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很好,小说改编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在。
情节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即使爱情的片段也是刚刚好的那种,少一点不够多一点过火,玛格丽特的形象很坚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出场,是在战争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人。
没有过多的英雄主义的歌颂。
对于人物的照顾适可而止。
在流畅性上表现的是作为一个记录者的叙述。
其中穿插纪录片,有真实性,也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
·约瑟夫·费因斯为出演该片减掉了20磅体重。
·影片筹拍时,片中普林斯上尉的角色原型仍旧健在,为此,詹姆斯·弗兰科与住在西雅图的普林斯老人会面,并一起观看了4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和访谈录像。
·影片的拍摄工作总共耗时四个月,其中营救的战斗场景就拍摄了一个半月之久,为了达到二战军官的形神兼备,剧组为本杰明·布拉特、詹姆斯·弗兰克请了一名越战老兵负责专门调教,学习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发号施令。
·詹姆斯·弗兰克在拍摄前夕特意观摩了导演为普林斯上尉拍摄的6小时真人访谈录像,用以揣摩角色原型的言语、神态以及执行营救使命时的心态,以便如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
创作背景该片剧本改编自以下两部历史小说:军事历史学家威廉·布鲁厄所著的《卡巴图安大营救》和汉普顿·塞兹所著的《影子士兵》。
选择拍摄《大偷袭》也就意味着约翰·达尔必须抛弃他所惯用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粗犷的西部背景、蛇蝎美人角色等等元素,而且7000万美元的投入成为了达尔从影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预算,达尔选择二战题材有着家族的私人原因,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太平洋战场的二战老兵,父亲的一位战友就曾经历过巴丹死亡行军,因此该片的拍摄也被达尔视作一次了解父亲及其苦难经历的学习过程。
以下电影网影片幕后【卡巴图安回眸】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不久前,美军设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也遭日军袭击,作为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是日本控制太平洋西南部的战略重地。
1941年12月10日:日军全线入侵菲律宾,美军在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奋勇还击。
1941年12月27日:麦克阿瑟从马尼拉后撤至巴丹。
1942年1月2日:在猛烈的空袭攻势下,日军占领马尼拉。
1942年3月:罗斯福总统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转道澳大利亚。
1942年4月9日:美军驻吕宋岛总司令爱德华·金率7万美军及民众向日军投降。
1942年4月10日:日军强令战俘开始巴丹死亡行军,行军队列长达65英里,一周后,数百名美军和数千名菲律宾人丧生。
1942年4月:战俘到达Camp O'Donnell集中营,1500名美军和15000名菲律宾人在最初的两个月中死去。
1942年6月:美军战俘被迁至卡巴图安。
1944年8月:日军开始大批处决战俘。
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返回菲律宾。
1944年12月14日:巴拉望战俘营处决了150名美军战俘,一时间留言四起,据说卡巴图安将是下一个。
1945年1月27日:亨利·穆西上校奉命执行营救行动。
1945年1月27日:侦察兵开始在敌后展开侦察。
1945年1月30日:突袭行动开始。
1945年1月31日:全部战俘终于重见天日。
【重现历史】 在《大偷袭》中,导演约翰·达尔和制片人马蒂·卡兹希望重现出铭刻在美国历史中的一段英勇无私的伟大故事,除了充满凶险的战场经历,美军在卡巴图安的营救行动还成为展现人类如何面对极端的危险、压力和恐惧的不朽写照。
在准备创作之前,主创人员都拜读了威廉 B·布鲁尔所著的《卡巴图安大营救》,该书详细讲述了当年美军赴菲律宾日军战俘营解救511名战友的经过。
导演约翰·达尔的影片以黑色风格和心理惊悚见长,《再杀我一次》、《西部红石镇》、《最后的诱惑》等作品无不渗透着一种陌生难解的孤寂游离感。
