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先生古龙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里的江湖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黑暗;也是舍我其谁,为国为民,是光明。
做英雄很累,常常有力有不逮的无奈,但是只要有黑暗的地方,总能透出一点光亮,让人心有希望。
这就是所谓的“邪不胜正”。
电影《官方机密》取材实在大胆,探究政治对错,女主凯瑟琳在泄露国家机密后,还能偏执地举着为国为民的名义和政府暴力机关对话,最终无罪释放,结果可喜。
但是可以推出长达一年的等待是着实煎熬,被监听、被跟踪、丈夫险些被遣返,可能面临入狱,履历留有犯罪痕迹。
她不退缩,只是气愤谎言,她不排斥战争,却不想看到因谎言而产生的战争。
战争,本就是残酷的,就算是一局正襟危坐的棋,都能让人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厮杀,更何况真刀真枪的战争。
现代文明本应远离战争,就像人和人之间应该少一些肢体的争斗,就算对方是弱者,若是被惹急了,也会拼命一搏,强者自然也会有损伤。
不过死伤的不是后面做决策的人,而是前线的士兵,战场波及的无辜百姓,以及弱势一方不肯屈从的首领。
当看到美国要左右联合国安理会投票结果,凯瑟琳觉得这事儿不对。
但是政府的决策何止万千,莫非样样都是透明、公开、正义且正确的?
她只是恰好在这里,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员工,却敢把祖国与盟国的“暗箱合作”透露给媒体,期望公布于众。
她的行为会牵连到部门领导、同事,更会牵连到自己的丈夫,让小家处于风雨之中。
她所做的,力图拯救那些可能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这是对,还是错的?
正如一个经典问题,你是列车司机,但是前方正常轨道上有一群人在玩耍,可以变道的轨道上有一个小孩,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司机没有错,是那群孩子的错?
还是那一个孩子的错?
怎么选都是错,谁让你是这个司机呢,大概就是因为你身为司机,就是错的。
火车是停不下来的。
有人给出的答案是,正常驾驶,可变道的铁轨上孩子本来无辜,火车也可能脱轨,引发更大的灾祸。
当凯瑟琳这份情报泄露出去后,战争还是启动了。
就像司机选择了变道,冲向了一个孩子,但是后面又有一辆火车,紧接着冲向了那群孩子,因为凯瑟琳就好像是那个火车司机,并不是超人,能瞬间停住火车。
凯瑟琳选择了披露,尽管对立面是国家机器,活万人和活一人?
她有得选吗,在她良心来看,怎么选都是错的。
怕牵连自己的丈夫而不透露,就不会牵连到吗,面对身边挚爱,她时而抱歉,时而又说不后悔,只因心中有一个执念。
有无辜的人因为谎言而被伤害,但是谁又不会说谎呢?
每个人都会说谎,政府亦然,毕竟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是人。
说谎的伤害程度,决定是否可以撒谎?
跑五十步的人就可以鄙夷跑一百步的人?
漩涡是吞噬生命的怪物,为何不远离漩涡呢?
还拼了命要去战胜,赌上身边人的幸福,尽管有同事出来讲她勇敢,但是被波及的时候,不都是惶惶不安么。
女主所站的岗位,看到的不公平,她在尽自己的能力去扭转和改变,就像孤胆英雄,不过人是局限的,所见、所知,所得出的结论都是片面的,更是无力的。
就像开头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发现伸出黑暗的时候,是将自己燃烧,追求刹那的花火,去照亮别人;还是努力远离黑暗,去寻求光,这是一个触及哲学辩证的选择。
如果人人不舍身成光,哪来的光明?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你挺身而出了,燃烧了自己,却发现根本照明不了黑暗,结果是无用功,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国内网络上因为FF的日记在海外出版,被众人口诛笔伐,认为是对伟大祖国的抹黑,甚至有人将FF认为是汉奸,卖国贼,叛国者。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标准,我想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所作所为,可以被他们枪毙一万次,恨不得挫骨扬灰。
一个在情报机构为政府工作的女人,将国家的秘密公之于众,让政府和友邦在国际上丢尽颜面,甚至把政府发动的战争视为非法战争。
这样的行为,放在国内,怕是早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吧,可是在那么多人都看不起的英国,政府居然放弃了对她的起诉,还有那么多的媒体和律师去支持她,把她视为英雄一般,果然腐国药丸。
我想,那些指责FF日记抹黑祖国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国家和政府的区别,永远也不会懂,当政府试图把人民拖入战争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的“叛国者”,自己只能成为战争贩子的牺牲品和炮灰。
最让人悲哀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大多数人,既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亦不会站出来,试图去挡住权力肆意发动癫狂的脚步,甚至会为战争而欢呼。
当权力不受制约的政府和当权者将整个国家和人民绑上战争车轮的时候,谁是真正的叛国者呢?
