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都担心儿女,可是父母真的很多时候帮不了儿女。
儿女为了生计打拼也无暇时刻陪伴,只能报喜不报忧。
很平实真实的故事,我平时也这样,不说坏的,只说好的。
有几处真的很有感触,不算极端的背景,代表了大多数老人和儿女的情况,不催泪,很真实。
但是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不懂电影,看完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应该是情节处理不够干脆,有点拖拉吧。
另外张国立虽然长着一张好人的脸蛋,但是他的眼睛贼精贼精的,表情也笑眯眯的,一副喜庆模样,不像那种年轻时候为事业的爸爸(应该是比较威严的),倒像是一个天天和孩子厮混的慈父,演这个角色好像和想象的有距离。
故事很完整,听说是翻拍的!
但是片子比较真实,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的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社会只能给你最现实的一面!
没有几个人可以坚持梦想,不忘本心!
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看完片子我只能,一声叹息。
叹息着社会主义好,叹息着我还算好!
其实与其说“一切都好”,不如说:还活着!
前些年古装大片票房好,接着爱情喜剧票房好,后来青春校园票房好,最近喜剧片票房好,有人说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的心情是因为避难,也不无道理。
于是好多年了,没有一部真正具有商业属性的亲情电影出现在大陆的银幕上。
独生子女一代不知何谓手足之谊,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也让父母变成了故事的背景色。
甚至在太多的都市电影里,主人公都是孙悟空转世,对原生家庭只字不提,遇到的问题与挫折就算是性格所致也是凭空而来。
在当下国产电影的叙事中,亲情,成了一种久违的情感。
《剩者为王》中,金士杰饰演的老父亲一段6分钟的独白成了好多观众为这部电影叫好的理由,对于一部爱情电影来说虽然有点违背初衷,但好演员只要将人人都明白的亲情表达出来,不用费力,一击即中。
沉浸在这样的段落里,虽然悲伤,也有一种心灵被抚摸的温暖。
亲情让每个个体知道自己是被牵挂,被爱的,在喷涌而出的情绪中其实有一种慰藉,感受到踏实的力量,比起没心没肺的哈哈大笑,更沉浸也更有力。
《一切都好》由曾拍摄《钢的琴》的导演张猛执导,讲述老父亲管志国,辗转全国各地去看望自己四个子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结构是珍珠项链型的,旅途上遇到各种小情节,每一个孩子又组成单另的闭合结构,每个闭合结构中需要迅速地完成相见——隔膜——理解的过程。
由于亲情关系是假定的深度认知,儿女的成长与社会的剧变给老一辈人带来的是打破认知,调整认知;同样,父亲的到来给儿女带来的是一次对话的机遇,是选择直面还是逃避或者隐瞒,也需要感情上的互动与推力。
于是,对于这样的结构,剧本和表演是电影的重中之重,铺垫不够难免会觉得生硬。
编剧将老父亲设置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年轻时常常不在孩子身边,对错过孩子们的成长心怀愧疚。
这个人物设置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的父亲缺失建立了广泛的共鸣,很多中国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父亲的面貌都模糊不清,这是一种社会情感,于是近些年关注“爸爸在家庭中作用”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聚集了极高的人气。
回想整部电影的剧情设计有因商业性需求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少见的双向观察的电影:四个孩子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状态有父亲缺席带来的因素;而缺席的父亲也因为在孩子成长期时的疏离,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亲生儿女,这也留出空间构建了一个孩子童年时的模样与垂垂老矣的父亲对话的梦幻情景。
这条主线之外的电影空间,非常漂亮,尤其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面无表情地说出成人生活隐痛的段落简直令人叫绝;再加上终不能逾越的时代差异,两代人的对话更显得生涩与丰富。
离婚、创业、性向、寻找自我,这些与现代社会呼吸与共的词汇出现在电影的核心故事中,急剧变化的社会令年青一代无法从自己的长辈身上获得珍贵的经验值,亲情在大部分时刻显得爱莫能助,这是电影描述的现实,也是激起观影者共鸣之所在。
于是在寻找之后,父亲愈发孤独,一个萍水相逢大姐的几句劝慰反而弥足珍贵。
儿女们听到父亲回忆录里自己成长的点滴,就像一次回眸,对现实更多出几分反思。
张译饰演的离婚丈夫与姚晨饰演的大女儿一起陪父亲吃火锅的一场戏,令我潸然泪下,粉饰的现实与父亲回忆录中岁月深处的美好两相对比,心知肚明的父亲不忍揭穿的温情在言语动作中皆有体现,三个演员细腻的表演令人过目难忘。
现代生活像一列疾驰的火车,将奋斗的年轻人带入他们自己尚且应接不暇的生存中,然而在站台上的父母,只有“举目远望”这一个动作来表示爱意和关心。
那些迫不得已的谎言不是隐瞒,是无法切身体会的缓冲带;那些令人尴尬的真相不是触目惊心,是新的生存法则;那些不能再重演的亲密无间,是父母之爱的本质。
当看清了这些之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爱,真的是,一切都好!