选择拍摄《大偷袭》也就意味着约翰·达尔必须一改他所惯用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粗犷的西部背景、蛇蝎美人角色等等元素,而且7000万美元的投入成为了达尔从影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预算。
达尔选择二战题材同自己的家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父亲曾是解放菲律宾的老兵,母亲的表兄就死在菲律宾战场,达尔一直希望了解父亲的战争经历,因此拍摄本片也被达尔视作一次对父辈苦难经历的追溯过程。
剧本的初稿出于戏剧性的需要有所篡改,于是达尔和卡兹着手进行修改,以让故事更忠于史实。
随着对布鲁尔的《卡巴图安大营救》和汉普顿·塞兹的《幽灵士兵》的深入研究,他们开始意识到在卡巴图安发生的一切要比想象的恐怖得多。
为了挖掘出更多的内幕真相,达尔和卡兹与当年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会面,其中包括真正的罗伯特·普林斯上尉,以及一些当年协助美军行动的菲律宾游击队成员。
最终完成的剧本赢得了威廉 B·布鲁尔的肯定:“他们以极精确的手法来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影片花絮在影片拍摄前,120名演员被送往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接受为期10天的严格军训,而指导军训的是被卡兹誉为“世界上最棒的军事顾问”的戴尔上尉,扮演突击队员、侦察兵、游击队员、美军战俘和日军士兵的演员都要在一起摸爬滚打。
其中扮演突击队员和侦察兵的演员不但被配发二战时的军装、帐篷及口粮,还要执行夜间“任务”。
即使扮演不必参战的被俘士兵的演员也要赤脚行进3英里,以体验巴丹死亡行军,在条件恶劣的热带地区,他们还要一边忍饥挨饿一边挖设壕沟。
后来本杰明·布拉特回忆道:“那是段特别的经历,你可以想象一下,120名演员在丛林中驻扎,不能淋浴,不能睡觉,经受着艰苦的体能训练,而吃的都是罐头,那不是一幅优美的画面。
”·在影片小范围试映时,一位幸存的二战战俘对达尔如实刻画出日军的残暴表示了深深谢意。
达尔甚至认为像《桂河大桥》这样的经典战俘影片将日军刻画得过于仁慈,因为片中亚力克·吉尼斯能站着24小时以示抗议是决不可能的,达尔认为只需5分钟,日军管教就会不耐烦的用机枪开火,“凡逃跑一人,就会处决十人”是日军管教奉行的管理准则,达尔觉得无论如何妖魔化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形象都是不过分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约翰·达尔与米拉麦克斯制片方之间还发生了争执,后者坚持加大约瑟夫·费因斯与康妮·尼尔森之间的浪漫戏份,但达尔却认为二战题材重在史实细节的准确与严肃,两小时的有限时间内无需再增加过多的儿女情长来吸引眼球。
面对着达尔的建议,制片方倒是深刻领悟,于是便教条的将每一场景出现的突击队员都精确到了史实化的100名,弄得达尔为此哭笑不得。
·影片筹拍时,片中普林斯上尉的角色原型仍旧健在,为此,好莱坞新秀詹姆斯·弗兰科与住在西雅图的普林斯老人会面,并一起观看了4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和访谈录像。
·影片的拍摄工作总共耗时四个月,其中营救的战斗场景就拍摄了一个半月之久,为了达到二战军官的形神兼备,剧组为本杰明·布拉特、詹姆斯·弗兰克请了一名越战老兵负责专门调教,学习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发号施令。
·影片选择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和中国上海作为外景地来来替代二战中菲律宾的马尼拉。
其中的战俘营用了4个月才建成,原料都是从菲律宾进口,甚至当年幸存的二战老兵都曾“故地重游”。
·片中的一些临时演员是在黄金海岸的街头招募的。
·影片的上映日期从2003年被推迟到2004年,后来又被米拉麦克斯无限期后延,因为当时迪斯尼和米拉麦克斯正在史无前例的动荡之中。
·约瑟夫·费因斯为出演本片减掉了20磅体重。
·据当年的突击队员称,战俘营内没有任何照明,当年突袭开始时,恰好云层遮蔽了月光,同日军开火之后,月光才冲破云层。
前一多半拍的无比之循序渐进,又要铺垫爱情,又要讲述人道信念,真急死人!
直到快五十分钟的时候,才显露了作为美军史上最成功的救援奇迹的气质,看得煞是过瘾。
看,怎么样的导演也毁不了一个好故事。
[0300] The Great Raid 大偷袭2014-08-14以史实为根据的战争片一直是我的最爱。
看看导演约翰•戴尔John Dahl的年表,他在这部电影以后,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去拍电视剧,难道是在这部电影中透支了才华。
综合来看,[The Great Raid 大偷袭]不会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或者[战马War Horse]差多少。
在一群战俘中,随机挑出10个人来毙掉。
这个场景中,所有人的心情如何?
我没有办法回答。
只是有些奇怪,怎么所有人都是跪地不起,平静地等待枪声想起的一刻?
