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离开后,一切都显得空落落的,我总觉得我们的房子太大了,但是你和我在一起,似乎有种东西能够填满空隙,但现在你离开了。
我花了很长时间接受你的离开,然后我就来找你。
因为有你在,我们才有这么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花瓶里都有新的花朵在盛开,新房子很快就能够居住,家具都焕然一新。
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在收音机里见证了这个世界的一段故事。
儿子种的梨树长得好大,他当初也只是一个小孩子。
我们在一起经历了战争,经历了党派更迭,电走进人们的生活里,人类进入太空、踏上了月球,我们经历了多么丰富漫长,辉煌又可怕的岁月,但我们还活着,还在一起。
温馨又让人难过的故事,明明是无比幸福的生活,但我现在很难受。
像是梦想中的温馨家庭,人的记忆会被美化,但痛苦也会被越来越刻骨铭心。
就像父母离开的模样。
我不记得我父亲年轻时的模样,二十二年后我弟弟三十岁,或许那个时候能够看见。
我是一粒种子,准确来说,是一棵梨树的种子。
我之前生长在一个小花盆里,后来又被移植到了这户人家的院落。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叫雷蒙德的小男孩,也是他主张让我在这个院子里长大。
女主人埃塞尔也没有异议。
只有男主人欧内斯特有点不满,觉得我会挡住光线,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总而言之,我还是在这里落地生根。
在这里,我见证着这户人家的日日夜夜,也经历着时代历史的变革。
雷蒙德逐渐长大,他得到了奖学金,也意味着将被文法学院录取。
女主人很高兴,跟旁边那户人家也炫耀着孩子的成就,男主人又持不同意见,他悄悄地说旁边那户人家的孩子没有上学,女主人反问,“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还不行吗”,男主人便哑了火。
我想笑,但我笑不出来,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我只是一棵梨树。
欧内斯特和埃塞尔老是这样,他们非常相爱,但时常意见不合,从而拌嘴。
就我能听到的来算,还是埃塞尔更胜一筹。
后来有一天,雷蒙德被警探运送回家。
他闯进了高尔夫俱乐部,偷了很贵的台球杆。
埃塞尔痛哭着在家里打他,出了门被问起时,又说雷蒙德是在协助探案,嘴硬得很。
日子也就这样平淡的过着,雷蒙德再没做过坏事,起码没有闹到家里,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
但是,他不想上文法学校,他想学艺术。
那天直到深夜都还有交谈的声音,转天,雷蒙德得偿所愿。
再后来雷蒙德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直到一天,他应需入伍。
他留起来的头发提成了圆寸,此后很久我都没见过他。
家里又发生了变化,我很想写信给雷蒙德,家里安装了电话,每次都会吓埃塞尔一跳。
还购买了电视,当然,欧内斯特的头发也越来越少。
雷蒙德退伍回家,我又看着他留起了长发,蓄起了胡须,也找到了一生所爱,珍。
时间停在这个瞬间就好了,每个人都怀着期待,等待着这次见面。
时间流逝得再快一点就好了,让我囫囵吞下失去埃塞尔的悲伤。
她老了。
某个寻常的日子从家里离开,我再没见过她回来。
又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欧内斯特给雷蒙德打电话,我听到了他压抑的哭声,我也想落泪,我是棵梨树,但我不是什么都不懂。
我想哭,但哭不出来,不是因为我是一颗梨树,而是因为同年,欧内斯特也离开了。
尘埃落定之后,雷蒙德和他的妻子回家了。
我听着我看着长大的孩子跟爱人如数家珍般介绍家里的一切物件,最后,他们停驻在了我的荫下。
“这是我用梨核种出来的树。
