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几年怎么会错过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真的好久没有看过这么细腻柔情的电影了。
原来时光才是最大的小偷。
当时觉得难以承受的,最终都会过去,这是岁月给我们的礼物。
当时觉得欢喜的,最终也都会过去,这就是岁月教会我们成长。
做人,总要信,因为信,所以才有能坚持下去的动力。
“奶奶说,如果你肯放弃所有最心爱的东西,把它全都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可以和你的亲人重逢了。
”每个人都有一场被岁月偷走的记忆。
眼泪流了那么多,但丝毫不觉得煸情。
节奏虽慢,但不琐碎。
很喜欢李治廷的表演。
这一场感动,来得无比自然、真实而朴素。
难一步,佳一步。
一步难,一步佳。
不断回味的片子,我愿意回味无数遍。
岁月是小偷,偷走了心爱的人。
而生活就是在难与佳中,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中继续的,然后我们渐渐长大,这就是生活。
电影院里总共四个人,很好,没有吵闹声。
不像是在看电影,像是看回忆。
得先说说罗启锐和张婉婷这对搭档,他俩比较执着,喜欢反刍香港人最柔软最滚烫的那部分,并总是提及这些精神与情感的存在,他们懂香港,因此在香港他们是王牌。
最喜欢也最怀念他们合作的那部《秋天的童话》,它让我坚信这是爱情应该有的品质。
有些反感那部猎奇般的《北京乐与路》,原因很简单,那不是香港。
回到《岁月神偷》,这电影从一开始就在渗透我。
轻歌如诉的画面,勾人心神的配乐。
布景、演员都那么香港,处处都是导演的心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两个男孩的表演,小男孩未经雕琢、自然纯真,他让黑白的变成彩色的,让时光有了可以张望的眼睛。
那个李治廷同学,他一出场,我就脱口而出,太帅鸟,王力宏!
一细看,原来不是,他可比王力宏演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国语的配音无论怎样听上去都有点不寒而栗。
王小波说,解释自己的作品最好看,我想《岁月神偷》应该归到最好看的那一类,只是这样的作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就是全部了。
看这样的电影看到热泪盈眶大概是很常见的事情,导演的用心和观众的泪腺都显得有点用力过度,不过想想也对,在岁月面前即便平淡如水,也会掀起波澜,语言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无言以对。
那个又高又帅的罗进一,他样样都好,跑得比谁都快,可是他跑不出时间,命运只是设了一个坎,让他戛然而止,他得听命。
其实罗进一的死倒是没什么,甚至我觉得可有可无,他的存在感在这之前就受到挑战了,这才是致命的。
当他走进芳菲的家,发现原来对方是个家大业大的大小姐,自己的那些“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啊,不过是个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
从前日子里的那些温情与骄傲跟眼前硬邦邦的豪宅与格调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他的信仰倒塌一般的崩溃,自尊心决堤,眼前的景致是个无法逆转的灾难,没有爱情了,一肚子委屈。
我就是伴随着这种自卑感长大的,也许是因为从小我就上了最好的学校,但是现实是那些最出色的教育资源都是为有钱人家的孩子服务的。
而那个时候我的家境并不好,这我很清楚,妈妈为了负担那个离谱的学费想了很多办法,在小学,我家是一直没有电话的。
我不能说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从小就背负着贫困的感觉实在太沉重了,我宁愿去一个大家平等的差环境。
但我感激,我感激他们,我知道他们做出的选择同样很难,他们的感触比我复杂得多。
我记得小学那次体检,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里,老师说全班只有我查出了问题,并且好像是什么没法治好的病,当时我小,不大记得。
妈妈的脸色一直凝重,爸爸回家时听妈妈说了这事,第一句话竟是,那怎么办,把房子卖了吧。
虽然当时我不大记事,但这句我永远记得住。
好在命运没开太过火的玩笑,最后的确诊结果是我体内有一项数值先天性的比常人高,不是病。
可是自卑的感受是如影随形的。
在小时候,我编了个有趣的谎言说给自己听,我认为我爸爸其实是一个亿万富翁,只是为了让我不要丢掉那宝贵的奋斗精神,而一直隐瞒着这个惊心动魄的真相。
小时候我是信的,信了才觉得很安全。
不过后来我比较幸运,在长大的过程中,周遭的人越来越物化,而我却对钱对物质愈发冷淡,在这之外,我有了别的理想,那让我很快乐。
考高中时,我进了个市重点,之后我就被文学创作的冲动完全占据了。
我不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小说,我还把上课和睡觉的时间也用来写小说。
我的成绩并没有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自我上高中起我的学习就一直很惨。
高三那年,我突发奇想,要去考中戏。
家里边出现了各种反对的声音,大意就是这孩子不正常,又在犯浑。
只有我爸一个人支持我,尽管我知道他并不从心理认同,他只是不希望让我遗憾。
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我去中戏,考试那天的凌晨,当我们站在那里时,还都没有人。
结果我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却由于文化课的成绩没达标而错过了中戏。
那年高考,我是全年级最后一名。
这对我来讲是史无前例的,我有一个朋友,他一直都是很稳定的倒数第一,可这次他比我高出四十多分。
对我父母来讲,当然也有些难以承受。
成长的代价,我很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失败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算什么,我可以笑笑再上路。
