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冷酷的眼神不能忘怀,剧情的复杂超出所料,对是非的判断令人迷惑,对与错关系着过程和结果。
敢于展现出社会的阴暗,敢于直面险恶的人世,只这两点就可见此片的不同一般。
法国的电影多带有一些思想性的特点,这部也没有例外,而情节的环环相扣也是其一大看点。
在片中对枪支与仇杀有着很好的处理,正邪之分也就是在这些细节上作出了区分。
看下去,感动会渐渐取代紧张...是我第一次看这类的法国影片。
(我本生很少看法国影片)刚开始,似乎有些摸不着头脑,可能是受淹语言的影响。
片中有一些较大型的场面。
不过矛盾的阴暗面表现得较多,还好深色调场面没有令人压抑。
情感,人物与人物间的情感,每一个场面都有,每个人与另一个人都有。
这点似乎很难得。
妓女在片中似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只是不再美丽诱人的。
这是我最近一段看过的最好的警匪片,毋宁说是披着警匪片外衣的文艺片,这种影片放在美国的话属于那种片头打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种字样的电影,属于有思想有内涵的影片,基本上归入剧情片的类型。
这恰恰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思想性和客观性高度统一,既不庸俗,又不晦涩,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电影(这话好像在哪儿见过)。
影片秉承了法国警匪片一贯沉稳的传统,抛却了当代法国警匪片跟风好莱坞的浮躁作风,这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激活了喜欢法国警匪片观众的尘封记忆。
观看着这部电影,曾经的经典电影涌上心头,贝尔蒙多的《恐怖笼罩城市》、《孤身复仇》,阿兰德隆的《警官的诺言》,一个个硬汉形象历历在目。
曾几何时,我总幻想这两位王不见王的银幕硬汉能够像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一样,来一次火星撞地球般的银幕碰撞,可惜难以如愿,尽管两人终于在电影《二分之一的机会》中携手登场,怎奈英雄迟暮,无复当年。
假如他们年轻二十年……如今达尼埃尔·奥德耶伴随着这部法国版《盗火线》印入我的眼帘,这让我产生了一丝疑惑,为什么不用让·雷诺?
达尼埃尔·奥德耶是谁?
他扛得住杰拉尔·德帕蒂约的凌厉攻势吗?
他们能够势均力敌吗?
我对于他的认知仅仅停留于埃马纽·贝阿的前夫这个身份上。
而且微软全拼输入法也不认识他。
事实证明,我的孤陋寡闻再一次为我带来了惊喜,他的表现无愧于杰拉尔·德帕蒂约的对手,无愧于艾曼纽·贝阿的前夫。
达尼埃尔·奥德耶与杰拉尔·德帕蒂约的合作,使得我对于阿兰德隆和贝尔蒙多不能出演这部影片的遗憾降到了最低点。
记得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像是他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胸襟决定格局。
”这句话比较恰如其分的说出了两个主人公的遭遇。
达尼埃尔·奥德耶扮演的反黑组组长里奥,他的整个遭遇,幸与不幸,都是由他的性格所引起的。
他的性格,比较江湖化,用陈浩南的话来讲,就是够狠,够义气,兄弟多。
这性格适合混黑社会,却不适合干警察,干警察也就干前线,往上升是没指望了,除非上司赏识。
再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做事情不计后果。
影片开始有两件事,一个是他把自己警局的牌子给摘了下来送给了即将退休的战友,另一个是他领人把虐待他的线人的流氓给毒打了一顿。
这两出戏很高明,既交待了他讲义气,鲁莽的性格,又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后面的剧情不必细表,命运虽然充满了偶然的变数,但是面对命运时所做出的决定却是性格使然,整个故事充满了变数,阴差阳错,但是了解了主人公性格特征这条线索,那么故事的发展就合乎逻辑了,终于达到了讲故事的最高境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前面我们说,像里奥这种人,在警界不好混,可不凑巧,他混得不错,除了有一帮铁杆兄弟之外,还有一个赏识他的上司。
很有希望荣升警察局长。
有机会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对手,如果在碰到一个对你了如指掌,处心积虑,心胸狭隘的对手,你倒霉了。
杰拉尔·德帕蒂约扮演的克莱恩正是这样一个人。
而他这种胸襟,终于酿成了他众叛亲离,横死街头的下场。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可恨之人,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克莱恩狭隘的心胸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本是并不以为这决定是错误的,只不过结果超出了他的想象,接下来就是不断的用错误来掩盖错误,终于酿成大错,当然他对于权力的野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如何,他的欲望和他的胸襟,决定了他的结局。
以人物来推动剧情,以剧情来塑造人物,深沉的情节,清冷的画面,透射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深刻地真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体制内的警察,还是体制外的匪徒,只要是人,就会有人的性格,人的命运。
这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因为身份而有所改变量的。
俩人好友变情敌,大鼻子嫉妒leo,谁破抢劫案谁升职,leo目睹杀手杀人,杀手让其隐瞒而透露抢劫案线索,大鼻子在leo的抓捕行动中故意捣乱,导致警员伤亡,抢劫案告破,leo被人认出而被捕,大鼻子靠人际逃脱惩罚,大鼻子在追捕杀手过程中杀死leo老婆,嫁祸杀手。
大鼻子官运亨通,leo刑满释放欲报仇,最后找到大鼻子后离开(放弃or原谅)。
大鼻子追出来找leo,被开摩托来报仇的坏蛋哥哥爆头。
早年坏蛋兄弟骚扰leo的妓女朋友,坏蛋弟弟被leo等人报复,多年后坏蛋哥哥发现leo手下titi带着坏蛋弟弟的刀子,为弟弟报仇把titi打成植物人,titi挂掉之前告诉坏蛋哥哥当年领头的是大鼻子。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每个人都是一样。
最后leo带着女儿远走他乡。
法国人的情感果真是这样的吗?
