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Zimna wojna,冷战恋曲(港),没有烟硝的爱情(台),Cold War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托马斯·科特,波利斯·席克,阿伽塔·库莱沙,塞德里克·康,让娜·巴利巴尔,亚当·费仁希,亚当·沃诺维茨,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法国,英国语言:波兰语,法语,德语,克罗地亚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18

《冷战》剧照

冷战 剧照 NO.1冷战 剧照 NO.2冷战 剧照 NO.3冷战 剧照 NO.4冷战 剧照 NO.5冷战 剧照 NO.6冷战 剧照 NO.13冷战 剧照 NO.14冷战 剧照 NO.15冷战 剧照 NO.16冷战 剧照 NO.17冷战 剧照 NO.18冷战 剧照 NO.19冷战 剧照 NO.20

《冷战》剧情介绍

冷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抵达了白热化的状态。维克多(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 饰)是一名音乐家,他正在筹建一个青少年民族音乐演出团,靠演出传统波兰歌舞来输出国家的文化,制作人伊雷娜(阿伽塔·库雷斯扎 Agata Kulesza 饰)和监督官员卡奇马雷克(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 饰)也参与进了这一计划中。 一个名为祖拉(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 饰)的女孩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虽然卡奇马雷克并不认为这个身世复杂的女孩是参加演出团的合适人选,但维克多还是义无反顾的认定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坠入了情网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叶罗丽梦奇境嫂嫂19岁王的男人恋爱自由式十二生肖城市英雄两居室钢铁苍穹2:即临种族杨门女将之昊天塔缉枪主妇的反击宗教宿舍为全人类第二季浴火重生兽王睡前故事伪钞者之末路DimensionW~维度战记~洛奇6:永远的拳王15个我紫香槐下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决算!忠臣藏奥拉星:进击圣殿赫默尔加沙天台蓝兰岛漂流记悲伤时爱你如果你离我而去孤高旅行护士第二季

《冷战》长篇影评

 1 ) 民间艺术:民间乐队/民俗乐队

【7.9】黑白1、构图精美,审美在线,画面很用心,用了很多有层次感的画面,比如前面一层观众,后面一层是舞台;前面一层男女主,后面一层是自然景色或者聚会上其他跳舞/聊天的路人甲

民俗乐团大合唱

亲爱的 生命如此美丽2、这个唥蘸是时代背景,酥怜和美国的唥蘸?

也是男女主之间的唥蘸3、诞生于奴隶制的音乐,波兰🇵🇱,华沙,钢琴家因为女主的声音有力量感而在面试中选了她,然后他们就搞在了一起,一整个电影4、男女主最后是一起吃安眠药了吗?

女主感觉心理有点问题,最开始她作为贡浐鐺监视、汇报他的情况的人,后来让她走也不走5、没有感觉到男主之间的爱意,感觉像是一种互相折磨。

基于目前对人生的经历,我很难相信有这样的一对人,离开了对方真的就生活不下去了,即使是去当英国见蝶也要回到波兰和女主在一起6、女主唱歌“哦哟哟”,哈哈哈

两层图层

众星拱月:SiDarlin

 2 ) Zimna wojna

男主是合唱团钢琴师,与前来应聘合唱团员的女主(有杀父经历)相爱。

男主无法忍受集权统治下为斯大林唱颂歌,向女主提出逃出波兰。

那一天,女主没有来,给出的理由是:“你太好了,我各方面都不好,配不上你。

”数年后男主和女主在法国巴黎相见,原来女主通过嫁给意大利人这一“必要手段”获得移民身份逃出了波兰,此时男主也已与一名女诗人结婚。

但女主说:“我们只是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在教堂举行仪式,所以不算数。

”两人相见,爱火重燃。

不久,女主与男主同居,男主也抛弃了女诗人。

尽管如此,女主对女诗人仍醋意大发,不愿意唱她作词的歌,还在宴会上你来我去地嘲讽:“‘钟摆消磨了时间’,这写的是什么意思?

”女诗人说:“这是隐喻,隐喻!

(C'est une Metaphor!)"女主在卫生间里对着镜子说:”隐喻。

”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依然不如女诗人,略感消沉。

男主利用女主与电影导演做交易,以换得自己的配乐被使用的机会。

男主在女主化妆的时候说:“不用化得太浓,你这样就很好看。

”这是话里有话,因为他还有一句是:“好好陪陪马歇尔(那个导演)。

”此前他在波兰时也从未夸奖过女主,只是与女主不停地做爱。

终于有一天女主忍无可忍,说:“在波兰的时候我以为你是个男人,现在在这里呢?

