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

Girl,梦女芭蕾(港),芭蕾少女梦(台)

主演:维克托·波尔斯特,阿里耶·沃索尔特,奥利弗·博达特,蒂伊门·戈瓦尔茨,卡特简·达门,瓦伦提金·达恩斯,克里斯·泰斯,安吉洛·提森,艾莉西亚·德佩克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荷兰语言:法语,弗拉芒语,英语年份:2018

《女孩》剧照

女孩 剧照 NO.1女孩 剧照 NO.2女孩 剧照 NO.3女孩 剧照 NO.4女孩 剧照 NO.5女孩 剧照 NO.6女孩 剧照 NO.13女孩 剧照 NO.14女孩 剧照 NO.15女孩 剧照 NO.16女孩 剧照 NO.17女孩 剧照 NO.18女孩 剧照 NO.19女孩 剧照 NO.20

《女孩》剧情介绍

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主角 Lara 于15岁之「老龄」才加入芭蕾舞班。由于较其他女孩迟起步,她每日下尽苦功,甚至练到脚尖破皮流血亦不肯歇息。 Lara 的梦想不只是成为芭蕾舞蹈员——她还想成为一个女孩。是的,「他」原是家中的长子,名叫 Victor……犹幸爸爸一直在旁鼓励﹑陪她接受荷尔蒙治疗,全心全意支持她完成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来不及再见凯文滚一边第二季魔力之夜大人物第一季失忆24小时雪季过客饮食巴打杰克·莱恩第三季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第三季夺命五头鲨咆哮无声完美隐藏犯罪现场调查第七季喂帅哥!!祈祷一切都一样第二季教宗的承继工作狂人天生不对少年H半梦半醒的人生火力少年王2剑指高分爱是欢乐的源泉前夫总动员第三季猪猡之王四大才子黑暗智宅霍顿与无名氏

《女孩》长篇影评

 1 ) 做个普通人为什么这么难

身为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表示,影片细节真的很真实到位。

不光是动作,心态,情感。

不是那种外行人或者模仿出来的。

完全是本色出演。

产生的后果就是十足压抑,尤其是被其他女孩欺负的那一段,真的看不下去。

只是普通人,想过普通人的一生,很多事卑微,谦让,乐善,好施努力做到人畜无害却要被另类,被孤立,被排挤,被歧视。

错的并不是她们。

不是在社会边缘就是隐姓埋名成了她们无法选择的归宿

 2 ) 【第71届戛纳金摄影机奖】我的性别不需要性器官来定义

2018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位91年的帅哥导演摘得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以及“一种单元”大奖,他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叫《女孩》。

没看电影之前,注意力都被导演卢卡斯·德霍特吸引了。

大家调侃这没准就是下一个“戛纳亲儿子”。

卢卡斯和泽维尔·多兰有着一些相似的属性:欧洲现实主义范儿,年纪轻轻戛纳出道,故事聚焦LGBT,以及长得特别帅。

但看完《女孩》之后,这些花头都可以忽略了。

因为电影是真的厉害。

光凭它给人留下了仿佛真实存在的肉体痛感,就足够印象深刻。

主角Lara,15岁。

Lara的生理性别为男性,心理性别却是毋庸置疑的女性。

她不长的人生中有两个目标:跳好芭蕾舞,以及拥有一副女性的身体。

近年来,随着LGBT电影的发展,探讨的边界也变得宽阔。

和《女孩》更相近的,描写跨性别者的《普通女人》去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在此之前还有《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丹麦女孩》等,可以说是越来越被观众熟悉的题材。

但《女孩》依然找到了独特的叙事角度,并且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即某种可以使观众产生“通感”的疼痛。

这种疼痛既有心理层面,Lara与逐渐男性化的身体的激烈对抗;也有身体层面,因为对抗的结果往往是肉体折磨。

电影一开始,Lara在自己扎耳洞,因为想要加强女性气质。

这时候观众还感受不到刺痛感,只认识了她十分倔强、决绝的个性。

跳舞是她最大的梦想,但随着身体的自然发育,要做到像其他女孩一样轻盈柔韧,Lara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牺牲,包括流血的脚趾。

另外,在舞蹈课上为了掩饰男性器官,用胶带包裹的办法也给皮肤留下了红红的伤痕。

牺牲在执拗的个性下慢慢演变成自残,且这种出于和身体对抗的自残行为愈演愈烈,到最后彻底失控,Lara的生命和理智危在旦夕。

《女孩》将LGBT群体的痛苦,在Lara的身上外化于肉体,比任何嘴炮的说教都更加直接、深刻,让观众也能体会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

