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不断的推荐 再不看就不好意思了。
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似乎永远看不到真相。
最后士兵们用自己的血写下的名字似乎抵不住一瓶洗洁精的清洗。
历史啊历史,真相啊真相!
这是谁的悲剧?
唯以自慰的还是那句话: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但愿如此。
又想起天朝的现状。
我们经常“被”代表,经常被指引,即使是身在现场也是不明真相。
真相,真相,真相,你到底什么样?
姓名有多重要?
每年的911纪念活动都有这么一项:遇难者家属两人一组,逐一念出2977名遇难者的姓名。
为纪念9/11遇难者设立的纪念碑坐落在世贸中心遗址上,围绕在一南一北两个纪念水池的四周。
在纪念碑的铜板上,刻有2983名2001年9月11日当天以及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中遇难者的姓名。
沙龙在2004年说:“我们有责任去记住和缅怀每一个人(大屠杀中的犹太死难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照片,他们的故事;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追溯到他们每一个人,让他们的形象深入到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子子孙孙心中,这是我们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在以色列学者的大力努力下,以色列已统计出了约200万的犹太人姓名。
他们的名字都在互联网公布。
但更庞大更艰苦的工作仍在继续。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林肯所领导的北方军队里,参战官兵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伤亡时得到尽快确认,纷纷私下购买或制作了5厘米见方的牌子,在上面写上或刻上自己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用绳索或细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或装在衣袋里。
至1916年,美国为驻法国的海军陆战队员正式装备了身份牌,要求所有军官和士兵在执行野战任务时必须挂在脖子上。
在历史大潮和国家意志面前,一个人的逝去实在太渺小了,唯有姓名留存于世。
那么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被国家意志裹挟着出生入死之后,又被荒诞地告知将被从历史中抹去,连姓名都不能留下,那种茫然和悲痛应该比死还难过吧。
于是便有了《实尾岛》中最动人心魄的一场戏:31名铮铮铁骨的硬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着泪,挣扎着在身边用自己的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能拍出这种片子的国家和他的国民值得尊重,不管他们在多少妹子的脸上动过刀子。
7分,这部电影能存在豆瓣条目,某些评论还能存在真是奇迹,如果那一天消失了也特别正常,毕竟我爱大清国,可是大清国爱不爱我呢?
客车上薛景求带领大家写下名字,快二十年后《八佰》里四行仓库上战士高喊自己的名字跳下外墙,似乎留下的母题是名字等于为国战死的意思。
缺点很明显,罪犯这个背景设置一定程度消解了主角们的正义性,强奸戏后捅死同胞包括全员因此受处罚拍出了一种苦大仇深感,感受到一种特别强的男权至上感,能感受到导演想说是国家伤害了他们,是体质压抑他们的欲望,可是电影结束片尾的字幕说谨以此片纪念这些见习军人,既然是军人强奸敌人妇女都是重罪何况是本国还是部队的军医,参与强奸的胖子高喊我强奸了我爽了我还干嘛干嘛了,你可以解释他是为了一心求死,那薛景求把他一棍打死前前后后的感觉是团队有了重大损失,最让我感到反感的地方是两个参与了强奸的人准备互相捅死对方,薛景求一行人冲进房间发现其中一个已经死了,那种兄弟情深巨大损失依依不舍感,然后被强奸的女医生恐惧的抱头大哭大叫,这时薛景求对女医生大叫你给我闭嘴,一副不就是强奸不对是轮奸了你嘛,你特么至于嘛,我兄弟命都没了,这种男性至上的价值观从今天看非常扭曲,让人不安,以至于我根本没有对684部队上上下下一系列死伤包括最后拔手雷自爆有情感代入,这样的人还是死刑犯就和苏联二战时候惩戒营一样,到处强奸轮奸杀人,甚至让我有了反向认同,有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就是一群反社会的有着高超杀人破坏技术的罪犯,他们的危害性不讨论,最后结局是耶稣受难一样自杀,我是不太能接受的,但是我得到了一层可能是导演想说的,就是韩国兵役制问题,男性必须服军役两年,这里684部队三年,也是对男性有巨大的压抑甚至可以说迫害,是不是导演也想说韩国社会的那种大男子主义那种男性至上其实就是兵役问题带来的,如果有这种批判在,那我是可以接受,也确实是超前的,如果评判重点就是国家是军政府是体制弹压底层,那是篇对朴正熙时代的批判的檄文,那这段剧情我可能还是没有看懂吧。