最后,用影片中律师的一段话来结束吧:“in fact,by leaking information to try and stop a war,i’d argue that you chose loyalty to your country over loyalty to your government,your marriage and yourself.”
《Official Secrets》若无那白莲花,怎来这天上人间以解放为皮囊,战争是地狱的鬼;以良知为滋养,谎言是咧嘴的花。
英美是打着民主招牌的马戏团,听话的社畜有肉吃,反骨的牛马有刀宰,观众活在营造的欢快里,纷纷叫好,谎言四溢无人知,鼓掌彻响震耳鸣。
除此之外,它们不仅把隔壁的小吃摊砸了稀巴烂,还说对面的动物园把动物关起来没人性,终于有个人带着证据跳了出来,揭露带血的笑,撕破虚伪的脸,人们这才意识到,大棚里的新风系统滔滔不竭输出香甜空气,却在对面用最新战机源源不断投下精致炸弹。
司法系统作为安保处迅速出击,又因证据不足恼羞成怒,不了了之,钱也已经落袋为安,到底是一介草民,放一条生路又如何。
看起来她的个人牺牲失败了,但对民众的警示成功了,天上人间也是人间,只有炮弹能把人送到天上,保持距离,收好理智,不钓别人的鱼,认清自家的脸。
1.凯拉奈特莉的演技真好!
2.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但又都是怯懦的,有的迫于无奈,有的迫于压力,有的性格使然,这时候就需要偶像的力量!
所以,媒体、公众人物的导向十分重要!
3.政府就是特权,想干嘛干嘛,政府违法了,就是审判也轮不到你老百姓;你可以看不惯,看不惯你的单位、同志、政府、社会等等问题,你抱怨抱怨就完了,和你的领导说一说发泄一下得了,你还发大字报去揭露,那就说不过去了!
一个百姓,这是要造反啊!
但只有靠这些坚持斗争,坚持人性,坚持真理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和《副总统》很多情节能够对上,但又又一些对不上,那就是说美国对英国也撒了谎,美国连盟友都骗,都是利益!
尤其在政府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事都是资本交换,资本政治就是拿不上台面的恶心玩意!
5.审讯这玩意真厉害,不用什么科学产品,问两句你就麻了,一般人心理根本承受不了6.信仰与仇恨无关,人天生都是善良的7.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且有信仰的人有交际洁癖8.蛇吞象这种事,你得有象这种朋友才能办成!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加文·胡德在2006年凭借《黑帮暴徒》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他就此杀进好莱坞。
后来他又导演了《金刚狼》和《安德的游戏》,以及至今新鲜度都高达95%的《天空之眼》。
拍完《天空之眼》后,制片人Ged突然兴致勃勃地给他打电话。
然后问:你有没有听说过“凯瑟琳·甘恩”(Katharine Gun)?加文·胡德一脸茫然,他接着开始google这个女人。
两小时后,加文·胡德的心情大概只能用“卧槽”来形容。
他给Ged打电话,激动地说:我都惊了!
为什么她的故事没多少人知道?!
凯瑟琳·甘恩,图片来自《The Guardian》加文·胡德和Ged决定将凯瑟琳·甘恩的故事搬上银幕。
尽管这段往事对英美两国政府来说都是耻辱。
最终,片子定下的卡司非常强大,KK(凯特·奈特莉)饰演凯瑟琳·甘恩,“神秘博士”马特·史密斯和“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担任重要配角。
片子在各大电影节上映,在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上还拿下最佳影片,口碑非常不错。
按理说,一部有着好故事、强卡司、优口碑的电影应该被大力宣传,很可能还会成为票房爆款。
但影片却像一颗丢进大海的石头,没有掀起一丝波澜(全球票房仅600多万美元,不到5000万人民币)……
媒体新鲜度83%,观众89%凯瑟琳·甘恩到底是谁?
