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衛的爸爸去阿月家找他和妹妹时,和阿月还有妈妈打了起来, 奶奶很帅气的抽了他一个耳光,说他没用了,然后他安静了, 我以为,我以为,他会幡然悔悟,他会奋发图强,他会重新振作,结果, 阿月见到那个写着“妈妈,爸爸要带我们去找你了”的小船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男人是彻底的没希望了,居然去自杀,还要拉着两个小孩子做垫背,唉, 难不成是奶奶的话刺激了他还是怎么着?
教训朗的那个男老师,是不是做的有点过了?
不还球就不还球呗,还非要给戳破了,没见过这样的。
喜欢台湾校园青春剧一贯的风格,湛蓝的天空,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地,清澈的水,干净的街道,飞驰而过的单车,好听的音乐,还有听不懂的闽南语……轻轻吟唱“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我们如果忘了怎么做梦,谁来制造笑声?
”是呐!
虽然刚过谷雨,夏天的头还没有探出来,我却想说说电影《夏天的尾巴》。
剧情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台湾的四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一起演绎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快乐的故事。
感觉像一部很长很长的MTV,清澈悠扬的民谣伴随始终,好像梁静茹或者五月天音乐电视中出现的忽而颜色对比度强烈,忽而光线模糊的画面。
我们不是在音乐中逃避,就是在音乐中放纵。
绿稻田和白衬衫金子般的阳光,大片大片碧绿的稻田,随风飘啊飘的彩带和随风转啊转的风车,清澈的水渠,太多《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子,太多日本青春片的影子,无不昭示着台湾电影中日系影片的影响,而相关的大陆影片,则色调相对凝重,青春相对凝重,没有了台湾纯情中的一点点忧伤,没有了乡村荒地边废弃的集装箱前那样放肆的笑容,有些奇特的语言氛围,女生们的短裙在风里显得这么干净,同时,响起清澈的歌声和吉他声,这些感觉,会不会和那位站立在稻田中央,用耳朵连接到另一个世界的少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呢?
单纯的喜欢片中的不破朗对于足球的热爱,是那么单纯,每天一个人就是踢啊踢,单纯的喜欢,单纯的执着,年少的我们都一样,执着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在乎什么,就是最初的感动,有时候居然被自己的执着感动。
老师恨铁不成钢或者是恨铁不是钢,用螺丝刀戳破了足球,男孩难过的不是老师的失望,而是自己的信仰受到了挑衅,我们不是也经历过那些被老师无情罚没“违禁物品”的时期么?
那时候多么恨老师啊,而随之桌子上出现的女孩子送的一个新足球,上面写着“不破+朗朗=超人”的时候,内心最纯的心弦被拨动,纯的让人无地自容,就像朗手中吹散的蒲公英,忧伤也随风而去了。
奇怪的关系那时候的老师们在我们眼里无非就是两种身份,一种是不可企及的暗恋对象,一种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对象。
而对于我来说,第一种身份有些不可想象,第二种身份则是不容置喙的。
关于梦想关于少年的梦想,关于青春的太多事,或者有关,或者就是青春。
当我在走廊上因为一次犯错而罚站的时候,我渴望的是飞翔,就像电影里阿月唱的——男孩有双翅膀 是灰色飞翔着和蓝色融合成云彩,可惜折断了翅膀,流光的鲜血才发现,其实梦想碎裂的时候,正是我们飞翔欲望最高涨的时候。
我现在反而有些怀念那些被罚站的日子,想想虽然身体被舒服在走廊上那个方寸之地,可是那时候的梦境是多么宽广,那时候我的双眼多么明亮。
青春不再陈怀钧说:“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
”而我们的青春,我们最初的爱情,或者我们根本不懂爱情,统统所有的一切,都会死去,直到我们长大,回首发现,我们怀念的不是那时候的自行车,不是那时候女孩的笑容,不是那时候满天飞的作业本,而是成长过程中一种膨胀的快感。
而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那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疯狂。
于是想起《开啦》上面白露的那篇《凤凰花开的路口》里面写到的:我终于明白,毕业,不仅仅是告别一所学校,告别一些人,更重要的,是告别一个时代;重要的不是我们告别哪所学校,告别哪些人,而是告别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那么的年轻过,我们曾经那样的肆无忌惮,我们曾经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年轻。
