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很奇怪的感想。
没啥营养,欢迎跳过。
①理发师想起小时候在理发店看妈妈给别人理发的画面,还有一些别的思绪都飞出来了,百感交集。
②要我我也会怀疑爱玲诶,唉———③出门在外我好像很难相信别人诶,但如果真的遇到可信之人,这种感觉好奇妙诶④二倍速刷完,除了风景⑤blue tears 真好看⑥有机会一定要去马来西亚看看⑦Alor Setar 亚罗士打malay米都 ,吉打州的首府,可眺望马六甲海峡(这个中学地理的重要海峡)8.“如果怀疑就不要进去,一旦进去了就不要怀疑”⑨“沉默有无线含义”10. brooke 小溪(够140了吧?
《星溪的三次奇遇》 影展排片 9.20 | 21:00 | 百丽宫影城(太古里店) 9.21 | 19:00 | 卢米埃影城(来福士店)*有映后QA
在马来西亚的北部,一个名叫亚罗士打的小城里,一切都很慢很慢。
日子很慢,生活很慢,人们的步子也很慢。
这是地域赋予城市的独特美感。
而因着名字带来的奇妙缘分,一位名叫星溪的北京女孩儿从远处来到这里。
《星溪的三次奇遇》海报当她骑着车晃在小路上时,自行车不小心出了故障,而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在这条路上,她遇见了同龄的华裔女孩儿,遇见了三个心善的马兰西亚男人,也遇见了来自法国的作家。
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奇遇中,她开始思考自我的存在,思考现代化的价值观,思考城市最后的发展走向,也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星溪的三次奇遇》剧照这部由竹原青导演所执导的电影,实际上是对法国著名电影人埃里克·侯麦的致敬。
同侯麦的《双姝奇缘》一样,这部电影同样采用了几段式的叙事结构,并将富有哲思的话题藏在人与人的对话当中,平实中引思考,淡然中悟人生。
《双姝奇缘》剧照该片的艺术指导梅峰曾说:“拿到了侯麦的精神,而又完全是自己的东西。
”诚然,《星溪的三次奇遇》确实是一次全新的叙事探索。
外有新浪潮式的故事骨架,内有三段式的“奇遇方式”。
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1、 奇遇性的外壳,哲理性的探讨在影片中,星溪在亚罗士打一共有三次奇遇。
影片通过两个女孩儿间的故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信任与否,善良与否,在很多时候,沾染着生活环境带来的因子。
第一次,她遇见了一位居住在当地的华裔女孩儿。
她们同龄,同性,在亚罗士打的小城里,一见如故。
第二次,她遇见了三个马来西亚男人。
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讨论社区改造。
《星溪的三次奇遇》剧照第三次,她遇见了一位年长的、来自法国的作家。
星溪将之前没有说出口的话,都说出口了。
他们聊人应该怎样过这一生,各自说各自的遗憾,在亚罗士打的风中,慢慢释怀。
《星溪的三次奇遇》剧照第三次奇遇中的探讨比前两次更为深刻。
这一次,星溪和这位来自法国的作家是同样的身份,他们都是外来者。
在精神层面上,他们似乎有着更为相通的语言体系,所以也让话题的延展度、包容性和高度变得更强。
这三次奇遇更像星溪人生的三次奇遇,而不是仅仅是在亚罗士打旅行过程中的三次奇遇。
2 三段式叙事结构下的致敬《星溪的三次奇遇》是一部有些“独特”的影片,它似乎一反常态,从另一种形态上拓开了电影的叙事方式。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是对法国著名电影人埃里克·侯麦的致敬。
一是同《双姝奇缘》相似的三段式结构,二是法国著名演员帕斯卡·格里高利先生的出演(帕斯卡·格里高利先生是侯麦的御用演员)。
《星溪的三次奇遇》剧照《双姝奇缘》是侯麦于1987年拍摄的电影。
这部电影共分成四段,讲述了两个女孩儿之间的友情。
单纯的乡下女孩儿蕾妮特和慵懒的城市女孩儿米拉贝,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却因为米拉贝自行车有故障而相识。
这部电影将两个迥异的女孩儿之间的价值观、世界观上或矛盾或相似的地方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探讨了自然、社会公德、艺术和其它种种哲学性的命题。
《双姝奇缘》剧照《星溪的三次奇遇》有侯麦的精神内核,却又是一次完全不同的探讨与展现。
它柔软,包容的,且温和。
