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实际上是一部非常牛逼的电影。
故事讲在越战期间一个美国父亲用爱如何找回丢失的女儿。
当时反战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借机搞邪教式洗脑,女儿被卷入政治谋杀。
通过一个家庭,串起美国一段历史。
我猜豆瓣评分低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散,节奏较为舒缓吧,反正这个分数不能反映这部电影价值。
不想说太多的废话,一个近乎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近乎疯狂地女儿,用自己所谓的高尚亲手葬送了自己父亲的人生。
我所感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又安稳的年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女儿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深沉压抑的爱。
妻子的无耻背叛与贪图享乐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深爱,把自己夹在女儿和她之间饱受煎熬的那个女人。
主人公在听到女儿所遭受的种种非人一般的待遇后所表现出的出离的愤怒与妻子冷艳高贵愈发青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让他的内心从未得到片刻愉悦,而碍于亲人朋友又不能流露出来,多年的压抑,饱受痛蚀的灵魂,再也不愿忍受让女儿受到分毫的伤害。
于是她不顾妻子的阻拦,收拾起他一直珍藏的承载着关于他与女儿之间最温馨美丽的回忆物品去等待女儿出现。
然而女儿依然拒绝跟他回家,最终他愤然扯下了女儿脸前的面纱,看到的女儿残缺的牙齿,想到了女儿曾经经受的难以言表的苦难经历,他再也不愿做一丝强迫女儿意愿的事情了,他只能静静地离开,等待着再次探望女儿。
然而,女儿再也没能出现,无尽深沉疯狂的思念,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带着没能见女儿一面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个曾经只与主人公有这一面之缘的主人公弟弟的同学的口吻,在听主人公弟弟的口中讲述的故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娓娓道来。
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妻子,她受够了女儿的叛逆,和女儿对自己毫不尊重的粗鲁行为和语言。
在经受了几番煎熬几番辗转甚至精神崩溃之后,她决定彻底放下,通过一些手段找回自己的青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换一个新的环境,彻底的摆脱过去。
而她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背离而去,再加上温柔多才的设计师恰好抚慰了她寂寞空虚的心房,我相信她犹豫几番之后,最后总没能抵挡住设计师的攻势,其实之前已有伏笔,女主的岳父对总设计师的挑剔评论后的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在提醒自己的儿子,而主人公内心如焚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冲击久久不能平复,美国牧歌所展现出的美国公民自由多样的思想,中产阶级的奢靡生活,理想主义追逐理想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作为喜欢伊万(尤恩)的人,这个影评不是要八卦,而是表达对白左围攻他的同情。
一、关于导演处女作的问题这个电影是在导演辞职的情况下,由伊万接替的,当时或者停拍,等待选择新导演,那将带来投资灾难,甚至导致前期拍摄彻底报废,伊万作为男主熟悉拍摄的各方面,他成了导演的接替者,这跟他雄心万丈地要当导演,不是一回事。
伊万获得欧洲电影节影帝的《影子写手》,其实也是临时救场。
原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大腕,但他的经纪团队看到了影子写手政治上过分敏感,有可能无法在美国院线推出,坚决辞演,伊万不怕,在导演波兰斯基还在监狱待审,遥控拍摄的情况下,接替出演,稳定了整个剧组。
伊万可能没有政治正确的理念,也比较讲义气,仅此而已。
二、伊万本人的父女关系伊万有一个红到直接当艺术作品的公益广告,叫《宝贝宝贝,我爱你》,婴儿可爱的插画,配合伊万温柔似水的诗朗诵,呼唤的是成人对子女的责任。
其中的温情打动了千千万万人,伊万是英国公认的好爸爸,忠于家庭,爱护孩子,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公益广告中慈父的代言人。