如此残忍的内容,好在包裹在一个很温柔的外壳里。

与以往同类型故事区别显著,Lara的生活祥和,包容度极高,应该是说一个对弱势群体很友好的环境。

她没有歧视和欺凌,身边也不缺真正爱着她、扶持着她的人:她的父亲、家人,耐心辅导的心理医生、外科医生,舞蹈老师和同学均以平常心对待。

唯一给Lara造成内心痛苦的小插曲,是同学受好奇心驱使,一时失去了分寸,但也称不上恶意。

导演为主角创造了这样一种真空环境,以将所有关注点都放置在主角身上——她的内心挣扎,她的身体状况。

这样视角着实新颖,也让《女孩》找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突破口。

况且想想也对,大家总说,“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但对于LGBT人群、有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群,假使整个世界将你温柔以待,也不代表一切都会变好。

在外界施加的痛苦之外,依然要面对“自我”这个人生中最大的障碍。

不过看得出导演对主角的保护,影片中有多个场景展现有爱的父亲、和睦的大家庭,甚至一起跳舞的女孩子与她分享更衣室和浴巾等不起眼的举动,从Lara角度看都会带上几分温度。

尤其是与父亲的相处,有格外温情的体现,也有青春叛逆期的拒绝交流等其他典型特征。

这点如前所述,在Lara的生活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因为她是跨性别者而有别于人的外界因素,为的是创造一个聚焦个人内心的真空环境。

甚至成长中对身体产生困惑、想要通过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等心态,也与每个青少年的经历大同小异,这是电影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基础。

只是,因为Lara的跨性别身份,她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剧烈,代价更加痛苦。

饰演Lara的演员维克多·波尔斯特表现出众,他自身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Lara高度重合。

这一点,《女孩》与去年戛纳另一部获奖电影《幸福的拉扎罗》一样,选对了角色,电影便成功了一半。

说Lara给人的感觉是百分之百的女孩,也得益于演员将少女的羞涩、倔强、自卑等神色表现得自然纯粹,没有丝毫做作。

几场芭蕾舞戏是最重要的部分,近景跟拍、动作细节捕捉等拍摄手法对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且从信心十足到逼近崩溃,几场相似的戏,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绪。

听说导演在选角时没有规定演员的性别,男性、女性、跨性别,都不在客观要求内,唯有“会跳芭蕾舞”这点是硬指标。

而当维克多·波尔斯特出现时,卢卡斯在瞬间便决定用他。

说到这个年纪轻轻,起点却很高的导演。

他的手法贴合欧洲现实主义电影,前上有达内兄弟奠定的基础影像语言。

镜像画面代表人物对自身的反思,技法屡见不鲜。

但除去这些基础项,反倒是他的掌控力在《女孩》中比较出彩。

电影前六十分钟细水长流,铺垫Lara生活的种种;后四十分钟矛盾汇聚,Lara的情绪起伏更剧烈,镜头也切得更细碎,直到梦想和对抗在同一时间陨落和爆发;最后,再用一个简短的镜头,拍自信洒脱的Lara大步走在地下通道里,展现她的涅槃重生。

整个电影的节奏舒适,脉络清晰。

总的来说,《女孩》远远超出了一般导演处女作的平均水准,独特视角下的LGBT议题不落俗套。

卢卡斯·德霍特这位金摄影机奖得主,未来相当可期。

 3 ) “生长痛”

2025.2.27 天堂电影院 既是lgbt影片也是青春期的书写,个人认为导演是借主角的trans过程写青春期的“生长痛”,每个人的青春期其实就这几件事:寻找自己和属于自己的群体,保持独立的同时让自己融入集体,在事业上努力但有起有落,和家人有冲突但又能相互理解(但这个开明支持且有经济支撑的父亲在现实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最后一剪刀剪下去的不仅是生殖器,是那个她不想要的自己,她等不及了,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期盼的那样“能不能快快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然后寄托在某件事上,比如成绩好了、会化妆了,就会成为更成熟的自己,因为想要催熟自己误入歧途的故事并不少见,正如Lara她等不及什么身心健康然后慢慢手术让自己走向成熟,她先是通过伪装然后对自己下狠手让自己迅速成熟,那些说着“要好好享受这段时光,享受当下,把握青春期”的人,真的有能力享受自己的青春期吗?

 4 ) 自记,字数超了

以芭蕾作为切入点很好,用男性的身体来练习女舞者的足尖技巧,而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和她为了成为女性而忍受的身心疼痛相互映照。

当其他人可以享受闲暇时她不得不继续进行大量练习以打破身体带来的阻碍,大量的独自练习场面也说明了这只能是她一个人的对抗,而她的对话镜头大多画框都只框住她自己,也说明了外人无法给她提供帮助。

而影像的先天优势在这部电影里也发挥得很好,无需特别的描画,仅仅是拍摄下来,就能感受到她男性身体的力量感,这种无法割离开的身份,不是一把剪刀就可以剪掉的了。

而最后剪除的长镜头,镜头始终比拉娜本人的动作缓慢,直到她进入房间才缓缓跟上她,并且让她背对镜头完成了这场戏,这似乎是说观众无法再通过镜头来深入她内心的感受,这种身体上的疼痛是因为更大的心理疼痛凝练而成,感同身受在这一刻不再可能。