你根本比不上马歇尔,”她停顿了一下说,“他一晚上就和我做了六次。

”原来男主让女主与导演做了性交易,为的便是博得出位。

他果然是个落魄的音乐家。

男主扇了女主一巴掌,女主捂着脸弯着腰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女主便不见了。

男主对着空空的房间空空如也的床(此时镜头相当之正)发呆。

他去问导演,导演床上还有位裸体的女子,他赶紧将卧室的门掩上,说:“她应当是回波兰了。

”男主想回波兰去找女主,却被移民局的人阻止,那人说:“你真的是波兰人吗?

你当年从祖国逃走,你对祖国真的有爱吗?

现在你在这儿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你对我们来说就相当于不存在(nobody),我看这事很难办。

除非……”男主回到波兰,却被逮捕,判了15年徒刑。

女主来接见室的小木屋看他,在椅子上与他拥吻,说:“我会想办法把你救出来的。

”男主果然被救出来,在歌厅中听着舞台上的女主歌唱,一边与女主的丈夫交谈。

“看,这是我的女儿,她长得和我像吗?

”那丈夫问男主。

“很像,很像。

”男主说。

“我之所以能把你提前从牢里弄出来,还要感谢部长是我们的邻居。

”丈夫说。

女主唱完歌下台来找他们。

“妈妈来了。

”丈夫道。

女主见到男主,第一件事却是上前抱住他与他接吻,把丈夫晾在一边。

他尴尬地抱着女儿。

女主对男主说:“跟我来一会儿。

”他们在卫生间里拥着,女主说:“你带我走吧。

”男主说:“我来就是为了这个。

”他们坐车前往乡下。

乡下草原荒芜,只有孤零零的路标,没有人。

他们找到一座破败的教堂,墙壁坍圮,没有屋顶。

他们在十字前跪下。

“我,XXX·XXX,愿意成为你的丈夫,与你长相厮守,无论疾病还是贫穷,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女主教男主说。

“我,XXX·XXX,愿意成为你的妻子,与你长相厮守,无论疾病还是贫穷,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女主说。

“阿门。

”她最后说。

他们各自在胸前划了十字。

这样婚礼仪式就算完成了。

女主对男主说:“现在我是你的了。

”男主将她抱在怀里。

他们走出教堂,在草原旁的长凳上坐着。

他们沉默了许久。

女主开口说:“那边的风景更好,我们到那边去吧。

”起身走开。

男主也跟着女主离开。

他们走出屏幕。

黑幕。

影片结束,导演题词:“献给我的父亲母亲。

”男主和女主想必是去往另一个世界了。

影片就如同《幸福的拉扎罗》一样戛然而止。

这种猛然结束的性质似乎是现代或者当代电影的特质,所谓“现代性”的“未完成性”,因为故事仿佛并没有讲完。

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炽热的爱情,可我觉得如此炽热的爱情——无论相隔多久,一见面便必然是接吻——是不可能的。

其中有多少肉欲的成分,也无法说清。

在时代背景下的辗转,他们的逃离和在两大体制间的来去似乎太过容易,容易得仿佛儿戏。

尽管有代价的存在,这代价都被轻描淡写而过,被猛烈的炽情所遮盖。

我们看到了一段猛烈的爱情,和一个突兀、冷淡、悲怆的结尾。

本片的味道是奇怪的。

它如同大多数的甜味,和一些无味,兽性的味道,情欲的味道,和漠然,冷味,悲伤的味道混合在一起。

它在结尾处是固态的,像一颗方糖,却不会融化,尽管在之前的部分也从来没有成为液态过,导演的此种割裂的拍摄方式从来没有赋予影片以流动感,而只是将之呈现为固态的晶体,其每每“先声夺人”的引入都是一次突兀的侵犯。

也许在那个时代所有人皆是被侵犯的,也许在那个时代没有液态流动的爱情,只有颗粒的、火热的爱,在情欲的抽动中,在交易中,在嘴和嘴的深吻中,在拥抱中,在结婚中,在十字架前的仪式中,在水里漂浮,在嘴唇的歌声中漂浮,在大剧院,在舞台上,在观众席里,在咖啡厅,在舞蹈中,在荒芜的草地上,在长凳上,在他们走向的屏幕外的世界。