天朝的电影里面,少不了要在临死的那刻,要奋起反抗一把,说不定小宇宙爆发能够干掉一两个。
05年的电影,10年前的本杰明•布拉特Benjamin Bratt在这部电影里,怎么说也是男主角一枚。
而现在,只能在[24]的最后一季里,出演一个不痛不痒的角色;而当年的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如今站在了一线,有[127 hours]这样的小成本佳作, 甚至有了自己的导演作品;最菜鸟最青涩最打酱油的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现在已经是炙手可热的票房高手了。
演员也就是普通的一份工作,谁的职业生涯都难免沉浮。
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在一部电影中出演同生共死的同袍,而10年以后在职场上分出胜负,这就好像进入同一间大学做同学,10年以后有人去纽交所敲钟,有人在街对面卖报纸,命运就是如此。
一个真实的二战期间美军特种新兵部队偷袭菲律宾日军营地营救美军战俘的故事,故事讲得层层递进,前期的铺垫,战俘、日军、菲律宾地下武装、美军特种部队的视角交代得有条不紊,视野很立体,是个很经典的事件全视角叙事范本。
最后40分钟战斗的计划周密、实施的紧张严谨,战斗过程都非常有条理,代入感很强。
视角宏大,面面俱到,只不过还是非常传统的好莱坞的套路,人物大多扁平标签化,人物的鲜活性非常不够,强行杜撰了战俘少校与女地下组织头领的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恋情,与主干无关,也并没有起到对战争苦难的审视效果。
反倒显得轻浮.拯救大兵雷恩,最后的结论是,汉克斯对雷恩说,好好活着,做个好人。
也就是对这个拯救行动的意义总结。
这个片子结尾也有类似的,让那些以为国家放弃了他们的大兵重生希望。
这个点有点薄,这个结论就有点强给国家主义上价值。
毕竟还有更多的战俘未获解救,难道他们就该失望吗?
拯救本身就是意义,多救一个就是伟大。
而不是为了什么什么。
辛德勒名单里,饮用犹太圣经的话说,拯救1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这个点就很有概括性,而不是强行为国家意识形态镀金。
片子里的几个主角,在当时都是分量很重的演员。
三角洲冒的少校,名为领队,其实完全是上尉做的计划和全盘指挥,影片里还铺垫了一些2人之间的龃龉和冲突,似乎也模棱两可,一头雾水。
好像又交代这种近乎父子师生的情谊之间的某种传承关系。
但也就是点到为止。
不知所云。
还不如不扯这些。
倒是上尉烂脚的细节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战地实况感受,不过也未能在后文有什么交代。
战俘营里,上校到死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组织,以及对士气的鼓舞整顿,在最后时刻,只是还惦记着地下组织为啥还不把奎宁送进来,还在惦记着给玛格丽特写一封不明所以的情书,也不知道这三年俩人都咋过的,还刻骨铭心的。
对战俘营面对即将被集体屠杀的命运,以及有可能的近在咫尺的美军登录部队拯救行动毫无洞察判断和组织应对。
这个领导有什么作为?
当然可能要是我们拍这样的题材,正面典型肯定不会这么碌碌无为,一味沉溺于情爱和自己的病情。
好莱坞这是故意用的极致个人主义精神来解构传统的牺牲小我式的英雄标榜?
也就是天大的事,没有个人幸福和真爱重要?
上尉这条线也是重头戏,只不过好像一上来就战神在线了,没有成长的弧线,唯一的交代是,当年他因为拉肚子没赶上去菲律宾,不然他也是战俘之一,而今他带有赎罪心理。
所以精神抖擞,战无不胜。
至于他和帅哥少校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知所云。
留白不是这么留的。
从事件描述角度,这是一部全视角叙事典范。
但从文本的文学性,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冲突具体描述上,则显得浮皮潦草。
描述了大量日本占领军破获菲律宾地下组织的情节,其实和主线营救毫无关系,自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美军要来实施的战俘营救。
而且还莫名其妙地释放了玛格丽特,说是跟踪,除了杀了教堂的老外显示其穷凶极恶外,和主线矛盾毫无交集,且最后也没有交代这群城里的日军和反派,最后是咋地了,全程他们也没有参与到 反营救的过程中。
从故事的矛盾构成来说,这些枝枝蔓蔓就显得节外生枝。
在经典战争影片的序列,本片还是有一定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基于真实案例的还原,虽然并不是大热影片。
从豆瓣的人数和评论数量都能看出来。
排名第一的上校其实戏份并没有那么多,人物也是含含糊糊的,在整个行动中,好像是为了故意带新人,完全把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上尉。
因为是从真实事件而来,一次代价极小,战损比极大的完美的营救。
整个团队都是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或许这点才更让国家精英主义者傲娇。
连唯一老练的领导,几乎也未参与到决策制定中。
扮演者,本杰明.布拉特,记不得我小时候看过他参演的什么电影,但对他印象特别深,混血帅哥,太酷了。
很像C罗。
可惜我看了半天他参演的电影目录,也想不起看的是什么片子。
好像看过好几部,他在里边一出来,就好像阳光万道一下子洒进来。
另一个战俘营的上校,约瑟夫.费因斯,影片里因为是患了疟疾,总是打摆子。
演员名单里居然把他遗漏了,他扮演的《兵临城下》里的左翼政委和宣传家,还有《莎翁情史》里的男主角。
他长得特别典型的欧洲纯种雅利安人的样子,绅士,傲娇,彬彬有礼,拒人千里。
卡巴图安回眸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不久前,美军设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也遭日军袭击,作为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是日本控制太平洋西南部的战略重地。
1941年12月10日:日军全线入侵菲律宾,美军在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奋勇还击。
1941年12月27日:麦克阿瑟从马尼拉后撤至巴丹。
1942年1月2日:在猛烈的空袭攻势下,日军占领马尼拉。
1942年3月:罗斯福总统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转道澳大利亚。
1942年4月9日:美军驻吕宋岛总司令爱德华·金率7万美军及民众向日军投降。
1942年4月10日:日军强令战俘开始巴丹死亡行军,行军队列长达65英里,一周后,数百名美军和数千名菲律宾人丧生。
1942年4月:战俘到达Camp O'Donnell集中营,1500名美军和15000名菲律宾人在最初的两个月中死去。
1942年6月:美军战俘被迁至卡巴图安。
1944年8月:日军开始大批处决战俘。
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返回菲律宾。
1944年12月14日:巴拉望战俘营处决了150名美军战俘,一时间留言四起,据说卡巴图安将是下一个。
1945年1月27日:亨利·穆西上校奉命执行营救行动。
1945年1月27日:侦察兵开始在敌后展开侦察。
1945年1月30日:突袭行动开始。
1945年1月31日:全部战俘终于重见天日。
6.5分。
怎么说这片子呢?
