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书后看电影的,似乎有这么个定论,原著改编的电影理所当然没有原著好看。
我觉得演朝美的那个演员真是个败笔,又不好看,表现的也没个性。
刚开始我觉得很奇怪,原著里明明是走向音乐之路的,怎么就改成相声了,而且特傻。
后来才发现,改到点子上了,改的真好,“垃圾也好什么也好,他还是我哥哥啊”,配合上女儿纪实交到了朋友的画面,“妈妈说大家要团结”,也算是弥补前面的不足了,确实看的我特别感动。
小直被电脑公司调到仓库后,很郁闷,他的女朋友(惠理香)给那个公司的总裁(一个老人家)写了信,这位总裁收到信后来到了仓库找小直,有一番对话。
我总结了一下,大意是这样:因为你的哥哥犯了罪,你被人歧视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只有这样子,每个在要犯罪之前才会考虑;不要想找一个不被歧视的地方,人一定要自立,才能自强。
我想说的是,我没有想到一个大公司的总裁会关心这样的事情,还带着桔子去看他,并且和他聊天;同时,也明确告诉他,这种歧视是正确的。
不太好理解吧?
看电影喽!
《信》是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最近疯狂地迷上了他的作品,看到我的“豆瓣电影”和“豆瓣读书”你就会知道我是如何迷恋他,把他当成偶像,当成神!
电影《恶人》也是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不过是分别从罪犯的亲属、受害者的亲属、罪犯恋人这几个角度展开。
而这部《信》则是重点选取了罪犯亲属的个角度。
信,这个在如今已经被E-mail,即时聊天软件如的QQ、MSN之类所替代,但在按个年代,或者在监狱与外界沟通时唯一的桥梁。
我还记得以前电脑不是很盛行的时候,交了一群笔友,但是的邮票也不是很贵,看到邮箱拆开信件看着娟秀的字体时,那种感觉无以言表。
字如其人,任尔遐想。
哪像现在一模一样的字体,很难窥视对方的内心。
也有些人渐渐地提笔忘字了。
但在这一部电影中,信被赋予了更加深重的意义。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是打了五味瓶,尽是酸甜苦辣。
哥哥为了让弟弟读书考大学,拼命工作伤了腰,被迫辞职,无奈之下只好入室抢劫,其实在他偷完钱后,马上逃离的话是不会被抓住了,或许可以改写两个人的人生。
但是逃离时无意间看到了散落在桌子上的甘栗,想起弟弟喜欢吃甘栗便去偷,(讽刺的是喜欢吃甘栗的是他们的妈妈,不过妈妈在电影里只是这一处提到,蜻蜓点水)就在这时才被主人发现,在阻止主人报警时误杀了她。
不管说是故意也好,无奈也罢,终究是杀了人,入室抢劫杀人这样的罪名只能被判无期徒刑。
很感动,哪怕哥哥做错了事,他的初衷也是好的,都是为了弟弟。
什么是兄弟,那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血脉手足。
弟弟也是知恩图报,跟哥哥写信,时不时的来看个哥哥。
但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让我不知所措。
“罪犯的亲属”这个头衔始终让弟弟无法摆脱,不管搬多少次家,换多少次工作,企图抹杀过去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就像哥哥所说的一样,他所犯下的罪行,并不会因为他进监狱而结束。
它会时时刻刻地折磨着自己的家人。
弟弟好不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有名的相声演员,却被人揭了伤疤,曝光了过去,竞争对手往往就是这么不择手段!
与自己真心相爱的恋人千金小姐,也只能忍痛割爱!
出色的工作因为电脑失窃,作为有罪犯的哥哥而被歧视调职;就连最后结了婚,平平淡淡的日子都无法过,妻女遭人排斥。
这要怎么接受呢?
对,哥哥是为了自己而被抓住的,但是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这种罪孽阴魂不散。
他开始痛恨哥哥!
哪怕是怎样的亲情,也很难磨灭独自一人在备受歧视而生存下来的痛苦。
站在旁观人的角度,我们会接近罪犯的亲人吗?
不会。
而且还是杀人的罪犯!
谁能保证他的亲人体内会不会也流淌着罪恶的血液,犯罪的基因呢?