有些东西别人很看重,我反而觉得没什么,但是我没法忍受有人要为我分担的那一刻,我没法忍受母亲在暗夜里发出的那声叹息。
父母从生下我的那天起,在上天眼里就成了一个负债人。
他们必须抚养我、善待我,我时刻都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时刻要为了有我的生活精打细算。
我是他们必须要还的债,我们捆绑在一起,彼此是彼此的屋檐。
生活往往不是一步难,一步佳,而是步步难。
我们回想往事,不论往事怎样,都必然是悲喜交织,甚而有些不愿回首。
但无论如何,旧日时光都将是纯真的,永远散发着光芒,不能掩埋。
我心怀愧疚的回想着这些那些,它们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渺小如我,也有可以依靠的时光。
就像弟弟站在哥哥的墓前,他一定会觉得亏欠,只因为哥哥在他身上倾注的岁月。
我的心里有一个日记本,上面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不起。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可以也应该做的更好,只因为我太害怕看到别人为我伤心。
我应该多制造一些快乐给我爱的人,这也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我等不到时间惭愧,只好率先说声抱歉。
坐在电影院里,我已是半个老人。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岁月神偷》创作于2010年,写友情与爱情结合于一体的感人电影。
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靠做鞋·卖鞋为生,两个儿子,大儿子特别优秀,小儿子古灵精怪。
但好景不长,大儿子患了绝症,父母为了操劳大儿子,几夜白头。
一个家里难得顾头又顾脚,但展示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岁月神偷》从不同的面表现剧情,也流露出社会的风气,比如城管每次去鞋铺都会说孩子不会有出息,玩笑话中都有真实的成分存在,家里没钱得金牌没用,被毁26个英文字母也没用。
没有显赫的背景,只能努力靠自己。
整部电影讲诉着戏剧而又真实的事情,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做人至少要保个顶”,在岁月里生命没有奇迹,很多问题我们也给不出个为什么,苦海无边也填不满,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边天的母亲聪颖过人;对未来与爱情充满梦想的少年长子,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顽童幼子。
他影片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围绕一个典型的小家庭,从广州南来,为生活挣扎的父亲,顶半边天。
要保护好家人,守护好他们!
要说短处,影片确实有一些不大对劲的地方。
《岁月神偷》耗费很大篇幅在一段童话般的爱情上,可惜受限于演员表现以及内容细节,这部份段落没能赚到任何甜头,反而遭到了集中批评,狗血、生硬、不出彩。
还好其他地方的光芒完全遮挡了这些瑕疵斑点,后半段的煽情场景一个接一个来。
如果你看得很投入又不得不眨眼睛,那就别怪自己太不争气。
我是很喜欢《岁月神偷》的,并且也掉了泪。
往后别人再问起上一次看得流泪的电影是什么,我就不用想个半天,没有个确定答案了。
大抵是因为有过相似的家庭环境,遭遇不少的人生变故,因而当罗启锐用自传体电影唤醒记忆,唤起港人的共同追思,我也轻易地落入其中。
片中说了鞋字半边难,但鞋字也有半边佳,所以一步佳、一步难,人生的道路就是得这么走来着。
电影基本按照这样的进程在发展,前半程相对轻快欢乐,后半段就是崩溃的痛苦体验。
父亲之前就不怎么开口,后半段话就多了起来,一边抱怨多了起来,一边在高压下努力做工。
曲笔写戒指的细节让很多人一下子受不了,观众都知道他肯定用什么法子找到了钱。
想想满手油污黑泥,突然指节上露出一截白的,一切无需言表。
对应这个手的细节,有人说吴君如的手太过健康白嫩,不大真实。
其实由那双爱心鞋说起,父亲虽是个不苟言笑、一心想着做事的人,然而在爱妻这点上,他似乎从来没有拖后腿,因而不如想像下他是不想让妻子忙活操劳。
而对应父亲这个话少到话多,母亲就是完全倒着来。
一开始的生意买卖是嘴巴麻利,后来在医院里就只能是满腹委屈,说不出的人生辛苦。
然而在人物和戏份的分配上,《岁月神偷》还是由小弟的视角带出,同时他跟哥哥也存在一个变化反差。
哥哥是完美的象征和化身,他的遭遇是《岁月神偷》的最烈一笔。
当导演不惜用一个最俗套的方式去表现一份最重要的情感关系,那么解释只有一个,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好比侯孝贤在《童年往事》里,父亲、母亲、祖母相继去世,用亲人的死来写自己的生,这等复杂的感受有时候是难以转达给他人的。
小弟的存在也不是简单观察者,他从调皮不懂事到接过哥哥的一切,迎来了成长。
说起自己童年,罗启锐的表达方式没有激烈大胆,不过他到底是说清楚了一件事:我惦记那些逝去的东西,与我终究不离、真正塑造了我的是这些早我谢世的人。
小弟两次在黑板上读秒,一回是哥哥在运动场上拼搏,一回是哥哥生命的倒计时,这是电影里对时间最精确的一次描述。
至于被人误当作是警匪片的“神偷”,那还是小弟的杰作。
他能偷夜光杯偷米字旗偷孙悟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能瞒天过海,后来还是为“偷月饼”讨了一顿打。
然而有个更厉害的小偷一直潜伏在他身边,偷走了哥哥,然后是父亲。
学校里那位男人婆老师是不怎么入戏的许鞍华,《岁月神偷》也采用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做法,穿插结合一些纪实影像。
香港那边的负面异议就不大认同这个,在底层与精英的阶级对立上,他们觉得罗启锐实在讲得不痛不痒,很不幸地继承了他跟张婉婷作品的通病。
在他们看来,《岁月神偷》不够真实也不够苦,苦成那样还进英文学校?
