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在cool kids这个命题上总是比较苛刻倒也不是一个丑女大变身勇夺真爱的老套剧情,而是一个个张力十足拳拳到肉的羞耻又尴尬的场景白天从来不跟任何人说话,晚上躲在被窝里做一个体贴的网友,各种嘘寒问暖,然后早上醒来回到教室也只是各自对着手机。
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我们这一代,或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在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墙处于青春期的少女不肯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没有朋友,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一句话都吞吞吐吐地回到电影本身,很简单很纯粹地描写了普通孩子的两点一线生活:家和学校中的循环来回。
可惜的是家和学校的纽带中间,存在的只是每天硬着头皮去迎合自己内心对于社交的焦虑和恐惧但是有那么一个眼睛很好看打着篮球不苟言笑的大家口中的坏男孩,变成了每天去学校内心的一点小秘密和小欢喜。
少女每天跟自己说,他那么酷,我算什么啊算了吧……但是很显然啦,少女的狙击眼神和内心的小鹿骗不了人所以她开始改变自己,无数次说服自己去到他们口中美好的青少年世界去探索,甚至去Google: How to give a good blowjob...不要笑我知道我们其中的有些人其实也闹过不少笑话我一直很排斥志明与春娇这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快餐式爱情片,我看了三次也没看完,可能是我还没长大吧。
青春和爱不是在于为自己的各种错误和明知故犯找借口,而是在于在经历每次感情变化和遇见每个人之后都能有所成长而我自己的八年级,对我的人格塑造有着无法言说的影响。
七年级的我很闹有一堆朋友天天晚修后在回家路上疯玩。
到八年级了,性格还是很硬核的我在同桌发的一条指责同班同学八婆的说说底下回了一句:“你跟八婆也差不多啊”。
哇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怎么这么屌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我接到老师警告:“你周围的人说你上课太吵了影响到他们上课了你再皮我就把你扔后门自己坐去”行,那我闭嘴就是了。
在经历了两三天在学校话都不超过十句屁都不放一个的生活后,老师把我传召到办公室要求我立刻把桌子搬到课室后门的位置。
那里离谁都好远好远周围都是没说过话的男生。
而且我发现,全班女生都开始不跟我说话,然后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居然被排斥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个女生愿意和我玩,但是慢慢地她也在避开我,后来我在我书包里发现了她给我写的道歉信。
她受不了因为和我玩而也被别人排斥,所以选择写了一封信和我道歉。
那个时候我已经和之前的朋友疏离了,和父母天天吵架,我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了。
我也忘记了那段时间过得多辛苦忘记了我当时多讨厌当时的自己忘记了走出那段时间都多么辛苦,人会选择性忘记不开心的记忆原来是真的。
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就是,做真实自己很酷,努力走出comfort zone的自己很酷,努力克服各种焦虑和恐惧的自己很酷,努力改变自己很酷。
嗯,大家都可以很酷。
The film is simply realistic, from cinematography, sound editing, to screenplay and acting performances. You just feel it really happened, particularly when lots of students are playing their cellphones all the time. The storytelling is concise and to-the-point, connecting scenes using video clips. When we see Keyla, we see part of ourselves, because everyone has an introverted, nervous and anxious side. In a word, this is a documentary-style masterpiece.
真的很讨厌 窝里横 的人谁的生活也不容易……特别是 又当爹又当妈的人 我觉得 真的很不容易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是不是也太自私?
希望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 也希望孩子同时懂得爱是对等的有的时候 是不是真的太理所当然?
