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摔跤吧,爸爸》后又一部振奋人心的印度佳作!
一个关于印度贫困女孩蔻茜突破性别、出身及社会给予的种种偏见与阻挠,站上赛场坚守热爱逐梦逆袭的故事。
每一个女孩都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打破枷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又是被印度电影骗眼泪的一天。
而且印度电影的音乐节奏真的很容易带动人心很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抱拳]推荐大家去影院看印度女孩,励志片一向是印度擅长的。
突出主题:赢才能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全村的希望,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最后的感想振聋发聩,农业是立国之本,作为农民之女,颇有感触[爱心]剧中有趣的灵魂~女主父亲,三观正,有格局,他平等式、鼓励式教育,保护了蔻茜的独立、顽强、自由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挑战,离不开父母、队友、伯乐,还有对手和逆境[抱拳]
电影《印度女孩》,我感觉既是一部讲追求梦想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底层人民的女儿为自己的生活与权利勇敢发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配乐很不错但偶尔中断地有些突兀,部分时候感觉演员演技和镜头有点点尴尬。
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这部电影很好,剧情里印度女子队参加世界杯时的片段紧凑又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里妈妈和教练分别说过两段话:“想要得到什么靠嘴上说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拼命去抢,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愿望”“想要为自己发声就必须赢得胜利,胜利的人才有话语权。
”这两段话和父亲自幼对主角的鼓励一同成就了主角最后的胜利。
所以当她在结尾作为最佳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以农民的女儿的身份为辛苦种植却过得困苦的父母和村民发声时,我真的很感慨。
主角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也包括了身边重要的角色在关键节点给她的支持,我们的生活里或许没有这么多恰到好处的运气,但蔻茜在绝望中掷出胜利一球的勇气或许能在生活里给我们启发。
尤其是女子,不要对自己选择的路轻言放弃,没有任何性别是天生不擅长从事某种运动或者职业的。
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抢去争取,就算在泥潭中摔倒也要爬起来,让世界看到你的力量:你还没有输。
提前观影《印度女孩》[哇]1.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发声2.家人的爱是我们前行路上最有力的支持3.别人越说你不行,越要证明我是可以的4.好的教练可以不带偏见的激发人才的潜力5.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全力以赴一个因性别被看不起的女孩儿,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用爱共同抵抗所有的偏见。
面对挑战,迎接挑战!
2小时充电完成,带着初心继续出发!
女性、贫困、励志、追梦,相比于《摔跤吧,爸爸》,同样的元素,这次导演的野心更大,把内容引向了另一组更沉郁的基调:贫困、阶级,以及农民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农村人口截至2020年已减少至5.1亿人,占总人口36.11%。
中国仍在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那么印度呢?
——农民超过9亿,占总人口66%!
农业构成了印度产业的基石,农民更是最常见的社会身份。
女主角蔻茜正是来自泰米尔邦的一个农民家庭。
作为家中独女,蔻茜本应务家、务农,然后在成年礼后结婚生子,成为下一位折于烟火的“印度妈妈”。
偏偏她有一个爱看板球的父亲,偏偏她更偏爱父亲。
女主角很早就萌发了与传统印度女性形象决裂的反叛精神。
即便没有爱上板球,她也厌恶她的母亲,一位恪守妇道、面朝黄土的妇人。
故事的前半段其实堪称“老套”,仍然是贫困父亲全力托举天才少女,挤入男性领地的故事。
精彩其实在后半段。
随着蔻茜进入国家队集训,电影基本告别了性别议题,一路往批判社会不平等的方向疾驰。
蔻茜发现,国家队不以实力论短长,而以阶级论高低:板球协会主席的女儿理所应当是队长,高种姓女生晋级无忧,而来自泰米尔邦的蔻茜连讲泰米尔语都是过错。
这种窝囊的日子重创了蔻茜的板球梦想,她开始消沉,放任。
另一边,父母唯有贷款卖地才能勉强供起蔻茜的训练费。
此外,一场旱灾就能轻易带走农民所有心血。
村子里农民接连喝药自杀,银行步步紧逼还债,政府还在打消极牌。
资本家与贫困扼住了农民的喉咙。
蔻茜成为了一个希望的象征:农民的孩子能冲破阶级藩篱,站上国际舞台吗?
