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著里,DEE 的幻象出现于她做出回答的那一刻:她说了kill her not me. 于是整本书开始了。
至于现实中她的回答是什么,作者处理的很含糊(没有交代),个人倾向于电影导演的理解,她应该是牺牲自己才对。
2. Dee 脑袋中枪,而不是心脏。
成年dee一直有头痛的毛病,难怪。
3. 小说中maureen和dianna的界定很模糊,作者故意用one of them 和the other 来称呼她们,似乎有意混淆两者,将她们融为一体。
4. maureen 曾经称自己发生过什么事,使之有种born again的神触(然后虔诚信教),但是什么事我们不得而知;巧的是,DEE中弹途中抢救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形容,她觉得自己在死亡但同时仿佛被born again. (时不时地我们觉得DEE 和MAUREEN是同一个人,这点电影中没体现),毕竟成年的DEE,从行为举止上都更像是MAUREEN. 5. 最后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书的结尾很隐晦,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谁死了,而又似乎在暗示两人都死了,最后一章以DEE的视角描写向她送行的人,唯独MAUREEN没有出现。
有两种解释:一,两个人都死了,她死去MAUREEN所在的地方。
二, MAUREEN 活着,因为出现在DEE想象世界的人和事是和现实相反的,(比如成年D的母亲已去世,她的猫TIMMY死了,生物老师还活着,教授是她丈夫,EMMA的出生);以这样推理MAUREEN一直没出现洽说明她还活着。
三,M 和DEE , 其实是一个人,作者似乎更隐含这种可能。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DEE不能想象她们若是worlds apart会是怎么,这也让结局显得更悲催。。。
我个人倒很欣赏电影的诠释,让DEE牺牲自己换回M.总的说电影非常成功传达了小说的精髓,但却没原搬情节,而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和思想。
She reminds us to look hard at life, to notice its beauty and cruelty, even as it flashes before us and disappears.
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是在那个人离开以后,把自己活成了她的样子。
回忆和现实都没有错,而是十五年后的D其实根本不是D,而是Mureen。
麦克如射杀的不是D,乌玛不会在幻想中看到携着丈夫的手朝她回眸的那个人是D年轻时候的样子。
当那个负责接洽幸存者的小姑娘面前,她不会回答I‘m not。
她是D,D怎么可能是幸存者,D早已在那场凶杀案中死去了,留下来的只有有如行尸走肉一般的穆兰。
因为她就是Mureen,背负着歉疚与恐惧的十字架,嫁给了D想要嫁的男人,连孩子也取成当年好友喜欢的名字,想要永远留住D依然存在的证明。
很混乱。
“一个小时里面,我发了他100条短信,叫了他各种名字。
”因为不曾见面,Mcfee教授自然无法得知出现在眼前的是D还是Mureen。
是为第一层悲伤。
在林中蹒跚着寻找Emma,她终于回忆起子弹击中Dinan胸口的场景,身前的项链碎落,她失去了,失去了好友,连同她原本期待的爱情,和她的女儿,回忆依然在死死纠缠着她,因为成为了D,所以也要去承受来自于她的各种痛苦。
绝望而找不见出口的压抑感,除了失去,因为从来不曾的到。
“我怎么会有你这么好的朋友呢?
”“前世注定吧。
”
美国究竟发生多少起校园枪击案了我都已经记不得了本片依然围绕着这一主题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二十年案件当天的阴影却多年来一直笼罩着当事者人们的生活竟然也因为这一事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戴安娜的间断的回忆 噩梦影片也一次次的把人们带回到事件发生的当天因为一次缺乏勇气但是本能的选择戴安娜被困扰了那么多年而影片的最后戴安娜竟然得到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于是她困扰多年的心灵终于得到了解脱与救赎
我经常难以自制地在影评的开头大肆褒奖一部电影。
一是因为能让我想动手写评论的多为难得一见的好片,二是因为电影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情绪化的,它翻译了导演的思绪、感情、观点、意见——以上均为主观词——然后用一种稳定的秩序或结构表达出来。
所以总体上,它还是主观的、是我们只能拍案称好的、是细腻而难以实物化的。
真正能够做到情感与秩序并长最不容易。
在这方面,我认为格斯•范•桑特是个炉火纯青的大师。
早先认识他是那部讲校园枪击的《大象the elephant》。
那股强烈的秩序感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
几条并行线的零散剪辑+第一人称视角+完全纪实的生活片段=校园枪击始末。
简单吧,很简单,一看配料内容,就觉得这片特容易给拍枯了、干巴巴没有剧情、或者索性文艺得不知所云,可这片子可带劲了。
他近来的那部《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更加把“青少年犯罪纪实”这条特别难走的路线给压实了。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如此严峻而单一的主题能被他这么客观地记录下来,又带有这般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这不是矛盾的么?