在黑幕里。

在冷战的岁月中,爱情只能像它所说的那样凝固成形。

 3 ) 你要是觉得这个是欧版的《芳华》,那你还是因为经历少没看懂

“还在巴黎的时候,有一夜突发兴致,从四圈外的住所驱车至巴黎圣母院后的花岸。

虽然已近午夜,冬日刚过的赛纳河岸也还没有那么暖和,但连接西岱岛和右岸的桥上依然有即兴表演的街头艺术家,每次兴致所至来此散步,总也不会让我失望。

然而那天在桥上表演的既非平日里那个动情弹奏的吉他手,也不是白天在地上摆障碍物骑着单轮子绕来绕去的杂耍人。

面前的是一对面部特征明显带着东欧长相的夫妇,看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应该年仅60,头发花白,身材瘦削,一件白衬衣在还不算暖的春风里迎风招展,依稀可见年轻时候一袭白衫的少年模样。

他的太太(或许是他的太太吧)穿着一身巴黎常见的黑色兜帽呢制外套,年纪恐怕是要比老先生老上十多岁,坐在搬来的折椅上,怀抱一把吉他。

他们一段听不懂的东欧语言交流后,先生手里的小提起就伴着月光响了起来,太太的吉他也随之跟上。

音乐里满是苦涩,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欢快,幸福的感觉。

像是在诉说一段凄苦的历史,但他们眼中却是满满的笑意,手上是无比的默契。

一曲奏罢,老先生满意爱意的轻吻下太太的额头,太太也抬起头轻吻先生的脸颊。

”如果,女主角选择和男主角穿越边境逃到这里,他们的晚年,恐怕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吧。

从剧本的架构来看,也许和《芳华》有相似的地方,但想表达的东西却完全不一样。

《芳华》想表达的,大多是一段回不去的记忆,爱情虽然戏份也很重,但是更多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缅怀,而并非是情感。

《冷战》的核心,其实是爱情,从这点上,就算架构上和《芳华》再相同,从要表达的主题上来讲,则是完全不同的电影。

也就是说,就算你没有二战后东德西德的这段回忆,你仍然能感受到双方的爱情的深刻和扭曲。

所以两个服药自杀,可以算是大团圆的结局里吧。

 4 ) 《冷战》:黑白电影的光影艺术

《冷战》的构图分析、光影分析如果认真起来,完全可以写篇论文,因为它太过精密而具有强烈艺术气质。

但是《冷战》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卓越,而是带来另一个话题——21世纪的黑白电影,究竟在拍什么?

在这个问句当中,《冷战》无疑是非凡成功的,因为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比较起来,在色彩上的表现非常单调,因此也更可以在构图、光影上下功夫,甚至提炼到纯艺术的高度。

那么镜头在表达什么?

这个问题许多导演都要栽跟头,原因是并不珍视镜头语言,而把镜头当作服务剧情、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的仆人。

这篇影评我们就聊聊《冷战》的画面是如何认真运用光,甚至让黑白光影提升到纯艺术高度。

(因为构图上值得分析的实在太多了)

导演像画家一样,把光放在他想要的地方,且让人感到舒适。

画面有自己的语言,怎么说好是关键,在这一夜幕当中,三位演员坐在窗户下方,窗外下着雪,并进入一些光,这些光进入的角度又刚好表现了演员的面部和手势,导演像画家一样,把光放在他想要的地方,且让人感到舒适。

这种光晕感使人联想到十九世纪中期的摄影技术在《冷战》中,镜像甚至都快成为了一种意象,大规模出现,令人恍然的一幕是在宴会上,这一幕头几秒我都没有看出这是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本身的灰尘给画面以一种光晕感,这种光晕感使人联想到十九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尚未成熟时,肖像照往往有一团烟雾般的光晕萦绕在人像四周,比如林肯的照片就是这样的。

本雅明评论过这种光晕感,他认为这是被拍摄对象与机械的合作,而后续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使得照相机可以探究所有的光和影,取消了那些捉摸不透的光晕,这一面镜子的出现,使镜子下的演员无比清晰,又使得整场宴会笼罩在光晕感当中,可谓惊人一笔。

在展现人的艺术上,导演富有令人惊艳的技巧。

另一幕中,主要人物的表演居中,其他演员们的表情也通过镜子无遗展现出来,而不至于让其他演员成为一个个人头道具堆在主要人物面前,在展现人的艺术上,导演富有令人惊艳的技巧。

