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關於母子關係,關於文化差異,關於個人成長。
Kai和媽媽的關係是很符合亞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狀態的。
在亞裔,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之下,“母憑子貴、父母在不遠遊、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把本來隨機匹配的兩代人綁得死死的。
養與孝從個人意願慢慢變成一種外在規定。
責任、內疚讓Kai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對母親展露真實身份。
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母親對兒子的全身心灌注和強烈的占有慾,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真的是Suffocating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想要逃離,但是root在心裏的文化意識和情感又一次次將人拽回,下不了決心,僵持在一個無法從內部破解,只能用生命硬耗的拉力賽中,這是何等痛苦。
把這樣的尷尬局面和電影裏兩個“西方人”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老Alan寧願住進養老院也不想跟兒孫扯不清、最後小本氣到爆發,寥寥數語說明了個鐘關係,責任分明。
深受以愛為名但是不得自由的親子關係之苦的人,我是更偏愛這樣的明明白白,有愛就相處沒愛就分開。
雖然經常聽到說marry一個人就是marry一家人,但是相愛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跟不跟互相家人親近是有選擇的。
無邊界的關係是危險的。
電影節奏不是難麽流暢,矛盾其實還可以再深入。
不過展現的很多問題也挺能讓人共情的,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自己的有感而發,總之我是能感受到真心的。
小本好可愛好可愛,這麽溫柔,但是又不柔弱。
大愛!
记得几年前,刚开始看到《The Hour》的时候,我就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主呢?
明明情节都进展到用诗歌表白了,彼此间却还是没有一点爱意涌现,甚至一季都要结束了,我却还在怀疑男主到底是不是gay。
那种长年西装马甲的文艺青年形象,就像是烙印般停留在我的记忆中。
Freddie自顾自的喋喋不休,理智却又情绪饱满的咄咄逼人,你不由得想象,在这副柔弱的身躯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力量?
这是我对小本的最初印象。
这几年里,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小本其他的作品。
从孤独天才的杀人犯到复杂霸气的英格兰帝王,角色千差万别,我却始终能从中感受到些微的只属于小本的色彩。
那不可言说的孤独,想要从孱弱的身体下爆发出的骇人力量,让人不可忽视的同时,却也忍不住心生不舍,心疼他的过分坚强。
然后,到了《Lighting》,小成本独立片,小规模上映,却因为是他公开出柜后的第一部影片而变得意义非凡。
这不是小本第一次演同性恋,却是最让我感觉舒服的一次。
和他的眼泪相比,沉浸在爱中的微笑才更让我动容。
看着他和爱人躺在床上,互相凝视,互诉衷肠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那双眸中快要溢出来的深情,爱人之间不经意的小动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最让我欣喜的是,小本在里面流露出的柔弱一面。
他可以赤裸着身体在爱人身上翻滚,恶作剧地伸出手拽掉胸前的细毛,也可以忍不住落泪,恳求离去中的人再闻一次自己身上的味道。
这样生活化的小本,让人想要隔着屏幕去拥抱一下。
看着小本雪白的身体,我总忍不住恍惚,觉得还是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年,可是一抬眼,脖子上两道深深的细纹却把我拉回了现实。
尽管容颜依旧,小本也早已跨过而立之年了。
低调、谦逊、羞涩的特性没有改变,但真实生活中,小本一定是个有自己想法的成熟男人。
作为影迷,不能强求他什么,但只要小本对表演热爱的心不变,更多更好的作品一定会不断呈现,至于私下的生活,就留给小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之前就看了这部电影,发现自己反而对自己身处的文化圈子不太理解了。
珍的强硬,凯的逃避,都让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
最近在读《生育制度》,好像理解珍最后说的孩子对父母总是心怀愧疚的原因了,确实是无解。
她一切的一切都给了他,他背负感情,可是他和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标准、隔着理想与现实。
他像一只风筝,被亲情的线牵着,被社会变迁的狂风撕扯着,他渴望飞走,也恐惧线断。
他愧疚着无法面对,只能把她推得更远,以此逃避。
故事因为他的死,就停留在挣扎的地方。
一切都无解,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理查德是个好孩子,但是他永远无法理解凯的挣扎。
凯的愧疚和恐惧是文化赋予的。
但就像尼采说的That will fly, fly at last,如果故事能继续下去,相信无论是以什么样方式,凯都将向珍坦白。
不论是激烈的冲突,还是默默承受。
事情发生了,总有解决的办法,只有戛然而止的,才最令人叹息。
轻轻摇晃 观看完毕。
找了无数网站终于找到了片源…没有字幕纯靠听,幸好郑佩佩说中文减轻一小半负担…清晰度渣不能全屏,只能睁大眼睛使劲看…剧情简单主要靠情感线和人物关系线,情节层次比较模糊,理解上很费脑子。
总之是看一部顶一套题的强大电影!
