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7月某期,刊登时有些语言删除。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片名“北方一片苍茫”,不只描绘影片表层那个白雪茫茫的北方景象,还展现了比原名“小寡妇成仙记”更贴近内核的韵味,北方,是古老男性中心价值观的符号。
全片要素及风格均已在两段片头显露。
女主角二好以雪地行路人的身份出现,她不紧不慢地讲述自己因争抢电视机间接害弟弟冻死在屋外的童年惨剧。
这交代了几点:第一、北方环境恶劣,人很容易意外死;第二,二好内心深处的负罪感,让她抗争命运时逆来顺受;第三,电视机是二好与弟弟争抢的资源,未来她自己也会沦为苍茫荒野里的资源。
接着,是死里逃生的二好听亡夫的不同亲属讲述炮仗厂爆炸的惨剧。
这又交代了几点:第一,没人听见她的声音,失语状态是“我听不到/你说话声音太渺小”,隐喻她第三次当寡妇之后的生存地位,也可能是她后期“成仙”的预兆;第二,亡夫之死是侄儿以念作文的形式讲述的,导演从一本正经的冷漠中提炼出幽默感和荒诞感;第三,二好在不得动弹的状态下被亲戚强暴,上身扑来的黑镜头似一股强大的压力,扑向动物世界大北方里孤苦无依的女性,二好彻底被男人视为性资源。
极端环境下,这里的法律已稀薄无力,人心苍茫如冻雪,人似动物却不如野地里的狐狸有情。
二好能考虑的只有今晚去哪里睡才不被冻死,或不被强暴,她还得带上年少的小叔子。
小叔子和聋四爷,分别象征二好的子辈和父辈,也是死活没人管,生存在食物链最底层的弱者。
第一任前夫家的两个女孩,她们不被当人的处境,是无数个二好的童年,如果顺利长成少女,也可能是那个被男性亲戚们(请注意是复数)强暴致怀孕、被迫自杀的留守女孩,再大点,可能是被迫不停生育直到生出儿子的生育资源,而母亲又残害女儿。
小寡妇“逼急了我还成仙了我!
”这句成真的妄语,是绝境里的癫狂大笑,是北方农村甚至人类所有愚昧地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之真史。
二好,两女子也。
故事里所有超现实魔幻元素,都是在生存这道深渊之上的舞蹈。
没有这荒诞、幽默甚至催发土生宗教或神话的舞蹈,残酷命运是无法直视的。
即便成仙,二好仍是弱势的,哪怕有一二刻,她成为被哄抢的生财资源,孩子、老人、小动物都死了,连唯一能住的车子都被一个没能占有她的男人抢走。
已跟自然界结盟的二好,只能眼睁睁看愚昧和贪婪的村民走向反自然导致的厄运。
冰天雪地以草垛当家的女人何去何从?
导演没有答案,他至少提出了问题,但忏悔室是一定要烧的。
★★★★☆北方大雪纷飞苍茫一片,村里的人们奔向金钱,纵使小寡妇成仙,也拯救不了人心的贪婪和欲念,纵使法术日渐精湛,也无法把封建的观念改变,乡村的现实越来越魔幻,现实比电影小说更加荒诞,虽然阴差阳错能拯救病患,却无法改变命运残酷的脸。
女主角演的真实自然,不会说话的男孩让人怀念。
不是最真实的乡村,但却是丑恶人性的真实呈现。
长镜头、固定机位,黑白片,每一条标签都好像在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闷片,可以洗洗睡了。
可事实上,这却是一部让人入迷甚至回味的片子。
为什么呢?