黑白电影,在光的本质上是黑和白的交叠与表现,《冷战》好的一点是将黑与白十足地视作为一门语言,并互相诠释。

光在这位导演手中居然有道德感,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光在这位导演手中居然有道德感,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这一幕,众人在黑幕中奏乐,门被突然打开,这一瞬间的白光冲击,不仅仅是在画面上破坏了黑色的平衡,更是让奏乐者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就这么一帧,一道白光闯入黑色中,破坏了所有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一幕的白光让人感到破坏感十足,光在这位导演手中居然有道德感,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中景让这个画面向后大幅度纵深。

男女主角在河畔相拥时,远景灯光照射在河面上的反射形成了中景,让这个画面向后大幅度纵深,这是一个非常巧妙利用光的例子。

《冷战》最令人感到敬佩的是那些在画面中常常漂浮着的空气感,没有数码视频直接转黑白的那种尴尬。

这种空气感往往来自于烟、雾、气等等的弥漫和萦绕,这种弥漫将观众和电影的边界柔化了,就像老时代的肖像照,并没有一镜拍完的空洞,而是多多少少有些朦胧,好像我们和故事之间隔着的不是银幕,而是一团空气。

因为黑白电影色彩越少,就越纯粹,导演可以更纯粹地表达艺术,观众可以更纯粹地感受单色光影的力量,并检验导演的功力。

 5 ) Dwa serduszka cztery oczy

一面听Dwa serduszka cztery oczy一面起鸡皮疙瘩。

排队化妆的女演员、伴着口哨的玛祖卡拼凑起一些旧日的碎片。

L' éclipse多像彼得堡的The Hat。

Jazz bar的气质是相通的。

“当你恋爱的时候,时间就不再重要。

”流亡、侨民、пафос……若是没有最后那四分之一的强行加戏估计会更喜欢。

以及有关东正教的种种隐喻难道还没有成为斯拉夫电影的cliché吗?

一个真诚的问题。

Dwa serduszka cztery oczyco płakały we dnie w nocyczarne oczka co płaczecie,że się spotkać nie możecie,że się spotkać nie możecie.Mnie matula zakazała,żebym chłopca nie kochała,a ja chłopca cap za szyjębędę kochać póki żyję,będę kochać póki żyję.Два сердечка, черны очиПлакали все дни и ночи.Черны очи, что вас гложет,Что покою дать не можетЧто покою дать не можетМатушка мне говорила,Чтоб я хлопца не любила.А я хлопца не забуду,Я любить до смерти буду,Я любить до смерти буду.(пер. с польского Анна Коваленко)

 6 ) 《冷战》:东西对立背景下的爱与人生虚无

作为今年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奖得主,《冷战》在欧盟电影展上的受欢迎程度,只有《幸福的拉扎罗》可以相媲美,这从这两部电影南京站的展映现场均座无虚席,甚至绝大多数观众都在无声中等待字幕完全放完,才行离场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时代和场景切换过快,多少有一点PPT电影的嫌疑,但整体而言,《冷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容低估。

这部问世于当下后冷战时期的电影,或多或少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波兰民众,在易帜接近三十年后的心态。

影片的一开场,就是欢快、狂放、热闹的乡间民谣演出场景,结合这些民谣里演唱的歌颂爱情的歌词,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开场,既喻指原生态的音乐艺术,也喻指纯洁完美的理想爱情状态。

然而歌词里反复出现的“不能在一起”等字样,为整部影片的悲剧基调,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影片用快速的时空切换,展现了原生态艺术和理想中的爱情,在东方和西方世界里,所共同遭遇到的规训与异化。

在东方世界的波兰,这种异化来自于政治的改造。

原生态的民谣需要歌唱当下建设成就,歌颂伟大领袖。

而到了西方世界的中心城市——巴黎,异化则来自于商业化无处不在的侵蚀。

为了适应巴黎观众的口味,奔放、自然的原生态斯拉夫民谣,被改造成舒缓、深情的爵士乐形式重新演绎,以至于女主角祖拉在全新演绎时的力不从心,被男主角维克多指责为呆板。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原生态的民谣艺术,尽管遭遇的困境各异,但都同样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与民谣艺术相对应的,就是男女主角的爱情所遭遇的双重困境。