不过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是一家五口中,唯一的男人。
他的困扰跟影片不一样,他被抱怨的主要原因是更爱大女儿,还是更偏心其他女儿的问题。
他教育女儿的风格偏软,女儿抱怨他基本用法语(他太太是法国人),伊万听懂了也装听不懂。
他家里的权威是他太太,如果哪个女儿行为欠妥,由太太批评女儿,伊万只负责冷淡那个孩子,协助树立妻子的权威。
但伊万的女儿们据说非常乖巧懂事,一方面他其中一个女儿是毫无血缘关系的蒙古养女,是他骑摩托横跨欧亚大陆,去往美洲路途上,探访蒙古孤儿院时发现的,当时因为孩子太小,只有两岁,在条件简陋的孤儿院里成活困难,旅途结束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收养。
但孩子来到后,最初几年身体不好,有过紧急住院的情况。
伊万跟自己亲生的孩子更亲昵,但对这个养女最关心,其中的基础是同情心,亲生女儿比较好接受一点。
另外,伊万年轻的时候,性格特别开朗,属于跟谁都微笑那种人。
但年龄渐长之后,出现了类似情绪低落期的问题,他长期在外工作,剧组人际关系复杂,伊万那种迁就别人的柔软性格,积攒下来许多负面情绪,他在外工作期间依旧状态极好,但回到家里,反而有可能不爱说话,活力降低,甚至萎靡不振。
而这种情绪问题,最终反映到了身体上,他额头原本有颗痣,在发生癌变后,进行了切除。
在某盛大颁奖典礼上,由他来推荐癌患励志纪录片《抗癌的我》,几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人选。
可惜只有40多岁,就笼罩了这种问题。
妻子和女儿们对他的身体情况一清二楚,格外关爱他,他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女儿小小年纪,表现的礼貌、周到、亲切,远远超过了年龄。
他家里的爱是双向的,不是单单父亲爱妻儿,而是妻子、女儿也很痛爱他。
三、伊万那些死去的孩子们有句开玩笑的话,叫做如果你想早死几年,你就去做慈善吧。
慈善其实是最容易惹起非议的事情。
伊万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义工,所以他作为冒险家第一次摩托横跨欧亚美大陆时,将所得赞助款和播出收益捐给了该组织,结果引发了很多英国人的指责,说国内的事情不管,给联合国捐款。
伊万对此的回应是,只有当我做的慈善伤害了别人时,我才是错误的,他对慈善的要求是没有受害者就行。
但这些指责促成了第二次跨洲的摩托车旅行,去的是战火未停、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各国。
这个纪录片也很红,不但赞助很多,而且播出费用较高,并且出版了畅销书。
这些收入成为苏格兰儿童收容所的奠基性资金。
这会他确实把慈善款大部分给国内了。
苏格兰儿童收容所,并不是孤儿院,而是临终儿童养护机构,免费帮助那些为救治得绝症的子女,经济上被拖垮,或者身体上被累垮的父母,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治疗价值了,就送到这里,有专人照顾,父母在工作之余,可以陪着孩子同住。
机构里并不是愁云惨雾,而是将死亡进行了浪漫化处理,孩子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葬礼,口授自己的悼词,写下幻想自己回归天堂后的各种趣闻。
伊万多次为该机构捐款。
伊万对孩子的爱,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其实也延伸到了敌对国家。
他在伊拉克战后的各种动荡和恐怖袭击频发的情况下,来到伊拉克,拍摄了有关战争孤儿的纪录片,他指出战后重建,跟消灭独裁政府同等重要,对英国政府对此毫无预案,推诿责任的做法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
而且他不主张接纳移民,认为只有出现环境灾难的时候(如核电站事故),移民才是选项,伊拉克人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哪怕只是借款),完全可以重建家园。
这个纪录片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援助伊拉克意义很大,其实也影响了英国的移民政策。
伊万的身体状况和年龄,注定了他很快就会回归他演艺事业起步的地方,即在BBC拍摄工作压力较小的电视剧。
所以英国公众期待出现另一个和伊万相仿佛,事业上成功,收入较高,同时又热心公益的演员或者运动员之类,因为他曾经支撑的公益项目必将转移出去。
伊万是个传奇,但这个传奇是不是可复制的?
伊万以他在欧美演员中较低的身高,超细的腰肢,比硬汉脆弱太多的感情,承载了很多苦难,正如同他眼睛下方那颗泪痣,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很多早已不在人世,但我相信,他们在伊万的微笑里,曾经看到过天使的样子。
白左们骂伊万之前,最好想想他们又都付出过什么?
