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笑点全码出来吧!
Iowa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表哥说I'm from Eldridge, Iowa的时候人家第一反应都是buckeye,其实那是ohio state好吗我们村儿里明明是hawkeye!
(捶)表哥在体育馆里面演讲的时候背后那面美国国旗哟……还给个高大全英俊脸的特写!
就差一身儿西装了!
←仍然做着表哥将来会当总统的白日梦无法自拔……然后裹乱的老爷爷的背景一被抖搂出来,吓得表哥整个人都……哈哈哈捶地!
人家MIT的工程硕士Cornell的物理博士波音的资深专家哟!
He's teaching for fun Steve!
吓死你个推销天然气的臭孩子XD 怂不怂!
还有一出门发现门外被纸糊住了←真的不是愚人节惯用招数吗喷!
FUCK YOU money rules!!
表哥在bar里面讲FUCK YOU money这段儿真是太帅气了……虽然最后被人家糊了一拳|||好吧其实整个片子都不温不火,也不能算是完全的环保主题,就是把决定权交给当地居民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对祖上留下来的土地和事业当然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世代在农场工作的娃,让他们放弃这个来换钱,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为巨型公司工作的Steve最后良心发现回归了自己最确信的东西,其实也跟他自己的背景有关吧。
这片子真是太不适合在电影院里看了……农场里的娃戴的手表带都是Iron Man好吗(还被大妈问:Is that Thor? 锤哥你的存在感真是……)这种视觉冲击基本没有(谁会觉得一个中部大农村的景致有视觉冲击呢)故事讲的也简单易懂的片子果然姥爷不疼舅舅不爱。
怪不得跟基友的片子拿遍全球各大奖项一比,表哥变得如此小透明QAQ!
还有表哥的白头发嘤嘤嘤玻璃心了。
这部电影,剧情不算和出彩,但也有他精妙之处,对于剧情,不想解读,但写写打动我的几处情节,与大家分享:1)在作一个靠在拖拉机旁边的农民的工作的时候,他听到这样的话语(大意)——如果我同意了,我怎么跟我的孩子解释,他的父亲为了钱而出卖了自己的农场。。。。。。
简单的几句话,让我看得脸红心跳,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对下一代的责任,是对得起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带血的GDP,污染的GPD不断出现,为了经济,为了利益,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会留什么给他们?
是轻轻绿草?
还是几百万的GDP?
2)I AM NOT A BAD MAN——这句话出现了几次,为了证明他的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他一直在尝试说服别人,说服自己,但真正让别人认可,他真的不是一个bad man,还是最后在喝下一杯柠檬水,勇敢地把这个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说出来,并且坦言在面对可能的危机,他们并没有办法。
也许,是小女孩卖柠檬水找钱的真挚举动打动了他,也许是对于不被公司信任认可的报复,但不管如何,他用于说出这个,的确,做了一回“right man”。
我们现在,敢于面对内心的真实并且勇于说出真话的人,还有几个呢?
3)IT IS JUST A JOB——他的女同事开着车,在他被炒以后,留下一句话,我想她是被她感动、说服和佩服的,的确,在良知的底线、气节的沦丧面前,他守住了,就是一份工作,为了几千的月薪却丢掉作人最基本的这些准则,不值得!
但我们的官场、职场中,却往往充斥着那些为五斗米折腰,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的人,只能感叹,何必呢?
在这个金钱社会中,我想马特达梦是想用这部文艺小清新来吹醒一下我们沉迷的精神和污秽的灵魂,不过,这个风跨过太平洋,在亚细亚,吹起来,就显得很微弱了,但了甚于无,吹多了,总会感召一些人的!
发展和破坏从来都是黏在一起的。
当然,外面37度高温,你,吹着空调,看着电影,很有触动,确实有东西比钱比发展更重要,这个时候,压根不会记起,空调是不是会漏雪种(氟利昂),雪种是破坏臭氧层这件事的。
人之所以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是因为发展,进步。
所以,我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落在地上,越来越心平气和,接受生活。
虽然在表面上有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但是在编剧兼主演的马特·达蒙的眼中,这个故事和环保的关系并不大,他想在电影中表现的,是另外一件事。
达蒙说:“《应许之地》里所出现的人物,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也是我们认识的。
也就是说,我想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是美国人和他们的生活以及选择。
那么,还有什么合适的事件能把这么多人、这么多资金已经这么多冲突囊括在其中的呢?