真的也很讨厌 懦弱又装自洽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就坦然接受再改变把别人的生活说成自己的 好叭……我错了看到后面 我又觉得小女生也很可怜很多事情没有妈妈来教需要自己一个人摸索所以 生活也是好艰难她其实也有考虑爸爸的感受 但是很难两全在恨自己没办法被这个世界接受的时候好像很难同时顾得别人的情绪还有 还有 奇奇怪怪的人也能遇到奇奇怪怪的人总会有人和你磁场相同 灵魂相吸也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你就 珍惜眼前人 花珍贵的时间在值得的人上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518361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交友,真的是一种天赋,总有一些人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友情,在新的环境当中迅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喜欢。
但是就是有些人哪怕脑中排练一百次却始终也不敢迈出“Hi,你好,我们能做个朋友吗?
”那一步,甚至想到这个念头就会呼吸不顺,脑子里反反复复都是被拒绝的窘态。
相比之下,主角Kayla执行力算是比较强了,虽然最终也没获得什么好的结果,但在一两次为自己打气之后真的就去尝试了。
但是,友谊应该也是分好坏的,有益的友谊(譬如潜水小哥那段)能让你重拾自信,鼓起勇气去声讨那些你认为没被公平对待的人和事;有毒的友谊,则会让你失去本心甚至带有讨好意味般一味迎合对方,被吃干抹净了还觉得别人在对你好。
说到这里,很开心Kayla没有在高年级小痞子的压力下不情愿地配合,也让我想到了Lady Bird里面女主坦诚告诉那帮“很潮”的朋友自己想去参加毕业舞会的场面,发自内心为这些没有因为一时孤单而失去本心的女孩点赞。
同时,剧中的父亲也是非常暖心了,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女儿,用爱包裹住Kayla敏感的芒刺,把她从自卑的泥淖中及时解救出来。
也许三年后的Kayla过得并不算顺利,但是相信她回头看的时候,不会再因为孤单而讨厌自己,也会笑着挖出毕业时候埋下的宝盒,坚定地告诉三年前的自己——我过得并不算好,有过一两段并不成功的爱情,但是我没有再去因为孤独而自卑,而去讨好别人,我现在也有了一些不错的朋友,并试图投入到更喜爱的事情当中。
谢谢你一直相信我是世界上最酷的女孩,gucci
内向的人拥有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外界的观察和内心的变化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他们拥有非常敏感的感官,能捕捉到很细微的气氛变化。
有时也能很好的融入特定的氛围之中,但是却很少主动地联系别人。
很多时候不会拒绝从而参加了很多的社交活动。
但是也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
他们都有自己内心的小世界。
有着对小世界的热爱,从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善自己的小世界,构造自己的小世界。
与外向的人不同,外向的人通过交流合作来充实自己。
他们有的长袖善舞,有的滔滔不绝,虽然有高下之分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来构建自己,完善自己。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便是内向性格的孩子,对谈话的气氛极其敏感。
在车上与老爸坐在一起时的感受,与学长学姐一同吃饭时的感受都表现了出来。
她深知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出适当的改变来适应集体,也在自己录制的视频中给人以建议,但是到现实环境中又重新变成了以前的自己。
但是从父亲与她的夜谈之中寻找到了港湾,内心变得充实起来,有了强大的后盾,后来才有了结尾的小突破和小改变以新的姿态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成长。
内向这种性格其实没什么问题,有的小孩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独处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问题在于,内向的后面常常伴随着另一个词——自卑。
看见Kayla的言行举止,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小到大受到最多的评论就是安静,好听点的叫做文静。
我看见她早上穿着不起眼的短袖,低着头含着胸走在学校的走廊,我就想起初中,中午上课前我不得不穿过热闹的操场,急匆匆走向去教室的楼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会真的不用怕什么。
怕什么,那些都只是人而已,甚至还有比自己更蠢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是外向的蠢蠢的人而已。
她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参加聚会,电影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游泳池前的这一段:慌乱而沉重的bgm,镜头不停地在泳池里各色各式的人切换,在社恐者的眼里,他们似张牙,似舞爪,他们从来不会觉得羞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混迹自如。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广交朋友,而是有的人,光凭外表你就知道你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
女生肯尼迪以及她闺蜜对Kayla的态度,我也很有共鸣。
那段时间,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至于到毕业了大学了,跟舍友聊起高中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那会什么也没做错,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莫名其妙看不起你,是因为性格吗,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吗,是因为长相不够出众看起来很好欺负吗。
“I am a good person because I am always nice to you,but you're always mean to me.” WHY?
