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战火旗迹(港),硫磺岛的英雄们(台)

主演:瑞安·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父辈的旗帜》剧照

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0

《父辈的旗帜》剧情介绍

父辈的旗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舞力对决昨夜风流情满人间美丽的日子顶尖扒手雨色可可第一季崖上的波妞爱在大饭店夜之尽头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穆桂英挂帅破天门未来都市NO.6埃米尔的女朋友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刁蛮俏厨娘降龙神掌苏乞儿2我们的四十年仿妆伪造者六扇门之血虫谜案河谷镇第六季镇魂街不是闹着玩的之欢乐喜剧村终极面试爱的呼唤杀手雪天使女领袖新白蛇传之青蛇防火墙5788

《父辈的旗帜》长篇影评

 1 ) 所有的将士都是英雄

《父辈的旗帜》。

8分。

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制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主演作品。

虽然就我个人观影兴趣而言,它不及《硫磺岛的来信》,但无疑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大片,它是相当优秀的。

很遗憾,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

不得不承认东木老爹的本事,76岁高龄时同时操刀两部这样的战争巨片。

《父辈的旗帜》的叙事手法并不复杂,一条线是父辈们回忆当年的战争场景,一条线是当时的战争,一条线是三位被临时请回国家做宣传演讲的士兵,三条线互动,交叉但不凌乱。

战争的残酷无须赘述,在诸多的影片中,各种桥段各类镜头都有表达;但更残酷的是当仅存的英雄们回到战场时,他们面对的巨大的政治欺骗;而最最残酷的是他们在人们对战争英雄热情过后的正常生活——印第安人Ira死于暴晒, Bradley承包了殡仪馆过着鲜为人知的生活,而Rene后来在做保安看门。

人们需要英雄,但人们也很快就会遗忘英雄。

 2 ) 什么是英雄

这部片子非常好,给了人们一个看待战争的新的思路,所谓的英雄甚至有一个就是一枪未开的传达兵,在战争过程中对他的描写感觉要远少于其他两位,也体现了他在战争过程中可能是真的没有什么贡献。

包括战争开始前就落水死亡的士兵仿佛从一开始就预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刚走上战场被炸落的人头则是硫磺岛给这些新兵的下马威。

这个片子非常妙的把三段场景融到了一起,采访的场景,巡游的场景,和不断穿插战争的场景,它提出一个很深层次的疑问英雄到底是什么,进一步战争又是为了什么。

我觉得这个电影最棒的地方就是它的底儿,一个是在残酷战争间隙游泳的镜头,他们甚至可能认为游泳是比巡游更重要更幸福的回忆,因为他和战友们在一起。

还有就是那句话hero is something we created is something we need还有它后面的话大概就是说是为了让人们忽视掉复杂的细节去记住那些阵亡的人们。

2022-6-15看

 3 ) 有点伤感,有点煽情(07.03.09北飞观影笔记)

  曾经看到有影评说,这是一部“精彩但不深刻”的电影。

  的确,战争电影已经经历了《拯救大兵》和《黑鹰坠落》的真实、《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的自省、《全金属外壳》和《锅盖头》的尖锐,有太多太多的珠玉在前,留给后人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但是,伍德爷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用多个角度去审视战争,单凭这一点,《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足以光荣地载入电影史册。

  至少,这是一部打动人的电影,特别是当结尾字幕升起后,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伴随着镌永的吉它声在银幕上淡出时,看着洋溢在那些年轻面庞上的阳光,很难不动容,百分之七十的伤亡率注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总觉得,无论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原因,鲜活生命的逝去始终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开头时的旁白,“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

那场旷世的战争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那些发黄的照片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震憾而珍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照片上的人们都当作创造历史的英雄。

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场战争也许带给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伤害,但终究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那些照片终究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断的写照和纪念。

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必然要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回推销员、殡葬馆老板和看门人,甚至在烈日下默默地死去。

而那些再也没有走下战场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正如我们不会知道落入日本战壕的伊奇有会怎样的结局。

百年之后的敬仰、悲伤和反思不会改写历史,同样也不太可能会影响未来。

深刻,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慰而已。

  因此,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来说,真实就足够了。

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足够了。

  影片共分为三个部分。

战争部分很精彩,但对于经历了无数战争电影洗礼的人们来说,也只是精彩。

英雄回归的部分感情色彩过于明显,破坏了导演原本诚实的基调。

最后生还的三人为观众重现插旗一幕时,想起了另外三人的阵亡,这种煽情的手法和剧中安排这一表演的财政部官员一样恶俗,所以也不会让我们感受到身为医护兵的约翰救助另一个医护兵或是美日士兵同躺在一个战壕里等死时的感动和震撼;而一直回避荣誉、视阵亡将士才是真正英雄的艾拉却一再纠缠于为真正参与插旗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哈伦正名,也让其成为一个左右摇摆的矛盾体。