我们连艾滋病、乙肝等病人都谈其色变,连最基本的握手、用餐都战战兢兢,甚至无情拒绝。
跟何况是罪犯,背负人命双手沾满献血的罪犯!
排斥、歧视都是很正常的!
正如最后会长所说。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其实是无法消除的!
就如东野圭吾《单恋》里面的性别认同障碍等边缘人也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同性恋被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不胜枚举,就连一名正常人都会被歧视,跟何况罪犯的亲属。
总有一部弱势群体,被歧视,被边缘。
这是不公平的潜规则。
不公平的往往就是出于利益不利的一方。
在这个社会,如果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硬件和软件,何谈容易。
除非像《幻夜》里面的新海美冬一样,不择手段地上演一幕幕宫心计。
他选择了逃避!
与哥哥断绝联系!
给哥哥最后的一封信写着:“为了妻女,只能放弃哥哥了!
对不起。
请保重身体。
”看到这里我眼泪模糊了,是怎样的决心才会如此决绝,如此的不近人情。
说好的兄弟呢?
很心痛,很难想像哥哥在看到这份诀别信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在寂寞孤独、暗无天日、始终如一的无聊日子,弟弟的信就是生命,给了他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也是他振作起来的动力,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
不过,他或许早就从一个个信封上的新地址猜出来了弟弟的痛苦,这一天会到来也是意料之中的。
不过,好在有由美子的介入牵连,才不会使这样的结局发生。
在弟弟选择逃避,选择与哥哥断绝来往的时候,由美子代替弟弟给哥哥写信,都是用打印的信和信封,哥哥也相信是弟弟写的,也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看到哥哥一封一封写了没有回信却期待能有回信的信:“求求你,给我写封信吧!
”这样的请求奢望,我哽咽了。
多么简单的愿望,却无法得到满足。
其实,哥哥也一直又给受害者的家人寄信赎罪,就连受害者的儿子都深受感动,在他把所有哥哥写的信都交给弟弟时,也似乎解脱了,他说:“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
”这一句话是要鼓起多大的勇气,要有怎样的宽容淡然,才能选择原谅千刀万剐的杀母仇人及其弟弟。
是啊,或许这样大家都解脱了!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过去的罪孽就让它终止,不要再代代蔓延,波及更多无辜的人。
弟弟看了哥哥写给受害者的儿子最后一封信,里面在谈到弟弟也给自己最后一份信时所表现出来的的无奈伤痛,让人潸然泪下。
最后的一封信?
哥哥给受害人的最后一封信,是罪孽的终止。
弟弟给哥哥的最后一封信,起初原本是断绝血脉的开始,最后却是重新开始。
弟弟也觉悟了,选择了接受而不是逃避,他跟好朋友组成的相声组合到哥哥的监狱进行表演,在内容涉及到哥哥的时候,双眼闪烁着美好的泪光,谈到的是童年时候两兄弟相依为命的艰难快乐的时光。
“哥哥不是垃圾,不能说丢了就丢了,哥哥就是哥哥!
”由美子这个人物是我一直为之感慨的,她是一个善良、勇敢、忠贞、敢于最求爱情的女孩子,与弟弟武岛在同一个工厂工作的时候,主动与之交谈搭讪、注意到开门有静电而送其手套、在他辞职后追随者、在他跟千金小姐坠入爱河的时候她祝福他、在他陷入困境时并没有趁火打劫而是给予支持鼓励,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弟弟跟哥哥或许真的早就恩断义绝,形同陌人。
她同时也是个好妻子,好妈妈。
在弟弟武岛企图选择逃避,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国家之类的荒谬选择时,她选择坚强坦然面对。
“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在大马路中间”在最后,她让女儿自己一个人去找玩伴一起玩,在看到女儿孤身一人玩沙子时她做为母亲的那种母爱化为泪水镶嵌在眼眶里,没有那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小小年纪就受人没由来的歧视,而过起孤独的童年。
直到结尾一群孩子又跑回来跟女儿一起玩的时候,她看到了希望,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回报,哪怕以后有任何困难我相信她都依然选择勇敢面对!
