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些评论,基本是众口一词的指责这部电影,我就觉得心里不痛快。
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徐克还是比较尊重观众的。
不知怎的,从《蜀山》开始,很多喜欢过的《黄飞鸿》系列的徐克迷开始不遗余力的抨击徐克的作品。
你们真的在理解徐克吗?
徐克在转变,难道作为观众的我们就一定要拿《黄》那个时期的电影标准去要求徐克吗?
不知道是徐克out了还是作为观众的人out了?!
其实作为一个导演,保持自己的风格和影片水平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难的就是追求变化和突破,用新的方式向观众表达。
徐克也许做的不够完美,但是他至少在努力!
就因为此,我尊重徐克和他的每部作品。
还有,我是花了80块钱在电影院看的《七剑》,我看了,我喜欢!
题记:记住,绳子也是把好剑!
――――《七剑》台词/2005-3-20/200532019402475966.jpg[/img]为着《七剑》挑开威尼斯的大幕,不仅为徐克说上几句。
我不知武侠何物,可我了然世道人心,大凡香港古装电影开头往往是:某某年间,民不聊生…云云。
不过徐克更加极端,一下子到了《地狱无门》的地界。
自古中国人的人头是草芥值不了几个小钱。
而剑则是王道,剑锋过处,都言:替天行道。
羊,羔羊突兀成为第一个镜头,山,不会说话,飞马也不会说话。
只有市井有着人声。
禁武令,斩立决!
城池巍峨,人血四野,映红了盛世的灯笼。
杀不服之庶民是当政的特权,人,只有杀和被杀的分别。
导演以阴冷的色调更显出红色的惨烈,只有血色鲜亮。
这个高反差的章节让观众心里一派肃杀。
我对打戏不敢兴趣,因为在我眼里眼花缭乱的打戏都差不多,我清晰记得《七剑下天山》当年是在《羊城晚报》上连载的,我没有看一眼,因为不懂武侠的道道,也就无从评判,但是,徐克托片中人物说出的关于世道的话题却有着一个中年人的善心。
在那么多的死亡以后给孩子的依然有着一个光明的念相,这是一个中年人的豁达和给这个为钱谋而利欲熏心的世界的指向。
不,叫我兄弟,我们是好兄弟!
对,就这样叫了兄弟,杨云骢和孩子对话的场景颠覆了武侠等级森严的立场,它以基督济世的愿望在血雨腥风的江湖留下沧桑过尽的中年人一个标尺。
情意长期以来在香港世俗江湖的主题,在这部武侠电影里导演让我们再次听到的是杀戮之后的情意。
我们不要从武侠角度去谈论七剑看日出这个主题,我们似乎应该从文化含义去思索这个被诗化的场景,旦,日出孕育着新的希望和开始,它代表了他们结盟是新的江湖人际的开始。
我一直有个说法,当下武侠电影台词出了问题,不是说口语和俗语不好,而是这些市井语言毁掉了古语言的韵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语言的魅力,这是《七剑》一个问题。
我看见黄小邪老师的一个帖子,谈到《七剑》在造型上的妖气,其实,远方的黄老师应当明白,信息的瞬间性其实是毁灭了创意者的思索能力,大量个案让创作者不由自主“借鉴”。
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漫画和《魔戒》之类对于新生代造型师的影响。
而因为非武行演员出身居多的本片当然无法打出连环的套路,特效也就必然成为选择,这是一个追星的时代,打斗永远是次要的。
至于说那些演员,包括孙红雷、陆毅之流真的不应该拍武侠,他们缺乏那种武侠人物的势,一种精神的凝练。
刘家良师父毕竟是武士出身再好的身手也掩饰不住表情的木讷,刘老先生的武艺诚然高强,但是,戏是综合的东西,有些是先天决定的。
通过情节我们似乎看到烽火连城代表的官方不仅杀人不眨眼而且是对下属如同对待走狗般的暴虐,而作为江湖却是有着一种人情的朝气。
从恶处说,徐克是告诉我们了我们投靠官家的结果而已。
电影是人的艺术,必然和人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作为宿命的一部分忏悔便成为了永恒的主题,黄老师查出《七剑》和《牛虻》的关系【凌未风·易兰珠·牛虻 (摘自梁羽生《三剑楼随笔》)】。
侠客的手起刀落固然好看,然而毕竟平头百姓还是希望看到儿女情常的。
所以武侠片的缓冲地带便有人命运在时代浪尖上的跌宕。
在别人的悲剧里庆幸自己的安逸,同样,在别人的悲剧里警醒自己。
人生本是一场幻灭,而悲剧让人记忆。
国际资本的渗透让影片的结构成为资本能够左右的东西,老谋子的《十面埋伏》也是如此。
在资本的作用下戏份往往受到牵制。
如果让《七剑》减肥,许多情感戏可以一笔带过。
在武侠电影历史上同样是徐克的《刀》就在武打上比较干脆。
武侠往往是行动胜于一切的,但是,徐老怪嫁接了思想,甚至是末世的哀鸣:看昨天他们都是可爱的孩子,今天都已经变成野兽了。
兵士的矛散着寒光。
任何对家国和人性有着思考的导演都会这么做,因为人是大地的儿子。
我希望有着这样的主旋律,在慢镜里给所有孩子一点希望,成人都明白暗无天日的将来,那么,每一个还有童心的人,请留下一个童话吧,至少,让孩子们相信这个世界有过童话,至少,在光影里有一些俗世之外的彼岸!
