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之前瞄了一眼别人的评论,所以我知道故事从头至尾充斥着谎言。
如果没有这一开始的信息的话,估计结尾我会恍然大悟,然后会觉得它是一部更有意思的电影。
不过因为知道有谎言,所以从第一分钟我就开始在研究Mark到底哪里在说谎了。
我必须说他是一个非常高招的说谎者。
他的高招在于环环相扣,不断地推陈出新,又伪装得如此精密,让大家忽略他作为说谎者的可能性。
任何想说谎的朋友,不妨学习一下人家都用了那些手法。
1.适时地转移目标。
其实一开始估计Mark也没有想骗那么大,只是想勒索一下公司,结果公司为了调查事件引来了FBI。
他当然知道这FBI一介入,事情就不太好办,所以他掉转方向,让FBI把矛头指向自己公司的高层,并把自己代入合作者的角色。
2.扮无知。
当FBI觉得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可以对ADM开始展开行动的时候,Mark说那我应该还能留在公司吧。
此话一出,FBI的人又开始觉得这个人怎么傻得这么可爱啊,这么傻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坏事呢。
3.扮弱者,博同情。
明明是他自己和FBI说该监听的是他的私人电话线,结果第二天他在公司却大吼大叫说自己家的两条线都被监听了。
如此受伤的模样,搞得公司高层还以为这个同志为了公司的利益连个人隐私都牺牲了,多么好的员工啊。
而且同时又让公司高层意识到连FBI都是不靠谱,不可信的,顿时便觉得Mark才是和公司在一条船上的人。
另一方面,FBI又觉得这个同志为了和他们合作,有可能已经被公司盯上了,还要过着双重身份的生活,真是困难啊。
弱者嘛,总是比较容易被排除在嫌疑犯的范围之外的。
4.说谎就要说到底,对每一个人,连最亲的人都不例外。
当别人分不清你什么时候是说谎,什么时候说的是真话的时候,你就能应对自如了。
可是看到最后,我突然觉得其实Mark也没有很高招。
他中间其实也想推翻一切,让生活回到正常的状态,但旁边总有一些人,比如说FBI,坚持要他继续下去。
当人们认定了一件事情,总希望最后的结果会证明自己所相信的是对的。
而Mark就被逼着一步步地骗下去。
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聪明,你只是需要想好你的下一步,剩下的,有很多俗话说的好:兵来将挡,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或者车到山前必有路。
我还是决定不了Mark到底是绝顶聪明,还是泛泛之辈。
有时候,天才和精神病人之间的界线其实很模糊。
嗯,仔细考虑一下,其实他还是很聪明的,不在于他的说谎技巧,而在于如何将一大班人糊弄得团团转而他却悄无声息地把一千万美元转到自己的账户之下。
原来所有的看得见的,都是为了cover看不见的勾当而已。
如果影片里没有那么多愚蠢的人,这会是一部更好看的电影。
可是愚蠢的人还真多,比如说那个听Mark在叙述事件经过时一副无辜,白痴并还有点类似崇拜模样的律师;那个被Mark要求写一个奇怪的名字连问都不问就写下来的同事;还有那两个自以为正直又很会为Mark设身处地想的FBI探员,等等等等。
不过我又很高兴这一次导演并没有选用一向贯穿美国电影的精明,自大的美国形象,而平民化了许多。
毕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是愚昧的。
Last but not least,不要相信影评。
平均7.2的评分并不能说明这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这是一个食品公司中的谎言者的故事。
老实说预告片相当坏胃口,制作者刻意挑选了几个初级笑料拼凑在一起,透露出低智喜剧片的气质,也把男主Mark装饰得敦厚善良愚蠢可爱。
故事的主线认认真真进行的同时,Mark的心理旁述和幽默搞怪的配乐(真是个奇怪的词组)又一直在提醒着大家,你所见的,都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旁述里面有两个故事,一是北极熊,一是蝴蝶,都关于伪装。
无毒的蝴蝶长出鲜艳的颜色,骗鸟儿自己是有毒性,这个是有的。
北极熊懂得用熊掌遮住黑色的鼻子(真的吗?
),为了在冰雪之中隐藏自己。
不管是捕食者还是猎物,说谎的目的无非为了生存而已。
整件事是从玉米糖浆机器里的病毒开始的。
投放病毒的人很可能就是Mark本人。
公司为了病毒每月损失700万,他编造出一个日本人来索要一千万,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交易。
假若公司相信了他的话,乖乖掏钱,大概也就没有这一百分钟的故事可讲。
问题是公司找来了FBI调查内奸的事,Mark只好继续编下去。
每出现一个新状况,他都有合理可信的新谎言应对,只可惜牵扯到的人越来越多,旧谎言也一一被戳破,即使是高智商的常青藤优等生,也未必圆得住的。
说他说谎成性,并不是真的。
他每一个谎言都有清晰的目的。
比如说编造自己父母早亡被收养长大,是为了博取同情和信任,并且建立道德模范的形象,并不是无目的地强迫性地撒谎。
以上是说剧情。
说片子的节奏慢,太不公平。
故事前进的方式好像玩平台游戏,你必须操纵主角跳上一个泡泡,然后在它破灭之前的瞬间,跳上更高的一个。
Mark不断地编谎话,以保持AMD”操纵价格"的指控继续进行。
每十分钟左右,必定有一个新的谎话出现,并且推翻一些事,在此之前的事实都需要被刷新。
FBI探员和律师问得最多的话是:“你没有什么在瞒着我们了吗?