底层的血泪史不是一味怀旧所能拯救的。
但我要指出的是《岁月神偷》毕竟是部个人作者作品,导演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像罗记鞋店和台风过境。
艺术再加工的成分次之,比如把自己的初恋嫁接到哥哥身上。
至于精英解读,那已经不是导演所能控制的事情,好比电影上映后居然促成了外景地永利街的保留,再有之前的反*高*铁声音,要把民愤诉求嫁接到电影阐释发挥上面,未免有些盲目了。
那么如何解读《岁月神偷》,小弟头戴鱼缸模仿宇航员进行太空漫步,他所看到的一切自然有不真实和无意中美化的成分。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罗启锐在个人美学和意识形态上的追求就是比较温和的那种。
辅助证明这点的还包括大哥同Flora看鱼,后者就只顾着说好美啊好美啊。
小弟看周围隔着玻璃,大哥看鱼也隔着玻璃,他们一起趴在窗台上,隔着玻璃看到了鲜血与死亡。
那些可以看见却不可触及的东西,不就是回想中的记忆么?
至于再往上面发挥,诸如批旗弃旗、哥哥突然倒下、北上求医无果是香港黄金时代终结之类,那真是题目太大了点,适合另外专门引述。
记忆这东西妙就妙在可长可短,可有可无,只不过我们当不了一只仅有三秒钟记忆的热带鱼,相反还要承受身边的人和事,欢乐跟痛苦。
日本电影《金色梦乡》里讲到烟花时说,烟花之美不在于绽放时的绚烂,烟花的美好在于无论它在哪里绽放,看到的人总是能勾起相同的心中记忆。
《岁月神偷》里的彩虹寓意大俗,然而看到彩虹,我们总能想起一些共同的东西,那不一定是要发生在香港的上世纪60年代。
【凤凰网】
魯迅先生說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借一下這句經典論述套用在香港身上,我們可以這麼說,對一部分港人來講,香港也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被殖民者的時代,一個是想被殖民而不得的時代。
中間的分界線,大家心知肚明。
雖然十多年過去,如今和諧為先,但回歸,始終是一代香港人心中的痛。
從這個角度講,《歲月神偷》便是一幫曾經在“暫時做穩了被殖民者”時代無限風光的人,來到“想被殖民而不得”的時代裏,唱給舊時東主的一首挽歌。
導演羅啟銳和監製張婉婷是香港電影界的金牌組合了。
兩人都是中學就讀於貴族式教會名校,大學在港大接受英式教育,研究生去到NYU深造電影,這一條發展線,走得都是當時的教育體系中正統好學生的路子。
與他們同代的許鞍華也是如此。
如果你看過許鞍華的紀錄片《去日苦多》,你會發現她當時港大的同學,這批跟羅張一樣出生於戰後50年代,成長於60年代的“精英”們,在90年代時已是香港政治、經濟、教育等各界的砥柱。
他們的成長,與香港經濟飛躍、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軌跡同時進行,已經摒除了戰後南下香港的那一代父輩的漂泊心,在這片土地上滋生了“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意識。
這些處於社會上層的精英們,是當時殖民地系統中的既得利益者,九七的一步步逼近,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權力/利益的大洗牌,產生對港英政府的不舍及留戀再自然不過。
作為電影人的羅啟銳和張婉婷將這種感情化為影像,對殖民地香港的留戀,便在回歸時拍攝的《玻璃之城》達到頂峰。
戲裏有一幕,港大學生黎明帶頭示威被警察抓之後,舒淇去監獄探他。
英女皇畫像下,黎明伸出大拇指,“We are the best。
”中文字幕更直接,“我們最精英”。
回歸後的殖民地精英們不是沒有在新時代做過努力。
張婉婷羅啟銳北上拍過《北京樂與路》,只是票房口碑都不佳,於是退守香港。
隔了七年,醞釀出《歲月神偷》,完全主打本地情懷,雖然不如十幾年前《玻璃》般外露,然而懷舊的表皮下,骨子裏仍然是殖民地精英意識在作祟。
《歲月神偷》的背景是六十年代末,乃羅啟銳自己的半自傳。
大概對於自己成長期的濃烈情意結,這段時空如同被抽離出來,同前後的歷史生生割裂,甚至與當時的現實也是脫離。
那時香港有左傾的六七暴動,反對港英政府殖民統治,同時還孕育著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反殖色彩的如保釣、中文運動。
當時的香港,思潮是反殖。