英美两国不愿提及的往事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16年后,许多人再次将这件事提起,但遭遇的,仍是和当年一样的无力感,如同以卵击石?
>>>>绝密邮件2003年,凯瑟琳·甘恩27岁。
她是个英国人,精通中文。
她年纪轻轻,工作却非同一般。
凯瑟琳出生于中国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凯瑟琳·甘恩,电影VS真实1月31日,星期五,距离伊拉克战争还有47天。
凯瑟琳像往常一样去GCHQ上班。
因为中文能力强,她负责中文信息的分析和翻译。
在应聘GCHQ的工作时,她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公司,更不知道GCHQ就是英国国宝级间谍007詹姆斯·邦德背后的神秘组织之一。
有记者曾到GCHQ内部采访,当记者进入办公室时,员工会收到警告。
他们会迅速把电脑桌面变成一片空白或者是一只小老虎的屏保。
《官方机密》
GCHQ内部真实照片,图片来自dailymail.co.ukGCHQ,即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是个情报机构,相当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局(NSA)。
凯瑟琳总是在自我介绍是说自己是语言专家和翻译员,但外人更愿意将她和她的同事称作“间谍”。
GCHQ,The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位于伦敦西南的切尔特南镇,与英国军情五处MI5,军情六处MI6合称为英国情报机构的“三叉戟”。
由于外形独特,它又被称为“甜甜圈”。
图片来自mashable.com这天凯瑟琳的邮箱像往常一样收到许多标注着“高度机密”的邮件,这些邮件同时被抄送给她的上百名同事。
其中的一封,让她非常不安和愤怒。
凯瑟琳说在现实中她并没有和同事讨论过邮件内容,因为他们工作内容比较严肃,办公室内很少有八卦和讨论。
《官方机密》邮件来自美国国安局NSA。
发件人是一个叫Frank Koza的主管。
邮件内容,是要求GCHQ协助NSA监听搜集联合国成员中几个“摇摆国”官员的私人不利信息。
美国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向这些国家施压,最终达到让联合国通过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决议。
“摇摆国”即未表明态度的国家,这些摇摆国包括:安哥拉、喀麦隆、智利、保加利亚、几内亚。
《官方机密》
真实邮件内容,图片来自esquire.com在当时,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合法的发动战争,方式有两个。
一个是经联合国授权;一个是国家受到威胁时的正当防卫。
美国想攻打伊拉克,迟迟得不到联合国授权。
2002年伊拉克爆发危机后,美国一边派检查团到伊拉克检查是否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简称WMD),一边在联合国斡旋拉票,但遭到多国反对。
《官方机密》
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小布什美国一边声称掌握了伊拉克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声称这对美国和英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执意要进行“自卫”和“保护美国安全”,推翻萨达姆政权,为伊拉克带来“自由”和“民主”。
另一边,又偷摸的要求英国协作,一起非法监听联合国成员隐私信息。
作为一名情报人员,凯瑟琳知道并没有伊拉克有WMD的任何证据。
美国这一系列卑劣的手段让凯瑟琳既羞愧又愤怒。
《官方机密》在片中,凯瑟琳的同事说:我们的职责就是去执行,不需要问为什么。
但对于凯瑟琳来说,她无法逾越良知这道坎。
因为打击萨达姆,不是意味着只打他一个人和他的军队,而是去攻打一个有着3000万人口的国家。
凯瑟琳后来回忆说,有些事会触及到一些人的道德良知红线,这封邮件就触及到了她的红线,她再也无法忍受。
《官方机密》过了两个休息日之后。
2003年2月3日,星期一,距离伊拉克战争44天。