这是一部动刀动枪的武侠电影《七剑》留下的思索。
作为华语电影,徐克实地取景、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是让人敬佩的,而刘师父古稀老人这般敬业更是令晚生动容。
所有骂的先生们请先看看花絮,电影银幕上《七剑》的每一格都是电影人的心血。
倘若拘泥以武侠小说本身,那么去看小说吧。
作为电影,《七剑》还是给了我们除了打之外更多的东西,毕竟,电影首先是视觉,首先是个梦!
留下这样一个梦,少一点刻薄,这是我对《七剑》的全部感受。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七剑Seven Swords》导演:徐克监制:徐克 马中骏、李柱益、潘志忠领衔主演:黎明 饰杨云骢 甄子丹 饰楚昭南 孙红雷 饰风火连城 杨采妮 饰武元英 陆毅 饰韩志邦 金素妍 饰绿珠 特别介绍:张静初 饰 刘郁芳 戴立吾 饰 辛龙子 周群达 饰 穆郎出品人:黄百鸣、洪凤哲、张勇动作导演:刘家良片长:152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不要拘泥小说它就是好电影,而且极为女星明显比男的演技好)2005年9月4日 星期日 15时19分 海上 咿!
好剑!
此文首发于网易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七剑是一个很宏大的故事,整部电影成功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写实的残酷的江湖,好像这个江湖在远方但是又好像预言着生活中很多东西。
徐客还是那个徐客,徐老怪还是在他的作品中加入那么一点点浪漫、一点点神妙,如果想象力这种东西不是人均分配的话,那么他一定得到了上帝的垂青但是这一次的故事却不是那么浪漫、也不是那么有怀疑精神,反倒是血腥、残酷,[新龙门客栈]也是描写沙漠,但是金镶玉把它点缀到幻灭的程度;[黄飞鸿]系列也是写浩然正气,但是李连杰所扮演的黄飞鸿给人以希望;[青蛇]也是写爱,但是里面的炫幻和妖气给人另一种视野;反倒这一部有向老一辈武侠片致敬的意思,写实强过写意。
唯一的不足,就是浪费明星比较多,我所喜欢的杨采妮和黎明发挥正常,但是张静初显示了个人更大的爆发力。
电影中一再重复着[蜀山传]中就重复的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期待徐克新作《七劍》已久,終於看了。
事前事後看了很多影評和介紹,好壞參半。
據徐克自述,《七劍》將可體現他電影的新風格,其實我覺得《七劍》更貼近徐克早期電影的鍾愛的題材,有他喜歡描述的人吃人的荒誔,在《七劍》換了個角度是人殺人,其實性質類同。
徐克眼裡對武俠世界的概念就是暴力,殺戮戰場,腥風血雨。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目的就是打過你死我活。
片裡有很多關於劍的描述,但都是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了人與劍之間的深度表現,因此看不到七師兄與劍之間的關係,也表現不了人劍合一的精神。
由於武打場面佔戲頗多,感情戲沒有發揮的餘地,加上徐克向來不太善長處理男女關係,因此對於戲中的男女情戲,總覺得很生硬造作,沒法投入。
反而那匹老馬來福與主人的感情描述卻是全片最全最動人之處,如果有最動物最佳男主角獎,我一定投來福,太捧了。
特別是來福從山涯回來獨自走下的一幕,拍得很唯美和寫意。
通過來福,我們看到了江湖世界有價值者留的殘酷。
“影帝也救不了的电影”之一,这么多大咖,这么大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差强人意。
一心想造小人的男一和暧昧不清的前女友女一、欲迎还拒的未婚妻女二,乱糟糟的三角关系不知道他们在整个故事系里起什么作用。
还有那位世外高人(拐杖好出戏),那么重要的神剑说送就送,不管人家用了用不了,好像推销滞销商品一样,也不教几招,大敌当前还得现摸索现领悟。
高丽美人和二弟子感情发展的太快了,怎么就敢用命赌一个信任?