”--回答永远是“当然!
”
给人意外惊喜的作品。
从开场十分钟看我还以为是索德伯格又一部实验作品,打算去对门看克隆人了,结果剧情一波波荡漾起来,一路笑一路赞叹,总是隐约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却永远比我想得更癫狂,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马特达蒙一向给人种心事重重的感觉,演这个忽而天才忽而天真的主角,效果一流,向影帝出发吧小马!
PS:片中有很多配角很赞,特别是那个“天啊你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的律师,“天啊你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这个表情居然能做出那么多层次。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该影片中对话比较密集,第一遍看时还以为是讲一位憨厚老实人如何帮助FBI 揭露行业黑幕的片子。
但第二遍看时就觉得索德伯格特不厚道的将一大骗子拍的太低调、太隐晦了,以至于觉得这个骗子有时还挺可爱、有时还挺可怜,直到最后那些冰冷的事实来证明其无耻贪婪的内心,其实现实中的骗子之于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要不他们怎么会每次都会把我们骗得一愣一愣的呢
虽然在《谍影重重》前的 《天才雷普利》和 那部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忘了名字就喜欢上 马特 达蒙这家伙了。
记得有本杂志说,在好莱坞里达蒙是最最值得投资的男演员,典型的低投入高回报。
其实马特自己也会挑编本吧,怎么说能自己编剧本的人不会对剧本看都不看就乱接。
回到本片,达蒙同学的中年打扮还是嫩了点,但还是成功把自己的老婆,BOSS,FBI和无关的律师,自己的朋友等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大大的开了一个玩笑。
至于老达蒙在无时不刻的念叨我则理解为IQ高的人在下意识的自言自语,的确,象老马特的那颗天才的大脑不能随时说停就停,得不停的转,不停为自己的钱做安排。
当然,老马特还是棋差一着,过于简单的算计自己的BOSS和FBI了,这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吧。
除了老马特,倒是很欣赏他老婆,由头到尾的都站在后面支持他,从来就没怀疑生活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谎言上面的。
最后马特从监狱出来时,的确是象中年的大叔了,而他老婆依旧没放弃他,两人相拥在一起的确有那么一点点打动了我。
再罗嗦几句,美国人总是喜欢拿FBI开玩笑,从科恩兄弟的《阅后即焚》到此片的里的FBI总是有些呆头呆脑,虽然有那么一二个聪明的人会在事中提出疑问,为什么老马特会不民惜冒这么大的风险来检举他的上司,完全信任老马特的特工表情严肃的拿出他用来忽悠他们的全家福相片一脸正经的说;因为这张相片无时不刻的提醒我们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心怀正义的人。
这和科恩兄弟在《阅后即焚》里结尾差不多,FBI上司问下面的人,我们从这件事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下级摇摇头,什么也没有。
一直很喜欢这种冷幽默,英式的喜剧,不用太露骨,点到即止,台词可以回味很久。
话说现在越来越难静下心来看电影了,电影院上演的都是爆米花电影,在家里花一二个小时找电影,再找线上资源,运气好的话,看一部好电影花的时间精力不下于干一天的活。
当然,如果让我选择的话,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谁让我们都是这么难满足,一如那中年刚发福的马特般。
我们常常相信骗子都是那些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芒的,满嘴涂满蜂蜜的家伙们,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他们也许长相憨厚,喜欢眯起眼睛尴尬的笑着,有一些难以忽视的小动作总是有点坐立不安也许是自卑作祟,他们似乎总是让你觉得欠着他点什么,他是如此的谦卑,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即使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理由。
真正的骗子也许已经无法把现实与他所营造的世界分开,如果他不将自己催眠又如何催眠这个世界?
所有的谎言都是身心不协调的结果,那就制造一个世界好了,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是正义、善良甚至胆怯的,在这个世界里,一切行为都变得情有可原。
一开始大概只是些小伎俩,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度,那就谎称自己是个孤儿吧,人们大概都会同情那些被收养的孤儿吧。
实验总是不成功,找不出任何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有个讨厌的日本竞争者在投毒吧,等等,他为什么要投毒呢,也许是为了钱,在这个逻辑的世界里,我必须按他的思路做下去,是的,他不但指示人在我的实验里投毒,而且还勒索,我必须按他的威胁告知公司高层,——同时我的户头也会得到那笔不菲的金钱。
FBI被涉及进来了,我的表情该是如何呢?