主要讨论了面对父母老去,子女感受到的压力和愧疚,以及面对老去,老年人对子女的依靠和对未来必有所失的恐惧、伤感和心存希望。
涉及了文化差异的问题,母亲讨厌儿子的室友,没有什么理由,交了一个外国老伴,有了翻译之后很快就分手了,正如男主所说,她并不愿意去尝试融入、理解。
这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年过六十的中老年人的一种特点,一种更隐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导致这一点的原因之一,电影给出的是面对老去感受到的无力、寻求依靠的愿望。
尽管主角是母亲的儿子的男友,但是同性元素在电影里只起到了一些表层作用,它象征着子女独立于父母的个人生活,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因素子女不愿告知父母,从而成为了阻碍的一部分。
而养老院则是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氛围,物质配置齐全、丧偶、子女不在身边…电影里的评价是桎梏般的鬼地方,而事实上这种鬼地方是心理上的而非地理上的,男主不愿让母亲搬到公寓同住,而即使同住又能如何,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等,老年人无可避免地在老去中落后于年轻人的生活,这种落后带来的孤独无依感不是单纯的陪伴可以抵消的。
电影把中国人心目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观念放置到一个残酷的境地,对母亲来说,异国丧子、语言不通,唯一友善积极想帮助她的男主是惹她讨厌的,在这个即使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和安全的食品卫生的国家,养儿防老的期望到底只是徒增悲痛。
而其中一些争执个人很欣赏,把典型的中国老人的惯性思维和年轻人的想法碰撞,尽管让人皱眉咋舌但的确典型。
演员方面,由于英语水平有限,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这个点上去了,所以对Wishaw的表演无暇欣赏,角色个性比较弱化反而主要体现的是身份和一些元素的集合体现,母亲角色也是如此,尽管有性格体现,但仍然是身份和一些特定元素占了主导。
总的来说,切入点很好,但是电影的情节安排和台词上可以做得更好。
不得不说母亲最后的一番话的确突出了主题,但是也的确有些生硬,而人物两两慢跳华尔兹来照应 轻轻摇晃的标题恐怕有些不自然。
内涵丰富的电影,但是表现表达上我个人并不觉得它很优秀。
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日国际剧情片竞赛单元开幕影片郑佩佩饰演的母亲是一个不讲英语的柬埔寨华人,为了和儿子团聚只身来到英国,却因为儿子的“室友”,不愿、也不能搬去和儿子同住,直到儿子因车祸去世,才第一次来到了儿子的家。
儿子口中的“室友”,是他的同性恋男友。
终于鼓起勇气,即将向母亲坦白的男孩不幸车祸身亡,他悲伤欲绝的男友想尽一切办法,替他死去的爱人尽孝,甚至为自己的准”岳母“介绍男友,让她在异国他乡不再孤单。
可是母亲却莫名的讨厌这个年轻人,对于他一切帮助和关心,毫不领情,而男孩依然对于这个脾气古怪的“岳母”不离不弃。
这段“岳母”和“男婿”之间的对手戏中, 郑佩佩和Ben Whishaw把两个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两个角色都让观众深深同情。
导演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复杂性和深刻性的精准、细腻的拿捏让人佩服。
本片的另一大亮点是不讲英语的母亲和她约会的老头的所有沟通都要借助一个华人女孩的翻译,这似乎重复的翻译却在一中一英的转换把角色间的文化差异、情感冲突和人性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惊叹于这位生于东南亚长于英国的华人导演对于中西文化的深谙。
电影的基调,正像Lilting这个名字,婉约而细腻,悲伤却温暖,儿子与男友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爱, 男孩对于爱人母亲的关心,母亲对逝去儿子的思念,就像一首轻柔婉转的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观众心中慢慢流淌。
(未完待续)
开头一曲淡淡的《夜来香》,让人的思绪飘渺出一个朦胧的剪影。
轻轻摇晃的身躯,和着旋律,踩着节拍,摇曳在昏黄的烛光旁。
之前还在说国产电影里从来听不到自己民族的音乐,而《爱在暹罗》却放着中国的歌谣,莫大的讽刺,如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
这部电影没有单纯的描写同性恋,而是将这个爱情推到了一个亲情的高度。
Leung作为Jane的儿子,Richard的男友,好似三明治中的鸡蛋,剥离了空气的供养,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
两边都是自己挚爱的人,呕心沥血把自己拉扯大的母亲,跟自己生活了四年之久的男友,不想伤害任何一方,只能默默选择安于现状,殊不知这种煎熬令他身心俱疲。
镜头轻轻一晃,切换到了一个没有Leung的场景,他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Richard一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迫不及待想为他做些什么。
于是找来了一个翻译,作为与Jane沟通的桥梁。
这里有几段很煽情,印象最深的是两人争抢Leung骨灰的所有权,最终理智战胜情感的Richard含泪妥协。
虽然很想自私地把你留在身边, 可只要你母亲开心你也会含笑九泉吧,我不想让你为难。
还有Richard用筷子煎培根那段,Jane问他是什么时候学会用筷子的,他只是淡淡的回答我也忘记了。
