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一部肯洛奇导演的电影。
总的来说,看似朴拙单调,实则精妙至深。
基层部门的不作为和僵化、社会福利体制本身的不合理不完善、社会对于底层人口的普遍性歧视、阶层固化、失业问题等等都有所展现。
还有很多地方虽然一笔带过,但也令人思索,全面且细致,详略得当。
肯洛奇客观地揭露现实,不过度批判,不泛滥同情,对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尊敬与同情以及对他们的不公遭遇表示愤慨。
还有英国福利部门的医保审核人员居然是美国公司员工,老辱英笑话了。
扣一星是因为结尾在申诉即将开始时让布莱克在卫生间病发去世的情节,过于刻意了明显是设计出来的。
这种过重的戏剧性情节反倒损害了整部电影所奠定的真实感。
私以为,改为小女儿去敲布莱克门时,发现布莱克已经去世反倒更加合适。
这段戏小女孩敲了半天没都没有回应让我误以为布莱克已经死了。
这也许是导演有意的误导,具有一定迷惑性,但看完后回想下来,如果在这里布莱克就已经去世了应该会更加自然。
结尾这一故事上的“上扬”,之后又突然急转直下的情节显然设计感过强了。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不到一个月的工作经历。
当时去的一家险资的医养结合社区,一个月房间加护理费得一万多,有一个20年代的老奶奶,百度百科能查到的女演员,有些失智痴呆,一直拉着我的手让我陪她聊天。
她明明午困得很想回房间睡觉,但护理人员一直忽悠她继续玩不要去睡觉,原因是怕她中午睡多了,晚上起来折腾。
对于当时还年轻的我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我觉得是不道德的,我在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原来人老到一定程度后真的很可悲,随随便便都能被人欺负。
后来就毅然决然的辞职了……每回看现实主义的片子,我都觉得自己应该更善良宽容的对待身边的一切……
讲述了一场温柔的毁灭,用毫不掩饰的新现实主义的简单方式,讲述了它的故事!
丹尼尔·布莱克的故事,一个患得心脏病的老人,如何被社会经济体制虐的体无完肤的故事。
丹尼尔:丹尼尔灰白的脑袋和苍白的脸色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有一种对不喜欢的人狂吠的方式,但实际上,他是粗暴友好的灵魂 电影主线故事简介: 作为一名没有孩子的鳏夫,他最近突发心脏病并从英国政府获得了工作和支持津贴。
可是,他却无缘无故地得不到他的好处;州政府希望他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他的医生有记录说他不能
感: 这部电影带我们经历了上诉过程的痛苦,这是一个比听起来更大的噩梦,因为丹尼尔想要赢得的只是上诉的权利。
他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忙来忙去,匆匆忙忙地等着,而有些要求,是如此不合理(他不能每周花35个小时去申请他根本无法接受的工作;)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在保守的政府力量的重新调整下,这个体系,被设计成把人们从福利名单中剔除。
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工作。
《我是布莱克》的宁静之美: 这部罕见的触及灵魂的政治剧的原因——在于我们完全相信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人,就像 Loach和演员们想象的那样。
当电影结束时,我们觉得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我是布莱克》避开了绝望,描绘了普通人,被无法控制的环境和政府福利系统逼到崩溃的边缘,政府福利系统,明显是卡夫卡式的官僚机构,其目的似乎就是要把普通人打倒。
福利系统的神秘复杂性、令人头晕目眩的协议上诉、制裁和内置的绊脚石,明明就是是一种政治武器,旨在节省政府的财政紧缩。
虽然这种制度上的敌意,在这里表现为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冷漠冷漠在冷漠,但很明显,制片人对保守派权威人士,常见的那种毫无根据的概括提出了异议,他们指责领取福利救济的人是懒惰的“逃课者”,不想工作。
这部电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以倾听人们的问题为目的的社会,许多人根本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驾驭现代世界。
影片中 有很重要的一个片段:丹尼尔问迪伦,椰子和鲨鱼那个杀人更多。
椰子,很明显,代表的就是冰冷无情的社会和冷漠的工作人员,任何看似像椰子一样没有任何伤害的东西,但它却杀死了丹尼尔,一个有尊严的老人,一个体面的老人!