凯瑟琳将绝密邮件打印了出来,带出GCHQ,并寄给了一个朋友。
即使她知道这样她会违反《官方机密法案》,甚至会被判叛国罪。
当时GCHQ并不会对员工搜身或者搜查包内和移动设备上的文件。
凯瑟琳将打印出的邮件藏在了包里,“我感觉我的包里装了个定时炸弹”,她后来回忆说。
《官方机密》凯瑟琳希望朋友够把邮件交给记者,然后公开。
这样民众会明白政府的谎言,或许战争就不会发生。
然而她太天真了……
《官方机密》
现实中的GCHQ大门,图片来自dw.com>>>>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抗议游行那一年马丁·布莱特37岁,他是英国《观察者》报的一名记者。
他永远都不会忘记2003年2月15日那天发生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惊天动地的游行。
马丁·布莱特,电影VS现实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距离伊拉克战争32天。
距离凯瑟琳寄出邮件已经过去整整两周,各大媒体都丝毫没有任何动静。
但这一天,依旧永久载入了人类史册。
伦敦的各条马路被堵的水泄不通,有约200万人走上街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他们手中举着牌子,上面写着:No war on Iraq(不要伊拉克战争)
图片来自dailymail.co.uk而这还只是抗议游行队伍的冰山一角。
这一天,在全世界有近600个城市举行了抗议游行,一共有约600-1000万人参与其中。
图片来自readersdigest.co.uk美国总统小布什不断强调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国首相布莱尔也随声附和。
联合国始终没有给美国授权,但小布什意欲无视联合国,直接攻打伊拉克。
布莱尔相信美方的证据,《官方机密》中的真实新闻视频游行抗议的队伍里,有人举的条幅上写着:这到底是自由的世界,还是小布什的世界?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美国霸权的世界。
图片来自英国电视4台
《官方机密》中的真实游行视频另一件事,是马丁从一个朋友手中得到了凯瑟琳带出来的猛料。
这份邮件一旦被曝光,将强烈刺激全世界人民的反战情绪,英美两国政府也会被强烈谴责。
《官方机密》但这封邮件很难辨别真假,即便是真的,一旦发表,马丁和报社都可能会被告上法庭。
得到这份邮件的还有BBC等多家媒体,但至今没有一家曝光。
执着的马丁四处求证,在证实确实有个叫Frank Koza的人在NSA工作后,他写出了一份报道。
真人马丁客串了一名接电话的同事,《官方机密》2003年3月2日,星期日,距离伊拉克战争18天。
早上凯瑟琳去商店买牛奶,她在一份叫做《观察者》的报纸头版头条上看到了自己寄给朋友的绝密邮件。
凯瑟琳知道,游戏开始了,但这游戏的走向却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官方机密》
真实报纸影印,图片来自theguardian第二天周一,凯瑟琳一上班就发现内部安全局的人已经开始对员工一对一的审讯。
凯瑟琳否认了一切,并请了病假。
《官方机密》谁知道,由于《观察者》报社的一名助理对邮件进行了拼写检查,将原文的美式拼写改成了英国人习惯拼写(比如英国人习惯写favourable,美国人习惯省掉u)。
许多媒体因此推测,这根本就是英国人写的捏造出的假新闻,而不是来自美国的NSA。
《官方机密》没有爆料人证实,这新闻就是个笑话。
正当马丁和同事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在电视里听到了“凯瑟琳·甘恩”的名字。
他们从没有想到爆料人会是个如此年轻的女孩子,更没有想到她竟然会站出来。
《官方机密》电影中,凯瑟琳突然从工位上站起来,径自走到审讯办公室坦白了一切。
实际上,她原本在周三上午请了病假,但为了证实邮件真实性,她决定暴露自己。
她接着来到GCHQ找到了主管,对主管说:是我做的。
主管先是惊讶,然后深深叹了口气,将手搭在她肩膀上说:哎……凯瑟琳……叹息声中,有种如释重负,也有种理解和无奈。
图片来自readersupportednews.ord接着,电影将现实曾发生的一切如复刻一般呈现。
凯瑟琳被关押,警察厅的人员审讯她的时候问:你是为英国政府工作的是吧?
