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冲着跨性别性工作者去看的,曾经有偶然的机会接触过几位国内的跨性别性工作者,当时就对她们超乎寻常的乐观很是惊叹。
其实不用想也知道她们每个人都有一部故事可以吐,她们的乐观就算是强忍欢笑也很正能量,别说人家其实真心是欢乐的,重生的过程可能是对生命更直接的敬畏和感恩。
其实我们应该从她们身上学习对生命的态度。
如同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刻意渲染这个话题,只是看到了一场“橘色的撕逼大战”,随便情节本身没多大意思,却有种我撕故我在的张扬,同样是看似美好的普通一家人又欢乐到哪里去了呢。
至于另一个卖点,全程iphone拍摄倒不是我关注的点,iphone这玩意能物尽其用是不容易的,多数人真的浪费了那90%的昂贵。
替钞票默哀,更替iphone默哀
2024年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Sean Baker对于边缘人群有着情有独钟的注视目光,作为一个New Jersey出身的白人直男这个注视目光挺敏感也挺深入的。
两个主要演员也都是导演在LA做田野的时候认识的,导演先在LA的LGBTQ center认识了片中饰演Alexandra的Mya Taylor,然后经由Mya介绍认识了Sin-Dee扮演者Kitana Kiki Rodriguez。
看资料说两个人都深度参与了电影剧本的创作,这也解释了整个叙事的真实与动人之处的来源。
Mya本人是想要成为演员与歌手(所以唱歌这么好听!
),而Kiki完全是非职业演员,但因为整个人的气质与能量完美契合角色所以被导演选中。
节奏的急与缓也组织得非常好,洗手间里Sin-Dee和Dinah在红色灯光下亲密的互动大概是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一段。
但Sin-Dee暴力拖拽Dinah,包括知道男友出轨对象是一个生理女性之后的暴怒,与对于白人男友的宽容形成强烈对比,那种internalized misogyny真实地刺痛着我。
Sean Baker野心很大,一部影片要讲跨性别人群(又是性工作者),移民,街区,种族种种问题,交叉在一起,但“鸡贼”之处在于,立场或批判意味小,呈现为主,还挺规避风险的哈哈。
iPhone拍摄出来效果也很好,视觉民主时代每个人都能拍,重要的是视角与故事。
音乐配得也带劲,前座的姐们儿一直在跟着起舞。
为soundtrack提供音乐的艺术家感觉也是Sean Baker在LA当地找到的音乐人,Spotify上月听量基本上在几百左右。
先拉一遍剧作辛迪出狱和朋友庆祝,得知男朋友出轨,抓奸行动线。
好姐妹儿要开个唱,宣传拉人。
艾美尼亚司机喜欢吃变装的鸡鸡,被丈母娘发现。
辛迪和好姐妹儿半路分手,和妓女戴安组队。
好姐妹儿和艾美尼亚司机交易一番,约定晚上看演出。
辛迪这条线,好就好在入狱的原因根本不解释,对于非黑人酷儿群体,这事儿大了去了,不过辛迪和她圈子的人都见怪不怪。
艾美尼亚司机这条线,好就好在招妓招到个女的,把她赶跑了,这里有特别不情欲甚至很丑的露点镜头(对比洗车房交易的超现实表现手法,很有点儿严谨)这场戏把艾美尼亚清晰化了,首先他喜欢酷儿,更重要的是他不爱酷儿,即使后边追着辛迪跑,也是为了干她。
如果没有第一场搞错性别的戏,很容易被浪漫主义观众想象成爱情。
好姐妹儿对艾美尼亚司机有点感情,这里尺度太好,又把好姐妹儿对辛迪的嫉妒点出来,又把她的那种控制感情、控制真心的悲哀劲漏出来。
不煽情,这本来是个很煽情的点。
综上,群像是黑人,酷儿、移民组成的底层,不加司机结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加了司机“美国亚文化”的里里外外这一主题更直观清晰。
导演对辛迪和姐妹儿有感情,不光是最后一场戏,还有前面对姐妹儿隐秘感情的刻画。
保留着尊严,这是片子最有魅力的地方。
剧作最后一个翻翻儿,姐妹反目,抓马又合理,合理就合理在嫉妒,不过嫉妒和外面充满歧视恶意(被导演刻意藏到了最后)的世界比起来,又是小事儿了。
最后的到甜甜圈店的多线合并是典型的假结局,揭露坐牢原因、找到出轨对象、性向被发现——假结局就是动作的结束——真结局是人物的另一面。
美国亚文化主题,跨儿性、黑人性,对我的短片来说都是不能照搬的,咱国的跨儿在模仿美国的跨儿,这种模仿需要呈现出来。
2015 年上映的电影《橘色》(Tangerine)由肖恩·贝克执导,全程使用 iPhone拍摄,用FiLMiC Pro应用调色,代表了当代电影界两大现象的融合:跨性别叙事的兴起和通过移动技术实现的电影制作民主化。
