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角

Triangle of Sadness,无限悲情,疯狂富作用(台),上流落水狗(港),悲痛三角,悲伤三角,悲哀三角,Sans filtre(法)

主演: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伍迪·哈里森,扎特科·巴瑞克,汉娜·奥尔登堡,多莉·德莱昂,卡罗琳娜·金宁,松妮·梅勒斯,奥利弗·福德·戴维斯,薇琪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希腊,美国,丹麦,瑞士,墨西哥语言:英语,瑞典语,德语,法语,希腊语,他加禄语年份:2022

《悲情三角》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悲情三角 剧照 NO.2悲情三角 剧照 NO.3悲情三角 剧照 NO.4悲情三角 剧照 NO.5悲情三角 剧照 NO.6悲情三角 剧照 NO.13悲情三角 剧照 NO.14悲情三角 剧照 NO.15悲情三角 剧照 NO.16悲情三角 剧照 NO.17悲情三角 剧照 NO.18悲情三角 剧照 NO.19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悲情三角》剧情介绍

悲情三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情侣。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绿洲复仇死循环鲨鱼湖泊苏梅之歌黑色星期一第一季恐惧之地离婚恋冲击轰雷岩偶像星愿超级幼儿园明星助理恋爱角色请指定第三颗星重装上阵心跳漏一拍第三季我有一个朋友12回合2:重装上阵混沌之龙:赤龙战役作恶者玩具枪巅峰人生婚姻密码终极人鱼岛鬼话连篇家族纽带第二季青鬼2我才不会把女儿交给YouTuber!兄弟们上树下有片红房子重案组女警第三季

《悲情三角》长篇影评

 1 ) 从时尚品牌的臭脸到母系社会下的独裁

太厉害了,说的装逼点就是对社会的解构,说实在点就是告诉你社会的荒谬,属于延续了前作《方形》的主题,但比《方形》更加平易近人、更加细致。

想法可谓是一针见血,并且严肃但不沉重,看完会让人会心一笑。

影片是经典的三幕剧,第一幕比较短,开场就用H&M和巴黎世家广告拍摄的区别来揭示上层阶级对底层阶级的臭脸和不屑一顾。

随后是模特carl和网红yaya这一对情侣在餐厅就餐时的付账问题,carl觉得自己付的已经够多了,yaya应该付一次款,而yaya身为网红很有钱,而且也认同现代两性关系应该基于平等,但在付账单这件事上,她却希望尊重传统,有人可能会觉得冒犯,但其实就是这么荒谬,而这个父权社会下的付款老梗,与接下来第三幕的母系社会成了一种巧妙的互应。

第二幕开始,carl和yaya获得模特公司的赞助,参加了一次免费的游轮旅行。

导演和他的制作团队,借着游轮这个舞台,狠狠的秀了一把调度和剪辑。

而这充满权贵的高级游轮,却是个社会阶级极度分化的缩影。

富人们在甲板上晒太阳,享受旅行,享有特权,他们的一切要求都会被满足。

而游走于游轮的是一些白领员工,全都属于白人,他们对上层阶级展现出奴仆般的温顺,转头却对底层员工帝王般的指使,象征着现代社会的中产阶级。

而与东亚人和菲律宾人组成的劳工则住在船底,任劳任怨的干着苦活重活,象征着底层阶级。

而这些富人都各有各的奇葩,患有妄想症的老年夫妇;说自己维护着民主的军火商夫妇;带着情妇和妻子一起旅行的俄罗斯大亨,他过着纸醉金迷、及时行乐的生活,因为买肥料发家,所以见人就说自己买屎;还有一位来自德国的老妇人,她只会重复说一句话:“在云里”,可能是导演想借此表示上层阶级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生活在云里。

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富人则告诉你,上层阶级并非你想的那么崇高。

这些稀奇古怪的人在游轮上上演了一幕幕独角戏,每一幕都代表着这个社会的荒唐可笑。

yaya在游轮上穿梭,用她那夸张的滤镜进行拍照,点出了影片的法文译名,翻译过来就是“无滤镜”,隐晦表达了导演内心的想法:不要滤镜,不要伪装,撕毁这层虚伪的面具。

而一场carl检举清洁工的戏,很明显的揭露了游艇上的权力关系;在游轮上经常光着上身的carl去检举一个没穿衣服的清洁工,除了讽刺之外,还呈现了carl此刻的自卑和紧张感,他极其需要在底层员工那里获得优越感,那他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和紧张呢?

因为在这个富豪们做主的游轮上,他的外貌优势不被重视,因此他极度的担忧自己的女朋友会被其他人所占有。

在这座处处是有钱大亨的游轮上,他只能孬孬的看着女友去试图攀附这些有钱人。

而最荒唐的是,在这游艇上的种种荒唐,在我们现实社会,则被认为是相当正常的。

直到一场极度疯狂的晚宴过后,客人们离去了,清洁工们入场,精准本分的清理这些有钱人所制造的垃圾(就像现实世界一样),游艇上的这一幕荒谬喜剧被升华了起来,而这一幕惊鸿一瞥的阿比盖尔也成为了下一幕的主要角色。

在我认为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个酸酸笑笑的讽刺喜剧时,来了个惊天大反转,游艇遭到海盗袭击,几位主角来到了一座荒岛上,第三幕就此开始。

刚开始他们还保持着原本的阶级关系,但当他们认清很难等到救援时,荒岛上就有了这样一出精彩的阶级反转。

原本是底层清洁工的阿比盖尔,因为有着获取食物的能力,成为了大家的船长;几个原本的上层阶级,为了活命,听命成为了阿比盖尔的下属,而原本担心女友出卖色相的男模carl,此时此刻处在这个母系社会下,也义无反顾的出卖了自己的身体。

carl的颜值确实有它的价值,但在这个母权社会下,也只是成了上层阶级的消费品。

后来他们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诞生出了自己的体系:属于上位者的阿比盖尔,给阿比盖尔献媚的白领中产和一些蓝领苦工。

直到阿比盖尔和yaya走到荒岛深处,发现了这压根不是一座荒岛,而只是无所不在的资本世界的一环。

但就在yaya期待着众人即将要回到旧的秩序时,阿比盖尔在yaya身后举起了石头……奥斯特伦德无论在剧作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极具原创性,岛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写实、那么精明,比任何荒岛故事都要来的真实而精彩;导演看的很透彻,影片最后的落点来到了资源的分配上,拥有资源的就是身处最高位者,人的不平等源于资源的不平等,而资源都在一人手上,世界将被独裁统治。

因此这部片不太像是对打压者的愤世嫉俗,更像是对人性悲哀的刻画。

影片中有一段商业大亨和社会主义者船长的精彩对话,大亨说到:“共产主义只有在天堂这种不需要它的地方才可能实现。

”其实仔细想想,共产主义不就是人们想人为创造的一种天堂吗,但这种天堂,人类怕是无法实现。

 2 ) 大便生意,阴阳怪气

《Triangle of Sadness》可以把眉间的悲情三角收一收吗?