凯瑟琳却回答:不,我不是为政府工作。
政府会交替,我只为英国人民工作。
这句话,被媒体引用至今。
《官方机密》>>>>战火中的审判2003年3月20日,这个日子本·艾默生会记一辈子。
那时他40岁,是英国人权组织的主管,更是业内有名的律师。
本·艾默生,电影VS现实3月20号,星期四,凯瑟琳被逮捕后的第15天。
当全世界抗议的人们还天真的以为伊拉克战争不会发生时,美英联军向伊拉克发起了进攻。
巴格达的夜晚,视频来自CBS新闻那一晚,伊拉克夜若白昼。
冰冷的炸弹撕破了星空下的宁静,更将人们守护的和平炸得灰飞烟灭。
当晚CNN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直播马丁和同事在办公室看着电视屏幕里的火光,内心沉重。
《观察者》报本来是一份支持伊战的报纸,在拿到凯瑟琳的爆料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改变了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我们失败了。
我们本该早点报道,作为一份报纸,我们失败了”,马丁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地说。
《官方机密》第二天的新闻里,到处都是爆炸伤亡的报道。
英美联军的伤亡人数缓慢爬升,而伊拉克军队和平民的死亡人数节节攀升。
当时伊拉克的日常,视频来自aparchive.com
一名伊拉克女孩的父亲在学校门口被枪杀图片来自nbcnews美国攻打伊拉克不久,伊拉克就逮捕了几名美国战俘,并录制了视频。
在视频中,美国大兵痛苦又悔恨,不断地说:我们不是自愿来的,我们不是自愿来的……
一张名为“回家”的照片,这名妻子的24岁的丈夫从伊拉克回来了图片来自nbcnews本·艾默生见到凯瑟琳的时候,人们早已把这个27岁的女孩遗忘。
凯瑟琳被捕后并没有被立即起诉,她获得8个月的保释期。
在这期间,她被告知,或者说是被威胁,她不可以向任何人透露有关GCHQ的工作内容,甚至包括她的律师。
这意味着,她都无法向自己的律师说明白整个事件的经过。
《官方机密》凯瑟琳不得不选择沉默,让她没想到的是,十几天后,伊拉克战争就打响。
两个月后,小布什在林肯号航母发表讲话称“伊拉克战争主要战斗已经结束”。
小布什讲话结束后不久,凯瑟琳就被起诉,罪名是违反了《官方机密法案》。
图片来自bostonglobe.com发起起诉后,英国政府抓走了凯瑟琳的丈夫,企图将他遣返。
她丈夫是土耳其人,虽然并未取得英国永久居住权,但他每周都按时去警察局登记,从未落下。
在朋友的帮助下,凯瑟琳解救了丈夫,但这一系列事件让她惶恐不安。
《官方机密》本·艾默生得知政府对这个身单力薄的女孩子做的一切后,决定无偿为凯瑟琳提供辩护。
在电影中,艾默生说:我将用我毕生所能为她辩护!
而看似柔弱的凯瑟琳,没有选择认罪减刑,而是选择奋起抗争。
2004年1月19日,凯瑟琳和本·艾默生从法院走出来图片来自justsecurity.org本·艾默生做出了超乎常人的举动,他选择用“必要性”为凯瑟琳辩护。
因为凯瑟琳违反法案的初衷,是为了阻止一场不合法的战争的发生,为了不让伊拉克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
一家人离开硝烟弥漫的家乡巴士拉省,2003.3.30图片来自路透社艾默生还要求政府公布一些资料,来证明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
显然,即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完全无视联合国决议的英美政府,这么做的话就是扇自己的嘴巴子。
小布什在伊拉克讲话时被扔鞋子2004年2月25日,星期三,伊拉克战争后的第340天。
谁也没想到,一切来的太戏剧,也太突然。
在法庭上,面对“公布政府资料”的要求,英国皇家检察署以“证据不足”为由当庭撤销了对凯瑟琳的起诉。
英国政府根本没有勇气让法院来审判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
图片来自theintercept.com凯瑟琳走出法庭,有人为她递上一束鲜花。
这个精神被折磨了一年的女孩子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新闻画面簇拥而上的记者将她重重围住,一时间凯瑟琳有点不知所措。
当有记者问她: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你还会曝光那份文件吗?