一部老年公路片,也可以说是一个老头儿闲得没事自找闹心之旅。
拍得四平八稳,叙事还是挺扎实的,没有大bug,就是有些巧合显得刻意,也没有戳心窝的地方,可能会睡着;讲的是二环里有一座大院子(大概也值个几千万吧)的北京老头儿出远门突袭四个散落祖国各地的子女(我也好奇为何四个都放着帝都老家不呆,还有一个直接跑去天津了),最终一一戳破他们生活真相的故事。
大姑娘看似美满实则婚姻崩盘,二儿子是热血青年卖了房投身创业潮,有疯狂李阳的即视感,三儿子是个作逼文青出走西藏后遭遇雪崩,四姑娘放弃芭蕾梦还被老爹发现是个lesbian……以上大概多数人都能想到……都不省心,却也都有苦衷。
老头儿就活在他们因各自苦衷而织就的谎言里,可这些谎言和真相根本没有构筑起生活的本质,没有推倒横亘眼前的围墙,也没有真正撕开代际差异和解构所谓父权政治,可能根本上也没有这些能力,只是简单而庸俗的事实罗列、儿大不由爹、常回家看看和善意谎言的说教窠臼,从而也没有任何击中或者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也因为本身还是中产阶级那一套,有钱老头闲,任性子女作,张猛显然已经脱离过往聚焦小人物的底色,既没有提出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轻轻划过生活的水面就走远了;这种夕阳红伦理题材其实很难处理,稍不留神就是一场催泪大戏,最终就沦为央视公益广告的套路和格调。
但张猛没把住,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在竭力压制,甚至把全片情绪都压制成了脱水的蔬菜,加上情节又太温吞,流水账白开水一块炖,最后还要大圆满来个自我和解,真是滋味全无,感动全无,还不如煽乎两下让人掉几滴泪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国又一位可能更牛逼的导演也沦陷了,至少这一次,走出东北的张猛,放弃了其个人特色的原乡叙事,既没了《钢的琴》里迸发的黑色幽默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凉感荒诞感,更失却了其风格化的影像美学,整个感觉特别像片中植入的蒙牛的电视广告片,人物和故事一个个都空洞无物,没有戏剧张力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感波澜,只有合家欢。
想起了一部老片《过年》,同样是家庭伦理片和市井电影,但《过年》里那种父母与子女、子女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刻画、人性解剖真是力透纸背,观看的时候如坐针毡但又被其真实辛辣紧紧勾住,相比之下,《一切都好》就一切都够呛了。
ps:贾樟柯真是爱客串到处泡妞的煤老板,这部又没例外
《钢的琴》导演张猛新作,上映于2016年1月1日的《一切都好》,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的改编翻拍。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朱塞佩·托纳多雷,可能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意大利导演,他家喻户晓的“回家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入门必修。
托纳多雷1990年拍摄的《天伦之旅》,在2009年被美国翻拍,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
国人比较熟悉的版本,也是美国这一版。
中国版“天伦之旅”——《一切都好》,放在元旦档期,从海报就透露出欢腾的贺岁气息。
张国立、姚晨、窦骁、张译、陈赫、范伟等众明星的组合,星光夺目,正如电影所传递的“一派和谐”。
另还有电影界一些熟脸,又来客串一把过戏瘾。
但是,事实证明,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本土化,水土不服既伤害原作,也伤害新版。
《一切都好》让张猛的电影作者属性黯然失色,影片毫无力度和锐气,平庸刻板,非常失败。
硬伤: 故事时空发生在当下中国,中产追求和消费主义。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的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离开老人身边四处打拼…… 哪里不对?