另外一层和《锅盖头》很相似地方就是,用士兵来意象男性阳具,本片更宏大把整个864部队比作大韩民国的阳具,这帮人去平壤就是男性欲望的发泄,最后没去成就好比一直被压抑的男性无处发泄,那我们就去首尔吧用个不恰当比喻就是缩阳入腹,一个这样的男人一个这样的国家如果缩阳入腹那都是注定要毁灭的。
可是问题是剧情并不能给我带来冲击,我知道金日成不是被暗杀死的,我能猜到最后这些人不可能去平壤,我只是好奇是他们的结局但是也能猜到多半不得善终,最后在实尾岛的枪战反而让我觉得不满足,开头的平行剪辑效率很高,一开头就定了一个基调就是这是一个动作片,其实本片是个文艺片只是有动作元素,也是韩国大片化一定程度为了类型而类型,是为了票房的折中,如果没有这么多动作元素,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票房,如果全篇就是和《锅盖头》一样就是一枪不开,实尾岛上逃离戏就是给他们逃跑了,最后因为被逃跑这些空军教官被清算被肃清,更有震撼感,现在的剧情有导演表达,后来实尾岛暴动薛景求和手下用的朝鲜军队用的58式突击步枪,正常韩国军队武器库为什么用朝鲜的武器,薛景求们唱着韩国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可是听不懂的歌就是朝鲜人了,这就是朝韩问题的本质,实尾岛就是朝鲜半岛,31个敢死队和空军教官就是朝鲜和韩国,上级让你们自相残杀就只能手足相残同胞互杀。
因为优点大家说的太多了,所以这里相对不足之处说的多一些,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我看到了韩国人对军政府和南北问题的思考,同样看到了电影技法的提升,我也相信我们的电影人只是不给拍,我们也有大量苦难和委屈想通过影视渠道来表达,不管是影视还是别的行业,技术迭代、产业进步、价值观进化都不是一步登天的,韩国电影可能讨论的东西是3.0的,是因为我们只能拍1.0的东西,哪怕现在差距都不大,可是举着红旗唱赞歌的东西多了,现在主流的导演头脑是不是也固化在1.0了,等自由真的来了,当下主流的创作者还能不能主流,我也想看看他们的结局。
今天下午是个看电影的好天气,然后我们31个人坐在一个语音室里看31个男人给我们演的韩国军队,政治的黑暗,人性的脆弱与无能,男人们本来就是要死的人了,然后呢?
国家给了他们一个命运,是什么,是什么都不是。
一个杀人的机器。
一个共人泄欲的工具。
电影里不停的出现씨발,새기...终于理解了这些词的任何使用语境。
代价却是无名无姓,31个棋子?
棋子都知道终究会有个结局给他们一个交待。
但是31个人却没有。
什么都没有。
可悲的成为政治的玩具,想反抗都是那么无力。
喜欢看到韩国军人在立正后,大喊:忠贞!忠贞的后面就是跑去强暴女医生。。。。
也后再也不要找这么冲动的!!!!
韩国当代电电影发展中的一个分枝是,以韩国与朝鲜之间的分裂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颇受关注。
从我最初看到的第一部韩影《生死谍变》,到后来的《太极旗飘扬》,直至最近的《实尾岛》,均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电影。
它的基本特征是:在这种背景中重新审视及思考这段历史。
我想在历史的真相中,曾有过被深埋的历史,终有一天,这些历史将真相大白于另一段的历史。
实尾岛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段历史。
《实尾岛》的故事梗概:朝鲜与韩国关系紧张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韩国为了报复朝鲜训练组织的31人特工,进入韩国剌杀总统朴正熙的事件,将以死囚31人,由部队押解到实尾岛,进行魔鬼训练,准备潜入朝鲜剌杀金日成。
在军事训练过程中,部队与特工们产生了感情。
就在特工出发的当晚,命令突然被取消。
这样,特工们又回到实尾岛等候再一次的命令。
取消的原因是政治气候的变化,其时,韩国与朝鲜关系开始缓和,组建这支部队的局长被免职。
而且下面下令除去这支部队。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用处。
负责训练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不愿意亲手屠杀已有感情的特工,饮枪自尽。
愤怒的特工们消灭了岛上驻扎的部队。
劫了一俩客车开往青瓦台,欲质问公道何在。
路上被当局部队拦截。
特工们释放了车上乘客,集体引爆手雷自尽。
实尾岛确有这样一段的历史。
这段历史是在金大中任韩国总统时被披露。
我得承认我一般情况下对于国产的战争体裁的电影是较为反感的。
它们的特征是人物已经是一种政治符号,电影中的阵营也是黑白泾渭,主题仍然是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然而韩国的战争电影中,较为注重的并非历史画面的营造,而是以人物来反映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在战争电影中,是人物重要还是历史重要呢?