魔幻现实主义!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身边的各种故事各种长辈都好像在告诉你,这个世界似乎存在自然之外的某种力量,可是我们的各种教科书、各种党又在时刻提醒你,我们是一个信奉供产主义的国家,牛鬼蛇神都是不存在的,更是不允许存在的。
于是乎这个地方 便诞生了很多很多个集魔幻和现实于一体的矛盾体。
人们之所以喜欢魔幻是因为它是用以逃避残酷现实的的好去处。
曾几何时,我们仍然相信奇迹,相信自己身上有无穷的力量来改变任何我们想改变的东西,这种力量就是魔幻。
可是后来,当你处处碰壁,处处感觉自己渺小的像蚍蜉时,我们便油然生起无法逃避的现实感。
电影中,每一位人物都生活在现实的泥淖中。
破败的北方乡村,苍茫的天地,看不到头的生活,在这样一种境地中,每个人都只能寄希望于怪力乱神去拯救自己冰冷苍白的人生。
中国人喜欢听聊斋,是因为我们都想平白无故的得到美丽女鬼的青睐,都想用画笔或什么让自己永葆青春美丽,每个人都能从鬼故事里得到自己想要又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不管这些鬼故事多么简陋而破绽百出,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无条件的遁入其中。
这种神力也终于降临了这个北方的小村庄,每个人在心中都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但是,这不是一个菩萨下凡拯救苍生的故事,在人性的贪婪与丑陋面前,任何神力也无济于事,甚至只能引起更无耻的贪婪。
善良的小寡妇,拥有神力和同样善良的石头,可最终,他们都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现实之所以残酷,一者是环境残酷,一者是因为自己残酷。
(文/杨时旸)看起来最不正常的一个人却是这个村庄里唯一的正常人——如果非要用一句话粗暴地总结《北方一片苍茫》,它或许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被认为命中克夫的寡妇王二好,在各种匪夷所思的机缘巧合推动之下,被村民当做了拥有法力的大仙,她半推半就扮演了这个意外降临的角色,本以为可以借此解决自己的生计,也顺便把旁人的生活推入正轨,却不成想在目睹了一系列晦暗现实之后,绝望收场。
电影最初的名字叫《小寡妇成仙记》,这个片名直白地描述了故事枝干,而更改之后的《北方一片苍茫》则写出了它的精神内里,前者混杂着戏谑和荒诞,而后者却散发无尽悲凉,两个名字意外共构了这个故事的血肉和精魂。
从外部形态去看,它像是一部荒诞喜剧,但愈接近结尾,就越能明确它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一个诉说常识的人从精神上被杀死了。
这是这个故事最悲怆的高潮。
寡妇王二好被安排了几重身份,首先是一个克夫的农妇,这是村人从经验出发搅拌进恶毒的想象赋予她的;其次,她是一位“仙家”,这是另一群村民的无知,恐惧和贪婪共谋的,他们口口相传她法力无边的时候各有各的目的;最后,她是一个常识诉说者,一个尚未被世俗、贫穷和扭曲的人性打败的善良人,只是,这一点似乎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
她只是凭借本能做事,只不过她的本能中闪亮的部分盖过了其他。
王二好原本也依附于某个男人和这座村庄,是酱缸生物中的普通一个,但是一瞬间,一切都崩塌了,求生欲混搭着一点混不吝的民间生存智慧,她接过了对方递过来的仙家名号,但她本人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没有法力,她所做的无非是凭借自己的善心,利用对方的恐惧,让对方有所忌惮,好好生活,但是,在这个下以巴村,必须以神鬼仙怪之名才能说出这些并且做出要求,才能让众人服从。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
人们如行尸走肉般挣扎,没有道德约束,不懂是非曲直,村长看见小寡妇无依无靠就想占点便宜,欠债的男人得知她老公死了就明目张胆地拒不还钱,还有那些把老婆当生育机器的男人,弃老人在屎尿之中的子女,强奸未成年人的老头……这里白雪衬着灰雾,像独立于世的所在,但逐渐也演化出更宏大的象征,成为了更广阔世界的浓缩和隐喻。
王二好去往各处装神弄鬼,这是一趟向外的旅程,而与此同时,她在解决旁人疑惑的过程里,意外展开了一场向内的自我对话,她的成仙之旅,变成了一次自我凝视的机会。
她反观自己的半生,追问了一切原本习以为常的细节,包括喜悦、痛苦和挫败,最终,明晰了很多,让她超脱于之前的浑噩。
而这逐渐清醒于她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是坏事呢?
