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1,约翰·威尔逊的生活指南

主演:约翰·威尔逊,Cynthia Larson,Ron Low,凯尔·麦克拉克伦,Gabrielle Merken,Niko Nelson,Yanjaa Wintersoul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剧照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7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8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9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0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一个充满“废话”的纪录片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

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

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

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

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2 ) 无题

八月份不知道从哪里生发出一股子决心要大看特看以前没有看的片子,结果到了月底回顾才发现自己也没有完成多少观影目标,到目前为止还和去年的数值存在巨大的空隙。

我猜想大概是因为自己原来本着头悬梁锥刺股的愿望在假期使劲学习,但是这一计划在七月全面落空,特别是某天在图书馆三个小时看了一篇论文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愧疚。

我想虽然学业不可控但是观影量总是可控的,然而结果就是“未达到预期”。

我想家这个地方是有魔力的吧,每次回到这里感觉自己本来就聊胜于无的社会功能全面萎缩,自己退化成一个白痴一样的生物,两个月内白天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对别人的目光感到无比害怕以至于出门没办法走路只能骑电动车来避免目光。

(回来的半个月内没有电动车我很气愤)我总是too socially awkward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一问题在学校时候还没有大爆发,因为everyone has there own shitty problems所以根本没人在意你,但是在家不一样,在家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谁。

下楼扔垃圾都有三到五个老年人一路盯着你,并且你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接下来三到五分钟的聊天话题。

所以我没办法出门,做任何事情都要收拾起十二分的害怕才能进行下去,omg 我甚至害怕那个在图书馆和我要草稿纸的小女孩。

anyway,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总之当wilson将镜头对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在场感。

那种微妙的尴尬和观察的感觉我几乎每刻都在进行,生活以一种非线性的状态流淌,过去和现在未来一起构成正在进行中的一部电影。

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生活。

 3 ) 还是没明白但又好像很明白怎么做

嗨,我是Charlotte,nerd,十级社恐。

我讨厌家庭聚会,不知道迎面而来并不认识的亲戚问我房子多大的时候怎么回答。

我讨厌坐地铁,不知道在拥挤的车厢里怎么看自己的书才能保证不被边上的人偷看。

我讨厌家里乱糟糟,却宁可懒洋洋在沙发上看书把左脚的袜子丢到地上七歪八道的娃娃身上也不站起来收拾。

我最近,被老板建议去参加一个培训课程。

老师说了很多管理中必要的沟通技巧。

可我只觉得身心俱疲。

老师说,你们要问open question,这样才能有去有回。

老师让我和他做角色扮演,我只坚持了两个问题,老师就宣布我把天聊死了。

课上了四次,可我依旧是社恐。

别人跟我说“天气真不好”,我却因为喜欢雨天而自顾自沉默。

就像上厨艺课,老师教了好多做菜技巧;可我呢,我连厨房都不想走进去。

这周,因为在过去的周末参加了一场不被事先告知赶鸭子上架的无聊家庭聚会身心俱疲的我,无意中打开了这个剧集。

啊,太适合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手忙脚乱的我了,我需要一本生活指南。

六集,试图回答六个问题,“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

但一季看完了,发现他也没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

他不过是一个虽然特别丧,却又努力和生活交朋友的人,所谓的生活指南,不过是带点委屈的戏谑之语。

到最后,他自己也没找到答案:完美的意大利炖饭还还是没做出来,他想要送饭的房东奶奶却中风进了医院;他想知道如何做到公平,参加了一场裁判的聚会,却发现他们在宴会上拼命薅羊毛。

回头看看,生活中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一开始最笃定的永远不是最优解。

你看嘛,这片子看似轻松怪诞,但我看到好像只有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

家庭聚会上,我躲在一个角落里拼命吃东西,不想让大家看见我跟我说话。

可最后,我去桌子上拿薯片的时候,别人还是抓着聊天。

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是,在问完十万个怎么办后依然毫无头绪,在生活面前几乎要投降的极度悲观主义者,又常常是用尽全力努力生活的人。

我可太羡慕John Wilson那永远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新鲜视角的能力了。

反正人类社会都这么让人绝望了,远方也好,回忆也罢,都不见得有多好,那还不如就着眼于每天犄角旮旯里的古怪荒诞和温柔伤感。

我爸常说我是个想太多的人,但此刻我觉得想太多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还在努力琢磨的人,是依然相信明天转角有惊喜的人。

我一口气看完了一季,也没明白怎么做。

但倒是明白了,寻找答案的路,比答案本身有趣得太多太多。

而本来又有什么答案呢?