有些主旋律过头的感觉。
整个故事拍得波澜不惊,过于中规中矩了。
我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硬要加爱情进去,本来女猪的伟大贡献一下子变成为了爱情的无脑牺牲了。
难道就是为了把那唯一死亡的战俘扯进来??
而其他人物也基本都脸谱化严重,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新世纪的电影。
还好最后的偷袭作战拉回来点分数。
早就听说这个片子了,下载来看看,觉得一般。
首先,就电影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故事有些拖沓,一点也不干脆利索。
其次,营救行动太短暂了,让我感觉所宣扬所谓的大营救一点也没出现呢。
美国人骄傲地说只牺牲了两名,可是菲律宾游击队却死了24个!
再说日本人到了那个份上,基本上就是不堪一击了,心理上已经崩溃了,打起来也不怎么痛快、解气。
里边的几个演员倒是有些眼熟,不过都记不得名字了。
答案是:有一个故事给你讲,里面死了很多人,让你写个感动的故事出来!
然后你能写出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与杰克,就成功了!
按这个道理来推,此片的编剧也是成功的!
死的两个美军中,他就找了一个其中死的来写爱情,而且写得很感人,所以是不错的!
其它的,故事要多紧有多紧,枪战要多激烈有多激烈,情节要多惊险有多惊险,所以他是一碗好的杂碎面!
真不错,虽然最暗然消魂饭还有距离,但也不远了,要努力嘛!
单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这个电影很无聊,简直可以说拍的很烂。
影片的看点--解救人质,这个关键事件居然只占影片的五分之一多一点,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仅剩的五分之一也拍摄的味同嚼蜡。
反观历史真实时间,觉得看点应该是如何将500个行动困难的战俘转移到安全地带,很多战术安排都没有体现,让我看的很痛苦。
不以场面取胜的战争片,James Franco当了一回脱胎转世入籍美国的诸葛亮.以2人阵亡救回500战俘,击毙近千敌军,这不是神话是什么?
打日本鬼子的,突袭俘虏营解救人质
太主旋律,中规中矩。
二战特种作战教科书,后四十分钟非常过瘾,长途奔袭寻找敌军防御空隙,穿插直接潜入战俘营,请求当地游击队协同配合把守外围,炸毁桥梁阻挡援军重装甲,守住桥口以双机关枪交叉火力阻挡援军步兵,同时美军特种部队对战俘营实行强攻、第一时间进行火力压制,发起冲锋,以一死一伤的代价几乎营救所有战俘
略长。题材+1星
还记得宿舍人一起看了N久,太他妈久了
节奏太慢,不过很好的塑造了南亚日战区的情况,几个日本军官演员挑的都很阴鸷。
史上最成功的救援
尽管对战局来讲没什么影响,但这是美国精神的传递。没有一个人被遗忘。
麦克阿瑟回来了
三星半!开头有点有气无力
东南亚的拯救大兵,詹姆斯在这部中表现明显一般,撑不起整个片子,而且整体来说太沉闷和拖沓,差评
以前看的
兰兰十年前的接片风格[doge][doge]
还好吧,剧本有点弱
好題材、爛敘事。
忘记剧情
丹尼尔少校,没想到吧,玛格丽特是爱你的。
舖排好戰略後,後半的戰火場面,打倒殘酷的日本仔和救出俘虜,令人莫名的痛快。
我不关心菲律宾,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初期还是毫无作为的,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一样丢人,不是以二战为题材就一定拍出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