但在《歲月》的鏡頭下,看不到反對殖民的大背景,羅對港英政府,稱得上是張開雙臂擁抱——光是羅進二偷來一面英國國旗披在身上狂奔,已經可以看作是一封羅啟銳對港英曲折示愛的情書。
這種殖民地精英對殖民地時期的美化回憶中,生活在深水埗的一家人原本貧窮艱難的草根生活,在導演的處理下,也仿佛罩上了中產階級的美麗光環。
比如,深水埗底層平民出身的哥哥,最後葬在幽美靜謐的西式墓地,注意,不是中國式的骨灰龕,是與宗教信仰、身份地位掛鈎的西式墓地。
這種不合情理、違背常識的嫁接,透露作者的價值取向——不妨跟陳果的《細路祥》比較一下,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香港草根。
在這樣的取向下,殖民時期的香港,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浪漫化的,連向父親要保護費的鬼佬警察,在羅進二眼中也是教他學好英文的玩伴。
羅啟銳借用小孩的視點,消解了殖民時期的陰暗醜惡,一切都因為打上“童年”二字而冠冕堂皇地美好起來。
就算十號風球吹過來,瓦飛梁摧家徒四壁,導演的鏡頭也充滿了“懷念”——對於過去,準確地說,殖民地過去,已經近乎於沉溺。
這種自縛情結,在《玻璃之城》中有黎明舒淇兩人的愛情來稀釋、來轉移視線,即使get不到背後種種寓言含義的人,仍然可以當作一個愛情故事來看。
但到了《歲月神偷》,羅進一和Flora蒼白貧血的愛情卻只會達到反效果。
熱帶魚,彩虹,門不當戶不對,移民,絕症,所有戀愛元素都像土得掉渣的瓊瑤劇,加上明顯選角失敗的女主角慘不忍睹的表演,兩位名校精英的單純初戀令人止不住地掉雞皮疙瘩。
呵,是啊,名校精英,當DBS(香港著名男校)優生羅進一流利地讀著英文時——不是一般的英文,是不帶廣東口音的非常標準好聽的英文,你便知道他跟《玻璃》的黎明一樣,是精英作者再次自我投射——在香港這個語言參與劃分階級的社會,英語是第一等,廣東話次之,普通話印度語之類小語種再次,這個語言體系仍然是英殖民時期的殘留(插一句,倒背26個英文字母同理,進二不僅自己追求這一體系的認同,最後還要教他勞工階層的母親)。
明白人看到這裏會心一笑,好了,知道你接受了貴族式高等教育。
作者在哥哥角色中投射的自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人物的空間(任達華和吳君如演技一流,但他們本應有更多的戲份和發揮)。
種種潛台詞,香港之外的觀眾未必能夠解讀,可以單純地將它看作是一部懷舊親情片。
而對於生活在“想被殖民而不得時代”的一些港人來說,這是帶他們重返盛世的時光機,是幫他們逃避當下的麻醉劑。
只是,不帶反思的一味沉溺,對當下、乃至以後的香港,沒有任何啟示意義。
PS: 推薦一篇很好的影評:http://gucao.net/blog/2010/03/01/20100301/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0年2月28日)
《岁月神偷》无疑是一部有诚意的好电影。
肯沉下心来讲小人物的故事,本身已经值得赞许,何况制作得还颇为精良,无论表演、美工还是音乐都有上佳水准,属于近来的华语制作中亮点突出的电影,既能悦人耳目,又能打动人心。
怀旧如今早已不是文艺的代名词,至少在电影产业里,能让观众在90分钟里重温旧梦已经成为一类商业电影的本职。
从《星光俏佳人》到《92黑玫瑰对黑玫瑰》,再到最近大热的《艋舺》,或俏皮轻松,或疯癫恶搞,或脉脉回眸,无不给过去披上了一层浪漫色彩,包装妥帖之后投放影院,供观众缅怀逝去的岁月。
既然是类型电影,必然有固定路数。
真实的细节还原是这类电影的命脉,明星和场面对于给这类电影捧场的观众来说可有可无,反而是一则旧闻、一件道具,没准就能引发一场唏嘘。
《岁月神偷》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殖民时代的市井百态,华洋混杂的日常生活环境,无一不栩栩如生。
开头小男孩头戴鱼缸“月球漫步”一段,影片用CG特效抹掉了高楼大厦,纪录影像与电影片断交替出现,给人营造出一个亦幻亦真的六十年代香港。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这一段最后看乌龟那个镜头没处理好从鱼缸中看出去的变形效果。
气氛有了保证,影片基本的分数就拿到了。
在此基础上,故事讲得好不好,就成为影片层次的关键。
《岁月神偷》在这方面有得有失。
香港影人的好处,在于善于度桥。
要说这片子里的小亮点,可谓比比皆是。
老妈教育儿子“说大话,掉大牙”,儿子忧心忡忡地问“是不是真的?