还有那灭火的一剑,简直神了,闪电侠都没这速度,还直接把石头地面劈裂陷了。
虽然最后坏人必死,正义的一方团圆美满,到底也不知道电影的中心思想是想体现什么价值。
以上是吐槽,然后夸夸,取景雪山大气磅礴,石城和农庄布景精致真实。
武打场面拳拳到肉没有飞来飞去和各种冲击波,夹道里的打戏更是酣畅淋漓。
甄子丹的狂剑客造型和孙红雷的光头悍匪很有视觉冲击力。
每个片段单独拿出来都是经典,为什么串成整个故事就不知所云呢?
听说是审批的时候剪辑了太多所以不连贯,希望有朝一日能解禁吧。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61/关于《七剑》的疯言碎语我已经老了。
据说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所以当我喜欢上一部恶评如潮的电影,我必然已经偏离了主流,然后悲观地推论自己已经衰老。
几年前主流媒体和网友一致批判《赤裸特工》情节弱智,同时却对程小东的武打设计赞赏有佳。
那是我衰老的开始。
因为我觉得《赤裸特工》的武打场面与剧情一样低劣。
还有,媒体对《英雄》和《十面埋伏》的评价大致也是如此。
张艺谋被骂得狗血淋头,掌声都给了程小东。
但我分明还记得看《十面埋伏》的武戏时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于是我又老了几岁。
(疯狂钻石@mtime原创)多年前,我自以为有足够的水平欣赏武戏,看到那些最精彩的武戏时,可能就像色狼遭遇倾城美女——垂涎三尺,心情愉悦,这不但是因为看美女本身能带来很不错的感官享受,更因为自信自己有欣赏美色的能力。
但现在,我被告知,我的审美观已经完全落伍了。
关于武戏不知道专业人士是怎么分析武戏的魅力的,我个人以为武戏的魅力就在于力与美的结合。
所有当年被奉为经典的武戏莫不如此——刘家良、袁和平的功夫尽管相对写实,力度是不用说了,拳拳到肉,但是也赏心悦目;程小东的武打天马行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舞蹈般的打斗”,其实完全不失力度,招招到位,只是用的多是兵械,加上动作多为转体,因此显得“浪漫”了些。
西洋的武戏硬邦邦,港片武戏硬中带软,武戏的魅力就在于此。
可惜,近年来的武戏一部分完全硬了起来,其他就完全软掉了。
硬的如曾经的功夫皇帝在美国拍的那些暴力片,仍然是拳拳到肉,只可惜不知怎的当年优雅的身形就变得怪异不堪,连握拳的动作都走了形。
软的如程小东的《赤裸特工》、《英雄》、《十面埋伏》,还有八爷的美国片《卧虎藏龙》、《霹雳娇娃》、《黑客帝国》,曾经“舞蹈般的打斗”完全退化成舞蹈,完全丧失了力度,打架变成了爱抚,暴喝变成了呻吟。
大男人跳舞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真不觉得《十面埋伏》里那些伴舞的唐兵折臂90°提着把大刀跳盾牌舞哪里赏心悦目。
不过好像除了我之外,大伙儿都挺中意看这个的,每个人都夸好看。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个人以为想看跳舞的话可以看春节歌舞晚会,舞种够多,够专业。
难道是我口味变了?