可他游刃有余啊,他的镜头魅力正源于此。
《迷幻公园》里剪辑的硬功夫比《大象》更胜一筹,冷峻又迷茫的画面风格让我想到在《巴黎,我爱你Paris,je t’aime》里他那个小段子,整体青绿色的欧洲味,干脆利落,错位的语言不通把两位男主角之间的短暂情愫表现得异常迷人——我要的就是他这个简洁啊,比李安那个死不掉的娘娘腔在断背山里期期艾艾拖拖拉拉好得多得多了。
(色戒啊,断背啊,我受够这个不像男人的东西了,man一点会死啊大哥!
~) 废话不表,直入正题——校园枪击和幻想。
今天想起格斯•范•桑特和这个主题也是因为又看了一部好片:《眼前的生活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讲述了一个同样非常迷幻又纪实的故事——把青春挥洒到性和大麻之中的孩子、校园枪击案和十五年后她幻想内外都因此而崩溃的生活。
我一直把幻想当作唯一的主题在写文章玩,但它其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是因为他害怕自己不能对这个现实世界做出改变,就索性撤除了自己所有的干预性,闷头睡觉来逃避,有人觉得光是不想挫折还不够,于是就发明了幻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完美而虚幻的世界里生活。
日本动画三巨头之一的大友克洋制作过一部《她的回忆》,可称得上是幻想主题里的佼佼者,它的结尾给所有人都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果幻想世界永不破灭,你还会选择现实么?
《眼前的生活》就用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两根及其复杂的线路描绘了这个女人(母亲)的幻想、忧虑和崩溃。
题材全部很老套,但剪辑和剧本让我惊为天人,实在远远超出我的预计,纪实性的强烈和相应的震撼感让我想到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而其涉及到的敏感主题的宽广和深度也很好地分布在了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内,错落有致。
这是非常非常难的。
我具体列一下它涉猎到的主题吧:堕胎和罪恶、母爱(主人公在两段时间段里分别经历了母亲和女儿两个身份)、生命中的抉择、暴力(校园枪击)、愧疚。
随便挑一个就能拍一部电影,可想而知把这些全部捏把起来有多难。
我最喜欢的是它还错落有致,每个镜头都带着一股落寞的温情——对每个角色都不遗漏。
就好比片头那片暖色调的花园,你说不清是消极的幻想、还是留给你聊作安慰的一丁点希望,只是暧昧而模棱两可地扎着你的心。
很多人都看不明白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怎么回事,他们争来争去其实完全没意思,这是一个关于幻想和暴力的故事,那你说到底是大麻的成分多一些,还是鲜血的成分多一些呢?
我不想有任何剧透,写影评最没意思的就是剧透,有兴趣自己回去看吧,我就不解释结尾了,而且我的想法也有些异类,这让我又联想了另一个故事出来…… 归根结底,那是美国青少年们一半是羊水,一半是弹壳的孕育。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palegarden/blog/1464146/
老实说,剧情很紊乱,配乐也做的不好,看得很累,不舒服。
想象和现实的不断交错,有些刻意的相互呼应,似乎是怕人不懂编剧的意义一样的,故意的重复,还有最后的所谓人生的真相,尽管我看懂了,但是不巧妙,总是觉得有那种为了深刻和故作深刻的感觉。
我只有一些唏嘘和感慨,没有深思和感动。
当然,良心和死亡这些话题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沉重了。
记住了那个生物老师的话“心脏是人体最强健的肌肉。
大脑中的细胞比银河中的繁星还要多。
人体中有72%是水份。
”还有那个教授的演讲说的话“良心,是上帝的声音。