”老爸拉着老妈讲解“爱心皮鞋”,都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好点子。
因为赶工的传统,香港电影抖落这些包袱时总会显得有些太着痕迹,有一种“摆明车马玩温情”的斧凿感。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细节是有生活基础的,而且有效地充实了电影,带来了浓郁的人情味。
大陆导演与之比较起来,就显得过分迂阔了,往往连斧凿都懒得下手,直接丢给你一个大写意,让你自己悟去。
说到底,还是影人的心态不同。
“哥哥之死”一段,是经营这些小桥段的一个范例。
在这一段落里,镜头在四个平行空间中交叉剪辑:父母正在吃碗糕,谈论儿子的病情;哥哥在医院里喝水,鲜血吐满玻璃杯;恋人正在拎着红金鱼赶来;弟弟正在对着黑板读秒。
不相干的各个时空通过有关联的一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刀仔锯大树”一般,爆发出了巨大的情感力量。
可惜,这一场戏的情感在我这里没有得到太多共鸣。
这就说到《岁月神偷》剧情上的一个大毛病了。
明明是怀旧的戏,可故事主轴偏偏是围绕着哥哥的血癌死去这件事,这就把影片的格局拖得小了。
按说“岁月是最大的神偷”这个立意很好,可惜六十年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事沧桑并未得到有效呈现。
我猜想,弟弟在丢掉所有偷来的赃物“填满苦海”的时候,心里怨的多半不是岁月这个神偷,而是血癌这个强盗。
这样一来,怀旧类型片的主题整个就被廉价的“阳光少年罹患不治之症”的苦情戏给带歪了,好多小亮点造出来的气场,也被主题的偏差削薄了数分。
有时候,淡化情节反而可以收得形散神不散的奇效,例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怕的是有情节,却跟立意拆伙,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岁月神偷》在人物表演方面,除了那对木木的小情侣基本都没得说。
任达华的“最要紧是保住这个顶”,吴君如的“做人总要信!
”都是立得住脚的好台词,在此基础上人物性格的层次分明,而且两人之间的互动看得人很舒服。
谷德昭扮演的裁缝店上海老板忙忙叨叨又乐于助人的那股劲,也拿捏得很好。
对于这部电影,让我担心的反而是电影以外的事。
大陆观众会对这么一个纯香港的怀旧故事感兴趣吗?
在香港小市民在为孩子上华语学校还是英文学校苦恼的时候,我们正在为基本的生计发愁。
香港人的生活再穷,在当时的大陆人眼中也还是灯红酒绿的。
殖民统治割断了两地人民的基本集体记忆,把属于自己的一套文化烙在了那一群中国人的身上。
然而,谁又能说我们没有义务去了解这段华洋混杂的历史呢?
毕竟,他们和我们共享着同样的历史和传统。
毕竟,他们的过去我们正在经历,而我们的未来他们也有份争取。
《岁月神偷》的上映,正可以看作曾经陌路的内地人和香港人增进彼此了解的好机会。
人,总要信。
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是吴君如饰演的一个母亲面对困难时对自己,对家人无限的期望。
真的是一部很感人的影片,很朴实,当初的爱恋朴实,当初的家庭朴实,当初的邻居朴实…唯一不一样的是片尾中那些吃人的医生和护士,在当初那个年代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们真的很给那个朴实的年代抹黑了,真的很过分,或许也是人性的呈现吧,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善良朴实的,总会有一些人尽毁三观,与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而他们虽然算是社会的毒瘤,但总会存在,无法遏制避免的不过这个也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普遍观感,有那么多的好人存在,社会整体还是善良的那个孩子很纯真美好,虽然有时候耍个小聪明,但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好孩子,他哥哥则是一个很好的人了,各方面都很优秀,只是再优秀的人在病魔面前都是那么美好,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是可亲可敬的一家人,生而为人,总要信,真的很好!
看了之后,再次证明,豆瓣评分高的影片未必靠谱,当然,推论是,评分低的影片未必不靠谱。
总的来说,与90年代典型粗制滥造的港片相比,细腻了一些,但是,仍然粗糙和生硬。
很难想象达华凭借这片赢得了影帝。
尽管他和吴君如的演出可谓卖力,但是人物设计本身的局限浪费了两位的倾情演出。
现在将问题总结一下吧:1. 剧情设计简单而突兀。
一个贫民家庭,一个倔强的父亲,一个能干的妈妈,一个优秀的儿子,一个不着调的陈述者。
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一个早早逝去的生命。
这番剧情简直是N多熟悉桥段的集成,分开来看,没有任何新鲜感,组合在一起,又显得相当失真,你会觉得“怎么都偏偏让这一家人贪上了?
”如果编导是打怀旧牌,重要的是真实亲切,而不是简单集成,这样会造成衔接的突兀。
2. 价值观嵌入生硬乏力。
“一步难,一步佳”,“做人要保住顶”,“做人总要信”,我至今没明白这些说辞的确切含义,更无法想象主人公得出这些领悟的逻辑过程。
这就是生硬。
罗鞋匠一家,总是难,没见佳过;“保住顶”是啥意思?
不暴露于风雨中?
要找大树乘凉?
“总要信”,信什么?
哪里体现出他们的信?
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没有一个可信的逻辑主线,这些说辞就成了虚假的说教甚至说笑。
3. 视觉效果差。
影片并没有拍出怀旧的影调,台风一场戏更是连人体被风吹动而承受巨大压力的状态都没拍出,看时感觉就是人们在大雨里(没风)搭屋子,没有那种被风掀起、有危险的紧张感。
鞋柜都被吹得倒下来,薄薄的屋顶居然还能被人力曳住……4. 人物虚假,不可信。
吴君如忽悠人买鞋,那人居然弱智到没有发火。
明明说“做人总要信”,却还忽悠人家,做生意不老实,难道她的“信”是信钱么?