看完American Pastoral 这部电影,我大致记住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一个问题孩子逐渐瓦解。
一个思想偏激的女儿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不归路。
一个伟大的父亲如何穷极一生竭尽所能的要救回这个女儿,至死方休。
吾家有女初长成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长成像电影里头哪个那样——活活把母亲逼成了疯子婊子,又把父亲折磨得半死……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啧啧这样的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身为父母的观众作何感想,而我比较衰,我只想到八个字:生女如此,不如掐死!
可是华丽丽贯穿整部电影的父爱光辉简直叫我这个衰老母惭愧得睁不开眼睛——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坏再烂再邪恶,我始终爱你,我绝不会放弃你,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这个伟大的父亲果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女儿。
他漫漫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女儿带回家。
然而,这样一个好父亲,终究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孩子。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女儿始终不肯回头?
为什么她要离弃父母?
而且离弃得如此彻底?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时侯那样天真善良,长大后却变得如此扭曲偏激?
是父母爱的偏差?
是错交了一群坏朋友误入邪道?
还是此女天生自带崩坏因子?
我甚至在想,此女要不是那么恰好赶上了反战浪潮的风口浪尖,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不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好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算了,但至少该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哦Sorry,一部好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至于答案,自己慢慢琢磨吧~这部电影有人骂到不行,可我觉它适合象我这样头脑简单的人,因为它简单的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彼此纠缠不清的关系——很多时候怪来怪去恨来恨去,到头来都不知怪谁恨谁好~追根究底,也许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道缺口的关系吧?
我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无时无刻不等待着一个出口。
那个出口也许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决堤崩溃后从此一泻千里一去不回头。
又或许像那个伟大的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的拼命修堵填补最后依然无法叫女儿回头。
因为心里的那道缺口,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寻求出口。
因为想找一个出口,许多人事都成了无意识的借口。
电影里的父亲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道缺口,所以母亲成了女儿的出口。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隐藏在婚姻生活里的缺口,所以孩子成了夫妻的出口。
电影里的青少年问题和种族冲突是深埋在社会底下的缺口,所以反战和各种社会运动成了他们的出口。
性格乖张叛逆又无处宣泄是青少年的缺口,所以潮流趋势成了他们的出口。
而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缺口形成的吧?
否则何以总是在寻求圆满?
以此类推,是不是人生越急于寻求出口,就会越加大缺口?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的复杂关系,你要如何定义?
又该如何破解?
《美国牧歌》~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1960年,美国发生了什么,致使青春期的女儿对社会那般的憎恨,让一个家庭从此走向了哀伤~美国,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的奇迹,似乎连喘息都顾不上了,这个一百年,真正的骨骼健全、肌肉发达了么?!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什么它能够以便捷准确的渠道吸收丰富的养料,而又独善其身,这内在的神奇,吸引你想一探究竟,书、电影、或是通过音乐?!
还是,旅行?!
北美,似乎应该是下一程的备选了~男主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之一伊万·麦克格雷格,这部片子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豆瓣得分6.2,可是,这部是我想大赞的片子,只为伊万的第一次,就那般的精彩[强]~作为导演的伊万,以他一位优异演员的眼光,所选的演员,剧中的每一位,老少中青,都太到位了,同样,作为导演,伊万更多从一位演员的角度,让每位演员在镜头中发挥尽致,没有老导演的那些跋扈,老练地从一个镜头连贯地切入另一个镜头,也不还没有通过顺倒参插来表现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而是让表演者演透所扮演的角色,让表演真正成为电影的主宰。
