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盖世太保』原名《HHhH》,改编自龚古尔奖获奖作《希莱姆的大脑是海德里希》,电影花了近半的篇幅简述海德里希发家历程后,在被行刺时切到行刺者们视角简述这场部署,想兼得两视角却使影片前后割裂感强烈,故事脉络比较混乱也让影片氛围缺失不少,而原版120分钟内地删减后100分钟,差不多就像网上说的那样:此片毁小说,删减毁此片。
【6分】
很残酷的成功
刺杀盖世太保 (2017)6.62017 / 法国 英国 比利时 美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德里克·吉门内兹 / 裴淳华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海报中被刺杀的对象,就是主导大屠杀而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头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杰森·克拉克 饰)。
盖世太保是二战德国时期的一个秘密警察组织,类似明朝的锦衣卫,负责情报、监视和拷问行刑,最终和德国党卫队一起实施犹太人的大屠杀。
盖世太保虽然实权不大,但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殊职能,让无论是平民还是德国军事机构谈虎色变。
当时德国一号人物、国防将军因嫖妓被海德里希抓住把柄,最终以"不能容忍最高级将军与一个婊子结婚"为由,被希特勒下令将其免职。
后来证实,这正是盖世太保设计的圈套。
由于海德里希杀人手段极其残忍,他被希特勒有意培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拥有着“金发的野兽”、“铁石心肠的人”、“纳粹的斩首官”、“死亡的追随者”、“纳粹魔王”、“第三帝国的黑王子”等许多恐怖称号。
也许你会猜测,到底是怎样一个穷凶极恶的魔鬼,才能获得如此众多令人颤栗的称号?
可真实的海德里希却非常让人出乎意料。
海德里希年轻时的颜值非常之高,金发碧眼,眉清目秀的,穿上军装更是颜值爆表。
即便年龄大些,也丝毫没有油腻大叔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干练。
由于生于音乐世家,海德里希的音乐基因也十分强大,小提起、钢琴样样精通,妥妥的文艺青年一枚。
放在现在,甩小鲜肉好几条街没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擅长游泳、马术、田径、击剑等各项运动,经常在一些高端舞会中出没。
毫无疑问,海德里希就是希特勒口中所谓的严选民族。
而真实情况是,海德里希也是犹太种族。
他小时候因为自己的身份备受羞辱,这也导致他心理极度扭曲,最后竟然成为屠杀同胞的刽子手!
就是这样一个面容姣好的美男子,在犹太大屠杀中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发指。
1939年9月德军的铁蹄踏碎波兰,海德里希作为总指挥,对犹太民族疯狂施暴,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海德里希竟将这些拍了下来,作为自己打胜仗的光辉历史,闲来无事作为消遣的娱乐节目。
两年后,海德里希升为德国党卫队的最高指挥官,对已经被占领的欧洲国家人民,尤其是犹太人的镇压、屠杀变本加厉。
无论是怀中有襁褓婴儿的妇女,还是壮硕的男人,无论有没有反抗,纳粹像割韭菜一样,残忍屠戮手无寸铁的平民。
把他们集中起来关进小木屋里,只需一个手雷,几十个人的生命就瞬间消失。
成百上千的人排队站在挖好的坑边,纳粹像练习打靶一样挨个处决,死去的平民血流成河,数不清的大坑被很快填满。
海德里希一如既往的变态,将屠杀的过程全程录下。
为了加快屠杀速度,海德里希频繁而大规模招募士兵。
他的口才也像希特勒一样非常具有煽动性,经常对手下的士兵洗脑,理由义正严辞,慷慨激昂。
杀戮,对个体而言很残酷但对党卫军,会变得更强壮
有些纳粹在刚开始杀人时,会恶心呕吐,但时间久了就变得麻木不仁,像海德里希一样,权把杀人当成乐子。
海德里希的杀戮范围越来越大,无辜的亡灵也越来越多。
但这样一枪一弹的处决平民太耗费弹药,效率又太低。
终于在1942年1月的万湖会议上,他制定了更“现代化”的屠杀方案:犹太大屠杀最终解决方案。
也就是令人发指的犹太集中营大屠杀解决方案。
此时的欧洲各国,不论是纯犹太人,还是有1/2、1/4犹太血统或者和犹太人通婚的人,人口数量达到了千万之巨。
这些人统统被视为海德里希的屠杀对象。
他们按性别划分,能工作的去修铁路桥梁,让其自然减少犹太人数量,对于其他人,申请更适合的大规模屠杀方案。
危机时刻,“类人猿”行动终于踩着点奏效了!