Part 1:拍拖高端奢牌偏爱臭脸,俗物请勿靠近;低端平价更贴地气,富豪无人在意;模特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往后求生的强有力武器。

恋爱中的政治关系,全凭买单速度抢夺权利;庸俗的金钱题议,引爆男女平等角色对立。

美好的晚餐结束,在电梯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女权男独角戏。

Part 2:拍照 用大直升机空投巧克力酱,用马列主义迎接狂风吼叫。

豪华游艇的封闭空间,死亡游轮的宛宛类卿,虚伪的富人极力保持优雅,料想施加一点骇浪惊涛,满腔污秽顷刻间喷发,栽进呕吐物中苦苦挣扎;无名的船员一致头戴耳机,专心致志铺开擦地毛巾,动感旋律齐刷刷清洗,发生了什么我不关心。

顶层手握大权掰扯形态意识,高层只懂享乐摆拍吃鱼子,中层奴性根植反应慢得要死,底层人员啥也不懂那就浅浅洗个地毯看撕逼yyds。

最后的最后,庆祝暴风骤雨没把船只弄死,突然自己生产的手榴弹爆炸,滑稽荒谬的社会该死还得死。

Part 3:拍头有钱又怎样,还不得求洗厕所的大妈捕鱼投喂成为自己这“荒岛”的唯一依靠;可是有颜值就不一样,母系社会还是需要漂亮下体抚慰填满自己空虚又空洞的湿滑通道。

多虚伪,多可笑,所谓无可救药,不过自己吓自己的人为景造。

小帅哥狂奔上山,不一定是为了把女友救到,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救命之稻竟是如此重要。

我喜欢这部电影,大便生意,阴阳怪气。

 3 ) “政治正确”与NOT equal

笔者很喜欢过度解读,比如看到电影里某个镜头里出现的一行字,我会将其解读的非常有深意,尽管那可能只是鲁迅先生所谓的“一棵是枣树,另一个还是枣树”,你说这里面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吗?

如果是作为阅读理解,那肯定是没有的,然而作为文学本身,还是颇有意味的。

所以话题就从那场走秀的大屏幕上的“everyone is equal”说起。

很多人很多影评已经剖析了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中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男女性别对立,种族,以及隔离文明社会后的原始生活。

我的看法是这部电影的立意就是大屏幕上的这句话,或者是相反都可以,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点点布努埃尔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以及《自由的幻影》中所带有的那种反讽,或者说是真实。

怎么说呢,意思就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可以认作是反讽,而抽离大银幕,当我们把目光投回现实世界中时,你会发现这反讽恰恰是现实。

也就是说立意是everyone is equal,而实际上讲的可能是everyone is NOT equal。

那么前者,是政治正确,而后者是现实。

影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群裸露上身的英俊男模接受采访,然后面试。

此时屏幕上的字还没有出现,但是这个时候体现not equal的事情已经出现了,那就是针对不同品牌的不同表情,有的高高在上,冷酷不屑一顾;有的笑容满面,充满亲和力。

但人都是那个人,所以人的价值是谁赋予的?

是品牌赋予的。

在这个桥段里,人成了物,即模特只是工具;而物成了人,即品牌才有个性。

后面三部分就是按照电影所打出的三个小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这对情侣,餐厅戏。

小两口关于付款问题产生了一些观点上的碰撞。

此观点非常常见,常见于各个相亲网站的讨论区,一般包括有男生说我倒不是在乎钱,但是每次都是我付钱,感情是相互的又不是单方面的。

女生说连买个奶茶都要AA,这男生太小气了。

你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两种说法都有人不同意,也都有人同意。

男生的立意在于影片中男主角所说,钱不重要,我想要的是equal,女生表达的意思就是尽管现在我赚钱要更多,但是我要生孩子,也就是说你现在连钱都不愿意出,说明你忽略了这个最大的不equal。

你看性别对立就来了。

可能完全equal吗?

我不下结论,影片也不下结论。

但是最终两人回到旅店的对话,多少还是让人释怀一些,就是有这个相互喜欢,貌似这不算一个问题,不影响继续相处。

而放大到两个群体,这便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当你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你会将你自己投射到你所处的那个群体之中,而寻获共情,什么意思,就是你不是你,你是概念的你。

男女性别对立来自于男权社会和女权力量的碰撞,在结账这个问题上,如果讨论概念,是讨论不出来的。

因为本身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而你很难从概念上去把这种差异拉齐,没法拉齐,因为它是现实。

但概念上的平等又不得不被提出来,而概念上的权利,就是政治正确。

这一段落很精彩,我们留个尾巴在这里,这一段落里男生要求equal。

来到第二段,游艇。

男女主怎么上的这艘满载富豪的游艇呢?

是因为女生的名气。

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落留下的尾巴,如果要equal,男生是不是得付自己那份?

有提吗?

没提。

而看电影我们可以适当的看一些镜头语言,就是说镜头其实在引导我们。

在第一段落的对话中,给到的都是两人的独立特写或近景镜头,也就是说从观众角度来看,男女主面对的不是对方,而是观众。

剧情告诉你是他们在对话,但观感告诉你,他们其实都在和你对话。

然后带入到你自己的性别,有些话是不是让你有些上头。

你再想想如果拉中景,把两人都纳入其中,是不是冲突带到观众这里的力度就没有那么强。

当然这个可能只是我的主观感受,姑且一说。

第二段同样精彩,说实话我笑翻了好几次。

这艘游艇上巧妙的设置了阶级。

乘客,都是白人,包括船长,服务人员,都是白人;清洁工是黄种人;最后出现的海盗是黑人。

这时候那个第三段落的黑人小哥还没出现,先别杠我。

有没有意思,上一部这么安排的电影是不是有点想不起来了。

所以我这个时候就觉得导演政治正确这个梗玩的不错。

你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很顺利成章的就看下来了。

有没有感觉到不对?

