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待秋瑾能和《柳如是》一样给我带来惊喜,还是失望了。
当今国产古装片头等大伤:基本都要拍成武侠片,和《十月围城》一样,个个都是铁拳无敌孙中山,穿林北腿蒋中正,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等一帮革命党人都成了能和鬼脚七较量的旷世武林高手,也许这本来就是一部很商业的片子,可要知道,商业片并非维有打戏包装才能留住票房的,像《刺杀希特勒》忠实还原当时狼窝刺杀场景的画面,我相信一定比大伙儿都飞檐走壁南拳北腿来得紧张刺激。
原本高潮的刺杀桥段,没用镜头和音乐表现手心捏汗的紧张场面,反而成了场人肉满天飞的武林闹剧。
现在还有个通病,电影不是戏剧,优秀的历史电影是能拍出完整人格的电影,虽然在王廷钧身上表达尚可,但我以为若能把主角秋瑾偏执、绝情的一面展现出来会更耐人寻味。
我们社会按需塑造的英雄已经多到麻木,屏幕上要展现的是还原历史的饱满人物,观众会对某个历史环境下内心复杂,有过挣扎的人们更感兴趣。
有些细节或许因为影片需要作了改动,比如陈伯平砸伤的时候,秋瑾和他应该已经认识了,陈天华不是跳下去,而是走向大海深处蹈海而死的,这些无伤大雅,但革命党人的理念没表达对,小船上徐锡麟对秋瑾说光复会料定慈溪不会真心推行新政,若非如此当年就不会杀害维新六君子,其实当时清廷早被庚子搞怕,已经在着手做各方面准备了,革命党人怕的就是慈禧太后推行新政,怕的就是清政府变得强大稳定,人心所向,他们起义革命推翻清廷的希望就渺茫了。
他们和维新派是格格不入的,刺杀的对象也都是朝廷里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比如史坚如炸的德寿、吴樾刺杀准备出国考察的五大臣,包括恩铭也是徐锡麟的恩师,对徐颇为赏识提拔,他雄心勃勃、立志办学,政绩颇丰,不是电影中那样的反面形象,最后惨死在自己精心栽培的徐锡麟手下。
所以腐败无为的官员革命党人可以不管,这些为民为国的好官一定要杀。
感慨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太曲高和寡,平民百姓没有一定的学识没办法理解革命的意义,当然也不会支持革命,像十月围城里一大帮人为了江湖义气打打杀杀,到头来依旧完全不知革命何物,事实是,那么多学识渊博的年青人,花了十多年时间读书学习各种知识,最后一眨眼死在革命战场,人力成本太高了,像黄花岗远不止72人的烈士,大多学贯中西博晓古今,孙中山得知惨剧痛心疾首,太耗人才了!
所以民国政府后来抗战不到最后关头迫不得已都舍不得让知识分子“十万青年十万军”。
欧洲革命都要流血才能成功,所以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要从我开始流血,但法国大革命的主体也是工人大众啊,应该首先要让大众能接受。
可惜当年他们没法读霍弗的狂热分子。
什么革命可能闹起来,洪秀全半拉子能忽悠的宗教、我党能让百姓普遍接受的思想,有这样的武器才行。
2011年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中有一位山阴县令李钟岳,由黄秋生饰演。
虽然戏份不多,部分还原了史实。
更早的时候,还有一部《碧血黄花》,剧本同样呈现了这位县令的两难: 管带:(向士兵)上!
▲士兵冲前。
秋瑾:(向士兵)站住!
不要伤了学生!
士兵停止。
秋瑾:我跟你们去。
清官:(一躬到地)鉴湖女侠,果然敢作敢当!
请!