2008年4月22日
[夏天的尾巴] 写下电影名字的时候,那个心脏脆弱的姑娘一直在眼前晃。
我禁不住想要再去看一遍。
没有来由的。
某天睡不着的夜里随意翻看一些电影介绍。
看到这个名字,于是忽然很触动。
夏天的 尾巴。
似乎永远是在最沉的夜晚才能够安下心看一部电影。
阿月在学校演出里喘息唱起歌曲最后直直地倒下去。
怀钧在人群里焦灼的目光以及渗血的拳头。
徐以唯的温柔细腻。
朗的足球和他的笑容以及徘徊于梦想现实的忧郁游离。
郑雯莉的办事利落和鬼灵精怪。
在写这里的时候,找到 尾巴 的原声带来听。
Enno自己唱的。
也就是阿月的扮演者。
我一直喜欢吉他伴奏的歌,当你听到吉他似弱又强的节奏配合Enno清澈奔放的嗓子那么真的可算是享受了。
我一直热爱着 尾巴 里的那条长长的河流,会有写着孩子心愿的纸船随波飘荡。
望过去,没有尽头。
就像我们乖张而平淡的青春就这样流淌过去,里面写满了我们大大小小的心愿,它的名字叫 未来。
我喜欢看朗踢球的样子,一脸满足。
于是忽然就明白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坚持。
梦想就是锲而不舍。
我喜欢看阿月坐在河边自弹自唱,苍白细长的手指。
分明的骨节。
淡然的眼神。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也会像阿月一样好好活下去吧。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也会像怀钧一样坚定地爱下去吧。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也会像徐以唯一样温柔安定笑容恬静吧。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也会像朗一样循着梦想的轨迹一直一直走下去吧。
是的。
它是在最脆弱的时候滑进我的生命,凉夜里我手捧细玻璃杯,里面装着透明的热白开,淡淡的雾气,然后我透过雾气看着液晶屏,上面是这些孩子的悲欢离合。
我突然就想起自己以前写下的一句话:生命依然是在夜晚的休寂里听见惊蛰
停止了发烧,打算看个清新小片子舒活一下筋骨。
四个半大不小的孩子,闹腾了一个夏天。
音乐,爱情,奔跑,所有青春文艺片儿的小情小调都占齐了。
可是这片子就像《蓝色大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大拌菜,处处可见他们的影子。
绿色的稻田,几乎总是在后面穿来穿去的火车,让我不能停止回忆“莉莉周”。
而单车,那有些耀眼的阳光,和人物性格的设置就是“大门”的翻版。
片中有一个镜头,陈怀钧在前面骑车,家月在后面跟着。
镜头安排和“大门”一模一样。
甚至远处的家月看起来也像孟克柔。
也许这只是向他们致敬,但是总觉得少了些味道。
看完这部电影,记住的台词只有“我的青春和爱情都已经死了。
”这话太让我喷饭了。
因为,说话者前一分钟还在和师生恋纠缠的你死我活,后一分钟就和会弹吉他的女同学上演亲纯吻戏了。
青春片看的太多了,当我的青春已经几乎消逝殆尽的时候再看,实在有些自讨没趣。
他们太纯了,他们太耀眼了,他们太美好了。
我都不敢看,不敢替他们想未来。
十六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
十六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那个年纪,我喜欢每年四月走在街上,忽然到来的,春天的感觉.然后就是恶狠狠的夏天.漫长的假期,漫无边际的思维神经.那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的青春,真好.才不像五年后的这个样子,熬夜写论文,做作业,心里害怕未来,又只能硬着脑壳努力捱.关在某间宿舍里,拼命地写,赶.然后昏昏睡去,天亮又是另外一堆事情.我十六岁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我没有玩音乐也没有踢足球,没有暗恋学长更没有暗恋老师.我和很多寻常的高中女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窄小,所以反而不觉得害怕.没有电影里的漂亮小溪和草地,也没有单车载我和哪个男孩子的梦一起飞翔.印象深刻的就只是,每年秋天公车窗前那清凉的阳光.但是,我们都有一条小尾巴,它可以是任何一种梦想,张家月们带着吉他热爱生活,陈怀钧们爱过年轻的女老师,Akira们除了足球什么都不喜欢,就连乖巧的林雯莉们,也藏有自己的小心思.轻巧,沉静,可是旺盛如夏.所以我说,青春真好,我写青春风雅,青春灿烂,青春所向无敌可爱如夏天.就算是陌生人,也能在青春的残酷和优雅里,看出自己的线条.我们承认成长是种逃避的同时,更加以褒扬的姿态看待自己的青春,哪怕是失心疯,碎碎念,甚至偏头痛.都独一无二.
