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镜头让我以为主演是加里·奥特曼,据说还真考虑过让他来演。
影片开始于1947年,当时的特朗勃只有42岁,可老白的扮相太老了,看上去怎么也有五六十了。
开场在片场拍摄的那部由Sam Wood执导、Edward G. Robinson主演的黑色电影让我一顿好找,结果发现是影片里杜撰的,妈的,另外路易CK演的那位也并非真实人物。
整部影片没什么戏剧冲突,没看过原著,也不好说改编得如何,最有意思的桥段是特朗勃找来一帮黑名单上的同僚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连同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众配角中的亮点,可惜这段情节只是点到即止。
片中表现“好莱坞十君子”事件以及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风貌很到位,但挖掘主角个性的情节不够,另外感觉其中特朗勃与妻女的矛盾的段落可以去掉,应该再加点表现他的写作才情的桥段,毕竟一个既能写《罗马假日》又能写《斯巴达克斯》,还拿到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人应该不只会坐在浴缸里冥思苦想吧。
虽然老白凭借特朗勃一角拿到奥斯卡提名,但觉得他的表演收得有些过——演出了隐忍和睿智,却没演出锐利。
有一个地方不知道是不是bug:Edward G. Robinson为了帮十君子筹措诉讼费,卖掉了他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幅梵高的画,到特朗勃出狱几年后他们再见面时,这幅画又重新出现在墙上。
除了《特朗勃》以外,其他比较有名的关于好莱坞黑名单的电影有伍迪·艾伦主演的《出头人》(马丁·里特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嫌疑犯》、金·凯瑞主演的《电影人生》。
很多年以前买到过一本特朗勃的好友、同为十君子之一的编剧Ring Lardner Jr.(也曾两夺小金人)写的自传,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找出来读一下。
(芷宁写于2016年4月5日)电影作为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从来都不是和政治无关的,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有着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被害妄想症”,当电影遇到了敏感时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见的有才华影人的历程变得分外坎坷。
美国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据那段特殊时期被迫害、被倾轧者中的一员——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经历改编。
特朗勃本身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传奇特质,符合一部传记类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时代的碾压而充满了沉痛性,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生活得抑郁、悲情而沉重,但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这种抑郁悲情沉重的调子,只是将一些片段和境况顺序呈现了出来,视角趋于收敛,似乎并不愿大开大合地讲述那个阴郁的时代,总体呈现得工整规矩。
这种相对收敛,还表现在对特朗勃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虽然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借助于化妆技术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还原,且在吐字发声方面,科兰斯顿颇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说话方式和语调语气,听一些人物原型的录音,会感到科兰斯顿的模仿还是靠谱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资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辞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伤害后的那股子犀利敏锐,骨子里还残存着文字斗士的精神,而科兰斯顿的表演则更符合一部人物传记片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别在接受采访时的那段呈现,科兰斯顿版的特朗勃对着话筒说出的言语,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隐忍和睿智,这种隐忍和睿智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平静,是该片设定中的“动人处”之一,虽不一定和现实相符。
鉴于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选取了他落入困境并克服困境的那个不短的时间段,故事的主线由他的事业被推崇的巅峰期——和米高梅签了三年的高薪编剧合约开始,继而人生境遇兜转,因政治身份而遭到无情打压,被解约而失业,接着境遇急转直下至官司缠身、被判入狱,出狱后继续面临着被打压的困局,为生计为养家糊口而匿名创作,佳作频出,直至黑名单时代消除……大约因主线不易在每个时间段上进行深挖细耕,于是到影片中后期,其呈现方式偏向于以情感带动剧情发展,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维系的这部分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惩罚和掠夺,在如此被侵害被压迫的境况下,特朗勃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打字机为武器,以个人才华为自己赢得机遇和转机,令该片看上去十分励志。
其中特朗勃找来一帮同为黑名单上的人的朋友,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的桥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感伤——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必须为大量无聊、烂俗的剧本付出心血以换取生存,现实总是这么令人无奈又无助。
关于这部分,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台词,如:“他们需要剧本就像军队需要厕纸。
”再如,“质量最低,数量最多,当你完全不考虑电影中的艺术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
”而这种编剧凑在一起集体攒剧本、改剧本的状况,仿佛是资质不佳影视公司的通病,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分国家。
大约因特朗勃的才华太出众,无法被黑暗掩盖,他匿名写过的剧本《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创作影片《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剧本。
几经波折,当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上的特朗勃难抑激动的心情,但那份激动仅以镜片后面闪烁的泪光来表现,反而令人动容。
片中除却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伦·米伦饰演的那位极端专栏作家海达·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场次数里,米伦将那种病态的偏执表现得入木三分。
