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天佑鲍比》,其实我对这部片一直有所耳闻,但还没有一个看的契机,所以一直搁置。
这部片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从小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鲍比在一次意外地公开了性取向之后,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最后从天桥上跃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母亲也从鲍比死后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有宗教极端信仰的坚决反同者转变到积极为 LGBT 群体奔走以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社会运动参与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极力渲染鲍比在品德或智力上是多么的不同,而是让大家觉得鲍比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
其中最为触动我的场景是鲍比的哥哥说:“ I am sorry . Are you happy now ?”在鲍比的哥哥看来,如果不是他向母亲说出了鲍比的秘密,鲍比也许不会死,他始终是带着愧疚的。
但就是这种于事无补的呐喊、失去后才醒悟的无奈令人心碎。
还有一幕是鲍比的母亲从鲍比的父亲口中得知鲍比的死讯后,在工厂里隔着一道铁丝门崩溃咆哮,这道铁丝门意味着他和鲍比的分隔。
铁丝门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一—可望但不可即。
就是这种折磨人的生和死的分隔,看得到死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阻力在死亡线上再拉他一把的绝望,让鲍比的母亲感受到了人和上帝的无力。
我更愿意从人权与神权的纷争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科学与宗教一直在争夺解释世间万物以及规定社会秩序的权力。
所谓的末法时代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宗教势力的式微以及丧失绝大多数解释世界的权力的现象。
这部电影反复出现的一个意向是《圣经》中的教条。
而鲍比的母亲就是圣经教条的实体化代表。
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鲍比的母亲和另一个教堂的神职人员讨论《圣经》中的教条。
神职人员告诉鲍比的母亲,《圣经》是人写就的,并不是神,而且不同时代对于《圣经》有着不同的解读,盲目信仰《圣经》还不如没有信仰。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写就的规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社会迷思。
比如“自然”等于“好”、“不同”等于“不正常”等等。
但如果仔细想想,自然的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生活里,不妨抬头看看,看看周围的一切,又有哪些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未必更好,也就不能把“自然”等同于“好”。
鲍比母亲的转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对鲍比的态度也挺符合同性恋平权发展历程中外界的态度一—从开始的强烈要求矫正到掩饰再到接受,而态度转变的根基是了解。
一开始她知道鲍比是同性恋时非常震惊,带着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并且不断给丈夫施压,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地治愈鲍比。
再到后面鲍比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去见她时,她马上带着鲍比离开她的姐妹们的视野,因为不想被她们发现鲍比的同性恋身份。
直至鲍比死后,在鲍比的葬礼上的悼词,依旧带有对鲍比的批判,但里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
教堂的神职人员说道:“我们要谴责的不是罪人,而是罪本身”。
这句话颇有一番罪才是本体,罪人只是罪的表现形式的意味。
鲍比的母亲真正出现转变的时刻是她参加了一个 LGBT 的父母的分享会,听到了其他父母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鲍比本就是不同的。
当他在她的体内孕育的时候,她就应该感受到了他的不同。
那天她撕掉了还贴在鲍比的房间的所有教条,也意味着她跟自己心里的《圣经》的决裂。
乐观如我,我在鲍比遇到他的男友时就抱着希望鲍比不会自杀。
因为他男友的父母都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并且很喜欢鲍比。
所以我对鲍比的死是带着疑惑的,直至鲍比的日记作为旁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之所以会死,是他认为家庭是他身份的起源,也是身份的归属。
作为树的一片叶子,如果树不认同这片叶子,那叶子也就失去了根,只有陨落。
对这部电影,我还抱有另一个期许。
在鲍比的母亲听另一个有同性恋儿子的父亲讲述他的故事时,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他身上和鲍比类似的“女性气质”。
考虑到这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对于这一点仿佛不能苛责。