贝克选择使用iPhone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决定,而是有意与电影的酷儿主义主题保持一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非主流电影表达形式。
《橘色》的核心是描绘性边缘化群体(尤其是跨性别女性)的生活经历,主角是Sin-Dee Rella(基塔娜·琪琪·罗德里格斯饰)和 Alexandra(米娅·泰勒饰),她们在圣诞节的洛杉矶街道上度过了一天,经历了挫折、希望和挣扎求生,影片也以她们这一天的生活为拍摄对象。
这些人物的挣扎通常集中在他们的性别认同和在充满敌意的社会框架中的生存上,体现了抵抗、韧性和自我肯定。
iPhone技术的实验性使用,尽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手持不稳定、焦深有限和动态取景难度——却成为一种策略性的叙事工具,反映了角色生活的居无定所、生猛的日常龃龉和游走于法律和伦理边缘的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媒介和叙事信息是相互交织的。
使用iPhone作为电影制作工具既挑战了电影的传统美学,也挑战了电影行业通常存在的等级制度。
作为消费级技术,iPhone通常被认为不足以制作高质量的电影,尤其是与主流制作中使用的行业标准设备相比。
在美国用iPhone拍摄影片甚至不需要像电业局或其他政府机构申请拍摄许可。
然而,《Tangerine》利用iPhone的便携性、即时性和易用性,创造了一种原始、直接的视觉语言。
手持摄影通常不稳定,但可以将观众直接带入电影世界。
它创造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存在感和紧迫感,让观众成为角色实时挣扎的见证者。
在这方面,摄像机的运动和电影的手持美学是角色情绪状态的延伸——不稳定、波动和不可预测。
这种风格的选择也呼应了人物生活的即兴性和DIY性,他们生活在社会和电影行业的边缘。
此外,贝克决定用iPhone拍摄也体现了电影制作技术民主化的大趋势。
随着数字电影和移动技术的兴起,电影制作人越来越有能力制作电影,而无需昂贵的胶片和高端设备。
这种转变在《橘色》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它让电影能够凸显边缘群体的声音——即跨性别女性和LGBTQ+社区的其他成员——她们的故事历来被主流电影排除在外或被歪曲,而且作为性少数、非顺性别者、底层女性,她们也是在电影文化上没有自我生产的能力的。
通过使用这种无处不在且易于使用的设备,《橘色》顺应了日益兴起的 DIY(Do It Yourself)电影制作和低成本独立制作运动,这些制作优先考虑创造力、真实性和社会相关性,而不是技术的完美性。
《橘色》的美学和主题选择因FiLMiC Pro的使用而进一步放大,FiLMiC Pro是一款移动电影制作应用程序,提供对焦、曝光和白平衡的高级手动控制。
这款应用程序让贝克和电影摄影师 Radium Cheung 能够保持对电影视觉风格的创造性控制,尽管是在消费级技术的限制内工作。
FiLMiC Pro的多功能性——支持机架对焦或手动色彩饱和度调整等——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比如,影片大胆使用饱和色,尤其是占据视觉色调的醒目橙色,这是一种重要的象喻手法。
橙色既鲜艳又刺眼,体现了人物强烈的情感体验——愤怒、激情,以及逃离压迫他们生活的压迫力量的渺茫希望。
饱和的配色方案也与影片黯淡的边缘化叙事形成对比。
强调了人物在一个不断试图剥夺他们这些东西的系统中寻找美丽、肯定和身份的挣扎。
在一个通常被残酷现实——贫穷、歧视和暴力——定义的世界里,色彩的视觉强度为影片对原本残酷生活的描绘注入了近乎超现实的能量,与LGBTQ+社区的街头文化、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一起,强化了这种群的不被定义、不可预期、甚至也不被接纳的生命力。
它让人想起当代数字媒体和流行文化的美学,其中色彩通常用于表示情绪极端或文化归属。
这种视觉风格使这部电影与地下和亚文化运动的审美情趣相一致,反映了她们的特殊反抗方式(橙色作为主色,象征能量、活力和绝望,而这些都是影片中人物生活的中心)。
因此,FiLMiC Pro的创作潜能,使电影制作人能够建构出一种独特视觉叙事,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颠覆了主流电影中常见的精致、人造美学。
