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会,男与女的相遇,话痨……很有before sunset的感觉,甚至在结尾的时候我仔细听教堂的钟声,猜想这个英国男人是走还是留?
是不是一旦触碰就灰飞烟灭?
很好,黄昏时刻,蜜月度假酒店的小窗外,安静的屋顶……电影结束了,可能故事才刚刚开始。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赏心悦目的五分电影了,叙事那么流畅自然,话题又那么令人深陷,很想把这样的电影叫做“散步电影”。
想像一下吧,和一个喜爱的人,没有目的地走着,聊着完全不肯松懈让步的话题,对,我们都不要相互谦让,不要为了貌似争吵感到羞耻,把真正的自己解放出来,不是为了哄哄对方开心而已。
我甚至跟着他们很享受这种节奏,心中怦怦。
我很崇拜导演对这部电影结构的把握,前半部分看起来完全是谈论艺术原作和复制品的问题,直到咖啡店那一幕waitress的误会才将故事忽然转折,这对才认识的男女变成了结婚15年面临中年危机的已婚夫妇的复制品,他们心照不宣地在伪作的身份中释放着原作的情绪。
看前半部分,我很势力,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对这类话题太熟悉了。
男主角James在托斯卡纳推荐他的新书《合法副本》,这是一本谈论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品价值问题的书,副标题是“一件优秀的复制品比原创更有价值”,这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的观点恰好相悖,本雅明认为复制品失去了原作的Aura(“灵韵”),因此就缺少了原作应有的价值。
但James本人声称,那副标题只是出版商需要话题性标题的结果,他本人只是想证明复制品其本身的价值。
他说他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五年前在一个广场上的一对母子,他们坐在一座雕像脚下,母亲在给儿子讲解,儿子抬头看着那座雕像,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件复制品,所以他是将它当做原作一样在欣赏的。
女主角是比诺什饰演的一位法国女子,拥有一家同时出售原作和古董复制品的小画廊,她因为不完全赞同James书中的观点,于是约他再叙。
两个人驾车去托斯卡纳乡镇的一个景点,一路上有很古老的柏树,他们继续着原作与复制品的话题。
比诺什有个叫做Marie的姐姐,过着简单的生活,相比之下,比诺什显然是给了自己太多限制,她拥有一段很糟糕的婚姻,和儿子的关系也处理的不算好,她总是难以摆脱紧张,喜欢“负责的生活”,抱怨家庭中其他的人想法过于简单,只顾自己的快乐,把她变成最后来负责的人。
他们谈论起简单生活,说简单生活是最难的,因为人就是不简单的生物,要过简单的生活是如此复杂。
这时候James讲了一个冷笑话,一个很渴的人走到沙滩,看到一个瓶中魔鬼,魔鬼说可以满足三个愿望,他却只要了三瓶可乐。
于是他们自然地讲到了极简主义的贾斯伯.约翰斯和安迪.沃霍——插一下,忽然想起英国的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中写到安迪.沃霍的汤罐,觉得那是一种物质温暖的慰藉,有时候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你随便把价值几欧元的物体拿到博物馆,人们对它的看法就改变了。
但重要的不是这个物体是什么,而是人们的看法。
那么,艺术的功能是什么呢?
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品都是在传达观念,也就是看法。
那么复制品与原创在传达观念这一层面上有多大的差异呢?
如果你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它是原作还是复制品,会影响你对它的理解吗?
如果一直要追逐原创的概念,究竟有多少艺术品是原创呢?
从柏拉图那里开始,艺术品就只是影子的影子,是模仿,达.芬奇没有创造那个神秘的微笑,而是摹写了这一表情。
真正的原创很少,James开玩笑说Marie的口吃丈夫叫M-M-M-Maire时是原创,哦,Maire喜欢那样,觉得那是一首情歌,她喜欢他的口吃,而她对他丈夫的看法改变了这个男人的价值。
就像艺术家把不值钱的随便什么破烂玩意摆进博物馆一样,这种肯定和命名使寻常物品的意义发生转变。
哈哈,还是快点儿来谈谈惊险的第二部分吧。
很奇怪的是,有时候我真的会因为别人的喜爱而喜爱上一个人(移情好明显),比方说这个James,他在这部电影里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时刻是,他在外面接电话,而那个waitress不停地和比诺什谈论他的好,我就这样和waitress以及比诺什一起坠入对James的想象,就真的在那一刻心动,觉得爱了他15年,和他有那么多甜蜜的过往,虽然他真的会有很坏的时候,但依然令我着迷不已。
我那么喜欢他说起波斯诗歌中的“素花园”,虽然带着点而说教哈。
女人和男人对爱情的态度真是好大差异,女人相信承诺,喜欢追求永恒和不变;男人却相信物是人非,不能要求一棵树永远鲜花盛开。
如果有一点冷淡,那不是不爱了,只是爱的方式变了。
他们穿过一个不素的花园,走到一个带喷水池的广场,水池中间有一座雕像,女人平静温柔地依靠在男人肩上。
关于这座雕像他俩又开始争论:女:我喜欢,不要说服谁,不把它当成艺术品,我就是喜欢这个主题,我喜欢她把头靠在他肩上的方式男:我惊讶于你总是那么……情绪化女:我惊讶于你总是那么……不负责任男:不负责任?
这个男的除了会保护这个女人,其他什么都不会了女:他就是因此才永垂不朽的啊他们的争论真是到有点要令人生气的程度了,这时候一位老先生圣明地告诉James,这时候需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把手搭在她肩上。
真的是这样吗?