好像没太感觉到。

你说这种情形是不是某种现实,但你说这种现实它是不是合理的?

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而服务员们那波money money money也着实让我仿佛看到了掌声雷动的传销现场。

所以你看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

男主因为一句招呼就让一个男性船员被解雇了,而女主跟IT富豪跳舞,男主也没说啥。

因为什么?

因为权力关系。

男主对船员有权力,而对于富豪无权力。

所以你看,equal吗?

还有,船长和化肥大王喝醉了酒,疯癫的大谈主义。

这里注意,一定得是喝醉了,不喝醉,还是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不能对立的谈主义。

而那些宾客呢,因为晕船或者是什么其他原因,开始不停呕吐,搞的一团糟,说实话这里我是笑出了声的。

真是精彩。

没有什么比生理反应更能去伪装了。

这时候呢,船长和化肥大王在谈主义,领班和大副努力维持秩序,清洁工则出场打扫残局。

看懂了吗?

上中下都在干什么,对吧,不细说了,细说了怕发不出来。

这就是体面的虚伪性,酒精之下,晕船之下,统统现原形。

所谓的对话,也都是自我表达,对话不构成任何沟通,人与人不会构成相互理解。

唯一可以相互理解的就是暴力,也就是,军工大佬夫妇,最终死于自己的手雷之下。

第三个段落是小岛。

有很多解读用了“母系社会”这个词。

我不完全反对。

但是我们看有一点奇怪的在哪儿。

就是我们的女族长,要负责养活整个“部落”,而这群人全部都没有任何自力更生的想法。

你看奇怪不奇怪。

真正的权力是什么?

是你替我劳动,而我掌握资源分配。

这个奇怪的点就在于,我们的女族长其实是继续扮演了服务者的角色,只不过这次,“部落成员”们要表示形式上的尊重。

这个权力,不够彻底,不过呢,基本符合母系社会的特点,因为母系社会就是女性能够获得更多食物。

更有趣的是,人的立场变化。

不得不说我们的女族长在权谋方面有两下子。

首先是利用食物孤立女领班,让大家形成共识,要听我的才有饭吃。

然后,团结同性,住在船里。

用利益交换收留了两个有钱人。

说实话化肥大王有一个段落也蛮有趣,就是他的大夫人的尸体漂流上岸,他一边悲痛,一边收拾了尸体上的金银首饰。

然后,女主站队声讨了男主偷吃饼干,但马上,女族长利用食物做文章要和男主共浴爱河,女主的立场马上发生了变化。

利用食物获取权力,利用权力掌握资源分配,利用资源分配掌握性。

节奏非常好,权谋高手。

但结果其实挺无聊的。

因为从女性视角来看的话呢,食物和男人的现象都是一样的,就是异物进入身体。

这时候大家在干什么呢?

大家在吹口哨看戏,这你敢信?

在一个荒岛上,每天几个人分一条鱼,然后大家竟然有闲心吹口哨看戏,而不琢磨怎么自己去抓鱼,推翻女族长统治。

所以你说他们到底是甘于服从呢,还是本来就知道自己早晚能重建原始身份呢?

我猜不透,也可能是剧本考虑的不那么完善吧。

因为在诸如《蝇王》此类著作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权力斗争是永恒的,而掌握权力不只是要掌握食物,更多的是要掌握暴力手段。

但你看,在一个荒岛上,一群文明人非常和谐的达成了默契,你说这岛它仅仅是母系社会吗?

这不是半个乌托邦吗?

而影片最后,当女族长要和女主谈谈,偶然间发现这个岛其实是个度假地之后。

女主背对着我们,说等回去,也许你可以做我的助理。

所以你看,上流社会的优越感,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它不会轻易回归现实,在这个时候说这个话,只会死的更挺。

只在这个时候,当女族长搬起石头的时候,野蛮的一面终于出现。

它击碎的是文明吗?

不是,它代表的是权力的维持。

而这之后的镜头里,作为从始至终被工具化的男主,跑了起来,他终于意识到,需要主动行动,去改变一些事情。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非“政治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法,这恰恰是对现实的最大程度复原,也是反讽。

仔细看一下世界的构成,难道不明显吗?

而T台大屏幕上闪烁的“everyone is equal”,就不得不更令人拍手叫绝了。

所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试图用荒诞戏谑的方式讲出一些事情。

讲的好不好呢,不能说特别完美。

但是整个调性我非常喜欢。

题外话,本片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今年因病不幸去世,此作为她的遗作,令人叹息。

一点浅见,写于2022年12月15日夜。

巴斯特德

 4 ) 戳穿纸老虎。

看完导演评论,我发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拍了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这部影片有多重要的意义?

不是说同类的影片在近五十年中很难找到,而是说他一部影片就直接封神。

豆瓣评分不够高,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他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就是通过把资本主义拉下马,他把整个人类也拉下马。

他把人类这个纸老虎彻底戳穿了。

豪华游轮的船长嘛,一天到晚看不到影子,在房间里唱着国际歌。

最后去见马克思了。

卖军火的夫妇两,后来死在了军火手上(造业的人)。

带两个老婆上船的肥料之王,老婆都死了,还要从脖子上取下项链。

刷厕所的菲佣变成了丛林女王。

 5 ) 排泄物和A片通常让人放弃思考

非常投机的三段式合成电影,三部分风格差别极大。

开头和第一部分就像短视频里的观念短剧,人物行为和对白都在机械的进行观念表达。

好在这部分短,只是作为开场引入了男女主角,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阶层和关系中。

第二部分游艇是电影最精彩的段落。

这部分不仅继续表现男女主角生活和关系中的症结,而且还把游艇上其它观念化的、机械的、奇观化的人物、关系以及运动融合在封闭的空间场域中。

这部分不仅是在表现群像,多样人物和关系在游艇发生关联,逐渐融合,最终和游艇本身正经历的增熵运动达成了统一。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依附于游艇的运动影像把特定的身份、关系、阶层置换为了本质、偶然化的自然现象,并在最高潮的晚宴部分形成了不断闪现、晶化的错乱时刻。

