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着疫情好不容易放开,好长时间没去影院了,其它都是动画片之类的,这个看着是谍战,应该还可以。
结果……真对不起自己花的钱。
哎……剧情稀里糊涂,演员演的也就那样,没啥吸引人的看点。
电影院那空气也是闷的要死,戴着口罩难受死了,提前跑路了。
不过,女演员倒是都挺美的,旗袍穿着真好看。
全家人一起去看的,都说很好看,不管是老演员们还是新人都很棒,我觉得演技真的都在线,并且不管是配角还是群演人物都很鲜活,很饱满,有故事感,看完无名非常感触,眼神戏很多很好,十分震撼,看打戏的时候我旁边两个小姐姐也一直在感叹哈哈,真的需要留心细节,看的我手心直冒汗,画面感和音效也很强,有对比度,最后的反转也不错,看完出了电影院还愣了一会,能看懂的人自然觉得好,想二刷了,是个好电影,推荐!
一部震撼的作品,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一开场便被程耳导演的镜头美学触动,无论是光影的把控,还是画面结构的布置,都十分精细且恰到好处。
比如抗战期间的画面是阴暗的冷色调,而胜利之后是破云而出的阳光创造的暖色氛围;影片中的人物有几场对镜眼神戏,在昏暗的灯光下,所有秘密都藏在眼底;单独出现的人物常常位于右下角,左上方的留白是高明的艺术。
需要注意的是:看这部电影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将所有涉及到史实的内容完全理解。
电影的剪辑手法很特别,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它会先抛出一个看似混乱而不相关的片段,中间部分会让你出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
但当你坚持看下去,就会在后面的剧情中突然找到答案,随恍然大悟而来的是久久的回味与震撼。
对于演员的演技无需多言,堪称完美。
哭泣时红了眼底;打戏可以称为酣畅淋漓;拥抱诀别时眼角的抽动……大荧幕可以放大所有细节,让观众真正走进人物的世界去享受剧情。
总而言之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了,打破了以往谍战剧的刻板程式,开创了新的叙事模式。
无名的黑暗是五彩斑斓的黑暗,而光明是纯粹的光明。
小鲜肉的演得好吗?
很差。
但更差的是导演通篇的“刻意”。
刻意的对白、刻意的方言、刻意的镜头、刻意的色彩、刻意的叙事。
他仿佛在用这些“刻意”刻意蒙蔽观众的双眼,营造一种“伪艺术”、“伪审美”。
把讲不出好故事的责任推卸给观众的“艺术门槛”。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最不需要的就是故弄玄虚,用大量的运镜去夸大人物或者说人体本身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是让观众毫不费力得身陷其中,不必解读,单纯欢喜。
如果给王一博的演技打分,我打一分,他未来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赶。
但我会给导演打零分,为他对电影,对艺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打零分。
因为今天春节的原因所以我很期待这次观看,也提前看了一些预告片,看完之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看这个电影。
今天在看的过程中我感到非常惊喜能够看到这么好的电影,也是第一次看程导的电影真的名不虚传,也只有他敢这样拍了。
梁朝伟的演技也让我非常惊喜,让我代入感非常强烈,不禁感叹不愧是影帝啊!
还有演员王一博的表演我也很是震撼,演技真的提升不少,和梁朝伟的打戏看得我也很激动,连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还有影片中很多影后级别的演员周迅、演员江疏影…强强联手。
在电影里的表演都很不错, 真心推荐大家可以到电影院去观看一定不会失望的。
是王一博。
我实在没想到,他的戏份如此之重,整部电影,前半部梁朝伟为线索,后半部说是他的主场也不为过,且有大段大段的个人戏、内心戏,两场最重要的打戏也都是由他来主导、完成的。
戏份重,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没心思去想,万一哪里失误了怎么办,事实证明,根本无需多虑,他的每一帧镜头都在情绪中,为电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他擅长的动作戏,眼神戏、内心戏也完成得可圈可点,他让我忘记了他是个新人演员,他就只是亦正亦邪的叶先生,前半部狠戾,后半部又沉郁得令人钦服又心疼。
几次落泪,层次鲜明,本片中,他讲了上海话,还有大段大段的日语,与梁长达五分钟一镜到底的打戏,是本片最华彩的篇章,乃至到了最终,他依然有传神的眼神与动作,实在是精彩到最后一秒!