一个半钟的电影充满喜怒哀乐,希望弟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在舞台上的表现一样,活跃,展现自我,充满自信,而不是背负着罪孽而畏畏缩缩、沉默寡言地活着。
不用怕,你有着一个好妻子,乖巧的女儿,将来的生活会很幸福。
而哥哥看到你们幸福他也会非常幸福。
结尾短短几分钟充满感动,充满希望。
那粉红的樱花正在风中飞舞,寻找梦想,追随幸福……
书写的太过压抑,以至于我一时不愿去看这部电影。
但是这部06年的演员阵容,还是吸引我去看了。
剃了头发的玉山铁二真是帅啊,结局时的哭戏把握的也很好。
山田孝之还是一如既往胖胖的,相比另一位真爱,还是和泽尻英龙华的cp感更强一些,那位真爱的脸,总觉得长得怪怪的,说不出来的不和谐,而且身高也比熊猫高,导演是故意要挑一个在身高上都比熊猫强的人,以便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男主是方方面面都高攀不起她吗?
对影片最不喜欢的两处改动:一、直贵拿了大小姐父亲给的钱二、结尾时通过相声对哥哥表白。
如果我没看过原著,可能能够理解这样的处理方式,但看过原著的我,就不欣赏这样的改编了。
面对一个爱自己爱到抢劫杀人的亲哥哥,每次收到来信都反复提醒自己和周围的人,自己有这么一个亲哥哥。
让自己和家人都受了很多苦,可是他又是自己唯一的亲人啊!
弟弟的心情应该像小说中一样矛盾而又痛苦的发不出声才对吧,而不是用说相声的方式向哥哥表白。
其实山田孝之真的应该减肥,哪有生活这么困苦还能这么圆润的?
但是他一贯阴郁的眼神和表情还是挺符合人物形象的。
此外,他去见死者儿子,读到了哥哥写给他们的信时,眼含着泪珠,当泪水滑落时,我也跟着落泪了,这段表演也很不错。
我想要是我身边有一个人家里的亲戚是罪犯,我会歧视他吗?
回答是不会。
所以故事本身的背景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
个人觉得有些奇怪,一方面日本人似乎非常独立,一切都靠自己(比如说家中富裕或者高贵等);可另一方面似乎又特别注重所谓血缘关系,有罪的就亲戚都有罪(新垣结衣在《微笑》也有着类似的设定)。
弄不明白,也许这就是身份等级制的后遗症吧!
封建时代的一人有罪,全家诛连。
作品本身还是有些感人的。
直贵一直由于哥哥的问题受到歧视,无法上大学,找好工作,与相爱的人结婚。
终于受不了停止了与哥哥的书信往来。
可是爱着他的由美子一直关怀着他,渐渐让其重新开始了新生活,而直贵兄弟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真正认识到了人生。
总体感觉虽然温馨,但说教味还是比较重的,也许是因为影片时长所限吧。
可以一看的作品。
主演是:山田孝之 玉山鉄二 沢尻エリカ都算我不怎么讨厌的,看过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里的山田,看过《白夜行》里的山田,那时候觉得他是个有点沉稳的小孩。
喜欢玉山是因为很早以前看过一部他的《天堂书屋之恋火》,《NANA2》里虽然演着我最爱的拓实却仍然不是漫画里的那个味儿,他的新剧也因为追的剧集太多而没能怎么关注。
总之我只是想说,玉山的吸引力还是存在的,虽然已经越发淡薄。
沢尻エリカ,任何看过《一公升眼泪》的都不会忘记她,楚楚动人的女主角饰演得很到位,可是现实中有点成反比的感觉。
这些都是前言,接下来我看《手紙》。
书信,在监狱里的哥哥以此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讯工具。
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邮箱,没有电脑,仅仅只是凭借最原始的书信。
为了弟弟,哥哥拼命努力赚钱,为了弟弟,甚至愿意去抢劫,虽然最后难免入狱。
无期徒刑,即便是这样,哥哥也从来没有自暴自弃。
他给弟弟写信,希望弟弟好好生活,他们无言的交谈着。
弟弟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因为有个杀人犯哥哥,不得不四处遭受鄙视。
没有地方住,工作时被人用有色眼光看待,他不想生活就一直这样下去。
于是,他放弃工厂里的工作,毅然选择了从小便喜欢的相声表演。
渐渐,他被发掘,事业有了起色,甚至是开始走红。
被富家女孩喜欢,两人开始交往,他以为他的生活可以就此改变。
然而,这其中的距离,太远。
他开始埋怨,憎恨,他想着自己为什么要有一个杀人犯哥哥,使他如此遭世人啜泣。