此片平淡却不拖沓,片中角色看似不多,但却覆盖了英国社会底层百姓的三种模型。
同样面临着严酷的社会规则,黑人邻居是绝处逢生的“老鼠”,钻着市场经济的漏洞,倒卖运动鞋糊口。
凯蒂是自我牺牲的“蜡烛”,生活所迫走向卖身养家的堕落道路。
个人认为片中运动鞋这个点不是巧合,而是经过艺术设计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双鞋既能让聪明的人看到商机,发家致富;也可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穷途末路的人走向堕落。
还有一点讽刺即社会存在的价值是让社会成员有尊严地活着,但片中的所有小人物为了生存都或多或少地牺牲了一部分尊严。
每个人物又都是“性本善”的,至少他们能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但是他们为什么得不到相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认同呢?
导演或许是借着小人物的际遇来控诉社会的弊病。
无路找路也好(“老鼠”),绝境走向自毁也好(“蜡烛”),不过结局多么凄凉,过程多么艰苦,这两种社会角色都在顺应规则。
还有一类不服规则的人,正如男主角布莱克,是金字塔底端的“牛”。
我认为在“牛”的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影子。
布莱克的目的是和这个世界和解,但前提是坚守自己的正直和一切做人底线。
这条前行的路对他来说太难以适应。
虽然他像牛一样笨重、缓慢地前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抗争。
这头“ 牛”是他自己精神王国的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他阶级同类眼中的领袖。
然而他在整个社会格局下却是一个随意就被摆平也需要被摆平的棋子,无足轻重。
在西方价值体系里,英雄主义的背面一般是悲剧。
毕竟螳臂无法挡车。
人情和制度始终是两码事,而且是难以和解的两码事。
像布莱克这样,即便你的德行你的人格被所有人尊重,囿于你的阶级,冰冷的制度也不会给你尊重。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深,它拍的是一个点,讲的是一个面。
把现实不加粉饰冷冰冰摊给你看,把美好的撕碎给你看。
这三个社会角色的模型是我看完后最有趣的一点心得,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蜡烛”、“老鼠”和“牛”当中找到一个自己恒定或流动的定位。
这部影片在B站上有。
感谢1936年生人的肯.罗奇,带来这样让人深思的电影他穿着一件棕咖色的夹克;站在破楼上,与黑人邻居强调琐事;去医院,被医生再三叮嘱......一种小人物的即视感扑面而来,想来这个设定也不奇怪,还以为布莱克会是一个生活的loser,最后改邪归正,戴上“皇冠”。
然而猜测并不准;布莱克不是老套路中的布莱克,他是努力、温暖、慷慨、坚毅的布莱克。
他努力,就算身体欠佳,却依然希望能健康起来,凭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他温暖,在你彷徨无助之时,他虽不善言语,却会给你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慷慨,自己还在为救助金发愁时,却能尽力掏腰包解他人燃眉之急。
他坚毅,无论政府虐他千万遍,他就是要体面的得到他该有的。
《我是布莱克》布莱克在墙壁上喷上大字,向世界宣布,他是谁。
做的的确轰轰烈烈,却不见任何效果,反而被抓进局里,警告再三。
我看到他无计可施颓废的样子,只想问,为何要这样对待一个好人。
光明正大活一生,却得不到任何保障。
这让我想起妈妈总会嘀咕说:“我不想活的太久,活越久生活越没质量。
”每次说完就不由的心酸。
当你老了,你再也没有力气去支撑自己。
若有一儿半女还是个依靠,可若是孤家寡人该怎么办?
难道这批人活到50岁集体自焚吗?
这多么荒诞?
一个流浪者的内心告白很多人都把人人平等作为最高信条,但平等最容易在贫富之间失去平衡。
当然你有差异对待的自由,因为平等与自由总是喜欢站在对立面,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但是社会向着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是否应该尽力磨平矛盾呢?