现在我懂了,为何耳导那样赞许王一博,“奉献了近乎完美的表演”“独特的语言天赋”“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每一个词都恰如其分。
如果说耳导是艺术家,那么叶先生就是他镜头中的缪斯,只有看过整场的,才知道他演得有多出色,以致于我走出了电影院,心里转来转去就只有一句话,苦心人,天不负。
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连拍42小时、苦练上海话、监视器前一蹲就是一天,都值了。
我相信,电影演员王一博将收获他的第一批影迷了。
-无谓2328
前言一春节之后上班没消停过,今天这篇文章算补个番。
本来都不想发了,因为热度蹭不上了,但是想想还是发出来。
因为这部电影很典型,它的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有助于教会我们用一种全面的思维看待问题。
前言二春节档,大年初一看的《流浪地球2》,大年初二看的就是《无名》。
之所以没选《满江红》,属实是因为《无名》的预告片剪得比《满江红》更有“范儿”。
而且,我知道程耳导演的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偏艺术的,这次的《无名》预告片却打上了大大的“超级商业片”五个大字,这无疑让人更加好奇了。
但经验告诉我,让一个导演彻底改变它的风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把这五个大字当作一种“妥协了,但没完全妥协”的自嘲。
事实证明,这种心态救了我,让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部电影;如果一个观众真的抱着看商业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他是要骂街的。
以我有限的艺术鉴赏能力来看,本片的镜头美学完美地融合了历史细节以及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就围绕这两方面比较撕裂的特点展开。
但首先,我们要先看一下电影讲了啥。
一、电影讲了啥电影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比较琐碎,加上非线性叙事对理解造成了一定阻碍。
按照逻辑顺序来看,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8年,广州。
广州大轰炸期间,何先生(梁朝伟)目睹战火惨烈。
1941年,上海。
何先生已经是何主任,表面上是汪伪政权特务机构“76号”的高层,平日里主要工作是审讯、策反国民党特务;但实际上,他是中共特工。
何主任有一表弟,唐部长(大鹏),是“76号”的领导,与日本军人森大佐(森博之)多有业务往来,不过二人并不对付。
何主任有两个手下,叶先生(王一博)和王队长(王传君)。
两人维持着表面的和气。
一日,国民党女特务江小姐(江疏影)刺杀唐部长失败被捕,何主任照例审讯,却在行刑时放她一马,因而获得了一份日本要人名单。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
叶先生发现与自己疏远的未婚妻方小姐(张婧仪)在做暗杀日本军官的事情。
他不知道,王队长也在观察自己和方小姐。
1944年11月,上海。
汪精卫挂掉的消息传来,“76号”人心惶惶。
1945年,上海。
唐部长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代表,与日本人就停战展开谈判。
国民党急于对付共产党,因此不惜出卖满洲利益;日本人急于向太平洋战场调兵遣将,因此不惜少占一点关内便宜——这使得谈判前景良好。
为此,中共决定破坏谈判,利用日本要人名单,暗杀日军中的一名贵族成员,“公爵”。
何主任讲将情报交给交通员、自己的妻子陈小姐(周迅),陈小姐得信后,机要员张先生(黄磊)安排行动,成功将公爵暗杀。
森大佐带领叶先生率兵报复中共,杀死多人。
张先生精神崩溃,向唐部长投降,但被何主任杀死。
何主任因而暴露,却被一贯骑墙的唐部长放走了。
王队长垂涎方小姐的美色,也知道她的秘密身份,所以将她奸杀。
他以此挑衅叶先生,但自己也被干掉了。
叶先生受森大佐命追捕何主任和陈小姐,何主任保护了陈小姐,自己被捕入狱。
森大佐将叶先生彻底当作了自己人,将关东军要塞地图给他看。
然而他不知道叶先生也是中共特工,关东军的秘密泄露了,叶先生的苦肉计让他走上了黄泉路。
1946年,香港。
叶先生不露面地给陈女士点了一杯咖啡,去王队长家人开的餐厅吃了饭,然后在庙里被何先生从身后“抓个正着”。
显然,为了新的斗争,他们又要重新投入战斗了。
二、失败的商业片注意:我们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商业片,但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从商业角度说,本片失败在哪里呢?