”今天正好去体检了,我的心脏啊,心跳总还是不正常,我一直担心,据说人一生心脏的跳动次数是固定的,跳得过快的心脏是不是更容易衰竭,所以我总是害怕时间,喜欢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总想尝试所有。
生命,有时候那么脆弱,有时候又坚强的不可思议。
印象更深刻的还有那些雨中的花朵,有些花被风雨摧毁了,而有些在雨后会更加鲜艳明亮。
武汉今夜,电闪雷鸣,女生宿舍楼不时的尖叫,我却变态地觉得在这样的夜晚总让我安心,我爱闪电,小时候开始就会仰头找那一道道闪光,深蓝色的夜幕上我见过闪电过后红色的印记,短暂而美丽着。
烟花曾经在我手中爆炸,至今掌心正中留着一个疤痕,我总是会想象,去抓闪电的感觉。
算不得影评,还是在纠结后天,我的凌迟日。
我还是。。。
放弃地太早了,心里还是过不去那道坎,无比挫败,无比遗憾。
唯一庆幸的是,像雨中迷茫的花朵,至少是青春的迷茫和忧愁。
一部看到一半就放弃的影片,因为浮躁的心情。
会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乌玛.瑟曼Uma Thurman。
片头的画面的确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很美的感觉。
接下来,画面很正常,表演很正常,只是,有些纷乱的情节,我的感觉不正常了。
因为浮躁。
不堪于继续拖动进度条,直接跳到了片尾。
我猜了一百遍,错了一百遍,完全不是我想到的任何一个结局。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决定,仔细的,仔细看一遍。
回头看介绍,VeryCD的简介早已成为笑话,仿佛放在水杯里的筷子,看着就是他,偏偏不是一个味儿。
演员表 Uma Thurman 自是不用说,Evan Rachel Wood,不看不知道,影片里很是飞扬的年轻Diana,此悍妞居然是MANSON大大的最新GF……不得不说,此妞在影片里表现得很好,几乎已经掩盖住了乌玛瑟曼。
至于Eva Amurri,饰演年轻Diana好友的这位,虽然电驴里只搜得到两部片子,可是……《死囚漫步》知道吧,西恩潘大大,女主角演那个修女的是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 ,而此女就是Susan Sarandon的女儿 ,这么一看也算是一帮有些腕的人了。
PS:很喜欢扮演乌玛瑟曼女儿的那个小演员,Emma McFee,现在没有找到什么她的消息。
股沟的结果差不多都是“买咖啡杀毒”。
PS2:我老是想到麦当劳……PS3:我真的不是LOLI控,真正的不是……,干嘛怀疑我呀……再回首,导演:Vadim Perelman,抱歉,只知道他拍过《尘雾家园》(现在搜来看,《眼前的生活》竟然是此君第二部影片……),2003年,这部房子争夺战着实宣传过一段时间,这部戏我也没看过,如今看资料,只觉得珍妮弗·康纳利(绿巨人中饰演Betty Ross)很美艳,海报上的本·金斯利Ben Kingsley很像《X-MAN》里的X教授 ……影片原文 Diana:Bretagne派的画家可以看到Jacob(PS:就是圣经里的 雅各)和天使摔跤。
他们是靠想象吗?
他们是有天赋异禀吗?
或者,从图像的连续性来看,两部分之间缺乏明显的界限。
这足以说明,高更并不相信任何分界……存在于现实和幻想之间……这几乎就是整个影片的核心了,可以说是对影片整体的解释,也是借此,导演在告诉大家:我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拍……Diana:别失望,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Maureen:我知道我看到的是什么,是真的,上帝显灵……时间停止了。
所有东西静止不动Diana:就像一个人被汽车撞了,昏迷过去。
Maureen:不可言传(不知道这句的英文原文是什么,很传神的,很扣影片主题的一句话)Diana:要是其实你没真的见到呢?
……(这句话也很棒,很简单的对话似乎也暗示着年轻Diana面对生死抉择内心的彷徨。
为了不会那么无趣的生活选择了死亡,要是我想的这些都是错的呢?
潜台词就是,那我不白死了?