”雷蒙德这样介绍我。
我从一株他捧在手里的小苗,长到如今可以荫蔽他与爱人的梨树,见证了漫长的岁月,不过是一棵雷蒙德带不走的树罢了。
也好,也好。
我可以一直站在这里,用漫长的时间回忆我的过去,当然也会用漫长的时间去遗忘。
我是梨核种出来的树,见证了他们一家的离合,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伦敦一家人 (2016)8.92016 / 英国 / 剧情 动画 家庭 / 罗杰·梅因伍德 / 卢克·崔德威 吉姆·布劳德本特历史对于个人来说庞大的不可思议,但只要它倾倒在一个家庭上,每个人都会与之共情。
因为过于喜欢电影,特意买了本漫画。
从封面就可以看出,年幼的儿子躲在窗户后面怯生生地望着父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成伦敦一家人并不准确,儿子的本意就是讲述父母的故事,他更多的是参与式观察。
腼腆的父母,小黑猫,窗后的儿子Ethel生产时候,Ernest带了一束鲜花
很喜欢Ernest的动手能力,这里是做了一个bird bath
虽然只是一个送奶工,但Ethel对社会阶层很“敏感”,坚持认为自己不是working class,虽然很显然Ernest的收入是在贫困线以下。
后面Ethel终于从packer变成了clerk,可以working in an office. 俩人在火车上还有对first/second/third class的小对话,可以看出Ethel真的很在乎社会阶层.Ernest一直有的乡村梦
儿子帮他实现了不知道电影改编时候有没有咨询过作者,非常喜欢这里儿子回了一句,I know,dad. 儿子知道父亲始终没有实现的乡下小屋梦。
单纯觉得画的很可爱46年建成福利国家
儿子种的梨核
最后长成了大树。
看电影时没懂的段子,搜了一下难怪Ernest没好意思继续解释
Victor McLaglen是Ernest最喜欢的演员,失忆的Ethel还记得,虽然记混了
俩人第一次看的就是他的电影
看电视时候又强调了喜欢
Victor McLaglenEthel对儿子头发和梳子的执念,儿子的抗拒,终于在她的病榻前得到和解
Ethel去世后Ernest还摆放两套餐具,睡前喃喃自语我去给你热杯可可
儿子带走了父母的结婚照
通过历史的时间线很沉重的记录了一对夫妇的一生。
从二战之前的张伯伦绥靖政策,到后来二战时期德国对伦敦进行大肆的空袭,到希特勒战败德国投降,以及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二战彻底结束。
后来的朝鲜战争和撒切尔夫人竞选议员,到阿姆斯特朗登月。
作为伦敦城区的一个普通夫妇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起起伏伏,他们受到了战争的冲击。
家庭的房子,玻璃都被炸弹炸毁了孩子也收到了乡下,当然,你也享受的时代大的便利,从电话电视机到汽车。
这些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逐渐地推展到了寻常百姓家。
这对伦敦夫妇是时代的产物,你在时代中生活,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当时按揭25年买的房子,后来也被儿子捐了。
好像你能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他们两个年轻婚纱照。
但当他们的儿子将婚纱照取下来时,已经不富有当时他们挂婚纱照是那样的高兴的心情了。
因为他们结婚了,而且有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
他们在这里憧憬着自己的一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
当他们孩子将婚纱照收起时。
他们的人生已经终结了。
这对夫妇能遗留下来的痕迹,大抵就是那个婚纱照,还有婚纱照背后的未褪色的墙皮吧。
所以人的一生是干什么呢?
