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利剑·玫瑰

利剑·玫瑰,利剑玫瑰

主演:迪丽热巴,金世佳,尤勇智,李智,王艺哲,高基才,夏星,冯国强,那志东,王大奇,曹曦文,张铎,王艺禅,阿如那,朱锐,刘之冰,杨昆,张建新,李滨博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利剑·玫瑰》剧照

利剑·玫瑰 剧照 NO.1利剑·玫瑰 剧照 NO.2利剑·玫瑰 剧照 NO.3利剑·玫瑰 剧照 NO.4利剑·玫瑰 剧照 NO.5利剑·玫瑰 剧照 NO.6利剑·玫瑰 剧照 NO.13利剑·玫瑰 剧照 NO.14利剑·玫瑰 剧照 NO.15利剑·玫瑰 剧照 NO.16利剑·玫瑰 剧照 NO.17利剑·玫瑰 剧照 NO.18利剑·玫瑰 剧照 NO.19利剑·玫瑰 剧照 NO.20

《利剑·玫瑰》长篇影评

 1 ) 管虎你什么时候能放弃“抗战片”

作为电影只有一张皮且破烂不堪,作为主角还是老套的死亡改变价值观,作为导演画面效果还不如之前的八佰,全片口号喊的震天响其情感驱动力空荡荡的,特别是有里斯本丸沉没这个优质的纪录片在前面,显得电影中渔民那么的空洞,似乎必须要日本人逼一下才有动力救人,管大导演认为日本人是惊悚片里面的异形是突然出现的,乡亲们还不知道它们的德行需要再花大篇幅描写一下他们救人的动机,即使到最后描写日本人为什么停止炮击也是“国际观瞻”我的天呐,从八佰里面的打仗是为了观瞻,到金刚川怕戏外影响美国观瞻给美军飞行员牛仔对决,再到这部戏我看管虎导演的风格是“国际观瞻”吧,硬是拍了“观瞻三部曲”出来。

再说制作上前大段黑夜画面多到离谱完全看不清画面细节,不知道我们管虎导演是不是吸收了国际大导演的扎克施耐德的美术风格,慢动作一个接一个,你说多震撼吗?

我觉得确实是把朱一龙的腹肌拍清楚了,里面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造成了本片最多的鬼子损失,到了结局突然疲软没力气沉入海底陪吴磊这种兄弟情我还是认可的,这对于一部非抗战的粉丝向动作片是合格的,对了再加上几段时下流行的女性力量桥段来粉饰一下自己这个已经被时代淘汰的电影作者。

 2 ) 看完只觉得肃然起敬

好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

看完《东极岛》,才知道我们这片土地上还曾发生过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英国战俘的故事,在自己都难以存活的时候,他们对濒临死亡的陌生人伸出援手,这种大义的行为令人感动。

电影可以说是诚意满满,首先渔民生活场景及海上断裂的巨轮都是1:1复刻,为的就是真实呈现当时渔民的生活,感觉这也是主创对历史的尊重吧,很用心,我看的时候也仿佛感受到了当时渔民真正在经历着什么。

演员在对角色的塑造上也是十分到位,印象很深的是朱一龙奋力反杀小日本的画面,全脸是血,看见鬼子按起就是打,每个眼神都是恨,太绝了,真真感受到了当时渔民对敌人的那股恨!

(话说朱一龙吴磊身材练得是真不错,肌肉可感,肤色黝黑很有渔民风吹日晒那味儿,之前看视频也说他们为了还原真实渔民形象还特意去东极岛上晒,真不错)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呈现出了这个不被太多人了解的真事,直至今日,东极岛事件在国际上并不出名,甚至还曾被日本抢先报道说是自己救了英国人,我们今天再次讲述中国渔民事件,也是要告诉全世界历史的真相,要全世界都正视中国渔民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看完很感动,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好的中国故事,更是因为它让观众记住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在当前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有分量有厚度的作品来提醒大众:什么叫做历史的价值,什么又是民族的脊梁。

 3 ) 明明快饿死了,个个却像健身教练,《东极岛》画风有点怪

看完《东极岛》后,我不断感慨,朱一龙和吴磊的身材练得像健身教练,我要吃多少蛋白粉,花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这样?

