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遇到过类似女主这种人,不满老板的降薪 而偷走老板的客户名单自立门户,这自古以来就是忘恩负义的典型;拿到好处 但有一天别人不给了 就开始记恨,这就是这几年网上人们总结的那种,不知感恩的人吧。
(我真的不争论那些说老板是bitch 态度不好的网友了,有句话叫不要看别人说了什么 要看别人做了什么,人家老板确实嘴贱 但是老板给了她信任和好处以及独一无二的机会)。
牌局本来就不是正义的举动,假装正义不做手脚最后还是做了,这是典型的绿茶行为,一副正人君子相 但是当诱惑和利益到达一定数量 他们才会露出真面目 这种人 比明摆着的坏人 要虚伪很多,简称就是绿茶。
为什么写书 因为她做的是名流的生意,写成书不代表宣扬了任何什么所谓的女性力量 ,这和英国皇室的女仆出传记爆料皇室秘闻一样 目的是赚钱以及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总之这个人并不高贵和高级,尤其自己的发际如此不堪还要强行注入什么精神力量,不过是一个村妞儿进城打工的故事。
要说全篇还比较可看的地方 第一是告诉了你如何开展一场生意(对的 客户是第一重要);第二 展示了上流社会百态,对有些人来说赌钱是种消遣,有些人赌钱就是为了赚钱,这就知道谁会输了,而有的消费 得先看看自己的家底;第三 任何生意都有隐藏在内部的利益与交易链条 没有例外
其实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替Molly找一个理由,仿佛Molly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童年被父亲打压。
女权的崛起为什么总伴随着被男权打压?
女性就不能单纯地想要追名逐利,做野心家吗?
Molly原本可以是一个更意气风发的角色,这样一来多少有点憋屈。
不过这是传记片,也不能太夸张。
作为一部传记片,叙事流畅,即使采用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也没有很混乱,反而对女主角有更全面的展示。
Molly的好胜心和正义感穿插在她的三次事业发展中,每次都高潮迭起。
某个角度上,也反映了她面对肮脏的赌场及男人的对抗。
快语速的台词轰炸虽然有些烧脑,但能烘托赌场的紧张刺激和Molly挣扎的内心。
我一开始以为Molly是扑克玩家,没想到是赌场老板。
但其实玩家也好,老板也好,人在赌场里泡久了,心智都会变得不同,身体也会虚弱。
Molly收手的结局我倒觉得是好的。
虽然吹牛时总是自称赌局,但其实不够格。
起初只是为了让生意好些而张罗了一些人来玩牌,没成想却一直坚持了两年,几乎天天开,铁打的牌局流水的玩家,一些人来了又走,有的人是好赌,有的人是想发财,还有些人只是娱乐。
就像影片中所着重描述的,维持一个局安全、时间和场地甚至金钱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对玩家的筛选。
这期间见过打架的、欠债不还的、家人来闹场的、自然也有耍老千的和设局套人的,烂赌鬼、黑道、无赖、白领、富翁、小姐、无业游民,天天来的往往只是配角,主演是那些短暂的过客。
“钱越耍越薄”,真是这样,在牌局上交不到真朋友,所以像影片中女主角这种行为是必输无疑的。
影片的题材非常吸引人,演员也到位,台词水平很高,但并不是大家期待的赌片,应该说导演提升了原著的水准,从猎奇变成了人性探讨。
黑帮成了吸引人的标题,但只是个标题。
影片前面提到的数年前的破门而入,在后面却一带而过,这算是一种戏剧性还是更生活化呢?
有时候生活不全是你选择的,而是一步一步把你推到那的,牌局也是,当你组织起来的时候,以为只是几个人玩玩,如果想到会滚那么大那么长时间,可能你就不敢做了。
我们的那个局是因为非典,关闭所有室内娱乐场所而结束的。
Molly Bloom是纽约高额牌局的局头,她有着“扑克公主”的绰号,最近在她的新书中她谈到托贝·马奎尔在私人局里表现得十分没有素质,他是私人牌局的毒药。
她的新作名为“莫利的牌局”。
《名利场》摘录发表了该书的一些内容。
Bloom说马奎尔曾经要求她“像海豹要鱼一样吠叫”,报酬是1个1000美元的筹码。
马奎尔打小费也非常抠门,尽管他是持续的最大赢家。
Bloom还说之所以牌局无法进行是因为马奎尔认为她从游戏中赚的太多,她的工作报酬一度是每晚5万美元。
当Bloom拒绝了马奎尔的要求时,马奎尔说“我没逗你玩。
怎么?