与家庭亲人保持和睦关系,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有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有一个温馨的房子就很圆满了。
在朋友的邀请下,在周五的晚上用这部动画片作为一周工作日的结束,我觉得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两个人相伴,相隔几百公里,却通过小小的屏幕,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看完了他们的一生。
故事叙述相当紧凑,从两位父母的初遇,到他们结婚、生子,又到儿子读书、结婚,最后讲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他们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只是平平淡淡,充斥着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相互扶持,偶有拌嘴摩擦,但总会有一方妥协。
所以哪怕偶有波澜,也还是会回归平淡。
但这份平淡却并不普通。
电影没有刻意避开时代背景下的动荡,从父母搬入新家后装上收音机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一个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二战的凶险,党派的斗争,这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实际上时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会因为害怕被空投袭击而打造了简陋的防空洞,会把从未离开家的孩子送往乡下躲避战乱,会抱怨奶酪和黄油的分量越来越少。
这些都是社会、国家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他们也不能幸免。
只是他们却是相对幸运的那一批。
一家人在战争中纵使担惊受怕也无人伤亡,纵使生活不算富裕却也依旧将他们的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
但这真的能完全归结于幸运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平淡却温馨的一生,是因为有彼此的存在,是因为他们都懂得爱与包容。
初遇时,一个在街上骑着单车、一个在二楼的窗口恰巧探出了头。
两相对视,只一眼便是心动。
浪漫般的邂逅,有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感觉。
我并不相信一见钟情,但他们的爱情,令人羡慕。
因为那并非纯粹由荷尔蒙掌控的一时冲动,而是细腻的、绵长的。
他们对彼此的爱,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事事有回应的行动。
是埃塞尔提出不想看到壁炉,欧内斯特就立即行动进行清理的效率;是。
是埃塞尔作为高龄产妇,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生产后,欧内斯特站在房外,两句脱口而出的“我妻子怎么样”。
其实他们两人的观念也不是完全相同,工党与保守党,战争与和平,甚至是生活本身,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会产生矛盾。
更别提等他们的儿子长大以后,还有更经典的,孩子进入文法学校本可以出人头地却偏要辍学进修艺术,难以找工作;儿子姐弟恋,甚至妻子还有精神疾病,没有办法生育。
我看到了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即便不支持儿子雷蒙德读艺术,但儿子还是去读了,我看到了当雷蒙德跟妈妈埃塞尔提起不打算要一个孩子,她似乎有精神分裂的情况时,埃塞尔第一句话考虑的不是你没有孩子,而是他的妻子是个可怜的孩子,受到病魔的困扰。
日子怎么会跟谁过都一样呢?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完美,但有了爱和理解,包容彼此的差异,允许彼此的不同,才会让普通人的生活过出了那么不一样的滋味。
琐碎的家长里短成为了相伴每一天的鲜活,叛逆的思想行动成为了一个人独特的标志。
尤其是当我看到片尾显示导演的名字真的是雷蒙德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原来真的是一个根据现实改编的故事。
好的土壤培养出了漂亮的鲜花,越发耀眼。
看多了宏大叙事,这种个体叙事的魅力,就在于动人的真情。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不会达到那种高度,甚至就是那么平凡、普通,投放到茫茫人海,就是那么不起眼,但那又如何呢?
有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唯心一把,正如这个电影的叙述方式一样。
纵使我们被裹挟在国家、情势、经济、政治下不能独善其身,可生活还是自己的,在最大程度内掌控自己的生活,过你想要的生活,那也是快乐、甚至是幸福的。
直至生命终了的前一刻,或许我们才能得出这一生幸福与否的答案。
但每一个你感觉幸福的瞬间,都会构成你最终答案的力量。
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
不过直到此刻,我还是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
正如我看到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就这样相继离世的时候,心里像是堵了一块石头,无法释怀。
哪怕我知道人终有一死,哪怕我知道自然老去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可还是会想,要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再长一点就好了。
希望我有完全释怀的那一天。
但我也衷心地希望,那一天晚点来。
彩色手绘画风明丽淡雅,时代风云变幻之下的父母长情一生,细碎然而温暖,颠簸然而坚韧,情感细腻真挚。
像《飞屋环游记》电影里展示的那样,相濡以沫。
我们之中,多少人期待这样,平淡平凡一生。
电影主题很棒!
一些看似遥不可及实则息息相关的大小事件,在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絮絮叨叨的相处点滴中,串联起一生的旅程。
【8.3】1、动漫人物的纪录片,一个温暖的故事2、把故事放在二战的背景下,展现英国一对夫妻的生活。
把很多历史事件通过男主喜欢关注政治事件给展示出来,我不太喜欢这种,明明应该是旁白的东西,让主角用嘴巴说出来,融合得又不好3、历史事件流水账,看不出来大多数的历史事件对角色的生活有什么大的影响4、男主是温暖的,他是一个送牛奶的,女主是小女人的,不关心政治,但她朴素的观点有时候却正好直击要害,他们的儿子是正常的,就像是很多普通英国人那样5、男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电影里反映出来的6、画面来说,亮色调就是黄色白色,暗色调就是黑色灰色7、男主很有忧患意识,提前修筑防空洞、做了一个铁笼子8、剧情比较平铺直叙,特别是人生后半段,主要就是以情动人。
女主老年痴呆,一个一个死去
我是如何想到《项脊轩志》的呢?