如同两位“船长”不断冒出的观念和话语使整体发生的增熵运动进入新的情境,设定所预设的意识形态、阶层、观念壁垒都被同样的呕吐、摇晃、眩晕等运动无能的症状所打破。

“In den wolken”反倒成为了产生效力的新语言,在错乱时刻不停反映出新的情境。

第二部分的结束也像所有增熵运动的局部所显示的歇斯底里一样,它不合理、不真实但却是注定会发生的终结方式。

现实里不存在技术化的、高度可控的娱乐节目,它们把预设的症结、观念、意识形态、话语组合,赋予观众特定的情绪和意义。

可以设想一下嫁接在不同背景、身份下同质化的叙事和论调,它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情绪早已成为通俗流行化运动影像的本体特征,它意味着无尽的增值、循环和争论。

长期被这些被拟定叙事所取代的特异的、不可逆的运动只有通过电影中的错乱时刻得以显现。

电影的第二部分把一切预定的关系和观念以错乱时刻取代后,在第三部分回到了文明衍生之前的原始场景,在一开始就展现了以原始生存欲望为驱动的影像现实主义的诞生。

这段和一般意义上荒岛求生式困境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过度关注这类题材中惯用的设定和附加在现实之上的各种标签。

当一个最初级的集权体制被粗糙的搭建时,电影很容易成为千篇一律的命题的表达。

它粗暴、太符合期待,让观众质疑在一切关系被打乱后,电影又会重新回到封闭的情境,向着主体心理的极权机制妥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影也采取了一些对策,不过这也使得第三部分变成了杂糅和带有虚幻质感的A片。

荒岛上的原始欲望经过滚雪球式的积攒、封闭成为了统御一切的集权体制,它和成人影片中未经反思的性欲一样具有人工和虚幻质感。

当岛民开始捕猎一头驴后,欲望主体建立封闭集权体制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但欲力具有惯性和流动的本质,它把第三部分的主要情节呈现的如同性倒错的养成。

这也是电影和现实主义命题剧最大的区别,它以虚假和人工痕迹侵吞了真实的力量。

最讽刺的点莫过于当观众将其作为真实命题剧批判时,创作者已经在这过程中使观众陷入未经反思的“性倒错”状态。

这也是电影最后那组正反打镜头的成因,镜头对准了被暴力锁定的yaya,同时放大了荒岛集权者被欲力渗透的面孔,这是真实和倒错的正反打,对封闭情境的逆向展示。

电影的最后,石头砸死yaya的镜头没有出现,这种镜头本也不该出现在这部电影中。

但有意思的是就连这种未决的结尾恰好也满足了观众对A片欲求不满的期望,让陷入欲望倒错的观众把没有砸下去的“圆满”发泄在了对A片本身的抱怨中,“果然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嘛”。

最后男主角狂奔的镜头就像A片结尾对关键场面的花絮重放,意在提示这些场面的人工伪造性,A片里穿着超短裤和泳衣去深山老林里hiking是不可取的哦。

 6 ) 狗屁女權主義?

解剖電影其實不難的。

第一部分,carl在反復being模特的loop裡掙扎,三年又三年,他毫無天分,除了臉和身材,他只能是一群男性臉譜的拼圖,在巴黎世家和hm的玩笑裡任人魚肉,you see,everybody is some body's toy;而carl的女朋友yaya是時裝秀第一位出場的寵兒,收入是carl的三倍,晚餐卻「約定俗成」的讓carl買了單,誰買單成了兩人矛盾的導火索,carl試圖在兩性之間尋求一個客觀的「公平」,而yaya覺得carl暗示aa是非常不禮貌,甚至粗魯的,導演刻意挑了一個女性地位遠高於男性的行業展開「男女平權」的討論,然而模特行業本就是爭當那枚最漂亮的花瓶,成為富人的玩物,在玩具的立場談人格獨立本身就是笑話。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基於這個立場延伸的蠻荒故事。

一個美國船長和一個俄羅斯富商在喝得爛醉的情況下把船稀里糊塗得弄到了一座荒島,而在這裡,一名女性廁所工建立了女權烏托邦,俄羅斯人自稱King of the shit,而她的職業屬性就是Clean the shit,男人搞砸的女人來收場,前提是他們把屎都喝出來了。

廁所工在島上做的一系列事情無非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而這座母係烏托邦的結局是另一座富人的度假島。

大權在握的廁所工為了包住她的dream land試圖殺死另一名女性,你看,弱肉強食與性別無關,人皆如此。

 7 ) 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无限悲情》

近年斩获戛纳金棕榈的电影,其内核简直一脉相承。

2017年的《方形》、2018年的《小偷家族》、2019年的《寄生虫》包括今年的《悲情三角》,每一部的主题都是对人类阶级之别的冷冽审视。

是枝裕和与奉俊昊悲天悯人的同时,好歹还在作品中夹杂了丝丝人文关怀,起码还能让观众看到底层人民的报团取暖。

《小偷家族》剧照与之对比,出自同一位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之手的《方形》与《悲情三角》,不仅窥不见一丝人性温度,相反,导演以自己强烈的恶趣味,对所有人进行了一场无差别的疯狂嘲弄。

《方形》中文艺女记者所崇拜的绅士,一夜缠绵之后换来的竟是对她的冰冷漠视;精英阶层怒骂臭傻X的莽汉,其实是盗走他们财物的窃贼;不懂艺术的清洁工,用清洁车清扫了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最后那场将知识分子的颜面按在地上疯狂摩擦的高潮晚宴。

五年之后导演加码升级,用一部《悲情三角》再一次撕开了世间男男女女的虚伪面具。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导演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当前的银幕对象进行一番戏谑调侃。

全片分为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有剧情延续。

第一部分,卡尔与亚雅。

三部分中最短的一个环节,卡尔与亚雅是一对男女朋友,两人都是模特。

导演开篇就对时尚行业先行开炮,“巴黎世家”与“H&M”被拉出来做了典型。

模特走秀时,臭着脸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就说明这个品牌是“巴黎世家”,是贵的品牌。

反之,如果模特笑脸相迎,那么就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H&M”,是便宜货。

“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导演的观点不无道理,再结合现实,越是平民品牌,越是满场Sale。