第一个问题,它不符合商业片的故事结构。
可以看到,我已经尽量压缩了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并尽量把相关的情节线整合到一起,但是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很长。
长的原因,主要是碎,碎在时间跨度大、人物线索多,而我如果要把每个碎片都讲到,就没法概括得太短。
从商业角度来讲,这就已经是失败了。
商业片常用的通常是三幕结构:建置(setup)、冲突(confrontation)、解决(resolution),这个结构一目了然,一段话就能概括明白,让观众有比较顺畅的体验。
而本片使观众的注意力被漫无目的地牵引,因而会感到疲惫。
第二个问题,整部电影的类型化程度很低。
它既不是悬疑片,也不是动作片,像历史片又不完全像。
你说它是悬疑片吧,可是中共暗杀了日军要员,森大佐马上率兵突袭了中共秘密据点——如果是悬疑片,必然要交代一下这样的大转折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谁漏了马脚之类的。
但在本片中,这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按照编剧的意图发生了。
而且片中最大的悬念——叶先生的卧底身份——实在是太好猜了,本片其实根本没有悬念可言,有些营销号把这点吹得太过。
你说它是动作片吧,电影安排了动作戏但占比不高,这也是它唯一显得“商业”的地方。
但这些打戏又与整部电影冷若冰霜的气质格格不入,似乎还不如不加。
你说它是历史片吧,电影确实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很到位,但是似乎没有提供什么对历史的思考。
它当然反映了日军的残暴、中国百姓的苦难、中共的斗争,但无一不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有些营销号也把这点吹得太过。
其实本片在历史方面的贡献可以类比《星际穿越》在物理方面的贡献:后者制作了有史以来最昂贵也最逼真的黑洞,但是让人物凭借“爱”就可以穿越它。
商业片通常是类型化的。
类型化提供了预期,让观众知道自己将要消费到什么样的商品。
比如,恐怖片——那就是找刺激的,推理片——那就是练脑子的。
但本片却让观众有点吃不准自己在消费什么。
第三个问题,很多逻辑不符合现实。
我们很难想象有些情节会在现实中发生。
比如表面上为日本人做事、暗地里为中共特工的叶先生,被未婚妻痛骂“汉奸”时,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痛打日本兵——无论从他表面还是暗地里哪个身份来看,这样的行为都十分不可思议。
当然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后续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再比如机要员张先生叛变离开,交通员陈小姐却不离开两人的住处——这显得很不专业,因为符合逻辑的做法是离开已经暴露的位置,到备用位置与同志汇合。
结果陈小姐不仅等来了老公何主任,也等来了敌人。
商业片的逻辑必须要和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观众——保持一致。
哪怕是科幻片、奇幻片也是一样。
否则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它自然也就不再是商业片——至于它能不能变成艺术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值得称赞的艺术处理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不是商业片,它就一定是艺术片——它还有可能是烂片。
我是异常反感用“艺术”来当作“烂”的挡箭牌的。
但《无名》有一些部分的艺术处理确实不错,还是值得夸一夸。
第一个优点,前文说过,对历史细节的呈现。
片子的场景、道具都十分考究,这一点无需赘言。
就像是《星际穿越》,哪怕让人物肉身穿黑洞,我们也要感叹这个黑洞做得真牛逼。
看问题还是要全面。
导演、编剧的历史知识显然也是比较丰富的。
比如电影反映了日本内部石原莞尔“蚕食”与东条英机“鲸吞”两种对华路线的矛盾,这种反映日本内部矛盾的情节在一般抗日题材中较少出现。
第二个优点,是试听语言。
我写影评时一直走文本路线,解读故事,但这次连我也能注意到本片的试听语言十分考究,这也是程耳导演的一贯优势。
比如广州大轰炸期间,镜头先给到日本飞行员座下毛色发亮、健康神气的军犬,然后镜头一转又给到地面上一条如落汤鸡一般的流浪狗。
两个镜头,就把日本士兵、中国百姓的情况交代得一清二楚。
第三个优点,电影为观众预留了解读空间。
事实上这一点算优点还是缺点,完全看个人。
如果你想看商业片,那么你不喜欢自己去解读,你期待一个确定性的故事——即便中间有很多欺骗和悬念,结局也是确定的。
《致命魔术》就是这样。
如果你想看艺术片,那么你喜欢自己去解读,你期待一个语焉不详的故事,为你留下解读的空间。
这一点的尺度很难把握,因为“语焉不详”稍不注意就会变成“不知所云”。
就《无名》来说,它绝对不是“不知所云”的。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所有人物几乎都是“扑克脸”,很少有什么强烈的情绪——这个就像是谜面,观众要去猜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怎么可能猜到呢?