▲学生欲奋起抵抗。
▲秋瑾回身向学生,举手示意。
李钟岳,字崧生,一字申甫,号晴岚,山东省安丘县北辉渠村人。
十八岁中秀才,三十九岁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出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也就是说,他是百日维新那一年的进士,浙皖起义的年初才到绍兴做父母官。
秋瑾乃越中名人,李钟岳素仰其才,曾经用其诗文教育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接到上级命令,他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去大通学堂抓人,反而乘轿赴绍兴府谒见知府贵福,向其报告说大通并无越轨行动,请容本县暗中侦查。
一再拖延,希望革命者能逃脱。
直到贵福亲临山阴县,把浙江巡抚张曾敭的催促电令拍到他面前,威胁再不执行一体同罪,才被迫前往。
并且身先士卒,制止了乱枪伤人,最终只逮捕了秋瑾等八名师生。
秋瑾过堂后,李钟岳不肯刑讯,像待客一样让她写下了“秋雨秋风愁煞人”。
此句出自清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怀》,在传诵中两字易位: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花开,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邱,老死蓬蒿事幽讨。
如此“庇护女犯”,贵福大为恼怒,换人另审。
在没有得到确切口供的情况下,谎报张曾敭,以致巡抚7月15日凌晨下令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万般无奈,向秋瑾吐露实情。
秋瑾答道:“公祖盛情,我深感戴,今生已矣,愿图报于来世。
”提出三个要求:写一封诀别信、处斩不要剥去衣衫、死后不要枭首。
李钟岳允诺了后两条,因为第一条时间来不及了。
当日四点,秋瑾在古轩亭口就义。
三天后,李钟岳被革职。
离绍之日,绅民数百,长亭送别。
李含泪抱拳,慨诉衷曲:“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他回到杭州寓所,终日郁郁寡欢,“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
10月29日,乘家人不备,自缢身亡。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
晚清新思潮兴起,法律程序上的硬伤错位,使得浙江官府从一开始便处于遭受谴责质疑的被动地位。
正如秋瑾所期盼的那样,民众对清廷的憎恨更为强烈,“可使革命早成功五年”。
1912年,褚惠僧与吴芝瑛、徐寄尘将秋瑾遗骸移葬于西子湖畔,建“鉴湖秋侠祠”,并置李钟岳的神主于其中,一并奉祀,上书“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题:“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新浙江潮》主笔王卓夫说:“李公为专制时代良吏,既因秋案如是,乃附祀秋祠以光泉下,该社均表同情。
”1936年,李钟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
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
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
令父李钟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
今天我们看这桩大案,李钟岳的高风亮节,足以与东汉一干解印而去的县令媲美。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20年4月
读研时曾偶得《竞雄女侠秋瑾》一片,稍阅。
西湖旁的名人墓很多,秋瑾墓算是其中非常醒目的一座了,墓座上有秋瑾汉白玉立像,高近3米,左手叉腰,右手按剑,颇有巾帼英雄之气。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什么“女英雄”,但我敬畏“女英雄”,所以游孤山西泠时,也曾在这尊墓像前驻足良久,相比较那苏小小、武松之类的墓冢,这样的与我们相近的“革命人物”的丰碑才更使我觉得有瞻仰的价值。
一 这片子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开头将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事掠影而过,重点放在贵福等缉捕秋瑾一段,之后于审讯处斩秋瑾一线的时间轴中,又穿插进秋瑾对过往之事的回忆,最后重头戏又落回到片头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事的具体过程,做到头尾呼应。
其中打戏比较多,主要是头尾两场,熊欣欣先战秋瑾,再战徐锡麟(虽然时间上是反过来的),俨然大BOSS,大反派,但与一般剧所不同的是,这片是“邪”胜了“正”,反派打败主角,所以这片子弥漫的不是一种主旋律的“胜利感”,更多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肃杀与悲凉。
最后秋瑾洒血于轩亭口,旁边站着的是拿着馒头的路人,是否让人想到了鲁迅的《药》呢?
秋瑾等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在鲁迅笔下展现的却是异样的扭曲与变形,而片中的最后,也不是以革命的成功告慰烈士,使观众获得一丝心灵上的解脱,恰恰是代以秋瑾那与孩子们嬉戏的梦境。
我隐隐觉得这片虽然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应时物,但却并不是仅仅讴歌革命这么简单,其中的若干剧情设置,使人看到的不是革命的兴奋,反倒是,革命的“虚无”。
也许我们大可以不必对一部电影抱有太多的期望,但题材自身仍足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这个“辛亥革命”尚被称为“不确定的遗产”的时代,对于为辛亥革命所捐躯的革命者的评价同样也将是“不确定”的。
对于我们这种专业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是男女平权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
”这是秋瑾对自己所进行的革命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分明地看到她所进行的是政治革命(起义),那么秋瑾如何从一位鼓吹男女平等的女权急先锋变成了一位革命党呢?
她到底是在进行前者的革命,还是后者的革命呢?