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战争或是其他仅是一种背景而非主题,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它的最后目的都不过是展现一种人性。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女主角。
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处于一个叫做实尾岛的小岛的小岛上。
在看这部电影时,可以将之划分为两个主要内容。
一是在实尾岛上发生的一切,二是离开实尾岛之后的结局。
这种有些牵强的人为划为,对于理解电影的艺术有一种作用。
即,只有前面的部分成功了,才能带来后面部分的令人真正信服。
这部电影在电影技巧上没有更多地进行探索,它更多通过的是演员的精彩演绎来完成。
它通过岛上训练这一个过程极其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基本轮廓,他们从死囚、社会渣滓,被在“反正也无处可去”的支配下,被训练成一支特种部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自己将创造历史的想象所骄傲,认为将留存于历史和人们心目中。
我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民政策下的成功,我只能说,无论时代背景如何,人终究都是人,而不是没有情感的石块,在前半部分中,并无涉及到更多的政治因素,前半部分的所展现的,是一种人性的长华,即使是被完全剥夺了自由的人,也有着做为一个人本身的尊严与“存在于时代”的深深渴望。
意况形态在这里面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被政治目的所强迫的人群,他们如此复杂的思想情感是怎样得以复苏的。
一方是押解这些人的正规部队,一方是希望通过这段历史而洗刷一切过往,重返家园的人群。
在这个特殊的管制过程中,在一个岛屿上建立起可以令人相信的感情。
电影的戏剧性冲突上的处理是每一部电影都在运用的手段。
它是通向人物性格展现的高潮的必经之路。
这部电影同样在这一点上达到了相当的成功。
出发前的痛饮,高唱国歌的气概,大海中命令被突然取消的不可置信,重回实尾岛的无所适从。
部队军官与上层的对话,一点点将故事推向了命运的高潮。
直至部队军官不愿意下手,故意让死囚听到真相。
这个时候达到了整个故事残酷的高潮。
要么被部队消灭,要么消灭掉部队。
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了第二个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质问的尊严:为什么不将我们除去?
而怀着再生的希望的时候,却又要来消灭我们?
原来我们是没有存在过的人。
真正的真相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的人,我们最后的路,都是死亡。。。
在这样的情境中,整体性的愤怒火山爆发。
我们要去问个明白!
问清楚我们不明白的问题。
去总统所在的青瓦台。。
就这样走向了死亡。
也只有这样走向死亡。
电影的最后也成为一个最感动人的画面。
这些未曾存在于世界的人,为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血,在这辆车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
高喊祖国统一万岁扑向了手雷。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竟然久未平静。
在厌倦于那些肤浅而直奔娱乐而去的电影中,我得到的只是积压的疲累。
它们的轻松丝毫带不来身心的愉悦与心弦的拨动。
而真正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无不是将目光专注于人性本身的那些电影。
鲜活的面庞上写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在命运的河流中怎样闪现人性的光芒,在怎样的历史中书写他们的历史。
我一再乐意谈及韩国电影的原因我想在于此:它们进行过思考。
它们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所有重大的事件,在电影中,不过表现在一双双眼睛中而已。
无怪乎有一位电影评论家说:“我喜欢看着那些演员的眼睛,在那里面我看到了许多电影”(大意)。