这就要用到电影语言。
本片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其实就是一个出谜面然后解谜的过程。
例如,电影开场,叶先生与王队长一起吃早餐——从时间线上看这是一个较晚发生的情节——两个人没什么情绪,只是闲聊;坐上车后,王队长微笑着责备叶先生抢了自己的排骨。
两个人看上去就是好朋友在开玩笑。
电影中段的叙事,补全了这个情节之前发生的一些情节,我们发现,王队长对方小姐图谋不轨,而且很清楚方小姐与叶先生的关系。
这个时候,再回看王队长微笑着责备叶先生抢了自己的排骨,好像就不是好朋友在开玩笑了。
就成了一个变态的皮笑肉不笑的威胁:你抢了我想要的女人。
只有经过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么一个小情节。
相反,如果人物的情绪太强烈,比如吃早点时王队长变态得明显一点,观众就失去了解读的动力。
程耳导演显然很喜欢让观众去花力气理解他的故事,所以他才设计了这么多“扑克脸”,然后又在视听语言里给观众留下蛛丝马迹,暗搓搓观察观众们的反映。
结语如果抱有正确的期待的话,《无名》这电影拍得还成,至少导演的态度是端正的。
程耳导演在知乎相关问题下回答说:“我可能不会讲太多解读的东西,我更喜欢躲在后头观察你们的反应”“电影拍完,导演不应该过多去讲解……剩下的就交给你们”。
这比那些电影拍得乱七八糟、还喷观众不懂的【 知 名 导 演 】那得强太多了是不是?
谁看谁后悔。。。
我买的时候只剩第一排的票,然后剧情那种叙事手法我真的很难看进去,一堆没什么意义的对白,梁朝伟表现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但是王一博,我看预告的时候以为还不错,但是大荧幕上看完整的真的不一样,这哥就不能好好把脸消肿再演吗?
并且他很呆演技很拉胯。。。。
本来第一排就头晕,更加雪上加霜(对了我是冲着梁朝伟去的,现在觉得他烂片率越来越高了。。。
滤镜稀碎。。。
)
很棒!
看了毒sir的影评决定来看,想着买早点的票子看看到底值不值得,果然很值得。
一如既往的程导的风格,但比以前的更容易理解,空境超美,非常有那个年代的感觉,加上演员们的演技都很不错,音乐音效都非常完美的契合,各种上海话日文等语言穿插,营造了当时年代的氛围感,会带家人好友们继续二刷!