但很多影视作品已经把“同性恋”这个形象刻板化,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电影马上就能分出这是“攻”这是“受”。
这是为何?因为很多影视作品都在往刻板印象上靠,仍旧按照传统的异性恋范式中的两性角色来划分同性恋中恋爱双方的角色。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过多的脸谱式的角色刻画,会让人把“同性恋”就是“喜欢奇装异服的人而且大多是男儿生女儿心”两个概念等同。
但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也不能在这方面求全责备。
只希望后面的影视作品呈现的角色,不要再去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因为这样不利于对整体认知的把握。
最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但是仔细回想它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只有压抑感。
因为我知道,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还是很多类似的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到没有一丝放大,没有一点夸张。
在開始之端,我要說我對這部電影特別有同感,正正自己是一名基督徒,還有的是我的另一個身份。
還記得上年和媽媽出櫃到我和她聊起了我的前度,或者她現在始終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是這樣的人,說是出櫃了,但是聊到結婚,生仔的問題上總是有所避忌,而我也會避開了。
與她聊到我的前度,她卻顯得比較冷淡,但總算是有所回應。
基於自己的信仰和身份是大眾不接納的,我也怨不到什麼,有時我會覺得我累了,在教會當中,你總不能說這種事,別人會刻意的改造你,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印象。
我相信神是愛我的,所以我覺得是一種忍耐的表現。
在教會中比較感恩的是,有知道我情況的姐妹,大多數人都像電影中前期的Mary,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別人的思想,也會像電影中的哥哥對Bobby有歧視的目光。
在香港,我們從有關同志議題的新聞當中可以看到「宗教霸權」,同時我們看到自由的基督教團體。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也許我們都比別人落後了廿年有多,今時今日要做的實在仍然是很少。
猶記得有次聚會時,聽到有組員說美國不應該有同志婚姻,說這些是罪,其實自由不等於是放縱,人權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別人不會理解你的處境,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特的個體,也有個人的目標,同時間我們不應該去否定一些人。
大部份的人也有歧視的目光,是因為被害怕,被偽善捆綁了。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要選這條路,表面是友善,背後卻做了些小動作。
很多的關心也只是表面,暗裡對你有別的感受和去傷害你。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因為出櫃而她身邊的朋友都疏遠她,傷心倒就有,不過她現在在過她的驕傲人生,致力在同志平權的工作。
電影中的母親Mary是一名盲目跟從聖經的人,有著保守的教會和守舊的思想。
她努力做一個神悅納的信徒,奈何兒子讓她失望,她帶兒子看心理醫生,試圖幫兒子過精神的內在生活,幫他離開魔鬼的試探。
但強迫過多,最終給了他無形的壓力。
兒子選擇了離開了世界,他再沒有機會尋見真愛。
一個內心純潔的少年就在外在跟心理的衝沖激下抵受不到壓力就自殺了。
故事是一個真人真事的事例,在現實中的同志,有誰真的可以開心生活?特別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港島區有出現「同性戀下地獄」的單張,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共融的社會嗎?認識一些同志職青,她們都有不同的憂慮,隨著自己年老,家庭的結婚壓力,有人選擇放棄甘心走一條所謂「平凡」和「正常」的路,也有人相信同性只要相愛就可以跨越眼前的障礙。
外界對同志圈的印象是雜亂和性開放,老實說同志也有必要做好榜樣,要從自己做起,對抗恐同怪獸。
同志也有信仰的權利,讓我們也把我們內心的困惑交給上帝。
衪在上面也必看顧我們。
現在教會實在有太多的「解錯經」,讓神也給我們智慧在這個世代生活和處世。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
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
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豆瓣
遗憾的并不仅仅是悲剧本身,站上各种道德高地以己度人,又躲进各种人性角落以人观己,打着信仰与爱的旗号,把扭曲生活的本意作为救赎,把干涉自由的灵魂当成公理,最后若没在掩盖了多样化后自鸣得意,就是如电影一样,在缔造了悲剧后不得其解。
挣扎,绝望,偏见,漠视,死亡,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偏执观念,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爱,无私彻底的爱。
这已经无法用悲剧来定义,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宗教,道德,政治,这一切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要用盲目和冷漠把他们变成刀子伤害爱你和你爱的人。
永远不要绝望,请你们坚持,你们都是天使!