凯瑟琳脸上突然浮现出她当时在办公室面对那份邮件时的笃定,对着人群说:是的,我还是会这么做。
新闻画面
新闻画面>>>>我们的世界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结果。
2009年,英国政府在经历7年调查之后宣布:在英美联军入侵伊拉克时,萨达姆并未对他们构成“即时性威胁”。
2015年,布莱尔在接受CNN采访时首次道歉称:因为错误的信息而导致了地狱般的结果,他向伊拉克战争道歉。
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变为英国前首相。
2019年3月,伊拉克战争16年后,布莱尔因这场战争被英国民间组织告上国际刑事法院。
“我很抱歉我们的情报是错误的”,图片来自CNN至今,美国也没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为发动战争而捏造情报的丑闻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但美国至今没有为伊拉克战争道歉,只是承认这场战争让他们“陷入泥潭”。
美国国务卿在联合国用一个试管证明伊拉克有WMD,2003.2.5
央视新闻画面据估计,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死亡人数为4497人,英军为179人,受伤人数接近5万人(2019年数据)。
而伊拉克人民的死亡人数,仅在战争开始的前四年,就达到15.1万-60万人。
更有280万人流离失所,受伤的人和支离破碎的家庭更不计其数。
2004年4月9日,美军士兵的尸体上被盖上国旗
一学校操场临时存放当地遇难者尸体,许人们到此来“认领”亲人2003年5月7日图片来自nbcnews对于屏幕前的人,光这些数字就已经够触目惊心。
我们更无法想象在屏幕的另一端,那些人正经历着怎样的煎熬与痛苦。
2003年4月10日,父亲和儿子因开车时未服从美军口令而被枪杀在家等待亲人回家的妻子和孩子泣不成声图片来自nbcnews然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数字,在我们地球上的某些地方,仍在上演……
叙利亚街景战前战后对比图,图片来自petapixel.com前段时间,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twitter声称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继续推行美国所谓 “民主”和“自由”。
点赞最高的留言是这么回复她的:别了吧,上次你说这话的时候,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和也门都被烧成了废墟……
叙利亚街景战前战后对比图,图片来自petapixel.com至于凯瑟琳,她失去了工作,后来她和丈夫离开了伦敦,定居在了土耳其。
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11岁。
凯瑟琳在今年10月份出席伦敦BFI电影节图片来自berladtalash.com有记者再次问他:当时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可能会失去一切你不知道吗?
凯瑟琳依旧坚定的说:我知道我可能会被判刑,我可能会失去工作,甚至失去婚姻。
但那时候我就知道,即将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和即将发生在伊拉克人民身上的事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采访节目中的凯瑟琳,2019图片来自pbs.com2003年,凯瑟琳·甘恩被授予山姆亚当斯道德奖,这个奖用以嘉奖那些采取了诚信和道德立场的情报人员,她是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
2013年,揭露了美国“棱镜计划”的爱德华·斯诺登也受到了这份嘉奖。
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埃尔斯伯格称凯瑟琳的所作所为是他见过的“最重要和最有勇气的泄密”。
凯瑟琳在英国人权组织办公室,2019图片来自vice.com《官方机密》这个项目在2016年就已经被启动,但被多方转手。
许多导演、制片人和凯瑟琳谈了之后都没有下文,直到加文·胡德。
在首映礼上,主持人问加文·胡德:你为什么坚持将凯瑟琳的故事拍成电影?
凯瑟琳、加文·胡德、马丁三人一起宣传电影,2019.10图片来自oxfordstudent.com加文·胡德回答:我非常感谢凯瑟琳,她和那些在波音公司或者其他公司工作的人一样,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许多人每天任由错误行径继续发展,无动于衷。
但凯瑟琳选择赌上自己的一切去改变世界,虽然最后她失败了。
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所生活的世界,这也是我的孩子将来要成长和生活的世界。
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好一点。
从法院走出,手捧鲜花的凯瑟琳,2004图片来自esquire.com参考资料:1.15Years Later:How U.K.Whistleblower Katharine Gun Riske Everything to Leak Damning Iraq War Memo-Democracy Now(2019.7.19)2.Official Secrets-Gavin Hood Q&A(2019.9.2)3.Katharine Gun & Martin Bright Interview-Official Secrets(2019.10.18)4. By the numbers: The Staggering Cost of The Iraq War-Business Insider(2013.3.21.)5. Iraq war whistleblower Katharine Gun: Truth always matter-The Guardian(2019.9.22.)6. Britain's spies throw open the doors of GCHQ to reveal their most intimate secrets-Dailymail(2015.10.28)文/女神的秋裤
大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肯定第一反应就是觉得美英的无耻,和对战争非法性的抗议。
但是我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他们的这么做点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单纯的为了发动战争而发动战争?
只是觉得杀人好玩?
或者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本国人民以后的生活能过的更差,美国这么做是为了放弃他们的美元霸权?