从剧情上说,秋瑾从小便有一颗”巾帼不让须眉“之心,拒绝缠足,习文练武,关心国事,自叹”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想做让男子都觉得吃惊的事。
但这种念头是驱使一位女性走上革命之路的理由吗?
似乎是,但似乎又不是。
徐锡麟劝诱秋瑾加入光复会一段,秋瑾对于自己政治革命决心的确认乃是以追述过去的一段经历而完成的,这段经历尤值得我们细细分析。
秋瑾之夫乃是湘潭有名的富商公子,走马斗犬堪称纨绔,且比秋瑾还小几岁,故而自比男子的秋瑾是看不起他的,在一番激烈争吵后,王廷钧捐官京城以示自己“不忘救国”。
他们一行人刚入京师就被众多难民所阻,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乞求施舍,秋瑾立即给了她们一个馒头,但随即引来更多的难民乞讨,这时突然一大队官兵出现,以暴力驱散难民,秋瑾看不过去与他们打成一团,正酣战时一位洋人开枪射击但随即被秋瑾制服,正当秋瑾怒斥洋人与官兵时,这位洋人的孩子在后面大喊“DON'T KILL MY FATHER!"秋瑾便不再作声,放他们走了。
日后秋瑾对这段经历的定义是:自己和孩子的温饱是不够的,希望全天下的母亲和孩子都能得到温饱。
毫无疑问,在此,秋瑾并不是以渴望男女平权,而是以天下同福作为自己的革命诉求,真正促使其走上革命之路的,不是女性对男性的反抗(女权问题),而是女性(秋瑾)对女性(慈禧)的反抗(政治问题),所以我认为秋瑾在面对贵福所说的“是男女平权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一句台词的真正表述应该是“是男女平权的革命,更是政治革命”。
但是片中过多地纠缠在秋瑾对“女权”的吹捧上,从而使得秋瑾真正的革命问题时隐时现,暧昧不清。
秋瑾想要成为一名男性(“像男子一样,有一颗强大的心”),这使得她成为反抗“封建礼法”的急先锋,但促使她真正变成革命的急先锋的,却是女人的特点。
以上的那段故事实际上突出的不是秋瑾男儿的品性,而恰恰是女性的特点即怜悯(关于这个特点请参看刘小枫的《普罗米修斯之罪》),这是一种高贵的品格。
秋瑾这样的女人,是能怜悯那些难民的高贵的女性,她们出于这样的善念,故而有这样的善行,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麻烦:如果她不给那位母亲馒头,就不会招来如许多的难民,而这些难民远远不是她一人她一家所能解救的,那么她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要救就应该救全部,否则她便不应该施救,而她个人恰恰是不能做到的。
这样的救助不再是她当年救助一位可怜的童养媳那样简单,她所要面对的,是这个世界无限的“恶”。
我以为,秋瑾鼓吹女权,应该是建立在两个渴望上:一是自我解救的渴望,二是全部妇女解救的渴望,这两者的关系就恰如马克思对于犹太人问题所思考的那样:只有解救全部人,才能解救犹太人。
而想要实现妇女的解救,就必须更进一步,即解救所有的人!
既然是解救所有的人,那么它便不能只着眼于男女的这样一个层次上,而必须付诸于一个全面的政治问题的解决(由男女的平等转向人的平等)。
秋瑾是否真的理解了她所进行的政治革命的真谛呢?
还是她错误地仍然以为自己所从事的(政治)革命乃是一个男女平权的革命?
我们似乎并未能从电影中得到这个答案。
《秋瑾》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国内影迷的反应如此平淡,让人可叹。
《钢的琴》在国外获得很多大奖,才引起国内影迷的一丝微动,实在是可悲啊。
如果是一些阿拉伯国家,信仰穆斯兰的女性,看完这部片子,必将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中,没有加入“爱情”元素,较之其他电影是很罕见的。
没有爱情照样可以把人物诠释的如此完整。
如果在语文课本中加入一些剧本的台词,我觉得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将会更加宽泛,深入。
下面的这十句话,是让我记忆深刻的,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推敲的。
看到自己的蜉蝣和渺小,也算是一种感悟吧。
1.你们不要听到流血惨剧 就有所退缩 不要引以为惨2.就是因为你什么都没做3.我有经验 你没有 水痘是会传染的 就像闲话一样传来传去 我们夫妻俩最爱管人闲事4.身不得 男儿烈 心却比 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5.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6.我有时候想 我们今天所做的事 可能要后世人 才能看得见7.秋风秋雨愁煞人8.后悔?