“类人猿”行动是丘吉尔针对海德里希专门制定的刺杀行动,目的就是结束海德里希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
执行此次刺杀任务的,是伞兵扬·库比斯(杰克·奥康奈尔饰)和约瑟夫·加比希克(杰克·莱诺饰)。
哥俩孤身潜入布拉格,在捷克反抗组织的掩护下伺机行动。
经过长达6个月的缜密准备,历史性的刺杀时刻终于到来。
1942年5月28日,刺杀小组一行七人在海德里希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相互照应。
而人面兽心的海德里希希望以亲民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没有带贴身侍卫,只有一个司机伴其左右,一路悠闲,毫无戒备。
说时迟那时快,加比希克突然冲出来,手持机枪向海德里希扫射。
海德里希也被眼前一幕吓得魂不附体,哆哆嗦嗦的立马掏枪。
眼看马上就要结束这个恶魔的生命了,没想到机枪卡壳了!
此时的海德里希也从慌乱中反应过来,掏出手枪朝加比希克一通乱打。
但子弹好像中了邪一样,从加比希克身边拐弯就走。
埋伏在一旁的扬·库比斯见势不妙,继而发动了第二次袭击,向海德里希的车底扔了一枚炸弹,车子当场爆炸起火,海德里希腰部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
正当逃回安全场所的刺杀小组,因没有直接杀死海德里希而懊恼愤怒时,没想到9天之后,海德里希这个恶贯满盈的杀人机器因不治身亡,蹬腿见了阎王!
而根据记载,那枚炸弹是针对海德里希特制的,全身涂满了致命的毒素。
海德里希曾经用毒气屠杀犹太人,最终死于生化武器,也是“死得其所”了。
但是,这也是屠杀的开始。
海德里希死后,希特勒怒不可竭,盖世太保对捷克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先后有上万人被捕,好几千人被杀。
而扬·库比斯和约瑟夫·加比希克待过的村庄利迪策村也惨遭纳粹血洗:所有15岁以上的173名男子全被枪杀,妇女和儿童押送集中营。
全村104名儿童大多数在波兰切姆诺毒气室被害,战后生还者仅有17人。
纳粹还放火烧毁房屋,村庄夷为平地,企图将其从世界地图中抹去。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利迪策惨案,也是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雕塑《利迪策村的孩子》最终,刺杀小组以及帮助过的人都没能幸免于难,全部英勇就义。
而让人感慨的是,在纳粹找到他们时,凡事手中有武器的,全都奋起抵抗,能杀死一个算一个,直至拼完最后一颗子弹。
在最后无力回天时,他们也誓死不做俘虏,或是饮弹自尽,或是吃毒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没有惨叫没有后悔没有口号,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又是怎样的一种信仰!
悲壮而执着。
纵观整部电影,影片在讲述的过程非常克制。
作为二战题材电影,《刺杀盖世太保》没有像《敦刻尔克》那样有惨烈的轰炸,也没有《血战钢锯岭》般激动人心的冲锋陷阵。
它只是沉稳而高度还原那段惨痛的历史,也目睹了纳粹党令人咋舌的残暴行径,尤其是对无辜百姓,儿童的残忍毒杀。
没有刻意渲染情绪,也避免了套路化的说教公式,但整个过程像是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后涌出两行热泪。
我们愤怒海德里希的残暴,可怜被屠杀的公民,感慨刺杀小组的英勇无畏。
但我们不理解战争,就像不理解,纳粹为何屠戮儿童一样!