阿荡和阿赑能有一身肌肉,这个是商业片的拍法。

两兄弟是东极岛仅有的可捕鱼的人,肌肉需要摄入大量高蛋白,但是碳水又从哪里来。

毕竟,长期高体力消耗、热量不足的前提下,肌肉反而会萎缩两人是主角,有更好的肌肉线条也能理解。

然而,岛上的大多数渔民也有明显的肌肉线条,比如千金和中老年渔民,这就有些扯淡了。

因为肌肉非常耗能。

从理论层面看,一二十岁的小年轻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代谢率是一样的。

然而,中年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小年轻,这是因为两者的肌肉量不一样。

人在三十岁后,肌肉量会加速流失,这也会导致中年人的耗能效率变低,更容易堆积脂肪。

东极岛缺少种植主粮的生态环境,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肌肉型男?

岛上已经禁渔三年,渔民无法捕鱼,吃喝会成问题。

片中显示,岛民可以吃红薯——李元兴抢着吃地瓜,能看出地瓜也不常见。

用地瓜解释岛民的口粮问题,并不高明。

因为地瓜这玩意,吃多了烧心,容易胃酸。

况且,在海岛上种植地瓜的难度非常高。

因为岛上多岩礁,土壤稀薄且含盐量高,有机质贫瘠,想要种地瓜,需要人工改良土壤。

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改良难度很高。

或许有人说,不要低估同胞们的智慧。

我当然不会低估,但片中大量看上去很美的芦苇荡证明,东极岛是典型的芦苇滩生态,足以证明岛上土壤不适合种植地瓜。

因为,芦苇越茂盛,说明岛上的土壤,盐碱、涝渍的问题越严重,越能证明不适合种植地瓜。

用一张图来呈现芦苇和地瓜水火不容的关系。

既然地瓜都难以成活,更别提小麦、水稻、玉米、土豆这些对土壤要求更高的主粮作物了。

再加上岛上已经禁渔三年,那么,渔民是怎么填饱肚子的?

一旦渔民连基本的口粮都没有,只用武力镇压,就能让渔民当了三年顺民,这很难自圆其说。

日本子会给渔民们发粮食?

我不知道。

《东极岛》没有交代清楚渔民是如何填饱肚子的。

东极岛渔民日常生活的缺失,他们也更像是英雄叙事的背景板。

此外,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故事感染力稍弱,人物间的情感做得不扎实。

我不可否认,影片结尾还是有些打动我的。

年老的阿花用画外音给影片上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救人,我也不知道。

生而为人,还是需要帮助些对吧。

”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亲相爱地球人,我相信阿德勒知道后都要扒开棺材点个赞。

《东极岛》的故事很简单,故事背景聚焦在里斯本丸沉没时,东极岛渔民冒着被日本子屠杀的危险,去救助被灭口的战俘。

《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不能杀战俘,日本子会杀战俘,《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都拍出来了。

1800多位战俘,最终有三百多位存活下来,这要归功于东极岛渔民。

影片的问题在于,带动全村渔民去救人的阿荡、阿赑、阿花和村里的土著渔民,情感关系是断裂的。

在土著居民眼中,他们不是渔村文化的传承者,而是海盗的后代。

同样是生活在东极岛上的人,他们之间的情感是疏离的,淡漠的。

他们从顺民转变成反抗者的情感驱动力,就比较弱。

阿荡因为个人英雄主义,被鬼子杀掉,阿赑也从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变成了反抗者。