”按照这种设想,《应许之地》这部电影就变成了一部用角色来驱动故事,故事最终落在角色而不是事件上的影片。
格斯·范·桑特说:“美国是一个大国家,而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
这个国家太丰富太复杂了,所以,很少有机会能见到那种讲述大环境下人们生活和人性的剧本。
我之所以非常喜爱达蒙的剧本,原因就是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大事件中人们的选择,展现的是人们的价值和他们的价值观。
故事里的人物、角色都是真实的,都是实在的,也都是伟大的。
”
我是带着任务来看的,若是平时我不会去看这种电影,环保这种题材怎么想都没什么吸引力,如果你是那种用脑袋看电影的人,一定会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好的影片是能够让人思考的,而不是一时的快感,当然这因人而异,但能够评奖的影片,必然是有思想的,怎么还不到140字啊。。。
哇还没到。。。
没什么可写的了
在当前中国举国拆迁的背景下看这部电影别有一番意味,抛开片中对人与土地、物质与精神的思索先不谈,观影过程中我不时在想,怎么会这么麻烦,要在咱们这,你影响地方发展一阵子,地方就影响你生活一辈子,不听话要当钉子户的还有强拆等着你。
不像马特达蒙和他的搭档,挨家挨户上门耐心宣传,为他们勾画美好蓝图,就算成功贿赂地方官员,也得组织大家开会讨论,遇见不好糊弄的主,也没有社会闲散人员去找麻烦。
电影的推进温温吞吞,剧情也比较平淡。
马特达蒙饰演的天然气公司员工斯蒂夫和搭档一道前往小镇,因为当地可能蕴藏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小镇经济发展非常一般,主要是养养牛放放马,工程的开发对地方经济是不小的提振,所以两人以为此行将十分顺利。
不料接受贿赂后的官员组织居民公布此事时,一名退休教师表达了不同意见,并造成了三个月后一人一票投票决定的局面。
此时一名环保组织的人员也来到此地,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告诫大家天然气开采对土地的严重破坏,斯蒂夫和搭档节节败退,但他们不肯认输,不断想办法希望赢得胜利。
现代化风卷残云,没有什么能抵挡它的威力,世界是平的,再也没有什么世外桃源。
小镇恬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安,如同斯蒂夫向居民们宣传的那样,没有钱其实谈不上什么美好生活的,你的孩子要读好的学校才能有好的前途,你家的土地可以让你成为百万富翁可以让你搬到城市。
为了让大家尽快签约,他们避而不谈天然气的开采也可能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召到环保组织工作人员的揭露和抨击时,他仍然愤愤不平,酒吧和当地居民发生争执那一段,他不满地冲那几个貌似要找碴的人说,我就不明白了,我是给你们送钱来的,你们还唧唧歪歪保护家园,每个月还在领政府救济金吧。
然后,他挨了一拳。
其实斯蒂夫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维系有时确实是两难的,能够兼顾当然更好,可惜很多时候无法兼顾。
如果你要坚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你自问能放弃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吗,而这种便利、这种现代化本来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那些领着政府救济金的人,可能那些救济金的税收支出就来自于其他地区发展的矿业开采。
但另一方面,他们当然也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有时候做出决定,失去可能就是永远无法恢复的故乡与家园。
就像斯蒂夫自己,只能从已经破败的家乡飞快逃亡,溶于城市,偶尔地,会在沉思中追忆过去。
事情峰回路转,原来环保人员的故事是编造的,照片是虚假的。
斯蒂夫如获至宝,以为自己反败为胜,但环保人员告诉他,原来他们其实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他来只是故意编一个故事,取得大家信任,然后自己暴露,令居民对他反感,从另一条战线实现目标。
斯蒂夫震惊了,没想到公司竟然如此卑鄙,加上退休教师和小镇姑娘对自己的影响,加上体育馆门口不肯多收一分钱买柠檬水的小萝莉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居民大会上坦诚相告,天然气开采有可能的问题,环保人员其实是公司员工,然后,居民震动,他被解雇。
事业失意,情场得意,电影最后,他成功地约上了美丽的小镇姑娘。
每个人的家园都在沦陷,要物质发展还是不曾改变的环境,能不能把选择权还给当事人,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跟当年大热的电影《社交网络》一样,影片《应许之地》也是以一个喧嚣场景中的长对话开头。
人来人往的餐馆里,马特达蒙(对的,就是那个后来在火星上种土豆的家伙)饰演的天然气公司推销员史蒂文在向公司的主管解释为什么自己那么善于销售,可以轻松的说服很多小镇上的居民们将自己家的土地廉价的租给公司开采天然气。
他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一句话。
“我来自Eldridge,爱荷华州。
”“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也是来自于一个小镇,与那些已经与我们签订了协议的小镇没有什么不同,我懂他们。
我们那个小镇边上有一个拖拉机厂,当我大三的时候,工厂倒闭了,我当时没多想;但当我毕业回到家乡,我才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多么贫瘠,我们农业城镇的泡沫完全破碎了。
事实就是,没有了那个工厂,没有了工业,我们一无所有。
我并非是要说服他们同意开采天然气,我是要给他们一条能够重振经济的道路。
”简单的几句对话就能勾勒出这部影片的一些特质。