你喜欢人群,我喜爱独处;你能保护好你的家具,我的家具上总有奇怪的污渍,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手忙脚乱学了这么多年的怎么办,到头来来学会的,也只是用自己笨拙的处事方式,过好这一分钟。

而这当下的解决方案,换了个场景又无解,我又得再次寻找答案。

但是,我还是觉得,只要还能问怎么做,就还没到对生活彻底投降的时候。

——最后,那个中风的奶奶治愈回家了,他端了一碗不完美的炖饭给她。

我真想尝尝。

 4 ) 一个充满“废话”的纪录片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

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

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

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

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5 ) 随便写

其实很想郑重地写一些东西,但是苦于没精力没时间。

John Wilson的拍摄不是在倡导一种摄影式观看的精确(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没那么需要巴尔扎克式的人物了)和剪贴式的、素材积累式的生活观察。

第一季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展示日常生活中那些诡谲瞬间,而二、三季开始,明显人工的成分加重,就没这么有趣了。

观看John Wilson之后至今仍在启发我的一件事:很多东西(尤其是:宏观的,甚至无法用词汇下精准定义的)是难以甚至无法改变的。

其中一集的脚手架象征资本主义在城市蓬勃的发展、对工人的有形压迫,Wilson拍下了,不代表他做出了任何改变,不会有一家公司就因此停止攥取利益,情况肉眼可见地会越来越糟。

但是作为Wilson,不能不拍,不能不完成这个”观看“”停留“”思考“的过程。

这里不是在强调他作为一个和HBO合作的纪录片导演所能带来的传播价值,而是说因为他是John Wilson——John Wilson这个人所代表的所有特质 决定了他会拍下这集纪录片的行为。

我们如何去谈论他的纪录片?

与其说温情时刻的涌现、资本主义中的人文关怀、作为新时代启示录的传播媒介(太冠冕堂皇且救世主思维),我倒是觉得是始终贯彻一种自己的道德观和五光十色的生活对抗。

认为自己能够真正改变什么是相信21世纪Messiah的到来,而且这里大言不惭地在指涉自己,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愚蠢,然而因为相信自己无法真正改变什么或是被囿于”某种身份“当中不去做什么,就是愚蠢中的愚蠢。

额 作业还没写完

 6 ) 约翰威尔森是如何狠狠戳中了我的心巴

我对How To系列的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我已经不允许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悲伤,以及无尽(但无用的)深思,仅仅停留在一种感性而模糊的状态,只是脑中不同neurochemicals的起起伏伏。

我需要理性而清晰地记下我是如何被这个纪录片系列深深戳中的。

以下所有文字也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

S01E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刚开始只觉得这些关于聊闲天的建议有点可爱,有点抖机灵和逃避主义的嫌疑,但也是可爱的,甚至实用的。

秘诀就是,浮于表面,不聊立场,keep it light。

比如:

第一次真的被击中,脑中划过一道闪电,是这个经典的关于“Mankind”问答的对比。

此处John试图论证不同环境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得到全然不同的答案。

问题是“Do you think mankind is gonna make a comeback?”第一个场景是,某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办公室,只见教授眉头一皱,边叹气边说到“ I hope so if we can survive the perils of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fantastic weapons of destruction we’ve created for ourselves.”

当我正想着,这很合理跟我的答案几乎一样,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时,场景立刻切换到WrestleMania举办场地外体育馆外,一名竞技体育爱好者被问到“Do you think mankind is making a comeback?”

当然这里John玩了一个谐音梗,热血青年说出“No, not today. He fell off too many hell-in-a-cells.”他指的其实是别名Mankind的WWF拳击手Mick Foley玩笑过后John继续发问, “What about mankind in general?”

“I mean it’s not bad. It could be better but I’m pretty happy with my life.”看似不经意的并列是一次对我小心脏的暴击。

他笑的有多没心没肺,过去三年多我就有多忧国忧民。

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John非常轻易地向我点破了清醒的人真的活该焦虑。

以下是我常年操心的above my pay grade的各种问题:要担忧公民维权意识,也要在意同工同酬,对于领导只派让女生做如订蛋糕订餐厅的后勤工作提出反对的声音;还要随时关注地缘政治矛盾,并且致力于普及如何鉴别精神控制反对PUA;当看到为了口红包包欠下大额网贷的大学生只能叹气,苦口婆心帮助周围的人破除物质迷思把大家从消费主义的洗脑拉出来;坚信审美要有门槛所以当朋友买了一件Celine的大logoT恤摇摇头说你可不要支持高级时装潮牌化;对妈妈发给自己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公众号养生文章找出反驳的权威期刊做证据;把间歇性断食的健康益处以及对照实验结论四处科普。