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戏,特别是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简直堪称配角中的亮点,将转行做影视的外行大佬们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对付恐吓他们不许采用特朗勃等人做编剧的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反共组织”面前,他们那种驱赶蚊蝇般的霸气,倒也符合他们打拼过来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乐与剧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场景画面也有视觉上的怡人优势,片尾彼时的纪录影像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离世18年后,因《罗马假日》一片而获得的那尊最佳编剧奖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遗孀手里,令人不免唏嘘。
(杂志约稿)
特朗勃并不是很熟悉,不过这压根也不重要。
不过这个影片给我的触动是极大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朗勃是一个民主党人士,特朗勃是个编剧,是个优秀而杰出的好莱坞编剧,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他和他的“好莱坞十人组”支持共产主义同情劳工,不过被国会打入懒人黑名单,即使是在最监狱即使是在最舒服的家里,特朗勃始终在工作着,当然了,电影里面没这么演,但实际上是可以想象到的。
三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剧本,被抓进监狱之前几天时间写出了《罗马假日》,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即使是这样特朗勃还是在工作着。
所以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写成《特朗勃在工作》,现在知道了,特朗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编剧家,特朗勃之所以如此杰出,源于他对于生活家庭的热爱,对于工作的无比狂热,以至于特朗勃总是在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要知道的是,特朗勃在工作着。
李笑来你喜欢特朗勃,因为你们俩是同一类人。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于工作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爱迪生、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秘密就在这里。
最近赵薇的事让我联想到了这部影片。
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执冷战刚刚开始,Trumbo作为一个Communist,在好莱坞一度被认为是苏共的间谍和卖国贼。
作为著名电影编剧,他的名字在好莱坞的黑名单里长达十年,包括美国国会,好莱坞和群众,给出激愤的理由便是我们熟悉的用电影来毒害,颠覆美国。
Trumbo为此遭人冷遇,孤立,泼脏水,辱骂,甚至坐牢。
然而Trumbo并没有被击倒,短暂的牢狱后,他开始匿名写剧本并在黑市交易。
由于他的剧作天赋,他的作品被电影商们一抢而空,就这样在好莱坞拍成了大量的电影,而他的名字还是无法出现在屏幕上。
甚至他的作品拿到了奥斯卡也是由别人来冒领。
他的作品之一就是我们熟知的《罗马假日》。
随着他的作品坊间流传,背后的作者也逐渐成为好莱坞公开的秘密。
接下来,有著名导演,演员主动登门拜访,最终帮助他重新回到银幕,登上了奥斯卡的舞台。
在此十年中,好莱坞黑名单中的人,有些从此淡出电影圈,有些因此丢掉了生命,有些就像Trumbo一样在地下依然创作。
这十年被称为好莱坞最黑暗的十年。
然而最终大家也都明白了,无论他是不是什么苏共的间谍都已经不重要了,也不会通过电影创作颠覆美国,而共产主义是他的信仰,信仰什么在美国是自由的。
他用他的作品让美国人笑声连连,也让美国人之前的愤怒显得怎样的可笑。
下面是在遭受封杀期间,他和他的女儿的对话 “Dad, are you a Communist?” “ I am” “Is it against law?” “It is not” “The lady with the big hat said you were a dangerous radical. Are you?” “Radical, maybe. Dangerous. Only to men who fling cokes. I love our country and it’s a good government. But anything good can be better” “ Am I a communist?” “Well, why don’t we give you the official test?” “Mum makes your favorite lunch. And at school you see someone with no lunch at all. What do you do?” “Share” “Share? well, you don’t tell them to just go get a job?” “No.” “You offer them a loan at six percent” “Dad” “ah, then you just ignore them” “No” “Well well, you little commie”
关于特朗勃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看的比较津津有味,才知道他是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的剧作者。
为什么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原来伟大的米国那时也经过如此的一段。
树立敌人,寻找异己,政治迫害,栽赃定罪。
如果不是特朗勃,而是那个得了肺癌的哥们,有什么机会呢?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其实,不是特朗勃救了自己,只是时间到了,上峰觉得可以解禁了,所以,他才有机会以自己的名字显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样从小在D的教育下,所能得出的结论吧——我不认为结果是特朗勃的争取,特朗勃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肯尼迪夸了斯巴达克斯之后,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否则怎么解释还有那么多抗议和抵制特朗勃的吃瓜群众呢。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在白色恐怖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养家糊口的励志片。
244年前的一个议会大堂里,一个中年男人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并在结尾处抛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金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既“不自由,毋宁死!
”,随后,如雷鸣般的掌声贯彻在大堂的每一处;贯彻在北美的每一寸土地上,贯彻在每个美国人的心中。
不久,一个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至此诞生,它自称的代名词为:自由。
自由似乎是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纵观人类浩瀚的历史,我们都能找到追求自由的影子,在此过程中,无数人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乃至生命。
究竟什么是自由?