与其它主流的环保电影比如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永不妥协》不同,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明显的恶人,没有一个观众可以带入与之斗争的对象。
男主人公史蒂文作为天然气公司Global的推销员,真诚的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在帮公司赚钱,更是在帮助小镇上的人们改变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许是对的。
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小镇来说,农田下的矿产资源也许是他们脱贫致富唯一现实的路径。
更何况比起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还算得上是一种清洁能源。
可是,如果这种清洁能源的开采过程带来了环境污染呢?
正像小镇上的一个老教师提醒大家的那样,钻井的钻头上带有多种化学物质,在天然气开采的过程中 ,这些化学物质会污染地下水源,这时大家又该怎么办呢?
显然,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是在田园风光中一直贫困下去呢,还是冒着环境污染的风险,先把钻井建起来把大家的生活改善了再说?
对任何人来讲,这都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有的人会选择先抓住眼前的经济利益,就像影片中小镇上的一个青年人一样,离老远就跟Global的推销员史蒂文热情地打招呼,甚至迫不及待地邀请他到家里签协议,接着在几天后就买了豪华跑车开了回来。
但也有些人在听了一个环保组织的小伙的发言后,陷入了疑惑和焦虑——那个小伙子给大家展示了一张死在他家土地上的奶牛的照片,他家的土地也曾被用于开采天然气。
面对这个两难选择的不只是小镇上的人们,也有屏幕前观影的我们。
一贫如洗的地方,凭着土地下的矿产资源,上项目、建厂、盖楼,有了越来越繁华的城镇。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实在是太常见了。
依靠脚下的资源,一个城市可以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比如当初的大庆和鄂尔多斯。
对于我国很多欠发达的地方来说,这些城市就是他们的榜样,在那里,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更有诱惑力的选择。
但即使如此,这些资源型城市仍要在多年后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当产业调整,他们的资源不再像原先那样被需要的时候,这些城市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就像如今的山西。
事实上,很多让人两难的选择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也许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先污染后治理和维持现状之外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这一点上,台湾的九份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九份是台北附近的一个小城镇,早期因为盛产金矿而兴盛,矿坑挖掘殆尽后逐渐没落。
但1990年在这里拍摄的一部电影《悲情城市》又为九份带来了生机。
九份独特的旧式建筑、坡地以及风土人情透过影片而吸引了国内外的注目,使得九份又再度繁荣起来,现在成为台北地区极受欢迎的一个观光小镇。
《应许之地》的结尾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大家最终发现那个环保组织的小伙子原来在说谎,他给大家看的死去的奶牛的照片居然是伪造的。
但男主人公史蒂文却发现这个自称来自环保组织的小伙居然也是Global公司派来的,他做的一切都是在演戏,目的是为了瓦解小镇居民对真正的环保组织的信任,从而更顺利的推进天然气合约的签订。
影片故事发展到这里终于出现了一个大反派:Global天然气公司。
而影片最终也以史蒂文背叛了公司向小镇人民说出了真相而结束。
应许,是一个来自圣经的词汇,它的英文promise更直接的翻译是承诺。
应许之地,本是上帝承诺给人类的一块富饶的地方。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脚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应许之地,它包含的不止是上天给我们的承诺,更有我们对祖先对后代的承诺。
无论我们打算怎样开发利用这块土地,我们都应对这份承诺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珍惜。
就像史蒂文在影片的最后对小镇的人们所说的,“这是我们的谷仓,我们不能白白失去它。
”(本文已发表)
最近看了2部美国电影,都是那种宣扬人性的正义与坚持真实的片子,之所以把他们一起来说,是因为也许会显得很平淡,一部主要讲美国的司法程序,一部讲天然气公司收购一个小镇,肯定不是老幼都适合的电影,适合严肃的成年人看,对我的胃口,余味无穷,迫降航班.Flight,和骗地谎言.Promised Land,两部宣扬人性正义与真实的美国电影,平淡而真实。
世界上有两种政治与艺术,一是微观合理宏观不合理,这是美国和它的电影,二是微观不合理宏观合理,这是中国、俄罗斯和它的电影,如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电影这么扯淡比了
脚下这片土地,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可以改变全家的生活,特别是孩子的未来也许因此就有了大不同——代价也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被严重损毁,再也没有草青青,牛羊悠游自在了。
如果是你,该作何选择呢?