)……Briar Hill还不错吧……(就这么可恶的,可以这么说吗,导演大人笔锋一转,揭示重要信息的对话就这么掩盖在了平凡的对话下面。
)还想写下去的,发觉其实 可爱小漫漫 说的差不多就是我想说的了,而且人家的更简单明了,就此打住吧。
michael让diana做了她人生最难的选择,在自己苟活和好友间。
这个瞬间,她的心,作为人类最强的器官,开始幻觉,也就是她抛弃好友苟活下来的想象。
结果是女儿叛逆,学生冷淡,丈夫出轨,自己在害死好友的痛苦中无法入睡。
所以最后再次闪回时,她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这部电影虽然在故弄玄虚上做了功夫,可惜有点过头,太隐晦了。
不过作为这个人生最难的选择,无论对你我还是女主角来说,都是挺令人在结尾感动
其实我的理解是死前的戴安娜幻想了自己15年后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由戴安娜看到小十字架上的艾玛的名字才逐渐清晰的。
艾玛只不过是她幻想出的一个自己未来的女儿。
所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幻想只不过是她和朋友平时生活里的点滴所拼凑的。
而戴安娜死前想到了自己15年后会良心不安,自己不会过的很好,所以做出了选择,决定让同学杀死自己。
所以最后死的是戴安娜自己,而不是她的朋友。
所有15年后的生活,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
雨水淋过的花朵,会有一些被雨水打烂,而生存下来的那些则更加娇艳,戴安娜想到了与其自己生存下来如果不会那么娇艳的话,不如选择了让雨水打烂自己,而让朋友生存得更加娇艳。
影片一开始的片头曲其实早已揭示了这一切。
(芷宁写于2008年7月15日)早在得知有《The Life Before Her Eyes》这部影片的时候,就打算找来看看,另一个观影的主要原因是戏路多变的乌玛·瑟曼,她在片中主演了成年黛安娜,有着诸多繁复、跟自己较劲的心理戏份,故而引发了很多人的观影兴趣。
然而,这部观影期待值被拔得很高的影片却给人带来了失落感,且是忍耐后的失落,不是乌玛·瑟曼的演技令人失望,而是承载着她演技的影片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于是那些努力表现的心理戏反而显得矫情而无趣。
仔细想想,乌玛·瑟曼接演的影片类型向来很杂,显然,她不想被过早地定型为某类影片的演员,这些年来,求变的她一手抓商业大制作,一手抓独立艺术电影,哪个都不愿错过,于是,她参演的影片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故而,她能被“故弄玄虚”的《眼前的生活》的剧本给迷得五迷三道的,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很多想要明确答案的人诟病影片的结尾,觉得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如同是在嬉耍观众,貌似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个人倒不是很在意那个似是而非的结尾,毕竟不论生死与否,15年前的校园枪击案对于黛安娜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瞬间,是重新定义人生的时刻,15年前的她厌倦了学生生涯,肆意挥霍着青春年华,寻找着活着的证明,她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已经不是女孩,但还远不是女人,心智和身体均处在十分矛盾又万分不确定的状态下,故而当生物学教授在学科结束时说:“……最后请记住,人的身体可以储存72%的水分,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了自己的能力”,黛安娜在刹那间被触动了……事实上,当年不论是少女黛安娜(埃文·蕾切尔·伍德饰演)被杀,还是她的好友莫琳(伊娃·阿玛丽饰演)被杀,都在经由“一个年轻的女孩,一个将死的女人”来触及美国年轻人所面对的成长困惑,而且大胆地将校园枪击案这一美国社会的敏感话题抛出,导演瓦迪姆·佩尔曼似乎想借用生命在消亡瞬间的感受来表述他的思路,仿佛在奉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而结局处留下“烟雾”的做法,是喜好采用语焉不详、扑朔迷离表述方式的佩尔曼使用的小伎俩罢了,别忘了他的光影处女作是03年的影片《尘雾家园》。
死神来临时,它是不分德行优劣的,热情不羁的黛安娜和矜持乖巧的莫琳,同样面临着末日危机,而疯狂的持枪男孩(被黛安娜甩了的前男友)给出了选择,两个只能活一个……或者,可以这样说,黛安娜和莫琳这两个性格反差极大的女生是最好的朋友,她们就像一个人性格的两面,人们总要经历一些事件来学会摈弃其中的某些东西,于是,在那个致命瞬间,不是热情不羁被扼杀,就是矜持乖巧不复存在。