可是我现在重温当年的《东方不败》和《新龙门客栈》,还是忍不住为其中的武戏叫好。
看来是我老了,世道真的变了。
武侠片正在消亡,一部分退化成暴力片,另一部分退化成舞蹈片。
可惜的是,这两种片子已经分别由好莱坞和宝莱坞发扬光大了,咱们拍起来总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
还好,《七剑》出鞘,把武侠片的武戏又拉回到正道上来了。
招式不夸张,但动作变化丰富。
刘家良师傅的武打设计并没有固执地坚持完全写实的风格,《七剑》的武戏在写实风格与浪漫风格之间取得出色的平衡(所以我也怀疑另一位武指熊欣欣的功劳可能更大,怎么看都更像是熊欣欣设计的风格)。
其中更有不少神来之笔。
例如付青主与最后一个出手的十二门将的对阵,短短半分钟的镜头,精彩纷呈,眼花缭乱。
那唯一一位不化妆的门将竟使出用两把弯刀挑着一把剑攻击的打法,害我激动了好几天,印象中这种招式之前只在《东方不败》里由扶桑浪人使出来过。
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七剑》的武戏为武侠片重新找回了力度。
仅此一点就让我看得直呼过瘾。
这几年来,每次看武戏都觉得是在忍受暧昧的调情,这让我在看武侠片时总有点聚众看A片的尴尬。
还好,这回不用这样了。
武打就应该像《七剑》这样,既保持优雅,又要使点力!!
总之《七剑》的武戏一改近几年的疲软,软硬度适中,口感极佳。
关于“恶评如潮”和“恶评如潮”的文戏如果要在徐克以前的作品中找到一部风格与《七剑》类似的作品,那么最接近的就是《刀》。
我在《刀》的蛮荒里看见了华丽。
我在《七剑》的蛮荒里看见了武侠精神的回归。
什么是真正的武侠精神?
是维护强权以换取没有尊严的和平,还是人的心里卧虎藏龙?
我觉得真正的武侠精神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用暴力无偿维护人道主义,冠冕堂皇一点的说法是“行侠仗义”。
从这点来说,《七剑》也在把武侠电影从不着边际的立意中拉回到我所以为的正轨。
尽管没有荡气回肠,也没有缠绵悱恻。
但是,徐克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有关武侠精神的故事。
4小时的完整版被裁成2个半小时(况且大陆的版还必定是被电影局的领导们阉过的“公公”版)。
这样的版本无疑细节上有不少漏洞,情节也不够连贯,有些伏笔还没了下文,但影片的情节在整体上仍是完整的,细节也足够丰富。
仅此一点,《七剑》的文戏就不应该被全盘否定。
现在中国还有多少电影是在认认真真地讲故事?
难道非得像《英雄》、《十面埋伏》那样故弄玄虚、胡言乱语,或者像《可可西里》那样空洞无物假装艺术片才能被人接受?
本来这十几年来武侠电影的情节没有什么像样的突破,被批评一下也没什么。
不过细想一下,这十几年来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到是变了很多。
这其中有个道理很简单:花钱买东西,东西越贵,对它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十几年前大家看到的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盗版的录像带或vcd,算一下成本的话,租碟一两块钱,买碟也就十块钱。
花钱看电影的平均成本比吃顿饭还低。
现在看《七剑》的成本,拿上海来说是60-120,成本已经提高了6到120倍左右。
胡乱计算一下的话,今天的电影至少要比十年前好看几倍或几十倍,才能满足这高得已经变态的期望值。
这还不算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少得多的电影产量,十年前分摊在n部电影上的期望值如今都集中在一部电影上。
(疯狂钻石@mtime原创)哪部电影能堪如此重负?
电影院向观众漫天要价的结果就是,观众过高的期待感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只好通过向电影本身泄愤来弥补这份失落的满足感。
我在这一波如潮的恶评里就看到了很多观众满足的快感。
我想,十年前我们不会对一部片子里部分不合理的细节如此专牛角尖,抓住把柄不放,人人诛之而后快。
十年前的低观影成本让我们有一份非常平和的观影心态,满眼看到的都是影片的优点,看烂片也有无穷乐趣。
而今天,影片稍有不尽如人意,宰了导演的心都有。
这怪不得我们,谁叫电影票这么贵、电影又这么少呢?