你现在有钱了?
不愿意为了1000美元叫一声?
”她还谈到马奎尔耍大牌,经常提出各种要求,在一次牌局中他拒绝出场,原因是没有使用尚福的设备(尚福即Shuffle Master,是全世界最大的桌牌娱乐游戏公司。
其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Shuffle Master Australasia是澳洲最大的MTGM供应商。
),那些设备实际上是他所有的。
马奎尔是一个百万富翁,即使如此,如果牌局使用的是他的设备,他会要每晚200美元的设备使用费。
“他本不应该那么在意我们使用设备的租金,因为每周他都从那些人手里赚到不少钱。
但是他就是非得拿到那笔小钱。
” Bloom说。
马奎尔进入过3次WSOP钱圈,他的德州扑克水平相当强劲。
Bloom最近刚刚脱离官司,他在一场涉及到俄罗斯黑帮的高额博彩案件中获得保释。
在曼哈顿联邦法院的审判中,她承认自己在2010年把牌局从洛杉矶转移到曼哈顿,在两个酒店组织高额私人局。
在她被起诉之前的2012年就计划过出回忆录,而参与高额牌局的豪客并没有受到指控。
《茉莉牌局》当八卦故事没有了八卦!
讲述美国著名的“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的故事。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段的旁边和海量的台词,加上高质量的剪辑和劳模姐出色的表演,让影片有很强的快节奏带入感。
但故事本身精彩程度不够,后段父女情感的爆发也没有充分的铺垫!
6.5分!
ps:这几年劳模姐的表演也挺给力,怎么就感觉不受待见呢!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如果你5分钟内找不到“鱼”,那么你就是那条鱼。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选择了后者。
她是笨蛋吗?
茉莉·布鲁姆,克罗大多大学政治系,平均绩点高达3.9,哈佛法学院入学考试平均分数169分,她考了173分。
从小接受滑雪训练,12岁时做了急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手术,脊柱上的钢钉没有能阻止茉莉对滑雪的追求,手术一年后重新登上赛场。
20岁进入国家队效力,她在北美女子特级滑雪中排名第三。
此时在奥运会赛场上,离奥运奖牌一步之遥。
这是一个天之骄子的命运路线。
茉莉在奥运滑雪比赛中与奖牌失之交臂,选择去法学院之前休学一年。
按照正常轨迹,茉莉会在休学一年内打工,赚钱,旅行,认识更多的人,一年后重新回到哈佛,回到正轨。
人生的奇妙在于,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每一个选择排列组合成了人生。
茉莉因缘巧合下为眼镜蛇休息室老板打工,这里每周都有一个秘密牌局,茉莉作为助手帮忙通知牌局并记分,平时只能在荧幕和星光大道上见到的名流,都是眼镜蛇休息室的座上宾。
得知可能会被老板降薪之后,茉莉没有就此放弃,反而倾其所有,花光所有积蓄租下四季酒店一晚5200美元的套房,高薪聘请17000美元的洗牌大师,精心准备88年的拉菲和高斯巴雪茄,孤注一掷,赢得了眼镜蛇休息室的客户,从此眼镜蛇牌局变成了茉莉牌局。
茉莉凭借与身俱来的聪慧与天赋周旋在这些在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如鱼得水。
牌局不仅给茉莉带来丰厚的小费与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难以企及的社交圈的身份与尊重。
好景不长,在茉莉牌局经营地蒸蒸日上之时,茉莉发现核心玩家利用牌局放贷,把牌局变成了不公平的游戏,两者分道扬镳。
核心玩家完美复制了茉莉带走眼镜蛇休息室客户的那一手,茉莉失去了牌局。
这一次,茉莉面对回到法学院继续学业的常规路径,选择了到东海岸,在纽约东山再起,再组牌局。
茉莉从花花公子的女伴们入手,这些美丽的女孩们有外交官的女儿,通晓9国语言,有编程黑客,有玩牌高手,茉莉牌局新时代就此开启。