到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以约翰之子的口气将各主人公在战后的生活娓娓道来,影片才真正回归了“重现历史”的基调,平实的镜头和表演,反让我顿生感触。

纪念碑建成典礼上,曾经对生还的战士趋之若骛的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艾拉的离去,很妙。

影片中拒绝晋升、誓与战士同生共死的中士贡献了全片的最佳表演,该演员在战争电影《细红线》和《拯救大兵》中同样有出色演出。

  电影结束后,我查看了影碟上的OST,结尾响起的吉它乐的名字叫做“告别艾拉”。

从影片介绍中得知OST是导演亲自操刀的,不禁欣然。

告别,的确是对一场战争的最佳态度。

 4 ) 被简单化了的战争

虽然曾经在军队服役8年,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军事迷,不仅不能对各种武器如数家珍,而且即使再经典的战役对我来说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名词,比如硫磺岛战役,在没有看过《硫磺岛的家书》和《父辈的旗帜》之前就是如此。

就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关系,我认真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战役的资料,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该战役始于1945年2月19日,3月26日宣布结束,长达36天。

日军死22305人,被俘1083人。

美军死6821人,伤21865人,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60%,四师、五师高达75%,第五两栖军几乎失去战斗力。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和指挥作战的尼米兹将军出于道义的考虑,遵守《日内瓦公约》对隐藏在坑道或岩洞中的日军使用毒气,结果增加了美军的伤亡——影片对此丝毫没有涉及。

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列举这些或许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无论《旗帜》还是《家书》,落脚点都不是战争,对战争中个体存在价值的探究、对英雄主义的质疑和对战争的反思才是Eastwood的目的。

因而,有人说,这两个片子是披着战争外衣的人文思索片。

但是,任何质变都是来自于量变的,对战争的反思自然也不能例外。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亲历战争的士兵,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故事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也是最容易陶醉于欢呼、鲜花和英雄光环的,因此,如果影片中对战争本身投入的笔墨太少,没有残酷的战争和惨重的伤亡作背景,没有来自于真实的震撼力,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达到上述目的,是有困难的。

试想,如果一个士兵积极投身于一场以正义、祖国或者荣誉为名义的战争,而这战争又始终兵不血刃、所向披靡或者伤亡极少,他有什么理由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呢。

在《旗帜》中美军几乎是唱着歌乘船开赴硫磺岛的,如果他们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胜利,谁还会想东想西呢。

《旗帜》中,印第安战士Ira始终在说Mike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但由于影片对战斗的表现过于零乱和粗糙,纵观整个影片,除了能记住Mike参与了插旗并被自己人误伤而死之外,我们对他几乎毫无印象,因此,Ira抱着Mike母亲痛哭不已的场面让人一头雾水。

由于没有惨烈的战争表现作支撑,英雄们因失去身边战友而过分痛苦显得有些幼稚可笑,毕竟没有哪一场战争是可以不死人的。

在《家书》中,日军的溃败是那么迅速,根本无法让人想象那是一个36天的漫长过程。

由于影片过于吝啬笔墨,所以我们无法体会到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弹药物资的消耗殆尽,士兵们因死亡日益临近而受到的精神折磨和心中日渐增强的绝望情绪,因而家书的分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旗帜》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外音:“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但通常他们都未经沙场,他们看事情喜欢简单化,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但事实却相去甚远。

”这些话似乎表达出了Eastwood的本意。

应该说,通过这两部影片他基本达到了向观众揭示事实真相——至少是他认为的——的目的,但他同样把它简单化了。

因而,无论《父辈的旗帜》还是《硫磺岛的家书》都没能达到它们所应具有的力度。

 5 ) 人们需要英雄。

上古的神话和流传至今的传说,都有着令人神往的史诗,令人敬仰的英雄。

崇拜英雄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英雄存在吗?