是啊,正如爱你这件事,已经成了像呼吸一样的习惯,每天温习着,却怎么也戒不掉。
这是小本第四次本色出演,之前的《云图》、《故园风雨后》早已撸完,貌似就剩最后一部英剧《查理二世》没有看过。
没有演过同性恋的英国男星屈指可数,看来这是腐国人成名的必经之路啊。
小本还是一如既往的瘦弱纤细,作为已出柜同志,人家可是专业的。
不忍吐槽渣像素,其实想等出了高清资源再看,怕那时候我早已经移情别恋,花心射手的悲哀。
郑佩佩的加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浓郁的东方气息,除了时而会跳戏,闪现她矫健的武打身手,其他都可以接受。
其实这算一部略显文艺的电影,节奏舒缓,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珍惜现世的美好,才不至于对突如其来的一切追悔莫及。
现在的我,很幸福,能和室友嬉戏打闹,能静心写作心无旁骛,能坚持跑步为减肥事业不懈奋斗,有时候,这样就够了……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同志电影,影片里母亲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儿子是不是GAY没有直接关联,小本与小梁子的爱情起码从影片呈现上来看也不是那么深刻。
这是影片究竟想摇晃的是什么很让人费思。
当然,就像影片介绍的那样,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因失去了同一个挚爱后互相扶持的事(这话说得也有点牵强,权且把多愁善感的小本照顾佩佩麻麻的动机是因为他只能藉此想念死去的小梁子)。
整部影片都很平淡,这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的评价,总之就是很平淡,实实在在的平淡。
但喜欢小本的人还是可以看一下这部影片的,小本在该片中飚了很多tear居然没让人觉得做作,可见这真是一个好演员。
小本会是个真正的GAY吗,I HOPE SO。
影片拍得很干净,冬季略显萧条的英伦在画面中意境十足,我想什么时候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那样的画面里散散步,希望有那么一天。
影片有几处还是比较动人的,譬如小梁子为麻麻的事烦心的时候,小本伸手舒展他紧锁的眉头,再譬如两人在滚床单的时候,那画面实在是干净,尤其是两人都睡眼惺忪头发散乱地随意耳语时,让我不得不坚信他们的爱也一定纯净如此。
很久没有看过节奏这样舒缓的电影了。
就像影片名字一样“轻轻摇晃”。
Kai与Richard。
Kai与Junn。
Junn与Alan。
、故事充斥着太多矛盾,却缓缓述说。
移民、母子、出柜、黄昏恋……被伴随着英伦萧瑟的冬天缓缓道来,每一段交集都像一场曼舞。
第一代移民的核心词是“排斥”。
看着Junn,我突然想起曾经在旧金山路过的唐人街,那里完全看不到一点国外的样子。
而第一代移民,终究完全无法融入异乡,最终在异乡建立起来一个故乡。
他们最初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让孩子们过好一点的生活。
他们的无法融入,与其说是不能,倒不如说是不愿意。
Junn失去了丈夫之后,儿子是她生活里唯一的依靠,她不会看病,不会处理账户,她也嫉妒儿子对男友的爱。
或许也许在她心里,当她学会这些生活技能的时候,就是Kai离开她的时候。
二代移民的核心词是“冲突”,原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本我追求与父辈期望的冲突。
因为牵挂Junn所以希望能照顾她,又无法想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而不得不让她暂住在养老院。
想起奇葩说的一期节目,要不要向父母出柜,后来终因种种缘由而被和谐掉了。
要如何面对东方文化对这个话题的敏感,要如何面对至亲对这个事实可能产生的失望和绝望,压得他喘不过气。
最终要坦白的那天,Kai却意外离世,所有的坚强一瞬间化为灰烬。
咳,本喵才是主角(敲黑板,划重点)。
Richard,不温不火,不急不慢,一个完美情人呈现在眼前。
和Kai相处的时光穿插在他的生活里,在咖啡店,在家中,在他的幻觉里。
在你无法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
Richard的核心词是融合。
他本可以收拾他和Kai的东西,继续他的生活。
却传承了东方的孝道,照顾起Kai的母亲。
他请了华裔的Vann为Junn和Alan做翻译,希望Junn能够开始新的生活。
他烧的一手好菜,用筷子煎腌肉,已经忘记在认识Kai之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他面对Junn难忍情绪,却小心措辞,不断请Vann不要翻译他激动时说的话,他一个人回忆着与Kai生活的点滴,却忍痛骗Junn说“Kai是我最好的朋友”,将Kai的骨灰送回给了Junn。
故事的最后,或许大家才发现人与人交流的关键并不在于语言。
Alan与Junn在鸡同鸭讲的时候如胶似漆,在Vann开始为其翻译之后分道扬镳。
而当Richard与Junn坐在桌前,Vann停下了翻译,就完全变为了心与心的交流。
Junn并非不知道Kai是同性恋,而Richard也并非相与Junn争夺儿子的爱。
两人各自低述着对Kai的感情,听不懂彼此的语言,却了解这种情感。
如同一场精神的曼舞。
语言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障碍,爱,才是最后的答案。
像烟雾一般,扶摇直上,尽管看得见来路,却望不清归属。
一说实话我一直喜欢这种画面干净的片子以及舒缓的节奏,可能是因为这种画风让我对这部片子好感陡增。
当然更多的是因为郑佩佩和本·威士肖的联手演绎。