买爱马仕要接受配货,三两行人进个DIOR都要在门口排队等候。

这边嘲讽完时尚业,那边紧随其后主角卡尔与亚雅登场,一场喜闻乐见的男女约会谁付钱的戏码。

账单拿上来,亚雅直接无视,等着卡尔付款。

卡尔生气了,因为之前亚雅答应了这顿她请,这下又好像在装没看见等着他掏腰包。

亚雅面子挂不住,当即发火,卡尔立刻道歉,自己把钱付了。

有趣的地方来了,在公共场合保持理性的卡尔,一到只有两人的地方,没有再顾及旁人,不用再在乎脸面,立刻火力全开对亚雅大发雷霆。

正感叹多么虚伪的男人时,剧情推进,原来亚雅真的是故意不付钱,就等着卡尔付款,因为她要看看卡尔的财力,哪怕她之前答应了这顿她请。

卡尔口口声声说着他要平等,是因为两人身份其实并不平等。

卡尔是模特界的无名之辈,亚雅则是T台上大放异彩的网红名模。

他所摇旗呐喊的“平等”,其实不过是对自己男性颜面的挽尊。

亚雅说着自己擅长控制别人,这个“别人”也就只有社会地位不如他的卡尔,因为到头来她的梦想不过是成为有钱人的花瓶老婆,成为他人的附属。

戳穿恋爱里男女间对待爱情与面包的虚伪,是影片的开胃菜。

第二部分,游艇。

亚雅因为自己的网红身份,被邀请到豪华游轮上为游轮宣传。

每天的任务就是让陪同的卡尔为她拍照上传到INS上为游轮增加曝光量。

网民们看到的网红奢侈生活,不过是资本家安排的一次消费洗脑,导演又一次对网红经济进行了暗戳戳的嘲讽。

嘲讽完亚雅,对卡尔也得“雨露均沾”。

亚雅和船员不过打了个招呼,卡尔就有些吃醋,不好明面上和亚雅发火,更不敢自己去找看上去就十足健壮的船员。

于是就悄摸摸地去找了船员的领导告状,最终惹得船员被直接开除。

如此小人行径,实在让人哑然失笑。

这只是“捎带”嘲讽,接下里的主菜才堪称真正的大型嘲讽现场。

豪华游轮上的妇人,游泳的间歇让服侍她的服务员也下来游泳。

她的理由是大家都是平等的,要让服务员及时行乐,不仅要她面前的服务员来游泳,还要让整个游轮的服务人员都去游泳。

看着如大善人一般,实则不过另一种霸权主义。

她当然可以无所顾忌及时行乐,可服务员又岂能和她一样?

强迫服务员去下水游泳这一件事本身就说明了双方身份的不平等,却又大谈平等,岂非笑话。

除此之外,还有吐槽船帆脏了的夫人,而这艘机动船其实压根没有船帆;被人无视放鸽子恼羞成怒,摊牌自己是非常有钱的大款;做着军火生意,却说自己是为世界维护民主的夫妇······富人们的虚伪嘴脸,被一一呈现在银幕之上。

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算是全片的小高潮。

因为此前服务员全都被派去游泳,所以食物坏了,晚宴上人们上吐下泻。

伴随着海上的惊涛骇浪,人们摇摇晃晃,吐的、拉的,马桶炸开,呕吐物、排泄物喷涌而出······就属那位提出让所有服务员游泳的妇人后果最严重。

你能说,这不是导演的又一恶趣味?

与富豪们的狼狈不堪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清洁工们有条不紊甚至带着耳机闲适地收拾残局。

别以为导演能放过清洁工,上文提到,本片乃导演的无差别嘲讽,纵是底层人民也绝不放过。

第三部分,岛屿,便是对底层人的人性审判。

故事框架与黄渤的《一出好戏》有点相似,游轮失事,一行人流落荒岛。

与第二部分一样,在对“主菜”底层人嘲讽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边角料”嘲讽。

比如富豪哀悼亡妻的同时,还不忘摘掉她身上的珠宝;比如卡尔明明偷吃了饼干,却不敢承认;比如亚雅让男友去用肉体为他们换取食物;比如前一秒还为了杀驴而不忍哭泣的人,镜头一切,香槟都开起来了,我是超级猎驴人!

比如唯一在荒岛遇见生人的人却是个中风患者压根开不了口······总而言之一句话,鲁本无时无刻都不忘自己的嘲讽大业。

至于对底层的嘲讽,其实有点阴晦。

这行流落荒岛的人,只有那个清洁工会生火、会抓鱼、有生存手段,其他人都要靠着她才能活下去。

于是她成为了这里唯一掌握话语权的人,所有人都以她马首是瞻。

亚雅甚至夸赞其竟能建立起一整个母系社会,让人惊叹。

这是夸奖吧?

嘲讽体现在哪里?

是影片最后亚雅发现这座岛其实是个度假区,有电梯可以通往文明社会,清洁工就拿起石头打算了结她的生命吗?

清洁工举起石头,面部狰狞地一步一步接近亚雅,最后到底砸没砸下去,导演做了开放式的结尾。

对这一结局其实我个人是有点失望的,与整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相比,这样的处理有点归于平淡。

哪怕是个开放式处理,可事实上无论清洁工砸没砸下去,都有些不够味道。

话说回来,我也不认为清洁工不愿割舍权力,能算作是导演对底层人民的嘲讽。

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地方,是导演对“平等”这一概念的摧毁。

一群人之中,但凡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力量,那么他就一定会凌驾于他人之上。

阶级差别始终存在,哪怕不以金钱、美貌为衡量标准,也定会有另一种规则出现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哪里有什么平等,根本没有平等。

言及于此,相比影片《悲情三角》的翻译,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无限悲情》。

 8 ) 鲁本·奥斯特伦德:美是一种货币【译】

作者:Damon Wise / Deadline(2022年5月20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在短短十年间,鲁本·奥斯特伦德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一名新的戛纳电影节大师的地位,并且轻松完成了进阶——2011年的《儿戏》在导演双周单元亮相,2014年的《游客》晋升了一种关注单元——然后就是2017年的讽刺佳作《方形》一举夺得金棕榈奖。

今年,他带着由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和伍迪·哈里森主演的《悲情三角》回归(译者注:鲁本已经凭借本片跻身了双金棕榈得主的行列)。

这位瑞典导演兴高采烈地跟记者分享了一切——甚至包括影片的结局——但他的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故事情节,不如说是关于人,而他最新的主题——时尚界,为他的忧郁思想提供了大量养分。

问:重回戛纳的感觉如何?

再度入围主竞赛会紧张吗?

鲁本:对于回到这里我并不觉得紧张,但在等待入选通知的时候还是挺绷着的,甚至有点心烦。

现在当然已经放松下来了,对于能够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我感到很高兴和欣慰,也非常期待给观众看到这部电影。

这次比较特别的是,自从疫情爆发后,限制终于放宽了不少,所以我期待着在电影节上,我们能够一起回到电影院的氛围中去。

问:能简单介绍一下《悲情三角》吗?