当然,毋庸置疑。

不过他们并不来自神话传说,也并非神通广大。

英雄也只是普通人,不过要比芸芸众生多一份觉悟,并且付诸行动。

英雄是一面旗帜,指引人群。

承受这一荣耀可不轻松。

因为所要背负的太多太多了。

 6 ) 父辈的旗帜

当打开《Flags of Our Fathers》时,并未对该片抱有多大希望,感觉会是一部和《珍珠港》差不多的影片。

尤其贯穿全片的血腥镜头差点没让我关掉电脑,直呼:战争太残忍了,太残忍了。

一个个被剖开的肚膛,大肠、小肠、盲肠,还有不知名的器官,顺着血一起流出来,前一分钟还在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这一刻只剩脑袋和那双圆睁的眼睛--身体已经不知在何处,更别提那一排排的尸体,犹如那几乎望不到尽头的大海,悲伤却也无能为力。

庆幸自己坚持下来,看完了这个二战时期的故事。

由于战地记者的照相机问题,登上高地插上胜利旗杆的那一瞬间未能拍下来。

于是,另外四个士兵接受了再次插上旗杆的任务,这一刻,被相机记住,也被历史记住。

也因这一刻,他们成为美国的战争英雄。

他们提前从战场上退下来,回到祖国,在军方、在政府的策划下,他们成为插旗英雄。

掌声雷动的演讲、五光十色的宴会,人们为之欢呼,美女为之倾倒,一瞬间,财富、荣誉接踵而至。

对于这几个“插旗英雄”,有人欣然接受这一切突入而来的荣誉,自如地面对各路记者,带着漂亮女友出席各种聚会、演讲;有人为此感到战战兢兢,将这所有一切活动当作军令,虽然也会为自己并非真正的插旗英雄感到难过,却也无奈地接受政府的一切安排,包括名利!

也有人为此不安,每当他站在演讲台上讲述着战争中的一切见闻感受时,便如同重新回到了战场,他看到了战争,更看到了战争中死去的兄弟。

他为自己所得的荣誉感到不安,仿佛欺骗了奉其为英雄的国民,更因为,每一杯美酒都让他想起战场上兄弟们留下的血,每一次掌声都让他想起不断的枪炮声和兄弟痛苦的哀嚎。

他觉得自己这个英雄如此卑劣,而那些真正的英雄却被人们所遗忘。

于是,他选择重新回战场,回到那个让他成为英雄也让他不安的血腥之地,向真正的英雄致敬,也希望成为真正的英雄......影片的镜头在美国国内各种聚会和前方战场之间切换,歌舞升平的后方和炮火连天的血肉模糊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心情也随着主角一起沉浮,或许和他一起隐隐作痛。

也许有人要为军队和政府如此卑劣的造假行为而愤怒,为第二次插旗的幼稚行为感到荒唐。

可是,当看到成千上万国民因为这四个人而欢呼,而骄傲,甚至为他们而重拾生活勇气时,政府的行为真的错了吗?

事实上,他们四个也是战场上凯旋而归的英雄,虽然不是真正的插旗英雄。

大众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偶像,无论对象是谁,只要能给大家勇气,便已足够。

只是,这么巧,他们四人拥有一张可以成为英雄的照片,于是,政府便策划了这起对民众善意的欺骗。

也许,对和错真的没有界限,历史没有真相,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就如同影片结局所言:hero is something we create, and hero is something we need.P.S. 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传统能教会我们接受、歌颂,美国电影告诉我们思考,战争不是像地道战一样,只有勇敢的八路、人民群众,和残忍的日本兵和汉奸。

战争有太多让人无能为力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如果你还小,看国内红色片,小孩子怎能承受这么多,如果你已成人,学着像美国电影一样思考,当所有事情都变成历史的尘埃,一切都将成为事件,而非历史。

因为,历史没有真相!

 7 ) 《父辈的旗帜》:没有英雄,只有兄弟

《父辈的旗帜》:没有英雄,只有兄弟影片采用三时空——现在(已然老去)、过去(演讲募捐)、更远的过去(打仗)交替叙事,不同的时空用不同的连接点巧妙衔接,比如一张脸、一个声音或一种颜色(由冰淇淋上的红果酱想起鲜血)。

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本片的独到之处在于不去塑造英雄,而是通过阴差阳错给普通的士兵贴上英雄的标签来消解英雄的概念。

正如片中所说,“这世界本没有英雄,只有像我父亲这样的人。

英雄是人们所塑造的、所需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父亲反感被称为英雄。

他们不是为国而战,而是为兄弟而战。

”影片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男人,将种种高尚的信念还原为兄弟情谊,反而更贴近了战争的本质。