另外戏剧冲突不选择常见的外界对她的反复伤害而推动剧情,更多的是她个人的内心痛苦的渐进而推动,唯一一次外界伤害是被女孩们要求看看雕,但能感觉到女孩们或许不是出自完全的排外和恶意,剧作手法和拍摄所呈现的都指向了人物的内心,比较统一。

最后她的女性面貌,是在经历了所有痛苦之后才能呈现。

另外后面就没有心理指导的戏了,对于更加弱势的跨性别群体,通常的心理指导很难起到多少作用。

更不用提对一个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通常的情感也不再适用,她不仅不知道自己喜欢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已经艰难,还要面对更多其他的迷惑,这实在是过于复杂的考验,更不用提她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最后这部电影有大量的对镜子和镜像的应用,有一些是拉娜对自己男性身体的审视,以芭蕾舞作为切入点的巧妙也又一次呈现出来,舞者需要用镜子来纠正自己的动作,而拉娜则凝视着自己无法纠正的躯体越来越绝望。

在最后镜像模糊或许说明了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和迷惑,以及可能面临的更多伤害。

最最后,父亲虽然一直支持她,但根本还是把她当男孩,每一次进她的卧室都不敲门,这对她又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5 ) 既然你这么渴望成为女孩,你就是我今年心中的最佳女主角

给五星也要先说两个问题,一个是场景,电影空间除了家里就是排练室,而且芭蕾舞的摄影调度非常单调,重复之中没太多新意,所以在制作格局上看,确实是小成本,在戛纳降为“一种关注”单元非常合理。

其次,立意表达的算计是比较多的,在文本结构上能感觉所有戏的设置都是在酝酿这最后一击,痕迹有点明显了。

可我为什么还是如此喜欢,那肯定是归为这无可争议的最佳表演,我全程蹬圆了眼睛都在盯她每一个细节,不难发现这个片子的心理表达在言语层面上看都是失语的,“我过的很好”几乎是女孩唯一的台词,为什么她真实的想法说不出口,因为这种情绪太复杂了,以至于它无法具象到可以用人类有限的言语来形容。

然而,俗话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你试图隐藏的情绪,在不经意间会被表情和肢体出卖,因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自己是看不见自己的。

电影中有几场戏非常重要,一是在医院签字准备手术时的兴奋,等不及了的那种开心。

二是自己在更衣时的羞涩,父亲进屋她直接要求回避。

三是与男孩发生床戏后,对对方不接受其性别的那种沮丧。

这些表演是通过表情直接传递出她不但渴望生理的变化,更需要心理的认同,是一种渴望与回馈的不对等,一次又一次的隐形伤害将她的精神折磨到了极点,当然这里不仅仅的是外界环境带来的,更多是她内心难以化解的纠葛。

然而,极端的行为出现往往是必须且不可逆的,因为从现实层面讲,谁都不愿意这么做,当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置身事外,可她自己没有办法,别人也没有办法,这使得其最后一击的更多的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发泄,有了之前的铺垫,这场戏的动机才足够充分,而事情过后,涅槃重生,她付出了成长的代价,她自我认同的弧光完成。

所以,聚焦疼痛不如聚焦渴望,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我有多疼我便有多渴望,这些个体精神都是演员通过表演传递的,而我作为观众,这一切我都感受到了。

既然你那么渴望成为女孩,我今年心中的最佳女主角就是你了。

 6 ) 破茧成蝶

细腻的情感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疼,太心疼了。

无论是跳舞的压力,还有变性所承受的压力,真的让我心头一紧,以至于最后的场景都不敢看了直接跳过........每次看到她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身体,就觉得好像看到一只小兽,在深夜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还有总能看到她假装的微笑,用《深海》的一句话:希望你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

真的很喜欢看这种细腻的电影,类似《超脱》、《亲密》、《乐土》........很享受这种将自己代入对方的感觉,可能与自己比较敏感有点关系吧。

父亲不过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很好的爸爸:一直支持她;总能敏感地察觉到她的各种情绪;即使女友在身边,也会第一时间去关心她;也会真诚的和她面对面交流,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并不是所有完美的家庭都是完整的。

”当然并不完美,有时这些关心可能也会给她造成压力咯,但有这样的爸爸真的很棒,可能这也是她最后能从黑暗隧道中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ta们最后想谈一谈这类电影,通过看这类题材的电影,其实我们也更加了解了这些群体,看到了他们在生活中所处的困境,在社会上所面临的真实遭遇,从而更好的理解他们,更自然,平等的对待他们吧.......