IMdB公布的电影时长:120分钟院线版本电影时长:100分钟首先,为什么说是两个版本,因为不只是剪辑后电影时长的不同,许多地方也有诸多改动,我先在影院看了100分钟的版本,又在家看了一遍120分钟版本,对比了一下,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指正。
1.影片开头04’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服役时,演奏小提琴并进行击剑训练一幕100分钟版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字幕“1929年,海德里希还在海军基地服役”,然后直接是他在火车站接情人克里斯蒂娜来找他。
个人认为这段对交代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性格背景和出身还是很重要的。
海德里希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的父亲理查德·布鲁诺·海德里希(Richard Bruno Heydrich)是歌剧演唱家和作曲家,外公则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
莱昂哈特(Reinhart)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父亲创作的一部歌剧中的一个悲剧英雄主人公(或许就是他垂死前念出的那一句歌剧的出处?
),而他的中名Tristan来自他父亲钟爱的瓦格纳歌剧经典《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所以他的出身严格说其实并非底层,而且从小就培养了极佳的音乐素养。
而我觉得从击剑一幕显示出早年的海德里希就很有狠劲,充满着报复和不择手段的求胜心理,当他处于上风时把对手一直逼出界也不停手,处于下风时则采用严重违规的推搡人等手段。
这段其实是开头剧情很好的blend in,100分钟版可能觉得没必要所以没展现。
2. 05’49 海德里希和情人克里斯蒂娜不可言说的镜头。
这段主要回答了军事法庭上法官的两个问题:“Did you have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this young woman?”还有“她说你们两人已经订婚”。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言说的镜头专门聚焦在克里斯蒂娜中指上的订婚戒指。
所以海德里希或许是因为遇见了丽娜才单方毁了婚约。
事实是1930年12月6日,19岁的丽娜第一次遇见海德里希,12月18日两人就宣布订婚,但此前克里斯蒂娜已经与海德里希交往了好几个月。
真是比闪电战还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婚。
所以克里斯蒂娜愤恨恼怒下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不难理解。
3. 10’00’’ 部分海德里希和丽娜在火车上的谈话100分钟版没有。
丽娜带海德里希去见父母乘火车的途中,提到她是纳粹党党员,并询问海德里希是否介意这一点,100分钟版海德里希答“不介意”。
120分钟版丽娜说:“你必须得读读他写的书”,海德里希问“什么书?
”,丽娜吃惊地表示海德里希居然未听闻过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并告诉他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段重要之处在于,海德里希并非一开始就是纳粹,他在被海军解职、前途无望之后事业上彻底陷于绝境,是丽娜介绍给他上升势头正猛的纳粹党,并一再鼓励海德里希从希姆莱新近成立的党卫军内寻找事业契机。
4. 11’50’’-12’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主持升旗仪式。
就是简单的十秒钟海德里希号令全体举枪、敬礼、升旗。
看似可有可无的一段,其实重点在于海德里希此时敬礼升起的国旗是黑红黄三色旗(与现在的德国国旗基本一样),这是1919-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旗,再次证明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纳粹。
从1933年1月30日起,纳粹党胜选之后官方认可的旗帜改为只有黑白红帝国三色旗和中间是万字符的纳粹旗了。