影片中间小雷蒙德把从乡下带回来的梨子种,种在了布里格斯老宅的小庭院里,而影片最后的画面,这颗小小的种子,已经长成了亭亭如盖的大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用一棵树寄托思念,从东方到西方,不外如是。
埃塞尔一开始还曾抱怨过会挡住阳光,但是事实上还是默许了这颗儿子亲手种下的树,在花园里茁壮成长《伦敦一家人》是一部蛮冷门的动画,特别像我们国内经常播放的时代剧,比如《一年又一年》和《王贵与安娜》。
布里格斯夫妇的职业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英国职业,侍女和送奶工又或者我们拿更熟悉的电影来比喻,有些像动画版的《岁月神偷》、《老港正传》、《金鸡》……好奇怪,我为什么总是拿港片来比较?
十几年前,黄某人还曾演过这么根红苗正的角色......香港人总是愿意怀念过去的岁月,也许是和现在的惆怅有关吧,之所以惆怅,要我说,在香港这帮电影人眼里,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停滞,更多的,是因为曾经的开埠文化的衰退造成的,互联网日益发达,曾经的港口文化,中西合璧已经逐渐被淡化抹平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影片的主角布里格斯夫妇,在简单的介绍了两人的相遇、相爱后,故事舞台很快转换到了兰贝斯区的一所两层小楼里,他们在这里结婚、生活、生子、迎接世事变化,直至去世,人生的后四十年都生活在这里。
二层、带儿童卧室和花园,25年的房贷,中产阶级的代表符号,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只有一个送奶工薪资的布里格斯一家,也是能够支撑这样的住宅的。
他们在座小楼里,经历了希特勒的崛起、伦敦大轰炸、儿童大转移、V2导弹的突袭、工党的上台、阿姆斯特朗的人类一大步。
当时国内安全大臣赫伯特·莫里森提倡的室内防空室,那个时代独有的符号他们在这座小楼里,也见证了煤气灶的出现、洗衣机和自动干洗店对主妇的解放、电视、家用电话、家用小汽车等等。
即使已经讲述了电视的出现,但是在后面我们也能看到电视的进化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围绕着这一对夫妇和这一座老屋。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整个故事都是作者及其父母的亲身经历,因此除了讲述老布里格斯夫妇的爱情,他们对于儿子雷蒙德的爱,也是影片的重头戏。
对于二战的戏份,是影片的重头戏,在没有什么背景比身处战争之中更能体现家庭的坚强了,《美丽人生》《养家之人》《乔乔的异想世界》《1942》都是以家庭为主体埃塞尔是高龄产子,对于她的临盆,影片虽然整体风格平静,但在这一段也是让观众颇为紧张,从埃塞尔的喊叫,到欧内斯特手里拿着空奶瓶就冲上了产房,这种焦急是能透过银幕传染给观众的,而医生下楼时对于埃塞尔不能再生孩子的诊断也是让人颇为凄凉。
事实上,影片中,两次医生出现在老宅里,前者是代表着新生命的降临,而后者则是预示着生命的凋零。
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随着小雷蒙德一天一天长大,老布里格斯夫妇在他的生活中的位置也在变化着,从艰难的降生、战争中的分别、成长中的烦恼、择业和学习上的分歧、对儿子另一半的意见,等等,我们能够看到父母和儿子之间的憧憬、怜爱、自豪、忧心、叛逆、牢骚。
二战英国的儿童大约有300万人被从城市疏散到乡村
孩子成长,并拥有自己的家庭,远离父母,是所有父母必然面临的苦恼,但所有所有的一切,影片中展示出的一切,在最后缓慢的钢琴中,全部融化成了浓浓的爱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配乐真是丰富多彩,还契合影片中时代的风貌,有蓝调、钢琴、摇滚等等,好像是打开了当时的收音机一样。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本片我认为唯一的泪点,也是影片有意设置的爆发点,就是在埃塞尔去世那一段。
风格依旧平稳,甚至可以说是冷静的叙述着一切,但是之前所积累的感情,在老欧布斯特和小雷蒙德电话的那一瞬间,在小雷蒙德在电话中哽咽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即使是短短几句话......笔者在写这段的时候,也是眼圈红红的正是因为之前的每一分钟,我们都被带入了老布里格斯夫妇的生活中,也被代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如此,此刻或多或少,我们和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情,喜怒哀乐被成功的联系到了一起。
那一刻简直叫人心碎。
而经历了这一刻后,反而让我更能接受随后几分钟后,老欧布斯特的离世,动画对于他离世的那一个定格太传神了,张开的嘴,满脸的老年斑和褶皱都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的逝去。
死亡并不美好,但是总是电影中最能吸引观众的要素我一直在想,一部电影想刻画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一辈子,其目的是什么呢?