我知道我要做什么 没有人可以教我怎么样过我的人生 9.慈禧 以一国 换一己之福 10.你对不起的 是你自己
挺耐看的!
节奏、画面,故事组织、动作设计,以及演员的表演,都过得去呀!
只是这类题材,确实没法讨年青一代的巧,呵呵!
慢慢来吧
今天三模语文卷子很内涵:病句出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神论,排序是有关中国南海的,小说是有关革命,传记是写秋瑾的。
所以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
传记没有说秋瑾怎么怎么样,可能作者也同情这个男人吧。
传记叙述了一遍秋瑾的生平,牺牲之前的壮烈还有李钟岳“因力保秋瑾而撤职,他走不出秋瑾的阴影,被巨大的悲情所击倒,三个月以悬梁自尽的方式而殉道。
”这是原文。
作者对秋瑾的评价很高,说他一定经过莎士比亚式的拷问,生或者死,生存,或者毁灭。
这还是原文。
本人很佩服秋瑾,一个女子竟有如此勇气,让我等男儿情何以堪。
看过电影,乃们还会抬头仰望45。?
还会我是一朵忧郁的女子么?
nc。
ps。
菲律宾建议全球侨胞举行反华游行,政府还表示强烈谴责?
谴责你妹啊,城管呢?
不是很牛咩,你丫倒是上啊,关键时刻一个比一个怂。
很久没有看到让我如此感动到热泪盈眶的电影了,以致电影本身的细微瑕疵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是我有着深深的民族英雄情节吧。
抛开个人情感,电影本身拍的也很好,实在不明白那么多人给1星是为什么。
看老美科幻大片多了就自以为真有品味了?
如果不把本片看作人物传记片而是动作片来看,片子还是可以的,就像当年洪金宝导演的《一刀倾城》,袁世凯和谭嗣同也都成了功夫高手。
最起码几场动作戏还是有点港片动作片的味道的,尤其是最后杜宇航和熊欣欣的决战。
作为动作片,当然就不要再纠结于细节了,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传记片。
看动作的同时,能体会到革命烈士们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就可以了。
最打动我的镜头就是秋瑾第二次离家离开孩子时边走边哭的情景。
放着好日子不过而去干杀头的革命事业,的确不是一般妇女能做到的。
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的确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秋瑾千古!
果然,豆瓣高分未必好,低分一定烂,怀着了解秋瑾的心去看却被喂了一坨屎。
如果不是因为秋瑾本身的人物弧光,群众不好意思打低分,这电影连5分都不配。
说是讲秋瑾的电影,却花大量的篇幅在徐锡麟,可以理解徐锡麟作为领路人的意思,但也要注意主次吧,这是秋瑾女侠不是徐锡麟传,敢问导演会在孙中山传里面花6成以上篇幅介绍宋庆龄吗?
既然要拍秋瑾就重在她是如何成长的,如何从一个满清小姐变成革命党的,你扪心自问拍出来了吗?