在影片后面党卫军于“长刀之夜”清洗了冲锋队并枪决了曾与希姆莱、海德里希同桌共进晚餐的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后,有一个镜头是魏玛政权时期的黑红黄三色旗被燃烧殆尽,标志着海德里希阵营的彻底转变。
5. 22’30’’ 和妻子丽娜的不可言说镜头。
6. 23’50’’ 海德里希和丽娜带大儿子参加纳粹游行,100分钟版少了丽娜指着希特勒的画像告诉大儿子Klaus,这就是德国未来的领袖,他已被任命为总理(此处应该是在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任chancellor时发起的庆祝游行)。
7. 27’00’’ 海德里希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举办了庆生趴踢,希姆特地莱来参加亲友聚会并与丽娜有一段对话。
重要之处在于展现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一家的亲密关系。
正是此处点明了英文片名“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即照应原著小说名“HHhH”。
Laurent Binet原著的四个H指的是“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意为“希姆莱的大脑叫海德里希(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
估计英文片名为了对应原著名称,所以用了“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中的四个H. 因为100分钟版没有这段,所以自然照应不了“铁心男人”的片名,因此中文片名只能译为“刺杀盖世太保”。
(不得不吐槽一下这片名,海德里希根本不是个一般的盖世太保,作为党卫军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在他指挥下的RSHA涵盖了盖世太保、犯罪警察部队和党卫军保卫处等若干重要部门)。
还有是,这里展现了海德里希在家庭生活中刚开始是非常贤夫良父的形象,后面与妻子丽娜关系降温,100分钟版因为缺少这段,直接切到了媳妇生娃海德里希都不在场,而是忙着观看入侵波兰的录影,其实这里媳妇应该已经生第四个孩子了,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冷漠那估计丽娜也不会嫁给他。
8. 31’00’’ 德国国防军将军去的妓院里,有一段展现妓院大堂的镜头(请自行想象),100分钟版改为直接领进了房间。
9. 35’00’’ 海德里希教儿子弹钢琴,并告诉妻子他已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占领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今天捷克的一部分)的代理总督。
妻子讶异于这么重要的任命丈夫居然一个月来只字未提,从原先事业上妻子的建议至关重要到独守空闺的家庭妇女,这里也显示出二人亲密关系的不复。
10. 52’00’’ 海德里希的副手穆勒在向他报告发现皮尔森附近挂在树上的降落伞的调查进展前,还有一段海德里希击剑练习。
100分钟版因为没看到这段,直接上来就报告了,我还纳闷海德里希不穿军装穿个连体服干啥......原来是击剑服。
11. 63’00’’ 扬、约瑟夫和地下抵抗组织“三王”最后仅存的一位莫拉维克在郊外马厩见面。
100分钟版直接就切到莫拉维克抵达马厩布置任务,120分钟版约瑟夫所住家的男主人(后面与儿子一起服毒自杀)驾车带约瑟夫来到马厩。
两人闲聊等待时,扬给约瑟夫闻了闻女友安娜给他洗头发用的薰衣草洗发水。
这里影片与历史略有不同的地方是,“三王”之一的约瑟夫·马欣(Josef Masin)影片中拒绝交代而被海德里希处决,事实则更为痛苦,他一直被酷刑逼供两次试图自杀,但一直被折磨到被海德里希遇刺事件之后才出于报复被枪决。
12. 68’00’’ 决定实施暗杀行动前夕,扬的女友在房间跳完swing给他看之后,询问起扬和约瑟夫是如何认识的。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这里也提起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扬是捷克人),两人在两年前前往波兰克拉科夫参加自由军的途中结识。
由于100分钟版没有这一小段,因此当结尾教堂地下,两人举枪准备自我了断前,扬说了一句“克拉科夫,记得吗?