倔强的老罗这样迁就老婆砸自己的牌子,不可思议。
进一生病入院,老罗还有闲心给老婆做鞋,打情骂俏,难道鞋匠的老婆不应该早就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吗?
儿子病危,首先想到当掉戒指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这个……总之,剧情和人物的粗糙、造作,毁了整部电影。
如果故事更加连贯、平实一些,影调怀旧一些,或许会好点。
看来,香港电影想要突破它一贯的粗糙感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该怎么说好呢?
虽然我不喜欢《岁月神偷》,但也不至于觉得那些选此片为柏林影展“新世代最佳影片”水晶熊奖的14岁以下青年是有眼无珠。
我走出戏院后胡思乱想,如果《岁月神偷》这个故事拍一个东欧版或者中东版,甚至来一个我会似懂非懂的日本版,用上相近的制作技巧和怀旧情调,配一批更合眼缘、演技稍佳的演员,我大概也会非常喜欢此片,看得津津有味吧。
我其实并不是个有深度的观众。
所以我不喜欢《岁月神偷》,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那班14岁以下评审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
问题是,我太认识香港这个地方,所以那些太虚空的神话,我投入不下去。
也不苛刻的说一家人四个主角的故事空洞薄弱,绝症桥段俗套煽情似韩片。
所谓桥不怕旧,最紧要观众受落,看豆瓣的接近五星满分评级,就知不受落的只占极少数。
然而正因为我是地道香港仔,年纪也不算小,离60年代不算太遥远;可是年纪又也不算太老,对那份怀旧蒙眬美不太感冒,加上自己是本地人,电影看起来就少了一份异域风情,剩下来就只能检视那无情的现实,还有那些最好换成外国语的肉麻对白。
电影巧妙的回避了很多现实的尴尬,例如罗进一能考入男拔萃,我马上就不由自主的疑问,现今的男拔萃会取录多少个罗进一那样的穷鬼?
(是真的不清楚的疑问而不是质问,有心人请指教。
)又例如,60年代的内地医疗真的那么吸引吗?
有能治愈香港也不能治好的绝症的往绩(track record)吗?
还是因为,当时香港的公务员(包括警察和医护人员)都贪污腐败,还不及内地的朴素清廉?
我不太懂历史,60年代的北京不是刚刚完成了大跃进,在蕴藏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吗?
要知道,谷德昭演的上海裁缝不是已经好不容易的来到香港落脚吗?
我实在一时想不出这种着墨背后的玄机。
罗进一说,不是第一名就没意思了,真的吗?
听起来很香港精神,拚博第一嘛。
然后那个爱顺手牵羊的可爱小弟弟罗进二是怎样从天台社团小学(谢关平先生指正,详见留言)大跃进地考入男拔萃的呢?
不知道。
是哥哥给的家属分?
还是神父显神迹呢?
细心一想那些主角配角每一人都是的设计都太简略、太平面也太陈腔滥调,女生喜欢男生因为他是文武全材,男生喜欢女生是因为她貌美如花,看起来如MTV中的故事。
就如有种音乐类别叫Easy Listening,《岁月神偷》可归入Easy Watching吧。
Easy Watching好不好?
不知道,至少不算太坏吧。
反正像我那样投入不下去的,应该是很少数吧。
不大碍。
『人生像是一片苦海,每個人遲早要離開,如果想見你愛的人,就要把你心愛的東西丟進海裡。
』這是香港電影『歲月神偷』中,羅家老奶奶對年幼頑皮的孫兒羅進二講的一段話。
小男孩似懂非懂,不知道分離是什麼?
也不知道時間的威力足以改變人生的狀態,他只是把奶奶的話當成寶貝一樣裝進心裡,轉身就跑進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世界。
從羅進二純真的眼光看香港六十年代末的歲月,那是一個物質匱乏,什麼都很難得的時代。
羅家四口製鞋為生,沉默寡言,手藝傑出的鞋匠爸爸(任達華飾),能言善道,凡事樂觀的媽媽(吳君如飾),品學兼優,才華洋溢的哥哥羅進一,古靈精怪,天馬行空的弟弟羅進二,一家人守著破舊的老鞋店,過著簡單知足的生活。
這幾乎是每個舊時代尋常人家的樣貌,過著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生活,雖然沒有多餘的錢,但一家人相親相愛,街坊鄰居相互照顧,老舊的街道上時時瀰漫著濃厚的人情味。
我一向喜歡充滿懷舊氣息的電影。
喜歡當時的人們一無所有,卻依然快樂的純樸心性,雖然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煩惱,可他們始終保有『人就是要信』的價值觀,相信只要繼續往前走,一定能漸入佳境;相信只要彼此相依,苦盡甘來的日子就不遠了。
相較現在這個不予匱乏的年代,人心就像無底洞,擁有再多仍感不足,什麼都能輕易取得,也就沒有所謂無法失去,或深感可惜的心情了。
沒有可惜,也就不會懂得珍惜。
我喜歡『歲月神偷』呈現出的舊時光:它讓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互動,沒有那麼多自我,有的只是希望身邊人都好的簡單期盼。
他們不會說愛,但愛就在生活的點滴相處中;他們並不富裕,但對家人滿滿的感情,讓心靈無比富足。
我相信,那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
【從「難」處到「佳」境:一起走過的夫妻之情】電影中,羅氏夫婦一路相伴的夫妻之情令我深感動容!