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之前我觉得豆瓣评价里的1至5星太麻烦,应该简化成是非题:喜欢或者不喜欢。
看完『天佑鲍比』后,我改变了主意。
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6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6星;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10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10星。
看这部电影的85分钟里,几乎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能让人思绪奔涌。
这电影的好并不是,它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有惊为天人的美人儿让你一饱眼福,抑或叹为观止的特效让你大呼过瘾。
而是让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为你而讲的,这些演员就是在演绎你或者你身边人的故事,看起来平铺直叙的镜头似乎就是你脑中闪现过的可能生活片段,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为你而拍的。
确实在我们的文化里,对Homosexuality的排斥力量主要来自道德和文化习俗,我们还不是很能够对虔诚信徒的惶恐完全感同身受。
本来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一票同源的信仰最重要的终极目的就是解决身后往哪去的大问,他们没有来生的概念,呼出最后一口气后,就像我们等待高考成绩,接受那一锤子买卖的结果。
地上的生命终结后,要么以与父一道得享永恒的天国,要么就会进入地狱与永久的烈火为伴。
因此当你得知自己或者自己最爱的亲人行了罪,而且据说是程度为最高级的Abomination的罪时,那该是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根本就是知道人生的考卷压根就不用去填了,因为无论那么多题目你已经写了多少,或者没写的题目你准备怎么写,整张卷子就直接被判了个鲜红的零鸭蛋,直接获得了直达地狱最底层的高铁票,中间都不让下车的。
这辈子直接了断了吧,觉得那边太恐怖了,还是想多拖会儿,说不定事情还有个什么转机。
但日子这么一天一天多了发现似乎那只是自己臆想的安慰,没有能够像头天晚上想的那样,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自己就成了一个跟别人一样的“義人”,天天生活和行走在阳光和欢笑中。
每天还是那个每天,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蹲着这个思想的囚牢,顶着没有改判可能的最重的罪,不了断地这么拖着感觉比在地狱里还糟。
只有每天把本我催眠,进入Inception里担当一个人物设计师,把自己设计成那个“理想的我”,实在不行还有更深一层呢,再接着来。
反正现在注册了Email这么容易,弄一套新的QQ号、豆瓣帐号…根本就没什么成本嘛~不过咱没有那个宝贝陀螺,经常演着演着,就不知道人究竟在哪了。
『天佑鲍比』打动人心之处就是真实。
要不是故事真有所本,要不是原书的作者亦是一路同行之辈,怎么能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这么深刻,可能直人们看起来寡淡的片段,对于天性敏感的鲍比们来说却不然。
>鲍比会把对帅哥的眼神和梦境藏在心底,而是和女孩交往甚至交形式上的女朋友,而且让大家觉得进展顺利。
但内心里缺担心如果这女孩想吻我该怎么办,如果这女孩想更进一步,就只能乱了方寸。
>奶奶的生日聚会上,妈妈问『願愛你的人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的圣经出处,同样出自这个虔诚家庭的其他孩子,当然一想这讨论爱的话语可能就出自大家都熟悉的讨论了爱这个话题的新约中的哥林多书,但鲍比很清楚的知道它来自相对冷僻的旧约中的士师记多少章多少节。
其他孩子只是把经书上的话当作其他学校里的课程一样知道个大概,可能鲍比已经把那本书反反复复、字字句句读了无数遍,就是希望能在这“至高无上的”的“大纲”里找到自己没错的根据。
(顺便一提,著名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也是出自哥林多书)>当哥哥表演酷儿般的动作时,鲍比不会有任何评论或异样的表情,他会立刻观察妈妈和奶奶,看大家如何反应。
鲍比们从来都是天生的察言观色高手,并且快速调整自己。
>当身边的亲人、朋友不开心的时候,鲍比总是能第一个感受到,并且愿意并知道如何去给他们安慰和快乐。
可他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重担却从来没有人来分担。
>和家人摊牌后,鲍比要离开家去与波特兰的表姐生活一段时间。
临走前的告别,哥哥本要拥抱,但还是只握了握手,两个姐妹都是给的大大的Hug,爸爸叮嘱了两句,只是把手叉在胸前,都不曾伸出,鲍比也没显得太在意。
但上路还是望了望家的窗户,希望能够再亲眼见见躲在窗后的妈妈,但此时这个小小的愿望可能也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他叹了口气,钻进车子点着了引擎。
>路过同志酒吧,本能的被吸引,但是他会做的只能是克制自己。
鲍比不想把自己的彷徨、痛苦和内心的折磨告诉哥哥或妈妈,更不能为外人知道,这样会让整个家族更加蒙羞。
他只能写在日记本里,独自承受。
不断累积。
亲人的不理解、爱人的不忠诚,社会的不见容,最终让鲍比超过了临界点,最终走向毁灭。
电影里大段的鲍比心理独白以及人物间的对话无疑是极好的,鲍比内心的敏感和挣扎、鲍比母亲的心痛、反思和颠覆这里不再赘述,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对个人来说最有震撼力的就是鲍比在厨房里噙着眼泪对妈妈说的话,『Why can’t you admit that you can’t stand what I am? I’m sorry. I am not the little perfect Bobby you always wanted! (为什么你不承认其实你就是不能接受原原本本的我?
对不起,我不是你所一直期望的那个完美的小鲍比!