它把所有深刻的问题都放在轻松的形式中,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思考的层面上,同电影一起进行了一场自我革新。
它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告诉人们:电影可以有更多元的呈现形式。
它静也好,动也罢;台词多也好,少也罢;叙事结构简单也好,复杂也罢;重要的其实在于它的精神内核,以及它有没有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
威尼斯日单元主席曾说这部影片是“心灵和眼睛的柔软对话”。
《星溪的三次奇遇》剧照其实,它就像生活本身一般,是安静的、平缓的、诉说的、奇遇的。
3、 慢节奏叙事的初尝《星溪的三次奇遇》是竹原青导演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
作为女性影人,她更为关注生活中的那些细节,讲故事的方式也脱离了宏大的、常规的历史性的叙事方式。
她用这部电影探讨了生活中的很多话题:女性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生活的流向。
也就是在这样平缓的、慢节奏的叙事方式中,星溪原本不解的的很多问题都慢慢找到了答案,而观众,也慢慢找到了答案。
竹原青导演《星溪的三次奇遇》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影片。
它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理解人,理解世界,然后去思考这世界上绕在女性身边的问题。
那些看起来有些琐碎的对话和情节,恰恰是这部电影宝贵的地方之一。
这是一种柔软的女性力量,也是女性独有的,一种温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不是即时炸弹,不会有扔过去就立即炸开花的激烈反映。
它更像一颗埋了很久的定时炸弹,在滴滴的声音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知到它的“美”。
《星溪的三次奇遇》剧照哲学性的、探知性的话题,在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人与生命之间,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感知它、理解它、懂得它,才能在俗世的日子里,让生活炸出闪亮的烟花。
这既是《星溪的三次奇遇》,也是观众的三次奇遇。
撰文:张茜排版:LIKE校对:孙胜男
《星溪的三次奇遇》导演竹原青将参与9月22日于成都方所举行的青年女电影人分享会报名请点击:公布 | 青年女电影人创作分享特别活动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官方首席合作伙伴 签王之王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
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很喜欢这部气质清新独特的处女作,更喜欢率真可爱但有想法的竹竹导演,今晚的交流也非常🈶️共鸣!
我一向不喜欢在观影之前去参考各种评论,但我承认我是被侯麦这个🏷️吸引来,而且乍一看影片的风格也确实🈶️侯麦的味道(结尾甚至直接让我想到了绿光),但仔细回味,它确实🈶️努力表现自己的气质,而且影片的亮点很多。
没想到映后交流一开始,导演就坦诚而言说自己并🈚️要刻意模仿致敬喜爱的大师,但个人确实向侯麦借鉴了一些皮毛,这么实诚反而让我对她加分不少。
同时,也非常欣赏导演对于电影制作的态度,是的,简单低碳也可以拍出好电影!
再说回影片本身,这绝对是一部瑕不掩瑜的清新小品!
三段故事各有奇妙之处,也许跟很多观众的感受相同,导演在试图给予影片一些更深刻的人生思考时,衔接不那么自然,功力还有待打磨,但那一段情节却是最打动人心。
虽然个人认为女主在表现这一段故事时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形象与人设经历存在差距,何况与之对戏的还是一位优秀的🇫🇷资深演员,但拍片过程确实会因为条件所限造成不足,这样的遗憾相信今后一定会随着拍摄资历的丰富而逐渐弥补。
说了那么多,纯粹是想鼓励竹竹这样的优秀年轻电影导演,不必在意那些🥚里挑🦴的职业喷子,勇敢做自己就好,难道年轻还要怕犯错?
另外这部片子的排片真的少之又少,朋友们如果你们发现能看上这部电影,就请一定抓住机会,相信我,它是闪光的!