凭什么自由可以使人付出一切呢?
若想搞清自由,或许我们应该先认识与自由相对的词语:束缚。
关于束缚,可能每个人对此并不陌生,因为束缚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们,仅从电影中,我们就能简单明了的看清特朗勃受束缚于何处,而这种束缚确是建立在其信仰之上,进一步来讲,特朗勃的信仰自由被束缚剥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束缚是一种对相对(乃各方面)自由的打压,而这种自由的存在也是因一种利害关系而存在的,简而言之,某类自由相对意义上破坏了反对这种自由者的利益,因此这种自由便遭到了不种程度上的打压。
那么这种束缚是否具有一致性呢?
《特朗勃》剧照 举两个例子:一是电影中的美国政府将特朗勃拉入黑名单,并禁止他的任何剧本步入影坛,仅因为他在那个年代信仰gc主义;二是某國zf全面清除氵去车仑工力,并将其任何活动都列入禁止的名单中。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两者束缚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综上所述,自由既是一种个人的、自主的、合乎公共秩序的,却又是一种松散的、毫无逻辑的、非法的存在。
与此同时,关于束缚的应用,也需遵循客观存在而定义。
至此,我想引用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来为自由做最终的解释:“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
”而这种法律正如同束缚那些非同公共秩序的自由的定义一样,应为现代社会相对最为客观的存在。
回归前言与电影,美国即使在强调自由的前提下,却也在冷战期间通过非法的手段对信仰gc主义的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因为这种信仰,数万人因此失去工作,妻离子散,遭受全社会的歧视,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
这明显是与其精神冲突,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特朗勃以永不妥协的精神努力的追逐自由——信仰gc主义的自由。
特朗勃本人 那么这也侧面回答了自由为何会令人们付出一切代价。
时至今日,社会上仍充斥着大大小小不公的束缚与各种违反法律的自由,无论是种族上的、个人权利上的、藏匿在方方面面上的,请守护住那最后一丝理性,再去推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
第一次看片名,差点看成特朗普[囧],后来想了下,现在应该没人给特总统拍传记片吧!
看这个男主的感觉,会让人想起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那个一生都是“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
同样作为政治迫害的对象,鲁迅先生幸好有宋庆龄等人的保护才幸免迫害,特朗勃先生就没那么幸运了,编剧编的好好的被判“污蔑国会罪”。
但是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有才华,在监狱中都能被优待。
然而背负着“黑名单”之名,再有才华也没人干录用,一代大师不得已用各种假名来进行编剧创作,结果还获得了两座小金人。
嗯,是钻石💎怎么样都掩盖不了光芒。
人总还是要有信仰的,要一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斗,特朗勃在女儿的鼓舞下,终于敢以真名创作,不畏强权。
在获得美国电影编剧协会会长之时,他真切缅怀了在这场政治运动中逝去的那些人,那些岁月是不堪回首的,是不值得人怀念的。
人还是要珍惜当下拥有的,坚守自己的信念。
如此,才不会对过往有所后悔。
特朗勃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他最有名的电影作品是《罗马假日》。
上海电影节,坐在影院看《特朗勃》,达尔顿·特朗勃算是好莱坞一个异类,他写过著名的《罗马假日》,然而署名是别人。
因为某些特殊的政治原因,他不被好莱坞承认。
他采用的抗争方法是:写自己的剧本,署别人的名。
只有才华是不能被淹没的。
特朗勃凭借《罗马假日》《勇敢的人》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但都没有去现场领奖,只能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面庆祝——当然,颁奖嘉宾叫出来的名字也不是他。
所以,当他坐在影院看《斯巴达克斯》,制片人、主演柯克·道格拉斯不惧重重压力给特朗勃署了真名,名字倒映在特朗勃的眼镜上,镜片后他的眼泪落下来。
再名利纷争的地方也总会有这样的义气相挺。
“封神之夜”看到李连杰和文章,上台时,李连杰走在第一个,而文章在最后一个,没有穿礼服,帽檐压得低低的。
当年他们曾是《海洋天堂》中的父子,是《白蛇传说》中的师徒。
这一次,文章说: “就是家里有事,我自然应该要回来帮忙”。
郭采洁上午亮相《冲天火》发布会,随即就又去了《爵迹》。
每年参加电影节,这短短的几天,几年之后连起来回看却特别有意思。
比如当年郭采洁出现在郭敬明《小时代1》的发布会上,还算是一个电影新人,如今却要在电影节忙得飞起了。
但,依然要来力挺郭敬明的新电影。
林更新主演了一部听上去像玩笑的电影《快手枪手快枪手》,投资方是万达影业,万达大家都知道了,是王思聪家的产业。
黄渤则在“HB+U”启动仪式上讲起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首映也是选在上海电影节,他和宁浩那时候都是新人。
结果发布会上刘德华来了,为他们吸引到不少的目光。
“HB+U”就是黄渤+你,也是黄渤加油,如今终于有了刘德华当年成绩的他,也要来帮助新导演们了。
周迅也来了。
当年他和黄渤曾一起在歌厅跑场,有次兴奋地把黄渤喊去说她演电影了!