变态的电影市场、变态的票价造就了变态的观众。
如今电影院里坐着的不是观众,而是一群恶狼。
羊再肥,也很难填饱它们的肚子。
所以我想,如果票价便宜一点,让咱老百姓不皱眉头地每个月去电影院坐一两回,那《七剑》也许就不会被“恶评如潮”了。
所以我也推想,等过个一两个星期,《七剑》的dvd上市,平均的观影成本大大降低之后,对《七剑》评论也会宽容很多。
有时候看电影是对观影者心境的投射,我总觉得对《七剑》的过分贬低只能部分反映电影本身的缺陷,而更多的反映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电影体制出了问题。
不知怎么,我们对电影、对很多事情都不再宽容了。
说来说去,我的意思竟然是:对《七剑》恶评如潮的现象应该归因于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的变态。
继续推论的话,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表面上的罪魁祸首是应该是那些扼杀中国电影很久了的电影局领导。
照这个思路想下去,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厉害的人物导致了《七剑》的恶评,这样的结论似乎很荒谬,而且我也不敢分析下去了。
越扯越远,就此打住。
关于反角最后回过头来说说看《七剑》时不满意的一点,那就是——反角太弱。
风火连城够酷、够狠、够变态,够可爱,够幽默,连名字都很拉风,可惜就是不够厉害。
想当年东风不败、曹公公等反角何等威风,那些正面人物遇上他们无一不是伤亡惨重,最后走了狗屎运才打赢的。
所以我之前一直以为《七剑》的大决战是七剑群殴风火连城,付出点代价之后艰难取胜。
可风火连城这不争气的,和楚昭南一人单挑就被干掉了(虽然打得极其精彩),而且七剑中功夫排在前几位的似乎都有实力与他独力抗衡。
若早知烽火连城这么菜,留下一剑保护村民,其他人也足够对付他了。
那样也不会害得郁芳妹妹神经错乱了。
(疯狂钻石@mtime原创)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很不带劲的人物设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徐克太自信。
照剧情提示和原著来看,楚昭南是要变成最强的反派的,为了突出楚昭南,就不能把风火连城弄得过强了。
可惜楚昭南作为反派的强大在续集中才能体现出来,我期待的鲜血淋漓的大决战也许在续集里才能看到。
徐克太自信了,他大概觉得第一集不用拍得太过瘾也能抓住观众,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待续集。
我的确是迫不及待了,不知道别人怎样。
仅以此文自娱,不喜欢《七剑》的朋友就将此文当作一个老头的无病呻吟吧。
疯狂钻石http://www.mtime.com/my/wzcjojo/http://wzcjojo.spaces.live.com/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61/
《七武士》中武士與農民之間階級涇渭分明,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三船敏郎扮演的菊千代,他介於武士與農民之間,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一個冒充武士的農民,但也正因為他是如此的例外,所以這個角色夾在兩個階級中間,分外出彩。
而《七劍》很本土化,俠客不是一個階級的名稱,俠客與農民之間不可能涇渭分明,武莊裏多的是天地會的舊部,說他們是半退休的俠客也不為過,所以你很難分清誰是俠客,誰是農民,於是這到底是七俠,還是七十俠,很難統計清楚,唯一能用來測算的,好象就是劍的數量,但問題是《七劍》中劍的名稱確實起了很多,但劍從頭至尾都不是“主角”,光芒更不可能大到足以遮掩持劍人物本身。
《七武士》中的反派幾乎沒有正面露臉,故事完全發生在七武士之間,以及跟農民的互動關係上,即使是最後的大決戰,反派也都是些無名沒臉山賊,而整個故事起始於山賊決定等到莊稼成熟時前來“收割”,終結至豐收季節與七武士大戰。
七武士之間除了兩位是舊相識外,幾乎都不認識,只是臨時湊夥,於是需要一個個的交待出場。
而《七劍》中風頭最勁的是反派風火連城,露了大臉,不但武功好,衣服靚,還會說冷笑話,故事發生的時間跟收莊稼沒什麼關係,而是一路你追我趕,棄莊戰略轉移,而七劍中一個是前朝舊官僚,四個是天山派弟子,兩個是武莊農民,不用一一介紹,因為大多是熟人。
當然有人會說,《七武士》雖然是一座黑白劍戟片的高山,可以仰止,但並不是說必須亦步亦趨,中國社會及文化裏,常常會混淆模糊界限,不管是階層,還是其他任何東西,所以《七劍》裏不可能,也沒必要複刻《七武士》裏那分明的階層與界限?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七武士》中武士與農民的關係不再是通常想像中的“俠民”魚水情,農民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害死武士,而武士也會極度瞧不起農民,階層之間溫情脈脈的遮羞布被清醒的揭開了,不再是一個想像中的俠義社會,而是再清醒不過的現實世界,然而也就是在這份坦誠前提下,接下來兩者之間因為尊嚴與生死,而必須合作對付山賊,才顯得那麼真切與可貴,甚至發展到山賊露不露正臉,說不說冷笑話,都無所謂的地步。
