里也不爽。
倒不是因为站在美帝那边,也不会欣赏他们一副救世主的模样。
可是美国人在价值观上就有这样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反思自己是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而不要永远把问题推给帝国主义看我不顺眼,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之类的理由,这些不过是简单而粗陋的政治标签。
价值观的竞争,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个体也好,作为一个群体也好,如果不能接受还有另外一种逻辑和价值标准,恐怕亨廷顿的文明战争真的就在眼前了。
这只是说价值观而已。
其实普通人面对的生活冲突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同胞。
一个穆斯林最大的敌人是另外一拨穆斯林,你的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老板而是你的另外一个同事,这和帝国主义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电影有没有在故意抹黑中国,本身就是个伪问题。
无数电影描绘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堕落,也没有影响趋之若鹜的美国移民,也没有影响一个又一个中国裸官。
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难以描绘,反而国家层面的形象很容易打上某几个标签,或许我们在别个国家的眼中,正如我们眼中的朝鲜,我们该怎么办?
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拍一个电影,为了帮助一个来中国的非法移民,有一拨中国人在首堵疯狂的骑单车。
基本上,这就是一个美国国际主义屌丝大度英勇帮助中国不同政见屌丝顺利实现偷渡的自行车运动,顺便收拾非裔无脑肌肉男,抱回非裔大胸身材女的故事。
自行车是唯一亮点。
不过导演热捧死飞的意图太暧昧。
好比如今国内标榜文艺者热捧莫言肯定是不行的,而必须是小众非主流如 敏感词、敏感词 等,如果还是地下生存状态就更好啦。
当然死飞在美国文艺圈是火过的,可惜在祖国是不可能再现,似乎大家都在急切地忘记二轮国家的历史。
另外提醒广大自行车爱好者,刹车还是必须的。
好在本片并非老美主流意识形态片,甚至对道路安全这种千年话题也不屑一顾。
P.S.倒叙插叙手法太小儿科,倒不如去除。
P.P.S.顶一下片中手机。
作为一个福建人说真的这种偷渡真的很多…而且相比起美国政府 本地蛇头更恐怖…… 稍微有些了解的话。
所以不给签证… 这个就是事实现象 国内的观众总是很敏感,但其实就是一个现象而且说实话当地政府也没有很在意了毕竟这些人后来也做大有自己的事业底盘也交税.倒是坏警察待遇很有意思,那一枪也很有作为不过有一说一有一个自行车道不是更好吗… 看着怪可怕的
我昨晚看完的《转山》刚刚看完的《致命急件》,看到影评里有人说这片是最好看的关于自行车的电影比《转山》什么的好看的多,动作场面这个电影确实很好,但是看完这个电影深刻的觉得这个电影透露出的价值观很有问题《致命急件》,对于骑着不带闸的车在闹市区里横冲直撞致自己和行人生命于不顾还美其名曰“闸在人亡”不知会不会有跟风玩死飞不装闸被撞死的,《转山》中虽然主人公是一个没怎么骑过自行车的人去骑滇藏线这样无异于找死但是,剧情中的主任公确实为此付出了代价几度徘徊于生死的边缘,而《致命急件》中主任公为了帮中国人偷渡到美国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实在是让我看着很不舒服,这种片子都能拿7分实在是很想知道这些分是不是都打在里动作场面上。
这个片子看下来,我都快神经兮兮。
骑单车这帮人都有多动症,那个警察也有多动症,带着个没子弹的枪,跑来跑去跑来跑去。
最后这警察死的好惨啊好惨啊,你说你拿枪干什么,看眼么。
要我说两边见了直接干,谁把谁打倒了就是winner。
那个亚裔偷渡女也很神经。
脸一直是大姨妈要来的不来的苦逼样,更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地下钱庄就在你家楼下的美甲店,蛇头们就在你旁边吃着小笼包子。
这么炫的片子为什么要跟非法移民扯上关系呢?
办过移民程序的都知道这过程有多繁琐,美国人自己更知道,这年头偷渡更是十个就有九个葬身鱼腹,好像越过“非请勿入,非法进入本工地会被罚款”的破牌子就踏入美国美国领土了?
我的妈妈咪呀,美国要真是这么好进去我也就偷渡去了。
真没必要扣这么个高帽子给我们,好像我们都有通天的本事,越过你们的海关与探照灯,躲过你们的各种尼玛红的绿的紫的黄的的射线扫描,光明正大流着眼泪给远在oversea的亲人们打个电话说,“美国人就是个biang蛋子,咱偷渡和玩一样就到了。
”讲些稍微正经的想法。
还是非法移民这个事,亚裔女的做法是非法。
赌钱借钱庄这件事,NYPD的中年男是非法,他打死人更是(天啊在美国警察杀人好随性好洒脱= = )。
NYPD设若拿到收据,就相当于间接上把守了美国海关的大门,阻止了一项恶性非法偷渡的事件。
可不幸是,在一帮多动症男男女女的帮助下,美国大陆又多了一位小小的偷渡者,他们看似帮助了一位弱者,却间接助燃了更大的恶。
剧情很简单,但却拍的节奏紧张,一气呵成,还有点当年罗拉快跑的影子。自行车的技术很帅气!
囧瑟夫今年也算高产了。
美国帅小伙儿帮助受党国迫害流亡人员的故事哦。。。。
三星半,前两幕惊艳,明快不拖拉,别致的叙事结构,长段追逐花活不断,比玩汽车多一种运动员的阳光健壮气质,仓库逃脱开始绷不住了,警察蠢到了没下限,好人靠人海战术,像样的高潮都没有了
活脱脱一个体育竞技片啊...
什麼剪切!順倒倒順倒再倒順倒順 真心jb亂 故事真心黑中國噢 除了那小雞腿再那裡蹬啊蹬啊蹬了個一小時 兩星我都不知道給的是什麼狗屁。而且在多倫多 單車送快遞的穿得帥多了 裡面一個個都單車服 沒看頭 怎麼這麼高分啊在豆瓣
黄色的箭头设计很亮眼,但故事和角色设置实在一般。昨天的【东早】倒是有篇《申城单车骑士爱上无闸自行车》的稿子,里面所写的“死飞”自行车应该就是电影里囧瑟夫蹬的。http://www.dfdaily.com/html/3/2012/12/11/908973.shtml
汽车追单车,有汽车追跑步的咩?哈哈哈“菩萨保佑你”。又戳档的g点。
啊囧还是很有嬉皮风的
囧瑟夫骑单车的样子好帅!至于故事腻,好无聊。这应该算是天朝又躺着中枪吧?
城市自行车追逐战绝对够新潮够热血够嗨,就是故事比较简单。。不过看得蛮爽就是了。我也想要好身材啊好身材
很有张力的剧本, Michael Shannon的倒霉警察角色有点硬伤, 但是囧瑟夫近几年的角色个个醒目. 4星.
不错,节奏也很紧凑,但是剧情略显forced,bugs有虽无关紧要。但是紧要的是,女主太老了!放过那个男孩子!
冲着囧瑟夫而看的片子……电影本身亮点寥寥,单车追逐多了也就那样,对我天朝吐槽倒是蛮多的……
MB的,非要加入政治因素
2012。12.12 死飞
shen me sha bi.
brakes are death
236 小巧精悍有创意 故事讲的也有技巧
擦擦 我的标签选择里第一个自动显示的就是fg 西藏 扯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