在东方世界的波兰,他们的爱情阻力是以政委这个人物为代表的政治干预。

女主角祖拉在权力的强制要求下,不得不成为自己爱人维克多的监控者,定期向政委汇报维克多的动态。

更有甚者,政委还借助于自己拥有的政治权力,同样对祖拉的美貌和身体进行觊觎。

而到了西方世界的巴黎,政治干预倒是不复存在,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商业机制的无处不在,以及两人之间文化资本差异的凸显。

一方面,出身江湖的祖拉听不懂维克多的前情人撰写的歌词里的隐喻,而她的自然与纯真,甚至被维克多当成乡下姑娘的商业卖点,予以放大和利用。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艺术的扶持和包养不复存在,维克多和祖拉也从波兰国立艺术团的核心人物,转而成为商业俱乐部里的卖唱者,依靠卖力演奏和歌唱,而维持生计。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依靠给电影配乐和出版流行音乐专辑,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如果说在波兰,他们需要被以政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压制的话,那么到了巴黎,他们仍然被权力所压制,这种权力来自于无孔不入的商业机制,来自于诸如米歇尔这样的商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者。

如果说维克多在波兰,至少还是以著名艺术家的身份,享有尊严的话,那么到了巴黎,他只能在米歇尔等人身后,任由驱使,甚至在祖拉看来,已经活得“不像一个男人”。

一方面是东方祖国里自由的相对丧失,另一方面是西方花花世界里看似自由,实则陷入另一种奴役状态的境地,维克多与祖拉在冷战时代对立的两个世界里,都既找不到理想的爱情,也找不到其热爱的艺术的原生状态。

当爱情和人生理想都成为虚无,那么生命的主题,用加缪的话来说,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自杀”。

最终,在祖国波兰两人的初识之地——一个废弃的教堂里,两人自行举办了婚礼,同时一起服下了安眠药,共赴天国。

教堂的被废弃,象征着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所共同追求的现代性的“祛魅”,然而这种祛魅并没有真正带来个体的解放,相反仍然让他们身陷牢笼。

导演以教堂里的婚礼作为结尾,似乎想用宗教,作为上述双重无解命题的解药,然而只要看看《幸福的拉扎罗》里,前现代社会中平民个体不觉醒的被奴役状态,就知道这样的解药,多少也是显得镜花水月。

服下药后的维克多和祖拉在乡间静坐,随即说:“我们去另一边吧,那一边的风景更好。

”这里的另一边是指西方世界的巴黎吗?

应该不是,巴黎并非一个通向自由和理想的彼岸。

是指宗教里的天国世界吧?

或许是,然而他们真的能在这一虚幻的天国里,获取真爱和自由吗?

只有天才知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开场的欢快与热闹,跟影片终场时长期没有配乐的静默状态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比强烈的互文,来喻指导演对于爱与自由归宿何处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本身,就是重归资本主义世界近三十年之后,相当一部分波兰民众社会心态的如实反映。

在这样的主题支配下,影片选择黑白画面的基调,不只能够凸显影像画面的质感,也能将电影故事主题的历史性、悲剧性与终极意义,展现得更加到位。

与这种悲剧性的主题相对应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欢快歌舞场面,多少能够与影片的悲怆气息形成调节,而那种奔放、自然的民谣歌唱场面,本身或许就是导演爱情与人生自由的一种象征,让人深为沉浸。

正如前文所言,本片的最大遗憾,主要是时代和场景切换过快,导致每一段场景叙述篇幅不足,多少造成节奏过快和深度欠缺,然而在一些镜头的细节处理上,还是能让人玩味出颇多深意。

比如维克多在公用电话亭,给祖拉打电话时,不算长的通话时间里,维克多一个接一个地向电话里进行投币。

这持续不断的投币本身,跟巴黎发达的商业机制和资本操控下的社会生态本身,就形成直接的对应。

再如祖拉在巴黎出版的第一张专辑,被命名为“遥远的你”,就喻示着来到巴黎这一资本主义中心城市之后,自己跟维克多之间因文化资本产生的距离和隔阂的放大。

如是种种,在影片当中,还有很多,各位观众也可以自行仔细玩味。

就此搁笔。

2018.12.9晚作于竹林斋(本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电影频道。

 7 ) 意在弦外:史诗级的爱恋,史诗级的反抗

一个俗套的故事,但在情感和艺术之中却无比升华。

2018年的黑白片不只有《罗马》,还有《冷战》。

在如今拍一部黑白片,对一个六十岁以上的导演来说,颜色上是淡化的,情感上却是克制却浓烈的。

他们往往借这种更原始的介质寄托对过去的情感,对已逝的怀念。

《冷战》讲的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之下,波兰的一个音乐家和一个乡下女歌手的生死恋。