当今的电影,技术已经盖过了演技,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演员素质局限的困惑,而伊万,当他想主宰电影的时候,他把他演员的积累运用得如此到位,剧本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讲好、讲透,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这已经是一位优秀导演应该具有的素质了[强]~
不谈演员 不谈镜头 就说这部剧本子有多烂。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电影党表示,二万你还是好好的当演员吧,导演真的不适合你。
这部剧的本子对本剧的影响减分到没分可减。
首先视角混乱,开篇二十分钟还停留在NPC视角,作为一部电视剧,已经浪费了最佳开篇时间。
然后就切入了Seymour视角。
我能理解导演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尽量多的内容。
既想表现尼克松时期越南问题和黑人歧视社会矛盾,有想表现merry激进主义对身边的人和她本人的伤害,并且想把片子拍成男主一生的伪纪录片。
贪多嚼不烂,结果就是没有一点表现清楚。
从表面来看片子主要讲的是Seymour的一生,其实是merry成长中产生的不正确价值观对家庭毁灭性的伤害。
也就是说,虽然主视角在Seymour,但是主导是merry。
但片中merry性格的养成,和母亲的矛盾,对父亲扭曲的感情,在片中都只是一言带过。
从细枝末节可以看出,merry的悲剧甚至可以追溯到母亲参加选美。
又选美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才是这个家庭的悲剧所在。
可惜片中虽然告诉了观众这些细节,但是要么是不充分的,要么是时间不对。
前故事没有交代清楚,整个故事都处在一种高屋建瓴的状态。
而且为了努力证明这是Mr Seymour的一生,merry中间下线很长时间。
家庭为主的片子,家庭成员和成员关系是主要组成。
然而这部片子里,merry和父亲,父亲和母亲,merry和母亲的互动似乎都是两两之间,没能构成稳定三角关系。
对应merry和父亲这条清晰的主线,merry和母亲的关系是影响merry初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竟然完全没有提及。
导演想用Seymour控制全剧,现在看来只是做了一个穿线的作用,可惜变成了大事件的堆集。
一部人物传记,人物没有丰满用大事件堆剧情,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全片情节靠大事件组成,但导演又极其在意演员演技,台词,表演和戏剧冲突中想要表现隐忍和压抑,在成品中的表现就是,莎士比亚式的念白,和缓慢的演技,所有人演的都不紧不慢。
片子失去了很多本应有的戏剧冲突。
剧本烂成这样,无心关心镜头语言和剪辑。
二万答应我回去当你的演员好么(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尽管女儿炸死人,尽管女儿被通缉,尽管女儿偏激不理智,但父亲总是把女儿当成当初的那个宝贝.女儿失踪,父亲为寻找女儿付出了很大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父亲千方百计地想为女儿开脱,想为女儿做错事找借口,认为女儿被人指使才做错事.当最后发现是女儿主动做的,父亲终于爆发,问女儿:你是谁,我的女儿在哪里?看到女儿住在糟糕的地方,过得贫困潦倒的生活,当得知女儿被强奸被囚禁,父亲心都碎了.女儿再次失踪,父亲每天都会来同一个地方,希望能再碰到女儿 到最后父亲葬礼上,女儿其实早就心死如灰,却能前来送别,但没有理会母亲.影片是对反战时期美国社会的探讨,但也反映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
作为喜欢伊万(尤恩)的人,这个影评不是要八卦,而是表达对白左围攻他的同情。
一、关于导演处女作的问题这个电影是在导演辞职的情况下,由伊万接替的,当时或者停拍,等待选择新导演,那将带来投资灾难,甚至导致前期拍摄彻底报废,伊万作为男主熟悉拍摄的各方面,他成了导演的接替者,这跟他雄心万丈地要当导演,不是一回事。
伊万获得欧洲电影节影帝的《影子写手》,其实也是临时救场。
原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大腕,但他的经纪团队看到了影子写手政治上过分敏感,有可能无法在美国院线推出,坚决辞演,伊万不怕,在导演波兰斯基还在监狱待审,遥控拍摄的情况下,接替出演,稳定了整个剧组。
《美国牧歌》的牛逼之处在于,面对成熟或不成熟的各类型政治,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愤世嫉俗,而只是将生活中因政治因素导致的悲剧视为阴晴圆缺般的旦夕祸福,谁碰上谁倒霉,将它紧紧压抑在背景层面,剩下主要就是聚焦于这位倒霉的父亲,如何通过他,让观众认识到父爱的平凡、永恒与伟大。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有意无意表现出了人的“符号困境”:我们用符号定义自己和世界,然后在满是例外的世界中重新定义符号,混乱中彼此一直被符号遮蔽,终其一生也无法挣脱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本片在为“小资”洗白,不如说它“洗白”了一切,将符号的复杂性还原,这反倒让符号简单起来。
当代西方电影与文学的高级,我观察,大多都反映在这个层面。
我相信有些真实事件比电影更残忍,但影片所展示的仍然叫人觉得极端。说教无处不在,有剧中人(如心理医生)自以为是的教导,有剧中“我”的说教。台词太漏骨,很刻意,不真实。一度有窒息感。
导演处女作,自导自演,还不错!达科特范宁长成这样了,确实有点意外!