这个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阿荡与阿赑相依为命,两人的情感驱动力是足够的。

你杀我弟弟,我血债血偿。

阿花和阿赑是情侣,阿赑杀鬼子,她积极响应,她的行为也合情合理。

在里斯本丸沉没时,船体造成的虹吸效应,会吞噬附近的很多人。

阿花在阿赑救众人中最为难,这一幕也足够动人。

因为阿花不希望阿赑死,而阿花也知道阿赑要救众人,她也不好违背阿赑的意志。

这种左右为难的情感冲击力很大,因此我也很动容。

然而,影片中,以阿赑为首的外来者和土著居民是缺少情感钩子的。

两个日本兵,就让几百位土著居民做了三年顺民,这说明土著居民相信,只要他们当顺民,那么他们就能相安无事。

即便此前,日本兵杀害村民,那也是对救英国战俘的警告。

杀一儆百,因此,两位成年人和儿童的死,并没有让顺民们反思继续忍耐的荒谬。

阿赑拿出日本人要屠村的报告,然而村民就跟着阿花一起反抗了,这个转变做得太顺了。

其实,完全可以让千金作为阿荡、阿赑和土著之间的情感联络人。

日本兵占领东极岛后,吴老大失去话语权,千金是有号召力的新秀。

千金和阿荡都被鬼子关押进里斯本丸的船舱内。

千金和阿荡进入同一所船舱,他们缺少情感上的变化。

这和阿荡进入船舱内,没有对船舱内气味有任何不适一样不可思议。

其实,稍微设置一个细节,让他们从敌对变成出生入死的兄弟,即便在阿荡牺牲后,千金将这种感情转移到阿赑身上。

那么,阿赑在拿出日本人屠村证据时,千金直接响应,“如果不反抗,我们都被杀”。

与此同时,从顺民到反抗,也能给一直提倡做顺民的李元兴思想转变的契机。

然而,《东极岛》把大量时间都给到动作戏——影片的动作戏好看。

文戏欠打磨。

如果影片在情感链接方面再丰富一下,让阿荡与土著话事人有了过命的交情,信任建立起来,情感浓度自然水涨船高。

看完影片后,发现《东极岛》首日票房竟然还不如《南京照相馆》。

我为它惋惜,也表示理解。

 4 ) 当我看过里斯本丸沉没再看东极岛,我在期待什么?

里斯本丸沉没上映的时候,我看的是导演连麦版,当时虽然很喜欢纪录片本身,但对导演的一些发言是颇不认同的。

导演的创作初衷是展现英国被救者的战后生活和家庭之爱,放在中国渔民的描写少之又少,但他还原的这个故事本身就已经很让人感动了。

当时看纪录片最受触动的点:1.日本人本来想要扫射落水者,但因为渔民来救,他们也转而救人。

(这个细节用来展示日本人的伪善和泯灭人性,是很高效的)2.英国人被救之后,鲜少提及这段历史。

3.法庭审判时,里斯本丸船长的后代拒不承认父辈的罪恶,只说是听命行事。

4.渔民们接济了被救的英国士兵,并且历经千辛万苦将三名士兵送到了重庆,才让这段历史被公开。

基于以上点,我对东极岛的期待是从中国渔民的角度去讲述这一段历史,那值得发散的点其实有很多,甚至都可以从英国士兵到达重庆开始拍,通过士兵的口述、其他视角闪回前情:日本人违反战俘协定的虐待行径、美国人发现误炸了战俘船、日本人灭口计划被渔民打乱、渔民清贫生活中挤出口粮接济英兵、去往重庆路上被二次针对,最终将情报送出。

也就是这个故事,我想知道的是渔民参与救人之后的事儿,没有想到东极岛电影完全反其道而行,他着重拍的是渔民救人之前纠结心路历程。

开篇背景是两个日军掌控东极岛,渔船不得下海三年,岛上有国军逃兵,他还有🔫…这已经很离谱了,这个逃兵的结局是拿着手枪一顿乱射,一个日本兵都没有打死,最后被日军打死激发了男主的战斗意志…对英军的描写也挺离谱。

1800名战俘被关在船底,只顾着划十字,一点都不想着自救,如果不是吴磊这个角色作死也上了船,这些英军战俘就只能等着水淹头顶吧。

对日军的描写也让人无语…刻画的日本兵坏且愚蠢且迟缓,这样的日本兵中国渔民都不反抗,那渔民是个什么形象呢?