在此之前,村庄里的一切也都顺理成章地顺遂运转,老人自生自灭,谁都不以为意,女孩受了侮辱,跳井了事,也不过成为旁人几日的谈资,而大仙这一路暴土扬尘,掀翻了压着一切的石头,露出的都是泥泞和毒虫,她自己看见了这一片污脏,也逼迫村人们不得不共同见证这污脏。
整个故事里,几乎只有王二好和那个孩子石头是“好人”,但二好必须装作神神叨叨,石头又是个哑巴,他们都是残缺的,陪在他们身旁的只有一条土狗,最终横死街头。
而石头的命运和那条狗几乎一模一样,他为了保护作为弱者的小动物而意外炸死了自己,而企图让每个人的人心回到正轨的王二好也从精神上被彻底剿灭。
“成仙”的寡妇和这世界发生着莫名其妙的联结,如梦似幻,虚实相生,当初,尚未踏上这条道路时,她厌弃地扔掉了那堆萨满的法器,说,“在野外呆久了难免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那像一句谶语,在此之后,她果真见证了不干净的一切,最可怖的是这一切污脏不是怪力乱神作祟,却都是日常里的人为。
她付出了这么多,那么,她拯救了谁吗?
当初,她帮那个没人照管的四爷洗澡的时候,和老人开玩笑,“我是能点石成金呢,还是能起死回生?
随便给我一个法力都行。
”别人帮她虚构出法力,她假戏真做地用一用,但那个一心想发财的老同学找到的金子是假的,被侮辱而跳井的少女也终究无法起死回生,她甚至都没有拯救得了无辜的石头,也没有能拯救自己。
有人说,一束光照进铁塔,肮脏显现,这束光便有了罪,而现在,这束光也被污浊搅浑,掩盖掉了。
酱缸已经自成生态系统,你总想把一切变得澄澈,最终可不就是一场你死我活。
王二好历经的不过一场命运的玩笑,从备受欺辱的寡妇变成广为尊崇的神仙。
可周遭尊崇的又是什么?
是敬畏超越日常经验的神力?还是某种自发的内心忏悔?又或者是道德的自我审判?都不是,不过都是实用主义和趋利避害,有人害怕死鬼前来讨债,有人担心自己的强奸案东窗事发,更多的人想发财,一些人想消灾,至于精神性的内容根本不存在。
所以,王二好什么都没能改变,那个想生儿子的男人听从大仙的戒律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至于那些作为成本的女儿,最终还是该卖的卖该扔的扔。
而被虐待的妻子呢?
既不觉得自己被解救了,也不觉得女儿被卖掉又会怎样,“启蒙”在这个村庄里是完全失效的,因为启蒙的前提是,面对的是一个人,才能启发心智,但眼前的这些生物还具备基本的人心与人性吗?
需要她的时候都高接远迎,一旦她变成发财的障碍就泼一桶百家尿决绝地送神。
那群大妈对她说,“狐黄白柳,哪个法力大就请哪个呗。
”在她们心里,请神如点菜。
所以,他们根本不相信什么满天神佛,也不害怕什么怪力乱神,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策略、工具,抵达自己更大的利益。
其实,王二好也没想启蒙誰,唤醒谁,拯救谁,她只不过都是行本分,但问题在于,其他人都在本分之下,她想把他们拽回人的本分都要付出代价。
这故事之中,时常出现一些鬼魂的显形,只不过只有王二好自己能够看到,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当然,更多的时候它们在完成象征,只有王二好是具备精神性的,还具备“相信”某些超越俗世的东西,只有她还具备善意,所以,她能看见小动物变换了人形前来求救,能看见四爷的魂魄和她唏嘘,能听见跳井女孩最后的诉说,告诉她丈夫死亡的真相。
王二好最初用蒙昧对抗蒙昧,想以此借力打力地抵达澄澈,最终,混沌的人依旧混沌,她自己看透一切,却陷入无尽的虚无和绝望,因为她无处可逃,就像她开着那辆半旧的面包车四处寻访,但兜兜转转始终无法离开那个破败的村庄。
南方海滩上阳光明媚的照片只能徒留在画里,永远无法抵达。
这个村庄不只是肉身的容器,也是宿命的结界。
好人死走逃亡,恶人横行于世,刚刚燃起的点点星光又渐次熄灭,她褪下仙位,还魂成一个普通寡妇,如果再选一次,她会选择一路成仙还是浑浑噩噩服从酱缸的规则?这世上到底谁会得救?谁又能救人?为什么有些地方就如此晦暗永不被眷顾?(本文首发 枪稿 公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新书《孤独的影猎人》上市《孤独的影猎人》豆瓣页面