结尾更是搞笑,恩铭的狗腿子跟徐锡麟的精彩打戏,我还以为我在看少年英雄方世玉。
徐锡麟秀完直接快进到秋瑾砍头,你自己看看这什么玩意,一会少年英雄方世玉,一会儿秋风秋雨愁煞人。
讲秋瑾,却不讲她是如何成长,如何思辨,意识如何变化,全是片段式讲述,喊口号一样喊出秋瑾的名言,黄奕总是一脸苦大仇深,却感受不到苦从何来。
本来那段历史就乱,事件繁多,还要不停地插叙,倒叙,炫技而不是让观众理解秋瑾意识形态的变化,理解历史事件如何一件件发生引起连锁反应。
看完就是打戏打戏打戏,苦大仇深苦大仇深苦大仇深,不停切各种事件。
连最基本的叙事都做不好,就不应该碰这样激烈意识碰撞的电影。
导演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不了解秋瑾是怎样一点点改变自己的思维,只会用刻板印象拍一个老照片里手执短刀的秋瑾,这简直是对烈士的侮辱,难怪这分那么低,真的气炸。
如果一部人物电影,看完却无法感受到主角的成长,思维的变化,无法深刻的理解她的情绪,她的愤怒,她的动机,这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集结了那么多好演员,那么好的服化道,那么多伟大的灵魂,却拍出了这样一坨屎(配音什么的问题都懒得吐槽)看完电影,我只感受到导演对历史人物的无知与轻视,这样的电影,拍出来纪念伟人不如不要拍出来侮辱伟人。
电影质感可以,怎奈叙事实在是太差,长板一根,全是短板,不能让人了解伟人,了解历史,质感再好也是负分。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影片,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男女平等,心怀大义的先进革命者秋瑾女士,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
对于这位女士,我心里十分敬佩,但就影片而言,“复生”这个人物的命运轨迹却更让人唏嘘。
秋瑾从小就是个反骨女子,反抗裹足、争取和兄长一样的读书习武机会,成长为一位见义勇为心地善良的女士。
影片中秋瑾与兄长骑马同游行至一间茶铺歇脚,并在此解救了被欺压的哑女童养媳,为其取名复生,教其识字读书。
故事到这里,我以为这个女孩的命运即将就此改变,她会读书学习,会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到家国大义的事业又或是男女平权的运动当中去,却不曾想她变成了秋瑾的丫鬟、秋瑾儿女的保姆...说实在的,这何来“复生”一说呢?
换个环境带孩子做帮佣,即使识了文字又如何,命运不过除去她脚上看得见的铁链,无形的枷锁依旧牢牢焊死在复生的身上,“你来这里,那孩子怎么办?
”秋瑾的话语着实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当年茶铺的义举,不过是从刻薄的公婆那里买下一个忠心的丫鬟吗?
秋瑾这个角色塑造得确实不错,但影片为了渲染其民族大义,又顾念其为人母的名声而强行给孩子安排一个靠谱保姆的做法,恰恰是一处败笔。
我不知道实际历史当中复生是否存在,她的命运又如何,但我相信能够写出《勉女权》的秋瑾,那个号召妇女勇敢摆脱封建压迫积极投身社会革命的秋瑾,如果真的解救了一名这样境遇的女子,断不会让她从一个火坑跳到一个温度适宜的火坑去。
有点雷到我了。
黄奕适合演男人啊
浪费时间看
难得的历史佳作,走十月围城的样子,诚意用心,时代氛围也很好,我看时想到可以提名奥斯卡外语片奖了。唯一一小点,加几个形势地图就更好了,方便观众认知。夏文汐老了,只剩下仪态风度,哑巴侍女陈嘉桓真好看,粉一个
不明白为什么分这么低。虽然算不上什么伟大的片子,但是至少不应该这么低。
好烂
演员太差,滥到不想评价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电影不错,结构很好,打斗比较有新意,对白也很让人入戏,总体来看,难得的有内容的好电影
其实有些片子还是不要有那么多的时空转化的好~~~感觉黄奕想塑造一个英雄,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恶心的一比,操
其实…我觉得这片没评分那么烂
只给邱礼涛3星。演员0分。
没有拍出秋瑾的感觉啊。
文戏部分比较贴合史实,比如秋瑾鄙夷丈夫能力不足以光大仕途,在日本与陈撷芬等发起共爱会,发表告女同胞演说,山阴县令李钟岳同情秋瑾等,也有秋瑾着男装看窦娥冤等设计的小亮点。但打斗过分脑残,又占据了过多篇幅,各种神掌轻功,大炮只能轰散人群,秋女侠当街暴打洋人和日警等糟点数不胜数。刘道一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太儿戏太滑稽了,夏文汐的吴芝瑛完全没有书法戏分,黄奕的秋瑾略等于李玉湖+小燕子+江姐。
这是武侠片啊原来!
与《叶问前传》保持同一质感与水准,是制作精良认真的正剧。开场熊欣欣和黄奕的对打很精彩,不过中后段比较沉闷,略显冗长。录秋先生诗一首: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兼徐锡麟传吧。中国电影少不了武打元素,如果是美国导演来拍,一定会更历史一点。赞革命精神。不知道当时怎么会出这么一个秋瑾呢。她的姐姐、配偶问她到底是不是革命党,就好像追问她是不是同志一样。
IT'S OK
一百年前的思想,現在看來還走在我們前面,實在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