两人阶级、观念、文化没有交集之处,但是他们之间迸发了罕有的爱情之火。

他们其实完全不适合生活在一起,这种爱情的动人更多也在于时代中的压迫所造成的悲剧对它形成了升华,所以这其中隐隐含着对历史的抨击的。

视觉上无可挑剔,出色的民族歌曲贯穿始终,并成为故事的情感线索,时间线跨度很大,但是叙事十分简练,采取线性的片段式讲述,尽情地表现两个主角的人生交集,对配角人物和主线之外的故事几乎不愿多谈,流露出一种厌倦心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大叙事的反抗。

片段式的讲述虽然留白甚多,但是由于逻辑简单清晰,那些没有明示的故事都有迹可循,一目了然,体现了很高明的叙事功力。

最后他们跨越意识形态的隔离墙,在互相撕扯分合许多回之后,在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纯粹的爱意之中,他们还是走到一起,无法相守,但是一起死亡。

影片直到最后的字幕“献给我的父母”出现,都还在展现留白的魅力。

其实那个孩子,是他们的孩子。

 8 ) 冷战时期的爱情

多年以前,我关注了一个定居在加拿大的微博用户,他擅长在极短的篇幅里写尽欲望和情节,故事曲折并且耐人寻味。

微博上偶有心得,好像能触碰到他滚烫的生活和心绪。

《冷战》就是他推荐的片子,片中的爱情像来自东欧民间的文艺一样迷人,他们在异乡河边夏夜临着打开的窗子赤裸地敞开彼此,那是多年以后身体的亲近,好像要生吞了彼此。

辗转在巴黎、南斯拉夫、波兰,他们有时生活得野心勃勃,有时会像异乡人一样忧愁,没有对方的日子里,好像对整个世界都提不起精神来。

女人为了男人进入了一段又一段并不情愿的婚姻,女人说,没在教堂里宣誓过的婚姻都不算数。

男人为了女人在两大阵营之间反复地矛盾选择并为之受了牢狱之苦,弹钢琴的双手被严刑改变了形状,他告诉她继续她自己的生活,不要等她。

影片的最后,两个人在一个深秋回到了两人初次相遇的村庄,残留的宗教壁画上,仅存的圣徒双眼仍旧冷静而慈悲的看着这个变换的世界,他们在上帝面前宣誓,女人说这一次我是你的了,而后两人分食了致死的药片,女人请求上帝帮一帮他们。

摄影师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张时代影像,冷战的残酷、个人的情绪、生活的诡谲与变幻都呈现得如此丰满。

药效生效之前,他们坐在村头大树的石凳上,观看风吹动着大地上已然成熟的庄稼,女人说,换个地方吧,那里风景更好。

他们将在那里迎接死亡并且生生世世在一起。

结尾的音乐用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真好,慢慢的、缓缓的、灵动的,黑色的背板上导演用一行小字写到“献给我的父母”,影片全篇结束。

很多年以后再看片子,以前觉得两个人折腾和作死的部分,忽然间觉得大概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就是要炙热地生活,那是他们唯一的方式和出路。

况且,真实的生活、真正的际遇中往往更加令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有一年,我又想起以前关注过的那些容易让人走心的微博上的那些人,忘记了密码,穷尽了所有办法,最后的结果是无法登陆。

按照这个时代的速度,大半是已被官网清理并且注销。

 9 ) 《冷战》为什么不是“PPT电影”?

《冷战》的摄影固然很棒,但这没有决定它是一部“PPT电影”。

首先《冷战》的镜头不是像《修女艾达》那样是静止的,它在运动。

《修女艾达》中的固定镜头其实非常套路,一个场景一个镜头,通过镜头间的组接来叙事。

《冷战》镜头焦点不断变化,它贴着物象在动,焦点在前,背景虚化,所以很微妙,有时感觉不出运动。

这导致了变化的景深,感知有了厚度,这很关键。

另一个是《冷战》的机位剪辑。

每个场景的机位变化其实非常多变,没有按常规的剪辑套路来剪,这导致了即便在单个场景中空间也是脱节的。

类似“立体派”碎片的组合,瓦解了场景的完整性。

需要重点提一下的是《冷战》里的歌声(和音乐),似乎提供了一种时间厚度。

作为一种时间运动,声音在空间中能催化出立体的体验效果,具体例子还有蔡明亮的《脸》,坂本龙一的音乐为脸(平面)创造出一种体验(立体)。

所以,《冷战》以平面化姿态创造出了“体验”(非常反常),也即一种空间感,来自于以下这些方面:摄影机的微型运动(与《修女艾达》区别)、镜头景深(焦点聚焦在画面前部)、音乐和歌声(勾勒出场所的立体感),还有历史时空(时间凝聚的厚度)……这些都在创造影像的“深度”。