一年时间,茉莉年营收达到477万美元,辉煌达到顶峰。
每天出入最豪华的五星酒店,身着华服珠宝,往来皆衣冠楚楚的名流,这里有最烈的酒,最美的女人,也有最堕落的声色犬马。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赌徒有两个,一个是布拉德,一个是哈伦。
布拉德——掌握着7亿美元石油基金的老板,玩牌非常老实,牌技很烂,却对赌博有着无上热情,喜欢跟牌,加大注。
哈伦——顶尖扑克牌手,谨慎老道,不露破绽,只会在看到大赢率的时候下重注,在不确定时经常弃牌。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布拉德是鱼,哈伦是吃鱼的。
在哈伦与布拉德的对决中,布拉德拿着一手烂牌,却推出了重注,哈伦处于一贯的谨慎,决定弃牌,结果布拉德连一对对子都没有,尽管这一句哈伦只输了4万美元,而前半夜哈伦的五万美元本金已经翻了三倍,这一轮彻底打乱哈伦心绪,哈伦由牌手变成了赌徒,丧失了谨慎与判断力,昏招频出,在最后一局中,对手拿着一手烂牌下重注,哈伦吸取教训,跟注,结果对家拿到了“不可能的牌”,哈伦输的一败涂地。
哈伦身体力行了这句老话,千万不要和白痴战斗,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同一水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当然影片最后我们会发现,布拉德其实一点也不傻,更谈不上老实。
他掌管的 7亿美元对冲基金其实是庞氏骗局,他来参赌也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希望混着圈层,靠着参加赌局认识名流,圈了很多钱给自己买别墅豪车,银行账户里只有700美元。
茉莉牌局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利益交错之复杂,可见一斑。
牌局越玩越大,玩家借贷越来越多,杠杆越来越高,茉莉作为牌局中心,已抽身不得,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界,踩在法律边缘。
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每天都紧绷着弦在刀尖起舞,茉莉借助于苯丙胺,可卡因,安定药,维柯丁,氨酚径考酮片保持清醒,并染上毒瘾。
局面愈加不可控,一个女人无权无势,却掌握着令人惊羡的巨额财富与名流圈层,许多人包括俄罗斯黑手党盯上了这一只肥羊,被自己的司机背叛设局,被抢劫,被殴打,被勒住咽喉,茉莉终于决定抽身,却被FBI逮捕并冻结全部财富。
前半生多幸运,此时就有多无力,仿佛世界一下子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没有积蓄,没有工作,甚至没有钱聘请一名好的律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
所有人称茉莉为扑克公主,媒体们就像吸血的蚊子一样绕着茉莉打转,指望从她嘴里得知天王巨星,名流贵胄的新闻八卦,好好炒作一笔。
茉莉的移动硬盘就像潘多拉魔盒,记录了所有与扑克玩家的往来信息,有关于华尔街富豪提出要求赌局作弊的记录,也有大亨包养情妇的花边新闻,硬盘里的绯闻秘密可以让富豪名流身败名裂。
FBI表示,交出硬盘,便可以放其自由。
即使不交出来,接下来要继续上诉,还是会被强制上交,只不过是主动上交与被动上交的区别而已。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坚定地选择后者。
看上去是很笨的选择,可是茉莉从来与笨毫无关联,就在赌局开启的日日夜夜,茉莉通过Google和自学,了解了翻牌,河牌,转牌,失重,冤家牌,船牌,坚果牌;知道了银河系中心的味道,甚至还差12分就修到了天文学位。
问: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味道?