鲁本:首先,我可以告诉你「悲情三角」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的眉毛之间有一道皱纹,它在瑞典语中被称为「麻烦纹」(the trouble wrinkle),意思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就会长出这种皱纹。

但是你只需要打一针肉毒杆菌就可以在15分钟内抚平它。

这是一个来自整容手术的术语——不是整形手术,而是整容手术——我认为这很滑稽。

它就像一个关于表面和美丽的黑暗而滑稽的评论——我们对美丽、外表的迷恋,以及我们往往相信,如果我们能在自身周遭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外壳,我们的内在问题就将随之得到解决。

问:这个故事是关于时尚界的,是吗?

鲁本:是的。

而我之所以选择以时尚界和美容业作为新片的背景,是因为我的妻子,我们俩在2014年左右相识,她是一位时尚摄影师。

认识她的时候,我很想了解关于时尚界的事情——它有一些可怕的方面,同时又很有吸引力。

她告诉了我很多关于男模的事情,例如男模特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业;男模的收入是女模的三分之一或更少,所以这可以说是我们社会的一面镜子,两性的角色对调了。

我的意思是,这是为数不多的男性收入低于女性的职业之一。

因此,以这个为出发点,我对「美是一种货币」的概念产生了兴趣。

问:影片是如何以此为起点发展起来的?

鲁本:故事首先从时尚界开始,然后登上了一艘豪华游艇,最后落脚在一个荒岛——影片基本上就发生在这三个不同的场景。

问:影片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是有一位突出的主角,还是说侧重于群戏?

鲁本:应该说有两位主角。

一位是哈里斯·迪金森,他是英国人,在片中扮演一名男模特。

另一位是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她是南非人,在片中扮演一名女模特。

这对夫妇将是整部影片的焦点。

但在许多方面,它也是一部群戏电影,因为在游艇和岛上,大概有八名演员同场飙戏,我们为每一个人都安排了相当吃重的戏份。

我们有来自菲律宾、德国、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和英国的演员,所以这部影片也是十分国际化的。

问:《方形》曾因150分钟的片长而受到抨击,这部影片的时长如何?

鲁本:这一次其实也差不太多。

但这个故事本身是需要花时间来铺陈的,毕竟我们还有三个主要的场景。

我希望它能像壁画一样,让观众有一种成人版过山车的丰富体验——因为它将会很有趣,但完全是为成年人准备的。

问:意思是说会有成人内容吗?

鲁本:并没有具体地指向。

或许有些内容是挺成人的,我现在还不能说太多,但肯定有些东西不是家长想让孩子看到的。

问:这部电影完全是诞生于疫情时代的一部作品,是吗?

鲁本:没错。

我们是从2020年1月开始筹拍的。

当时疫情刚出现苗头,并且很快蔓延到了欧洲,我的脑海中几乎立即响起了警钟。

于是我们开始抓紧拍摄。

因为封锁政策,我们在三月中止了拍摄,一直等到了秋天。

事实上,我们在六月也拍了一点镜头:我们把伍迪·哈里森请到了瑞典,并且争取在封锁前的窗口期拍完了这一部分。

然后我们飞到了希腊,拍了影片最后的部分,刚好赶在又一次封锁的前一天杀青。

所以说,我们拍摄这部影片时几乎是在和疫情打游击。

问:你们在希腊拍摄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和人群保持距离?

鲁本:是的。

希腊有一些政策——比如说我们没办法都登上同一艘船,诸如此类。

我们有一次做了1160人次的核酸检测,幸运的是,所有人都是阴性,只要有一例阳性,整个拍摄或许就会泡汤,整部电影也无限延期。

尤其我们当时要拍摄在游艇上的戏份,租金可不便宜。

当然,拍摄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整个经验也很棒,因为所有人都配合无间,能够抛开分歧,协作解决问题。

所以,尽管有诸多问题,我们的拍摄还算顺利。

问:整个世界在过去五六年也改变了许多,这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鲁本:当然。

我认为《不要抬头》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即使它试图(刻意)讽刺,它仍然是准确的。

这些事情正在发生!

但显然,我关注的是更小的层面。

我对人类之间的社会互动更感兴趣,当我们产生某种尴尬的时候,或是处理丢脸的恐惧等等情况。

但影片中的某些部分确实是呼应时代的。

比如,在游艇上,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船长,对船上的客人——那些富有的乘客进行报复,刻意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进行晚宴。

所有的乘客不得不在暴风雨来临时吃大餐,而这将会演变成一场混乱。

只有一个人没有晕船,他是一位俄罗斯寡头。

所以,来自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来自俄罗斯的资本家,坐在一起喝酒,开始谈论政治。

我成长于八九十年代,东方和西方阵营不断地将各自的意识形态推向对方,到了现在,突然之间发生了乌克兰这档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这种东方/西方阵营的思维模式。

在许多方面,它是如此的过时,但它确实又发生了。

问:你2014年的作品《游客》被好莱坞翻拍成了《每况愈下》,你和那部电影有关系吗?

鲁本:没有,我放手让他们去拍了。

我很高兴他们想要进行翻拍,而且我认为让他们拍出自己的版本很重要。

我没有任何异议。

你可以将其看作一部戏剧在剧场反复上演——每个人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版本。

而且那部电影里确实有几场不错的戏,我对此倒是有点嫉妒。

问:回过头去看《游客》这部作品,它可以算作是你的突破之作吧?

鲁本:对我来说,《游客》确实是我开始关注男性行为的第一部电影——包括男性形象以及这个时代的男性身份。

然后《方形》也在探索身为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在挣扎什么,外部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的?

可以说,在许多方面,《悲情三角》是这个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它真正在探究身为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

我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灵感。

问:这部电影改变了你对时尚界的观念吗?