这部电影的美学选择拒绝了对城市生活的美化、理想化的描绘,而倾向于对人物存在的更粗犷、狂野,更真实、有时甚至令人不舒服的描绘。
《橘色》是跨性别叙事和移动电影制作如何汇合,以挑战性别文化霸权和主流电影的传统美学的典型例子。
通过使用既易于理解又具有实验性的媒介,贝克将电影的形式提升为为一种浅表化的叙事主题。
辛蒂在得知贾斯特的出轨后,答应亚历桑德拉“不闹事”。
她拿了纳什的烟后跟路人借了火,坐在车站猛抽,尝试克制,但最终还是选择撵熄烟火,揪出戴娜,将真相追究到底。
辛蒂找出并狠狠抽打了戴娜,两人水火不容打骂不休。
但在吸完大麻后,辛蒂主动帮戴娜补妆,两人就此和解。
辛蒂对贾斯特的出轨和背弃不依不饶,戳穿他每一句谎言,咄咄逼人。
但大麻和香烟下肚后,两人又重新抱在一起和好如初……大麻和香烟象征着逃避与假象。
但最终每一个人都还是被迫扒下了自己的面具,面对真实:贾斯特的薄情他把辛蒂的名字纹在胸口,自称是辛蒂的未婚夫,信誓旦旦要娶她。
但其实贾斯特不仅到处出轨,更是在警察缉毒时嫁祸并背弃了辛蒂,对她既不关心也不负责。
拉兹米克的真实性癖。
以及他太太早已知情的隐忍。
戴娜的孤独她说贾斯特很在乎自己,但对方不仅叫错了她的名字,连打车钱都不愿为光脚的她支付;她说自己业务繁忙恩客不断,但老鸨却轻易就找人替代了她,并将她赶出门外。
她一个人光脚走回家,蹲在夜色中,没有人在乎她、需要她。
亚历桑德拉对友情的背叛她邀请所有朋友去酒吧看她的演出,但除了辛蒂谁也没去。
她明知道好友辛蒂的痴情,却依然和辛蒂的男友贾斯特发生了关系。
辛蒂对性别的自卑当戴娜在车上嘲笑辛蒂的假发,嘲笑她“不是真女人”时,善辩的辛蒂咬牙切齿却无法回嘴。
被陌生人泼尿后,即使明知道自己买不起新假发,辛蒂依旧不愿意当众脱下假发清洗——假发就是她性别的象征,以及全部的自尊。
当真相浮出水面,生活被摔成碎片,每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前进:贾斯特恼羞成怒的揭发了亚历桑德拉,拉兹米克独自呆坐在沙发里,他太太则把自己关在屋内,戴娜蹲在门外,亚历桑德拉默默跟在辛蒂身后,而辛蒂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灵的隐匿之所。
最终亚历桑德拉选择把自己的假发脱下来给辛蒂戴上,辛蒂也选择重拾和亚历桑德拉间的友谊,两人终于重新回到自己面具之下,获得了暂时的心安。
本能总是驱使我们去寻找真实,可真实却往往充满破坏力,生活多多少少需要逃避于“假象”之下,方可支撑向前。
用豆瓣好些年,这是第四篇影评。
一部随意找到的片子,一看简介,题材很敏感很边缘,变性人、LGBT,恩,还是在洛杉矶拍的。
一部明明期待值不高的片子,在整个观看途中,我像打了鸡血似的情绪起起伏伏:我勒个擦的震惊、欢喜雀跃的看好戏、一丝的同情、然后是一种无奈,一种生活只有性和毒品又被这两样东西摧毁的无奈,最后是一种佩服,一种对他们生活只有性和毒品但是仍未被这两种东西摧毁的佩服。
代入感极强,跟导演的纪实拍摄有关,明明为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种人的生活状态,我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情可是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
电影中的人群严格来说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正常人”,尽管定义很偏见,尽管越活我越觉得关于“正常人”的定义是无聊可笑的,他们有个名字叫边缘人,看啊,一群变性还卖淫吸毒的、一个不敢出柜喜好独特的中年人、卖毒品的可恶可笑的男人、知道丈夫的真相还隐忍宁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妻子、看啊看啊,他们是一群怎样堕落的人啊,一群被生活折磨的没有人样的人啊。
可是到头来,我们还不是一样,“我们”跟"他们"界限很分明吗?
只因为大部分人过着爱工作爱家庭的正能量的生活就规定他们是正常人?
人生这么正能量也太好太无聊了吧,甚至有点佯装的虚伪,至少大部分‘“正常人”没有撕破脸皮的勇气、没有和人较劲和生活较劲的勇气,只有妥协再妥协、忍耐再忍耐。
把人家的闹剧的当喜剧,其实一晃眼自己的人生才是悲剧。
我甚至有点喜欢这场闹剧,虽然台词说的像炮弹、最后的群戏争吵一度有种要撕裂的感觉,但到头来,这竟然还是个可爱的故事,而那些悲凉心酸迟早也必须要下咽的,最后,大家一起继续撕逼。
想说很多,还有个原因,大概是有点想念洛杉矶了吧。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我和朋友鲍鲍还在日落大道晃荡,从撒哈拉旅馆一直走到星光大道只为了帮她买一双搭配新衣服的鞋子。