而另一方面,《七武士》中最被人稱道的,自然是片尾大戰結束後,在死去的四個武士的人劍之塚前,老成持重的勘兵衛看著幹農活的農民,說了句,TA們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這是一句很具思辨意義的話,你很難想像《七劍》中的傅青主最後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當然他如果來上一句: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那只能說是徐克導演太過入鄉隨俗。
列舉了一番兩片的差異之處,以及“國情”不同造成影響,接著就來提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
《七劍》中的禁武令是一個挺不錯的由頭,言簡意賅,但影響深遠。
其實任何一個標準,都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光是武士與農民,還可以憑有沒有武功來劃分人群。
但《七劍》還是犯了之前港片的歷史遺留毛病,就是一個概念拋出來之後,只會泛一會兒的漣漪,很快就消弭不見了,而在我看來,禁武令恰恰是能讓《七劍》在核心氣質上真正接近《七武士》的關鍵所在。
我這版《七劍》故事,可以發生在七劍幫助農民打敗風火連城後開始,而雙方那次爭奪的跟《七武士》一樣,是剛成熟的糧食,七劍可能有所傷亡,農民自然非常感謝他們,沒有他們,自己到冬天就要挨餓受凍了,但雙方的“蜜月期”沒過多久,滿清入關不久頒佈禁武令,凡庶民練武者,斬立決。
此條禁令雷厲風行,很快就刮到了這個農村,於是倖存下來的七劍,在農民的眼中,一下子由恩公變成了災星,紛紛希望他們主動自首,離開村莊,不要連累他們。
七劍對此有的憤慨,有的不屑,有的勘破,有的則淡定。
朝廷負責執行禁武令的包圍了此村,農民中有人還向朝廷告密,出賣倖存的七劍,但因為名額不夠,不但七劍要被除掉,連身強力壯,擅做農活的壯年農民,也被認為是習武之人,以補名額之缺,也就是說,標準不再清晰,任何人都可能被戴上習武者的帽子,只要TA還“活著”。
到這時,有些農民清醒過來,不是說趕走了倖存的七劍,村莊就太平了,任由朝廷亂設標準,胡作非為,會越來越沒底線,永無安生日子可過,於是這幫先清醒過來的農民,希望倖存下來的七劍能既往不咎,重新幫助村子。
倖存七劍中各人對此事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覺得這幫農民之前恩將仇報,根本不值得再幫,但也有人認為農民礙於視野,一時糊塗,本性還是善良的,能幫則幫。
於是就連倖存的七劍之中,也存在著因為意見,路線不同,而分崩離析的危險。
而在這一切紛爭之中,有一個角色跟《七武士》裏的菊千代一樣,夾在中間煎熬,卻也因此可能成為極為出彩之人,那就是一個有慧根,拜七劍為師的青年農民,就在他剛拜師沒幾天,就來了禁武令,他其實什麼武功都不會,但因為是七劍正式收的徒弟,所以也算是習武者,在被誅殺名單中。
他痛恨命運的捉弄,也曾後悔過自己拜師的決定,而且在不同陣營,不同路線的選擇中,他慢慢認清了自我與形勢,也更能明白俠義的真諦,絕不僅僅是為國為民這麼簡單的四個字,可以涵蓋。
徐克四年磨一剑的新作终于高调面市,算是华人知名导演武侠命题作文的又一位交卷者。
01年李安率先交卷《卧虎藏龙》获得评卷老师高分,02年张艺谋《英雄》交卷赚得盆满钵满,03年何平《天地英雄》发片,04年张艺谋尝到甜头后再拍《十面埋伏》,05年徐克推出《七剑》。
相对李安、张艺谋的半路出家,徐克是吃武侠片这碗饭的,《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都是新武侠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交卷虽晚但人们期望很高。
可能是之前几位同学在商业上太成功了,徐同学潜心琢磨、励精图治,开始规划一段类似“星战”系列的电影传奇,预计共分为六部,在筹拍第一部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之后故事的展开和人物的编排,涉及包括清史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杨云骢的身世,夹杂着纳兰容若、董小婉这样传奇历史人物的离奇故事。
不同于《卧虎藏龙》水墨画般的清新隽永,《英雄》风光片一般的明媚鲜艳,《七剑》整体色调沉郁、厚重、朴实,基本体现了徐同学重现500年前侠客生活原貌的意图,可见是认真做过功课的。
但是跟张同学一样,徐有时间亲自设计莫问、日月、舍神、竞星、由龙、青干和天瀑七把剑的外形和来历,却没有精力把整个故事讲好。