原本是个寡妇,原本命运就是凄苦,可偏招神仙上了身,便成了十里八乡村民的贵人。
倒也顺其自然,他一个年轻女人并没有排斥这种神神叨叨的职业,接手了死去的老妇萨满。
其中各种巧合又非科学的事确是挺有民间传说的味道,我也觉得画面处理非常恰到好处,有滤色镜头很让我吃惊。
包括剧中村长,老豆腐,石头,各种小角色的出现,都使这剧更真实有感觉。
但她一个寡妇,终没敌过人心的贪念,一桶百家尿送走了神仙,也送走了唯一客观的心,剩下的就只是苦难和无奈。
虽然角色的演技并不精,但这也恰恰呈现出小剧的真实与独到的美。
唯一的悬念是不知道强奸二好的老豆腐怎么死的。
2018.8.6北方一片苍茫
据说北方原名小寡妇成仙记,有人说这个名比北方好,北方太过严肃深沉,不如小寡妇成仙记贴合原著荒诞戏谑的内在气质。
我倒觉得得把这个“小”字去了才好,不然显得轻浮。
二好这个角色我很喜欢,非常有主见有韧性有生命力的一个农村女性形象。
虽然从影片一开始她的艰难处境就一目了然,但是她既不窝囊也不怯懦,带着十几岁的石头努力谋生路。
村长要占她便宜,她靠在墙上说,“村里人都说跟我睡一觉得倒一年的霉,你要是不怕你换届不能连任,那咱们就开始吧。
”曹尼玛我真的笑死了,把那个村长堵得开始也不是不开始也不是,只能在坐在床上唉声叹气。
她穿着萨满巫师衣服站在阳光下给小女孩的鬼魂跳舞的那一段,真是美绝。
黑白画面凸显了光线对气氛营造的作用,因为颜色单调为感官腾出许多空间,所以对明暗的变化就敏感起来。
小女孩站在画面左下角,二好站在偏右上角的地方,采用了一个低位仰视的拍摄角度。
不论二好是否真的拥有“法力”,那一刻她就是通灵的神。
当其余村民都褪去人性活成一群麻木自私又龌龊的动物的时候,二好身上正直善良就几乎成了神性。
小女孩告诉她,她的第二任丈夫不是自杀死的,完全是因为一次意外。
二好解脱了小女孩,而小女孩也解脱了二好。
小女孩问,可不可以再为我跳一次那段舞?
大雪地阳光里,她跳舞,像上古传说里神女对世人不舍昼夜的救赎,也像两个拥抱取暖的灵魂彼此庆祝。
不散首席记者:蜉蝣、哪吒男一个农村寡妇,死了三个丈夫,拖着聋哑的小叔子,无处安住,遭人厌弃......然后她成仙了。
这个故事太有趣太刺激了!
而更有看点的是电影里用黑白、超现实等大胆的表现形式来讲述。
这部电影叫《小寡妇成仙记》。
作为第11届first青年影展的竞赛入围电影,《小寡妇成仙记》几乎是整个电影节最具话题性的作品。
首映之后的几天每个人嘴里都在谈“小寡妇”,有人爱它爱到不行,有人毫不掩饰地批评它。
《小寡妇成仙记》是否能打动娄烨、范伟、托尼·雷恩、曾剑、林旭东、李烈、陈界仁组成的华丽评审团,最终在first青年影展有所斩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当人们集中热议《小寡妇成仙记》里的生存与死亡、冷漠与善良、救赎与信仰,以及独特大胆的电影语言之时。
我们采访到了《小寡妇成仙记》里绝对的主角“寡妇”王二好,饰演这个传奇女性的是一位90后演员田天。
田天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不管是王二好还是田天,她们都在经历一场与众不同的“成仙之路”。
为什么会接拍《小寡妇成仙记》呢?
田天:我之前和导演合作过一次,这两次剧本都是导演(蔡成杰)自己写的,而这一次《小寡妇成仙记》的文学性非常强,它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很饱满的,尤其是王二好这条线,感情线很清晰。
之前导演提到你们专门去学习了萨满舞?
田天:学了萨满舞、手语,还有学开那个比较破旧的大金杯车。
拍摄前我们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去体验了生活,学这些东西。
那个萨满的衣服是剧组做的还是真的民间找到的呢?