有时候一个女人咄咄逼人地想要争辩出什么结果,不过是期待一种不期而至的温柔。
反正James这么做了,比诺什激动了。
她去洗手间抹口红,戴耳环,她这样装扮自己,是希望令他喜欢。
这电影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多么不落俗套啊!
当比诺什美美滴回来的时候,James却很没风度地在为红酒中的木塞味生气呢!
我简直为他生气时语带嘲讽、挑动眉毛的样子动心死了。
我记得我一个朋友说,最爱比诺什脱衣服时的模样。
阿巴斯没有在这部片子里给这样一个镜头,倒是给了个脱鞋子的,当然也有脱内衣的,但是是在教堂悄悄脱的,木有看到。
比诺什虽然已经上了年纪,略微发福,但依然美好,我喜欢她表情变化间的迷人气息,让我感觉到她的真实,好像从不为卖弄风情却风情万种而浑然不知。
她请求James留下时,故意口吃地喊他J-J-J-James,哎呀,嗲死了,哪天我也要原创地口吃一下。
又接着看了方塘推荐的《原样复制》,电影的拍摄技法和剧本的模式仿佛是日出日落的后续版。
而且年龄上的发展层次也相当契合,日出拍的是一对20出头的小年轻的浪漫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日落拍的是10年后这对30岁出头的人对往事的追忆和现实情感的一丝无奈,而这部电影拍的是40出头的男女对于婚姻生活和人生态度的诸多激烈情绪。
因此,从年龄和内容来看,虽然这部电影外景在美丽的意大利南部的托斯卡纳乡村,但是这部电影很难有浪漫的调调,它显然是更接近于现实的版本。
男女主角从男主角的新书,有关艺术品的真伪的意义谈起话题,开端就显示了思维上的诸多差异,因为话题并不设计到个人自身,因此开始时候的隐约的矛盾还只是意识形态上的。
但是这意思形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定是与人物的性格和经历极其相关,于是在后面的聊天中,男女性格和思路的不同将逐渐展开。
说到生活责任的问题,女主角抱怨自己10来岁的儿子只知道为自己而为,因此常让她精疲力尽。
男主角大意就是这没有什么不对,人应该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而活。
女主角情绪急躁地说:男人和儿子都按照自己想要而过,那么她的生活呢,又在哪里?
男主角没有回答,显然他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在男人的思维中,自己这个本体才是重要的,他只是用自己的观点来为本体服务而已。
而女人,这一生活着不仅仅为自己,更多的时候是为家庭而孩子而付出,这甚至是由女性的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乐趣而决定的,因此她听到这样的回答的时候感到很愤懑。
我不能说这是自私的男人和无私付出的女人之代表,而只是认为就像影片开头所说的,有些人天生就认为某些存在是顺理成章的,而作者,他习惯于需要找到诸多论据然后总结出一个论点来佐证自己。
生活之中用观点佐证自己的案例到处都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便组建一套仿佛完全可以证明这个行为的合理的论点而存在。
这论点或许不能让大多数人接受,重点在于能让自己接受,然后便可以心安理得。
外人看来或者是自欺欺人,但是身在此中并不一定会这样觉得,万事万物的存在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而已,如果找到了这个理由是被自己认可的,即可以心无愧疚地去执行。
显然,对于已经活了40多岁的男主角来说,他一定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坚决身体力行之。
至于这是否影响到别人的状态,要别人为他的这种状态买单,显然并不一定在他的理论范围之内。
为自己而活,永远都是一个非常光明的理由,或者说借口。
比如他说女主角的姐姐对其结巴丈夫的口吃欣赏而让这个丈夫改变了自身存在价值,显然也就是现实依据观点的改变而发生质的改变的例证。
显然女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展示的浪漫优雅的女人,而是一个率真的无所顾忌抱怨生活的难搞孩子的妈妈和常年被忽视的丈夫的妻子,我很担心男主角会爆发而无法收拾的尴尬发生,果然这最后男主角也确实被勾起往事而爆发了激烈的情绪,然后开始无意识地步入婚姻中角色交流的状态。
显然这女主角是性情中人,她会很容易流露出对某段时间,比如男主角讲述佛罗伦萨时候的伤感,或者在教堂看到新人结婚那种甜蜜幸福时刻的被感染,她的烦闷悲伤或者淡淡的喜悦都是很即时的,而男主角,在任何时刻都像女主角描述地那样:你还是那么英俊,你还是那么英俊,很冷静、冷淡,没有变过。
虽然他们都对在教堂遇到的新婚夫妻的兴奋和甜蜜状态在内心不以为然,认为生活终究会让他们看到婚姻生活的残酷的一面,但是女人认为即时是短暂的幸福也是令人追忆的,而男人则认为根本没有多少意义,他们此时的想法都带着现时婚姻生活的强烈印象,只是女人依然感性,而男人却理性得冷漠。
但是每对夫妻都曾经热恋过吧,不然怎么就欣喜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呢?
只是在女主角什么都记得的关于15年前的回忆里,男人恐怕都很惘然,因为什么都没有记忆了。
那些在女人看来因为男人而特意改变的口红服装等等的小细节几乎不会引起一个15年婚姻中男人的主意,于是女人便会极度失望而歇斯底里。
这或许是很多在婚姻中的女人所非常熟悉的一种状态,那个曾经热烈爱恋自己的男人已经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视而不见的人,没有了关怀,也没有了爱意,这一切让靠着情感的力量而支撑活着的女人,感到极度疲惫和深深地失望。
偶尔去豆瓣的一些小组溜达,里面真的是非常丰富。
比如有人谈到男人在热恋时候的状态和在之后时期的冷淡和疏离而不得其解,发出疑问的女人问:以前的那些热烈爱情时期的他是真实的,还是那些平淡而冷静甚至淡漠的他是真实的?