他不甘心,他停止给哥哥写信,他想切断与哥哥的唯一联系。
由美子,一个美丽且心地善良的女孩,爱慕着弟弟。
她在弟弟和富家女孩恋爱的时候躲得远远的,只在男孩受伤无力的时候重新出现在其身边。
哥哥的信,从未间断过,只是给哥哥写信的人换成了由美子。
由美子给被降职了的弟弟公司总裁写信,总裁亲自来开导。
无疑,由美子是促进弟弟和哥哥相互和谐的重要链条。
犯了罪,被歧视,是理所当然。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被歧视的地方,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生存。
是几年之后,有妻有子的弟弟,再次因为家人受都不平等对待而不得不据实相告,信都只是妻子由美子代写的而已。
弟弟去谢罪,却遭到拒绝,哥哥居然同时每月也给受害者家属写着忏悔信。
震惊,每个人都为了想要保护的人而努力着,虽然杀人犯会被歧视,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要努力去让别人认同自己,而不是一味想着如何脱离关系。
是在监狱公开的表演上,弟弟秀着自己的才艺,逐渐传递出心中真正的想法。
不管怎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哥哥。
户外,孩子也终于被同伴接受,开开心心堆起沙子。
樱花飞舞下,一家三口向着平静而又不得不坚强的未来走去。
看完小说立刻来观看了此片。
电影和小说都是很不错的(电影结局更感人些🍃改编是能清晰感觉到的,但整个剧情节奏和重要的心路历程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我还能记得起的细节有:1⃣️ 电影省略了弟弟直贵高中时代的内容,以及那个待他很好的班主任梅村老师。
👨梅村老师真是位温柔善良热心的长辈,让直贵的成长没有走偏!
(没有他的戏份我觉得有些遗憾呢)2⃣️电影继而省略了直贵自考大学的经历,以及和“音乐”的相遇碰撞(对音乐的戏份可供读者无限想象🎶)。
还好“相声”这条线索在电影里自然地表演出了:那种与社会打交道,获得名誉又因背负“杀人犯弟弟”的标签而惨遭淘汰的感觉…包括相声的结局,哥哥啜泣的样子,个人觉得结局比原著更精彩。
3⃣️富家女朝美的出现,她在电影里被劫包受伤的片段本应是属于和由实子女儿受伤的故事。
被朝美父亲劝分手的那笔钱💰,原著中他是坚持没收下的,但电影里那一幕拿着钱甩门而出,以朝美默默流出眼泪来结束这段爱情故事演得也挺现实的。
4⃣️领导平野给直贵说过的那些话真的好有深度,有些语句我看完似懂非懂。
当直贵他们有了女儿后,以为是堂堂正正,无歧视的生活环境,却再次因为“杀人犯哥哥”故事流传而连同女儿都遭遇冷漠排斥... 他内心那股隐忍具久的悲愤终于爆发,给哥写去最后一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信✉️,剪断联系。
于是直贵终于直面不逃避的人生,原来许多怨恨随时间也已消失~
亲情是不能选择的,为彼此又爱又痛。
剪不断,理还乱,兜兜转转这么多年。
愿做你胸口永远的那颗朱砂痣❤️
在信息传播极快速的今天,还有多少人喜欢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
应该很少吧!
但我很喜欢信的方式,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
影片中的社会现象在我们正常家庭中是难出现的,但它所讲的“歧视”却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讲歧视或许太强硬了一点,换句话说歧视也就是一种社会人的不平等!
只是这种不平等能失衡到什么程度,人们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
也许影片的剧情很老套,最终的结果虽然不是那么的现实,但的确那是人们所憧憬的结局!
而其中的过程何止那么美好,每天的生活更需要持久的毅力!
逃避是人们心中不停涌动的寄生虫,顽固不化!
面对,总是迎来各种各样地阻力军,你是选择勇往直前还是临阵脱逃?
不到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是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
我更相信人的心,相信乌云散去终会撒光芒!