听听那些底层人民内心的呐喊,我相信你会动容,哪怕就几次,你收起你的傲慢与偏见,还给他们该有的“碧海蓝天”。
女主饿到不行,当中吃肉酱,羞愧到哭泣当我站在你面前,无论我是穷是富,请你先脱去你的有色眼镜。
若你偏要抓着我贫穷的弱点,推我进入万丈深渊,那我只想说“我要在你的肋骨上重击一拳。
”就算这一拳不痛不痒。
最终布莱克没坚持住,心脏病突发死在了厕所。
他虽然没要回拿笔本该属于他的救济金,但我们都知道,他要回了,属于他的权利和尊严。
去年某日深夜,远行的列车上我与一位有趣有味有故事的男人相处了15个小时,观察超过10小时,却只对话2分钟车厢里灯光幽暗,他没有发现我在看他他拿出屏幕极亮的老年机,从反射的灯光里看到一张满是皱褶的脸天麻麻亮我睁开眼睛,摇晃让我没法深度睡眠,看见他还坐在原来的座位,这一夜不知他几点睡的,又或者他根本没睡他接了六个电话他与电话那头交谈我得知,老婆早年因病不治去世;两个女儿已成家;还有一个儿子在市区读书,不懂事的儿子三次来电要求他给买手机;村干部告知他国家扶贫有补助临下车,我与他攀谈我:大叔,这是准备往哪去?
他:到浙江工地找份杂工的工作我:从昨天到现在只喝一瓶啤酒不饿吗?
他:我不饿,习惯了…………到站了,我告诉他我们是老乡,跟我老爸年龄应该差不多,外出务工注意安全,然后递给他一瓶水一盒泡面,我转身离开,他说了一句感谢啊老乡,发大财啊一句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少父母为了儿女活得像个人样自己却过的像孙子推荐电影《我是布莱克》直击内心最深处的电影电影里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这部电影在深夜把我的心情送入了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穷人只不过是福利游戏的启动引子廖伟棠犬儒主义者说:一个人如果30岁之前不是左翼那他就是没良心,一个人30岁之后还是左翼则是没有大脑的笨蛋。
80岁了的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就是这么一个老“笨蛋”,电影界像他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左翼议题、关注底层权益的导演,屈指可数,他以他的电影证明了良心并不取决于青春的激情,也能与老人的睿智同在。
肯洛奇的新电影《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夺得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评论界反应极端——尤其是在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个小清新网站上,某些自命不凡的青年“影评人”纷纷给予负评,讥讽老左翼的入世,并哀叹金棕榈已死。
这也算是一部左翼电影在今天的正常宿命了。
然而这部电影的成熟之处正在于它超越传统左翼电影的黑白分明。
艺术创作中的人性论与阶级论,存在寓言与意识形态宣言,总是不能决然分清的——《我是布莱克》选择了让这些成分在一部张力饱满的现实主义叙事片里并存,既是导演的艺术经验老道,也是他对人世的体验浸淫得深的结果。
这种智慧也许开始时与左翼的批判精神有关,收结处却关乎对存在价值的论证。
《我是布莱克》的故事以平凡承载巨大的悲剧,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部卡夫卡《审判》的当代版本,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更刻骨的一部《老人与海》。
事实上,这位身陷困境还想着帮人的老木匠丹尼尔.布莱克,用北岛的诗形容的话,就这一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就像他的遗书所宣称的:“我 ,一个公民,不比谁更高贵,也不比谁低贱。
”可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善良的汉子,在一种貌似高级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中,陷入了犹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境地:鳏夫布莱克,无儿无女,一辈子靠双手干活生存,晚年发现心脏有病而不能工作。
政府派来的“专业医疗人士”狡猾地证明他尚有工作能力,导致他的残疾救济金被取消,在申请上诉期间他身无分文只能申请待业救济。