最后他们总结很多个体得出了一致意见:那个热烈疯狂时期的男人是非正常的,而后者的长时间冷静而淡漠的男人才是他真实的状态。
一个人因为荷尔蒙激素剧增偶发疯狂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以一直疯狂下去,因为没有足够的能量来让人发疯。
而所有女人都怀念那个非正常时期的男人,而对正常时期的平静男人的表现则相当失落,一生都在质问男人为何说变就变。
而男人与女人显然不同,女人几乎都是细节控,而男人却是目标性的物种,把一件比如追求爱恋或者步入婚姻这样的事情做完了,开始进行下一项事情了,比如他们的事业的开拓等等,而女人还一直沉浸在罗曼蒂克的氛围中不愿意苏醒过来。
她们认为孩子是爱情的延续,而男人则会认为孩子其实不过是婚姻的合法制造品。
这就可以理解电影的男女在婚姻许多年后对婚姻的情感质量而发出的疑惑,其实男人从来都没有变过,他一直就是那样,而女人对这个不能理解不想去接受。
因此大部分总是女人在抱怨,因为她们不愿意承认,她们当时爱上的只是一个非正常时期男人的昙花一现。
她们一厢情愿地想把这个非典型状态固化,当然结果只能是令她们深深失望。
当然现实生活中终于有认清楚现实状态而放手的案例,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彼此磨合而依然达不到理想状态的疲倦不堪的女人终于放手,女人说:过去的我爱你,现在的我不爱你了。
其实你没有变,是我自己变了。
其实并非女人变了,这更多只是无奈的说法,女人在不同的时期其实对男人的要求是相同的,如果不再能达到,不如放弃。
于是现今社会有很多有才有貌的独立能干女性反而失婚的更多,只是因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感受,不如独立前行。
女主角带男主角为何去了那个小镇?
冥冥中是想回忆一下往事吧!
女主角找到了15年前度蜜月的那个房间,所有的细节,环境的包括心理的,女主角都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
但是男主角什么都不记得了,甚至不可能记得酒店的名称和位置,内心里他认为过去的一切未必有什么意义。
女主角陶醉在对于往事的回忆中,男主角陷入了一种很迷惘的状态,他时刻都想快速逃离出这种压抑的状态。
这样类似的情感故事很多:女人在博客之类的空间叨唠唠写了很长的文字,里面有各类细节可以温故,但是作为男主角的人却懒得去看一眼这个感想记录,或者女人在两人可以交流的时候有很多兴奋的细节想要描述给男人听,但是男人粗暴打断他,没有更多的兴趣对她产生了解和深入,也没兴趣花多一点时间用别的方式体验这种旖旎缠绵,既然在一起不就行了吗?
哪里有那么多唧唧歪歪?
女人因为不被重视而有些哀怨,男人因为太过觉得负累而心生逃避之意。
其实男女情感的所有矛盾都集中在男女思维的不同之中,而据说这思维的原始不同就是因为生殖器的不同,攻和受的区别,尖锐和包容的不同,进入和残留的不同,男女其实最终无法调和得完全一致,因为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就决定了这些的不同,它们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说能有所变化,只能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发生妥协而共处之。
最终婚姻中的爱情消失的原因是:一个人其实一直呆在在原地,而另外一个人一直在走。
前者希望后者停留在原地,而后者希望前者追上他的脚步。
而其实,这虽然是描述婚姻状态展露男女思维的一部电影,虽然只是通过从头到尾的对话,并无真实婚姻生活的场景,然后有趣的是里面的男女主角并不是一对夫妻,而是在剧情发展到一定过程中自然地扮演了对方角色的赝品夫妻,这符合了男主角开端时候著书所研究的原创和复制的案例,然而这对假夫妻却又真实演绎了婚姻中的矛盾和差异。
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结婚15年的人依然会有连绵不断的情话,夜夜搂抱入睡的案例,然而更多的家庭里只剩下了疏离冷漠忽视甚至分裂。
是个人缘分运气的不同,但是勇敢面对改变的不同?
无论如何,这都是命运的不同吧。
看了《原样复制》。
看前半段觉得人物的对话很奇妙,看到后半段发现故事的走向很奇怪,不过这奇怪也算是奇妙的一部分。
男女主角的立场一开始是对立的,到最后还是对立的,不过奇妙的是,一前一后,他们互换了立场。
一开始男主角的观点是复制品不一定就比原作差,关键是看这个作品有没有给人以触动。
女主角觉得他的观点新颖,但并不认同。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发现男主角也许并不遵从自己书中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他的言行,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否是为了完成一本书才那么写。
特别是落实到夫妻的关系上,他很实际,很现实,很理智。
而女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实际转向了一个感性的、脆弱的、需要不断被给予保护与安慰、渴求永恒的人。
男主角对复制品是不信任的,但是他又不敢怀疑,因为他说他自己也不过是祖先的DNA的复制品,怀疑复制品,他就会自我怀疑,怀疑和厌恶一切。
所以也说不好到底是男主角更脆弱,还是女主角更脆弱,或者这样说,到底是男人更脆弱,还是女人更脆弱。
是不是可以说男女主角特别是男主角是虚伪的呢?