影片中明说了小女儿八七年生人,这四位三十岁上下的兄弟姐妹,可都是八零后或七零后啊。
基本国策去哪里了?
纪晓岚老师不知道只生一个好吗?
忽略本土历史的直接影响是,尽管影片说的是这里的事,是现在的事,却让人感到极度不真实。
不算硬伤的伤: 父亲独居北京大四合院,影片一开始的胡同、鹩哥和老人,让人还以为这又是一部《老炮儿》。
因为新年的聚会儿女们不能前来,正在撰写回忆录的老父亲踏上寻找他们的旅程,一路途径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且不说老人又像《老炮儿》一般“从北医三院打车回位于后海的家,路过了北四环外的慧忠路隧道”——绕道儿了。
单就老人家庭的经济情况、四个孩子的职业生涯来说,被分配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适合他们。
这只能被理解为,电影企图展现尽可能多的社会图景,它也确实这样做了。
它通过类似公路寻爱的线索方式,将这些风土人情串联勾芡,试图托出整个中国的时代样貌。
失败的是,因为人物前史的虚拟不实、活动背景的生搬硬套,所有的故事都成为看似符合逻辑,实则被架空的一厢情愿。
在此基础上,电影一些点到而止的笑料——“大哥,洗头吗”、“那女的的胸一下就掉下来了”、垃圾食品过剩激素、忽悠老外传销办学等,则不仅没体现出张猛本应该可以做到的现实主义批判或关怀,反倒沦为三俗的烂梗。
如果说《老炮儿》对年轻一代的想象较为单一符号化,那么《一切都好》则是想都没想的贴画,在这一点上,《心花路放》远远要好。
四个孩子和孤独老人的设置,让人想到《东京物语》,一位忙事业,一位搞生意,一位还有些不谙世事,一位缺席。
如果《东京物语》拍续集,孤独的老父亲会不会再和孩子们发生这样的故事。
但是想多了,《东京物语》的高明之处,在于父亲角色是一位淡然而通达的人。
儿女忙碌,他知道“是啊,他们有他们的生活。
”他可以去泡温泉,可以去会老朋友,一起感叹一番,日本要是没战败会怎样呢,可能还是战败好。
这样的含蓄和节制,也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核心要旨。
而《一切都好》的父亲角色,则一定要刨根问底,比老炮儿还爱管闲事,几乎有种《秋菊打官司》的意思,又不似《千里走单骑》理由充分。
说真的,这不是亲情,是以爱之名的绑架。
影片中父亲见到每个孩子,都想起他们孩童时代,进行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身应该是个温情的手法,却拍得像鬼片一样。
尤其是最后的四合院大审判,大雪纷飞,童年的四个孩子,说着长大后、现在时的话。
借小学生之口说出“我们已经离婚了”,求小演员长大成人后的心理阴影面积。
架空现实,流于说教,《一切都好》更像一部电视散文,全片音乐铺个没完。
价值观逻辑转折惊人,两代人难以沟通的困境,居然最后靠仿旧照片煽煽情随便就糊弄了。
当然这都可以原谅,因为当大团圆时所有人齐声“新年快乐”,甚至老父亲开始出对联时,它已经自证为一部主旋律晚会电影。
让人感到遗憾的,或许由于对《钢的琴》那个张猛的期待。
因此也希望《一切都好》票房大卖,弥补《胜利》未能公映的损失。
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做回脑子正常的人。
影片伴着画外音和管国治四合院里的狗、猫、鹦鹉、鱼缸展开故事,给人一种挺安逸的感觉。
接着伴随演员字幕表打磨钥匙的情节特写给我挺深的印象,还以为这是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不过到后来可知这一片段的重要性。
细致展现钥匙的打磨过程,包含着管治国对孩子们回家的期待,生怕孩子们回家进不了门。
老管一大早出去买菜这一情节挺常见,要么是老年人安逸的日常;要么是期盼已久的孩子们要回来了。
老管在家择菜这一片段更是让人觉得他这老年生活不错嘛!