哦对了,还包含那个哲学教授担心的一切。

都是我每天忧国忧民内容的冰山一角。

活该我苦大仇深啊。

一些综艺之神降临的时刻:去坎昆正好遇上MTV春假,John在一种肾上腺素飙高的浮夸人类里面,显得是那么迷茫和格格不入。

喜剧效果拉满。

不愧你,天选喜剧人,注定拍下这。

以及这里对于Pauly D的教皇analogy,真的笑死,太有才了。

最后这一集的点睛之笔是John和Chris之间的对话。

还记得最开始他给的建议吗?

聊点无伤大雅的话题,千万不要聊私密的走心的?

讽刺的就是,他在坎昆唯一留下印象的对话就是非常私密的掏心掏肺的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和死亡。

不仅没有keep it light,简直一下太heavy了。

而正是因为他和Chris交换这层信息,在悲剧层面发现了意外的交集,才留下了这次坎昆之旅最美好的最动人最值得珍藏的瞬间。

John从来不屑于总结一些精辟的金句,那样也太说教了。

当他只是云淡风轻地放出这张和Chris这张合照,我们就应该懂了。

所谓如逢场作戏般尺度适当的闲聊,他根本是不在意的。

S01E03第一季最喜欢的一集,除了把grocery list通过纽约街景中各式怪诞元素做串联的记忆宫殿联系,各式各样的冷幽默。

以及历史上第一次曼德拉效应大会。

这集的题眼:

S01E05 How to dream阿凡达同乐会的片段,我看着看着就哭了。

不得不承认,看着他们那么真挚的表情,那么神色坚定地重复着“One of the best movies I’ve ever seen”,是调动出了身体里的一些审美优越感。

如果说我当下脑子里没有闪过“嗯,“安哲”“费里尼“”戈达尔“,了解一下?

”再不济,“诺兰”“维伦纽瓦”“阿方索卡隆“,也可以接受。

说没有那么一秒钟自己是在用品味的鄙视链作为认知框架来解构眼前的信息,从而让自己从中获得一种更高级的虚荣感,是谎话。

我还来不及噗嗤笑出声的时,对上了最后一个成员真挚的眼睛。

当他说到自己是如何在这个组织中找到归属感时,在这个俱乐部之外的生活多么孤独多么不被理解的时候,我狠狠地共情了。

我们能找到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可以跟他们紧紧相拥,在那个团队里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跟自己一样深刻地迷恋一样东西,对一种特定的幻想坚信不疑,是一种极其难得而又奇妙的缘分。

我特么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更优越啊?

(而且其实阿凡达其实蛮不错的)我们难道不都是在全职”努力艰难地活着“这件事之外寻找一丝丝喘息和一点点温情的小蚂蚁吗。

我们把时间花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须执意要以爱好判个高低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

学会互相尊重,各自安好。

当然,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逐梦演艺圈》,那就gently give them a tap, and walk away (一些冷幽默的callback)

好了严肃回来,一定要比出高低优劣的思维习惯本质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服务。

恰好写这篇观后感这周阿凡达终于在时隔13年后迎来了第二部,这群真挚可爱的人心里应该开出花来了吧。

第二部能贡献初不少物料又可以供他们沉醉其中渡过下一个十年,他们可以继续对纳美文化深钻学习,在想象世界里肆意翱翔了。

想到这一点,心里突然有点甜。

本来对阿凡达期待值一般的我在走在影院的路上,彷佛脚步也轻盈起来,想到可爱的他们,因为这次能够共情纳美人俱乐部的那种翘首以盼,所以也带入了一点同样珍惜又虔诚的心情。

(这反应就很INFP)(未完待续)

 7 ) “废话”指南

拖延了几次看完,评分太高,这也是吸引我一定要看完的原因:到底好在哪?

街头长期拍摄积攒的素材,配上漫不经心的独白,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以至意识不到问题的标题。

六集,与其叫《攀谈指南/脚手架架设指南/记忆力增强指南/家具覆膜指南/餐食分摊指南/完美烩饭指南》,倒不如叫“废话”指南,脑回路跳跃,明明是增强记忆力,怎么去研究曼德拉效应了;明明在讲烩饭,怎么到了戒烟、柴油、薯片?

不要思考逻辑性,就想着是生活插曲即可,最后再给绕回来。

大概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就是认认真真的讨论这些问题,刚有点头绪,然后就跳开了,回过头再看,这些问题本身有意义吗?