但后者需要不断去找工作,每次他找到工作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证明自己不能工作而推却,结果又导致待业救济金的失去,在重重困境中,布莱克愤而反抗,郁郁而卒。
一个一直遵循规矩的人,最终被规矩耍得团团转,只能求助原来他眼中破坏规矩的人——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China”。
“China”因为在广州混过而得名,他倒卖来自中国的水货球鞋赚钱,颇为布莱克不屑。
“China”也痛恨英国政府虚伪的福利制度,但他懂电脑帮布莱克填妥了繁复的救济申请表格——帮他在“法的门前”推近了一步。
是的,卡夫卡渊深的“法的门前”,推近一步可以说无补于事。
那个著名的寓言中,来法院办事的乡下人不得其门而入,临终前目睹守门人把门关上,他问为何一直没有他人从此门进入,守门人说此门本来就是为你而设,如今也要为你而关。
布莱克让我们体验到这样一道门就在每个人身边,福利制度的苛刻和繁琐确保了维护它的一套官僚的生存,换言之是官僚比穷人更需要福利制度,穷人只不过是这套游戏的启动引子而已。
在法的门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遵从游戏规则而苟延残喘,要么挺身一击换取尊严。
善于寻找缝隙生存的黑人和福利机构的某个善良职员,只不过是前者的润滑剂,善良的职员忧心忡忡地劝布莱克忍耐苛刻的审核,否则“我见过多少像你一样的好人,因为不配合而最终沦落街头。
”——所有的不改变都是因为被压迫者习惯了忍耐,就像雾霾的继续存在有赖于吸霾者习惯了口罩一样,电影里的西方福利制度,不过是一个更为精美的口罩而已。
但是布莱克最终维护了尊严,作为一个人而死去,不只是因为他选择了挺身一击在福利大楼墙上涂鸦控诉这样一种左翼激进行为,还在于他一直坚守自己身为公民所秉持的原则:以人性而不是以规矩为准绳去帮助他人。
正是对同样被法的大门无理推拒的单亲妈妈凯蒂一家的帮助,让布莱克确认了自身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各种部门的表格。
凯蒂一家后来也帮助布莱克,这既是朴素的无政府互助论的投射,也是对尊严的学习。
悲壮的是这一次老人与海的搏斗之中死去的是老人,即便他没有失败。
布莱克与凯蒂的小儿子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你猜死于掉下来的椰子的人多,还是死于鲨鱼的人多?
”小朋友想了好几天,直觉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死于椰子的多。
”遇见鲨鱼,这位老人尚可以搏斗,但像命运一样不可测的从天而降的椰子砸下来,你就只能认命。
椰子如此平凡又如此致命,就像布莱克死前凝视的那些面目如一的官僚一样,他无奈地顿悟:“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从社会批判意识而来,到全世界普遍的人类困境而终,编剧并没有刻意上纲上线,那样一种从容发力的电影久违了,这是戛纳赞赏它的一个理由。
另一个理由当然是欧洲普遍的价值危机、信奉已久的机制“礼崩乐坏”之时,这部电影有如一面准确的镜子予以反映。
而即使有文以载道的倾向,电影也没有放过本身作为艺术对每一细节的打磨,最令人惊叹的是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既是自己又是象征,就像那个咆哮着“It's Truth!
”的履历培训师,他既是反讽的符号也是愤怒的间接投射者。
当然,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不会拥有,我们甚至不配拥有。
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口罩的阶段呢。
原刊腾讯大家http://xw.qq.com/iphone/m/24persecond/d71e13c019d57342db713bfbd1de0318.html
观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三种心境吧?
第一种:从事相关行业、部门or行业的在职人群。
也许他们会想,我们必须要按制度办,否则上面考核我时会被批评的。
第二种人,也许是最看不到电影的人群,即是为数不少的老年人。
他们也许还不会搜索这样原文电影,也许电视对他们就是遥控器的翻转,打发时间。
第三种人,电影过于沉闷,事实哪有这么夸张极致。
但是,里面的好多场景我都遇到过。
老人腰椎骨折卧床,社区来评估生活能力时说:您的双手臂不是还能动吗,不能算伤残。
像不像电影里心脏病人被问:您的双手能按电话按键吗?
如出一辙!