逛到星光大道上的H&M都关门谢客都无功而返。
尤其是在情感格外丰富的夜晚,我们两走着走着,忍不住说了很多心里话。
我想洛杉矶大概是个奇怪又让我热爱的城市,才能让我说这么多悄悄话。
街上的流浪汉就这么理直气壮,从身边掠过的名车开着聒噪的音响,光着膀子跑步的路人,打扮艳丽的女郎、、这个城市有很多故事可以说。
圣莫妮卡大道、或者是在日落大道上,看到的人形形色色,人生百态不过是从几街到几街的距离。
洛杉矶给我的感觉,不怎么好的治安、甚至是某条街上难闻的气味、有点吓人的流浪汉、夜色下迷乱的酒吧,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不怎么好的地方,却让我时时忍不住想念。
真正敢于做自己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已经把自己装在了套子里,扮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按照别人眼中的标准来生活,而自己的性格想法,想要做的出格事,都深深地隐藏起来,在逃避人群后的阴暗角落里,来一个人默默的偷偷的去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电影为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被人们所嗤之以鼻,脱离正常人文道德背后的那么一群人的故事,他们离经叛道,敢于做真正的自己,毫无顾忌的发泄自己的感情,也把别人对自己的歧视习以为常,就是这样一群异类,反而体现出来了我们这些正常人的悲哀,我们可以尽情的嘲笑他们,嘲笑他们不符合社会认可的种种另类行为,可是在嘲笑他们的背后却深深地透露出我们对自己不敢做的懦弱,我们害怕暴露自己不被别人认可的想法,更不敢将这种想法表达出来,为了让人们以为自己代表了主流认可的思想,而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懦弱,无情的演变成恶毒的嘲讽,发泄在对那些敢于做自己的另类身上,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可怜。
导演选择了一个劈腿的小事,来折射出一系列的人物关系,不但为我们揭开了生活在社会阴暗面的变性人的生活,而且还充分的把这些男变女的群体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比女人们更妖娆妩媚,他们和女人一样的那么注重姐妹感情,他们更直接激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惧世俗的眼光,恣意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而且他们的处境显得那么让人感觉楚楚可怜,可是他们仍然却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拿捏的独立与洒脱。
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们,整个世界都对他们有着深深地恶意,可是他们完全不怎么去理会这些难为他们的事,还是一如既往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与爱情。
当然,电影在描述这一对变性人姐妹花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另外一个主线的描述,那就是隐藏在正常人中间的同性恋亚美尼亚人司机,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仍然难以逃离自己内心的原始欲望,最终被人发现了这个事实,而展现出来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绝望,电影镜头强有力的表现出了真正的生活,没有修饰没有美化,有的只有直面赤裸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纠结感受,并深深地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心无力,现实里面的东西有太多的让人无奈,为了生活和那么一丁点的心里安慰,我们连最后一点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电影里面为我们讲述了抗争的一点意味,但抗争又能真正的意味着什么呢?