 7 ) 。

电影大多在几个场景里重复,家,医院,练舞室,练舞室的厕所。

家里面有两个样子的她,一个是站在镜子前的她,一个是面对爸爸和弟弟的她。

她真的有一个好好好好的爸爸,我甚至想象不出来他还有办法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只有在爸爸和弟弟前,她才笑得最真心。

爸爸从内心到言行都在将她作为女性对待,医生团队永远耐心小心对待她的身体和心理,练舞室的老师真心帮助,不断鼓励她的梦想。

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都还不够可以让她开心多过难过,亲戚和弟弟偶尔无心又大声地把她指作“他”,练舞室的同学对她偶尔的讨论,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看着镜子时对自己的审视。

我能感同身受她的大多数惶恐,甚至那群练舞的朋友逼迫到墙角用各种“正当”理由逼她给她们看裸体时她的颤抖和强颜欢笑我也真的知道。

并且一定还有注射荷尔蒙导致的心理变化是我难以想象的。

她的生活全都指望着那一场手术,在此之前她都是行尸走肉。

爸爸和医生都问过她有没有喜欢的人,她说不愿意用现在的身体做任何事,可是荷尔蒙带来的反应是自发性的,对性和爱的需求挡不住,去找那个男生只带来了更多矛盾。

她打那个急救电话的时候就让我全身一颤,猜到她想要干什么,想着为什么不能再等等,或者再和医生商讨。

不过我们其实都应该知道也体会过,在个体层面的讨论,生命和健康并不一直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自我审视一定是被社会凝视与规劝的结果,如果没有人意识到她下身的凸起以及胸部的平坦让她less than a woman,那么她还会甘愿感染也要把下身缠紧,以及做出最后那样的选择吗?

不过可能这又要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好久以前在豆瓣看了一场关于MTF影响生理性别女性权益的讨论,大家摆出社会学的各种理论长篇大论,可是真是我见过最暴力的讨论。

爸爸和Lara演得都太好了。

 8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女孩》

“不 我不想成为榜样 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 爸爸回答说:“可你就是个女孩。

《女孩》 2018年的《女孩》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不仅拿到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和酷儿金棕榈奖,演员维克托·波尔斯特更是凭借对主角的出色诠释收获了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奖。

这部遍布痛感又克制压抑的跨性别题材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中的Lara是一个梦想成为芭蕾舞者的15岁女孩,“老龄”加入芭蕾舞蹈班的她不是很在乎每天练习到脚尖流血,因为更加疼痛的是关于自己生错性别的苦楚。

一点点被揭开的生活暴露出Lara的真实性别,还有关于身体和灵魂的抗争。

但当被询问是不是弟弟的姐姐时,Lara会开心地点头回答:对。

金色的画面和轻盈的步伐。

发自内心的笑。

然后害羞地拢拢头发。

本期周限定观影共有22人参加, 一共22条评论, 平均分数为77分 @影武者 65/100 更多的是主人公自己跟自己的博弈,关于认同感,直面与接受。

@渡辺dudu 70/100 觉得结尾的处理有点小失控。

看之前担心影片会出现过多的外部矛盾,所幸导演没有选择这样,大部分呈现的是主角的内心冲突,反而更加令人揪心。

音乐让我想起了菲尼克斯的《她》。

@cinedreamer_ 80/100其实Lara已经非常幸运了,拥有开放包容的家庭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家人,身边同学虽然还是难免戴上有色眼镜看他,但至少影片中并没有展现出过多被欺凌被侮辱的情况。

但即便如此却仍然看的非常揪心,毕竟从Lara每一处细微的神情中都能看出,做这样一个决定绝不仅仅是有足够的勇气那么简单,方方面面要承受的痛苦与挣扎都太多太多,我甚至难以想象更多那些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的人该如何坚持下去。

导演主演都是宝藏,导演处女作便能拍的如此稳重实在难得,手持拍摄与光影的运用也都不错,而主演更是出色,雌雄同体惊为天人的气质相貌与细腻的情绪把控着实令人难忘。

身体的冲突 身体的痛苦@子煦乌有 75/100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疼痛”,不仅仅来自于身体上撕裂流血的疼痛,更多是来自于内心上的疼痛。

外界对于他的好奇不解嘲笑,与家庭对于他的包容关心心疼形成的强烈对比,一次又一次引领我们走进劳拉的内心。

愿世间善待那些勇敢矫正上帝失误的人们。

@Mathilda 75/100即便灵魂是个女孩,但依旧被身体支配着,笑而不语,在澡堂的约束以及最后的决定,都是灵魂在与身体抗争。

少了来自家人的压力,多了来自医学的帮助,要真正地做自己,这似乎还是很难。

@ Laughing Gor 78/100 夹紧膝盖,打开胸廓,踮起足尖,高挽发髻,穿上芭蕾裙,套上白丝袜,她是最傲的玫瑰,最美的女孩。

剪刀咔擦一下,Victor彻底消失,Lara涅槃重生。

@董小__ 80/100完全不像新导演搭配新演员的作品,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变性前的一段心理,叙事和情绪表现很稳。