我想他说的很对,一部电影若没有演员的倾泻的情感,那它就只是一个可以流动画面的万花筒,而称不上是电影。
(完)
实尾岛上的 684部队是韩国为了报复“1•21青瓦台袭击事件”而特意组织的敢死队。
据维基百科资料表示“电影将31名成员描述为从全国死囚罪犯及流氓中抽选而成的死士,但也有队员遗族宣称成员多为受待遇吸引的一般民众。
”而百度百科资料则表示“大部分敢死队员都是些肇事逃亡的卡车司机,汉城车站的黄牛贩子,冒牌和尚,流浪歌手,诈骗犯,酒鬼,马戏团团长,落魄的拳击运动员,睡在隧道里无家可归者等等流氓地痞式的人物,虽称不上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但也是让警察极为头痛的难缠家伙。
除此之外,另有5名队员是遭绑架的普通韩国人。
”如果那31名成员确实都是死囚,那他们原来便已经是死了的,这个必死的任务不但可以洗刷掉他们身上原本的污名,甚至还可以光宗耀祖,那在实尾岛那几年便可以说是借来的,虽然很冷血,但是被背叛的悲剧性与愤怒感相对地可能会有所降低(冷血点来讲啦),但悲剧性还是有的。
但是如果这31名成员只是一些小型罪犯,或者是社会底层,甚至是被绑架的普通平民,那实在是太冤枉(尤其是被绑架的平民)。
小型罪犯虽扰乱社会治安,但罪不至死;社会底层,投胎技术不济,出身不好也不是死罪啊;被绑架的普通人就更冤了,彩票不见得会中,死士训练团的锅倒是从天而降啊,还 TMD 地甩不掉,还被扣了顶爱国帽和光宗耀祖梦。
电影内描绘的正统军与敢死队日久建情,我是相信的。
天有不测风云,以为飓风前夕,没想却晴空万里,之前防灾的措施用不上也是有的。
飓风不刮了,防灾措施用不上了,要取消拆掉也不可厚非,至于是否要将材料给另寻他用,抑或收存以待将来不时之需,还是直接销毁呢,确实是有待考量的。
不过 684 部队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却想一个轻飘飘的销毁命令便可以为可以轻易抹杀。
唉~朝鲜磨出来的剑,出鞘便离韩国总统府的直线距离不过百米,若非那可笑的黑色胶鞋和俘虏的泄密(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没准也得逞了;他们自己磨出来的利刃,无鞘可置,也无法任之默默荒废生锈,最后搞到要以自己的鲜血为祭来毁刃(据百度百科资料实尾岛上代陆军中尉及其他12名士兵被枪杀,而后一路杀往汉城的路上又导致了12位普通市民和警察的死亡。
),虽然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可能只是手指头不小心被一张废掉的文件给不小心划破了一点点点皮的级别。
一把好刀,可以用来砍杀敌人,也可以用以自裁,想开一点不想杀别人也不想砍自己的话,拿去切个菜做个饭行不行?
虽然好刀未必会乐意,但也不用连商量都没有就毁刀啊。
另外,电影中有一幕提及两名队员跨岛强奸民女被处以极刑这一幕。
本人首先是佩服导演,导演和编剧虽然怀着极其同情 684 部队的情怀 / 初衷来设计这剧本,但没有为了美化而特意省略掉 684部队在被闲置期间确实有两名队员跨岛强奸民女这一特不光彩的部分。
虽然 684部队被憋了几年年,很憋屈,但是别人家的女儿在另一个岛上也没招谁惹谁啊(就算真的招蜂引蝶也不表示可以被随意欺辱,就连元朝时期的许衡都懂的“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的道理,难道是现代人故意不懂的吗?
),所以我个人对导演把这一幕处理得这么悲壮慷慨感觉特别不适。
同时个人也觉得这部电影的雄性荷尔蒙爆棚(男性军人电影很正常),演员的表演都很用力,认真来讲很多时候都觉得有点用力过猛了(也许是剧情需要吧)。
实尾岛的故事是真实韩国历史事件改的,韩国政府没有给这群人解释,只把他们当作国家工具。
为了缓和关系,把他们如弃子一样抛弃,置之不理,实尾岛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他们只希望国家给他们一个说法,一群囚犯被国家被训练成最厉害的武器,却因为政治的变化无常成了无人问津,可有可无的人。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是很吸引人的,南北关系特工题材,还有电影里的训练配乐,亮剑里的打仗背景音乐也是这个,真的很经典
一段尘封的悲歌,电影重心放在了刻苦训练上来,关于到其他场景,基本上都是为了推动重大剧情改变而需。
这种丝毫不拖泥带水的设计,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死囚在政治人物面前就是工具,从开始的计划就是拿来使用后给丢弃。
但对于部队训练官来说是实打实的要深入结识,感情就会应运而生。
一个纠结话题就来了,部队的天职就是唯有服从吗?!