该片只讲述了二战中一场战役里的一件事,没有过大的格局和气魄,但它有情怀。

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怀打动了我。

可惜影片在表现兄弟情谊时还是有些拘谨,使全片略显乏味。

结尾部分在主人公行进过程中叙事,平铺直叙的旁白显得很呆板。

同样的叙事技巧,《阿甘正传》就要精彩许多。

我很喜欢该片的影调,画面精美值得称道,可叙事若也如此刻意就会少了一分洒脱,而洒脱正是兄弟情谊中的重要部分。

 8 ) 父辈的旗帜

这种群像式电影对我这种智商比较低又不了解战争史的人来说的确有点吃力,更何况外国人基本都长的差不多,再都带上一样的大钢盔就更是认不得了,所以基本跳着看了2遍。

主题是不错的,很严肃,反战和拷问群众英雄观的影片,揭露政客发国难财的丑陋嘴脸。

“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是我们”。

但是叙事结构过于凌乱了,战争时、战后、现代三组时空交错,一开始交代的不清楚,叙事者也很乱,一会以医生的儿子的口吻,一会又以那个采访对象的口吻旁白,一会又切换到那三个扛旗的第一人称,感觉导演有点故意卖弄他的剪切手段的样子,结果却耍的适得其反。

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伊基是怎么死掉的,难道是医生片头打死的?

(因为片中打量运用黑白,而且敌我穿戴的都一样,很难分辨哪些是日本兵。。

),他们在找伊基发现的那个洞是什么?

里面有什么惨象?

电影没有直接交代。

还有那个叙事的老者是哪个战士,还是那个拍照的?

当然也有为老克的另一部姊妹篇《硫磺岛家书》铺垫的伏笔,比如那个涵洞里的日本兵尸体。。

 9 ) 沉迷过的偶像 一个个消失

英雄主义几乎是美国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父辈的旗帜》中,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得用一幅图片背后的故事摧毁了它。

就如同这部学院派电影注定不会像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热卖全球一样,硫磺岛战役也没有诺曼底登陆那样广为人知,但它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后者。

就在美军登上了硫磺岛第一座山头时,他们升起了一面国旗,由于一位官员想要收藏那面国旗,于是又有一拨士兵第二次升起了国旗,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升旗被胶片永久定格了下来。

于是第二拨升旗手们成了美国人的英雄,成了慰籍那些开始对这场战争(二战)怀疑和厌烦的人们的心灵鸡汤。

他们得以提前回国,他们受到万众瞩目,他们要为接下来的战争筹集军费,可是他们的心灵却在矛盾中挣扎......与其说战争造就英雄,还不如说是战争太需要英雄了。

它需要英雄鼓舞人心,需要英雄树立官方所需要的榜样,需要英雄来筹集军费,需要英雄的光芒能使战争继续下去。

可是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在面对死去的战友时怎么解释自己头上的英雄光环呢?

很喜欢电影最后一句所说的,“英雄,只是我们创造的,我们所需要的而已。

”电影中那些被誉为英雄的士兵在战后过着并不精彩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还很落魄潦倒,Of Course,当“我们”不需要英雄的时候,比如和平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给“英雄”们鲜花和掌声?

我想起了我国1980S自卫反击站中的“英雄”徐良,在鲜花和掌声过后是大量关于他是伪英雄的传言,诸如他其实是逃兵、他的伤是自己开枪射的等等,而在去年我还看到《鲁豫有约》对他的采访,和这部电影中的“英雄”一样,他的后英雄时代过的并不如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得用非常学院派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的疑问,也使得电影真正的看点不是爆炸,不是明星,不是飞机和军舰,而是更深层次的主题,当然这并不妨碍N夺奥斯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得在把主题深化的同时也把战争的细节完美重现。

电影以回忆和叙述两条线铺展剧情,交叉展现战争带给“英雄”们的创伤,15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秒会让人感到无聊,只会在电影结束时陷入沉思并会产生一定要说点什么的欲望。

很多影评人对该片给出了高分,但几乎他们都定论该片不会在奥斯卡的主要奖项上有所斩获。

的确,这部很学院派的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学院派不喜欢的主题,但我想对于7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得来讲,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要比那尊和他家里橱柜上的那一排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要重要的多。

这是我自从5年前看过《黑鹰降落》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战争片,它们不像《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那般主流,但它们诠释的战争也许是最真实的。

 10 ) 没有硝烟的战争

“没有英雄,就制造英雄;没有敌人,就制造敌人”,作为一套惯用技俩,仿佛是美国主流政治与建制派系的合谋。

《父辈的旗帜》虽是讲述那场被称为“太平洋绞肉机”的硫磺岛战役,但醉翁之意并不在酒,而是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对政治的讽喻以及表达了渺小个体(士兵)面对庞大体制时的深深无力感。