整部影片都是懦夫,只有男主龙傲海因为理想主义愣头青的弟弟被杀,做好了战斗准备,独身潜入战俘船,救出英国兵。

他的小女友打破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枷锁,鼓舞了全村人,从小情侣计划私奔的路线下海救人…上面这段每个字打出来,我都觉得离谱…但导演还在沾沾自喜,觉得拍出了中国人的善良,问题在影片里面,最后村民决定去救人是因为村民知道日本人计划登岛屠杀全部村民,动机从大公无私的爱人变成了迫不得已的自爱自救…算了。

有一堆脏话想说。

以后看到管虎避雷吧。

还好我看的是云路演场,最后请来了故事原型和舟山救人英雄,希望把这场的票房分点给他们。

吴磊角色完成度挺高的。

 5 ) 拒绝虚无主义胡乱改编,请去看《里斯本丸沉没》

看得我头疼,基本上就是瞎拍一通。

两个多小时的音效污染非常糟糕,观影体验太累了。

我劝你们别看,不过如果你们不听我也没有办法。

历史原型事件的纪录片叫《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电影在24年上映时就强烈推荐过。

那么《里斯本丸沉没》有多优秀,《东极岛》就有多糟糕——已经不只是拾人牙慧、东施效颦,还是全方位的降格与胡编乱造。

不像是一部历史剧情片,更像是为朱一龙量身定制的超级英雄电影,1v4徒手单刷碉堡、千里奔袭上船刺杀日本兵、一手拉船锚一手拉绳子拽动两艘船,好几个片段都幻视美国队长2,在影院真的很想做捂脸表情。

中心感情极其混乱,一会展现岛民对海盗的偏见,一会攻击日本人,一会又控诉老祖宗不让女人出海的封建传统,每个立场都要蹭一笔。

所有敌人角色的面孔模糊而虚幻,没有任何有效的构建与交互,于是作为观众拼劲全力都很难生出恨意,只是懵懵地觉得电影里的人与我无关。

最不能接受的还是,这部电影对中国渔民疯狂的丑化。

为了突出吴磊和朱一龙两个角色的神勇,不仅要把普通老百姓抹黑得愚昧又盲目,还要让所有角色既没有救人能力又没有自救能力。

如果电影里的角色根本没有自救的动机和努力,只是被导演和剧情推着去死,那么每个个体的受伤和死亡,全无痛感。

《里斯本丸沉没》里的受访者,真实又丰盈,听那些经历者的回忆我根本无法抑制哭泣。

《里斯本丸沉没》的控诉,既不哀怨也不谄媚,克制又温情地诉说着一切。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中国渔民出现的那一刻伴随着完全的救世光环。

他们救人,只是作为自己、代表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而不代表任何抽象概念,给整部影片添上温情注脚。

这些优点,在《东极岛》中完全被毁了。

那些舍己为人写尽人性良善的渔民,被丑化得愚昧、狡猾、窝囊,甚至为了现代戏剧性效果,改得抽象、神经还哗众取宠。

原本的反战议题,在这里完全降格,变成了朱一龙和倪妮大谈儿女情长,变成了朱一龙和吴磊尽情展现魅力,用语焉不详、造作装逼引发一场又一场莫名其妙的冲突。

电影主创唯一的感悟,似乎就是对着墙后那些造成落后现状的老祖宗再一次跪下去,就是让无根无源的海盗再一次回归虚无的海里。

有了《里斯本丸沉没》的珠玉在前,有了《南京照相馆》的同期对比,《东极岛》就是完完全全的糟糕。

所有特效与音效上的用力,都只是更凸显剧本和情感上的无力。

所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掩盖不住内里的空虚。

太差。

 6 ) 第一天就被打回原形,导演要负责任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二战期间,在我国的舟山地区的一片海域上,有一艘满载着英军战俘的货轮,船上有很多押运英军战俘的日本士兵,但这一轮船被击中了,日军将所有英军战俘封锁在船舱底,英军士兵们命悬一线。

于是,中国的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奋勇营救英军战俘,最终救出了300多位盟军战俘,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的战俘被日军射杀。

本来是一段非常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了我们渔民的善良勇敢,题材是相当好的。

去年,方励的作品《里斯本丸沉没》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虽然是纪录片,但还原得非常真实,该片的票房高达4744万。