田天:萨满的衣服全部是我们制片人亲手缝制的。
为什么作为一个年轻演员没有去接爱情戏之类的,反而选择了这个虽然出彩但还感觉在电影里一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的角色,都土土的。
田天:演员其实能碰到一个好的角色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角色真的很难得,我很感谢导演对我的信任,他对我的信任也是我拍摄当中的压力和动力。
电影里你觉得哪场戏是最难的?
田天:我觉得应该是请仙那场,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我真是没见过这个。
现场拍会不会觉得有点害怕?
田天:不会的。
因为这不是一个什么惊悚片。
电影里有一些灵异和超现实元素。
田天:但其实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你怎么看待电影里王二好在雪地看到狐狸,这些比较超现实的桥段?
田天:她其实是真的亲眼看到了,她也相信那些是真的。
包括有一场戏我在雪地里看到那个小女孩,大家眼中的这个灵异人物,其实是她告诉了我我的第二任丈夫是怎么死的。
像这样的方言演出对你而言有没有难度?
田天:方言也还好。
我们之前经历了两天的casting,第一天我没有找到东北的调,casting我个人觉得不太满意。
当天晚上我就和我妈妈聊天,去找那个东北的调。
妈妈是东北人吗?
田天:不是,妈妈是山东人。
但是东北话这个语言很有感染力,那晚我就妈妈一直聊,聊过了夜里十二点。
第二天去片场导演觉得特别好,觉得更有感觉更贴合人物了。
除了你其他人也都是专业演员吗?
田天:只有饰演秃脑袋的,他是专业演员,他叫李荣正(音)。
就是那个戏里饰演背着大勇鬼魂的,他是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的。
其他人都是当地现场找的。
电影里王二好这个角色说话很有特点,慢慢的,像是老太太讲故事的感觉。
这是设计的,还是你本来说话习惯就这样?
田天:没有刻意去设计她。
昨天映后见面会导演提到的,我之前为这个角色写了几千字的人物小传,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就是王二好,所以我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是对的。
这个片子素材很多,但其实拍摄期很短是吧。
田天:对很短,九天。
一直不停地拍。
九天都处在这么压抑的情绪里,会不会很难受?
田天:就是处理一些感情戏的时候,会刹不住脚,经常是拍完之后一个人跑到旁边偷偷哭,就是完全停不下来的那种哭,但哭完之后就没事了。
表演之初就接这么大胆的角色,会不会担心以后别人都找你演另类的角色,就丧失了当美女演员的机会了。
田天:不会不会,我觉得当演员最重要的是碰到好的角色,而不是碰到漂亮的角色。
在你心中王二好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田天:其实二好并不是个疯狂的女人,她生活态度一直是积极的,第一仁丈夫死了她就嫁给第二任丈夫,但灾难往往是在最甜蜜的时候降临,她没有被打趴下,第二任丈夫死了她又嫁给了第三仁丈夫。
对她来说这可能是命,但她没有想过不活了。
包括后来她被老豆腐性侵、被村民误解,但面对这一切她其实很平淡,没有任何反应,想个行尸走肉一样。
直到那场小叔子石头刮胡子的戏,她感到石头想要保护她,她又重新回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中。
《小寡妇成仙记》是今年first电影节讨论度非常高的一部电影,两场放映下来观众有没有哪些反映和提问让你感到意外。
田天:我没有感到意外。
我当时看到剧本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定会是一股清流,我是一个很相信自己眼光的人。
虽然出演了这样大胆的作品,但聊天感觉你是一个很羞涩的人。
田天:我这个人有点慢热,熟了就不这样了。
其实王二好也有点慢热,你和王二好性格上有哪些接近的地方呢?
田天:我和二好性格贴的地方还挺多的。
二好有狂野的一面,其实你没有看出来我也有狂野的一面。
比如在羊汤馆喝羊汤那场戏,因为王二好已经好多天没有吃上热饭了,所以那场戏我觉得我吃出了女土匪的感觉。
王二好很多时候都让人感觉很气势。
田天:导演在处理人物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模糊掉她的性别,有点中性的感觉。
在王二好身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她只是一个女性,有些女性的小性格,那她会撑不起来。
《小寡妇成仙记》里有很多喜剧的部分,但没想到最后会以悲剧结尾,而且这么悲,尤其是最后一场戏,那场戏拍起来会很压抑吧。
田天:电影的结构是环形的,有大环和小环,电影里出现的事件在最后都得到了回应,就像王二好与聋四爷的对话,王二好问一句聋四爷第二天才回答。
所以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拍最后一场戏会特别很难受。
最后走出王二好这个人物容易吗?