江湖义气看来不是中国特产。
优秀的男人:坚毅、勇敢、义气。
特别喜欢男主人公,也喜欢跟随他的好朋友和助手。
虽然过程有些让人压抑,但结局让人不至于太难受。
又是一张好的D5片子。
人们一直忽略了法国人才是枪战片的鼻祖,这部影片再次提醒了我们。
之所以精彩,不在于凶猛的火力,而在于扣动扳机的理由。
人物的细腻优雅与阴险恶毒,枪战的惊心动魄与干净利落,情节的曲折新奇与环环相扣,感情的缤纷绚丽与不留痕迹,所有的所有,都让人不禁怀念起那样的一个江湖。
所谓一念之差。
列奥的一念之差在于当他的上司给出他晋升的机会时动了念,尽管他自己不承认,或者说觉得自己不适合。
也许他仅是处于好胜心,但导致后来发生的事。
丹尼的一念之差在于失去爱人后,名利和正义他选择了前者。
影片的结局有点弱。
这个晚上,不需要好莱坞夜,点缀着零零落落的灯,早已消失许久的星星并没有露出他们的面容,也许只有那脸比盆大的月亮,才能够透过满是废气的天空,照亮我们心中的一片天地夜,没有星光,就像我心中的那片云,黑的彻底...雨后的天气,带着稍许初春的寒意,更将这夜,这云衬托的无与伦比....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的情感得到如此充分的释放,即使仅仅是消极的影响,真有那么一刻,好压抑...也许,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邪恶的人呼风唤雨,善良的人卑微怯懦,正义,远远只是那些大人物口中描绘的画饼,即使这电影的结局,也像是一个牵强附会的故事...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又会如何抉择?明哲保身?揭竿而起?抑或是视若无睹,进而渐渐的习惯,麻木?更或是适应这一切,成长为一头新的鲨鱼?每个人都应该看一下这电影,看看自己会想到些什么...听,窗外的风又在呼啸,这反复多变的天气,让我们的心也阴晴难定,这一瞬,天堂啊,地狱啊,仿佛与我的距离好近.这个晚上,不需要好莱坞,需要的是直刺心灵的力量!而这部电影,满是这种力量!
随着电影的一步步深入,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要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
那样一个绝境,最好的朋友因为那样的一个人被杀,妻子被那样的一个人杀,自己入狱7年,不敢让女儿去探视,怕看着女儿离开。
仿佛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在和你作对,仿佛你的任何正义都像孬种一样躲在了暗处,看见的人也视若无睹,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尝试着去理解,错误在哪里,人是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那么,错在什么地方?
奥图和罗迪都是非常好的人,他的手下可以在罗迪退休的时候,去墙上把36警局的牌子摘下来,一起签名送给罗迪做纪念,一起开心的欢送罗迪,念诗给罗迪的迪迪,不成熟的大男孩透露出很简单直接的伤感,那个大胖子扮成女人在桌上狂舞,大家开心的笑,让我感觉到这一切就是一个大家庭,连这个大家庭的枪都是只杀老鼠的,而这个美好的大家庭的主人就是奥图,这样的一个好人,但是对于那个冷血的制度,好人往往不能将正义伸张,哪怕他破案如神,哪怕身边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对的,但是仍然接受那么不公平的结局,他接受了这一切的“惩罚”,错误在哪儿?
或许正如罗迪在运钞车被抢的现场和奥图的对话罗迪:对布莱恩,要多留个心眼。
奥图:我没想到他会变成这样。
有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奥图就是缺少防人之心吧,才被这个所谓的好朋友害到那样的地步。
对于杀害泽比的那个人,他应该想到,用半个小时的陪伴能换到一个大案子的线索吗?