肯定都不是。
【这里面牵扯到的事情太复杂,各种地缘政治等等】我这里当然不是给大家讲什么地缘政治之类的东西,只是想告诉大家,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仍然是个不完美的世界,尔虞我诈这种事情不止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如此。
有人认为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要从两个坏的决策里面去选择一个不太坏的,但其实你错了,往往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可能从事后看起来是选择了更坏的那一个,国家决策也是由人做出的【不管是个人还是一群人】,只要是人做出的决策都无法保证100%不出错。
甚至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无法保证100%的道义性。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仅仅只是假设,一个简单化的假设,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的多】,如果A国要对B国发动战争,战争的好处就是A国可以继续维持霸权,国家的经济可以在未来几十年都发展的很好,国民生活水平都大幅度提高。
但是如果不发动战争可能会造成A国的国力开始衰退,甚至被B国超越。
而到了被超越很多之后,发动战争的权利就完全反转,权利在了B国手里,而这个时候万一B国又面临当时A国同样的选择时。。
其实现在从事后来看【马后炮】,美国的很多决策都是错误的,深陷战争泥潭,却给了东方某大国发展的机会,甚至已经到了可以挑战他世界老大的地位,如果再给美国一次选择的机会【虽然这个世界没有如果】恐怕美国会做出很多不同的决策。
其实还想探讨台湾问题的,但是这个问题有点敏感。
其一,女情报官把官方机密向反战人士透露的想法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卷入战争,这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不仅仅是忠于自己服务的官方机构,更是要忠于自己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谁把她推上叛国的被告席,谁就必须证明她是如何叛国的,女主如此,斯诺登也是如此。
其二,从没有家国情怀到忠诚祖国是一种境界,从爱自己的祖国到爱一切无辜的百姓,这又是一种境界,可能这就是我们还不太熟悉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吧。
我喜欢结尾的一句对白:“帮我个忙,肯,上别处钓去”。
电影描述了个人的良知与国家机器抗争的过程,女主强调她干的情报搜集工作不是为了政府,而是为了人民,为了万千的民众免于陷入不义的战争,她像媒体揭露了美国和英国之间在联合国的黑箱操作,害得自己陷入了一系列的麻烦之中。
最后她的官司赢得有些莫名其妙。
不管怎样,影片是对历史真实的反映,女主是值得所有人的尊重的。
这种类型的片子,韩国拍的比较多,总是能够让人产生思考,反思是能够赢得尊敬的。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电影产业,也能走到这样一步,那就太令人欣慰了。
电影也许就从布局和表演上未必是满分, 但是这种电影的意义本身就不是比拼什么电影的艺术和技巧,而是看是否讲述了一个有价值的故事。
这才是这种电影的生命, 正如我的标题, 所以我给打了5星, 就是想表扬和推荐这部电影折射出的意义。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本质就在于道德的树立,人性的尊重,以及良好秩序的建立。
正因为这些核心的东西,我们有别于草原山岭上弱肉强食,任性杀戮的动物世界。
国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负责维护这些核心价值的强力机器,本质是要看是否维护了这些核心价值,否则这就是一个邪恶的国家。
比如纳粹德国,肆意践踏人权,国家机器沦为某些阶级强取豪夺,甚至通过战争手段抢劫的邪恶国家。
这种邪恶国家当然很快就灭亡。
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达到纳粹这样邪恶,但本质上却并不尊重这些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所以要出很多问题。
比如现在的美国,实际也成为一些人掠夺的机器,但是它也有好的一面。
整个欧美社会都是如此。
电影反应的当然是美好的一面。
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战争本质就如上所说,国家机器被操控,千百万人的福祉被当作筹码, 那么这和纳粹的做法有什么分别?
欧美反战人士奋起反抗, 就是要维护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所以女主对政府没有忠诚, 对国家是极度忠诚。
因为对国家,大家希望都是人间天国,政府是轮更交替的, 国家才是那个唯一不变,去维护核心价值,人间正义的机器。
理解这一点,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主的叛国并不成立,前提是政府已经违法。
人性的光辉熠熠发光,照亮了人间的黑暗,这是电影讲述的最大正能量。
当然,保证实现这个的前提,是已经建立了民主和法制的社会体系。
所以法治的胜利,也是本片中的核心表现之一。
无论多么强势的政府机关,也必须尊重法律,尊重人权,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我们那个被关了251天的苦命孩子, 看这个电影恐怕也更加满面泪流。
看了这个电影, 你才知道 看到守法普法的警官是怎么作为,看到律师是如何维护法律正义, 理想中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子。
此片真要打5星,否則對不起自己,太喜歡了,尾段還真想哭了呢!