电影给人最多的感觉就是无奈,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朝着一个非常坏的方向发展,让人感觉不到美好,找不到出路。
电影更多的选择了一个以记录的形式为电影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样让电影剧情更具有了穿透力,而且看起来的效果还真不像是在演电影,而是像真实发生的故事,演员们也是一种近乎本色的出演,从而让人更容易被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处境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部全程用苹果5S手机拍摄的电影,我只能对导演说请收下我的膝盖,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正是电影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不管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要敢于去实现,不要害怕别人看你的眼光,自己喜欢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就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一直搪塞着自己,阻止自己表露自己的真意,到头来终究变成了一场空梦而一事无成,电影就是给我们展现出来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即便是用一部苹果5S手机,照样拍出一部让你膜拜的电影。
这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算不上好看,但非常有深意,我们也许受不了电影里面没完没了的街拍,更受不了演员们叽叽喳喳的吵个不停,仿佛这就是一个没有剧本没有故事胡乱拼凑与街拍的电影,可是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震撼,它为我们展现出来了变性人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生活来映射我们的生活,她们拥有我们隐藏起来的性格,他们向世界展现真实的自己,而我们呢?
出租车司机开始zhaoji,卷发妹子揪出fish,长直妹子塞钱上台演出从这里,故事越来越有趣了高潮是在甜甜圈店,三拨人互相惹麻烦地撕逼看得真爽不可忍的闺蜜睡了未婚夫本来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最后在外部的那一泡尿的催化下有了一个头套的情谊。
平安夜听着洗衣机转动的声音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
另外fish妹子踢掉脚上另一只鞋让人心酸无比
站街拉客的变性人 没人愿意正眼看她们 想在酒吧唱歌挣不了钱还得搭钱 有时会跟不给嫖资的客人扭打在一起 还可能被捉弄她们的人迎面泼一脸尿液 廉价妓女们在几平米的破房子里接待客人 趴在风烛残年的枯朽肉体上耗尽时光 一转眼就可能被别人顶替 丢掉赖以生存的活计 男同司机靠开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难以掩饰对变性人的感情 在洗车时暗行苟且之事 回到家就要伪装出正常男人的样子 皮条客兼毒贩也许上过手下每个妓女 终日游走在城市里努力做生意赚钱 躲避警察突袭的同时还要在几个吵闹的女人之间息事宁人这是街头烂糟糟的日子 他们的粗鄙行为和污言秽语并不讨喜 看上去也不值得同情 只是生活实在不易啊 但谁都得过下去 手机拍摄很贴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也很酷 同样酷的还有各种音乐风格交替的原声带
非常有风格的一部电影,人物也很真实、鲜活。
《橘色》讲述了辛迪出狱后从亚力那里得知男友出轨,两个跨性别变性人好友在一天内经历闹剧、矛盾最终和好。
导演的风格非常鲜明,有特色,但缺点也很明显,故事讲的不够清晰。
出租车司机的情节稍显多余,虽然也是反应故事针对的同性群体,但是却跟两个主角的友情故事稍显脱节,虽然司机也提供了亚力嫉妒辛迪的动机。