鲁本:没有。

我的意思是,从事时尚界的都是很好的、正常的人,他们与其他行业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只要你了解他们,你就不会因为他们对服装的痴迷而感到震惊了。

我不喜欢时尚界的一点是,它试图通过利用我们的不安全感向我们推销服装和产品。

举例来说——影片中也有所表现——如果你关注那些非常奢华的品牌,你会发现他们的模特基本上从来不笑,似乎在看不起消费者。

就像是,他们处于等级制度的顶端,而这些衣服的销售实际上是为了让你在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伪装自己。

所以,如果你为那些服装豪掷千金,你也可以站在等级制度的顶端,看不起其他的人。

反过来,品牌越廉价,他们的模特就越是面带微笑、热情洋溢,就像是,「也许我们都处于这个三角形等级的底部,但我们会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想说的是,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原文链接: https://deadline.com/2022/05/ruben-ostlunds-triangle-of-sadness-cannes-competition-1235019444/

 9 ) 买单、道德自恨,以及生存与颜值

一、约会买单可以入选约会时最尴尬的场景之一。

账单的横亘出现显示了此次约会的成本。

你们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超越性,彼此相处的愉悦感经由边际效应递减,不足以再支撑更多一顿的吃亏。

在心不在焉边聊边玩手机的约会里,没有人想做冤大头。

考虑成本这件事本身当然不够性感和浪漫,女人痛苦的是她无法令对方不计成本,而这会极大地挫伤她的自尊心。

所以当女人说这和钱没关系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对的;而当男人说这和钱没关系,而是关乎公平时,也是对的。

钱说,你们都说和我没关系,我看其实有关系。

所以你们永远也沟通不到一块去。

就像你在酒店里按遍了按钮,也没按到那盏常亮灯的开关。

二、游艇按摩池里的女人对漂亮女服务员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厨师们在甲板下面一边为上流阶级准备着食物一边放着国际歌;痴迷马克思、醉酒缺位的船长,因为道德上的自我仇恨丢弃了职责,带着船上的所有人驶向毁灭。

三、孤岛阶级逆转,没有把生存技能外包出去的人成了最有生存资本的人,而过去的资本主义大佬则谈起了按需分配。

另外,果然颜值才是硬通货。

鲁本·厄斯特隆德是这几年我最关注的导演之一。

洪常秀的尴尬美学是含蓄且克制的,而鲁本的尴尬喜剧风格是狂放不羁、让人想要大笑的。

对多人表情的调度是他的强项。

期待他把尴尬戏剧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10 ) 疯狂的滑稽,年度最佳影片「悲情三角」

今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颁给了《悲情三角》,这是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第二次斩获次殊荣。

继《游客》《方形》之后,该片也是奥斯特伦“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当俄罗斯资本主义者与美国共产主义者,相聚在造价2亿5千万美元的豪华邮轮里,他们会发生什么级别的碰撞?

当邮轮被炸毁,众人流落荒岛,椒盐饼干变成了硬通货,百达翡丽成了烂石子。

富豪从此告别“有钱就是任性”的生活风格,开始习惯“没钱只能认命”的生活方式。

主流外媒评价《悲情三角》,“高明且尖酸地拆解了富人阶层和美色群体”、“把特权丢进了绞肉机”。

电影共分为三幕,我愿称之为惊艳的开头、激荡的中场、急促的收尾。

制衣贩子影片一开头的讽刺力道就相当猛烈,时尚界成为导演第一个炮轰的战场。

巴黎世家与H&M贡献了最好的时尚案例。

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一线时装大牌的模特,为什么总是臭脸迎人。

“笑脸品牌就是那些廉价服装品牌,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看起来高高在上,就要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贵气”。

“就是这种生人勿近的表情,像是在说我是顶级的雅利安人,我沉迷于自己的美貌,对世界上不合我意的事情都没兴趣。

”突然,主持人又cue大家,不是臭脸品牌,现在要试笑脸品牌。

“你们是这个多种族、幸福快乐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都没钱。

再带上友谊、人人平等、幸福人生、以及阻止气候变化的话题标签。

”整齐划一的男模,就这样来回切换着臭脸和笑脸,主持人快速更换着口号,一时巴黎世家、一时H&M。

他们不仅身材称职,表情也满分,个个都是变脸大师。

鲁本·奥斯特伦德也是本片的编剧,以上内涵爆棚、尖酸刻薄的台词,也是他写的,这是他对于时尚界的见解。

在奥斯特伦德的视野中,时尚品牌或高贵、或低廉,不过是善于玩弄消费者心理的制衣贩子。

他们藐视顾客、他们奉承顾客,他们营销成功!

正如奥斯特伦德在采访中总结的那样,“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男模,一个少数存在性别劣势的男性职业。

对于卡尔来说,打工而已。

他的女友亚雅,则是人气鼎盛的网红名模,他只能躲在暗处围观亚雅在T台上的熠熠生辉。

褪去台上的光环,二人平时也会为了饭钱谁出这种小事,吵翻天。

亚雅是故意不付,要考验这个男人;卡尔是觉得你赚的多,应该付,况且你嘴上答应了,这才是平等。

船长晚宴旅游公司通常会这样正向宣传,“不参加一次船长晚宴,邮轮旅行怎会完美?

”第二慕堪称豪华邮轮的反向宣传片,贡献了史上用户体验最差的“船长晚宴”。

让乘客有去无回,反复折磨。

船长看不上那些富豪,故意选择暴风雨的星期四,来举行船长晚宴。

初尝高级料理之后,全体游客陷入了疯狂的上吐下泻,至于船员则忙着收拾他们的排泄物。

只有两个人安然无恙,他们是饲料大王和船长,前者是一名俄罗斯资本主义者,后者是一名美国共产主义者。

二人在极度慌乱中,饮酒论道。

“为发展而发展是癌细胞的意识形态。

”饲料大王反驳。

“我们都要绞死资本家了,他们还会把绳子卖给我们。

卡尔·马克思说的”。

饲料大王反驳。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一样,只供奴隶主享受。

”饲料大王抢答,这是列宁说的!

第二幕的政见之争好比第一幕的品牌之争,他们各有各的手段,有各自的受众,同样强大,制衡着双方,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母系社会荒岛上,母系社会重现。

阿比盖尔,一名东南亚中年妇女,原本负责邮轮上厕所清洁的工作。

生还的几人当中,有富豪、有船务、有美人,就是没有一个能够打鱼生火,而阿比盖尔可以。

她凭着绝对优势,控制着众人的饮食,也握住了他们的小命,她成了“船长”。

在他们以为的荒岛上,钱币、名表都失去了交易功能,这种时候,“美是一种货币”尤为突出。

卡尔的美色达到了最高估值。

卡尔有意卖,女船长有意买,二人一拍即合。

“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

”这是卡尔的真情剖白,女船长很满意,因为直接、真实。

因需要而起的关系,更稳定。

从性别失衡到阶级失衡,再到新秩序的建立,女船长意图长期维持这种新平衡。

电梯的设置,比有人救走他们要精妙100倍。

富人们都不愿意花精力稍微探索一下整个岛屿,他们默契地选择了混吃等死,任由着女船长的粮食分配。

电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新平衡,所谓的荒岛,只是众人的自以为是,明明流落到一个度假村。