可是,这一俗套日常怎么能少呢——孩子们统统有时不能回来大团聚了,不过这不仅仅是我们所猜测的孩子们忙,还因为管好发生了意外(管治国的小儿子)。
由于孩子们都不回来了,老管就决定自己去看望没时间回来的孩子们,还挺矫情,说是补全记忆断层,后来让我们知道其实人人都活的不容易。
坐在高铁上他本想跟对面的父子客气一下,结果人家小孩儿毫不客气一把拿走了他的饼干。
说是小孩却完全看不出来,说是因为吃激素食品太多了。
也是,现在过度肥胖的人可不少,食品问题也是一次次爆出令人乍舌的新闻。
老管先是来到天津小儿子家,他是个摄影师。
老管在他家门口一直等到晚上儿子也没有回来,手机关机。
其中老关把儿子从墙上垂下的照片粘好这一细节,也预示着管好遭遇雪崩。
老管看到了小时候的孩子们,这样的片段在片中多次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在四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与家人的联系就基于和妻子的一次次的通信。
所以他对孩子可能会有一种愧疚感。
特别是当他来到管全的创业基地发现儿子已经辞职,还卖了房子。
这时他提到了妻子,管全气愤的不让他提母亲还有后来管全告诉老管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
以及老管问为什么管楚不告诉他自己的遭遇,管楚说妈妈就是这样报喜不报忧。
都说明在孩子们的心中父亲的缺席给他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
另一方面,当子女不在身边时父母总会回忆起孩子小时候发生的种种,其实就是对孩子们的思念,这就特别贴合现实生活了。
大女儿管清可以说是位女强人。
工作顺心,但是家庭就很俗套了——老公喜欢的是医院里崇拜他的小护士而不是她这样的女强人,老管以为他们只是关系僵硬,其实她们已经离婚了。
这点其实我有点小吃惊咧,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设置更好。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与其在一起别别扭扭不如干净利落的分开。
毕竟电影还是有示范作用的嘛。
管全本来是一名留英的英语老师,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创业梦,这就跟现实中的很多人一样了,他们虽然也用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总有一个创业梦。
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卖掉自己不多的仅有的家产;每天过着迷茫失落的日子;对自己、对家人没有任何负责的能力。
管楚在父亲心中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者,老关以为她在澳门跳舞。
但其实管楚早就“不跳了”。
她为了生存在餐厅的橱窗里跳舞来吸引大街上的人进来吃饭,看她表演的不再是她的观众。
她不是艺术家,只是取乐与客人的表演者。
在我们身边不知道会有多少对自己的梦想依然已经撑不下去了的人。
管好之所以去西藏是他觉得自己太孤独了,他迷茫、不知所措。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孤独吗?
我觉得会有很多肯定的回答。
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变。
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孤独。
管好去西藏洗涤心灵,但这也如同他自己说的一样——其实去西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去西藏只是意味着对现实的逃避,对问题的回避。
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暂时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一放,先让心灵轻松片刻。
影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中规中矩吧!
但还可以。
(补充一点,《一切都还》改编自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我还没看过,但看一下很有必要) 一切都好,正如影片一样。
我们会有自己的挫折,但总有一天它会过去的。
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很好,但最后一切终究会好的。
每个人的心思和想法都不一样,虽是同个父母生的,但各有各的活法。
老大管清(姚晨 饰)虽然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但婚姻失败。
老二管全为了创业付出一切,甚至卖掉父母帮他买的房子。
老三管楚身在异国他乡,心中怀揣着跳芭蕾舞的美好梦想,无奈现实苍白残酷,她只能在餐厅做服务生来维持生计,而且老父亲发现她还是个同性恋。
老四管好,是自由摄影师,却陷入了对于人生的迷惘之中。
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十四年里,朝夕相见。
高中后终于去寄宿学校,两周回一次家,然后念大学,三千多公里,飞机是三个半小时+7个小时的车程,半年一回。