电影并没有给出结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许还是主人们自己投票来得更为公平。
即使知道会有污染,也许年轻的妈妈还是会选择签约,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今后他会离开这里,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即使继续贫穷,年老的教授也甘愿如此,他不能把美好的家园出让,他生活了一辈子的美丽地方。
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steve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不会再以为自己从乡村来,了解小镇人们的想法,可以顺利让所有人接受自己的推介说服;他不会自以为感情会分分钟水到渠成,明白在心爱的人面前得主动争取;他不会再单纯地相信公司的说法,知道了商场的竞争残忍无情到什么地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放弃了高收入的工作,选择公开真相,i'm not a bad guy,他赢得了小镇人的肯定和尊重,赢得了和爱人牵手的机会。
好莱坞演员的薪酬是要看之前几部戏的票房的,马特达蒙能够放弃谍影重重4,拍应许之地、告密者、我家买了动物园这样的电影,还是对自己的感受很负责任的一个演员。
在好莱坞,他不算帅气,但给自己打出了相当广阔的天地,未来怎么在商业和人文中平衡是其延续黄金期的关键。
基本上把马特达蒙的电影全部看了一遍。
当我看见许多评论说这部他难得亲自编剧的电影温吞平淡的时候我就决定最后来看,因为我觉得他写的剧本肯定有其价值,应该慢慢看。
并且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观看了GVS的一些作品,文艺片像是爱达荷,大象,还有他们上一次合作的杰瑞,稍商业化一点的心灵捕手也看了好几遍。
不得不说温柔平缓是GVS的风格,我也做好了准备来观看这部节奏舒缓的应许之地。
有些可惜的是当时看评分较低一开始没打算看,就毫无顾忌地翻看了大部分影评并了解了剧情,所以我没有体验到那个反转带来的高潮。
但这并不影响我看完电影之后进行回味与思考。
如很多影评所说,这部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不是环保,而是对于现代化的反思。
电影里面我觉得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选择一个平缓的节奏是对的。
也有很多留白,由你来见仁见智,这就给看完后的回味留下了空间,并且片中问题每个国家都在发生,回味的时候联系现实思考,更多了一份苦涩感。
我觉得我回味出来的几点很有意思:1 环保者是假的,但他说的都是真的。
主角有目的地欺瞒与环保者有目的地坦诚形成了一个对比,大公司的不择手段触目惊心,可怜的村民腹背受敌。
同时环保者揭露出的污染真相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主角的负罪感,他经常说的“i am not a bad guy”更像是他的自我辩解。
2 大公司是老辣的,没有假环保者主角真不一定能成为优势方。
在与环保者竞争的时候,主角想出的扭转局势的办法是办一个嘉年华,强势地用金钱去说服他们。
有纯朴的支持者来帮他的忙,这个计划看似有戏,最后却被一场大雨彻底毁掉了。
有一幕他与女孩站在河边时天很明显是要下雨,做出这个计划的男主确实是欠考虑。
这证明了公司一开始的不信任是正确的,也进一步动摇了主角,他也许确实干不出名堂。
3 在多方面的因素的结合下,老头在院子里与他的对谈让他开始真正发生转变。
先是环保者的宣传势如破竹,接着拐走了他的女孩,又遭遇意外天气反击计划大败,此时他感觉像个loser,处于最脆弱的时候。
这时老头招呼他,问了有关他家乡的事情,原来他是从一个穷途末路的相似村庄逃出来的,是一个失乡之人。
聊天的最后老头丢出一句“我担心他们的未来”,与前面希望传承土地的农民,拿了钱就去买跑车的村民,还有老头问他他们要何去何从的问题摆在一起看,本来就脆弱挣扎自我怀疑的男主内心那颗反抗的种子应该就开始萌芽了,他与老头站在了同一方。
他可以守住这片土地,留住这里的纯朴的人,谋求新的出路,因为一但卖给公司,那就将万劫不复。