答:银河的中心是甲酸乙酯,恰似朗姆酒香味和树莓子的味道。
我看过时间最繁华的风景,穿过华服美衣,享受人间至味,见过金字塔尖最高的一群人,掌握巨额财富,一瞬间这些都化为乌有。
我只剩下名声。
That's my name, and I'll never have another.最终的大结局我就不透露了,给大家留点悬念。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微信公众号:Amira_talk),正值周末,不妨准备一杯最爱的饮料,躺在沙发上,看一场茉莉牌局。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你会发现,人生就是由无数选择造成的,富贵名利皆泡沫,所有的包袱都与欲望相关,不如放下欲望,减少包袱,轻装前行,从今天起,多关心粮食与蔬菜,与家人挽手散步,朝朝暮暮。
电影不是很看得懂,我承认对于我的认知来说有些深奥。
渴望融入上流社交圈与风云人物推杯换盏,反抗父权➡️反抗男权,只能说过去经历成就现在的自己。
由自由滑雪运动员身份转换成组局的扑克女王,宁可包庇权贵也小心翼翼维护他人生活的安宁,真是好一个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圣母。
ps,不是很懂黑人律师角色出演的意义。
看电影前对于这个茉莉和她的故事并没不了解,看简介还以为是警匪犯罪片,猜想茉莉是高智商罪犯,把黑帮FBI玩的团团转那种。
电影开头从律师接下案件开始,已经说明茉莉跟我猜想的很不同,不得不赞叹导演编剧对故事的把握很好,剧情紧凑,现实和回忆穿插前后铺垫,中间一次又一次的矛盾,茉莉都做出了她自己的选择。
很喜欢里面一些细节,前后铺垫很有意思。
影片中两个伏笔,一个是茉莉在teenager叛逆期当时的录像,摄像并提问的人应该是她父亲,这段对话似乎是一个叛逆少女对世俗的反抗,只想做自己的英雄,桀骜不驯。
另一个是,少女在一家人晚餐时刻顶撞父亲,明知父亲是心理学教授、很有名的心理医生,仍然说自己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跟星座预测的准确率一样,估计她父亲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这相当于间接贬低父亲,否定他的学术和工作的意义。
两个铺垫最后在茉莉在冰场旁父亲对她进行心理咨询时得到了解释,原来她在5岁就目睹了父亲偷吃现场,年幼的她理性上并不自知,但那段记忆深藏于她的潜意识里,让她从小对父亲有了反感。
这一下解释了少女录像中的回答,还有为什么她贬低弗洛伊德,因为当时她已经感受到自己潜意识里的矛盾,一方面渴望父亲的爱、希望家庭温暖,一方面童年的阴影影响下她觉得父亲不可信、是伪君子。
但那时她的能力太弱,没有办法去接受处理矛盾,贬低弗洛伊德包括后面不相信心理医生,都暗示了她并不想深入自己的内心,因为那可能会碰触到她最不想相信的东西:父亲是虚伪的骗子。
当然最后是父亲勇敢自我揭发,并通过精神分析对茉莉的行为进行解释。
她终于理解了自己内心的冲突源自何处,同时在父亲的眼泪中原谅了他,也放过了自己。
同时演员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给祝女主演技点赞!
片中很多对话体现了茉莉的聪明反应敏捷,以及得益于良好家教的丰富知识储备。
最重要的当然是茉莉本质的善良,对自己和他人名声的保护——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尊严。
虽然有美化人物之嫌,但是机智有点幽默又紧凑的对话,很容易领观众high起来。
反正我看的时候很high,类似于喝心灵鸡汤那种,最后父女拥抱痛哭我也哭了,还是很感人的。
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看。
P.S.第一次写影评,把昨天看完的感受写了七七八八,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你是我的父亲,你严格要求我,你的权威、地位高于我,但你做的事情(欺骗与背叛)根本配不上你的权威与地位。
”一个配不上的人却严格地教育你、管理你,而你不得不遵从,否则你就得“自己赚钱从这个房子里搬出去,吃自己的食物”,这让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地屈辱。
所以茉莉要反抗、要超越,要将自己的尊严凌驾于别人之上,如此才能获得自尊。
这种成长经历导致:一、她会向往凌驾于权力与地位之上;二、茉莉会以非常高的成就标准、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在运营牌局的过程中她体验到了凌驾于权利与地位之上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扭曲的自尊需求就像无底洞,会让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朋友、游走在法律边缘、毒品、危险的人际关系等。
即便能控制好自己,避免那些危险的东西,也会让人非常非常的累。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于满足扭曲的自尊需求,而是要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开造成扭曲的自尊需求的问题。