民国时期,你国也充满了这样的悲剧中产家庭,被各自的共产主义崽子坑到死。林豆豆可是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大义灭亲为国为民呢。
一个典型传统的美国犹太商人家庭,却因为女儿投身了极左的Weather Underground“地下气象员”组织而四分五裂。影片演得中规中矩,但刻意丑化左翼的WU组织,扭曲了美国越战前后,那么一段轰轰烈烈的人权.反战等等的革命运动时期。3星给影片本身,但意识形态被这么扭曲,给个1星也可以。
一般的改编作品,合格的导演处女作;主题有时诠释得太饱满也不是一件好事,留给观众回味的空间太少。三星。
那个时期美国发生了什么?这小妮子走的也太极端了…这老父亲也真是好执着,好正派! Consciences.
这个心理医生是心理医生吗?肯定不是。她怎么能让一个孩子去选择她要的生活?所谓选择,要与理智并存,没有理智谈选择,多半是悲剧。如果她在故事的伊始把孩子交给警察,不知道故事怎么发展?至少不会多杀几个人。
百感交集。美国现代史仍然有许多值得记录和书写的时刻,包括家庭史,包括当下。
几乎和原著一毛一样(仅舍弃了和口吃女儿的心理医生搞婚外情这条线),没有风评的那么差,只能说伊万导演功力尚浅,整体比较平庸,接近电视电影水平,和女儿重逢的重头戏、和Rita小宾馆情欲戏全都太直白,原创的结尾稍微挽回了一点好感,男神女神颜值演技都在,若在川普当选后上映直接可以视为美国挽歌
非常好的改编电影啊。简化了小说情节,但是主要冲突和冲突的伏笔都展开得很好。反战和战争带给一个个人,家庭,小镇和整个国家的破坏,都有力地呈现出来了。没有提名金球和奥斯卡好可惜
罗斯当然不好拍,特别是瑞典仔的心里状态,我不相信会有影像可以呈现出来,电影果然就是把最为精华的部分舍弃了。如文青姐姐所说,基本就是一个多小时带你读完《美国牧歌》,给你说这本书到底说了个什么故事而已,其他没有了。然而,后半程还是全程哭着看完了,谁让这是罗斯呢,也是文学启蒙读物啊。
完成度很高,除结尾之外都还原了原著小说,年代感和气氛到位。小说的象征性非常强,以一个破碎的三口之家象征二战一代和反战一代的矛盾,几位主演表演很到位。小说结尾是混乱,电影结尾似乎还有回归的希望,理想总是比现实美好
还没看过罗斯的原著,但近期听了不少戴老师“电影与全球60年代”的课程。一个感悟:我对那段历史的想象过于romantic了(不是责怪戴老师,是责怪我自己的无知),但revolution就是revolution,是tears and blood的混合物,绝不仅仅只是热情与幻想的结合体。
如果再生个小孩,一家子或许就没有这么折腾了。的确有些人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是爱做。伊万的表演加一颗星·。
1. 生养孩子是艰难而冒险的事情 2. 忠犬八公式的父亲
Life is just a short space of time in which you were alive.为大范宁对这个孤独的结巴女孩的细腻演绎加一星。这个故事本可以拍得更好的吧,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相辉映,人如蝼蚁,现世残破,梦幻泡影。
故事讲得非常单薄,很多人物事件都莫名其妙的。有这样的孩子也是无奈啊。伊万格雷格还是好好当演员吧。
You're not anti-war, you‘re anti everything. 生女如此,早当掐死。
人生,只是你活着的一段短暂的时间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状况源自于他们内心的问题你怎么可能知道该怎么做?只能尽量....只能爱他们我还是很爱我女儿或许我不该这么说但.我现在比以前更爱她她也更令我心痛即使最低等的生物,也囚禁着灵魂
有纸牌屋里的大长腿哭格儿.卷毛大眼睛真可爱 丧尸为嘛爱凑热闹.因为丧尸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