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了9.2分,算是纪录片中不遑多让的经典了。

而《东极岛》讲述的也是这一段历史。

在该片上映之前,笔者的预期还是很高的,毕竟,这么好的立意在那摆着,根本不需要编剧和导演去“多发挥”什么。

就把它如实地呈现出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唯一的担忧就是在导演身上。

但是管虎一向都很喜欢“剑走偏锋”,在以前的战争片《八佰》里面,虽然评分和票房也算不错,但也有人觉得他喜欢“歪屁股”。

《八佰》有的问题,在《东极岛》中同样也出现了。

首先,在历史上,我们搭救英国盟军,是我们渔民的善良,热情和正义驱动的,是自发性的,是最为“本能的善良”,哪怕和你毫不相识。

但是管虎给“演绎”了一遍,动机却模糊了很多,什么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等元素乱加一通。

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但是也降低了渔民们的大义,可以说是胡编乱编,完全没有了家国情怀,成了两帮人的打架和拯救。

战争片,特别是有历史原型的事件不好拍,符合基本的史实,不魔改乱改是最为基础的,如果你能力达不到的话,记得照着历史还原就行,很显然,导演的能力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很遗憾,现在的电影市场不比四五年前,像《八佰》那样的好机会再也没有了。

如果电影口碑崩了的话,第一天就会被打回原形。

看看票房大盘吧,排片33%了,甚至超过了口碑第一梯队的《南京照相馆》,但是首日的票房都拿不到日冠,已经被后者给赶超了。

可见,负面口碑已经发散出去了。

猫眼上给出了9.38亿的票房预测,但是现在看来,对半砍估计都吃力了,而《南京照相馆》的暑期档冠军基本上板上钉钉了。

记得这部电影路演的时候,找来了冯小刚,佟丽娅,董璇,那英等无数的明星大咖们坐镇,还有吴磊,朱一龙,倪妮等人主演,算是超强阵容了。

朱一龙粉丝昨天还自发包场了好几千场,但是现在看来,真的是白瞎了这么多演员,也辜负了粉丝们的热情。

朱一龙吴磊尽力了,这个责任,导演负定了。

 7 ) 你可以永远也不信任管虎。

首先逻辑上就很混乱。

导演想拍很多东西,比如“海盗后人”和渔民间的矛盾(就是两兄弟所遭受的排斥)、传统社会中女人所受到的压迫、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国际主义、爱情……但是,啥都没拍好。

以上这些东西,都是拍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搁在一旁了。

比如,影片中着重表现了渔民对“海盗”兄弟的极度排斥,然后这一冲突后面就戛然而止了,对情节的发展和推动也没有任何意义。

导演可能又要表现渔民的冷漠,又要表现他们的善良,再加上他们从忍耐到不再忍的转变,从而丰富人物形象。

但问题是,人性中的冲突在哪里?

转变又在哪里?

而且这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群人啊,这么塑造,非常刻意且苍白无力。

扯了那么多,但是渔民那种朴素的善良在哪里?

再比如一开始阿花说这里不让女人出海,应该去上海,但除了幸存者逃回来后有人扯了句女人不能出海,再加上后面出海前在祖宗面前说的几句关于传统的话,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她所受到的压迫。

也就是说,在前半段,她完全是个游荡在情节之外的工具人。

由此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人物塑造的失败。

就拿教书先生陈竹昇来说,一方面他是个逃兵,一方面他心中又有点家国情怀。

这样一个人物,需要他从沉默中灭亡至爆发的转变。

当然,电影又没怎么处理,就让这个人疯疯癫癫地拿起手枪,火拼的时候到了日本人跟前,才发现枪里没子弹。

就不知道这个剧组在干嘛,是想表现人物的高光,还是搁这演滑稽戏呢?