周围环境的包容反过来变成压力让身体上的束缚尤为显眼,什么都变了其实在自己看来是什么也没变,影片反复展现观察身体变化的段落比最后那一下更让人揪心,心理的溃败让人心疼。

迫不得已进入浴室的Lara 和快要习以为常的不自在@世纪末的圈 70/100比起社会和家庭的包容与支持,最重要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坚持。

色调与配乐相得益彰,但剧情太过重复,除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外部的矛盾过于平淡。

几处强烈引起心理不适。

@昨日之島 75/100“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演员演技灵动,电影整体节奏有些拖沓,练舞的段落尚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剧本稍显粗糙。

@鱼麦麦 80/100“女”主角的演技绝了 完全看不出是男孩子演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家庭氛围 最让人难受的是 即使家人都认可了 从心底完全接纳自己也还是好难 电影中的每次流血都是钻心的痛啊 但是最后破茧成蝶的那一瞬抬头 真的太美了 《女孩》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过多的技巧 甚至显得有点青涩 但却很好的展现了成长之“痛”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部LGBT电影@mdr skywalker 85/100 我不想当世界的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导演用冷静的视角纪录了Lara这样一个跨性别者的心路历程,从心理再到生理的一个蜕变,虽然她身处一个开明的家庭中,但是她依然克服不了自卑和他人的压力,导演尤其对她在芭蕾舞校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特别多的特写,一个美丽的舞蹈却要承受无比强烈的痛苦,主角的表演真的是出彩,就是章娘娘的那句极有层次感,所有的情绪诠释非常到位,作为一个新人演员真的是意想不到的好了。

同为2018年跨性别群体题材的美剧《姿态》反而刻画了众人物绚丽多彩的人生,透过身处80年代五光十色的纽约里的边缘人群展示出更多的骄傲与反叛。

只不过,时代变迁却依旧陈腐,偏见歧视与冷漠疏离无一例外阻碍他们成为她们。

《姿态 第一季》台词 而Lara的生活也绝不是茫茫众生中的一粒,在看不到的和被忽视的阴影处,多少挣扎的人也午夜梦回流淌过她的眼泪,不过是为了做回自己,行如常人。

@蝠蝠 75/100去你马的一切都很好,我一个人怎么对抗这整个世界。

我明明活出了自己的样子,而你们却问我正不正常?

@扶不起先生 80/100维克托·波尔斯特的独角戏,精湛的演技着实让人惊叹,情绪上的拿捏也十分到位,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女孩”一词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铅纸鹤 70/100从风格到内容让我联想到前年的《生吃》,但《女孩》相对平淡化,真实化。

主角台词极少。

我难以得知主角这两份热爱的缘由,导演也并没有着墨于此,于是作为观众丢失了大部分的代入感,甚至结尾的高潮也略显力度不够。

可是疼痛感是真实的,就好像纪录片式的疼痛。

@Alex 90/100它不仅仅是一部lgbt电影,也是一部青春片。

懵懂时对性的探索一段被处理得十分精妙。

与父亲间的欲言又止,关心与埋怨参杂其中的关系描写真实地晃眼。

她勇敢,他坚强。

可惜的是,又婊又立的人总是存在,侵犯人格后的谢谢更是刺耳。

阳光下踮起脚尖带着的微笑越自然,也越让人悲伤。

随着第一次萌生情愫,席卷而来的是对自己无限的怀疑与厌恶,当我闭着眼睛听到剪刀下去的咔嚓一声,蜷缩着感受由内至外的疼痛。

所幸的是,听到急救车和父亲呼啸而来的声响。

父亲的角色品格设定已经大大超过了平均值,关心呵护,懂得倾听,善于引导,尊重决定,但即便如此,女孩儿还是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进行转变,那现实中的她们又是多么辛苦呢?

Don't you think she is beautiful?

@Owl 75/100Lara之所以美,是因为优雅的芭蕾舞之外她有着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灵魂,勇敢且坚定。

@阿东东啊东东 78/100看到最亲近的爸爸也会无意识就闯进房间的时候其实心会被刺一下 其实Lara才是自始至终都在捍卫自己的人 身处在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语都像细针的环境中还在忍着眼泪坚定地做着成为女孩的努力 所以看到结局大步前行的Lara才会觉得 真的已经是勇敢的女孩了 主演的选角实在合适 无论情绪还是动作都非常到位 芭蕾舞的几个旋转看得窒息@骄阳似我 85/100不畏惧疼痛,只想尽快的摆脱这副身体,迎来新生。

对男性本体的厌恶与青春期的焦灼表现得很到位,看完之后,想到一句话『做女人,难』…@浪漫血液 81/100努力练舞后的脚伤痕累累,风言风语下的心血迹斑斑。

她是个女孩,那么勇敢又那么脆弱。

半路出家的她,怎么才能化茧成蝶,跳出美丽的芭蕾?

