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着实抽象了
超级喜欢这样的感觉,希望每个人有自己的小世界
没节目可以下播,没有必要混时长旁边此起彼伏的呼噜声是片子最好的配乐
在大银幕看就是赚到,一部不需要字幕就能完全沉浸的电影。人物与对白退居次席,声音与画面占据首位。不断在城市与自然景观中丝滑转场,观众参与到影像中空间的透视。
确实在森林雨声中沉沉睡去了…没有什么剧情主打一个视听体验的片子,空镜大概占了三分之一,但每个镜头都很美,有些空镜我甚至希望它多停留几秒。声音效果也很妙。全程像看了一场苔藓科普讲座ppt放映并且是无解说版。很喜欢男主角跪坐在地上清冰箱的镜头,以及用清空冰箱的意象来代表告别的想法。
前半部像是复刻上一部作品《热带离魂》,跟随主人公的深夜城市漫游,后半部意外转向植物、自然环境的精心观察。透过挖掘微观世界的奥秘,映照出大城市里跨越种族阶级的心灵联系。这既是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暗自流露出创作者对布鲁塞尔的情深爱慕。
85/100 用声音和影像去触碰城市与自然的肌理,与小世界形成通感,感受每次呼吸和每次凝视,沉浸式观影的最好呈现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直到词语长出青苔。
游荡者,挺经典的母题,但游荡的质量不算高。华人女子的中文已经很生疏了,还要内心独白,太勉强。
一般 炒起来全靠沙丹一张嘴 和单车少年之死观感没啥不一样的
“聊天-自然-睡着醒来”这样的剪辑表明电影的无机与无力,自然空间被利用得死气沉沉,人也没拍实,只剩下好看的画面和舒服的声音,单把空间部分剪成短片或许会很不一样,但现在看起来就是导演对自然/画面的迷恋越过了他的人物和观众,所以短时长也觉得漫长。四比三或许是最容易制造艺术电影假象的画幅。
7.0。營造了與微觀世界同樣靜謐幽微的氛圍。
HKIFF 極致的視聽享受,節奏還能接受,主演很靚,一次不錯的觀影體驗。
只觉得胶片质感确实好看,其他真的没感觉。国语念白后镜头一切是一张深邃的欧洲丧脸,多少还是有点违和#BJIFF2023
就是那种看似有意思、实则很无聊的精英影像。构图意识大过电影意识,4:3画幅捕捉生活里细节,为庸常的空间找到一些小清新的构图方法,胶片质感,场景都还挺漂亮的,很适合🍠图文用户学一下用来发稿引流。他假装对微小的苔藓感兴趣,但镜头又没耐心拍出苔藓的律动,挺矛盾的。
很美,适合看着发呆放空大脑
北影节之前的海报是一男一女在森林里做样方 让这部片子成为我当时最想看的 但是根本没抢到后来有余票也错过了。终于看完了,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长镜头和空境我都偷偷开倍速了。主题很简单但是拍摄对象什么的都选的很好,其他的也就是这种片子的常见水准吧。最后片尾的字幕我很喜欢!从电影里看我们这种工作真的蛮酷哈。
我们太过于依赖名字,以认知外界的事物和人,但有时「短裤男孩」的称呼也没什么不妥,而有时命名的举动根本是徒劳的,因为我们需要时间去播种、养育,才能知道不知不觉落进口袋里的种子是什么。喝汤是人主动让烹饪者的一部分流过自己,使肉身获得他者的滋养。对于移民来说,「这里」对应着「远方」,也呼唤着「故土」。
啊?完全没看明白说啥。去个森林玩一下然后就有然后了吗?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着实抽象了
超级喜欢这样的感觉,希望每个人有自己的小世界
没节目可以下播,没有必要混时长旁边此起彼伏的呼噜声是片子最好的配乐
在大银幕看就是赚到,一部不需要字幕就能完全沉浸的电影。人物与对白退居次席,声音与画面占据首位。不断在城市与自然景观中丝滑转场,观众参与到影像中空间的透视。
确实在森林雨声中沉沉睡去了…没有什么剧情主打一个视听体验的片子,空镜大概占了三分之一,但每个镜头都很美,有些空镜我甚至希望它多停留几秒。声音效果也很妙。全程像看了一场苔藓科普讲座ppt放映并且是无解说版。很喜欢男主角跪坐在地上清冰箱的镜头,以及用清空冰箱的意象来代表告别的想法。
前半部像是复刻上一部作品《热带离魂》,跟随主人公的深夜城市漫游,后半部意外转向植物、自然环境的精心观察。透过挖掘微观世界的奥秘,映照出大城市里跨越种族阶级的心灵联系。这既是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暗自流露出创作者对布鲁塞尔的情深爱慕。
85/100 用声音和影像去触碰城市与自然的肌理,与小世界形成通感,感受每次呼吸和每次凝视,沉浸式观影的最好呈现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直到词语长出青苔。
游荡者,挺经典的母题,但游荡的质量不算高。华人女子的中文已经很生疏了,还要内心独白,太勉强。
一般 炒起来全靠沙丹一张嘴 和单车少年之死观感没啥不一样的
“聊天-自然-睡着醒来”这样的剪辑表明电影的无机与无力,自然空间被利用得死气沉沉,人也没拍实,只剩下好看的画面和舒服的声音,单把空间部分剪成短片或许会很不一样,但现在看起来就是导演对自然/画面的迷恋越过了他的人物和观众,所以短时长也觉得漫长。四比三或许是最容易制造艺术电影假象的画幅。
7.0。營造了與微觀世界同樣靜謐幽微的氛圍。
HKIFF 極致的視聽享受,節奏還能接受,主演很靚,一次不錯的觀影體驗。
只觉得胶片质感确实好看,其他真的没感觉。国语念白后镜头一切是一张深邃的欧洲丧脸,多少还是有点违和#BJIFF2023
就是那种看似有意思、实则很无聊的精英影像。构图意识大过电影意识,4:3画幅捕捉生活里细节,为庸常的空间找到一些小清新的构图方法,胶片质感,场景都还挺漂亮的,很适合🍠图文用户学一下用来发稿引流。他假装对微小的苔藓感兴趣,但镜头又没耐心拍出苔藓的律动,挺矛盾的。
很美,适合看着发呆放空大脑
北影节之前的海报是一男一女在森林里做样方 让这部片子成为我当时最想看的 但是根本没抢到后来有余票也错过了。终于看完了,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长镜头和空境我都偷偷开倍速了。主题很简单但是拍摄对象什么的都选的很好,其他的也就是这种片子的常见水准吧。最后片尾的字幕我很喜欢!从电影里看我们这种工作真的蛮酷哈。
我们太过于依赖名字,以认知外界的事物和人,但有时「短裤男孩」的称呼也没什么不妥,而有时命名的举动根本是徒劳的,因为我们需要时间去播种、养育,才能知道不知不觉落进口袋里的种子是什么。喝汤是人主动让烹饪者的一部分流过自己,使肉身获得他者的滋养。对于移民来说,「这里」对应着「远方」,也呼唤着「故土」。
啊?完全没看明白说啥。去个森林玩一下然后就有然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