可以从司机被家人抓住时,亚力在一旁不满的低声吐槽就可以看出,且男友最后的话也点明了这一点。
电影的优点就是人物非常的有血有肉。
听说男友出轨后一直像炸弹一样的辛迪。
因为一份爱情对她来说真的不易,而这种愤怒的表达方式也是她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花钱去酒吧给别人唱歌听的亚力。
极力的邀请大家去看她演出,结果最后去听的人还是只有迟到的辛迪。
这份梦想,像正常人一样的在酒吧唱歌,对她来说实在奢侈。
电影的细节也让人觉得非常真实。
尤其是在酒吧化妆间的那几段戏,这种边缘人物们的可怜可悲,同病相怜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只是想看看苹果5拍出来的电影
四星。8.4/10。极小成本极大价值的好片
毫无意义的对白 毫无意义的人物 看完这片我只是加深了对尼格的厌恶
能用手机拍出来也是蛮厉害
“洛杉矶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谎言” 肖恩贝克充分利用了手机摄像头带来的粗粝感和运动的自如性 讲了一个关于社会底层的好故事 全片主题与镜头语言的一致都在映衬着洛杉矶这个“精致的谎言” 圣诞节当天黑人变性妓女寻找男友的情人 最终真相大白 升华出女生之间的情谊 手机的跟拍令人印象深刻 很有纪录片感 利用“寻人”的方式一窥洛杉矶LGBT生存现状是导演的聪明之处 少数族裔也成为影片表现的一条支线 一个传统亚美尼亚家庭装饰着圣诞树 丈母娘强势 妻子忍气吞声 也同样呼应着“精致的谎言” 高潮部分的甜甜圈店一场戏 戏剧性极强 导演将LGBT 少数族裔 女性 这些元素全部集中到撒着糖霜的甜甜圈前 同一屋檐下既有传统道德的不解 也有“道德沦丧”的一代 几乎成为美国社会的现状隐喻 全片亦有波普美感 手机的廉价滤镜装点着谎言 而像素粗粝却在诉说着真相
补标,3.5。
发现kanopy上居然有!!节奏之好(音乐/动作/影像)令人上头。莫名想到tongues untied!以及色彩的excessiveness,一种身份在空间里移动的aura,下楼梯的裸女二号(also真得喷饭了 “you didn’t have to Chris brown her” lmao
there is nobody, nobody could fill the emptiness in your heart, and you know it
这种拍摄方式看着头实在是有些晕其实电影还行甚至有些荒诞但是还是有些单调
噱头大于实质的作品,噱头包括10万美金制作成本、全程iPhone5拍摄、聚焦变性妓女、搞笑低俗对话和大尺度抓马情节,不过导演/卖淫专业爱好者肖恩贝克已经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橘色-佛罗里达乐园-红色火箭-阿诺拉,从没钱拍电影到戛纳金棕榈得主,只花了十年时间。与我个人而言,我不介意性少数群体主角、不反感低成本制作,但我不偏好“看着门槛很低”“我感觉我也能拍”的粗糙艺术片,除非你的故事好到让我愿意对粗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伊朗《乌龟也会飞》。
drama
一部你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但确实看着恶心的片子片子…
iphone拍出来的洛杉矶有种迷幻色彩,又有种荒废的边缘小镇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联想到了贾樟柯。粗燥的颗粒让人感觉在看一部家庭电影,而里面发生的,都是真的。
笑一笑就完事啦?
我TM居然看完了,一星给手机拍摄。
两星半 同是天涯沦落人
以一个电影的角度来说,不好看,真的不好看
iPhone拍摄厉害。化妆厉害。贵圈乱得厉害。
简直撕出新天地
iPhone拍摄还是有很多制约,广角和光圈的原因,基本拍不了特写。镜头种类单一乏味,夜戏很多,但夜间画质还是太脏,现场录音效果也很糙。但器材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故事是灵魂,技巧是手段。超多的对话,正反打也用的很专业。叙事技巧很成熟,整个故事非常流畅,戏剧冲突不断,节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