影片聚焦在一个普通变性者身上。

少见的是,并没有着力渲染来自外界的压力,在相对理解的环境下,主角内心的挣扎和疼痛变得更加深刻,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对敏感神经的煎熬。

很难想象这种痛苦会在现实中被放大多少倍,希望每份勇敢都能得到理解与尊重。

最后的Lara@嘉措 77/100如同那练习芭蕾留下血淋淋的伤,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痛苦, 演员是真的很棒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能看到所承受的痛苦却很坚定,莫名想到了国内一位舞蹈家,看似光彩夺目的后面却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付出,不管怎么说追随自由和希望的人是勇敢而且值得尊敬的,愿冷言冷语的人少一些。

@PepperSoul 75/100克制而又细腻,在如此包容的社会中,作为T生活也是如此艰难,虽然我觉得她身边的环境已经很温暖了。

只是觉得以这种突破平静爆发式的决裂方式作为收尾过于草率了。

@落山鸡 75/100真是看着都疼系列,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本片涉及常人很少了解的变性题材,加上冷静克制的叙事节奏和稳重的表演风格,使它避免沦为一部平庸之作,电影中无处不透出主角对现在身体的厌恶和想做一个女孩的渴望,做女孩,痛并快乐着。

献给那个女孩 和女孩们本周“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以上。

See you next week.PS:欢迎加入【春天的放牛班】,卑微看客开开心心热爱电影【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往期回顾第一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观影之——《气球》第二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性别为本》第三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的周限定观影之——《盗梦特攻队》第四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无主之作》第五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冒牌上尉》第六期:【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你的鸟儿会唱歌》

 9 ) 不是只有古典好莱坞才能成为套路

《女孩》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欧洲电影,长镜头,较稳定的手持摄影,同一场景内的不连续剪辑,视觉重复,片段式情节拼贴,以及往往不把一段情节拍“完”,必要的信息一旦传达给了观众,就由“因”点到即止地切到这一事件的“果”……然而在2019年这一套语法系统放在欧洲电影的维度算是相当陈旧了,导致整体视听落入了窠臼(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出彩的段落,比如中段舞蹈镜头、结尾的自我阉割前后的长镜头)。

《女孩》的叙事逻辑也非常简单,芭蕾舞练习和家庭生活相互穿插叙事形成互文。

从文本节奏上可把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约在一小时以前,情节组织非常细碎闲散并且波澜不惊,也可以认为在为后四十分钟做铺垫,交代了Lara关于其特殊生理属性的诸多生活细节和不便之处,这种变性过程中的视角选择已然十分清奇巧妙。

在表现一个变性过程中的男(女?

)孩时导演特别难能可贵地摒除了来自社会环境或者生活环境的恶意,而从Lara的角度放大了来自人物内心原本极其细微的敏感和痛苦,比如在和同龄女孩玩闹时的无所适从,更衣洗澡过程中的极度自卑,面对同(异?

)性时的尴尬处境,诸如此类的细节经由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准确地被描绘出来。

镜子作为道具频繁出现承担了重要作用,导演不断让Lara的男性身体直接先以镜像的形式出现,代表Lara对自我的观看审视,达到的效果就如同我们对着镜子凝视自己的一些缺陷或者先天那么不令人满意之处时的心态,当然Lara所面对的比常人要痛苦得多。

一个小时之后,电影的段落时间变长,同时被赋予了更抓人眼球的戏剧性,从参加同学的party被强硬要求看生殖器(这是为数不多来自外界的伤害,但这种伤害的来源不是人性恶也不是歧视,而仅仅是一种过于自我的好奇心)开始,到逐渐和父亲失去沟通,从舞蹈课上频频受挫,到面对邻居男孩却难以接近的痛苦,一波接一波的具体集中的事件把前一个小时琐碎铺陈的各种潜在矛盾推向高潮,最后因严重受伤而未能参加舞蹈演出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了Lara的自毁行为,动机铺垫足够令人信服所以视觉和情感都极具冲击力。

前松后紧、前缓后急且不露痕迹的剧作结构使全片节奏有一种灵活的张驰之感。

当然这种结构的舒展性牺牲掉的是文本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也就是剧情被限制在了文本内部,情节正空间以外缺乏负空间的延伸,我们只能了解到导演拍了的,导演没拍的(更深层次的人物肌理),则是难以捉摸、模糊不清的。

对我而言电影最难以完全共情的地方在于,它几乎没有提及Lara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女孩(我本人完全尊重任何人去选择自己的性别,但作为电影这一点不做交代实在有损情感共鸣),如果缺少一个内在情感动机的驱动,那么“变性”在我看来就只是一个硬设定,况且这个电影并非旨在社会批判,而是人物状态主导的私人化表达。

除此之外,刻意制造“真空”环境,让整部电影仅属于Lara一个人,几乎没有其它非功能性角色,唯一有所立的父亲也因过于理想化,以致其人格是丧失的。

以及过于草率的结局也令人不适(而且医生明明说了只要耐心服用药物就会正常发育,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原因?