幸运的是,新来的男教练敢对特权说不。
撕掉特权名单,蔻茜的自信又回来了。
她顺利地进入国家队名单,代表印度出征2018世界杯。
印度电影一贯喜欢“大喜大悲”的对比。
在蔻茜满怀喜悦踏上国际舞台之际,家却没了。
银行把房子搬空了,蔻茜父母只能在一抔黄土边抱头痛哭。
板球、旱灾,掏空了他们所有家底。
贫困布下了天罗地网,但夫妇两偏要要撕开个口子,蔻茜这下成了唯一的希望——赢了,就能有丰厚的奖金。
夺冠过程不必细说,自然是热血沸腾。
最后,蔻茜成为了比赛MVP,获得了银行50万卢布的奖金,滑稽的是,恰恰是银行推平了她的家。
面对镜头,她向全世界发出了叩问:为什么让人吃饱饭的农民反而最受鄙夷?
9亿的农民是被社会遗忘了吗?
讽刺的是,电影似乎提供了一个很美好的结局:蔻茜获得了印度政府数百万卢布的奖励。
但农民问题呢?
电影就此哑言,进入了欢快的片尾曲。
蔻茜的叩问仍在我脑海中回荡,但在电影中却就这样拂去了,有些怅然若失。
当然,电影的缺点很明显。
首先,剪辑不流畅,甚至有断裂感。
画面与音乐有时戛然而止,女主的成长节奏也有些头重脚轻。
其次,导演野心太大了,这个电影的体量其实装不下这么多元素。
性别,贫困,阶级,世纪三大难题同时出现,又选择以轻松、励志电影作为载体,导演显然应付不过来。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深陷沼泽。
这部电影不应止于励志(特别点名一些宣发机构,一直打“励志片”旗号,那也太肤浅了)。
是否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小小的契机结下美丽的种子。
很多人中途都放弃或走向别的支路,能闷着头一直走的人越来越少。
看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闪回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两难境地,被阻拦的时候我有不撞南墙不回头吗?
被误解的时候我有抗争吗?
别人说我不行的时候,我有对自己有过动摇吗?
作为一个看客置身事外,这些都是“升级打怪”的关卡,但身处其中,我可能已经放弃过无数次了。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概念“人生游戏化”,即在非游戏的领域(这里指人生进程)中,采用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机制,使当局者能用以解决问题并增进当局者的贡献力。
板球是一场游戏,人生也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把自己当作参与者,是不是可以更加冷静和坚定。
但是人生又毕竟不是一场游戏,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赢,那岂不是又只是为了一个结果而虚耗人生。
在寇茜回头看的时候,路过的一切感动、挣扎和情谊,才是她最想感谢的部分啊。
寇茜的板球人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她从家庭和兴趣那里汲取力量,强大自己后去给别人力量。
“如果想要什么,嘴上说说是得不到的,得拼命去抢。
”寇茜很完美地践行了这一点。
她像一柄锋利的剑,直指自己的目标。
过刚也易折,她的人生旅程也是不断和解的一生,和母亲、和队友,可能经历时十分痛苦,但这也是路途里的风景。
感谢一路的荆棘和玫瑰,更感谢无论何时都不动摇的自己。
希望我也可以永远做自己的最后一个粉丝。
农村的女孩慢慢走向世界的舞台的故事 父亲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女儿的理想 母亲让女儿看到要成功必须得付出拼死的决心 父母的鼓励给与女孩坚定的意志 反对世俗思想 成功让女儿迈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
虽然和大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带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风俗舞蹈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得一部励志片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激励我前进的电影出来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这是电影的主线女孩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冲破种姓制度,父亲对粮食的热爱,坚守农田。