星溪的3次奇遇 (2018)5.52018 / 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 / 剧情 奇幻 冒险 / 竹原青 / 许芳铱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要等一个孩子长大,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也许美好。
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星溪带着她颇具神秘主义的名字,踏上了这三段长大的旅程。
平静而富有冒险的走着,在每一个情节点,也许你都猜到了情节,但是就像真实的生活一样,你还是要选择和经过,而这也就是人生的美。
你可以说,这是洪尚秀和侯麦的美学,导演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
这是一次半自传式的尝试,城市的青春在一次异国旅行之中被象征和修辞,点到为止,并不浓墨,因为东南亚海岛上的空气,已经足够湿润,空气密度决定了呼吸,而呼吸决定了选择与被选择。
星溪在某一种命运的牵扯之下,还是做着自己,单这一点,她就不再只是个演员,她努力地想成为人,也想长大,还想做梦呢。
短评竟然超了。。。
抛开电影本身,还挺有趣的。
放在后殖民的权力-话语体系当中审视这部电影,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
比如为什么我们一再看到这种亚洲年轻女孩+老白男的搭配,还是在一个这种现象特别严重的马拉西亚。
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其他组合,比如亚洲年轻男性+老白女,或者亚洲老年女性+年轻白人男性,又或者亚洲老年男性+年轻白人女性?
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一面在落后的前殖民地国家骄傲的审视自身物质文明的发达,一方面在文化上需要前殖民者的认同。
她的同性情谊不但无法让她打开心扉,甚至还有着戒备(第一段奇遇);第二段当中,三位亚洲男性她都表现不出什么热情和情欲,还体现出一种看不起和逃离;只有到了第三段当中,那个老白男出现才能让她在暧昧中精神达到高潮(哭泣那一段戏),也只有白人男性能给她理解和让她找到自我。
于是,最诡异的一段戏出现了,在前男友死亡的大海前,在老白男的引导下,她终于放下了前任的愧疚,忘却了那个肮脏的自我(星溪)找回了自我,而老白男在月光下找到了他的缪斯——蓝色泪珠。
她的头靠到了老白男的肩膀上。
个人原因 多一颗星。
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 个人经历和南洋情结以及最近情绪 哭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是打入内心 自我寻见式的。
这里不谈逼格与工巧,过于文胜质的东西也一向不喜欢。
叙事结构 镜头 以及帕斯卡尔的参演都是影片的亮色。
并且电影本身就伴随了很多因缘际会的不谋而合,从沙滩上的宝莲的延续 帕老的参与,到导演交流会时谈到在选角色时因一座庙而展开了这庙与演员自身都不知道的家族渊源。
让我特别动容的也是这种根基回溯,和我去做田野时的体验与展开很像,能寻回与解开很多自身的内在界域,并最终与现实若合一契。
是很有灵性的创作啊,对青年导演没必要太苛刻吧,问题是存在 鼓励却不多。
导演自身性格也偏内敛些,在面对直戳的问题时有点委屈了,我很心疼她。
提问环节不是好时机 气氛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凌厉的审美批判,一直没能当面对她表达我对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关注和期待,就在最后影院门口也是分道的,到了另一端 我还误上了楼,但我想着如果可能,一定要把这些话对她说。
不期的是,绕了一圈恍然遇见了!
全部的感动都呼之欲出!
灵犀如此吧,所以我信了一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奇巧与灵性,以及我与南洋的种种,是一种召唤吧。
现在喝着香茅薏米水,说着想说的一切,从未如此酣畅。
2019.4.16
为什么起这个标题呢?