还有吴老大,主动站出来被日本人捅了肚子,当大家以为他已经牺牲的时候,他突然又站起来了。

这种拍法不仅拖延了时间,还让大家觉得一头雾水。

还有主角的表现完全就是手撕鬼子的翻版。

前有阿荡身中两枪但像没事人扑过去一刀刀刺死了鬼子才死亡,后有阿赑手刃鬼子无数,又是躲过手榴弹和机关枪,又是在负伤和体力告罄的时候顶着涡流系好了船……你说他们开了挂吧,但他们最后又死了,所以说,不仅缺乏逻辑,还有种强行煽情的意味在里面。

还有几个地方,我不太理解,也不乱说,但是我先把它们提出来。

一、托马斯·纽曼这个人物。

以鬼子的德行,根本不需要拉村民去沉船上当人质,看到了英国人头上戴着的斗笠,恐怕会直接屠村。

二、这些渔民真的知道盟军是什么人吗?

题材倒挺好,可惜拍成这个鬼样子。

 8 ) 忍字头上一把刀,但是忍不住的时候,就该使用这把刀了

(微剧透,但是应该不影响观影)运气爆好抽到了北京首映,刚回来瘫在家里,天气太热了[捂脸R]但是电影也超级火热!

热血沸腾的热!

管虎导演的视听真的是一级棒!

那宏大的画面,美丽的配色,跟我印象中的那座小岛不谋而合!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看了纪录片基本上也了解事情始末。

电影选取了船沉没进程的这个时间段展开故事,主角的人物弧光做的很好,其他角色的群像也都不弱,就是女主的人设薛微有点单薄,但是管虎嘛[吃瓜R]我特别喜欢的画面有好几个,阿赑受伤跳进海里,晚上招魂队伍那场,还有打开舱门往下望的那种震撼感!

等等等等!

那些英国人唱起那支歌的时候我真的眼泪绷不住在影院里疯狂抽泣!

因为歌词里地点的画面在我脑内疯狂闪现,想到有大半人长眠于一万公里以外的他乡我真的各种绷不住!

还有很多泪目的瞬间,带好纸巾!

人物高光不止发生在主角身上我真的好评!

那段阎王帮钟馗报仇也看得热血沸腾!

我磕的cp szd!

总体来说还是很棒的!

配乐跟片尾曲我也蛮喜欢的,就是唱的人舟山方言有点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首映的都不是IMAX,画面都有裁切,很好奇IMAX是什么样的呈现,今天买了IMAX场,看完再来回报[害羞R][害羞R][害羞R]另外最后有彩蛋,千万别早退!

 9 ) 不相信就不要拍,糟蹋题材

说真的,管虎打心眼里不相信渔民会抱着朴素人道主义精神去救英国战俘,干嘛要拍这个题材呢?

整个片子拍出来一股子历史虚无主义,几乎所有情节都跟《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里讲述的史实对不上。

生硬地整出俩海盗角色,而且这俩SO GAY尬得要死无人关注的男女爱情戏要不要救人这种很基础的问题纠结大半天把渔民都拍成愚昧麻木的野人历史上是英军战俘逃出船舱,在海上逃命被日军射杀,渔民出海救下,结果片子里战俘像傻子一样在船舱里唱歌等着人救,海盗直接上了船东极岛纪录片里东极岛本身也没日军占领渔民救下的三四百英军战俘最后被日军上岛搜查抓回去,最后只剩三个人躲过去了,片子直接把结局吃掉虐杀场景怼着受害者拍一会儿是朱一龙化身中国队长抗日奇侠战狼一号一会儿是倪妮成女权先锋一会儿又是《消失的她》李木子男人和闺蜜海底相会管虎既不了解渔民,也不了解英伦战俘和日本军人,全凭意淫拍片。

全片仿佛管虎美团拼好饭吃中毒产生的幻觉。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不尊重历史,故事也讲得稀碎,人物设定和情节推进莫名其妙也不合逻辑。

就这水平还给全世界看,管虎不愧跟陆川张艺谋一丘之貉的老登,三观赶不上申奥一根毫毛。

 10 ) 抗日还是救人,这确实是个问题

《东极岛》改编自真实事件,具体可参考两年前上映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简而言之,就是日本的运俘船,被美军误伤沉没,中国渔民救英国战俘的故事。

1942年,同盟国刚对日宣战。

彼时,国内抗日,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未发生大规模战役;国军与英军开辟滇缅战场,协调混乱,最后失利;敌后抗战,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

那时,没人知道抗日能不能成功,仗还要打多久。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就发生在那一年。

严格讲,“里斯本丸沉没”虽发生在抗战时期,与日军侵华暴行密切相关,但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抗日”行动。

它的实施主体是平民,目标是“救人”,彰显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光辉。

如果完全照实拍,可能更像一部二战背景的泰坦尼克或太平轮式的灾难片。

《东极岛》当然不只是部灾难片,它有一个更重要且必须表达的主题,那就是“抗日”,直接地,对日军侵略暴行的反抗。

如何捏合这两个主题,成为导演和编剧最大的挑战。

《东极岛》做得怎么样?