田天:也没有太不容易,还好,大概之后一个多月就走出来了。
在田天的日记《成仙之路——演员手记》里写到:“在这部电影的表演方面我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实,因为在与素人对戏的过程当中任何的表演技巧和表演痕迹都会无所遁藏,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彻彻底底的活成王二好。
”“我真真切切的感受着王二好的着每一次希望,每一次绝望。
”《小寡妇成仙记》作为蔡成杰的导演处女作,魔幻与现实交织在黑白的东北大地,他要通过一个女人的视角,讲述现实的苦难与欢喜。
在这个世界里当人或许活不下去,所以人被活生生逼成了仙。
残酷有时,荒诞有时,但总要有人来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或许,青年导演们热情而充满勇气的镜头,就是这个时代最合宜的笔。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首发地址:《90后美女如何用9天又当寡妇又成仙》·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436 期 文章。
影片英文名是 Mirrors and Feathers ,镜子和羽毛,这两个意象,都是二好境遇的映射,割开了故事的前后部分。
女主二好的身份特殊,她是寡妇,而且还是连克三夫的“天煞孤星”。
第三任丈夫在民房造鞭炮厂,人被炸死,家被炸没。
《北方一片苍茫》的故事,总体而言讲的就是二好找住所的故事。
镜子出现在前半部分。
二好在聋四爷家里拿了一面镜子,在村里女人辱骂时被打碎;自己买了一面镜子,在徐伟家中被人一脚踹碎,仍在地上。
镜子,是女人梳妆打扮必备之物,一般挂在卧室。
镜子出现时,二好正在村里找房子,希望能安安稳稳地暂时住下来,等来年开春。
镜子是她对于平常生活的向往,家中怎么能没有镜子。
但两面镜子都被打碎,一次被无端辱骂她的女人,一次被误以为她是妓女的男人。
二好对安静生活的渴望也逐渐被打碎。
破镜的结局都是被仍在地上,无人去捡。
这其实也是二好在村民们心中的形象:一面破镜子,废物,甚至是不祥之物,早就应仍在荒野。
导演也正是用二好这面“破镜子”,照出了村民的愚昧和丑陋。
羽毛出现在后半部分,是萨满服装上的装饰,那是二好“成仙”后的装扮。
二好屡次想扔掉萨满服装,她明白自己不是“神仙”。
但就像之前的镜子一样,村民们觉得你是废物,你就是废物;认为你是神仙,你就是神仙。
身为一个女人,二好没有权利去选择她的形象。
萨满服装的出现,二好逐渐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但羽毛随风飘,这种“尊重”极其飘渺。
二好的“成仙”都是误打误撞,配合村民们的做贼心虚,才能起效。
当村民们为黄金利益熏心,彻底不管礼义廉耻时,二好就成了“妖魔”,“大仙”也得被按住泼上“百家尿”来破邪。
风能吹起羽毛,也能吹落羽毛。
二好“神力”更像是种讽刺,治好了聋四爷的瘫痪,却也间接导致聋四爷摔死,一个多星期没人发现。
帮助丈夫妹妹生男孩,却间接导致两名7、8岁女孩被父亲卖到他乡。
另一种“神力”,是竖立在村口的忏悔室。
忏悔室前面总是排着队伍,但人们从忏悔室内出来,继续心安理得地做着伤天害理的事情。
“信仰”、“天谴”,在乡村里就是种讽刺。
电影还有另一个意象,面包车。
车是二好第三任丈夫的,在丈夫去世,辗转找房时,她就和小叔子就暂住在车里。
在对找房绝望之后,二好开着车游历他乡,在车内休息、吃火锅,车子成为了她的家。
她一开始并不会开车,但后面车技越发熟练。
就像这种被排斥居无定所的生活,一开始跌跌撞撞,后面也逐渐习惯。
面包车是二好,一个失去男人、失去房屋的寡妇,在乡村里生存空间的象征。
车内空间拥挤杂乱,得用麦秆、塑料布才能勉强取暖;车子在道路上行走,二好也游离在乡村之间,有过短暂的停靠,但都不是最终的归途。