并且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涉及男同性恋的电影,可能之前对于这种感情没有太多的理解,无法切身的去感受两个男同性恋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在面对最亲爱的人时的挣扎。
同性之间的爱可能更多的煎熬不是来自于这个社会,而是来自于自己最亲爱的家人,和异性恋一样,社会的认可可能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是来自家人的肯定。
可能在这里编剧设定了太多的情境,包括年龄、文化、语言多重方面的前提假设,让这部片子中充满了人为的冲突,不过好在这都不是导演想要着重渲染的片段。
可能正像网友所说的那样,这部片子看的就是这种情绪,情节上的东西反而不是重点。
这就是剧情片的魅力所在。
(剧情片的节奏往往比较的慢,但是情节相对紧凑,往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人群的生活状态的写照,容易使观看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就如同寒冬中的企鹅,抱团取暖是度过寒冬的最好选择。
一个亚裔女性,在语言不通的异国老年丧子;一个英国小伙在失去挚爱的人后,为了弥补曾经爱人的内疚,开始走进了爱人母亲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是种勇气,毕竟在讨厌自己的人面前,能坦诚相对,很难。
两个背景来历全然不同的人,因为一个人,人生轨迹开始有了交集。
依靠儿子充当眼睛和耳朵,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失去爱人,让整个生活中都开始充满了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回忆;一老一少就这样开始共同面对失去挚爱后的生活,即使语言不通。
可能这种失去亲人后的生活,让两个人在种种情节下所产生的情绪,让人产生了共鸣。
在没有失去爱我的人之前,我从来无法理解那种随时都会触动回忆的生活。
那很矫情,这是我曾经的想法。
可是时到今日,那些回忆会在随时随地像水龙头一样,开开关关,一点一点的积满日常。
三剧中主要人物的倾诉方式其实我很喜欢,你我在说着不同的语言,即便不懂,可是我们说的却是站在自己角度上的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很多时候我想要倾诉,往往不是在于会有人如何回应我,而是,仅仅是需要倾诉而已,因为覆水难收并不是一个假大空。
四可以说两个人的人物关系并不是所谓的血浓于水,可能更像寒冬中抱团取暖的企鹅或者是扶摇直上的烟雾,亦或者是水潭中的浮萍,可能这种两个人之间的情绪,更多的是需要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去感受。
郑佩佩饰演的母亲身上,因为是华人的原因,本身就在剧情中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讲,即便导演是有中国血统的存在,在片子中对于中国文化的诠释,也存在一定的固化成分存在,可能在这里更多的是希望中国新鲜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即便推开所有的假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如同这部片子的名字一般,轻轻摇晃。
10/19/2023 Both the subject and the production feels like a student project even though with Ben and 佩佩. 导演第一的长篇所以make sense很怪 Student or okay debut features always have the same feeling of immature. They always try too hard to combine all their designs into the film, which make it all looks too intentional. All the brilliant best debuts can convert all that thoughts into an uniform and natural production, seamlessly combine everything together to create something lively, but yet raw. I guess this differentiates the gifted from the rest. It takes understanding of cinema as a visual and audio art form, expressing the feelings through actors, lense, and editing, and having the talent to have that 灵性 in the debut.Not eveything needs to end with a closure. Leave it as she understand gradually without him saying it out loud. Well, that might still be a student mindset.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start with a doubt and end with an answer through the whole feelings in the film.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feelings are THE HARDEST thing to convey and portray consistently in a film.Show not tell, right?