我原本想叫《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写完之后,翻了下之前的影评,发现已经有别人用过这个名字了,想了想就叫《和星溪的一次奇遇》吧,哈哈哈2022年7月的最后一天,在三影堂的活动中,奇遇了一位美女姐姐,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也算是我的前辈,我们相谈甚欢,聊起来英格玛伯格曼,费里尼,大卫林奇等等大师的作品,以及柏拉图,加缪,尼采的哲学观点。
不沉默的夜晚,喝完了最后一口“兰心大剧院”,微醺我俩在街上遛弯,聊着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电影,电影又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也谈及了她的这部“星溪”,答应为她写篇影评。
昨天傍晚,也就是与星溪奇遇的五天后,看完了这部《星溪的三次奇遇》。
这是一部散文气息浓郁的三段式电影,有着平行空间的概念,故事从表面来看很简单,就是一个叫星溪的女孩,在马来西亚的三段奇遇。
但我认为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会的电影,那我就说说我的体会吧。
影片中谈及了很多对于新旧文化,城市发展的思考。
但不管世界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是要回归于平静生活之中。
就如摄影家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平静的表现之下是怎样的。
一个心碎的夜晚,需要无数个夜晚自我安抚,是因为我们忽略掉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奇遇”,让我突然想到电影《苏州河》里面的一句台词“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星星小溪就是一个即将干枯的小河沟,蓝色眼泪则是蓝色的海洋生物。
对啊,没有很惊喜吧,但这不重要,因为无论怎样她就是“星星小溪”。
就像你“奇遇”一个人,你认为他是无与伦比的,但当你真的了解了他的一切时,你会发现他也不过如此。
但这无法否定掉你对他的爱,因为这是你的时间,你一生人的一部分,哪怕只是一秒钟,也依然真实存在。
影片里,法国大叔在等船时对星溪的“告别”,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奇遇”,但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消失”,所以每一次的告别都用力一些吧,多说一句,多看一眼,不要成为遗憾。
电影的结尾,法国大叔和星溪面对着蓝色眼泪依偎在一起,然后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是美好的,动人的。
一部电影延伸到生活中,如同电影有着同一种感觉,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吧,写完了影评,点根烟,期待与导演的下一次奇遇。
电影三段落的结构,平和的叙事,带来不错感觉。
在轰轰烈烈的各种故事中,我们应该有一部平静下来慢慢看完的电影。
我喜欢帕斯卡尔,他的感受和表演总是那么平和的让我体会那种绅士般的温暖。
境遇、幽默、体会,是我对于三段落的理解。
女主是一条线索,这个线索带着我体会不同人心情境遇的变化。
每个人都有面对众生相的态度,有时揣摩,有时会有一点点激情,当然有时也会有奇怪的人在身边出现。
那是这部电影中自我节奏掌控的呼应。
总结下来也有多味的体会。
这不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心态的一种总结吗?
挺有意思
昨天终于在北京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看罢后整体上很舒服。
叙事舒缓,画面平稳。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电影但是足见细节上的用心。
使得这部电影可以称为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电影作品。
对于一部年轻导演作品来讲这其中虽有白璧微瑕但都不影响电影故事本身的质量。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个 “星溪”。
每个人世界里的“星溪”都有一次奇遇~ 电影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星溪”的三次不同经历,就像是将三个平行世界展现出来,让走进影院的人在更高的维度上去跟随“星溪”在亚罗士打小城里漫步,探寻主人公各种可能的际遇~ 最后我想说近几年来中国的观众在对电影品味提高的同时也一直接受各大厂牌,大咖,高流量的堆砌,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这样的模式。
但是观影本身就是一场生命之旅,电影本来的乐趣也就该是这样的。
所以个人建议观看《星溪的三次奇遇》应该尽量的去标签化的观看,体会最纯粹的观影舒适感。
《双姝奇缘》是侯麦比较特殊的一部电影,因为没有讨论爱情,《星溪》也是如此。
对《双姝奇缘》的改编或者致敬在第一个故事中最为明显,爆胎让一个城市女孩和一个乡村女孩相识,城市女孩道德感强烈,乡村女孩则性格直爽、敢作敢为。
面临这种无果的冲突,最终还是猴子替她们解了围,两个女孩懊恼的表情让人觉得好笑。
🐒就像契诃夫说的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总要在最后一幕打响。
《星溪》的情节展开类似平行宇宙,就像特德•姜的短篇小说《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其实第一段故事中爱玲出现在武打电视剧中的情节就很魔幻,但心理分析的痕迹还是蛮严重的。
星溪在第二段故事中变成了人类学家,但我觉得这个角色塑造的并不太成功,可能受《夏天的故事》里身为民族学家的玛戈影响太大了,星溪除了人类学家的外壳,更倾向于隐藏想法、不发表意见。
第三段故事中直接出现了《沙滩上的宝莲》的男演员,星溪慢慢吐露来到阿罗什打的真相,但她的谎言却也令人信服而有趣,以至于真相揭示出来反而显得俗套(最大的作用是展示许铱芳那场哭戏的精湛)。
作家说他灵感枯竭,来此寻找blue tears,这里大概致敬了《绿光》,但与星溪的相遇不就是他的blue tears吗?