东野的作品,看到这个‘手纸’这个标题,我居然还能想到他的日语,看来我还有希望捡起来再学习。
故事很真实,一位杀人犯的家属在学业、工作、恋爱上受制于其这样的一个身份,来自周围人的歧视让他一再地逃避。
好象他也应该为此承受这些惩罚,其实家属也是受害者。
樱花开的季节,很美,粉红色的,让人想到恋爱的季节。
可是信上的樱花章泄露了信的来处--那是监狱审核后的章。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信’,哥哥写给弟弟的,哥哥写给爱害人家属的,弟弟写给哥哥的,由美子替弟弟写给哥哥的,由美子写给电器公司社长的我们知道‘家书抵万金’在监狱里的哥哥一定是这样认为的,但弟弟却不愿意收到哥哥的信,因为每一次都是因为那一封信坏了事。
也许开始他明白哥哥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但后来他的一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他渐渐恨他有这样的哥哥。
好象觉得我们现如今的社会要比他们宽容一些,诸如‘贼的儿子仍是贼’这样的论调不再流行。
演员不太熟悉,但觉得在牢里的哥哥比弟弟更帅,女角由美子也不错。
但是日本的相声真的不怎么样,老郭去一定会震住他们。
弟弟在监狱里表演时讲的话很感动‘即使哥哥是垃圾,可还是我的哥哥,我们始终是兄弟。
’血缘始终是摆脱不了的。
片尾的音乐很美,让人想到春天,樱花开放,蓝色的天空。
和小说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完全没有发挥出电影该有的表现力。
山田同学的表现远没有白夜行里好,朝美的演员太丑了,演技也差,玉山帅哥还不错,只不过也没啥出场的机会。
把乐团改为了相声,是最不能忍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这个时候是日本相声根本没法比的,天壤之别啊,所有相声的部分全被我快进掉了。。。
社长和直贵谈话那段还行,最后那段哥哥的表现还行。
还是看小说吧,电影比原作差太远了。
不过原作很长,也比较闷。。。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167182/,脱离原著太多。
把乐队改为相声很妙。挺喜欢山田在这部的表演,这个角色还是有点年龄跨度的,从学生到为人父,他从外表到神态都还挺有说服力的。最后笑中含泪的表演真好。
请导演通读三遍原著
简直就是新版《红字》;日文信样子真好看...
我始终想不明白你为什么会要看这个。
最后监狱里的相声表演还是感动到了。
沢尻エリカ好像拍av去了,唉……
哥哥比弟弟帅呢,弟弟太自私太懦弱,哥哥太可怜了居然被脱离关系,其实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居然扯了这么久…
十足大烂片儿一个 愤怒>.<幸好是库布里克借得盘。。
非常一般,不论从故事本身还是演绎。
背景的差异所承受着来自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挫折。
不是用来擦XX的那种手紙...
当直贵背负罪犯哥哥这个沉重包袱失去工作、失去梦想、失去爱人的时候,愤怒的喊出“究竟是谁的错?”心里有了触动,是怪哥哥犯罪吧?是怪世人偏见吧?还是怪贫穷的生活?监狱演出一场戏让人感动。很细腻的一部作品,什么时候看泽尻英龙华都是那么美,山田孝之的白夜行和本部作品都发挥了不错的演技。
似乎日本电视看多了,都能总结出它们的规律了。日本的剧本在人物设定和情节上似乎已经找到最快速戳中泪点,眼球的点了,要勇于突破啊!
虽然寓意没有原著凸显得强烈 结合着对书里情节的理解 也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了/兄弟组合的选角大赞 是我心目中的哥哥和弟弟/演技卓群的哥哥和弟弟
女追男隔座山。日本二人转相声是两个男子在表演,内容一点都不好笑。跪在公园的椅子上道歉。歧视是很正常的,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不要去寻找没有歧视的地方,而是要在这里生存下去。罪犯的亲人备受歧视。社会对罪犯歧视,不宽容。但最后还好。
又虐又真实又压抑,不要向生活去要求公平,泽尻龙英华年轻时真是天使面孔
挺感人的。
说实话改编的真不咋地 有些原著细节删掉了但又觉得节奏挺慢。把乐队改成相声组合有点尴尬 而且意图性太明显了吧 最后一幕强行煽情 演员演技再好也给不了我原著戛然而止的冲击感。Imagine是作品的灵魂啊怎么可以没有!(怨念。不过由美子真的可爱!
平实,但很感人。日本人很会拍电影的。平淡但有内涵。因为山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