简直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嘛。
可能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
也可能是他们并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有很大的倾向性,但还是会左右摇摆。
这大概也是很多人有的状态。
说这部电影又奇妙又奇怪,是本是陌生人的男女主角,一起去郊外的博物馆游览,看着看着走着走着说着说着,竟然扮演起了夫妻,当天成了他们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
他们入戏那么深,搞得我都怀疑他们以前是不是真有一段,而女主角的儿子也就是男主角的儿子。
这倒也应了片名“原样复制”。
他们的夫妻关系不是实在的,是对“原样”的“复制”。
在男女主角的精湛表演下,这“复制”的夫妻关系真的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女主角真的是完全投入了进去,在片尾她甚至乞求男主角留下来和她一起生活,模仿在片头男主角称赞过的女主角姐姐的丈夫的口吃(在片头提到姐姐的丈夫叫姐姐的名字会口吃而姐姐很喜欢这一点时,女主角是有点不屑的)来称呼男主角的名字。
男主角倒显得清醒些,偶尔也会露出“不过是配合演出”的痕迹,当女主角乞求他留下,他说,我还有九点钟的火车要坐呢。
就呈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他们这种复制出来的夫妻关系好像一点也不比真正的夫妻关系假。
反正我是觉得,大多数保持了十几年夫妻关系的男女,表现出来的样子就会是这个样子:男人感觉疲惫,女人想要安慰。
那么男女主角的“复制”关系和在政府登记注册的夫妻关系,一个复制品,一个原作,哪个更真实地展现出了男女相处上会遇到的问题呢?
答案好像是不言而喻的。
复制品为什么可以媲美原作甚至达到原作的高度呢?
也许是因为复制者理解了原作者。
这部电影里男女主角扮演出以假乱真的夫妻关系,首先是他们确实在看法上存在分歧,是人和人之间的分歧也好,是男人和女人的分歧也好,这是一个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深谙男女相处日久,会碰到这些问题。
而他们路遇的那对老年夫妇,其中的丈夫显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了男主角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个老到的小建议。
他是更懂女人的,对吧?
2018.3.1
这部影片可能是我最近阿巴斯观影给到的最低分数的一部了,纯碎个人主观的审美导致,不涉及电影质量的问题。
首先谈话类的电影我太爱爱在三部曲,先入为主的原因以及他们三个阶段的年龄真诚让我尤其喜爱,所以这部影片形式出来让我会没有那么惊喜。
但是我承认这部影片也有很多我很喜欢的细节,电影片名跟女主与男主之间的关系副本跟正品的对比,虚虚实实的感觉同男女的关系一样,捉摸不透说不清楚谁对谁错。
不同的场景切换对应着关系的程度变化,所以导致讨论的问题跟情感也有对应的变化;依旧还是阿巴斯特有的脸部特写镜头,从面部的表情看到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女主开车载男主出门散步的时候,她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同男主的平静脸部的对比;这些都可以看出来他们之间微妙的情绪。
其次就是我不喜欢女主对于男主最后祈求的语气挽留他留下来的场景,我理解这种感情的变化,只是我无法喜欢。
女主多次强调男主对于家庭的缺失,故意忽视他在外可能外遇的嫌疑,他们对于母亲身份的依赖且随心所欲不顾后果的态度。
这种深度现实的探讨,很真实但我不喜欢这种亲密关系。
所以很抱歉给到这个分数。
最后旅馆的黄昏超级喜欢,进入房间后没有女主的镜头,一扇窗户的光线落在墙壁上,外套搭在墙壁,男主靠着墙壁立在光里,随着女主的指示来到窗户边,移动的过程镜头转到了女主侧躺在床上,腰部缀着一段昏黄的夕阳,真的美到心里去了。
其实整个故事看下来,感觉好像是初中生完全搞错了阅读理解的节奏。
哎,所以现在语文考阅读理解,都不敢拿活人的作品来“阅读”了,万一,余华站出来说,自己写的时候没那意思,那所谓的“专家解读”怪没意思的。
电影的简介里头是直接说了,作家和朱丽叶比诺什没有关系,只是“合法副本”,而且故事里头也真实探讨了所谓“真品”和“赝品”的区别。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觉得,后头才是真的,简介才是假的。
这可能和“文化差异”有关吧。
故事开始,作家自己的现场会,自己就迟到了,讲了个尴尬的笑话,在场所有人都没笑。
然后,朱丽叶比诺什也迟到了,大摇大摆的坐到了第一排。
坐在第一排后,从来就没认真听讲过,全称几乎在和自己的宝贝儿子挤眉弄眼,然后,和作家的经纪人一顿咬耳朵。
整个过程,完全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这种做派,貌似只有作家是自己人,才可以做得如此“无理”。
而且,第二天作家还真找上门了。
按照常理,如果是个素不相识的人,在自己的推荐会上无理取闹,还搭理她干嘛?
除非,觊觎上了朱丽叶比诺什的绝世容颜。
这个理由……可以成立。
在这里,两个人就可是对“真品”和“赝品”进行了辩论,朱丽叶比诺什作为一个生意人,自然是“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两个人的观点压根就谈不到一起去。
而且,这个店开在“地下”,总有一种“地下经营”的感觉,让作家很是透不过气来。
于是,俩人决定出去走走。
朱丽叶比诺什觉得,可以带作家去一个地方,顺便“修正”作家的观点。
这一路上,尴尬到了极点。
即便不是社恐,大概率也会选择仓惶而逃。
但俩人硬是尬聊撑过了全场,除了用“夫妻”来解释,感觉找不到任何其他的理由。
但是,在故事里头,暂时还没觉得这俩人有什么“实锤”的地方。
到了目的地,俩人还是参观了很多艺术品,“真假”的问题,也是进入了白热化的讨论。
当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他们进了咖啡厅,缓一缓,也换一个话题。
谈着谈着,就谈到了作家上一本大卖的书的创作灵感。
作家就说起了作家的灵感起源。
这……不是自己和儿子的故事么?