《风月》,周迅先快进,然后给黄渤看她和张国荣跳舞,叼一支玫瑰,跳着跳着眼泪落下来……然后,周迅把机器关了,黄渤不解,“我的戏完了”。
曾经相识于微的相濡以沫,如今当然也要来出一分力。
不过,相信电影节最忙的明星还是范冰冰,我两天就见到她三次,每次都穿着宽大袖子的礼服。
我拍了照片发朋友圈,有人问:“她是和大黑牛有了吗?
”《爵迹》中有她也有李治廷,然而发布会上却独见她,站在陈学冬的身边。
成龙的《绝地逃亡》与她合作,《功夫瑜伽》和李治廷合作。
两部电影一起开发布会,这次李治廷到了,范冰冰不见。
而前两天,范冰冰先单独和成龙开了《绝地逃亡》的发布会……可遥想当年,两人刚刚合作完《一夜惊喜》,采访时完全是秤不离砣的状态,采访一停就窃窃私语,然后笑容就溢满了眼睛。
总有一些一去不返了。
但也好在,什么都会过去。
《特朗勃》最后,是一段达尔顿·特朗勃真实的受访记录。
记者问他:如果有一天拿到那些原本就属于他的奥斯卡奖杯会怎样?
特朗勃并没有表示要供奉起来,或者拿它砸向迫害他的那些人脸上。
他说,在他于黑暗中努力写剧本的无数个日子里,他的家人都在默默支持他。
他的女儿总是会被别人问: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她无法回答。
特朗勃说: “我要把我的奥斯卡奖杯送给她。
”
2018年8月25号观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好莱坞著名的编剧特朗勃在上世纪50—60年代那个苏联冷战时期受到严重敌对和排挤甚至坐牢且没有工作,最后通过10年的努力获得认可的故事!
我们应该做所有人任何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是他出狱后说的第一句话!
当别的编剧都建议放弃,去找别人的工作的时候,他迎头上,用别人的名字去写,得到的钱给别人28分,自己只要2.几次获得奥斯卡奖项最终才是保不住的,时代也在发展,终于10年后,电影上首次出现他的名字,自此,从黑名单除去,重获自由!
十年啊,你想想,你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了多久?
抗争过多久呢?
1、有时候,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家选择是顺应政治,而有时候当人性与政治冲突时,这个时候不同的选择的人就多了。
所以不是艺术本来就为政治服务,根源还是操控政治的人性如何?
2、我有我说话的权利,也有我信仰的权利,这便是自由,自由无外乎哪个党派哪个门派,我行故我在。
3、多少年了,海伦的荧屏形象在我脑海里都是刁蛮的老太太,结果这里的刁蛮反而让我心生厌恶,能把一个人刻画成这样,也是可以封神了。
至于男主,凡人眉宇间的睿智,以及说话时反映的逻辑,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 不管你是谁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总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2020-06-10 with Benben @Kiehl.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以戏说戏本来就略老套,情节到表演也都没什么惊艳之处。挺好看,但是不精彩。
不喜
在好莱坞黑名单事件上,特朗勃太有代表性了,堪称反叛的天才,他的名字在业内无人敢提及的时候,依旧站在老本行的流水线上,窝在浴缸里,摁着打字机,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是可贵的,不止为了自己,更为了同遭此难的人,他证明了好作品是能换来话语权的。
全给老白的演技
神奇的是导演Jay Roach就是阿尔布开克人,毒师粉肯定知道是哪里
天呐,节奏太拖了,而且看起来他过的还不错呢!
表演尚可 故事线乱七八糟
看过
上海电影节第十二场,简单说就是勾心斗角吧。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入围 大时代下芸芸众生之一 理念的执着与坚守 不幸中的幸者
大多数观众看完都会惊叹:原来罗马假日、勇敢的人、斯巴达克斯、出埃及记等等优秀作品背后的编剧竟有这样辛酸而激昂的人生故事。
如果不是看过这电影,还真从没想过那些经典佳片都是出自这么一位特殊剧作家之手。看来搞政治迫害,也不是特定的社会形式才有的行为,嘿嘿。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Are you rushing or are you dragging? A little draggy. But I liked most parts of the movie. Mid-credit real speech was great. And Kirk Douglas quoting "I am Spartacus" in real life is kinda awesome.
好虚伪哦
下次也把自己放在浴缸里面泡一整天,试试看是不是就能写出好东西了。
罗马假日的编剧是个美国共产党
完全没有编剧那个味,感觉是政客个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