毫无疑问,茉莉的父亲是爱茉莉的,也是勇敢的,他勇敢的自我揭发、承认自己的错误、向茉莉表达歉意,让茉莉这个二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在结局的饭桌上,茉莉轻松的笑容意味着她不会再为了满足扭曲的自尊需求而让自己疲惫不堪。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线,此外,我发现电影里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支线剧情, 职业赌徒哈伦对待赌博一向谨慎稳健,当他意外被一个绝对菜鸟击败时,产生了自我怀疑,并且自尊心受辱,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自己破产。
这让我想起了马特达蒙在《 赌王之王》里说的一句话:“It's just about money.”博弈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只有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你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在博弈中选择策略时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每个参与者在选择策略时都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
如果有人故意想输,在你没看出来之前,你的策略会失效。
哈伦的策略之所以会失效,就是因为那个绝对菜鸟根本没有以赢为目的。
毫无疑问,哈伦没有意识到这点。
除此之外,在博弈中,除了均衡解之外,每一个解都有能够击败它的另一个解。
(在公平的零和博弈中,均衡解的结果为零)所以,在博弈中进攻时,最稳妥的机会是在看出对手所使用的策略的破绽之后。
在一个博弈模型中,脱离纳什均衡主动进攻的一方一定会露出破绽,而一个人对这个博弈模型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能否看到破绽从而counter对方。
在一个博弈模型中,假设大家都能进行理智决策,那么你对所有对手可能使用的策略与逻辑知道的越多,你能够得到的机会就越多。
所以在投机中,应当专注于某一个博弈模型,不断地去了解其他参与者在这个模型下的策略与逻辑。
当对手为了寻求更大收益使用某种策略时,总会留下破绽,如果你了解他的策略,看出了他的破绽,你便有机会counter对方。
如果是多回合博弈,你需要在出手前,知道你counter对手所使用的策略的反制策略是什么,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这次出手的风险是什么。
有些博弈是多回合多方博弈,在这种博弈中,了解自己策略的反制策略更加重要。
当你没办法去了解所有的博弈策略与逻辑时,未知的因素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当风险发生时,你意识不到,不能及时止损;二是当风险发生时,你不知道为什么,你可能会怀疑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中,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所以,当所有参与者都了解了所有的策略与逻辑,并且都能做到理性思考时,这个博弈模型最终会回归均衡解。
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看出,在零和博弈中,你在寻求更大收益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一是来自于其他参与者对策略与博弈逻辑的不完全的了解,二是来自于受消极情绪影响不能理性思考做出理性决策的参与者。
一般情况下第二者很少,大部分情况下你的收益来自于第一者。
人与人博弈与生活中做事情的区别就是:生活中做事情,90%的了解程度是很大的把握,是值得尝试的机会,虽然仍然存在10%的未知因素,并且这些未知因素可能给你带来失败的风险,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是不会故意利用你这10%的未知因素来击败你的,而你博弈中的对手可能会。
不过,投机其实就是赚取别人创造的价值,这并不值得提倡,这也就是我们的教科书中从来不写这些的原因,生活中我们应该合作去创造共同价值。
但生活中总有一些投机者存在,那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参与投机,使用均衡解就好了。
因为使用均衡解,没有任何人、任何策略能赚取得了你创造的价值。
茉莉牌局,看完了。
一个带着优雅与粗暴的,满是信息量的开头,会觉得很屌,比社交网络开头更直接的爽感,但也稍显低级了。
画面大于对话大于旁白,所以我不同意某些人用“show me don't tell me.”来攻击拉斯冯的女性瘾者,不过攻击这部,好像就合情合理。
诶我就不明白了,她离开那个什么眼镜蛇棋牌室以后自己开的棋牌室钱从哪来呢?
她的积蓄都基本花光了,房间一天就5000美金而小费就几百美金…而且她为什么要帮那个男的找人呢?
提高风险也不能多赚钱。
哦,合着小费要的更多了…这律师又是在干嘛…完全没有动机啊…律师辩护这段真是给我看傻了,怎么能这么冠冕堂皇…这个片子最主要的只有两点,童年决定论和受过创伤的人犯的错应该被原谅,这就是这个片子的基石也是其输出的,但这些东西立得住吗?