申请要通过网上填表上报,布莱克问:不会网上操作怎么办?
像极了我们现在要求事具上网进入APP一样一样的。
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问着遥远的问题,在大厅,在服务台几乎次次都能遇到。
老弱病残人群是每个人生的必经之路。
观影时的共鸣出乎意料,当布莱克等不到,终于等不到时,那些官僚们没有人来参加布莱克的“贫穷葬礼”,实在令人泪目。
最后的申诉:“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也不是服务用户;我不是懒汉,不是乞丐,也不是小偷;我不是社保号码,也不是屏幕上的光点;我诚实纳税分毫不差,并以此为荣。
我不会惺惺作态,只会襄助邻里,倾其所能。
我不接受,更不寻求施舍。
我叫丹尼尔布莱克,我是个人,不是条狗,凭此我要求得到我的权利,我要求以礼相待。
我 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不比谁高贵,却也不比谁低贱。
谢谢!
”幸好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对五险一金、对老年人不会上网操作等等诸多问题,做出积极举措,彰显制度的优越性!
丹尼尔·布莱克,朋友们叫他丹,59岁,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人,俗称:英国人。
这里有女王、贵族、剑桥,抖森、卷福……优雅的国度,不是么?
当然不是。
有贵族,就有被剥削者。
英国同样有底层。
据说威廉登陆之后八百年,英国上流社会一直由八百个家族把持。
矿工水手贩夫走卒想往上流动,单凭个人的奋斗肯定渺茫,英国稳定的社会结构,从未拥有广泛的阶层流动。
要进入你熟悉的伦敦上流社会,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像《赛末点》那样的运气也不可或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英国是左翼胜地,出版过《资本论》,兴起过声势浩大的新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运动。
导演肯·洛奇是一员左派悍将,数十年来坚持将摄影机对准底层的工人阶级,以坚硬的、不低头的姿态伫立英国影坛,提醒世人英国除了《唐顿庄园》和《故园风雨后》,在不事生产的贵族之外,也有不屈的工人、有残酷的阶级固化。
《跳出我天地》里,面对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强权,数以万计的矿工在矿业工人联合会的带领下,加入到抵制矿场自由市场化的罢工中。
为了罢工,工人们圣诞节甚至无煤取暖,父亲果断砍了钢琴。
然而他为了供孩子继续芭蕾生涯,顶着“叛徒”的恶名屈屈辱下井。
这些远在英国的被压迫的脸,像极了我们国度那沉默的多数。
《我是布莱克》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唯一的大反派,由低效无能的官僚系统担当。
布莱克申请失业救济金屡次碰壁、找工作、填表格、学习填写简历等等经历,但始终得不到那份他应得的失业补贴,处境尴尬犹同卡夫卡笔下那位徘徊在“法的门外”而终身未得其门而入的主角。
资本主义伦理,工作被神圣化,是光荣的标志,失业则被视为懒惰、吃救济金的蛀虫。
但财富分配不均,令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失业会令有产者一夜之间即可由小康堕入贫困,贫困者堕入饥寒交迫。
布莱克因病失业,在福利门外兜转徘徊,饱经劫难、愤怒和绝望,像“法的门前”的人一样,最终倒在了福利制度的门外。
官僚系统固然可以害人,杀人者却是资本的伦理。
布莱克是一位木匠,边缘但足以糊口。
然而一旦失业,他不得不应对电脑、互联网等新鲜事物,被迫加入到全球化的竞争中。
曾经,全球化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然而现实是滋生了一个前所未有、跨越国境的巨富阶层,联合起来实现了全球化剥削,而底层人民却被隔离在各自国境之内,默默苦熬。
唯一的希望就像布莱尔的黑人邻居“China”,依靠广州认识的工厂小贩在街头贩卖品牌厂货,揩资本主义的油。
戛纳评委选择了《我是布莱克》,英国选择了脱欧,美国人选择了特朗普,不过无论政治向哪个方向,但愿永远有人拥有清醒的头脑。