难怪部队又一个称呼叫“国家机器”。
1、佩服韩国的电影工作者和宽松的政策,敢于拍摄这样揭自己伤疤的影片。
在国内,这是不可想象的。
2、影片敢于反映反思朝鲜半岛的历史,敢于正面表达南北韩两国人民的所思所想,让人钦佩不已,这样的影片还有《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共同警备区》等,值得我们学习。
3、影片基本符合历史真相,但拍的让人心情澎湃,尤其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的结尾。
让人知道了什么是政治和政客。
肮脏的政治。
也让热衷于戏说历史的电影人汗颜。
4、情节并不新鲜,和英国影片《野鹅敢死队》的主题结构完全相同。
另外,《加里森敢死队》《十二金刚》等也是利用死囚去立功赎罪,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片子仍然让人震撼。
5、影片纯粹是部阳刚的男人戏,连个女配角也没有,只出现了几个零台词的群众演员,如公交车上的女乘客、实尾岛上的女军医等,但并不影响片子的观看热潮。
这一点,也让那些拍片就离不开女人离不开多角恋爱的导演脸红。
6、影片虽然讲述历史战争阴谋,但打动人心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是男人间义薄云天、生死不弃的友谊,包括教官与队员、队长与队员、队员与队员间的义气,这一点和吴宇森类似。
7、其实片子的大场面并不多,135分钟也有点拖沓,比如强暴女军医的桥段是否有点画蛇添足。
8、实尾岛事件其实和朝鲜战争一样,是北朝鲜先挑起的,青瓦台事件是根源。
详见附录:青瓦台事件 “朝鲜武装分子青瓦台袭击事件”,又称“1•21青瓦台袭击事件”,发生于 1968年1月21日。
当时,朝鲜派遣了由“124军部队”所属特战敢死队31人组成的武装队员,暗中穿越军事分界线透入韩国,以全副武装的韩国野战部队打扮,进入了可以对青瓦台一览无遗的首尔市北岳山路。
不巧遇上了下班路过的韩国钟路警察署署长,识别出野战军服的肩章属于无法擅离的驻守前线部队,于趋前盘问时,导致双方开火,立即惊动驻守在北岳山路防守青瓦台的韩国军队,使得朝鲜特攻敢死队南下暗杀当时韩国总统朴正熙的计划化为泡影,也震撼了全球。
1968年1月21日深夜10时许,韩国总统府所在地青瓦台附近,6个身穿韩国军服,脚上却是黑色胶鞋(因为韩国军队从没有配发过这种黑色的胶鞋,反倒是朝鲜军队多穿这种黑色胶鞋)的行人引起了巡逻警察的注意,因为这里距离韩国总统府非常近,警察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便上前盘问,不料这6人竟然抽出冲锋枪开火,并向正在街上行驶的公共汽车投掷手榴弹,致使公共汽车上多人死伤。
后援的大队韩国军警迅速赶来,经过激烈的枪战,击毙其中的5人,重伤并活捉1名,但这人在押解途中自杀身亡。
韩国军警随即在首尔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搜捕,先后发现并击毙28人,生俘1人,另有2人逃脱。
据唯一的生俘者金兴九招认,他们一行共31人,是朝鲜代号第124部队的突击队员,计划分为6组同时袭击首尔的韩国总统府、美国驻汉城〔今首尔〕大使馆、美军驻汉城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等目标,来掩护对汉城一所关押朝鲜特工人员的监狱的营救突击。
负责袭击青瓦台的那一队特工被发现时,他们距其目标——韩国总统府的直线距离已不过百米!