个人观感,投资很大,技术很好,画面很美。

其它,一言难尽。

主题终究还是两张皮,救人和抗日不能完整汇成一根线,也很难在逻辑上彻底闭环。

人物和剧情明显是为了融合两个主题而设计,所以经常出现不能自洽的情况。

比如,日本人为什么要抓渔民作人质?

明明全岛都是人质。

功能上倒是很明确,这么处理,才能把渔民视角带入到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

也就是电影为了叙事方便,牺牲逻辑。

电影走欲扬先抑的路线,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里面有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也是此类电影常用的处理方式。

岛民在日军不断升级的暴力中,一点点敲碎武力恐惧的禁锢,用“破禁救人”作为反抗。

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救人”难以成为完整的情绪出口。

它太绕太委婉了,在纪录片里可以,但作为商业电影,就会显得冲突不够激烈,情绪释放不足。

直白点说,“救英军”是不够彻底的“抗日”,必须要直接对抗,武力反击,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电影也是如此处理的,男主角杀神附体,宰得非常尽兴,管虎甚至用了惊悚片和cult片的手法,暴力细节满满,自然也给了情绪足够的疏解出口。

但有了这些,最后作为高潮的女性觉醒带队出海,以及国际主义人道大救援,反而显得不够“攒劲”了。

也就是说,电影高潮出得太早,到最后反而维持不了亢奋,开始泄气。

所以电影结尾只能把重点放到救援的艰难上,开始恢复灾难片的解题思路。

大船倾覆,日军追杀,特别是里斯本丸沉没后带来的巨大虹吸,成为最后最大的挑战,主角们的终极考验。

而摆出屠戮姿态的日军,反而变成配角,派出两艘小艇后,就开始动作迟缓,以至不了了之。

这时候,“抗日”悄悄隐身,“救人”接续掌管主题。

这就好比吃饭,先吃了重口味的麻辣菜品,再吃清淡调味的,食物本身都没问题,上错了顺序,最后可能就索然无味。

电影最后是以救援成功结束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的胜利。

这依然是1942年,没有抗战成功,也没有最后审判,更没有“胖子”与“小男孩”。

情绪上还差一口气,吐不出来。

而屠光守军的渔村,仅因最后字幕说的“国际观瞻”,就得以幸存,没有报复,没有清算。

日军要真这么在乎国际声誉就好了,哪儿还有“南京照相馆”呐。

这也是电影加入抗日剧情主线,又要兼顾历史真实而不得以的处理。

很勉强,但确实没有更好解法。

暴力元素在电影中很突出,比《南京照相馆》尺度更大。

并不是镜头多,而是导演放了更多细节,吴老大被刺破肚子,肠子流出来又塞回去,虽然上映版镜头没直给,但是音效和动作都有;比如砍头,前后的反应,人头的直拍,做得很细;比如杀死一家三口,冷不丁地开枪,最后以打死小孩结束;比如焚烧活人,特写跟过去……场面烈度很高,也有导演管虎个人趣味在里面。

另外非常管虎的处理,是电影出现了一些荒诞夸张的场面和角色,那个关西口音,爱穿兜裆的驻地官,几乎是喜剧表演。

还有陈明昊饰演的“陈先生”,是一个背景复杂且略带神经质,符号化明显的角色,非常像导演之前的另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厨子戏子痞子》,话剧式地起范儿,维持亢奋过头、疯疯癫癫的状态,无论是开始藏英国人,还是后来杀到日本哨所,这个角色都引发出了笑声。

而这笑声,特别是第二次,于整部电影的气氛又是不合时宜的,那时陈先生其实已经超越了自我,准备杀身成仁了,为什么要去做那种戏谑的处理呢?