最后还得Lara自己动手)。

《女孩》固然题材大占优势,但仍然未能冲进主竞赛,首要原因在于对于戛纳这类电影节,对准边缘少数群体的电影实在太多了(像前一年的《每分钟120击》),这种欧式写实风格也太常见了(已经被达内兄弟玩得差不多了)。

而且《女孩》在技法层面确实平庸且无所建树,“一种关注”入围并且给了表演奖大概就算是对它最准确的定位和肯定了吧。

 10 ) “如果你感觉深受束缚,毫无出路,不,这一切总会过去。”

“这个世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标签,Ta们就是Ta们,不应该受任何标签的束缚。

”这是一位跨性别者Lara的故事。

这个略带血腥的故事真实得令人压抑。

Lara太想变成女孩了,她在两腿之间缠了胶带,扯下来时很疼,她甚至因此发炎,可她就是这么做了。

她因为起步晚,五个脚趾都被磨得出血,可她还是不停地练着她喜欢的芭蕾。

她被那些女孩起哄,要求她露出自己的下体时,我真的很心疼。

她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因为不想用那副身体做那种事,她推开了那个男孩。

她太压抑了,她真的很累,太渴望能快些进行手术了。

以至于最后那一剪刀下去,我同情,看得自己也生疼,却好像能理解,这是她愿意用生命为之冒险的东西。

最后那个变成女人的Lara在地铁里穿越人海走来,她真的很勇敢。

很庆幸她的身边还有着支持她的家人。

(主演维克多·博斯特真的很有灵气。

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他是00后,演技真的不错。

“我们是些小丑,是性的客体,是无数小说中神秘不可捉摸的人物。

我们是精神病患者,是凶手,是充斥电影的犯罪天才。

观众们很少亲眼看到跨性别者的真实面容。

他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看不到我们书写的文字。

”———《性别是条毛毛虫》凯特·伯恩斯坦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单曲循环着五月天的《玫瑰少年》。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是自己,那些受着偏见的他们、她们。

“被冠以怎样的标签都无所谓,无论一个人是什么发色、穿搭、身高、体重、体型、外貌,会有什么自我表达的方式,都已经2020年了,是时候该示以理解、接受、聆听和尊重他们了。

”Nikkie说得真的很棒!

要知道,一个男生跨性别变成女生,也可以非常漂亮,也可以拥有很正当的职业,生活得自由而平凡。

有些人觉得改变穿着打扮,就可以了,有的人觉得一定要做手术。

对Ta们来说,是在找回自己,找回的程度不一样。

生为跨性别,不是你的选择,可是怎么面对,只有自己可以选择。

性别就仅仅是生物学的名词而已。

它不应该被用于评价他人的标准。

它是一种选择,不是属性。

每一个人都应有选择他(她)们社会存在包括性别存在的方式以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利,只要他(她)们的选择不妨碍别人的自由,这应该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一种理念 。

一个真正自由的时代,是不会用性别做戒尺的。

无论出生时什么样,每个人在性别上都是自由身,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生活。

每个人变性都是因自己想要,而不是为迎合社会的性别规范。

每个人都在意你的核,胜过你的壳。

2020.3.9

《女孩》短评

演员有灵气

2分钟前
  • 醉舟
  • 还行

105分钟剪成了70分钟,三星给电影资料馆这个阉割版的。所有经过残酷青春淬炼而幸存下来的人都是强者,何况还是特殊群体。每次看她练习芭蕾都像上战场,镜头和音乐也绷得紧紧的,全程压抑,一到跳舞就很揪心。

5分钟前
  • 歌辞
  • 还行

几乎挑不出瑕疵的处女作,细腻刻画了跨性别者的心路历程,太厉害了,导演跟演员都是。很有趣的一点是,在这个母爱缺席的家庭里,Lara一边给予弟弟充分的母性关怀,一边又在慈父身上寻求男性的强大庇护,而她本人,厌恶自己的男性性征,充分展现属于女性的柔美的一面时,却有着对传统性向的去标签化处理。美丽与疼痛,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这并不是只属于青春的烦恼,人的一生都在寻求自己和身体的和解。4.5