没有了印度电影的载歌载舞,却多了很多对阶级斗争的映射与讽刺正如电影中教练所说:只有成功者才有发言权。
纵观当今世界局势,又何尝不是呢?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燃、充满泪点、没有尿点的电影。
以为是一个像摔跤爸爸那样倡导男女平权的电影,没想到还有更多内容,比如农业与农民的问题,权利与阶层的问题,最后说的很实在,只有胜者才有权利发声。
观影过程中几度落泪,我倒不觉得母亲蛮不讲理,她只是在她认识范围内做她觉得对女儿好的决定,本质上都是爱。
最后,体育竞技真的就是能够鼓动人心,让人振奋,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永远能够激发热血。
一部关于女性崛起的片子。
在印度女权依旧低下,这部电影打破枷锁,向世俗宣战,与摔跤吧爸爸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的音乐元素是印度电影不可缺少的,这部影片的音乐运用的恰到好处,画面的定格和镜头的运用都非常精妙。
内容上,反应了血淋淋的现实社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带动人们进入电影当中,可谓是一篇佳作。
男女性别对立,农村城市对立,农民和银行家对立,不是一部纯粹的热血体育片
叙事节奏偏弱,很多都用MV来替代。板球比赛的观赏性一般。结尾女主的发言,还算加分。
印度风情的爆米花电影。梦想,亲情,音乐,阶级问题,女性独立,甚至农业振兴,所有热门催泪元素都囊括在其中。不惹人烦,但也很难留下痕迹。
和新中式电影类似,现实题材,非现实主义,但是印度电影要流畅很多,非常职业,像中国和韩国电影的合体。唯一能够拯救失败父母的方法,就是孩子的成功。父亲种地线,和女儿板球线,结合的还行吧
摔跤吧爸爸可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强行励志,好尬好尬
过于直白紧凑没有喘息,戏剧任务单一很像电视剧,甚至还用生硬的剪辑分了三集
“纯粹”到竟然没有印度爱情,从板球开始农民主义,有点没想到,有点好奇被删减的25分钟会不会不是歌舞更不是爱情了,有机会补个全版,想玩板球游戏,switch的当然i mean手动狗头。
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一项游戏,却用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现实。
它不是一个体育竞技励志女性故事,而是一个印度农业国情片。导演和剪接都出色地展现了这一个主题。很让人意外,超乎想象的创意。
影院音响音量很大,每个人物出场的bgm有点脸谱化,很童话式的热血励志故事,最后世界杯比赛和寇西的speech还是有高光的
电影放映结束的那一刻我真实地听见了自己的耳鸣…
咱不敢拍
导演的短板非常明显。所以他只能在高潮部分开始拍MV,而且这个电影想说的太多了,导致没一个部分都没说到位。
周末看了四部剧,新蝙蝠侠,深海,杀手,只有这一部惊艳到我了。纸巾塞满了杯托孔。最近几年好几遍女性向的片子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值得在电影院看。
大概在印度这是打破农村封建传统的故事了。正能量,貌似通过运动改变阶级越来越成为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真的是有点吵。
3还行吧,女性题材励志片,仅电影吹得好,现实却一塌糊涂。
喜欢女主的长相,力量也是一种美,尤其那种不爆破不张扬的力量。
音乐太喧哗。片名叫“印度女孩”,但她依然是因为一个特别好的爸爸才能开启梦想,等她好不容易站到了胜利的台上,她选择了为爸爸的困境,为农民阶级发言。这让励志片都变得沉重苦涩。要足够幸运、足够努力、取得胜利再发言,而发言也不再为“女孩”而是为“阶级”。印度女孩再一次胜利了,但也再一次被消解了。对女人角色的刻画更令人心酸。妈妈,支持也好反对也好痛哭也好,都是为了家。爸爸有对板球的热爱,有对农业的坚持。妈妈的世界,只有家庭。
欣喜地看到巴霍巴利王里的卡塔帕战士。还呈现了阶斗,南印就是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