”100分钟版没有了前文的铺垫,可惜。
另一个有可能是被我过度解读的点在于,这里导演专门提到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像是为他们正名。
一般的历史观念似乎是,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捷克人奋力反抗,而斯洛伐克人倾向与占领军合作。
历史向来不是黑与白,这里刺杀行动的执行者中就有斯洛伐克人,而当纳粹掀起疯狂报复行动后最后出卖了所有人的Karel Curda是捷克人。
也许导演想指出,所有国家、民族在当时中都有反抗者、也都有合作者,由此为斯洛伐克正名。
13. 88’00’’ 约瑟夫所住家庭的反抗组织女成员在去教堂给他们带物资前,与年幼的儿子有一段对话。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孩子一边自己玩桌游,一边询问母亲“表哥”们都去哪了,突然严厉起来的母亲警告他绝不能提起这事,年幼的孩子由此推断出“表哥”们不是一般人,也间接知道了他们的藏身地在教堂。
14. 93’00’’ 海德里希在爆炸受伤后,最后提供给了希姆莱所谓“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然后闭眼了。
100分钟版我记得清楚得听到丽娜看到海德里希最后一口气,说了句“no”然后微微抽泣。
但120分钟版本的丽娜没有说话,似乎预料到此刻的到来。
影片结尾 120分钟版本结尾三句话:“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被抵抗组织刺杀的最高阶纳粹军官,希特勒曾向希姆莱表示海德里希的死比战争中的损失更巨大,海德里希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原本是巴黎”。
想必作为法国导演,Cedric Jimenez对最后这句话的用意,可以更好地引起法国人对这次暗杀行动动机的共鸣。
100分钟版本结尾改为科普利迪策大屠杀和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第一次看电影全场只有5个人,大概大家都去看正义联盟了。
漫威动画里,英雄都能打败坏人,大家都看得很开心很过瘾,而现实生活是多么无力。
看完之后才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的,而且去年就出了版也是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没有看过,不过看介绍应该是完全以两位捷克士兵为主线的,而这版相当于是一个盖世太保的线一个俩战士的线。
有评论针对这种叙事方式的,我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我只针对这个故事来说。
二战时欧洲战场与中国不同,他们的杀戮是针对犹太人的,而不是说针对一个国家的,至少名义上是这样,那么在很多国家的大多数人,甚至是国家层面的军队,都存在一些妥协来换取和平的情况,好像说攻占巴黎时巴黎大门是大敞开完全没有抵抗的那种,法国警察还帮着德国人打击犹太人么。
国家都妥协了,我也不是犹太人,我们几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
很有可能的是根本无法改变战争局势,但自己在送死。
但是所有人都妥协么?
坏人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么?
像那段话说的: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容忍他们对犹太人的杀戮,容忍他们对自己国民的杀戮,对自己国家权力的侵犯甚至接管,其实就是在为以后更多的容忍铺路。
所以这些战士们真的挺勇敢的,明知自己力量渺小,在送死,他们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不是在狂热的易怒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驱使下,他们也想和自己爱的人好好活下去,可他们仍选择不妥协。
同样勇敢的还有那些默默帮助他们的普通人,他们也怕死,如果不帮他们他们确实有可能会活得更久,甚至安全活到解放年代。
很像我们现在社会中碰到的很多问题。
其实人人都是相关的,容忍跟漠视只会让某些人一步步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
电影中还有个点让我印象深刻,那位盖世太保在弥留之际还想着所谓的革命事业,呵呵呵,也真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了,说不定他还觉得自己为革命献身挺光荣呢…人的脑子陷入偏执后实在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人还很有能力很有条理地实现他偏执的想法,而战争很容易让这么一群人陷入无节制无制约的偏执狂热的状态,这尤其可怕,看看这世界上,到处都发生过这种事,现在大概也在发生,比如那些极端组织。
最后,觉得还是要补些历史,比如二战最后盟军能胜利的关键因素到底是啥呢,是美国么?
个体很伟大,但也终究太渺小,社会发展的趋势究竟在哪里?