与后来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类似,影片审视战争,讲述了个体的生命尊严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间的艰难博弈;同时又检视体制,揭示了科层制下的个人与强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无奈对峙。

《父辈的旗帜》是一部有力量、有勇气、有良知的电影,它是反战的,但充满硝烟的战争背后是另一场杀人于无形的政治战争;它是反英雄的,这些士兵的勇敢、反抗与牺牲又使得他们成为了实在意义上的平民英雄;它是反主旋律的 ,但谁说这不是一部渗透着拳拳爱国之心的另一种更高形态的主旋律电影。

《父辈的旗帜》短评

对比一下拯救大兵,节奏极其的相似,时隔8年,没有什么突破

6分钟前
  • 较差

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但通常他们都未经沙场,他们看事情喜欢简单化,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但事实却相去甚远。

8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没有《硫磺岛的来信》好看并发人深省…二战最伤痕累累的日本比任何国家都更会反思

13分钟前
  • 大司azimuth
  • 还行

故事的时间线太乱了,三条时间线每条内部也不是时间顺序,战场线又从三个人角度回忆的。约翰重病中的话语,让儿子找到了当年的摄影师,讲起了照片的故事。他们都是初出茅庐的新兵,空袭时间不足加上日军的复杂军事设施,让攻占滩头的美军吃了大亏。然后进入了照片英雄受表彰的故事,喜欢当英雄的传令兵雷尼,在医院疗伤的医护兵约翰,还有不想离开战场的印第安人艾拉,另外三个已经战死,照片上的哈龙被遗忘,反而误以为是插第一面旗的汉克。领导说真相不重要,筹款才重要,艾拉觉得对不起战友而酗酒。之后回放了先后两次插旗的过程。又到了三人插旗表演,穿插回忆了迈克被友军误杀,汉克,哈龙,富兰克林依次中枪牺牲,伊基被日军活活打死的场景。艾拉因为酗酒被派回战场,战后三位英雄都过着落寞的生活,还好艾拉向哈龙母亲说明了旗帜真相。

16分钟前
  • 赫安
  • 还行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太好看,打不动我

20分钟前
  • Karl-Heinz
  • 较差

piece by piece to recall this memory

24分钟前
  • 小核桃
  • 推荐

真正的英雄都已经长眠在岛上,其精神内核和集结号相似。。

29分钟前
  • 无复烟火
  • 较差

冷静的审视和反思的情怀值五颗星,时刻把回忆片段拎出来放在同一时空交错的叙事法却让观影体验并不顺畅。老木头是个货真价实的文艺片儿导演,纠结、细碎又冷酷,这样的战争故事米国观众不买账是理所当然的。

34分钟前
  • 砚小朵™
  • 还行

看过很多年了吧,20231127重看,怀疑之前根本没认真看,都是追求战争剧情了,其实哪是什么战争片?是批着重金属外壳的反战片,更是社会伦理片,以及反应美国在二战时期经济萧条的历史片,主要是伦理,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继而触动观众的反思,以及对父辈在战争期间行为选择的反思!

37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激烈的战争场面和同样激烈的心灵挣扎,战争本身的残酷在所有方面体现出来

40分钟前
  • hiphop
  • 推荐

比起其姊妹片,硫磺岛家书还是差一些,结尾游泳那点还不错

43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真的不怎么样

47分钟前
  • S
  • 较差

父辈的照片儿、背后的故事!战争的噩梦有一半在它结束之后才会展现。采访手记+回忆录,对于习惯被电影伺候的人来说,这种剪辑和叙事会很让人恼火。若对战史不甚了解,那就剩不下多少沟通的空间了。。。描述日军的姊妹篇大概会更受肯定些。三星半

51分钟前
  • 色文
  • 还行

“题材不错,拍摄混乱。。。”

55分钟前
  • She
  • 较差

个人比较更钟情于琉璜岛来信。

56分钟前
  • zenz
  • 推荐

叙事类然后插播战争,导演很能装逼阿

58分钟前
  • 白小白
  • 较差

如果耐心看到结尾还是可以小感动一下

1小时前
  • 没穿裤子
  • 还行

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总感觉不给力

1小时前
  • NAHTE
  • 较差

客观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是一种自信和勇气。只有透过战争才能看到人之本性的宝贵。

1小时前
  • 全面回忆
  • 还行

对文化的不了解真的是有代沟,如果我看不懂,我想有一半多的原因在我身上。

1小时前
  • 多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