朱丽叶比诺什听得怔住了,潸然泪下。
此时,作家恰到好处的接了个电话,让朱丽叶比诺什有了和咖啡厅老板娘交流的机会。
在外人眼中,能这样“毫无边界”的聊天的,除了夫妻,没有其他的可能,连情人都不可能。
作为“过来人”,老板娘劝朱丽叶比诺什想开点。
这个世上,男人都一样,都不会成为“你心目”中的样子。
好孩子都是人家的,好丈夫……那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里。
如果有“这样的理想”,那可以说是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接下来,俩人基本就是“实锤”的夫妻了。
朱丽叶比诺什毫无边界的当着作家的面,开始在电话里头“对付”自己那个不省心的儿子。
说的,都是那些“自家的孩子”那些无力吐槽的桥段。
对于“儿子”的各种“不成器”,作家甚至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人终究要过自己的人生的,你着急也没用。
像极了三口之家里头不着调的老爸。
而朱丽叶比诺什也就是那个操不够心的师奶。
全世界都不焦虑,就我一个人焦虑。
劳心劳力,外加唠叨。
一个家庭里头,一般都需要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
但是,如果唱红脸的那个失职,一人分饰两角,这差不多能把人逼得精神分裂。
而且,你完全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在那棵树前,朱丽叶比诺什拉着作家拍照留念,作家很拒绝。
说是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当然可以。
但是,如果说是“老夫老妻”,好像也能解释。
眼见说不动“老公”,朱丽叶比诺什甚至拉上了一对新婚夫妇前来助阵,这绝对是“老夫老妻”才会有的操作。
如果说故事里头作家还有点边界感的话,那朱丽叶比诺什好像从来没有什么边界感。
接下来,俩人也是在很认真的探讨“婚姻问题”。
但是,作家说得太飘,朱丽叶比诺什大概听不懂。
如果,她是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女子,那她应该听不懂。
如果,她是“老夫老妻”,那她拒绝听作家这故弄玄虚的白活。
在外人看来,这俩人已经是实打实的夫妻了。
作为“过来人”,也有老夫老妻给作家传授经验。
这女人唠叨啊,你依着她就得了,否则,你耳根别想清静。
但是,作家是艺术家啊,多少有点艺术家的脾气。
因为红酒的问题,作家彻底翻脸了。
这就是你所谓的“好红酒”,红糖水吧?
朱丽叶比诺什也不好惹啊,这小地方能喝到这样的红酒就很好了,你还想咋样?
不抱怨你会死啊。
一个男人,哪有什么资格说累啊。
作家不谙此道,结果遭遇朱丽叶比诺什的超级反杀。
说不说,朱丽叶比诺什,连吵架也能吵得那么漂亮。
相信此时的作家,回想起广场老头的“良言”,大概肠子都悔青了。
但是,气势已经烘托到这份儿上了,谁还愿意服软呢。
离婚。
离就离。
谁不离谁就是孙子。
这不是夫妻之间吵架,谁信呐。
所谓的“换位思考”,都是彼此要求彼此。
在这里,作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讲了一个“往事”。
这里的开车就是开车,没有其他的意思。
至于朱丽叶比诺什车速太快,那没办法。
一场“大战”,双方大概都精疲力尽。
不吵了。
朱丽叶比诺什觉得胸闷。
港真,如果俩人真的是“合法副本”,朱丽叶比诺什真的会在一个外人面前说这个?
这俩人最后靠在一起,作家也表示,自己确实“两天刮一次胡子”。
这是,作家也愿意做一次“副本”了吗?
这到底,是夫妻俩深层次的交流,还是朱丽叶比诺什对着树洞的吐槽?
虽然简介里头强烈说明了,这绝对是后者。
但,个人还是愿意相信,这是前者。
先前看到一说法,在《原样复制》中,阿巴斯终于学会了正反打。
这话可能是认真的,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阿巴斯的误解有多深。
这话也可能是讽刺,说拍话痨片其实没啥难度,然而哪怕是对话,这部电影中依然用了太多的长镜头。
如果截取片中两个人开车去看画一段为例,时间长度大概十分钟。
一二十年前,阿巴斯肯定几个长镜头了事,不让人物出现,对准前方或者路边风光一顿猛拍,山路弯弯弯几许,何处是他们的家。
另一种做法是把镜头打在演员脸部上,特写到底,追求极致。
而在《原样复制》中,行驶旅途穿过市区进入了乡间,中间包含有背景变化,摄像机也从车体外部进入到驾驶座,以示两人距离缩短。
除去几次标准的正反打,二人配合的冷笑话也显示了演员的台词功力,阿巴斯把路边的树也放到了对白当中,一整段算得上饶有趣味。
比诺什饰演一个有身份但没有名字的法国女人,她熟练使用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然而阿巴斯不是昆汀,《原样复制》没有讲究什么翻译互转,冲突爆发。
如果注意到双方交流时的语言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了人物身份和彼此关系开始转变,因为作家在前半程基本只用英语交谈。
其实语言并不会让观众头疼,让观众头疼的恐怕是对艺术品和复制品(赝品)的讨论,好比新浪潮电影充斥的美学哲学以及各种主义。
伴随着身份的改变,两个人也转入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命题,作家充当了复制丈夫,电影变得好理解起来。
作家解释创作灵感,他在佛罗伦萨看到一对母子在看雕塑。
雕塑不是真品,然而儿子依然陶醉。
巧合的是女人那时也在佛罗伦萨,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
阿巴斯解释比诺什的角色时说,她就是一个复制品。
观众理解她,就能理解前作《希林公主》(Shirin)的所有女人,所以这个角色不需要名字,只需要一种“对位理解”。
如果把《原样复制》看做讲述中年危机的通俗剧,影片差强人意。
受限于阅片量,许多人只把片子视为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深度版。
然而阿巴斯讲《原样复制》更靠近罗西里尼的《意大利的旅行》,意大利也是一个背景,它还可以是维也纳、可以是巴黎以及伍迪·艾伦的纽约。
观看电影时,观众很容易会有移情作用,尤其是碰到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
他们不会觉得电影人物是虚构的,遥不可及。
相反,他们会觉得真实可信,充满着情感。
于是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游戏副本,观众去重复体验。
《原样复制》结尾处,卧倒在床上的比诺什闭上眼睛,光线柔和,好似一幅静谧的人物画。
作家面对镜子,审视自己,同时也看向了观众,然后银幕上的窗口成了一部“片中片”,外面是托斯卡纳的街景,传来了钟声。
那一刻好似十五年前,他们相遇相爱,但这对夫妻却不是那对夫妻。
显然,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他还是关注电影的本质。
尽管比不上极端的《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依然有实验成分存在,全然对手戏的演员表演更是意外,比方在咖啡馆里,比诺什眼神里的迟疑不安,实在太真实了点。
【南方都市报】
虛構與真實:艾拉在咖啡店順著女店長的話,將詹姆斯當成了自己的丈夫,而詹姆斯隨後也進入了角色,成爲了已跟艾拉結婚十五年的丈夫。
阿巴斯在此處理得模棱兩可,不僅模糊了艾拉和詹姆斯的感知,也模糊了觀衆的感知。
片名原樣複製,指代著著這對僞夫妻的赝品身份,那麽贋品本身是有價值的嗎?