致敬《鬼子来了》的黑色幽默吗?

导演可能有他的想法,但我不太理解。

当然正线里的角色基本都还是严肃的,“海尔兄弟”带着自然与宗教的神性,超出了一般渔民的行为逻辑,是剧情的需要,也为后来无敌的大杀特杀留下解释口径。

纪录片里的1000多个英国人,在本片也只能作配角,老实等朱一龙来救。

其实这群英国兵本身也不是台词里说的“来帮我们打日本人”的,他们是在1941年的黑色圣诞,仅抵抗十几天就全员投降的殖民地军。

他们出现在中国的原因,源自1840年的另一次侵略。

当然,那时大家已经是盟国了,而且电影说了,是命就要救。

至于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在国际间龃龉不断,旧秩序日趋瓦解的时候,这种普世大爱究竟几人赞成,几人反对,风向如何,我觉得也仍是未知数。

作为抗日题材,完全架空也好,现实改编也好,其实有无数更简单直接的抵达方式。

但电影选择“里斯本丸沉没”作为母本,本身就自加难度,难免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审视。

仅就目前日本的二战受害者姿态,从抗日直接讲到普世情感和人性,去反思战争,还是太快了。

我认为,就讲到屠驻岛日军那部分,讲血债血偿,“你们都不是爹妈养的吗”,那部分,更恰到好处、符合国情。

《利剑·玫瑰》短评

看了两集不想看了。可以脑补想像,但不要每集都有吧。。。

8分钟前
  • 浅尝辄止爱好者
  • 还行

剧情时而精彩时而脑残,角色们表演浮夸,废话特别多,下饭好搭档。

10分钟前
  • J
  • 还行

电视剧的导演非常出色,镜头运用得当,情节紧凑而毫无拖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分钟前
  • 哎雅
  • 还行

好看 比第一季还刺激 期待第三季

1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最后反转还可以,整体差了一点,但还行,这对夫妻真的挺配的。

2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人怎么可以这么倒霉?

21分钟前
  • RioLiv
  • 还行

挺搞笑的,还带点卖腐!

23分钟前
  • Absolutely°!!
  • 力荐

新出的模仿杀手,意想不到……但还是杀手更厉害。期待下一季的较量。

25分钟前
  • 铃清榆
  • 推荐

无功无过,合格的下饭剧。

27分钟前
  • startskw
  • 推荐

太好看了 一口气熬夜追完 尤其是看到我们brooklyn 99的某位同学双厨狂喜 半夜笑到好几次手机差点砸脸 请第三季现在立刻马上就出

30分钟前
  • 弄臣
  • 力荐

周末加班当白噪音,感觉没有第一季那么有意思。有一点点没理解结尾部分

35分钟前
  • 再也不见
  • 还行

这一季的故事线不如第一季清晰 不过第二集开始每一集都有新转折

39分钟前
  • 沐浴在星光里
  • 力荐

看了这个很能理解美国人民为什么会让特朗普上台了

43分钟前
  • 连环车祸
  • 还行

无功无过吧,加妹妹是个败笔

46分钟前
  • 脑线乱搭
  • 还行

小花太可爱了!!

47分钟前
  • A绿
  • 推荐

剧情没之前好看,杀手造型也变得邋里邋遢,没有第一部有趣

52分钟前
  • 小仙女大龄少女
  • 还行

还是挺有意思的,但好像没有第一季让我觉得那么好看。Tom Bateman演技挺好的,演一部像一部,这部里真的很有变态的感觉

57分钟前
  • Hermione
  • 推荐

Penny要把所有剧都演成空乘危机自己发疯的桥段。这一季有点过于无聊了🥱

1小时前
  • 还行

感觉没有第一季好看了,编剧不给力。

1小时前
  • capsule
  • 还行

nah…完全不如第一季有趣,编不出来不如就这样砍了吧。Nathan当替罪羊,Matt继续逍遥法外。

1小时前
  • 雪绵豆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