在随后韩军发动的数万人规模的大搜捕中,竟然还有2名朝军特工成功逃脱,其中一人更是在腹部中弹的情况下,用手将流出体外的肠子塞回腹腔,以手部压住伤口,跋山涉水,逃过韩军的重重围捕杀回朝鲜。
《新东亚》引述当时负责调查“1•21青瓦台袭击事件”的白东林(当时的韩国防谍部队调查系系长)的话指出,当时的31名朝鲜特攻队员中,除了金新朝欲引爆自尽前被生擒之外,能够确认的尸体只有27具,其余3人下落不明。
就在韩国的调查工作结束后不久,韩国当局透过朝鲜的广播才得知,有一名参与袭击青瓦台的朝鲜敢死队员,已经安全逃回朝鲜,而且成了朝鲜的大英雄,他就是现任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负责宣传的副总局长朴载庆。
实尾岛事件 韩国当局为报一箭之仇,也仿效朝鲜“124军部队”,于同年4月,在仁川外海无人荒岛“实尾岛”建立秘密基地,暗中招募包括死囚在内的各路好汉成立“684部队”(意味着1968年4月成军),接受魔鬼训练,打算派遣特攻敢死队渗透平壤,格杀北朝鲜金日成。
孰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朴正熙与金日成互派密使谋求韩朝促进和解合作交流,致使韩国“实尾岛”的派北工作员,顿时沦为烫手的山芋。
在走投无路的窘迫情势下,他们杀出重围,欲前往青瓦台讨回公道,却在首尔外围的大方洞地区,在韩国军队重重围剿下,在一辆大型公车上引爆自尽。
揭秘被掩藏的历史 影片《实尾岛》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据说1968年青瓦台事件发生以后,时任总统朴正熙和韩国中央情报局创建了一支由囚犯组成的特种部队,政府要求将这组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成专业的特工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进入平壤,将金日成的项上人头取下来,而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这支部队成为烫手山芋,就在政府决定秘密处决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发生了暴动,最后于1971年8月 23日在首尔自杀身亡,事后韩国政府称这是一次北韩游击队组织的恐怖事件。
事件发生三天后,韩国政府国防部长于空军参谋长被撤职,到底这支部队是否存在,到底他们是由韩国政府组建的“死囚特工队”,还是北韩的游击队。
该事件发生后,多家新闻媒体机构都想揭开“实尾岛”事件的真相,但无一成功,这段历史被深深埋藏起来。
后来当时被劫持的人质也表示,那些恐怖份子似乎并不想伤害他们,而且首先开火的也是韩国政府部队,他们为什么要集体乘车去,如果是恐怖分子,分散活动也许更合适,他们到底是谁?
真相被埋藏了32年,随着政府于军方情报机关的秘密记录为人所知之后,实尾岛事件再次被谈起,影片着眼于当时纷繁厚重的历史,抽丝剥茧,逐渐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仅凭这一点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本片题材十分敏感,在表现政治的冷酷与人性温暖的矛盾冲突中充满了悲壮色彩,士兵与囚犯三年的朝夕相处,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许更多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认同感,这是一部属于男人的影片,当性格坚毅的将军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处死自己亲自训练的特种兵时,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把他推进了绝境,在进退两难中如何选择,是处死特种 兵还是违抗上级的命令,无论如何选择他都是输家,紧张的与激烈的气氛让人感觉脆弱的人性在强大丑恶的政治面前不堪一击。
最后士兵与特种兵的绝杀更是充满了悲剧情节,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到底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影片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对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政治的厌恶。
实尾岛事件时间表1971年8月23日早上6点:24名受训人员逃出实尾岛。
6点15分:实尾岛和空军总部的联系中断。
只有6名现役士兵侥幸逃生。
代陆军中尉及其他12名士兵被枪杀。
另有6人溺水身亡。
中午12点15分: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海岸登陆。
劫持第一辆公共汽车,开往首尔。
中午12点53分:24名士兵与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松洞车站交火,两人受重伤。
下午1点10分:在仁川又有交火。
下午1点20分: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劫持第二两公共汽车 下午1点30分:当地警察局受到攻击。
一名警员中弹身亡。
下午1点38分:新洋(音译)村检查站,一名警员中弹身亡。
下午2点15分:公车开进首尔,司机逃脱。
下午2点25分:最后一场交火。
乘客证明:“前几枪都是从车外打进来的。
”出逃的受训人员引爆手榴弹自杀。
4人未死。
8月25日:国防部长被解职。
1972年3月10日上午10点:最后4人被处决。
7月4日:半岛南北双方代表签订和平协议,并协定不通过秘密军事行动挑衅对方。
不管这部片子如何的煽情,最后血书正名时,我还是泪崩了。
双十一,无男人,无暧昧。
特意找了部纯爷们电影陪我度过零点疯抢前的漫漫长夜。。。。
前半部的非人道训练见怪不怪,赤裸特工对女特工的训练似乎比这个还要疯狂些。
后半部有些大逃杀的影子。
你死我活这个成语用到这里真是挺合适。
最后的千里寻正名才有些自己的特色。
明知是一场必死的抗争,我只是为了让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我。
我为了荣誉和光荣进行过殊死的奋斗,忍受过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我要为我自己正名!
看本片之前,小小的查了些资料,知道了是真实事件改编。
身为历史系学生,小小的激动了下。
尘封的档案,历史的秘密。
刚开始百般遮掩,最后还是在政府授权下公开真相。
这样的血性悲壮的故事,在我的同胞中曾有多少呢?