看完之后挺难受的 室友从某个地方弄来了两张免费券 我们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电影院看的 因为门禁原因 宿舍到点会锁门 选了这部时间合适的电影 整个影厅只有我们两个人 提前五分钟入场之后 等了挺长时间也没开播 后来问了里面打扫卫生的阿姨 电影是不是不给放了 阿姨说放呢 然后延迟了七八分钟才开播 因为开头还有好几分钟的广告 里面那两个要刺杀海德里希的小伙子我怎么都分不清谁是谁 开头看着看着要睡着了 电影院冷的不行 电影里的画面也都是灰暗调 更冷 枪击声到处都是 结局看着看着又揪心的不行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我不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因为我想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安静地待着 我一点都不想动 室友在旁边一直说 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为什么不继续挖下去呢 为什么……就死了呢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这个电影看的我觉得天都更黑了些 可能是我自己过于悲观 和电影无关吧 值得看 但不推荐去电影院看 建议自己在一个封闭的场合看 那么你想哭你想笑你想暂停你想重复 你都可以自己控制
文/梦里诗书对刺杀纳粹德国海德里希事件的改编,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前段力图还原再现海德里希的人生轨迹,后段则再现整个刺杀事件的过程,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前段还是后段,都没能给人带来一股震撼的力量,反而这种方式造成了电影前后难成一体的割裂。
在前有《类人猿行动》同一事件,珠玉在前的境况下,《刺杀盖世太保》比前者更多的是被行刺人海德里希的视角。
电影耗费了进半的时间去回溯他一步步从失意到得意,成为纳粹党卫队警察上将的过程,但颇为遗憾的是俨然快被拍成海德里希传的电影其实根本没有能真正走进这一人物,杰森·克拉克的演绎只是让人看到了一个鲁莽野蛮的屠夫,而并非真实历史上那个儒雅睿智却行事残酷的纳粹魔鬼。
这种偏差,不仅让人出戏,更破坏了电影寄望的深度。
当我们看完了一场难如人愿,简化版的《海德里希传》后,电影也终于将镜头一转切换到了两位英国兵的视角上,但这个时候留给这场刺杀行动的时间已然不可能同《类人猿行动》那般充沛,这就导致了刺杀行动事件被大幅简化,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明显又没有曾以执导《超市夜未眠》名声鹊起的导演西恩·埃利斯那般的紧凑,松散拖沓的观感,对比前者自觉是相去甚远的。
《刺杀盖世太保》最为令人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纵观全片,电影一面将着力放在了对类人猿行动中那些勇敢士兵不惧困难,敢于牺牲的浩然正气而另一面的前半段虽然也是旨在批判纳粹独裁、种族迫害的恶行,可难以真正走进海德里希这一人物的展露,实则没有去提升电影的格局,反而变成了一场无力的宣讲。
电影后段也在匆匆忙间人物显得都尤为脸谱化,贪多求全的野心最终换来的只是平庸。
不管是纳粹魔鬼的成长之路,还是为国牺牲的反抗者,其实两条线索都是可以大放异彩的反法西斯选题,但强行将二者拼凑为一形散神乱的《刺杀盖世太保》,只是一场心猿意马的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先说演员吧,男主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好歹历史向的影片,原型相似是基本要求吧,可惜杰森·克拉克属于那种粗壮型的澳洲人,和原型海德里希高挑细长差别太大,加之,杰森·克拉克的演技也没有达到当初Kenneth Branagh爵士在《Conspiracy》 中整容般的演技……所以,原型那种精通音乐彬彬有礼却如铁石一样残忍毫无人性的反差感别没有出来……(又想拿《Conspiracy》 做比较了╮(╯_╰)╭不过看看演员阵容,有点欺负人了,哈哈)然后第二个无法接受的点,就是导演不知道为什么,篡改了原型海德里希的发家史,从片中的叙述来看,就是一个贪图女色狂热爱国的小军官在认识了贵族出身的妻子后被引进纳粹,然后青云直上。。。