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塑造乏力,看完之后没有让人映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有一个群像在哪里,但形象模糊,就像是拍照片时中心不突出、对焦不准。
片中孙红雷“土匪,连女人都抢,禽兽不如”的对白赢得了观众笑声,孙的表演很到位,喜剧效果也不错,单独拿出来是个不错的段子,但恰恰破坏了导演苦心培育的影片气氛,典型的以词害意。
一方面有了1200万美金,想尝试好莱坞史诗大片的效果,另一方面又抛不开惯用的港式搞笑手法,在庄严大气和轻松诙谐间左右失度。
另外陆毅放走那匹老马而后面对群山呼喊一段表现也有失矫情,而且手法幼稚。
梁羽生的原作《七剑下天山》写得不错,徐同学按照Motorola品牌重铸的手法截断成《七剑》,只强调兵器而人没了。
这样便于推出同题材网络游戏和其他衍生产品。
《First Knight》式的片头场面是为了欧美市场,武庄保卫战中黑泽明式的打斗场面是为了日本市场,楚昭南说韩语,并凭空造出个绿珠由美女”主播“金素妍扮演是为了韩国市场。
每一项安排都有深意,这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商业片。
就像一部华丽的广告片,拍得不错,但多少有点让人搞不清它要宣传的产品是什么了。
《三联》说因为对时代的感怀,徐克在《七剑》里再次垂怜乱世儿女情,也有人评论《七剑》让武侠片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嘿嘿,我想起片中杨云骢对小朋友说的”好话要藏在心里,不要拍马屁“。
“丑的事情也有它美好的地方,我们要去发现它,珍惜它,保护它……”青干剑杨云骢尽管好像内地评论家对于《七剑》的评价不是很好。
甚至有朋友甚至说看了以后赌气,劝我千万不要去看。
没想到今天看过之后却实在有点意外的惊喜。
开场那段杀戮的情节,用了强烈对比度的红色与冷灰色。
在视觉上,这样的色彩对比使得红色更鲜艳,火热;而灰色则更阴郁,冰冷。
一下子就将一种对立的社会背景关系,完全决绝的分割开来。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这种色彩对比在电影中运用,是出现在二战后法国左派艺术电影的镜头下的。
或许这样的色彩渲染的确是特别能体现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所以在此之后的电影作品当中,红灰对比也经常是用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的。
可惜的是,由于某些条件的制约,红色只被用在场景和道具的渲染上,血液的镜头都被虚化了。
这样一来实在难以体现对立阶级斗争的残酷,也弱化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暴力美学的完整性。
不谈反派那些难看的定妆和实在不堪的人声。
至少以这种表现手法的开头还是给了我不少惊喜的。
不过接下来的胶片色彩还是回复到一如既往的港产武侠的特征。
可能是片长制约的关系,人物刻画实在有些单薄,有些东西显得突兀和莫名。
不过想在2个小时说清“七剑”的寓意和渊源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不知道那个传说中的4小时的导演剪辑版会是什么样的。
不过以目前看到的这些来推断,我还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最失败的人物,一定是孙红雷的风火连城了。
故意压抑的笑声,和装腔作势的肢体语言,看不出一点邪气、霸气,倒是有几分傻气。
十足是一个大陆警匪片中被丑化的愚蠢笨蛋形象。
最可笑的就是那句据说是他自己想出来加进去的台词:土匪!
连女人都抢,算什么英雄好汉?
不过考虑到据说会有七集电影,一开始的反派不能太有型,那么也算是可以理解了。
因为玩过RPG游戏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早期的Boss一般都是“猪头小队长”型的,然后才会是例如“XX大佐”、“XX将军”的角色出现,能力和造型也会逐步提升一个档次。
不过他在大炮轰山的时候的那段话还是为这个人物增添了一点闪光点的。
“当年的孩子们,现在都变成了吃人的野兽......”或许可使大多数人反思自己成长的道路吧。
现在看来电影以《七剑》为名,还是颇有一点装备决定论的。
火炮和弓弩等武器的威力得到了比较实际的定位。
不再有东方不败手推炮弹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近战武器还是以“七剑”为上。
老孙拿了一把抢来的由龙剑就欢喜的不肯放手了,那把用来吓女人和砍部下的大刀都不知道被扔哪里去了。
一点不像他对待女人的态度,更没有一点剑客做派。
不过在这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部电影果然是一部带有革命意味的片子。
七位大侠竟然达成一致——我们试试上京找皇帝吧,让他废除禁武令。
整个一农民小群体暴力抗法后上访的故事。
都改朝换代了,付青主竟然对新来的鞑子皇帝抱有如此幻想?