任何的交换都应该是等价的,这半个小时的代价和破案的成就能相媲美,这个交换,毁了奥图的一生。
他狠狠的揍西里安,对于犯罪的人永远都是那么无情,但是这次,利益摆在面前,再加上自己已经铸成的错误,奥图妥协了,正是这次妥协以及对于朋友的信用,让奥图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来奥图一直没有说出西里安在哪儿,这样的朋友义气,不知道算不算是又一个错误。
错误在自己敌人的眼里就是机会,对于布莱恩那样的人,那样一个满怀嫉妒和醉心于权术的卑鄙小人,奥图的错误就是自己最大的机会,他知道,只要干倒奥图,自己就能平安,不但平安,还能战胜奥图成为下一届的局长,四处游走忙于解决自己麻烦的布莱恩抓到了救命稻草,但是他的行为惹恼了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敢怒而不敢言的人,在罗迪的追悼会上,警局的人几乎都转过身去抗议他,在他的就职酒会上迪迪当众尿在了他的裤子上,这一切支持奥图的行为,都让他对于奥图的嫉妒转化为了仇恨,于是有了米卡尔的死,奥图的妻子。
这个卑鄙的小人。
当奥图由于良好的表现提前出狱的时候,外面的世界照着现实的脚步前进着,布莱恩如鱼得水,奥图原来的手下都不见踪影,迪迪也由于对布莱恩的不敬被辞退,到了个酒吧续起长发做了个保安,女儿长大了,和她母亲一样的美。
出狱后的奥图觉得西里安不可能杀害自己的妻子,于是开始追查,追查到了布莱恩的错,找到了杀布莱恩的理由,但是却在最后的时刻,亲耳听见布莱恩撒谎,说是西里安杀死卡米尔的时候,他放下了枪,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因为这样打死他真是便宜了他,脏了我的手。
迪迪在最后关头把自己对奥图的同情和对布莱恩的仇恨,用来欺骗了那群暴怒的流氓,三个字,布莱恩,就是迪迪对于这整件事的态度,布莱恩该死。
奥图得到了自己的渴望的安静的生活,布莱恩也得到了应得的报应。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最近在学法语的métonymie(换喻),对巴黎不熟,做练习时碰到许多以地点代替职能的行政单位,于是问了某人许多问题。
结果是,某一天某人建议一起看36 Quai des Orfèvres,没有及时复习的我,从一开头的36,到警察自己偷Quai des Orfèvres的路牌,傻傻问了好多遍这到底是什么呀,这到底是哪里呀 ...这不就是法国巴黎警察总部的地址嘛!
好了,上了一堂增加深刻印象的复习课。
俩警界大佬,暗中被放置在争夺高位的地步。
不甘居下风的一位在执行任务时莽撞换来了一位警官的死,群心背向。
另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义气,可为了情报被线人摆了一道。
这道坎被第一位利用,不但一洗莽撞知名,成功升职,还使另一位锒铛入狱,妻子身亡 ... ...看着甚是心痛,本以为冤冤相报何时了,可结尾有出人意料之处。
这样也好,已经损失了七年牢狱,一切恩怨皆有报时。
重温。有点90年代一大票香港双雄戏的影子。算不上佼佼者,意思不大。
剧情又不爽又不变态又拖拖拉拉,最后反派还是弟弟借流氓之手干掉的,还要死个女主凸现男主悲情,烦死这种剧情了
无聊的故事
发国犯罪片一直以来表现很肉,肥佬差官和大舌头法语也让情节显得混沌起来,配乐还是蛮有大手笔
风格有点奇怪,法国的警察看来蛮野
警界内斗,真实改编但故事性并不出色,其实也不算很文艺,法国片都这调调,两影帝飚戏挺精彩
想模仿无间的风格,但感觉很一般,尽管拍的还OK。
费尽心思找不在场证明,然后留个目击证人?活该你判无期
无脑警被黑警害得家破人亡,无脑报仇的无脑故事
故事也算跌宕起伏,只是套路陈旧,源自真实事件改编,也算中规中矩了。两位影帝的表演也堪称纯熟老道,只是精彩不足。
平铺直叙,有的情节有点弱智。
2007.7.14
6.4
演技撑住了内容的偏歪
小学的时候看的,当时不懂什么道理 也不明白什么计谋 只看懂了一种叫做江湖的东西
恶的张牙舞爪,恶的没头没脑,恶的莫名其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是人性失范,还是社会黑暗与制度失灵,在这种港片范式里,只不过是一个粗糙的布景和舞台,而不是讨论的重点和微旨的焦点,被逼到绝境中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铁血硬汉和孤胆英雄才是群众正义感和娱乐精神的唯一宣泄对象,十恶不赦德帕梓良的塑造,只是为了成全喜闻乐见奥德华,拍手称快图润发。
几乎全程有配乐,忧郁起伏,灰黑色的。警匪片的外衣,我看作是一部亲情片,里奥作为警察头目,也不怎么清白,因此他尽量使工作与家庭隔离,开头一段浴室里老婆问他是做什么的,让我疑似是情人呢;入狱以后为了见老婆,挟持了法警和法官——法国人的血性和浪漫;出狱见女儿,要为老婆复仇的情绪等等,足见导演的着墨在于亲情,而非警情。另外,看剧情对话,好像里奥的老婆曾经和丹尼斯好过,最终选择了里奥,这两人真有渊源啊。
没看下去,一商业片儿整这么文艺文艺你妹啊!
被豆瓣的剧情简介剧透完毕 于是平淡地看完了……
第一次看这么严肃的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