而实质上海德里希的父亲虽然没落也是当地颇有声望的音乐学校校长,他外祖父更是赫赫有名的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创始人,他去见希姆莱也是自己的教父欧根亲王的引荐。
把他告上军事法庭前女友出身大军火商,与海军关系密切,而他后来的妻子才是普通平民……我不知道电影中塑造的靠妻子的引导发家然后背叛妻子,还刻意拍摄若干莉娜落寞流泪什么的画面是为了通俗化的讲述狗血剧凤凰男吗(而且床戏是干嘛的,莫名其妙突兀的两段床戏还尺度极大。。。
)。。。
我专门重新翻阅了小说,这些情节完全是导演自由发挥的呀,隆古尔奖得主表示不想背这锅。。。
而且莉娜在回忆录中的确写过在布拉格和海德里希发生了过争吵,原因是海德里希过于热衷工作,长期呆在市中心办公室不会郊外的住宅,争吵的结果是海德里希道歉后保证尽量每天回家——这也是后来暗杀他时作息时间调查准确,每天固定路线时间从郊区往返市中心办公室的一个重要线索,但是电影处理成了什么玩意╮(╯_╰)╭有半点线索交代吗。。。
原著小说的标题是HHhH,翻译过来《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恕我直言,这片子里的海德里希就是一个暴发户一般的蛮力打手暴力份子,而非后期希姆莱都要忌惮的SS二号人物。
先马个档,一会有空接着说……
盖世太保,法西斯德国的一个秘密警察组织。
采用秘密的和恐怖的方法,对付被怀疑为叛国或叛乱的人。
1933 年建立。
纽伦堡国际法庭定为犯罪组织。
二战题材的片子,完整的叙述了一个刺杀故事,片中两条线一条海德里希的纳粹之路,另一条是刺杀海德里希之路。
其中贯穿热烈爱国情、凄美爱情、无懈可击兄弟情、温暖亲情以及人性的考验。
几个细节穿插的也很巧妙,里西和妻子刚在一起坐火车的时候望着远处的麦田感叹德国的经济萧条只有寥寥几个农夫在收割,结尾妻子和儿子在汽车上再次经过时,麦田上一无所有,他们终其一生所效忠的纳粹党到底是怎样的?;海德里希在暗房中独自观看屠杀犹太人的视频,妇女、孩子、老人哭喊中被冷冷的子弹射杀,他脸上未有任何表情变化,冷峻的让人毛骨悚然;刺杀结束后,本计划借挂棺材逃出,结果被告密者告发,棺材终成了他们的棺材;对了,影片结尾俩兄弟在死亡面前奋力砸墙希望逃生,让我想起了申肖克的救赎,但是导演很棒,没有狗血的让剧情发生奇迹,真实展现血淋淋战争,他们约定在另一个地方一起追逐阳光后,自杀而死。
观影后,我总想,如果没有告密者他们会不会逃出地狱去美国,在自由女神像下微笑;但是想想他们不会,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活下去而失去更多的生命,已经有一个村长因他们而被血洗;假使他们真的逃到美国,他们也会天天收到内心的折磨纠缠,这样的活着如同死去。
如此多的流血才换来如今的太平,希望人间多些善良和爱,让爱和和平永存!
虽然影片普普通通,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观影,看看昔日,想想今朝。
《刺杀盖世太保》还原了纳粹帝国的重要成员海德里希短暂的一生。
影片以唯美画面勾勒了这个“第三帝国的黑王子”的生平,他出身于音乐世家,天资出众,勤奋、性格内敛而刚毅,小提琴拉得出神入化。
金发英俊,意气风发的海德里希和普通年轻人一样陷入情网、又因偷情而被海军开除,跌入人生低谷。
后在妻子的激励及他人引荐下,他加入了希姆莱的党卫军安全部门,从而得以实现其“反犹主义”宏图,将其卓越的管理才能、意志力运用到极致,并得到希特勒的高度赏识。
在他逐步的“灭犹计划”安排之下,整个欧洲陷入恐慌之中。
同样,捷克地下组织及英国情报部门也认识到,清除这个杀人魔王的重要性。
于是,一个捷克伞兵小组潜入了布拉格市郊。
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演练之后,刺杀终于在历史性的那一刻发生。
当恪守时间性的海德里希的敞篷吉普车驶入预订地点,第一名刺客冲到车前,举起步枪瞄准时,意外发生了,子弹卡壳,而海德里希的临时司机也意外地踩住了刹车,同时,另一名刺客扔来了手榴弹。
一连串意外并没有阻止“杀人魔王”进入地狱,身负重伤的海德里希虽被送入当时最好的医院抢救,还是一命呜呼,临终,仍不忘呈交灭绝犹太人工作计划簿。