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自断其尾后它促使壁虎能再生尾巴。
台湾在2002年《蓝色大门》后,正式确立了名为“校园青春片”或“青春片”的亚类型电影。
往前追溯,其实在新电影时期,《风柜来的人》等也可以算是青春片,它们包含成长挫折的意味更多,而不是现在一味成风的小清新气息。
许多台湾网民感慨说现在国片出路不在岛内本身,而在于岛外。
侯孝贤和后新电影没得选择,这帮导演们除了身故的、放手的,其他都必须走国际路线(李安也是);青春片、纯爱片、同志片在台湾基本没啥前途,但还是往死里拍,互相催化结合。
在内地,无论是Jay同学还是桂同学,关注人群都是岛内的几十倍以上。
算到以拍商业片为己任的朱延平,他的市场一样是在大陆,不然早该一头撞死算了。
可以打个赌,新年初《功夫灌篮》的票房主攻必然是在大陆,周杰伦这棵“摇钱树”不知能否压过“烂片导演”之累。
内地不仅有为数更多的杨德昌支持者,在青春片的范围内,支持者一样人数众多,甚至可用忠诚来形容。
从《盛夏光年》到《练习曲》,这股热潮还未退去。
所以,就不难理解《夏天的尾巴》会有什么待遇了,用“捧”也不过分。
青春片的尾巴看来是想断也断不了,至少在大陆,它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年轻人有更多的手段去接触到除了电影院、电视机里的电影,其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必然会是青春片。
忘掉你记忆中那些毛头男和抱书女吧,《夏天的尾巴》用影像画了一副绝大多数人得不到也不可能再次得到的图案,帮他们粉饰了青春时光中的不完美,只剩下表面的真诚、善良还有美丽。
然而《夏天的尾巴》的编剧相当老套,也许是投奔年轻人的喜好,该恶俗的恶俗,该煽情的煽情,类似纸船诉真情、勇救小男孩的桥段更是直叫起鸡皮疙瘩。
善心的人们会想,这是郑文堂给女儿郑宜农拍的,也没啥好批评吧。
问题是鬼会因为这一点而去揣测导演意图,正如谁理会陈怀恩《练习曲》的“技术训练”之意,不过知道《经过》是献给台北故宫的到也有些人。
在很多角度上看,郑文堂都是00后比较可以信任的一位台湾导演了,想想同在最近一同出现的陈以文《神游情人》,光看剧情介绍都能想象那会是烂到令人发指,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位看过他三四部片子的台湾导演。
青色稻田,七彩风车,高压铁塔,列车隔三五分钟就轰隆隆驶过,远看一不留神还真以为是岩井附体,问题是都这时候了还搬学,岩井一时不拍片也不至于要炒冷饭。
周星驰说炒饭要用隔夜饭炒,问题炒这一出青春饭也隔了五年以上。
知了鸣叫,校园钟声,制服男女,“问题”学生,患心脏病休学的摇滚少女,师生恋的微积分少年,日本转学而来的足球小子,还有一成绩出众对周围人热情的女生。
不用说,这样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享受音乐、享受足球、享受淡淡的情感和害羞的初吻,这样的中学时代是无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神奇的是,他们居然能消除偏见,安慰鼓励,凑在一处享受夏天炎热太阳的炙烤。
千万别以为如封面海报那样躺破车厢顶上是多惬意的事情,你以为南部的太阳就是有天然防护罩,你去嘉义的田边晒上几小时,亚热带的夏天能开玩笑?
还是他们每天头顶的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总之,想学得皮毛又尽是刻意做作。
得承认台湾有着和日本一样的田园风貌,也有不错的白色制服和阳光男女(除去那该死的嗲味),但这就是故事完美和影片出众的先决条件了?