如何公平买单,最公平的裁判们肯定知道吧,可是裁判聚会上看到的却是另一面,需要电视机中奖的诱惑才会去收拾餐桌,当公布结果时,只能去更多的打包带走。

讽刺吗?

这是面对不公平的正常反应。

“当他们没有从最需要的地方得到支持,当他们觉得自己完全被其他人忽视时,就很难责怪他们占了便宜。

”为了抵挡高空坠物的危险而架设的脚手架,一点点入侵了城市景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是,脚手架本身也会造成事故。

有时候,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或物,也会伤害我们。

弹幕区很多的哈哈笑点十足,对于反讽有新的理解:当觉得与自己无关时,是幽默;当真的能切身体会时,是悲哀。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事无巨细的记录生活日常,拍摄照片,害怕自己忘记。

所以看到约翰摆出十几本记录的满满当当的本子时,深有同感,好像拥有很多财富一样拥有着很多的回忆。

可是,一旦离开就忘记了的,还是真正的记忆力吗?

纪录片是成功的,但背后的疏离感是必然的,拍摄是为了记录,但当下的体验必然被分离。

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记忆力也是不遗余力,也就有了“曼德拉效应”,动用了物理学平行宇宙的理论,却不能承认记忆力的一点偏差,谜之自恋。

喜欢末尾的恶作剧。

还有攀谈、家具覆膜、完美烩饭几集。

擅长观察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人吧,才会注意到那么多的细节,自娱自乐,也顺便娱乐了大众。

 8 ) 十万个社会现象

S101 Small Talk很多和熟人难以启齿的话,需要通过陌生人倾吐心中的块垒。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哪怕不能牵手一段良缘,也能通过抒发获得生活下去的能量。

S102 脚手架有些人什么都不做,任由情绪和现实压垮。

最后,整个人生也如脚手架一样坍塌。

S103 曼德拉效应记忆因为画面、感受、文字、声音、经历而会出现偏差,不要困于记忆,因为明天总是新的一天。

S104 家具覆膜再珍贵的东西,如果没有情感联结就是死物。

人们过于迷恋物质,而忽略了一切折损才是好好生活的证据。

PS 我真的一眨不眨充满学术性地思考那个包皮重力装置是否有效!

S105 分摊费用带走鸽子的女士让我非常好奇是不是带回家吃的。

另外,美国这个分摊搞太复杂了,算那么清楚别出来吃了,或者各自点set不就好了。

S106 主题忘了疫情来了。

房东人也太好了,又洗衣服又做饭的,而博主主打一个陪伴,这种养老形式不错。

博主很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有些观点也很犀利,思维也非常跳跃。

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覆膜家具和包皮之间的关系的。

分摊费用和城市路障足以证明美利坚不适合生活,毫无人性可言。

 9 ) 看到哪里写到哪里

EP1一开始只是导演絮絮叨叨地说着,看起来没有什么主题,不知道内容将走向何处。

直到遇到一个起初看起来和其他人并无二致的年轻人:热衷party,在party上一边抽🍃一边说着life's too short, you gotta live how you wanna live. 直到后来又遇到,导演和他从闲聊渐渐聊到最深的隐秘:我的朋友刚刚自杀了,这是我第一次失去一个如此亲近的人。

当孤独是常态,small talk并不会有任何缓解,甚至可能加重对社交的抵触。

也许这只是社恐人的症状。

可是当夜深人静又独自一人,难过的情绪莫名翻涌起来,能够分享痛苦的朋友和你有时差无法倾诉,即便可以也不想向朋友倒太多负面情绪。

你竟然无一人可以聊一聊,哪怕是别的事,让你转移心情。

又想到其实你也刚经历过失去一个曾经能互相信任没有任何顾虑分享的朋友,情绪上的失去。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愈这伤口,只是总是想起来,啊,我失去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失恋也不过如此了吧。

然后只能向以往一样,自己想办法恢复。

如果长此以往反复能让你的心脏更强大,那一切也便值得了。

可是为何还是会因为类似的事继续难受?

 10 ) my life

之前写的短评怎么如此sb正经评一下:最近剧荒严重,所以又开始看以前看过的片子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Always on the way and find something fun. 北京和纽约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很像,都是一个包容的、立体的、复杂的城市,有足够的空间的内容等着我去挖掘。

或许我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的exploration,也不需要一直追求建立privilege上的诗和远方,既然我已经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要去学会如何focus on myself,如何去自然地、舒适地生活。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短评

有的想法挺有趣的

4分钟前
  • Woody-木
  • 还行

很像Look around you。想起那句“网友真是什么吊视频都有”。只想找点乐子,结果又被美国人教育了一番。 看到最后一集的panic shopping恍如隔世,我真的希望一切会好起来,就算无法回到过去我也接受了,但我希望一切能好起来。

7分钟前
  • 小王八年方八二
  • 还行

一集结束时还保有50%的新鲜,下一集验证了他的手法在继续后,第三集就略微开始陷入体验的循环了。所以每次1~2集刚好,多了会烦。

11分钟前
  • 柴禾-ChaiHe
  • 还行

My Bible.