想让观众们获得什么呢?
它带不来强大的视听震撼,也不会有当头棒喝的反转烧脑,即爽不了眼睛,也无法娱乐大脑。
那么这种题材的卖点是什么呢?
我认为,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是一种共情加好奇心。
此时此刻,观众们不想通过纵览一个家族史,而是带入了这个家庭,我们仿佛就是一分子,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期待着这个家庭下一个发生的事件,我们总希望生活越来越好,缺在心里不愿承认,人生总是波折不断,我们在影片中始终在等待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落下。
另一方面,我们国人对于英国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知之甚少的,在本片里,我们看到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和历史,也算是猎奇心的一种。
人们总是说,一部家庭史,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最能感受时代变化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普通民众虽然该片是以一种平淡如水的叙述和剧情来展现的,但是动画片较真人电影的优势正是在于,它还可以通过更艺术化的画风、作者的作画风格等艺术要素来吸引观众。
影片有浓重的手绘水彩风,但是在动态上也能看出记住了电脑CG的帮助。
这部影片看似平淡如水,但结束后给人的震撼,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评价——于无声处听惊雷
比「我爱你」还要暖的情话,应该是「有我在」,就这样一部英国动画电影,却让我感触良多。
喜欢这样的手绘风格,虽然是平实又琐碎的生活流水账,但却让人感觉很温暖,是的,就这样细水长流过一生也是极其美好的。
改编自Raymond Briggs以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获奖和畅销绘本,讲述了普通人的普通一生,却拥有不普通的感动。
Ethel和Ernest从1928年相识相伴到1971年先后离开这个世界,日子随男主人的发际线一起消逝,一生平淡无奇但相守终生温情动人,同时也是一部英国编年史,期间穿插着不少的历史事件。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历了分离、团聚,不管有多动荡,他们都有彼此,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终结。
年少时候都期待轰轰烈烈的感情,期待遇到那个彩虹般闪耀的人,而慢慢经历了沉淀了许多之后,你会发现,细水长流的日子是多么踏实和安心。
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可他们从没有争执、没有不愉快,这一点很多伴侣都无法做到吧?
每次听到Ernest怀抱着Ethel说“My dear little Ethel”,就觉得超暖,Ethel比Ernest年长5岁,是姐弟恋,可在丈夫眼里,妻子就是需要被呵护的,不管她年纪多大,都当她是孩子一样宠爱。
所以,姑娘们,如果遇到一个把你当孩子一样宠爱的男人,就嫁了吧!
总感觉现在的人维系感情不如过去的人那般真挚和隽永。
也许时代在进步,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总是不能毫无保留的去爱一个人吧。
所以就算是这样平淡无奇的故事也足够打动我们。
我的姥姥和姥爷结婚近70年了,姥爷是山东人,比较大男子主义,基本上不做家务,可是在他生前还会在饭后为姥姥削苹果吃,他们在一起那么多年,也许那个年代不懂什么是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结婚了,然后在过日子慢慢磨合和熟悉对方,最后这种感情就化成了亲情,最后是相濡以沫一辈子。
陪伴真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我在」虽然很稀松平常一句话,可却让人踏实。
我这样固执的笨蛋也很向往这样的情感,每次去KTV唱wuli菲姐的《红豆》,我都会改词,等到风景都看透,终会有你陪我看细水长流。
大过年的,祝福自己和朋友们都可以诸事随愿吧!