相比《边境风云》的略显稚嫩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叙事上的略有不足,程耳七年磨一剑的《无名》保留了这位导演所有的优点:唯美却冲突的画面、对复杂人性的探讨、服道化精细到每一根头发丝的精良制作……此外风格更纯熟、每一处细节和伏笔更经得起推敲。
梁生和迅哥的表演依然很稳,黄老师大鹏哥王传君江疏影张静仪都展示了不同的一面。
值得提到的是另一位男主演王一博,这位流量明星第一部走进观众视野的电影,真的让人刮目相看,表演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眼神都很到位并且出人意料,观看影片的时候会忘了他是一个“爱豆”,他就是那个时代下蓬勃但压抑的人物,角色魅力爆棚。
其实看完《无名》就明白,程耳本次一改以往低调的宣传风格,不仅高调宣传,更不吝于赞美自己的电影和自己一手调教出的新人演员,完全是因为《无名》值得,“不好的电影我是不会向大家推荐的”;“尊重观众”、“恭喜王一博转型成功”……这位话不多甚至有点社恐的导演真诚得可爱。
完全没看出来商业在哪,除非指的是配乐太满以至于时常情绪烘托过度,剪辑拖沓又凌乱只在唯一一场枪战戏还算舒适,王一博戏份特别多所幸真的没拖后腿,相比之下黄磊和大鹏比较丢人,即无存在感也完全没气势,台词更加直白因而黑色幽默不再又装逼意味过浓……但它也没文艺下去,与罗曼蒂克消亡史相比,叙事依旧杂乱,但不再是以纷繁支线铺陈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气质,而只是故弄玄虚;女演员发挥出色,但戏份过少,也就不再能给电影提供一种气若游丝令人魂牵断肠的性感的韵;可能从开头第一声巨响起,观众就能感受到一种装腔作势,就像唯一一场打戏能欺骗的也只有观众,在故事中却甚至不成立。总而言之对大部分观众依然不友好,而相较前作又全是缺陷。还能打到三星全托了梁朝伟的福,他完全知道在易先生里融入多少柔软和怜悯就能把他变成一个共产党人。
很典型的程耳风格 叙事线打乱 人物立场多次反转 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 王一博演技不错 也不违和 影帝更不用说 值回票价了
画面是精致的,台词是讲究的,人物是美丽的,故事性是没有的
好看的 谁能拒绝梁朝伟和周迅的cpkswl电影都收尾了只有我还在拍大腿疑惑梁朝伟究竟知不知道他老婆在香港全片最出戏大概是张婧怡台词真的木以及好像全员都有点肿。。不知道是不是剧组盒饭太咸了()不过电影是好看的 程耳镜头语言很绝 最后打戏也不错 看之前比较忧虑的博子哥其实表现得还不错 至少没有太出戏 甚至最后在卡车上和梁朝伟那段戏属于比较惊艳到我的部分可以看
氛围感不行,为啥不行呢,当然是因为王一博糟糕的演技,可以看得出剧组每个人都尽力了,但是。。。
非常好看的谍战片,太喜欢了,准备二刷
烟瘾大就别看了。无故事有情节。
没怎么念过书的人,不会演戏是意料之中的。没想到专业院校学过四年的也不太行……
程耳导演腔调还在,这个剪辑风格可能还要细品,但注定是不适合春节档了。
真的很一般吧 不想说别的 别尬吹
幸亏看过罗曼蒂克消亡史,知道导演的特点就是进程慢完全非线性,前段跳切让观众不明所以。王一博的阴鸷感太适合演反派了!适合大荧幕!和伟仔那几分钟的打戏爽!张婧仪和江疏影的妆造也好好看。缺点也是导演风格,可能让追惯了国产连续剧的观众不适应。
好弱智空洞的剧情一直在那边故弄玄虚,感觉不如多看几遍风声,暗算,伪装者.......两颗星给拍的很美的画面
王一博能不能滚出影视圈,真是看他太烦了,演戏不会演说话不会说,大年初一我看点啥不好看这个
。。。。。。影院音响挺好
打戏很实在很激情,运镜色调取景都很精致,三位女特工都非常美丽。但是剧情真的过于简单,又被拆解得过于零碎,一直期待有更丰富的剧情出现,到最后只觉得原来都是故弄玄虚。
电影在叶密和日本长官在罪犯车上入狱就可以结束了
冲着梁朝伟和迅哥看的.实在不知道怎么评.内容稀烂(难怪没有点映.如果点映估计连这预售都没了)影片没将影帝后的实力充分发挥.而王一博和张婧仪可以说毫无演技.影片的垮多因这两人!有的时候不得不说吃电影这碗饭还是要有天赋和实力!光靠资本捧那就只能贻笑大方.给多大的荧幕丢多大的脸了…
三星半,感觉过于捧王一博,戏份的比重都高于梁朝伟了,而他的演技与长相实在无法把他与一位能力出众,城府极深的潜伏者联系到一起。
😅😅😅一分给周迅,一分给梁朝伟
影帝可以不要再为了恰💰接烂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