然而,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纳粹疯狂地进行了报复行动,整个捷克村庄的老幼妇孺被屠杀,伞兵小组成员一一被捕、自杀,影片以悲剧告终。
影片呈现出两组对比,一组是踏入人生宏图的“金发的野兽”,海德里希投身于灭绝犹太人的工作,对妻女的漠不关心;另一组是梦想和平,单纯的年轻伞兵在执行任务期间对爱情的向往。
我们看到,当爱情遇上战争,当玫瑰遇上血雨腥风的悲惨结局。
我曾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感,参观过奥茨维辛集中营,在墙上的玻璃框里,装着一幅幅犹太人的照片,那是每个进入集中营的档案,其中,有个眼神清澈的少年,脸上还洋溢着纯真又腼腆的笑容。
从下方注明的生卒年份推断,他在进入集中营的第三天就被送入了毒气室。
走出关押犹太人的营房,七月艳阳下,阳光焦灼地炙烤着大地,但戒备森严的集中营里却依旧弥散着灭绝人寰的气息。
当我走到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时,无意间,看到一株娇嫩的小花盛开在光秃秃的土地上,那么扎眼,那么执拗,给这片死寂的土地带来了生机。
奥茨维辛集中营墙壁上那个清澈眼神的少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假如,当年德国没有纳粹,就不会有希姆莱、海德里希的“反犹杀人计划”,也许这个孩子应该会成长为一名犹太学者;假如海德里希没有加入盖世太保,也许他会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也许会和卡拉扬、阿巴多那样的大师同台演出;假如那个单纯的捷克伞兵在和平年代,一定会与有情人终成眷属。
再多的假如也不能挽回历史的悲剧,当下,人们对和平、生命的向往,将如那贫瘠土地上自然盛开的野花般绽放,生生不息。
愿和平永存。
除了演员,也没什么看点了。
主角太丑
有一场戏让我想起暗杀
其实剧情挺乱的
太温和
两个捷克的伞兵刺杀了纳粹高级军官海德里希,代价是平民遭到报复性屠杀,有人告密,与此相关的反抗者们遭到搜捕和杀害,最后,伞兵举枪自尽,两人最后的镜头如此单纯而有感染力,为了自由和平而牺牲的人们。
平实。残酷。
原版双视角的展现让人感觉洗脑真有效8618反人类就是那么彻底。可惜还是少些人物刻画
很久没看好的电影了,这个算一个,上豆瓣来看看分数,发现我的趣味跟豆瓣上的评分相差越来越远了啊。
没什么特色,男主角倒是很日耳曼人,女主嗯嗯呃
鄙人以为,对海德里希的私生活过多描述了,应该在他的“丰功伟绩”方面多些粉墨,才更能体现刺杀的意义和这些烈士慷慨牺牲的悲壮。
看到评论里有的童靴说通篇的fight有点血腥。但是在战争年代,真实的状况就是这样:战斗,反抗,牺牲;再无限循环。稍有片刻的温柔也只是让你喘口气补足血,继续战斗。最后:无论黑白都有自己的信仰。
冷酷
不知道的还以为看的是海德里希的传记电影,镜头滥用,叙事沉闷,节奏无力。情感戏的渲染非常没必要,交织的两条叙事线主次不明,平庸至极,就战争残酷性而言,和《类人猿行动》没法比。
平铺直叙还换了次视角以至于有点没有重点,但无论如何屠杀平民的部分都太残忍。化完妆的Jason Clarke甚至更像希姆莱而不是海德里希。路人角色都要Mia Wasikowska来演是为了什么……教皇曾劝我不要看,然我还是看了,真是用心剪过因为几乎看不出来哪剪了(๑˙ー˙๑)
75分。原来六一儿童节,是为了纪念被法西斯屠杀的儿童,以及呼吁保护儿童权益而设立的。
刺杀海德里希 第四版 此部唯独无捷克参与
20190427晚19:45第102部:现代人不会再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视死如归,看了皇朝就知道了,在战争中,人就回归了动物。
看到最后两位青年举起手枪对准自己 内心突然害怕 想到自己如果面对死亡会如此淡定吗 不能细想
怎么拍得这么平庸?故事表达、剪辑和节奏很成问题,不同桥段之间衔接生硬。Jason Clarke长得一点也不像海德里希,裴淳华演19岁的Lina也太过牵强了。Mia Wasikowska的角色不知作用何在,Jack O'Connell帅气扑面。教堂大战掀来全片高潮和最精彩之处,来日一起在克拉科夫相聚![100分钟版&120分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