后来回到北京。
没有比在外念书更理所应当的流浪了,流浪,是一个自私且傻逼的词。
我过得并不好,因为自己。
现在每天回家,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说说成绩,谈谈同学。
只是硬着吃完饭就回房间了。
我才知道,我们这是长大了。
我不舍的说谎,于是用沉默代替了所有的委屈。
我能够承受,不能够承受的,都自己承受着。
坦白说,还是想走,走更远。
可是我生在北京没法漂,而其他的决定更难以实现。
我拖着一副空且沉重的身体游走着,却并不快乐。
我不说我很好,不说挺好的,只是在你问话的时候沉默不语。
一切都好,一切都会好的。
尽管主创带着《一切都好》做了全国巡演。
但依旧无法弥补24号点映效果差的缺陷,所以今天首映排片很少,看的人也少,全场算上我就只有4个人。
其实,还算得上一部佳片。
《一切都好》翻拍自国外的《天伦之旅》,影片讲述了,一位独自生活的老爸(管治国),盼着远在外地的儿子女儿回来参加家庭聚会,儿女们却都因为工作或家庭等原因回不去。
于是管治国决定带上写了一半的回忆录去各地看望自己的子女,给他们一个惊喜。
一路走下来,管治国发现孩子们都在对他撒谎,现实并没有儿女们在电话里说的那么美好。
大儿子(管好)在西藏遭遇雪崩,大女儿(管清)与丈夫离婚,三儿子(管全)卖了房子创业维艰,小女儿(管楚)放弃了自己一度热爱的跳舞,在服装店当人体模特。
而自己亡故的妻子却在知情的情况下全然没有告诉他,儿女们秉承着母亲“报喜不报忧”的特点也一直对管治国隐瞒生活的真相。
影片最后,管治国对儿女们释怀,最终相聚一堂。
父亲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一直是严肃且不苟言笑的。
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固执倔强脾气怪的大好人。
从小我们交流甚少,他很少过问我在学校或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只要知道我成绩是否还好,有没有钱就够了。
而我也乐于享受这种自由,生活上有不如意就会像母亲倾诉,父亲很少打过我,记忆里就有那么一次,那次是涉及到我人品的错误。
我撬开了电脑锁,所以年少时的我对父亲是敬畏的,长大后慢慢开始理解他,其实天下父亲都很像,我们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就决定说些他想听的,告诉他我们都很好,即使这些内容并不真实。
张猛导演的电影总是这么真实,《钢的琴》中父亲为了让孩子学上钢琴,愣是召集厂里的朋友用钢等现有的材料造了一台,影片里父亲和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对女人关系处理的更有力,还充满了黑色幽默。
《耳朵大有福》中王抗美退休后对生活的不屈服和斗争,他尝试过骑三蹦子,想刷鞋,开修车铺等等,但周围的人都不支持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愿意听。
这两部电影都很好的塑造了传统父亲的形象,《一切都好》当然不会例外了。
所以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它超越了原著。
影片的笑点都在管治国旅行的路上,比如在火车上打麻将的四川人,吹长号的12岁孩子。
还有就是科长出来的时候,对管楚说的蹩脚的山西英语。
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慢节奏的抒情点。
总体来说,我认为《一切都好》成为继《十二公民》之后又一成功的翻拍作品,符合国人特点,戳中游子的泪点。
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配乐太少,《天伦之旅》的配乐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和环境背景等等。
配乐是电影的灵魂,如《歌曲改变人生》、《触不可及》等等都是配乐比较经典的电影,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插入配乐,《一切都好》会更打动观众吧!
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正在热映之中,电影除了以家庭、亲情为主线煽情外,还如实的表达了现在的婚姻观与恋爱观,对于女儿与其“女友”的拉拉身份也给予了暗示性的接受与理解,大有颠覆传统与破旧之势...... 张国立接受默许了小女儿的“女同”拉拉身份 电影《一切都好》里管治国(张国立 饰)的小女儿管楚(叶一云 饰)与女孩同住并不为奇,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把这名同性女孩表达为“室友”,而是有着某种爱恋与暧昧的“亲密之人”——拉拉(女同的意思)。
这个或隐或暗的一个桥段,在现在开放的年代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是当父辈们看出这个破绽时会有何反应?而张国立此时在片中做为老一辈的代表,终于也明白了小女儿独身在澳门一直没有男友之讯的隐情。
他没有发火、没有生气,只是在看到他们亲昵的瞬间后为其做了一桌好吃的,还为其摆上一对碗筷,留下纸条离开了她们的两人世界。