不,为了公司着想,不应该将FBI牵涉进来,他们常常会做比需要的更多的事情,比如知道更多公司的秘密,我的脸上该是怎样的表情。
惊愕、愤怒,对那些人做了傻事的无语。
是的,只要稍微推动一下,那个特工真的监听了我的业务和家庭电话了。
他们确实在无法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干了傻事。
而我,我只是一个,有点一根筋的,从小缺少父母之爱被一个有钱人收养的,老实人。
我为FBI收集定价的情报,我尽心尽力,我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平衡在两种角色之间,我是一个正直的为政府工作的人,我做这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除他们错误的做法,而我,我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会得到公司的谅解,当一切过去,我会留在公司,因为他们需要我,并且我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位置。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大家都相信我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也是这样的。
我不是一个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的人,我只是个昏了头的傻子。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这样。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该如何平衡和认识自己?
天知道马克·惠特克(马特·达蒙 饰)是怎么想的。
作为农作物产品巨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的高层管理人员,事业蒸蒸日上、享受高薪的他竟突然变成了告密者。
1992年11月的一个晚上,惠特克向FBI透露ADM公司一直在与其他竞争对手密谋固定食品添加剂赖氨酸的价格,而他自己正是这个企业联合定价计划的参与者之一。
也许惠特克认为自己是正直的,同时他也天真的幻想,如果ADM公司的高层入狱,他就会是未来的总裁人选。
在经过2年多的调查取证以后,FBI终于可以起诉了。
可是接下来的事让人无法理解,ADM公司的辩护律师发现惠特克贪污公款数目巨大。
面对质询惠特克开始变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被披露的贪污数额变得越来越大。
惠特克对很多事件都无法自圆其说,而且越来越荒谬、不可理喻。
最终他被判入狱9年,尽管他出狱后仍然做了另一家公司的CEO,但是并没有被授予总裁的权力。
同时似乎他贪污的数额比之前确认的还要大。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黑色喜剧片《告密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惠特克由马特·达蒙饰演,这个过去的肌肉男,摇身一变成了身穿西装、戴着眼睛的中年成功人士,而且也绝对的神似。
这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他的演技。
影片同时表现了对于该事件的两种态度:惠特克是正直的;惠特克是个患有妄想症的贪污犯。
该事件本身就错综复杂,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无法分辨真相。
于是就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人们自己去评判。
黑色冷幽默风格,内核沉重的喜剧片。
导演弱化了类型片中常见元素,如细致阴险的策划、紧张刺激的取证、明暗交错的心理、惊心动魄的追捕等。
马克并非一个立体的存在,他似乎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总是那么憨厚无辜的样子(跟瑞普利很像),即使谎言被揭穿,即使坐牢,也会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
马克的出场在很多时候引发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或明显的荒唐怪诞。
增重30斤的马特达蒙依然有型。
买这张碟要推算到许久以前。
谁知道呢。
或许是在他被拍完以前我就已经买到手了。
你可以去问《时代》杂志的阿罗森克里特。
他可以证明!
什么?
你打过电话给索德伯格了?
好。
好,可你去问克里特。
他真的可以证明!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配乐让我回到了ocean's1x系列。
很跳跃,但是很贴切。
这样一个剧本,可以拍成很严肃的题材。
可我看到的却是荒诞化的一出精彩的好戏。
导演对于影片的驾驭能力十分卓越,使得整部片子的风格化让我着迷。
damon的表演也无可挑剔。
记得从前看过一部叫做《曾经安静的男人》的片子。
故事题材差异很大,可人物形象却让我觉得相似。
那也是部装饰性十足的片子,可比起这一部。
显然有些逊色。
这部片子荒诞化的风格把整个世界变成一出闹剧。
毁灭生活的所有重点都不再是重点。
导演成功的让我把对于这个男人的认识从一开始的古板,变成懦弱,变成脑炎,变成骗子,变成精神病患者,变成伟人,变成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真切的普通人。
这种体验很难得。
整个影片的视听语言也十分典范,基本无可挑剔。
特点不在于拍法,而在于方式。
2010.04.27改剧本于漠居
打一开始我就知道他是个骗子,只是想自己脱身而已,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不可收拾,看到后面觉得结局真是莫名其妙啊。。。
果然还是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潜规则
让我想起了爱情大话王……
看完此片得出结论:闷骚之人相当跌镜
有没有哪个聪明人可以骗尽所有人?答案是:有。好玩的电影,很黑色很讽刺~
爆料强迫症
我真心觉得这部电影一般人看不明白
很诙谐的配乐
我羞愧的说我没有跟上这个电影的节奏
很搞很逗哇,配乐很不错
好无聊
Matt Damon自毁形象,真是太会演了
it tell me never lie to the people who trust you
Matt增肥出演,但是剧情本身一般
戏虐的手法描述了一场商业罪案和牵扯之中的芸芸众生,是一部需要耐力看完的片子,戴蒙的表演另人叫绝
为什么一个窃听案要拍成喜剧,并且也不有趣
3+ 看着很舒服,可是看到最后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
浪费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如果不是非常有趣的格调,我肯定没法看完,因为我对商业一窍不通,本片配乐非常好……btw
一圈套一圈的。。。。。。。。。。
我第那个妈来比悬疑片还费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