影片借助二好的经历,看到了农村的女人,愚昧无知、挟私报复、刻板偏见是原罪,浑浑噩噩,对外界压迫逆来顺受,生不出男孩被打的女人、被侵犯后跳井自杀的女孩、被父亲卖往别处的小女生,她们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
二好失去了一切依靠,反而能意识并去摆脱这种桎梏。
片中的男人则是自私自利,人前冠冕堂皇,人后丧尽天良。
女人的罪恶,根源都能追溯到男人。
比女人更可怕的是,他们有着更强大的力量,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社会上。
二好“成仙”,所有人对她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但她救不了任何人,救不了愚昧贪婪。
最多,只能跟鬼魂、跟野兽聊聊天,继续开着面包车在乡村间游荡。
北方一片苍茫,却无一处能安身。
首先,这是一部有价值的电影。
和《24城记》、《天注定》、《钢的琴》一样,是一部记录“真实”的电影。
其次,前半段非常好,小寡妇从被嫌弃、被占便宜到“成仙”,人物众多、交代的很清楚、叙事也流畅。
后半段比较生硬,为了彰显主题而生硬“反转”,一定程度上破环了电影的“真实感“。
有种意义先行"命题作文"的感觉。
最后,非常同意一些评论的说法,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导演给人一种放大了乡村愚昧,让观影者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作为观众,要警醒这种优越感。
作为导演,也是因为首次作品,想表达充分,用力过猛导致的。
去年First的最佳影片,今年把名字从原来的《小寡妇成仙记》改成此名后在艺术院线公映。
两个名字可以看作整部电影的一体两面,一表一里。
从叙事的层面来说,剧作更接近于一部公路电影:丈夫意外身故,已是第三次丧夫的年轻寡妇王二好无家可归,带着哑巴小叔子开着丈夫留下来的面包车游走于乡间,却意外被赋予了祛除他人痛苦疾患的神力,从而被原本排斥她的村民们奉为大仙,她开始为村民排忧解困,但却发现村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整体的剧作结构十分清晰,基本的剧情主线就是王二好被侮辱——成仙——跌落为凡人,低高低的节奏。
电影的拍摄地位于冀蒙辽三省交界的平泉县,片中的演员口音呈现出一种东北话、山东话与河北话的杂糅,导演有意将萨满、大仙、神婆,因果报应,民间神怪传说这些非现实元素融入剧作中,营造出一个真假莫辨的荒诞世界。
当中大批非职业演员,大量黑白素材和众多水平静止长镜头的使用使得影片在节奏上略显沉闷,这似乎已经成为国内文艺片新导演的通病。
美学层面上,导演的美学追求似乎与同是拍摄东北乡村题材的耿军有着某种默契,他刻意压抑住了这个故事可能呈现出的黑色幽默倾向,而是努力使之变得严肃且趋向于一种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北方,乡村,冬季,三个关键词的组合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荒凉萧索的气氛,它更像是为了配合整部电影寓言化表达的需要,重男轻女也好,留守儿童也好,亲子两代日渐疏离冷漠的关系也好,这些的确是当下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但导演并不想简单的罗列出当代北方农村的种种怪象,他更感兴趣的是深藏于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利己与自私,以及中国人世俗化功利化的信仰观。
写满了悲伤前史(丧夫、丧子、无家可归、身心受创、遭受性侵、被欠外债)的王二好因为克夫、不本分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理由又一次成为了主流排斥欺侮的对象,面对这样坎坷多舛的命运,她依旧选择自己朴实向善的价值观,并因此获得了上天的回报。