随后,在后面的剧情里张国立再提此事还说:“和你住在一起的女孩我看并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也罢,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这或者算是对小女儿管楚与其女友的关系有了默许与接受的意思。
影片很显然是采用艺术手法来处理了父辈们对于子女们在性取向问题上的态度与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其实更多的可能会在知道真相后会暴跳如雷、气的晕厥,该片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父女矛盾也有包容理解拉拉群体之意,所以现实中的拉拉女同父母应该像影片中的张国立一样来看来想,因为年轻人的生活,父辈们很难再次理解并融入,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们伪装的生活对父辈们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遭! 善意的谎言:真相到底该不该隐瞒父母? 片中管治国的大女儿管清(姚晨 饰)与老公(张译 饰)因为有小三介入两人离婚的事,还有小儿子管好(陈赫 饰)出现雪崩的事,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将对父母隐瞒?或许善意的谎言出发点真的很好,但伪装出来的表相,假如被真相打破后,对父母的打击可能是更大、更致命的。
还好,电影一直采用了喜剧手法,没有让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存活期应该有多久才好呢?真相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 比如电影中管清、管全(窦骁 饰)、管楚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婚姻、事业、性取向等三大群体的代表,他们明明过的不好,一直跟父亲说“一切都好”,这种伪装起来的好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善意的谎言到底要不要继续呢? 亲们,你的婚姻真的好吗?你的事业真顺利吗?你的爱恋对象真的选对了吗?你是不是也在跟电影中的他们一样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说自己“一切都好”呢?欢迎互动评论!(文/常有才)
张国立、姚晨、张译这群演员凑在一起,演什么都不需要多费劲,如稀松平常,但是太过平淡,整个片子也没什么惊喜可言。
八十年代生四个孩子。开车的时候不看路。三十多岁升主任医。莫名其妙的“疯狂中文”现场。餐厅打人跑路。真的是要多bug有多bug。加上生硬的台词。管全吹胡子瞪眼的感人演技。唯一可圈可点的是镜头画面还不错。
作为一部亲情塑料花电影,拍的还可以了。原版《天伦之旅》和张猛的一些设计让这部片子基本平稳着陆。张国立演的挺好,放佛又回到了《我的九月》那时,邬君梅等几位也不差。回忆录的文案很好,窦骁的宣讲戏太假。另外,明目张胆违背计划生育是怎么回事?
电影流露出委婉的父爱,在误解与理解中,体会亲情。
影片非常愚蠢地避开剧情本应该有的冲突,用最轻松的方式来对话矛盾,或许是想要突出影片平淡的基调,但是要知道如果一个故事本身不精彩,那么这种方式就是自取灭亡。全片下来,没有一丝情感的共鸣,真是够无聊的。
可能与看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有关吧,我觉得很温馨,关键演员各个演技到位。
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
张猛你这片煽情过度,张国立那几段台词真没必要。过犹不及。
时间往前放20年就妥帖了,写信啊探亲啊什么的照搬原故事失败之作和贾科长差出好几个身位了
@国贸百丽宫
一个爹的信念破灭之旅
这种温吞的看似没什么野心的电影,其实不适合去影院。张猛还是比较抓人的,可张国立的形象已经被儿子毁了,看着假!剩下那些配角们,一个个不走心,还有假脸。都不如我二姐来得靓丽。范伟还是抢了戏了,伙夫的扮相看来能吃一辈子。
更像一个公益片,本来有些沉闷,但好在张国立的功力深,能抓住观众的心。剧情方面多少有些矫情,导演一个劲的煽情,但现在的观众不好骗了,这种矫情出来的煽情不大能骗到眼泪。
看上去一派和睦,但其实,早已千疮百孔。陈赫出场自带喜剧效果。
张猛的这部电影偏向公益,它的意义不在于对剧作戏剧性的多高要求,就电影本身而言,程式化严重,将本该具有的家庭温情生生束缚住了,剧情表达很刻板,没有比较鲜明的伦理思考。但难得的是愿意去做这个缺市场性却有意义的选题。三星
如果没有看过《天伦之旅》的朋友该片是一次非常不错的观影过程,电影相对不如原版,但张猛的水准还是不俗,叙事平淡,亲情话题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小人物的艰辛与温暖写照深刻,改编的版本很有本土特色,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这艰难的人生,张国立演得好,贾樟柯最抢眼!
还有女同的部分,有点惊喜。
剧情平淡 但蛮符合中国人口味,片中叙事中国人表达亲情的方式。
中国式圆满,好文艺的老爸呀!委婉的父爱,在误解与理解中,体会亲情。
简单俗套,没有新意,到处槽点的一部电影,但是看的我热泪盈眶,我想,我是年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