我曾经一直这样疑惑,现在我不了,因为我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不爱说话不够优秀只是普通而已。
现在我想通了,你对我不友好, 只是因为YOU ARE BITCH。
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俗气的转折,女孩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耳朵上的耳钉又预示着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只知道,这份记忆,这份记忆带来的痛苦与难堪,时间不能让它淡去,但时间可以让女孩慢慢强大,慢慢自信,只要她熬过去。
——2021.12.1更新今天刚刚了解到鹿道森的事情,很感触,点进来的时候看到豆瓣推送的乔任梁父母的消息。
只觉得,面对世界的种种恶意,种种不公,你若还能温柔相对,心怀阳光,勇敢生活,真的是件我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关注过其他平台的残疾老奶奶唱歌,盲人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瞎着眼睛都可以炒菜,她面对恶人的挑衅侮辱,也能坚持做自己的事,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世界上的恶意实在太多了,一想到他们软弱的身躯点进评论里,几条侮辱的话映入他们眼里,就很想哭。
他们生活饱受艰难困苦,能这样敢把自己的不堪大方展示于世人前,已经很难得了,为何还有蛆虫在那里叫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再说回来吧,曾经对弱者冷言冷语欺凌的恶魔们,你们假装忘记前世,以小时候不懂事做借口,再悄悄混迹于人堆之中,作出一副伪善而崇高的样子,一定很得意吧?
电影到最后看得眼泪止不住的流,赶快来翻翻豆瓣短评,想给所有同样被感动的人一个击掌。
然而翻了半天,发现原来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怪女孩Kayla,更别说共鸣。
哎,很失落的同时,其实更多是羡慕。
羡慕那些表示 “什么鬼” “好尴尬” “不过是个怪女孩的青春故事”的人,原来你们都没有那些瑟瑟发抖强迫自己去融入而后又失望于打退堂鼓的自己的时刻。
但是我有。
我有低头默默走路的时候;也会在私底下发泄“i am not quite, i just prefer not to talk";也和Kayla一样,常常鼓起勇气去做一个合群的人,最后却向自己的不自在妥协。
影片之于我太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份awkward kid的不甘平凡和气恼我都有。
更多是因为那股子“和自己和解”的勇气,我没有。
“和自己和解”。
多世俗又不明所以的话呀。
每次在社交平台看到,都嗤之以鼻。
/怎么能不逼自己卯足了劲也去当一个自带光芒的人呢?
/独处当然最好啦,但不可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孤立于社交之外呀!
/多想一句话也不说,可……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个孤僻的人呢。
“想要的”和“能做的”无法平衡,没办法和自己和解啊。
所以最后一段video,我权当是她说给我听的了。
但愿也有那么一个awkward kid out there和我一样 在看这段video的时候哭的哗啦啦,那么也祝你能早日not afraid of being weird。
“if high school sucked for you. i a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But it's whatever, you will pass it, and move forward."