I am not a client, a customer nor a service userI am not a shirker, a scrounger, a beggar, nor a thiefI am not a 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 or blip on a screenI paid my dues, never a penny short and proud to do soI don't tug the forelock, but look the neighbour in the eye and help him if I canI don't accept or seek charity.My name is Daniel Blake. I am a man, not a dog.As such, I demand my rights.I demand you treat me with respect.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当正规的渠道已经无法发声之时,当所谓的正义荡然无存之时。人们便只能通过特殊的手段来发声,让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也恰好联系到最近微博上的热点,受害者只有到网络上才能谋求正义,谋求自己的利益,也是让人心寒。丹尼尔的这出闹剧,反而博得满堂喝彩,足以体现导演对制度的讽刺
静水微澜,哈代式悲剧命运。
[명씨네 金棕榈回顾展] 中规中矩。开罐头和卫生间这两场戏很有冲击力。不过感觉这个本子打磨得不太好,别扭。
那些说着冠冕堂皇的话,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是不会懂得也不愿意去懂得:那些真正遇到生活困难的人的痛苦的。
最近对骂街特别反感。骂街谁都会,零门槛零基础都能入行。骂街的多,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少。全世界都不缺骂街的,只缺办事的,想办法的。 导演也别委屈,高级点的骂街,依然是骂街。
完全睡过去了 没劲透了
3.5。和《我不是潘金莲》的差别真体现在片名上了,一个克制着向内肯定,一个拐着弯向外否定。只是面对这些社会现实意义至上的内容,你也只能全程“嗯,没错,就是这样”了,我要是刚在外面受点苦回来,看到他们的生活也一样难过、也很难受,说不定就上五星了。喜不喜全靠心境。转场略笨。喜欢女主。
7.7 第22条军规,进不去的城堡,在法的门前。看肯洛奇的片总觉得累,每一个段落都在搞事,看一会就得歇一歇,最后结尾大扣分,恶意煽情,仿佛为了批判社会制度连希望也非要掐灭,念信哪不能念,一定得在葬礼上念吗?
个人来说一直很反感一些社会阴暗面的片,一是因为接触不到无法感同身受,另一个是观影人群和目标人群不重合,甚至相距甚远,这就注定这不会是一部普世的片。不过还是可以聊聊其他的。你说一个人的葬礼来那么多人是否真的都是值得来的呢,对他不好的人也来了但又能怎样,一切终将不变,受害者还是下一个
唠唠叨叨可看性差
被社会救助拖垮的自尊心、被时代变革抛弃的沦落人、被程序规则羞辱的人情味、被阶级资本无视的普通人,被动语态继续下去……和片名《我是布莱克》这个主动语态的铿锵有力截然相反,无助满满。
太差了,没细节,生洒狗血
3.5 英国“老炮儿”,只不过炮口对准的不是下一代而是社会福利制度。肯·洛奇惯用的底层人民视角一以贯之,只不过这次思考不足而控诉有余。部分段落过于煽情且显得小家子气。近十年很平庸的一片金棕榈。
能干就干,不能干就养老,资本主义的矫情。
很讨厌剥离文本评论电影的人,高端是吗?跟你们所鄙视的只看文本的人比高端在哪儿啊?肯洛奇爱拍底层人民,就是原地踏步了?他拍了这么多年,想讲的事情想改变的东西都还存在,为什么不继续拍?He cares!What do you care?
无聊
说实话不好看,无论是剧情还是演技。原来老外也需要人情味,也需要偶尔插个队啊,我以为只有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展现大英帝国另一面罢了,当然也希望国内也可以勇于直视自己问题。不过看一看提升一下自信还是可以的,不过可能看到失业救济又会开始羡慕了吧。
乏善可陈,结尾直白说教是从何时起成为剧本创作的套路的?
拿下金棕榈的弦外之音以及电影的政治意义要大于电影本身。从手法上来讲,和风吹麦浪的肯洛奇差别很大。素人演员、纪录片look等设计以前也有很多人用过了。最终的核心故事还是个鸡汤味的情节剧。对细节的处理还不如托德海因斯精致。
4 还是喜欢不上这么现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