另外,影像并未因只攫取关键动作而紧绷或电视化,这也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分析的,为什么?

按常理,动作的接续理应更加电视化才是,但《冷战》完全是电影的,这也就是说《冷战》里有可以体验的情境。

我想原因是这些动作并非接续要创造出蒙太奇式的意义,不如说它们改变了爱情的进程,乃是一个个事件,留下了需要想象去填补的间部空间,这成为影片的另一种隐性空间。

如果要类比一下的话,我觉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做的是与贝拉·塔尔殊途同归的事情。

贝拉·塔尔通过镜头的运动沉淀到影像中的东西,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通过歌声(音乐)获得的,两者都是时间性的运作。

如果说,贝拉塔尔创造了立体的扁平空间(摄影机在空间中穿越),那么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创造了扁平的立体空间(声音在空间内环绕)。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如果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将镜头运动速率降低,时间拉长,可能还会有塔可夫斯基的效果。

《冷战》的影像看似静止、平面,像照片一样只有观看价值;但很可能是一种假象,它其实通过镜头运动、机位剪辑、歌声(音乐)创造了深度的体验。

 10 ) 山河尽碎的爱情

这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88分钟一句废话没有,简洁有力,粗犷朴实。

第一个镜头就是满脸沟壑的老妪出现在一张满幅「1.34:1」的画面中,嘴里唱着民歌,巨大的冲击力在ipad的大小中也尽显无遗。

整部影片是黑白的,是那种饱和度极高的黑白,更是有一种粗粒的复古风格。

叙事线走向,人物情感转换,音乐起了很大的作用,民间质朴的玛祖卡,衣香鬓影的爵士,都具有很强烈的反差,男主在与女主几度分离,也是与故土分离,多重情感杂糅之后,在台上不适宜的弹奏肖邦的英雄,奔涌的音符更是令人动容。

但是其中韵味不是我这种音乐小白所能讨论的,也许有更懂音乐的人能领略导演的绝妙的音乐设计。

虽然影片画面十分简洁克制,但还是隐藏不住那种精巧,有几个画面适宜的借鉴了几副名画的构图设计,相比去年的修女艾达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上没有多亮眼,部分也许有些老套,但就是这么有说服力,我实在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理直气壮的爱情电影了,相比去年的歌舞爱情童话的拉拉链和古怪猎奇政治正确的水妖,相信这部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爱情故事,脱下虚伪的面具,扯掉呛艳甜美的遮羞布,爱就爱的气吞山河,无所畏惧。

《冷战》短评

顶着冷战的铁幕玩“爱乐之城”游戏

5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较差

还说这两个作逼只适合像牛郎织女一样每年只见一天,真的在一起后绝对过不下去,没想到最后居然给我殉情了!二十世纪后的世界里我只能接受日本人殉情,其他国家的人不适合这么作逼

8分钟前
  • 还行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好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自然微妙地呈现了一个在冷战这样一个政治大背景下的爱情小故事,导演没有刻意地控诉意识形态,观众却都理解这场纠结的浪漫爱情正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注意,它首先是个爱情片,然后才是冷战时期的爱情。音乐的选取和演变就是对意识形态最好的隐喻。作为故事主轴的同一首歌,从一开始下乡采风的淳朴民歌,改编成歌功颂德的宣传歌曲,再改编成法式香颂的抒情爵士。在场景音乐方面,一开始是苏联二战时的流行曲目《喀秋莎》还有庄重的《国际歌》;后来在巴黎日食酒吧,一首美国摇滚乐Rock Around the Clock响起;回到波兰后,女主角唱着一首带着拉丁风情的流行乐Baio Bongo,都暗示了政治氛围随时代的变迁。另外,片尾在“献给我的父母”之后呈上一段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了,回味无穷。