我们时常会以爱之名绑架所爱之人。
因为天性使然,越是亲近的人,越希望对方的想法和我们一致。
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要迫使对方去改变,结果致使双方关系越来越差。
这个故事让我对夫妻关系,夫妻与孩子的关系都有了新的认知。
Buggis 夫妇对彼此的爱与包容让他们一起跨过了贫穷,战争与疾病。
所以他们相濡以沫了一辈子,也在他们年轻时的梦中情屋中过了一辈子。
他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先生乐观积极,关心时政,喜欢新鲜的东西,对待事业比较佛系。
太太保守感性,对待生活认真严谨,虽然是家庭主妇,但是在兼职工作中也取得了成就。
先生爱讲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太太不一定感兴趣,也会试着回应。
他们对生活充满仪式感,在战争时期也不忘记庆祝纪念日。
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不单是自上而下天然的爱,还有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去尊重的爱。
剧中几个小故事体现出Buggis已经两代人的观念差别,很多时候父母虽然不理解,但依然尊重孩子的选择。
最让我感触的是Buggis太太对儿子的太太Jean有精神病的这个事情的回应。
她并没有哀叹儿子倒霉,更没有试图拆散他们,她只是对Jean感到同情,默默的接受了自己不会有孙子的事实。
夫妻也好,母子也好,我们是家人,亦是独立的个体。
1. 动画都美啊,这次是英伦踏实、不彰显华丽的稳健的画风,让人想住到画里面。2. 既是经历了战争及战后的萧条,最基层的夫妻两个还是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他们努力工作,让家更美好。3. 没有院子,可以有土地的生活真是差了很多意思啊。
好普通,没有打动到我
故事讲得非常不好的一部流水账
手绘的历史,几个长焦,将半百的人生勾勒。或许,我们的人生大多就是在无数的第一次中丰富,而后归于最后一次的寂静。我爱你,最好的定义就是,我永远都在这里,陪着你,等着你。
2.5 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被简化和美化了。不能更流水账的伦敦红脸蛋一家人。(欧盟影展)
一部电影,看尽一生,没有惊人反转,有的只是平淡日常的温情,少了戏剧化冲突,却又如此朴实自然,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若能如此长情,也算是世间幸事吧
平淡美好的幸福
结局太悲伤了。想到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结局,就觉得更悲伤了。
这么平淡的故事,能成为畅销书。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剧情彻底靠报纸、广播去推动,甚至每一场都如此,就看得很烦。
别有风情的英伦动画,淡淡的温暖与忧伤,大多数人的人生。
画面太美了,以至于连琐碎庸常的生活也笼罩在暖暖的柔光中。没有沧海桑田的誓言,没有爱恨情仇的转折,只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男人做男人该做的,女人操心女人该操心的事,都是为了这个小小的家!好像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他总是叫她小可爱,而她知道,不论何时,他总会说i know! i know!
手绘和平淡不该作为一部动画电影的加分项,尤其当导演毫无节制的展现妻子抱怨挑剔的嘴脸和浅薄无知的思想时,我的厌女症和厌蠢症竟然同时彻彻底底的被触怒了!!!7.6/10
在英国买下那么大一套带花园的房子各种家具和车,妻子全职在家,竟然只靠丈夫早起送牛奶的收入,我做梦都不敢想
全手绘动画还是喜欢,太过于集中在家庭成员的小格局里显得流水账,看不到特别想要表达的主题@芳草地卢米埃
3.5 美得不像话。
感觉作者和他妈感情不太好啊。
他们学艺术的儿子在他们去世后用手绘的方式绘出了他的父母平凡的一生。但却是如此平凡的一个故事成为了畅销书。
孩子学艺术没啥不好,等你百年归老时他将你们的故事绘成手绘。
温暖画风及舒缓音乐并不能掩盖流水账式的故事结构,过于平的结构很难有足够的情感共鸣。
画风色调都太美好,里面的配乐也很可爱,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很多小细节都让人会心一笑~不过为了表现历史洪流中一个平凡家庭的变迁,情节太过琐碎,同时也牺牲了人物形象,欧内斯特简直是活体收音机,无时无刻不在举着报纸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