不用查明真相,此片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自己推斷,但確實是真的拍得好,是我第一次這麼喜歡Kiera knightly的作品,34歲的她真的老了。
我是真的相信此片有百分之九十是真的,至於女主的犯案動機就有點保留,但在當時的局勢,親美政府的確荒謬絕倫,而且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何要這樣做,即使你沒有在政府機關工作過也會明白,政府的做法是絕對官方式但不代表是最好,老實說簡直是公關災難。
有人說不相信堂堂泱泱大國會做出此等事情,但我可以告訴你要是你明白就一定會相信,反之則否!
接近120分鐘的電影可以說是非常平淡,導演的處理方式很冷靜很簡單,簡潔有力、篇幅恰到好處。
從頭到尾,政府也只不過是荒謬的、故意要諸多不便,但到頭來卻是虛驚一場,這絕對可能,因為要用最驚嚇的方式去讓你知道跟政府對著幹是甚麼下場,即使最後還是不控罪,但這一年來已令女主心驚膽戰甚至浪費時間和金錢,為的是以警效尤,沒別的了。
這樣腐敗的政府,要是我生活在那真的不想繳交任何稅項。
观感让我想起今年的《三大队》,同样是追求真相,同样是一腔孤勇,同样是牺牲自身安定生活……希望这个世界,还能允许这样的人生存结尾原型的出现,金发碧眼,让我失了神,原来她这么美丽,又这么美丽:第一个美丽是说她的外形,第二个美丽说她的坚持。
#cineworld,十年前看了可能会很兴奋,但如今看没觉任何新意(看预告片就差不多了),这种多愁善感让人有些捉急,如此心理素质都能够从事情报工作,让我担心英国政府如何面对外界,处理危机,毕竟这些年对手们都冷酷了不少。米兔中见风使舵的卫报(片中观察者报是属卫报旗下的周刊)标榜独立的左派精神,也让人疲倦。倒是很想看关于该人物的纪录片啥的,相信比片中角色勇敢淡定不少。
女主的情绪渲染不到位,突然间不顾一切的牺牲自我拯救失落的公正这一点缺乏基本铺垫,一切都工工整整的展开又急急火火的结束了,不差但平庸。总要有人制衡权力。
首先向能拍出这样电影的人致敬,揭露一个国家、政府的机密到如此程度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挑战。电影的剧情铺设,节奏感、氛围的渲染没到让人紧张状态,人物的刻画也不够深刻,但是这个真实事件让人肃然起敬
前半段真的看得让人睡着,后半部分的张力又不够,叙事太集中在个人视角,抒情又跟不上,反而没有了艺术表现力。感觉和我直接读新闻没啥区别。凯拉奈特利还是美的。
后背发凉,替她捏把汗,结局真意外。
英国总喜欢拍这种政治惊悚片,这么多年了还是对政治那么敏感
为揭露政府对伊战争阴谋以正义之名勇于牺牲自我,最后因政府畏惧泄露更多不战而胜。四平八稳的真实事件改编。
卡司阵容强大,高强和鸡蛋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多好,有无数人选择站在鸡蛋这一边。个人对抗体制的搏斗是多么脆弱和无力,甚至连法律在此刻也沦为大家做文字游戏助纣为虐的工具。好在总有一些理想主义者,逆着洪流甘做堂吉诃德,风车是看不见的官僚和政治迷雾,他们心里只有公平、正义和自由。
這份與權力和謊言對抗的正義感和勇氣,在這種時候看還是挺令人動容的。
全都是傻逼
英美自身对那场战争的反思
3.5
这就是典型的小人物坏大事
差點走寶。欲蓋則彌彰,能當權的並不等於智慧特別高上,耐何雙腳已離地的在位者早已遺忘民間切身疾苦。
中国根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因为中国不会掏出一小罐洗衣粉,就以此为借口去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一位就职于情报机构姓“枪”的女雇员曝光了英国政府未经联合国授权的非法对伊拉克开“枪”的故事!英伦黑色幽默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了出来。不过这故事本身只是过去数十年间西方特别是英美外战杀人&内善曝光&再战&再曝……轮回中一个片段。屡见不鲜,实难有感。
Keira有明显岁月痕迹了。配角都好大牌啊。有法律的国家思维真是不一样啊。
太白左了
看完后大家全体起立鼓掌。还会想要再看的电影。有点意思的是和一大堆美国人看的。而这位英国小姐揭露的也是美国串通英国发动伊朗战争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