初中3年级的真实生活,但不太引起共鸣,我的初中生活还挺幸福,尤其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排挤。
再加上还没开始叛逆,和家长的关系也很好,没有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却不交流的情况。
电影中的小姑娘kayla,还是很不错的,愿意去尝试,不论成功与否。
最后还是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留了一个时间胶囊,对未来充满信心。
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想起了大一的时候还给一年后的自己写过一封信,学校组织的,信里字数不多,但放了5块钱。
收到信的时候果然钱比信的内容更让我惊喜,5块钱不知道花在哪了,但信里写的希望自己一直能不将法语忘得一干二净,也记到了现在。
今年生日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收到信的自己能到达24岁时的所有期望。
MoviePass可能是赔钱比较严重了,看电影竟然加了许多限制,限时间、限电影,所以现在看电影还得需要一些策略了,那就是只要时间合适,能看啥抓紧看。
#Moviepass 48th
可能中国的小孩和外国的小孩不一样,但是还是很能真实反映一些孩子的情况。
爸爸很厉害,交流一把好手,餐桌上青春期的女儿如果这样我就要生气了,可是这位爸爸没有,却赞美女儿,平心静气地,涵养和气度,非常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管家长怎么做都不能很好的和家长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哈哈。
真不错的电影
仿佛看了少年版的Lady Bird,但竟然是一个男导演的处女作。Kayla听着“We'll never be the same”那会儿我正好在想:多媒体时代捧着手机长大的这代人跟我们再也不会一样了,且这条代沟远深过之前任何一条。但看到后面又觉得不管哪一代人,成长中的彷徨、坚持和情感联系又始终是相似的。
三星半…小细节很传神,约会尴尬死…实在是没啥共鸣…代沟啊
其实还好...但对于导演/编剧处女作来说却是十分的合适 - 7/10大概是今年我“不明白为什么评价会这么高”的作品。
#whitepeople'sproblem 比起同类 coming of age 电影在拍摄上稍微有新意一点(爸爸简直是理想型,艳羡)
尽管《八年级》的生活在社交媒体里环绕着知性、优雅和酷,然而透过屏幕到了线下平凡的小宇宙却依然沾满了无趣、粗俗与普通的元素。本来就处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嘛,哪来那么多逆流成河的愤怒和感悟?故而这种人前人后的形象差异也就织成鲜明的对比。但这部成长主题的作品反思了科技给人的沟通方式带来了改变却没能将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这才是青春电影该有的姿态。
国外初中生的青春也这样么,。。。。
be a cool guy?just need to be yourself
整部电影特别生动,小主演也很灵,演得格外有趣。她把饱受社交网络洪流冲击的新一代向我们娓娓道来,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看到了“成长”在这个时代特有的模样。
虽然是一个青春片 但又何尝不是孤独人群的真实写照 格格不入又努力融入 想变得cool又碍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以貌取人忽略灵魂 找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自言自语既期待共鸣又害怕被发现 几次BGM的转入转出都很神 今年颁奖季的一粒珍珠
无趣的角色,灾难的剧情,对白都是冒着彩虹色泡泡的teenager talking,愚蠢自大又丑的暗恋对象,一个半小时就讲一个fit in的主题,结尾强行升华俗不可耐。
啥玩意……逼逼叨叨
普通,沉闷,老套,没啥闪光点,不过小女孩变好真的就很好
r级喜剧,完全没有r级情节。拍得倒很真实,但很无趣,没有青春那种悸动,烦恼也像隔靴搔痒。唯一感觉就是我很懂女生心态,一定要装得很cool。或许是青春期的时候三观未形成,对未来太多憧憬,对眼前一点小事都困恼,所以才会更敏感。
Wow. I actually could not relate at all.
很多少女怀春的细节和敏感心态还蛮有趣的。
人物扁平脸谱化,台词啰嗦又苍白,一个大写的失望。其实根本没带着什么期待去看,也从不觉得这会是那种言之有物的电影,只想看美式校园幽默段子而已,但竟然连这个也没有,可以说是傻眼了。不及格
因为后半段每一秒都他妈直戳老子的心脏,所以我决定给五星。
长痘的女孩从来都不太容易
好无聊的电影,好空洞的对白,gpt一天能写三个的程度。和爸爸对话的戏理应很好看但完全没出彩。白女的青春期烦恼没有学业压力、也没有压抑的家庭,就是想当cool kid,这点事都写不明白。
大学:找点刺激不如犯罪?高中:你要叫我lady bird!初中:我是受欢迎的博主耶。小学:青梅竹马家的温暖。论一个主角在电影里怎么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