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比艾达好太多了

10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力荐

#Cannes71# 波兰版「芳华」😂开头半小时歌舞团实在太棒了,社会主义如何建立自身文化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在里面了……后面的不作不死终于作到死就显得不够那么好,加上摄影上对「修女艾达」的自我重复,终究还是9分。但能把一个情节剧拍得如此格局和风格着实让人赞叹。

1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惊艳的取景和音乐,宏大的叙事背景,无可奈何的爱情。第一次错过,她觉得自己不够好。第二次错过,各有所属。第三次错过,理想触礁现实。第四次,他们终于找到了永恒的栖所。柏林墙倒塌,老大哥不在了,波兰加入了欧盟。世界那么大,总有一对恋人的容身之所吧。

17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两星半。女主太作,情节转折点设置如同儿戏,整个感情故事平平无奇,甚至有点狗血奇葩,与彼时的时代背景宛如油和水,互不交融,互不影响。

19分钟前
  • 长星照耀十三州
  • 较差

2星给音乐。女主太像Lea Seydoux和Natalia Vodianova了!!!

21分钟前
  • CP
  • 较差

两个极为相爱的人,最终只能用告别的方式拥有彼此,还是因为一个可以为了爱情可以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戴上面具永远地在异乡生活,而另一个无法容忍看似自由、小资但实质是消费自己的文艺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爱情带来了更多折磨。其实说到底,两个人决定在一起、共同生活,为了各种琐事争吵、摩擦,表面上看起来是许多个人选择的差异,但实际却是政治与价值的观念不同;在这里刚好放在五十年代的波兰、东欧、法国,个人的选择、命运与政治大环境形成了互文,让本来听上去有些老套的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多了时代与历史的色彩。有为了爱情选择未知的“自由”,更有认知“自由”的虚伪之后对爱情的重新认知。很美的电影,短而精悍,歌舞加分

2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摄影太炫了,很简单的故事拍出了高级的美感。爱情就如艺术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过社会/历史背景这方面写得不够深,没有很好地结合东跑西跑割裂感太严重的剧情。

25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还行

Douglas Sirk的反方向。2018最佳,没有之一。谢晋导演如在世不知激动成啥了。谢飞导演果断五星,哈哈。

3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黑白,88分钟。

31分钟前
  • 夏鸣
  • 很差

影像依然美,比《修女艾达》更灵动,苏维埃阴影下的“爱情”在断裂时间里不断缝合。结尾很虐,让人狂掉鸡皮疙瘩。◎SIFF21

32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对我来说,斯拉夫民族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他们根本不相信幸福。一开始男主给青年同志们谈艺术的时候,说他们的音乐是关于痛苦和羞辱的,当然也有快乐,但那快乐也是通过眼泪达到的快乐。于是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这条艺术原则,始终保持了某种连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也驯服不了的野性,一种在俄罗斯文学中经常流露出的野性。塞纳河的软风虽好,但他们偏偏是要站着冰天雪地里跟整个现代文明拼刺刀的那种人——好吧,我敬你是条汉子!

33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 女主脸太像蕾老师+一点点斯嘉丽还是很好感的。电影本身质感和形式很好,但是这种披着冷战皮的两小无猜式剧情,“我结婚是为了你”“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无论在什么背景和语境下都是我完完全全的雷区。

36分钟前
  • ʏɪɪɪʀ
  • 较差

(6.5/10)导演(名字太长记不住)是不是有“修女艾达”后遗症啊,又拿黑白学院比例玩了一遍。爱情长跑的故事一般都很俗,在铁幕两边来回谈恋爱可能会有种清新脱俗的气氛,但是拍成黑白的年代感就很差了。炽热的爱情和不间断的歌曲搭上这无来由的复古形式,看不出有多少必要。我是觉得他想在一个简单的爱情事件上叠加更多社会的隐喻以及自己的风格,可是好像都不怎么协调啊。

38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实至名归!

42分钟前
  • 我不是
  • 还行

片尾字幕“献给我的父母”落幕后随着哥德堡变奏曲缓缓上升之时,相比于《冷战》这个名字,我更想称它《跨越大半个欧洲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不能简单地将其概括为PPT或减少戏剧冲突,帕夫利科夫斯基捡起那些会被普遍省略的镜头,辅以精良的黑白摄影构建出自己的作者风格。冷战之后,再无黑白(手动斜眼笑)。

49分钟前
  • 毕赣
  • 推荐

可能我情商不够 实在不懂...

51分钟前
  • archerPRAYI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