真的是一个导向非常诡异的片子,主角的观点矛盾与动机缺失简直到了无法理喻的程度。
2分。
非常话唠的传记,molly真是口才一流了,这钱赚得真不容易。后面有几场感情戏有点牵强,尤其是奶奶/爸爸的教育对molly选择决定性的作用不是过渡得很好。不得不说,小molly在录像里真是太好看了。
一部在幻灯片里插入的电影
索金的编剧依旧是神经而密集的,但前半段有几处有些断片,对一些逻辑交代也不够清晰,需要暂停理解一下,而实际上剧情并没有多复杂,这就是索金的导演的锅了。另外希望杰西卡查斯坦不要定格成这种不睡觉的工作狂女强人形象
运动员转型的赌场女王,在好莱坞和华尔街两处虎穴中闯荡创业的真实故事。剧本节奏和对话扎实,全片质量则略拖沓扁平。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中,即便手段再潇洒、转身再华丽,洗白恐怕还是不易,至少光凭这部电影做不到。
2.28号看完标错了居然。如果没了解过原型,没有好奇,就不建议打开了。我是被豆瓣电影日历推到了。看完整个片,我都没明白,这女的有啥好立传的。而且还挺闷的。不知道为什么索金非要疯狂想要挖女主的内心干嘛,整的想给她洗白的纪录片。当一个你完全不了解,也没啥兴趣,然后她的整个所谓的开设赌局其实就是像叠马仔似的。。根本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最后还要拔高一下。。整出父女情深出来---当我打完这一段,我都想再减一星了。
茱莉或許曾從牌桌牟利,牟利卻絕非是她的目的;正好相反,她比任何人都渴望公正,因為人人依照她的遊戲規則運行,才是她行為意義的唯一來源。並非人人都能理解這種事情。幸運的是,那個更偉大的遊戲規則的仲裁者──法官,顯然是其中之一。他給予茉莉的無疑不是出乎同情的減刑,而是出於同行的自赦令。
前面一直通过茉莉和律师的对质似乎在营造对自传励志鸡血叙事的消解,可末尾老爸一来daddy issue一解咋就顺着自传画风说到底还真成了屡败屡战励志故事了?
劳模姐独角戏,不懂赌博知识的人看起来有点费劲
好爱这部电影啊。非常好的反类型片。没有Romance scene,没有结局反转。讲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人生没有那么多的触底反弹。但重要的是keep the enthusiasm。
8.0/10 分。140 分钟,接近2个半小时,一口气看完,一点都不沉闷。。。我在网上也玩德州扑克,不赌钱的那种,有次赢了一局后,最后和我对赌的那个完后要加我,我想都没想就同意了,结果他是输了来骂人的,这素质。。。
话外音真多啊,头疼,那法官估计是让华尔街骗的够惨
语速不要太快太sorkin喔 信息量太大了外加女主全程事业线爆棚让人很难集中注意力仔细理解 论父亲是心理医生的的利与弊 论德州扑克和俄国犹太人的联系 UGC les halles 06/01/2018
果然是熟悉的配方
a let down
对赌博无爱,对这部电影亦是如此。或者说:如果本片没有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那么我应该不会因追看奥斯卡提名电影而观影了。P.S.:电影前5分钟的序幕讲述茉莉年轻时滑雪经历的影像片段,凌厉的剪辑让我眼前一亮,而后在豆瓣上看到本片也提名了剪辑工会奖的最佳剧情片剪辑,小小惊喜一下。
4. 今年应该是女性电影爆炸的一年,不论是性别之战的网球手,还是花样滑冰的托尼亚,是自我命名与飞翔的小鸟小姐,也是不服输无任何反转的牌局公主。最终不管是抓到了梦想放弃了梦想,都还是统统override了女性角色的设定,也照应了查斯坦所说的“无需服务任何男性”。过瘾。
每看艾伦索金剧本里的跩,就不由自主在脑中响起麦当劳主题曲:我~就~喜~欢~
看完后不免产生一个问题,所以呢?
not even close to tianya meh
为啥把有趣的点全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