老掉牙的虚伪政客与平民勇士之间的较量了……但是强奸女医生那里太恶心太人渣了……以至于后面的煽情也无法完全共情。
棒子国的电影无感啊 就到处听到混蛋 杂种之类的话 。
在求生的环境下会有多少人会舍生取义.
胡乱煽情好幼稚
题材好,噱头大,阵容强,拍的一般了,煽情太过,意图太商业,立场也偏颇了些。
2016.9.7,家里。不明白为什么此片的得分能如此之高?就算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显得略有点苍白。最后抢了一辆公交车带着几个老百姓想要去青瓦台?这要是真见上了,韩国也可以亡了。还有,韩国男演员要是不大喊大叫是不是就无法演出男子气概呢?
1971年8月23日发生的实尾岛事件,被掩盖近三十年。韩国影史上第一部超过1000万观众的电影。韩国政府直到2006年才发布关于此事的官方报告,2010年才向相关家属支付赔偿2.73亿韩元。存在争议的点是那31名684部队成员并非都是死囚犯,大部分是雇佣征召来的平民,甚至包括7名失踪男子。
不喜欢这种类型的...
可怜霹雳火,落地却无声。实尾岛的684小队是一群幻想成为英雄的军人、男人和雄性动物,他们在这些身份当中不停的纠结挣扎与转换,却至死寻不到自己真正的身份。组织的出卖让他们从一致对外变成割袍断义的自相残杀和飞蛾扑火,韩国电影人再次勇敢地揭开了自己一块流脓的疮疤,但故事越丑陋,就越闪耀着艺术价值的光辉。
看在是真实事件的份上 加一星吧 毕竟是一个国家对错误的反思
韩国男人真男人。。你要为信仰死我为你喝彩,哪怕是共产主义。你要为国家死我只有等着看杯具。。。
2004.11.15
这么好的题材主题完全没有得到升华
韩国影史上第一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电影。取材自1971年“实尾岛事件”。朴正熙政府秘密训练“684北派部队”对金日成实施斩首行动,但随着《南北和平共同声明》的签署,“684部队”的刺杀计划取消,政府为防止泄密,决定杀死全部特种队员,进而引起“684部队”叛乱袭击青瓦台。影片拍出了孤岛特训士兵人性的异化。薛景求饰演的士兵因父亲是“逃北者”的身份而发誓证明自己的南韩立场,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父权”意向,包括质疑国家、高唱国歌。士兵们从被非人性训练为杀人机器,到成为兔死狗烹的政治棋子,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个人与家国的双重幻灭。政治阴谋草菅人命、视人为鱼肉一旦回归到人的层面,就显现出非人道的恐怖。士兵们从国家主义回归到了个人,是幻灭后的清醒,也是寻求人之为人最后的意义。
重温本片。配乐感觉有些抄袭《石破天惊》(勇闯夺命岛)。韩国就是这样,军队战斗力属于渣渣,可你看电影觉得好牛。强奸女医生这段,目的是想说明困兽吧,问题是这种军队是不可能打得过军纪严明的解放军的。自相残杀这段看着悲壮,问题是师傅还打不过徒弟,实在够乱。结尾的公交车狂奔更是强行煽情缺乏逻辑。
不了解真实情况,但是片中教官的选择让人诧异,宁愿牺牲自己和部下,也要保护一群必死之人。而684在杀光了一个部队后还天真的去找总统,很难相信真实事件就是影片呈现的这样。
剧情太薄弱,硬伤啊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实尾岛》,韩国导演康佑对国家伤疤的揭露,铸就了这场热血而又悲情的经典之作,对历史的还原,在面对所谓的国家利益面前,小人物不过只是棋子的隐痛,构筑着深刻的内在纵深,而政客的肮脏虚伪与敢死队员们义薄云天的羁绊更形成了电影鲜明的比照。
31个国家的牺牲品,无论怎么自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却最终还是要听从政客的,在他们国家的独裁年代,个体在政治利益面前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谁都无力改变。演员方面,一堆年轻的脸庞,安圣基、薛景求、郑在泳、严泰雄……金刚于太会保养了。
整个戏给人的感觉就是用力过猛,情节用力过猛,表演用力过猛,配乐用力过猛,生怕观众不被感动,过分强烈的戏剧感让人感受不到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