贋品本身會指引著大家去尋找真品的蹤跡。
所以片尾最後一個鏡頭,詹姆斯離開了洗手池,身後響起了結婚的鐘聲,儘管鐘聲并不和諧,但詹姆斯必然是回去找艾拉去了。
双方於一開始祇存在著身體上的慾望,而詹姆斯作爲被動的一方居上(還有其社會地位的緣故),艾拉作爲主動的一方處下。
當二人產生摩擦,艾拉不再就著詹姆斯的語言習慣,開始選擇做回自己,自顧自地用法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好玩的地方來了,詹姆斯也能講法語。
詹姆斯認爲人的一生應該在追求快樂,艾拉卻一直考慮著快樂之後需要承擔的責任。
詹姆斯從未來看得起艾拉,在他眼裏,艾拉低俗、無聊、愚昧,但是當他代入了丈夫的這個角色時,他在他并不能駕輕就熟的生活領域失控了:他不想拍照,喝不下糟糕的紅酒,無法忍受普通人的愚昧(不凑巧的是,艾拉也深陷在其中,并且欣然自得)。
而詹姆斯在崩潰的時候,甚至得不到艾拉的理解,於是陷入了各退一步,固執於自我的分裂情緒當中。
虽然并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很有教益:http://www.huffingtonpost.com/karin-badt/kiarostamis-certified-cop_b_584074.htmlhttp://www.huffingtonpost.com/karin-badt/a-conversation-with-julie_b_584068.html
警告⚠️:本文包含对《合法副本》的关键情节透露。
在《合法副本》的结尾,当男人离开之后,原本在他身后的窗户被分割出来,成了画面中的一块略小的画面——一块电影银幕的副本。
随着几只鸟飞过窗外,片尾字幕开始在窗外滚动。
观众们发现自己被留在钟声中,迫切地想要弄清楚:美好的钟声让男人改变主意了吗?
他们的关系能否缓和?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106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陌生人和夫妻,这两种关系到底哪一个才是仿品?
如果你看完了整部电影(即便你睡着了,也不必自责——阿巴斯可能是全世界最不介意观众打瞌睡的导演),你会发现,这并非全片唯一一个没有揭开的谜。
电影的开头,女人的儿子(或许如此)为什么强调自己的姓氏?
在咖啡馆里,老板娘在女人耳边说了什么?
女人和她的儿子是否真的是五年前男人的灵感来源?
或许,这部电影并不意在给出答案;相反它(比其他电影更)要求观众去思考,而思考本身要求观众所亲历的真实的参与。
用阿巴斯本人的话来讲,“我不信任那种只允许观众对现实进行一种阐释的电影,而是喜欢提供多种阐释现实的可能性,让观众自己去选择。
我遇到过这样一些观众,他们的想象力比我自己在影片里融入的更加丰富。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每一位观众去自由阐释的电影,就好像这部影片是他们自己的作品。
一部影片如果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阐释就说明它是成功的。
”而《合法副本》甚至是对这一过程本身的重现。
这样说可能会让这部电影听上去像一个哲学论证,或是某种费尽心思构造的精巧人造物,但它所蕴含的真实使它比前两类电影走得更远。
在我见过或听说过(或想象过)的电影中,没有人能比阿巴斯拍得更真、更动人。
接下来我将尽力说明这一点。
《合法副本》讲述的是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西梅尔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参加他的艺术原作和复制品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上,他遇到了比诺什饰演的无名法国画廊老板,他建议开车带他去附近的村庄观光,但他必须赶晚上9点的火车离开托斯卡纳。
首先不妨谈谈本片的焦点:男女主人公的关系。
电影以男人的新书发布会开场。
这场发布会上,女人姗姗来迟。
很明显她地位特殊,这一点从她所坐的第一排预留位就可以看出。
然而,她显然并未好好利用这一点——她一直在与邻座说话,几乎让观众尴尬。
在这一幕中,背景音是男人宣讲“仿品比原件更好”的艺术观(这正是我们迫切想知道的),但画面中女人却一直做不相干的事,吸引观众的共情,分散专注。
因此,尽管我们听不见女人的声音,却强化了这种尴尬的感觉。
或许,正像她的儿子后来嘲笑她的:她压根没有在听,只是对着台上的作家犯花痴。
这一印象在他们单独相处后得到了强化:她对作家有近乎仰慕的殷勤。
这一点透过她不熟练的英文口音放大了:她小心翼翼地表达着自己的崇拜和赞美,而男人则用优美的英文游刃有余地回应。
但随着他们在路上行驶,这段关系的另一面显现出来:她有时显得攻击性十足,而男人迫不得已只能用沉默或转移话题招架。
这一段路上行车指向阿巴斯的其他电影:汽车的内部空间、蜿蜒的道路这些意象在阿巴斯这里反复出现。
这里有一个精美的长镜头,镜头注视着车内的人物,而小镇的建筑则倒映在挡风玻璃上。
整个开车的过程中,镜头一直对准这对男女主人公,只是偶尔切开。
或许这一段本身就在暗示:路和人生有相似之处,电影中的这一天可能是更长的时间(比如说,15年)的缩影。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咖啡馆里,在男人走开的空档,咖啡馆老板娘为女人提供建议:她明显误把两人当成了夫妻,而男人和女人突然似乎就真的是夫妻了。
我不认为他们“突然决定”扮演夫妻:女人因为儿子发火,然后她指责男人不负责任、让她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麻烦。
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出“真相”,女人这时候显然就是这么相信的:她相信男人是她不负责任的丈夫。
此时观众等待着男人的反应:他会怎么说?