好歹也是个前朝官员出身吧,怎么那么没有觉悟,那么看不清形势。
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后来情节是怎么发展。
个人推测既然是装备决定论的片子,那么相信“七剑”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最终还是会放弃抵抗或者彻底失败的,因为强弓钢炮背后所蕴藏的是一种无法抵御的“时代”前进的车轮。
这就不是什么几个山野村夫加几把剑可以改变的了。
希望在续集当中可以多一些表现力出彩的情节去表现这个与时代抗争的主题。
我觉得徐克不该骂,要骂我就骂两条,一是编剧.从来没这么想抽一港片里的编剧过,这两编剧是哪的人啊?要是香港本土的,我吐血,无话可说.要是大陆的,我替徐克吐血,没说的,上去给两个老飞脚可也.二是配音.实在不该原人来配.要是换成专业配音,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再PS一条:张静初看得也想让人抽丫的.我是说角色啊.鸡皮疙瘩直冒.
剧情的悬念很多 但有些过于刻意了 一些小细节安排得很好 但第一遍看时都没反应过来 看来还不够顾及观众的接受性 武打镜头和特技做得很不错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电影院睡着了
剧情烂成这样,不容易啊。。。感觉各种零散拼凑,交代得不清不楚。。。为什么香港人拍片非要把世界各地人拉一块来呢?加个韩国的扮演少数民族就算了,陆毅实在气场不合,特脱离,从头到尾都令人难受。。。害我浪费两个小时!!!我不开心!!我要发泄!!大烂片!
7.2 徐克有心向《七武士》致敬,150分钟的长度保证了架构完整,但成也剪辑,败也剪辑,4个小时原片剪到两个半小时,导致缺失不少灵动的细节,以至于内在气韵不够连贯。单看动作和美术设计,确实是徐克作品序列里的一座巅峰,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这次能够放开手脚挥洒自己对于动作的想象力,原始野蛮的风格中不失优雅。《七剑》以后,华语电影圈内很难看到血腥华丽调配如此适当的作品,即使完成度差一些,依然是00s最重要的武侠片之一。
混乱,冗长,动作设计失败,人物辨识度差。
又是武侠拍成说教片。
武打片。禁武令背景下的一场反围剿战。守望者长得像章子怡。刀剑嘶鸣。开局被追着杀的小贼,反转成了军师。
万恶之源?
这两个半小时看得我一脸懵逼,到底是想讲些什么。。。
杨采妮的造型很耐看
觉得有杨采妮小姐的片子都挺没劲的
卧虎藏龙掀起的新武侠时代,七把宝剑勇斗烽火连城,曾经的徐克,打怪升级刷装备的电影也能拍出彩,演员阵容也足够强大。
打戏出色。文戏无趣。画面极美。剧本极烂。想象一下20年前的港片,把孙红雷换成吴镇宇,把陆毅换成张国荣,把张静初换成王祖贤,把甄子丹换成梁家辉,把黎明换成梁朝伟,把穆郎换成吕颂贤,把辛龙子换成张耀扬。噢,那又是一部经典。可以入选教科书以下章节:《浅谈合拍片的不可行性》。
故事很差,情节发展突兀、急促,很多地方生硬,不合情理。但是炫目的造型和兵器,以及虚实结合的动作,还是保持了徐克一贯的水准。
精彩的地方是显而易见的,武打场面外加宏伟壮丽的配乐,不激动不行。而糟糕的地方也更是明显,剧情越是推进越是乱七八糟,徐克显然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可能是只顾着表面上的场面了,人物也是各个人格分裂似的,塑造得一塌糊涂。
风格化,徐克总能做到。人物众多,2个半小时很难一一刻画,即便如此,完成度还是相对饱满。以甄子丹举例,他崇尚直面梦魇,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劝张静初喝仇人的血酒,带金素妍回到可怕的天窟,对黎明说自己的剑要自己拿回来。“以前不怕死,现在怕了是因为有了害怕失去的东西!”
还是看小说吧,话说徐克不应该呀
当年大片巨制 没有配音的江湖
徐老怪的这片不难看,甚至是好看的,会让人想去了解人物背景的,原著估计更出彩
被孙红雷给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