2014.3.25 HKIFF2014。体现了导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审视,不过是不是父母老了儿女就一定会内疚,得两说。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细节很有趣,但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特别是凯,弱到不行。(为啥豆瓣分那么高…)
导演很懂得详略,在爱情方面,将同性感情收敛地表现,没有激情画面,ben的无言胜过任何语言。背景和人物都设计巧妙,缺一不可,多一不可。唯一不足是镜头切换有些突兀,导演的手法也略显生硬。#2014香港国际电影节#
东方的同志导演似乎都喜欢探讨亲情,还记得2011年那部【一家人】,主题够深沉,剧作却显得单薄无力,即使有不错的演员,话剧式写剧本的方法依旧让很多地方显得生硬。一部不够成熟的长片处女作,幸好那种东方人在亲情和养老方面的价值观很容易打动一些人,不过这年头还在纠结出柜有点过时了。★★
沉闷
我看过这部电影!奈何剧情已经忘了差不多了!
小本好帅小本好受!
为了本喵嘴唇的颤抖和掩面还有捏鼻子哗地一下哭出来。。好心疼惹
我是看到了郑佩佩才下的-.-
怪诞又混乱 衬衣小本真是又美又温柔啊~
剧本节奏奇差,台词莫名其妙,情感单薄没共鸣,英国电影人得了一种小清新癌。同是养老问题,《Rosie》论思想深度不止高过多少,虽然也很文雅很内敛,却没有过多纠结在小情绪上而迷失现实。
很温暖,谁会忍心拒绝这么软糯的小本啊。金边导演给佩佩阿姨的设定太自私,但是阿姨一开口还是出卖了剧本:哪能侬上海言话刚了噶好?
演技加一星
在同性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东西爱情观点的差异。郑佩佩演技堪称完美。
太轻了就成了空壳
真的很一般啊大段对话都生硬。不仅仅是口音问题。文化冲突这个题材导演完全没把握好。
剧情硬伤不少,而且感觉佩佩姐的蒜味儿呼之欲出……可是本一哭咱就各种鼻酸真是够了。。
小本一如既往美貌的演了个gay!
对设定背景都感兴趣,心痒痒,很期待,看完之后觉得根本就是隔靴搔痒,完了那个大大的痒还没骚到,还时不时被小树枝捅上几下不舒服,啊呀真是不爽!不爽!
看得我十分尴尬,同性恋爱写得乏善可陈,每天就在床上聊要不要出柜;母子情单薄单调,每天围绕吃饭和陪伴;叙事留下很多空白,母亲身份十分复杂,可是除了中文也没说过缅甸和法语,显得这个设定画蛇添足,乃至刻板印象,也不很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多年在这生活却完全不懂英文。似乎原配丈夫是法国殖民者的后裔,这个设定还蛮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些乏味,但是这种无可诉说、别扭纠缠、又不忍放手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移民们无可诉说的忧伤和无奈——一切似乎都在运行,可是心不落地,无处安放。
本卫肖和郑佩佩的神奇组合。小本奋力替交往四年后意外身亡的华裔男友阿凯在伦敦照顾完全不懂英文的老妈的小故事。鸡同鸭讲的两人,东西文化的隔阂,共同面对失去挚爱的痛苦。本卫肖的哭戏太戳心肝,简直复活节岛的石头人看了都要抹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