)』看到这里,心都要碎了。
这是不是天底下的鲍比们一时冲动都想对母亲说出的话,但大多数人很清楚他们还没有做好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鲍比的妈妈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亮点,大概也是导演最主要的目标受众。
一方面,电影希望给其他的无数的鲍比们鼓励,让大家知道爱能融化坚冰,珍惜生命的可贵。
另一方面,电影更是拍给天底下千千万万亿亿像玛丽这样的母亲和父亲们看的,他们笃信宗教或者保守传统,他们也深爱他们的孩子们,电影希望这样的父母们要多倾听、多理解,不要盲目地爱,从而亲手造成事与愿违的悲剧。
我所在的这个位于美国南方的校园里,每年春暖花开时候,或者新生报到之后,总会有人举着各种标语出现在学校里的小广场上或者较多学生经过的路边。
据校报文章说这些人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教众,有的甚至真是名副其实的不远千里从别州而来。
我亲眼所见他们所举标语几乎都是电影里鲍比的妈妈说过的,像『God hates gay』,『Homosexuality is abomination』,以及玛丽和神父争论过的几段圣经经文。
这些人的动机或多或少也像鲍比的妈妈一样,是以对他们所认为的“罪人”的“爱”为出发点,希望Sinners能远离这种几乎能与杀人严重程度等同的Sin。
这可是二十一世纪都过了十多年了,离电影里真实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了。
可见号称开放多元的美国社会中对待Homosexuality问题的冲突的严重程度,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家有什么想法不妨都摆在台面上来说,而不是背地里议论人家的孩子的如何如何。
很可惜我没赶上学校和当地社区组织的Pride Alliance大游行,不过还是可以从网上看到有关游行的照片,看到参与者脸上的真诚与笑容。
就像Flickr里转来的这张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955248674/)电影一开头的歌里唱的就是恳切的祷告:天上的父啊!
您是否在倾听我的诉说?
我在不断的寻求您,我想见到您慈爱的容貌。
请不要对我忿怒,请不要抛弃我!
请您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
拭去泪痕,脑中最先浮现的是南康白起这个字眼。
也许已经没人记得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个失去挚爱满心念想愿意为伊厮守的南康白起。
我一直觉得错的不在他男友,更不在他,错的是社会,是这个病态的体制,是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爸妈这是为了你好!
”于是我们便在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开始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继续循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
所以当你退去稚气满脸胡渣的时候,父母便催着你找对象,因为副本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而那句“我还不想结婚!
”无异于进度条卡住、延迟加百,更不用说“其实我是同性恋!
”这种直接让电脑蓝屏外加一个弹出窗口:“这不科学!
”的桥段了。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拿去和亲戚家的孩子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和周围邻居比,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原有的个性化早就被扼杀,那些与众不同也被当成病态的存在。
这便是中国人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想当然的拿着孝道说我这是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爱。
确实,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人比父母更爱我们了,可但当这爱的额度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便是压力不是爱了啊。
当我们咒骂别人崇洋媚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中国,像玛丽那样理性、愿意思考、愿意改变的鲍比母亲能有几个?
有的只是一味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不断为我们灌输传统观念的妈妈们。
且不说同性恋,就算是异性恋的婚姻也早已成了父母手上的傀儡戏,他们的一句不合适便抹杀了你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情愫。
相比之下鲍比是多么幸运,他纵身一跃,换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
而南康那湘江一跃换来了什么?
恐怕只有那几缕波澜。
当我听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法院里为同志们申辩的时候,泪水早已决堤,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母亲也能自豪的说:我儿子就是同性恋,他上进,善良,是个靠谱的好娃子。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
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
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
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
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
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
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
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
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
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
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
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
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
“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
”,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
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已经很少有什么电影会让我不能自己地流泪。
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却让我要极力抑制着才能不在寝室放肆地哭一场,但仍任泪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
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
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
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
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
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
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关于自己同志子女的态度,都与“前一个”Mar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David的父母对待儿子David与Bobby恋爱关系的从容与坦然,更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
不禁让人感慨,因为这样的错误而导致出悲剧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而Mary在与那位为同志维权的牧师探讨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释后、在于PFLAG小组中听到其他父母们分享关于自己同性恋子女的观念的转变后、在自己对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后,由最初对同志人群充满抵制厌恶到将其后半身投入于同志维权事业中的这一转变,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人对于“同志”这一敏感话题的观念的转变过程。
旧金山的同志游行上,Mary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过去紧紧拥抱他,然后离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坚强的母亲。
这个镜头,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触动,如那个眼眶湿润而面带微笑的小“Bobby”一样,我混着泪与微笑为这个母亲致以敬意与祝福。
我知道,她把所有这些需要爱与拥抱的孩子都当做了她心爱的Bobby。
片末是一张现实中的Mary的照片,满头银丝的她面带着微笑,那种写满释怀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为这个牺牲在那个同志得不到足够关爱与认同的时代的男孩。
Prayers for Mary,为这个值得人们敬畏的母亲——敬畏她对自己儿子执着的爱以及她为同志这个弱势群体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想写下她在推动市议会同志自由日提案时曾说过的那句话:“当你们在家中、教堂说出阿门时,想想和记得,有个孩子在倾听。
”
教会的人说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说上帝是没有错的。
却又说同性恋是罪恶的,艾滋是上帝惩罚同性恋。
既然上帝没有错的创造了人类那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出现?