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我想我真的看不来偏重口味的电影

9分钟前
  • 林遇
  • 较差

想要自由起舞,就得忍受钻心的痛苦,看着脚尖一点点被伤疤占据,刻下血与泪的印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冰块能延缓疼痛,却不能化解苦楚;观众看得到舞台上最光鲜亮丽的你,却看不到背后为生出翅膀奋力摔倒的你。其实每个人的过往,都是一段不断遭受创伤又不断愈合的疼痛史,希望你少受点委屈和创伤。

1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芭蕾的残酷与改变性别的重压交织在一起,都得经历血淋淋的巨痛,全程揪心。LGBT成为全球主流文化的这几年里,可能是看过最喜欢的一个,甚至可能是18年最喜欢的青春片。被导演的年轻程度惊呆,思路如此清晰,人物复杂故事简单的典型,毫不青涩,太吓人了。看幕后花絮,casting花了大力气,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的主演,而且,可能看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父亲形象,大哭着想要一个

12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15岁就决定变性?万一以后后悔了怎么办呢?他爸爸就是出租车司机,能支付这么昂贵的手术费吗?这个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想变性就去自残或者做手术吧。15岁就去做吧。这是误导青少年啊。这肯定是瞎编的。剧情也一直都是跳舞,真没意思。男主是演的不错,但会不会对演员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

13分钟前
  • 赵旭丹
  • 很差

资料馆版本剪了半小时?233333

15分钟前
  • 安小安
  • 还行

很多人甚至自己都在寻求一种来自他人的承认,从他者到自我的演变过程是痛苦的,记住这种感觉,因为它能让你感到活着。

19分钟前
  • GINGER
  • 推荐

北影节。主观个人视角下的平静蜕变,感触不多。主角雌雄莫辨,表演颇佳。喜欢的地方:摇曳的芭蕾、紧抿的唇与汗湿的舞衣,下一瞬间一头栽倒,这里的镜头与节奏很棒;求而不得转而埋首所爱之人胯下,抬头那一瞬间的微妙满足。

24分钟前
  • 嘉声
  • 还行

大量对身体的中景、特写镜头,大部分时间,女孩都是沉默的,只有身体的转动,一次又一次的脱衣、洗澡、穿衣。一个人想坚定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改造,所以身体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幸而这部电影相信影像的力量,用身体而非语言(情节)作为对象,这是《女孩》最成功的地方。

27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亲人支持医疗到位,剩下这么多麻烦你好好配合不就完了嘛,非要把荷兰女孩作成丹麦女孩,剧情就是个瓜皮

30分钟前
  • 小石头
  • 较差

。。。。这种力度的支持你还要玩假笑谜语人我只能假设童年创伤很严重

34分钟前
  • 我产品都稀碎
  • 很差

我看的电影比较少,是不是只要同性电影就是高分,这个电影我认为就是度过了一个半小时的禅定模式!

36分钟前
  • 天才小熊猫
  • 较差

饶是包容开放的西方,对性别认同障碍者而言,也免不了深深浅浅的暗伤。而许多格外艰难的仗,都需要Lara独自去面对。但看她如此热情与畅快地投身到芭蕾舞上,如此认真地做自己,如此急迫地渴盼一具称心的躯体,会觉得满是勇气与骄傲。练舞固然一身伤痛,但夹着鸡巴做人,更痛。这个不想做榜样只想做女孩的人,叫人不知如何疼惜才好,但也欣羡,她有那么好的家人,这种举世无双的好爹,能在全球复制粘贴百亿次吗?在我们还在挤兑所谓娘炮的时候,文明社会已经开始对性别、性向有了愈加多元的定义与自定义,差别之大,叫人胆寒。@平遥

3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作为处女作是惊喜之作了。大量的镜像构图,在女孩跳舞时特意运用的手持摄影,都让人深刻感受到女孩的成长与疼痛。缺点是剪辑略微生硬,导演刻意虚化掉背景人物,淡化了社会歧视,还安排了女孩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除了是要放大那块破茧成蝶的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温柔吧,毕竟,有这份勇气已经很痛了,虽然现实中LGBT群体面对的是更多重的压力。

41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推荐

与李沧东导演一起看片(其实没有很进入电影的故事氛围……)。精神上的痛苦,收于最后那一下的生理疼痛。一大部分,归功于谨慎的,被压力所包围但又一直想做好自己的主角演员。意见参考:https://www.douban.com/people/66855791/status/2321503437/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可以理解尊重,但不能认同宣扬。又是只表现状态,缺乏足够有效叙事的文艺片。反复停留在芭蕾舞练习、镜前凝视裸露平坦的上身,重复着不能接受自我的焦虑。至少从影片里,没有看到外界的异样眼光,纯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扰,进而发展到伤害身体的地步。结尾的方式是不值得鼓励的。

4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2.5

50分钟前
  • RKO
  • 还行

女(男)主很好看,但是电影真的不咋样。2021.3.14

54分钟前
  • 小心眼大聪明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