他們經常各自忙碌,但偶然間同時抬頭凝視對方,那心有靈犀的微微一笑,已道盡兩人之間多年來的默契:一起養育子女的辛苦,一起面對生活的磨難,也一起在生活夾縫中注入樂觀的因子。
我喜歡電影中夫妻倆對“鞋”字的對談,丈夫說“鞋”拿掉右邊成了“難”,但妻子卻說,拿掉左邊成了“佳”。
她相信生活時有難處,卻總能漸入佳境。
難,到了底,佳,就不遠了。
這是無數生活艱辛所累積出的人生智慧,沒有人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
但心境的好壞往往左右了生活的好壞。
所以妻子常說:『人總要信』,信,未必會好,但不信,永遠不會好。
我從她的信念看到一種堅韌的人生哲學,即便一無所有,心仍保有一線之光,而希望就在失望的夾縫中悄然茁壯。
他們一起苦過,因而更珍惜能一起開懷的日子。
兩人之間濃郁的夫妻之情展現在生活的細節中:丈夫為妻子特製了一雙紅色羊皮鞋,鞋面上左右各一朵花,美觀之餘,是為了讓妻子長雞眼的腳得以舒服透氣,看他低頭悉心為妻子穿鞋的畫面,我深受感動!
他不會說甜言蜜語,但他牢記妻子無心說過的話。
愛一個人,不就是把她的話放在心上嗎?
總是能輕易遺忘的,愛也不會有多深。
印象最深的畫面是,當兩人因長子的病倍受現實折磨時,一向樂觀的妻子開始感到恐懼,她緊握丈夫長年勞動佈滿傷痕的手,輕輕帶過的畫面,有她的心酸,也有他們一起承擔的勇敢。
不需言語,深厚的夫妻之情已盡在其中。
而我也漸漸明白,這樣看似平淡,卻珍貴無比的愛情有多重要。
曾經的濃情蜜意會隨著時光消逝轉變為相依的深層情感,那是一起經過歲月的厚度,更是讓人在任何時刻都能不害怕的緣由。
因為你知道這世上有一個人,不管遭遇怎樣的困境,都會緊握你的雙手,堅持和你一起走過生命的起落。
我想,所謂人生伴侶的意義就在此。
【把最好的都給你:看似平常卻最恆長的家人之愛】電影中羅氏一家四口的感情讓我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影子,他們的尋常與我們的日常緊密相連。
天天見面的家人,彷彿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那種日積月累的好,最容易被忽視,因為我們總是喜歡看向遠方,總以為不平常的感情或從天而降的關懷,才是人生得來不易的驚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以為生活一成不變,總是將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未知,因為我們很少關注生活的細節,當然也就看不見身在細節之中的家人了。
而我卻在羅氏一家的身上看到他們對待家人的方式:把最好的都給你。
一向品學兼優運動比賽總拿冠軍的哥哥,非常疼愛與他有幾歲差距的弟弟,兩人一天到晚打打鬧鬧,他卻從不忘記把自己最好的給弟弟,他把象徵榮譽的金牌送給弟弟,他經常把動不動就嚎啕大哭的弟弟抱在懷裡輕聲安慰,那種發自心底的疼惜讓我十分感動!
我想起小時候總愛耍賴的我,有個和電影裡的哥哥一樣好的姊姊,總任憑我無理取鬧。
以前我很愛外公送的一台小三輪車,當時太小不會騎,我喜歡姊姊載著我一圈又一圈的轉,姊姊騎累了想休息,我還是固執地不肯下來,大我三歲的姊姊沒有對我發脾氣,也沒有丟下我轉身就走,我一直記得一樣是小孩的姊姊柔聲哄我的畫面,那成為我心裡最溫暖的記號。
後來因為有了妹妹,每次一起出門,我很難再牽到媽媽的手,這時姊姊總會牽著我,讓生性膽小的我不再害怕,我一直覺得她像是我另一個媽媽,陪我一起長大,更是我心裡安全感的來源。
我永遠記得小時候她對我說過:『別怕!
有姊姊在。
』如果長大以後的我,能帶給別人一點溫暖,那是因為我始終在姊姊的保護下安然成長。
她把最好的給我,我也想把最好的給她。
所以,當我看到電影中的弟弟為了讓病中的哥哥開心,把所有的寶貝攤在哥哥面前時,心中忍不住一動。
弟弟童言童語道:『哥哥你不開心,我把這些都給你。
』想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哥哥,是因為在他心裡,哥哥就是最好的。
這是最簡單,卻最綿長的愛,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而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不小心就被生活的艱難輕易掩埋。
電影中不擅言辭的父親,在生活的巨大壓力下仍咬緊牙關讓兒子受最好的教育,我在他身上看到那種舊式傳統父親不知如何表達愛的困窘,憤怒責打孩子的背後,是對孩子的失望,也是對自己的失望。
但我一直記得父親打完小兒子以後,心疼把他抱在懷裡,幫他擦藥的畫面;以及,傾家當產也要讓大兒子舒服一點的堅持。
他沒有唸書,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愛?