她的神力让村庄平静河流下的一团团泥沙泛起,而面对这些恶,曾经身为受害者的她选择的是宽恕与原谅,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感化旁人,然而她等来的却是更为面目可憎的罪过,看到的是众人心中蓬勃而生的恶之花。
终于有了儿子的男人卖掉了自己的亲女儿,腿脚变得灵便的老人没能等来子女的看望,孤独的死在自家房前,为了争抢山中的金矿,人们不惜大打出手,触怒神灵。
一桶百家尿让大仙神力尽失,也浇醒了银幕前的人——在中国人心中,求神拜佛的首要目的永远是为了求得或免于,而非发自骨髓的笃信。
略长了点
少见的有东北民间萨满氛围的片子。可惜台词和表演太拉胯了。
技术上的毛病很多,算是仗着现实不管粗糙的那一派。土味有些造作,根源在于讲戏的部分太多,使得场面调度很笨,没有多少灵性。设计感当然是有,比如女主追人贩子那一段,东北大妈的跳舞明显是有设计感,但是不管是女主的追逐,还是跳舞这个桥段,做作了。它可以被解读出含义,然而这点含义是在预设之后,没有轻盈地放进影像里。所以整部电影都显得很是“载道”,就连黑白影调和乍现的彩色画面也相当不自然。相比之下,同题材的《Hello!树先生》要有力的多,王宝强的表演和整部电影的画面都略知分寸感。
人性之恶由远景看不见脸的群像表现,受害者有中近景看得见面容的关怀,农村还是男性绝对的权力与恶。虽然叫成仙记,似乎是看透一切的解脱记。开篇的弥留之际再看一遍挺有意思的。
有一些想法还是蛮有意思的,无奈导演功力太差还很不讲究,且不谈视听语言和调度能力,因为基本没有,基础的表演跟台词简直是一场灾难,所有的人物都空洞无神地在背诵剧本,4:3的画幅和黑白摄影的形式不但没有增加任何艺术上的提升,反倒是装腔作势,略显做作。
处女作通病,不舍得删,就少了持续爆满的张力,显得冗长拖沓。寡妇是个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演活了。摄影像吕松野,俯拍山庄汽车大气苍凉。破碎镜子,炸药苹果,儿童和村长,重男轻女,黄金崇拜,猎杀动物,破坏生态,讲的点还是挺多的。农村迷信大仙题材太多了,再出现难免审美疲劳。
东北乡间故事会的粗劣拼凑,拍得无比混乱,老气横秋。并不是稍微有点空镜,画幅、色彩变化,镜像运用就叫摄影还不错;也不是稍微有点超常规叙事就叫魔幻现实主义。
好故事。可惜没落在地上,端着。群演太差,幽默黑不下去,现实主义的批评也就虚成了鬼故事。尾曲一度误以为左小。 #东北治丧系列 #萨满大神醒醒 原名《小寡妇成仙记》
东北魔幻故事会,建国后不让成精可以成仙
D+/118/黑白摄影还挺能藏拙的,至少让整体有点统一的风格。镜头许多都显得生涩,剩下的看似美观却又经不起推敲。颜色的变化也做得实在太刻意了。剧作上就是北方魔幻农村乱象大拼贴,引人发笑或是感动都可以算是一种文化上中国「北方学」的作用。确实不成熟,不过九天能拍成这样也挺好.....
(2022.8.9)想把所有打四五星的影评人拉黑,能不能吃点好的。黑白+方言(口音)+素人演员,是可以取多少巧?全程露馅儿,显得剧本特别苍白麻木。生编的故事,没有办法调教好群众演员,自然就是无比尴尬。
台词听不下去。
非常非常别致的片子,太让人喜欢了,让人想起《一个勺子》然而更加荒诞和虚幻。尤其是结尾那首导演自己做的曲子,神神叨叨的。摄影都极其美。片子后四分之一的地方太长了点,有点节奏失控,但我依然会大力推荐这个片子
夏天看雪原戏真享受;村里的人物关系太简单了;不管什么原因,雪原中的符号体系半途而废了真可惜
2.5。魔幻中国的魔幻Style
村民们尴尬的演技 让我看的痛苦
这个表演让我想死亡。导儿,求你好好学好表演,在创新吧
看不下去
导演想说得太多,读作文和村长戏份有意思。奈何镜头语言平淡,节奏把握失序,除了两个摇镜头,毫无调度可言。画幅无意义,话痨式的台词交给群众演员实在冒险,偶尔的彩色画面和局部色彩处理,逼着观众去作强行解读。不过,这个题材和内容是如何过得审,倒是耐人寻味。
花钱买罪受。以后真的对这类片子敬而远之。从没见过这么怪异的念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