既然出现了怎么又成罪恶了?
你们他妈的到底要上帝怎么做你们才会满意?
就因为你们不是同性恋所以你们惧怕你们接受不了说实话就对了赖上帝身上干嘛?
圣经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类编纂出来的?
作者是谁?
随意揣摩上帝的思想是不是该拖出去烧死一万次?
有人听到过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天空里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说“同性恋是罪恶的”吗?
如果没有那冒充上帝要消灭同性恋的人是不是又应该拖去烧了?
我信上帝,我没有不信。
但我就是同时信佛也信所有的神。
但我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教会规定的那个。
真是没想到,在昨天刚看完《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哭的稀里哗啦以后,今天又看哭了... 在主角信仰一跃之后,我看了下进度条,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主角在演到一半居然没有任何遗言地就直接挂了.... 而电影要传递的内容却真是从bobby的死才开始的。
我在这急转直下的剧情下,把手边的手机也慢慢放到了一边,内容真的是越来越好,后半部的情感和后劲太大,以致于我必须把这片列为LGBT教育的第一必看影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bobby,而是LGBT家庭中的母亲,母亲正是家庭中对孩子执念和情感最为沉重和丰富的角色,通过对母亲的态度、情绪、变化来展现LGBT的世界。
这是很特别,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
LGBT的压力绝对不只是对自身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环境对其的压力,——家庭环境是所有外部环境中最有压力的,母亲又往往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最特殊的角色。
出柜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接纳,而外什么LGBT不敢出柜,传统社会的环境压力正是他们头上的那座大山。
电影中对母亲的刻画非常动容,这也是我看过的Sigourney Weaver最为完美的荧幕表演,其动作、表情、声音都完全和太“对”了,巨大的情绪与情感力量从她身上喷薄而出,让人完完全全相信了这个母亲的角色。
另外要说的就是,真诚。
这是一部特别真诚的电影。
人物、台词、节奏都特别的真,特别具有代入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观影时完全投入和相信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承载社会性变革的力量的,而这就是一部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电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会对LGBT更加的宽容 。
还有,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特别世俗化的国家,但这些年从书籍的阅读和电影的观察,越来越多的感知到美国平常世俗化下的宗教内核,本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现代的中国在世俗化方面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1970年代的美国社会悲剧,虽然片中那样食古不化的父母在土鳖的美国中部还大有人在,但这个故事今天已经毫不稀罕,至少在文艺界,同性恋早已不需要这样正名。同时这个真实故事也略显单薄而缺乏戏剧性,人物也相当脸谱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结尾西格妮·韦弗对街边羞涩青年的那个拥抱
挺好 喜歡鮑比媽媽在他死後和牧師爭論聖經那一段
我本意是给五颗星,但并非强烈推荐。Bobby简直是个大美人啊!!但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是不要太轻率的好。Mary去参加PFLAG难道不会觉得难受么?还是不要去的好啊。
God bless everyone。
meh
我震惊了,对这个分数
鲍比也残忍,多给她一点时间不好吗
深切感受到「I am what I am.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You are born to be a gay, which can not be chosen. 最动人的是真事改编,看哭。
感情真挚是真的
没控制住眼泪
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也如预想中流泪,但是,这个真实的故事,要比电影多了多少苦痛和挣扎呢,我都惧怕这种经历,更何况无数当事人们呢,所以,现状,还是如此~~~没人知道究竟该怎样改变才能减少折磨~~~
一片彩虹的海洋~
爱本就没有对与错
拜托,麻烦拍长一点把事讲清楚好吧,过渡成什么样子了,虽然有几句台词真的不错,但做不到煽情
很有启发性 人总是在接受了血的教训后才会懂得
无趣,戏剧化,即便是真的。故事本身很感人,但拍的太烂了,情绪全靠音乐推。演员的表演完全看不出层次,浮浅,即便很卖力。
为人父母前必看
1:29:30
你就是与众不同,s。
孙海英吕丽萍最该看的电影。看神父是如何用基督教解读hom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