这与爱情并不完全有关。
4 他只是暂时守住这个村庄。
现实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他的反抗是无力的。
片尾从他被炒掉到见女孩那里,我心里没有放松,只有苦涩。
他不仅要忍受贫穷,还要面对小镇不可避免的衰落,除非有比拿环境换经济更好的办法,但我目前想不出来有什么他能做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
从部分村民对于合同的接受甚至高兴的表现来看,小镇的环境被卖出是迟早的事。
现代化的代价总是高昂的,而且人们面对环境与经济的对立时往往都会选择经济,尤其是对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人来说。
这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失乡之人。
片中的主角与他所做的工作之间的关系非常讽刺,失乡之人创造更多失乡之人。
写的有点困了,文笔不好,意识又不清醒,就这样吧。
无论如何,我认为这部电影节奏非常好,呆萌的剧本确实是很坦诚平淡地说出了他看见的问题,有直接表达的地方,有留白的地方,也开放式地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因为这些问题现在几乎不可被解决。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塞得东西太多而导致重心失衡节奏不稳的电影其中也有不少。
这一个剧本虽然平淡,但看完之后会感觉要讲的东西安排的恰到好处,不得不说他当年心灵捕手的编剧功底还是在的。
觉得导演没出力。
扣人心弦地切中环境、能源、垄断性企业、美国乡镇在后现代工业化中的衰落等现实问题。看这种片子时不会考量什么镜头、调度之类的。马特达蒙和克鲁尼这样有现实关怀的全能级明星是中国电影业应羡慕好莱坞的地方。
2012/12/29 若不是最后有点小意思,这片子基本可以划为大烂片了。就算最后那点小意思,也并不是那么难预料。
烂到没看完就删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比较尖锐的问题,可以是一个长远的、宏观的或者深刻的问题。电影完全退变成一种悬疑的方式来圆满这个故事。环保主义者的真实身份这样的一个悬念点及达蒙的转变也许算意外、有戏剧性,但戏剧的力量却不像用在刀刃上而是放在了边角料上,何况你还叫”应许之地“。
强行反转我觉得不必...
好温情的电影,当经济利益与环境产生矛盾,该如何抉择?马特达蒙自编自演,少了年轻时的锋芒,多了一些成熟与笃定。
真的这片子相当矫情……而且马达还没这本事撑起这个故事。这故事比起后裔真的是弱爆了,尤其是那结局相当的恶心人……
把让人提不起兴趣的题材毫无悬念地拍成了温吞水。
这个节奏,简直是Gerry一样的噩梦
略显平淡
有点像我国的某著名经济学家L教授,论证了各种经济上的弊端比恐怖片还惊悚,吓得你心神不宁时,说出的救国之方·终极结论是————“政府要有良心呦”,呵、呵,这种心灵鸡汤像是自欺欺人的乌托邦
导演能力大退步
我看不懂演技,但我看得懂文化侵略,具有很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环保大于经济的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影迷来说,又多了一部“美利坚-人类希望”的佐证片。
最后也没讨论出个结果:要经济发展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还是靠吃低保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是要清洁的天然气还是要更高污染的石油煤炭?恐怕编剧自己写到后面都糊涂了,只能机械降神让男主“幡然醒悟”。
2.5 戏剧冲突再强烈一点,家园的视觉展现再多一点就好了
这不就是比尔.福斯《南方英雄》的翻版吗?剧作上却没有其灵巧劲儿,只是起到了对能源产业的宣传。史提夫和达斯廷作为同一硬币的两个面,来阐述鸡和蛋哪个更重要,结尾的反转完全在意料之中。除了几场乡村特写,这完全是编剧的电影而非导演的。
平平自有节奏,结尾流于常规模式。
被利益指引的路不会那么好走。
他这是要转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