13分钟前
  • 粥豆
  • 力荐

首先是直面拍摄对象的勇气 其次是分类整理和将碎片叙事化的巨大耐心 厉害!(因为搞错了顺序所以上来就为房东太太而稀里哗啦了一顿)

17分钟前
  • Настя
  • 力荐

呜呜呜呜呜呜看完了,舍不得,第二季什么时候播

20分钟前
  • 蒜了
  • 力荐

生活的真相如是。I love it when he stumbles 两个死掉了朋友的人遇见了,白色的酒店倒下来。所得税霓虹灯,镜中物体,为了所有错误的记忆。一把椅子二十年后揭封即染尘,另一把椅子将无论怎样被毁都永远如新。经过这一切影像加码,我现在已经不知道纽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了,好似到处都是小小混乱,温柔漩涡,跟随任何线索走下去,都会找到一个笃信某种荒唐阴谋的善良的人。想到脸庞村庄、阿玛科德--都赋予从路牌上摄取神意的能力。最牛的是 看完之后 你好像真的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的意思是 关于人生。谢谢秘鲁地铁

23分钟前
  • Pluto&Piaget
  • 力荐

三星半。有的比较有趣,有的一般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古灵精怪,纪录片,然后主题五花八门。社会上的形形色色。不像剧集一般关注美好的一面。会看到各种议题。脚手架、曼德拉效应……在这些议题里感受不到什么好的体验,只是一些生活细节,带不来情感,这些议题太琐碎和无关紧要了。最后一集立意蛮好的,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把前几集的议题串起来了,整个第一季很完整。第6集封神。

31分钟前
  • Make it right
  • 还行

这个人的通感怎么这么天才

34分钟前
  • 鸽子菌
  • 力荐

第一集很惊喜,后面就so so,偶尔也会让人忍俊不禁

38分钟前
  • 安妮
  • 还行

播客推荐的纪录片,一开始看确实有些新奇的感觉,比如脚手架在我生活的城市不是很常见,比如给家具包塑料是我这个穷人没考虑过的问题,但是好像也就这样,新奇,有趣,然后呢?而且仔细想的话,采访片段除外的拍人的素材🤷🏻‍♀️不知道是不是偷拍?还不是拍别的素材背景里不小心拍到,而是以这些被偷拍的人为主体,并且加以评价,讲难听点,不了解你这个人,偷拍你,对你指指点点,看到的人还拍手叫好。

4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感觉这哥儿们的确是有一份稳定的那种傻逼工作在一直做,典型的在做这样一份工作的那种缺乏洞察力,被磨去了一些东西,说了些话又半天说不透的软趴趴的感觉。我一直挺烦这种丧了吧唧一直在拿个机器拍啥东西的人。但也没有比讨厌普通人更讨厌他们。这片子于我最大的意义就是打开一扇窗口看纽约,除此之外没启发我什么,也更没让我共情什么。他做饭看上去真挺难吃的,讨厌做饭这么难吃的人。

42分钟前
  • 是你妈妈
  • 还行

从包沙发到包皮,直呼内行。复制品才是保护,一个永远不会坐的椅子!保证了一个全新的完美版本。……以及最后,点题的回忆,一切失效了,还保持一颗调侃且有温度的心。

47分钟前
  • blueshadow
  • 力荐

一头雾水,女票说这个片基本就是everything she hates about NY

48分钟前
  • Paul
  • 较差

很精致但我不喜欢,始终对生活保持这样细致的洞察力是不是也会感到难过呢?就像憧憬着这个广大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最后带上眼镜去观察发现也不过如此,它就只是这样粗粝地运行而已,没有那么大不了。

53分钟前
  • 🌁
  • 还行

还不错的vlog

55分钟前
  • Zoom
  • 还行

就非常new Yorker. 看起来像低配版《持摄像机的人》

56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影像或者纪录片的新可能性,视角新奇,思维发散,偶尔有会心一笑之妙。

58分钟前
  • Antihero
  • 还行

想给每个好朋友安利的程度

1小时前
  • comeasur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