片中,乌玛·瑟曼所饰演的成年黛安娜外表稳重而沉静,她的职业是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她总在讲述那些五彩斑斓的油画精品,而其中的一副,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用在这部影片中明显有其用意。
黛安娜在女儿、年幼的艾玛身上总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不论言谈还是举止,而面对越来越临近的枪击案纪念日,她的混乱在加剧,一直努力过着美满婚姻生活的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始终无法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她的生命中已不再有值得期待的东西……影片改编自劳拉·卡塞斯克的同名小说,原著没看过,故而不做评论,就影片而言,该故事本身还是反映了一个不错的主题,只是内部逻辑存在相互打结的情况,其叙述方式又过于暧昧含混,且闪回穿插太多太密,从而伤害了剧情架构的严谨和完整性。
影片画面很绚丽烂漫,特别是那些貌似转场实则存有想法的动静物特写镜头,但终因采用频繁且剪辑过渡而显得罗唆。
的确,导演尝试了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述心境的拍摄手法,花样多而频到一部影片难以消受的地步,只是过犹不及,适当适宜最为重要。
因整个观影过程有乏闷之感,故而难以响应瓦迪姆·佩尔曼的倡议——“鼓励观众至少要看两遍以上”,虽然在回想时,感到或许有被疏漏的细节,但一想起那个忍耐而失落的观影过程,便很快打消了再看一遍的念头。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981643_d.html
很小的时候,看到影片结束又重现开场时打点滴的镜头,才发现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主人公回忆,恍然有一种受了欺骗的感觉。
但只是无知而童稚的幼年。
不懂电影、不懂艺术的时候。
今日,偶尔发现豆瓣上有人道:“最讨厌影片结尾才说一切都是幻想,或者一切都只是个梦之类的剧情”,不觉有些可笑。
正是因为面临死亡,我们才去思考眼前的生活。
所以电影中,有倒叙、有回忆、有虚实交替、有种种种种不同于现实的表现手法…… 意大利影星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著名电影“不可撤销”,即是导演对倒叙手法完美诠释的表现。
也正因为暴力没有缘由地冲击着每个受众的神经,让人不免有些难以支架。
可是,迷雾随真相的逐层显现而拨开,你就会发现扼杀唯美风情的丑恶和暴力多么令人发指,会理解为什么整部影片不采用顺序手法却反其道行之,也会明白导演在影片开头以暴力美学唤起观众扼腕的用意绝不是徒有虚设…… 其实,支离破碎又如何,亦幻亦真又如何,耐人寻味的故事总是不容易让人参透的。
很喜欢弥漫于整部影片的幻灭主义悲剧色调,女主人公则一个秀色可餐,一个成熟而不禁让人一睹犹生哀怜之情。
不自量力的人,在面对越是晦涩的东西时,越是想使之变得明朗化。
难得看这么有情调的片子。。果然没有看懂。。- -#。。看了影评才明白。。
正解该是“最后的结局是Diana 想象自己本该如此做,而不是真实发生。” 也就是说死的人是Maureen,就是之前Diana松开M的手并且没有英勇喊出Shoot me。而最后的结局D牢牢握住M的手并且让同学杀自己,那是她十五年来一直责怪自己的原因,所以她只是在想象中做出正确决定。
校园枪击 闺蜜记忆 问题女儿 看元素本以为是一部情节紧张的悬疑剧 结果只有无力的镜头晃来晃去 除了少女戴安娜的颜令人尚感舒适 毫无吸引力。。
好一个现实和幻想交错的世界,看着我感动。和大多叛逆少女一样,她漂亮任性不矫情也不快乐,甚至都不爱自己,都未曾发现自己的好。你以为她只顾自己贪欢,却也从未尝试理解她的内心。至少她是热爱生活的,也有着最简单梦想对未来有温暖的想象。游泳池边纵身一跃,那一瞬间的她似最绚烂的花朵,带着忧伤
michael, shoot me
有一些可以深思的细节,但整体很平淡。
吓人,原来一切都是女主死前的想象,纠结啊。
电影名字已经解释了剧情:the life BEFORE her eyes,意识消亡之前充满假设和臆想的人生走马灯。// 抛开其实没啥意思的剧情,这电影还是胜在选角出色——乌玛·瑟曼和德妹——怎么看都不会无聊啊。
无论真相偏向于哪一方 都是烂片的料
乌玛·瑟曼 大烂片导演真尼玛装还不会装,看一半擦太傻逼快进看完!
第一次需要看影评才能看懂一部电影,情何以堪啊!
影片本身,情节穿插不错。不过在临死之前能yy那么久远以后包括以后对之前的回忆,实属不易...只是,主角气场不合我胃口...
临死的挣扎。
厌恶反感一切生死停留类的电影,把你当傻子逗你玩
幻想的未来生活,但是这个简单的点拖得有点太长了。。。。感觉为了知道发生了什么听了导演好多废话,结果并无惊喜。
不知所云,强行尖叫。
没有看懂
很女人之苦的片...人物还是做得不错,题材也还有得讲,为什么分这么低
为了女主去看,结果是个烂片。
故作深沉的意象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