我说,他们四个还是先找片遮阳的绿荫再逍遥快活吧。
问题不止这么简单,看到张睿家演的陈怀钧在翻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那是彻底的服了。
不过想到编剧中就有郑宜农(Enno)这姑娘,那有什么老套的地方变得可以理解,这就是一部只给还残有青春情结的老小青年或少年追忆的电影,和不少人一样会去看过,却彻底免疫。
无论如何,相较台湾炮制的同志片,青春片至少看上去还舒服一点点,顺带对台湾片再表示下痛心。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810899/
喜欢“夏天”喜欢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女主角喜欢羞涩的男主角喜欢纯纯的爱情喜欢她们对小伟的关心。
青春真好我们要抓住它的尾巴,尽情享受
下午吃饭的时候看的<夏天的尾巴>... 如果能用一叠叠厚厚的提纲和练习来换回我屁颠屁颠的青春.. 我真是一百万个愿意... 纵使没有清澈的小河,没有干净的吉他声,没有小木桥上纯纯的kiss... 事过境迁的时候...回头看看都好唏嘘... 像莉香看到丸子在柱子上刻的名字,博子在毕业纪念册上看到的藤井树.... 我很想回头看看学长.除了残留的一点点急促的呼吸,更多的是模糊的记忆...模模糊糊的想到在公车上交汇的眼神,更多的是无数次的擦肩而过.. 直到现在,在回家的路上抬头看看上面的窗户,总是紧紧的关着...鼻子一酸,眼前尽是自己傻傻的喊着:乊哈哟! 偷偷的爬上对面的楼梯口,紧张的经过楼道,,,, 我想我是全世界最傻B的小孩...又要回到那个地方..那条路..一直经过...... 然后我会慢慢的忘掉那些感觉..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片段...听着Norah Jones < I've got to see you again >... 感觉自己站在黄昏的云端,俯瞰着大地... 真的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学生。
高中生。
夏天。
暑假,寒假。
台湾。
青春片。
少年,女孩。
轻快,忧伤。
树,草地。
乡村,小镇,城市的角落。
天空。
大海。
小天地,天空。
单车。
校园。
海边。
田野。
操场爱情。
同性恋。
三角恋。
青春。
长镜头。
吉他。
口琴。
你还觉得有意思么?
你还觉得感动么?
你还觉得不无聊么?
你还觉得很煽情么?
你还不觉得审美疲劳么?
还没受够这种模式化的庸俗电影么?
你还觉得这种片子很干净很indie很文艺很清新么?
你还觉得这种电影能触动你最里边儿的那片小小内心么。
你还没觉得这种片子就象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消费品么?
你还没觉得你的眼泪情绪以及品位过分的容易被某些心怀叵测的文艺投机商们利用了么?
电影的所有镜头都是淡淡的,似乎漫不经心,其实是导演的别有用心.一群年轻人的平淡的小故事.月因病而辍学,朗对足球的痴心,莉莉对郎的好感,怀钧对自己青春爱情的不能释怀,还有月与钧之间的模模糊糊隐隐约约.这些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浮躁狂放飘渺无可替代. 无所谓身处美国,日本,中国,无所谓身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我们都在努力挣扎在青春湍流里.努力地找寻可以作为青春的印记. 音乐,涂鸦,运动,那些可以发出声音的,那些可以冲击视觉的,那些可以让心脏砰砰跳动的,这些属于青春的所谓美好的东西.我们曾经并且直到现在还把它作为生命的东西. 爱情和友谊,在青春时期最容易迷惑和迸发的东西,也在经历着,遗憾着.钧说想听这样的歌,有些东西可以挽回有些不可以,而时间就是不可以挽回的,你走到了现在,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青春的意义就是她的一次性,过了就回不去了. 青春就是一场似是而非的梦,你以为你可以抓住所有的青春,其实只不过抓住了夏天的尾巴.
3.5颗星 有那么一点点像我们四个野宝宝 :) 音乐好好听
台湾电影一如既往的烂
我果然是配角命!!!~~~
很清新,看了就喜欢。喜欢那绿油油的稻田。只是看过《盛夏光年》后怎么看张睿家都像GAY。
看过好多台湾片和日本片里上学的路都是在一片绿绿的田间 很好小月的歌都很好听 还有他们练团时的音乐也都很棒
离6号出口不远...也可能更远...
不好看
那个,还是夏天的尾巴印象比较深刻。ps:是那只猫。
不想说啥
啊..我愛上青春電影..
生命周而复始,可能近在咫尺的东西,你一辈子都追不到。
打着青春的旗号说事儿。PS:没见过真能把弹吉他变成弹棉花的,开眼界了。烂片!
夏天跟著結他聲快樂的跳舞,出了一身汗,然後笨拙地笑了
绿色的原野+白色的T恤+干净的男生女生=青春
青涩的我农,歌声已经很令人过耳不忘。
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但没有一个中心轴,让人觉得太分散~~
我看不下去难道是因为我老了吗?
千篇一律了都~~~= = 校服 绿田 球鞋 青春 这种小成本电影永远试图说什么,但是感觉总是很吃力~~~~~
我发现对台湾的纯情片儿有点免疫了,估计是慢节奏有点让我不耐烦。不过这种片儿给人留下的更多的是感觉吧,不会有震撼深刻的感觉,但是一段时间后再听这段音乐,白衬衣脚踏车稻田校园少男少女会浮现在眼前。算文艺片儿吧这个。
张睿家很温暖,藤冈靛相当帅,以及ENNO那首给亲爱的你里面的歌词,“你不需要那么急着想成为一个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