女船长在亚雅的背后搬起了石头,卡尔在树林中狂奔,二人怀着相反的意愿。

影片戛然而止,结局急促而有力。

虽然花了三个篇章,150分钟,奥斯特伦德旨在描绘一件事——维持中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被打破后的失衡。

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秩序被建立,又诞生一种新的平衡。

改变的是旧有势力的位置。

男人和女人,奥斯特伦德没有倾向一方;姓资和姓社,奥斯特伦德也没有倾向一方;穷人和富人,奥斯特伦德还是没有倾向一方。

他就是通过他的镜头观察、观察、观察,结论是,没有一个好人。

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优势,向另一方施压。

企图打破旧有平衡,维持一种唯我独尊的新秩序。

他的认识似乎更加符合世界文明史的进程,目前人类尚未探索出完美的治国方案和制度。

他们的优点很明显,同时,缺点更加明显。

洞悉了这一点,可以很笃定地说,《悲情三角》无疑是2022的年度十佳电影,大概率也是年度最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逅」2022.11.25作者:令希丰

推荐关注【影逅】,每天推送影评、剧评

《悲情三角》短评

#ZFF 18th3第二幕船体摇摇欲坠中的体面失序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奇观,但第三幕是每个群体沦落到荒岛都会发生的一些俗套事情,除了男主是常年带着triangle of sadness(不如直译为哭丧脸)的驴,和用大量知识性段落为后文作序以外,也不知道这金棕榈该看点什么

8分钟前
  • Parity
  • 还行

一个有潜力的故事,但需要大刀阔斧地改动。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影并没有对未来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而是反复纠缠于现有的各种问题(which we already know too well). 当唯一的美国男性隐身,当菲律宾移民工人在岛上转身变为新权力的象征,电影其实倒退回了一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这种倒退有意无意地继续鼓励着对有色人种和对女性的恶意。

9分钟前
  • Even
  • 还行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10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12分钟前
  • 日王仔
  • 还行

一场浅尝辄止的旅行,第一,二部分深刻的将拜金主义,高下的阶级差异,主任和仆人的社会现实描述刻骨,第三部分仅仅就拨开了阶级不平等的一层皮,正待要深入加强的时候,就停止了。唯独最后一个场景确实很真实,砸下去了才是真正的黑暗电影,而不是这种半遮半掩的喜剧。马克思大爷果然是高人,等级观念是从人有了附加资产差异之后才出现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光身而来,光身处世,哪有什么富豪平民,哪有什么总统和小贩。

13分钟前
  • W.史密斯
  • 推荐

11.23 第一幕,虎扑男暴打田园女;第二幕,方形后传;第三幕,重生黄渤之我也可以拿金棕榈。观感高开低走,阴阳怪气的讽刺很精准,但是这么浅薄直给,看起来好无聊啊!明明讲的是一回事,看看隔壁《白莲花度假村》剧本怎么写的啊喂!

14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这部让导演二封金棕榈的作品在我看来远非惊喜之作,虽然影片亮点频出,比如军火商被手榴弹炸死,比如富豪搂着亡妻还不忘夺下她的项链,再比男主在清洁工怀里手Y,但说到头导演表现欲太强不会做减法,此类题材的Master是布努埃尔、冯提尔等,导演应该向他们学学。ps:从方形→三角,由此推断导演的下一部作品→梯形

18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还行

我好爱

22分钟前
  • DryHairHeather
  • 力荐

想起黄渤的《一出好戏》,与这部电影相比,那就是一滩屎

27分钟前
  • 沙加之伦
  • 力荐

延續了導演在SQUARE裡面想要'嘲諷'的藝術產業/知識分子/中產虛偽/消費社會… 這部片更加赤裸 直接圍繞[錢]這個核心,肉體與精神都在解構''富人''…(tw譯名''瘋狂富作用'' 雖然通俗 但也滿貼合劇情…)開場Set up 建立起全片基調 + 點明主旨,然後分為三個部分展開,現實小情侶 / 遊輪 / 荒島[度假島]… 雖然確實最終還是沒跳脫出二元對立的框架結構 (只不過換了個'主人'),要傳達的'思想'很淺,近似'新瓶裝舊酒'…至少 技術面的完成度,拿到22年金棕櫚,確實也'無可厚非'…( 雖然莫名覺得前半段有點太浮誇🤦🏻‍♂️)導演在調侃片中人,順便也調侃了銀幕外的觀眾…( e.g. 即使落難荒島 坐在沙灘上吃零食 旁觀坐等別人抓魚的'富人',像極了坐在銀幕前的觀眾…

31分钟前
  • 木柵永樂町
  • 还行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34分钟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论荒诞中规中矩,论主题不知所云,一贯的冷静观察镜头也不见踪影。第二部分Monty Python Meaning of Life用六分钟就讲完了而且精准好几百倍。RIP Charlbi

35分钟前
  • Trillian
  • 较差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38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还行

I sell shit.

40分钟前
  • Jin
  • 推荐

42分钟前
  • 球球滚啊滚🌸
  • 较差

算是相信这位导演只爱看短视频了,除了空洞直白的讽刺批判,除了站在荧幕前讥笑自己的人物,也不过一些既不新潮又不有趣的恶搞手法。

43分钟前
  • Konec
  • 较差

地球上最虚伪的话“人人都是公平的”,在文明社会谈平权喷女权,在原始社会当男宠,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原来依云喷雾真的能喝!

48分钟前
  • CYANIDE
  • 推荐

【“幽默一刻”百科全书】系列 之《近代人类诡谲行为概览》卷一 两性文化、卷二 政治领袖、卷三 母系氏族

49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另一种《芭比》

52分钟前
  • 小水
  • 力荐

第一部分谁请客开始的battle五星,节奏、台词、生活度、深度全都有体现,第二部分可能一些人会觉得比较拖且没什么逻辑,除了没有解决船长为什么这么der以外意外搞笑的喷粪,五星。第三部分确实0星……看过太多类似的桥段了,荒岛求生的每一部分都能猜到,一点创意没有,感觉和前两部分格格不入,你可以前后没有联系,但是不能差这么多,还放在最后,其实就放前两部分应该会更好。5星➕5星➕0星/3=3.3,3.3星吧。

56分钟前
  • 蓝光有益健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