他只想把最好的給他兒子。
既平常又恆長,這就是一個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難忘純真初戀:想和你一起看見彩虹】 『魚只有三秒鐘的記憶,但有些事一輩子都會記得。
』有時很羨慕只有三秒記憶的魚,一轉身就能忘卻煩惱,重新開始。
有時卻又害怕記憶從眼前消逝,遺忘痛苦,也意謂著不再記起美好。
愛情讓人傷神,但我依然喜歡電影中那段青澀純真的初戀。
男孩遇見女孩,沒什麼特別,只是喜歡一起吃東西,一起聊天,一起散步。
女孩喜歡男孩彈吉他的身影,男孩喜歡女孩微笑的臉龐。
女孩相信男孩所說:魚的記憶與幸福的彩虹,男孩相信刻骨銘心的想念會超越分離的命運。
他們相信:心裡有一個人,天涯海角都會回到身邊。
如此不顧一切的確信,曾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愛情模樣,相信同心的等待一定能換得開花結果的美麗,可惜事與願違似乎才是情感世界的尋常結局。
說來感傷,卻也能坦然接受了。
或者,我應該帶著初戀的心情,看待每一段經過的感情,讓苦澀中仍有淡淡的甜,讓魚的記憶在三秒鐘之後仍保有不被刪除部分,那是曾經一起看見彩虹的珍貴片刻,在不斷被偷走的時光中,依舊在彼此的生命中閃閃發亮。
所以最終,男孩和女孩留在相愛的時空,任歲月輕狂,任逝水年華。
【歲月偷走回憶,偷不走愛】好久沒有深夜看電影,昨晚看完電影已接近凌晨兩點,一直坐到曲終人散才起身。
離開的那一刻,心裡突然感到一片靜寂,那是安穩的寧靜與盈滿的空寂,感覺心中某些無解的情緒被溫柔撫平了。
那是來自電影的深刻感動,也是自己由內而外的無聲擁抱。
我看到在曲折的成長歲月中,我和羅氏兄弟一樣,始終擁有家人的愛,戀人的愛,朋友的愛,但我曾經以為走入回憶,愛,也隨之消逝。
看完電影之後,我體會到的是:歲月偷走回憶,偷不走愛。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像羅進二一樣,把心愛的東西全部丟進苦海,我不擔心物件帶走回憶,因為我知道“愛”會用它的方式,在我心裡,永遠停駐。
我相信:如果是愛,永遠都會在。
百讲20230106 作为电影乏善可陈我只能给3星,剧本也并不喜欢。鱼缸的设计挺有趣的,或许可以围绕它多改改。台词平铺直叙,剧情老套乏味,经典先笑再哭,问题是观众要是哭不出来后半段就很尴尬,剧情推进的事件铺垫极少,基本就飞来横祸推进剧情;摄像和剪辑非常奇怪,升格来得莫名其妙,最后彩虹那个镜头竟然是仰拍?这个镜头没有任何设计,感觉就为了把彩虹和人给进来随便选了个角度,不但给人拉得变形了,也没表达更多信息。如果一部电影就是为了片头的一两句貌似深刻的俏皮话,那不如就放句俏皮话循环播放算了,至少把你的那句话更多地体现在镜头里呀。
没有香港情怀 表示不理解 皮埃斯:看了那个殖民情节的影评 上升到意识形态什么的太严重了吧
温馨又真诚的表现了两代人的情感与生活,人物也塑造得颇为丰满。
找角度、拖节奏,这便是文艺?
情不是这么煽的
它讲述了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死于绝症的故事……煽情处是编剧精准计算的,但小孩子的演绎天然发挥让煽情真实好多。黄金一样的色调和过去情怀,其实不需要死亡也可以表现出岁月流逝的伤感和来日可追的信心。
粤语版是比国语版原汁原味,但如果撇开类似三丁目夕阳的怀旧腔调不谈,单就表演,情节或是摄影而言,实在是空洞的可以。。
这部电影是香港近年来少有的佳作,以情动人,一点也不做作,不刻意,自然流露,亲情,爱情在片子里慢慢飘散。
张婉婷的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淡淡的,一切都是淡淡的。回想起以前的内部玻璃之城,淡淡的凑成了舒淇黎明一对。许鞍华的客串让人想起她在河流里的客串,其实这种导演特别有意思,一点架子都没有似的。
人生苦短
装逼
过于煽情了
煽过头了
很少看港片,这部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摇臂用得太泛滥了。
怎么进来的门和出去的门不一样呢?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一步难一步佳。
手法很好,编剧太洒狗血了。市井味道可以拍的更好的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
大概我out了,为什么怎么看怎么觉得罗进二最假。
【B】很主流很俗套的温馨剧情片(非贬义),剧本太刻意了显得有点做作,不过好在拍的还不错。小演员和其实演技比较渣……吴君如和任达华两个老戏骨确是演的真好。
典范港片,完美演员,只是稍显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