面对这一通激烈的指责,他会矢口否认吗?
他会反过来回击女人的天真和自以为是吗?
不。
他接受了这个身份并将其内化了,他反抗——不过主要是忍耐着女人的指责。
在这部电影之后,他都一直跟随着女人的步伐,偶尔希望跟上她的想法。
女人似乎一直怀念着曾经有过的甜蜜时光,据此她不停地抱怨,抱怨男人无法满足她内心的期待。
而男人作为一个让妻子失望的丈夫——却发现自己不能回忆起任何过去的重要地点和时刻。
在我们几乎要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女人一厢情愿的空想的时候,男人却给出了对自己丈夫身份的证明:他确证了自己两天刮一次胡子的细节,而这正是女人先前向咖啡店老板娘描述的自己丈夫的情况。
同时,他也与女人所抱怨的形象重叠了——一个只关注工作和自身的不合格丈夫。
从这个角度来关注两位主演们的表演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比诺什的表演完美地捕捉到了一个濒临更年期的女人脆弱的神经——前一刻是少女般的兴奋,后一刻又是苦涩的烦躁。
这一出色的表演也让她拿下了戛纳影后。
而西梅尔作为业余演员,同样很好地传达了米勒的虚荣心和自负,每当他的手指穿过头发的时候(我喜欢他的灰发在风中鸟羽一般轻盈的样子),他都能很好地传达出他的虚荣心和自负。
无论有意无意,他时不时的无趣木讷也恰恰展现了一个丈夫“缺席”太久后的情景。
第二个值得探索的地方是本部电影的绝对主题:摹仿与“原件”。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摹仿”主题的悠久脉络: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途经奥尔巴赫,今天还有肯达尔·L·沃尔顿的论述(也是本文标题的来源),而只专注与阿巴斯向我们展现的。
在电影前半段,男女主人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艺术上。
男人在自己的新书《合法副本》中坚称,摹仿品一样是原创、同原创一样好,而所有原创也一样是对真实的摹仿。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们不断发现“摹仿”无处不在,而不仅仅在艺术世界之中。
如果你认为男女主角是陌生人,那么他们的关系就是对真实夫妻生活的摹仿;如果男女主角是一对危机中的夫妻,那么女人无疑在追求一种对旧日甜蜜关系的摹仿。
当我们陷入爱河的时候,可能会把对方看作是光芒万丈的“原作”,而把自己看成是低人一等的复制品(就像开头女人所表现的那样)——但事实上,很可能我们自身才是原作,而对方只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摹仿品。
甚至,电影是对真实的摹仿吗?
当观众们看电影的时候,他们在摹仿电影吗?
当比诺什所饰演的女人对着镜子化妆或是最后男人凝视镜子的时候,我们惊觉自己成为了电影中人物的镜子。
在这些时刻,摹仿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原先不可置疑的想法(电影是观众自身的一面镜子)也被推翻了。
作为一个影评人,我们同时也在探索实践着摹仿:我们摹仿其他影评人的语言来找到我们自己的语言;我们的作品努力摹仿电影带给我们触动的那个瞬间。
然后我们发现,一开始只有那个瞬间是被记住的(因为只有它是值得被记住的),后来我们记住的是我们所描绘的瞬间——是对那个原初顺间的摹仿。
结尾处,窗子像另一面银幕一样敞开,像是阿巴斯与坐在影院里观众的直接对话:你注视着,你注视你注视你注视着。
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真实:阿巴斯是如何让真实在电影的银幕上复现出来?
电影是真实的吗?
绝大部分时候,观众们走进电影院,是为了享受两个小时的扮假作真:我们想做我们不是的人(超级英雄),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拯救世界或者谈谈恋爱),成为我们没有机会成为的人(能够洞察社会的尖刻天才导演)。
但像我在开头说的,阿巴斯总是比其他人走得更远。
我在本文开头已经谈到,阿巴斯不直接给以答案,而邀请观众自己去思考、作出自己的诠释。
此外,最简单的一点是,在《合法副本》中阿巴斯没有加进任何背景音乐,而选择更真实的生活中的音效(钟声、婚礼乐曲)。
在视觉上,阿巴斯总是将“真正的生活”纳入镜头中。
比如在礼堂里,当男人被新婚夫妻邀请拍照后,镜头并没有走开。
另一个新娘坐到了原先男人坐的地方。
她看上去并不快乐:站在她身边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吗?