两个人在岛上的谈话,又让人重温了絮絮叨叨的侯麦时间。
暑期度假、吉他歌声,《夏天的故事》的感觉扑面而来。
男人唱歌时出现的画面,不太像侯麦的手法,反而比较戈达尔,但比戈达尔好理解。
法国人、马来人、中国人,法语、马来语、英语、粤语,星溪和作家在马来西亚用蹩脚的英语交流,这里又让人想起洪常秀的《自由之丘》的国际化和漫无目的又目标坚定来到异国的追寻。
本来想打四颗星的,没想到最后诉说丈夫的离世,瞬间就变成了毕设玛丽苏…突然把文本做得太实了,和小径分叉路口的轻盈感相悖。惊喜朱津京。种草alor setar
颜色超级美,摄影和音乐是亮点,看完也想去过一个清爽的南方夏日。
里面有一句鸡汤台词,大意是我会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次分别,因为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次见面。可能是我自己有太多这种悲惨又美丽的经历吧,印象深刻。
对侯麦和洪尚秀的模仿太明显,不考虑剧情层面的,即使从纯粹的技术论出发,影像语言也可以做得更精致。况且在侯麦的电影里,对话有时并不起到增添信息量的作用,而单纯是以温柔舒缓的方式酝酿心理氛围。在洪尚秀的电影里,也有诸多片段契合了女性的情感特质,它们虽然没有推进情节的发展,却促进了情绪的逐步深入和递进。而这部影片的节奏和速度却略显奇怪,时快时慢不说,有时莫名地插入令人费解的闲笔。值得一提的是,星溪的扮演者气质清新,她在各种镜头下都非常耐看。
标放。对我来说好看的就是女主的颜了。
虽然很像侯麦和洪常秀,但完全没想到是一个年轻女导演,十分鼓励。整体很轻松,只是二三段略说教。另外导演你脾气也太好了吧,问答环节简直就是在被拷问。
听了导演映后交流,故事的话,导演的排名和我的差不多1>3>2。明显的在异国——绿光。
构思和美术都很大胆,但在叙事结构上却有点不自信,三段中的前两段很少女心的设计,最后出来的大神公有趣又疯癫。
三颗半 一些思马情绪的释放。拍的很美啊!!!长发大叔很点睛,能get到一些主题,但是表述得有些直白又有些模糊。有一些可爱的瞬间。
因为导演玻璃心扣一分,国电现在这个情况,就连批评都不行???我不知道批评能不能进步,但我知道越一昧捧着,只会更糟。
虽然这些年一直专注于摄影,对电影的关注度下降了不少。但看到中国年轻一代电影人走出这一步真的特别感慨!中国需要这样的小电影,期待公映!
虽然说是师姐,很想打高一点,但是,真的,做不到。
学生作业感大于电影感,剧情就像是一个朋友在跟我描述她在旅途中想象出来的3段有可能的遭遇。但毕竟处女作,既然几大国际电影节都这么宽容地给予了认可,那作为电影创作者太严苛就显得有点难为情了,鼓励吧。最后“蓝色眼泪”出现的海边夜景真的挺美。「12.22 UCCA 南特三大洲回顾展」
双姝奇缘开场,绿光(蓝泪)结尾,包括帕斯卡的皮埃尔、人物穿搭、日期字幕卡在内,彻底的侯麦致敬作品;三段结构设计还带了一笔洪常秀。第一段较好,轻快有余味,也是由表及里最侯麦的一段(相对);第二段很糟;第三段有一点绿光皮毛,但剧本深度没法比,台词写得相当尴尬。5/10
在深秋看到这部影片,心里还是充盈着感动,喜欢里面的三个小故事(第一个真的可爱的~)和整体节奏,相较于国内其他文艺片来说,更喜欢导演表达的自然流露,在细节上用心却并不刻意。不论有没有侯麦的影子 星溪都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很细腻 很浪漫的故事 特别内心
当尬聊千篇一律,失去了深度和启发性,就变成了一部冗长的风光片了
导演好可爱啊
在少女形象的外殼下,一股以北京為中心的華語帝國主義感⋯第一段把馬來女孩當成女僕一樣使喚,第二段對別人的社區營造指指點點,還發表感想這邊的人生活緩慢呀,第三段對洋男的好感(最後頭都靠上去了,就算沒有真的所謂romantic關係也差不了多少);是不自知或自黑呢?感覺更像後者。除卻意識型態問題,三段也拍得很枯燥,最後一段縱然有比較好的法國演員,一樣未夠班。據說參考了黃錦樹?!欸欸欸,大砲如黃若看了這部片,估計會痛批⋯
今天我们不比视听语言和叙事,我们来比比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