她为什么不愿意却又还是嫁给了他?
我们无从得知,正如我们不可能知道生活中的全部真相。
阿巴斯并不着急把镜头移开或是做出某种精巧的转场,他的镜头平等地对准每一个人,因为这正是蕴含真实的地方。
在一次访谈中,阿巴斯这样谈到生活、摹仿与真实。
他(睿智地)指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欣赏原作的能力。
当我们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在它的真实价值后面加上无数个零,直到我们自己都难以承受这重负。
在那之后,我们又把自己加上的零再消除掉。
只有这个过程完成后,我们才能真正看见真实。
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看到真实。
阿巴斯说,我们必须懂得,摹仿的就和真的一样好: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摹仿取代了真实的地位,成为了真实。
《合法副本》是否向观众提供了太多问题,却回答了太少?
我,以及观众们有没有可能穷尽阿巴斯所获得的,或者至少是他展现出的真实?
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真实是难的。
一部看似莫名其妙,实则很深刻的电影。
在看过《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之后,更好地理解了阿巴斯对于电影的理念,关于主题上真实与虚构的探讨,关于形式上留白与想象的探索。
其实只需要明白以上两点,就能明白阿巴斯的电影了。
本片讲述的是,一位英国作家在意大利邂逅一位法国古董商女子的故事,片子围绕着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品、艺术与生活、女性与男性思维差异、真实与虚幻等方向,进行了叙述与探讨。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剧情,节奏缓慢,对于部分观众来说算是有观影门槛,但是片中二人的对话还是很有趣的,能看见女性与男性在思维层面的差异,有分歧也有相似点,有争执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引发观众的深思。
看似对话密集,其实处理得很克制,留白部分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
在技法上,除了人物身份上的“真假夫妻”,还有大量在摄影、道具上的虚实对比,比如玻璃、镜子的应用,为本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喜欢故事最后的结局,留给了观众很多想象又贴近现实。
话唠什么的,最烦了。
从头到尾都是空泛的形而上,哲学,卖弄。无根基却天马行空,没戏硬尬,没话硬聊。刚开始是觉得无聊,后来变成烦躁,最后变成厌恶。底下那堆实验流影评,我去,你们不行吃点药吧。
或许是年纪大了,快看不动这类叨逼叨逼文艺片了
对片子想表达的东西无权说三道四,只是想劝退那些和我一样不吃这一套的观影群众。怎么贴标签呢?话痨?太艺术?太平静?
难得有我不喜欢的话唠爱情片,各种语焉不详,偶尔出了点火花又迅速熄灭什么的=-=~嘛,能把这种大闷片的trailer剪得如此好看也是技巧吧~~后半咱基本都在游离状,就单注意到这构图好阿巴斯,哦哦又来长镜头了,什么的。。。。-0-~话说朱丽叶是真的美~以及这片电影院居然连着几场爆满~
里面那对来意大利旅行的夫妇中丈夫对男主说:“你把手搭上她的肩膀,女人的问题就解决了。男人也就解脱了。”#也许生活也就没有答案,生活只有智慧。#
31245人在豆瓣评分。2024年11月27日。不推荐观看。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景旅游片+哲学艺术话痨片+生活琐事话痨片。
假如这个阿巴斯是个中国人,他用汉语怎么拍这个电影。或者我是一个母语是英语或者法语的人,怎么看他弄的这个电影。我遗憾的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语言上面的阻隔,给这个电影的观看造成了这么大的阻碍,我完全无法获得一点观看快感,也无法契合人物对话所表达的任何内容,没有哪怕半点共鸣,纯就是浪费时间。
阿巴斯的夫妻副本实验,叨逼叨逼叨叨逼+欧式文艺,看片状态疲了几天后总算精神一振。看完后往下拉,比诺什果然是影后啊。
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一部理想中的电影,如何有一个思想上的idea,并且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完美的呈现,却又不丧失理论本身的深邃性,而表现为电影文本自身丰富性。
艺术理论之辩面皮下的婚姻保鲜之辩,怨妇版法国姨与入戏版英国佬在意大利,三语齐飚。作为背景出现的其他三对:兴高采烈的新婚夫妇、争吵不断的中年夫妇、默默扶持的老年夫妇。男主本是歌剧男中音,怪不得声音那么磁
看不懂。法国小镇漂亮。
Like an art displayed in Mayfair gallery, masterfully executed, it looks intriguing and deep, but ultimately empty, forced and middle-aged.
一直觉得对白镜头的眼线很眼熟 后来恍然大悟是学小津
话痨, 摄影几乎乏善可陈, 讲话内容形而上学, 建议改成话剧一样可以演. 什么大师与否, 文艺青年臭捧这个装深沉真是浅薄得可笑. 你不是一个俗人, 行吗?!!
有感情的女人遇到有感情的作家,跟后来一部女性导演的《开罗时间》有些相似感觉,成年人遇到成年人。
太叨叨,看得累
用一段似是而非的偶遇/婚姻故事,讨论原作与赝品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指向任何创作、社会关系的想象性。喜欢故事的突然转折,泥沙俱下,但越来越不喜欢话痨电影。演员走位看着像是即兴,但结构设计感挺重。比诺什的演技甩出男主太多。意大利的光最动人。
无论是原创还是副本里,婚姻永远一地鸡毛。
3.5星。没太看懂。就是想着,将来要和我爱的人一起在欧洲古老小镇上悠哉地散步、聊天、喝红酒,那该有多惬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