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强大的内心,那么出格的举动。
或许吧,因为是孩子,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让我为之震撼。
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在雨中与一个男人进行坚决对抗而进行自残行为。
如果不是一心想找到妈妈,在这种强大的意念驱使下,我想一个孩子不会伤害自己,那么决绝。
顺便说些题外话吧,很少看俄罗斯的电影,这回央视电影播放就顺便看了。
电影画面是我后来才喜欢上的淡淡蓝色调,晦涩而朦胧。
海报呢却是鲜亮的色彩。
这个孩子,刚开始是不怎么招我喜欢的,说话总是冷淡、无趣。
后来他爆发了,于是我就喜欢了。
这样一个敢于行动的小家伙,不知是配音的原因还是本身就那样,孩子的说话语气一直趋于平调,貌似表情都很少,总给人一副少年老成的感觉。
如果不是孩子,我不会认为有故事。
还有一点在电影中体现得也很明显,孩子以一个独立个体形象与周遭打交道,既有一种成人身份,又有一种孩子的童稚的形象。
话说在欧美电影中这个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充分。
孤儿院的孩子,虽然希望自己被认领,却更渴望自己的父母来把自己接走。
血缘之情,是任谁都无法割舍的。
凡亚被意大利夫妇办手续领养,在所有孩子都羡慕他的时候,他看到另一个小伙伴的妈妈;他和她聊天,得知跳轨自杀。
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他的时候找不到自己。
其实被丢到孤儿院的孩子,有谁会来找他呢?
他认真地学习识字,进档案室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找到了他第一次呆的孤儿院。
在一个孤儿院姐姐的帮助下,他逃出了现在的孤儿院,开始寻找自己的妈妈。
过程很坎坷,结局他笑了。
小孩子的表现太好了,简直不像是在演电影,如真的故事一样。
佩服啊。
很多影评里都说那胖妇人和院长是在贩卖儿童,从表面上看是的确如此,院长甚至还想要定金,但从本质上看,那种外国人通过办理手续(比如准备材料并审批并且等待)来领养儿童也是合法的,只不过会支付一定的费用罢了。
这与“贩卖”儿童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从破败的公路破败的公交车和摆摊卖些吃食、衣服的普通人那里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大部分人生活还是很困窘的,财富都流向那些官僚或寡头那去了。
胖女人的身份一直没有明确交代,但可能是负责外国人收养本国儿童的政府官僚,在这场意大利人收养风波中,她无非就是个“掮客”,拿了好处给人办事罢了,至于她那么上心东奔西跑地找,无非就是拿到的好处大,涉及的人多,孩子跑了,她损失比较大而已,也没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歹毒。
至于那位院长,到那火车站之后压根就没再接着找,说明他本身就不是那么上心,大不了还可以试着换另一个去意大利,只能说明他本人对局面也没有那么强的掌控力,这一点跟乱糟糟的孤儿院也能看出来——他本人也只是个管理无方,但又不乏良善的普通人而已。
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来:1,他对孩子们的态度有时会呵斥,但并不是凶神恶煞似得野蛮。
2,“意大利人”的朋友的母亲来院里找孩子,被他直接呵斥去了,有的人解读为他想“要钱”,但仔细想想这里头是不是有别的原因,比如对不负责任的母亲的严厉的批评?
3,小男主角反悔后,院长也不是斥骂,也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如果是卖孩子的惯犯,哪还有那么多耐心。
我想说,除了那胖夫人之外,整个电影里的人物没有什么绝对的坏蛋,都是各色的“不幸者”或者不乏良善的凡人。
比如那个孩子王、红衣妓女、院长、夫人司机、“富政街”(?
)那个老头。
正是这种群像的塑造,影片才没把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过于聚焦,而显得简单单调,而是给了观众更多的关于普通俄罗斯的信息:众多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破败凋敝的小城市 ,社会巨变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分化等等。
但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是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良善的品质,比如那个夫人司机最后关头还是放掉了小孩;陌生妇女的帮助和陌生男人帮助坐公车;红衣少女的帮助等等。
社会一面是现实的、残酷的,也有一面是接纳的 、包容的。
итальянец,从俄语直译过来就是意大利人,源于片中小男孩要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孤儿院的同伴们一见他就喊:嗨,意大利人。
一个简单的谑称,一个简单的故事。
中文译名“寻找幸福的起点”,似乎揭示了电影的主旨,其实不然。
有人说电影带有很浓郁的狄更斯风格,细细看来,狄更斯的笔调却置于整个俄罗斯的大背景下,透过那对意大利夫妇之口,“看看这真正的俄国大地”,镜头里是白雪雾濛的平原,泥泞的一条弯路,感叹19世纪油画里的景象犹存,不由想到“回归”里清晨的湖畔,一般的孤寂与清冷,只不过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罢了。
近年来获奖的俄罗斯导演都有些风格相似,连音乐也是,看似寥寥几笔,却直击人心。
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
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
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
每一个俄国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法国人生来都是诗人,每一个中国人生来都是阴谋家。
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灰大衣,在迟缓的火车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样肆虐得扎自己,六岁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样鲜红的仇恨,可以因为一个理由轻易的制造或是结束一个生命,永远都不可能如他们般潇洒,也永远都不可能进去他们的世界。
俄罗斯版的“小蝌蚪找妈妈”。
我想很多人看完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冰天雪地的俄罗斯。
孤单瘦弱的孩子。
漫长的路程。
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小巷用玻璃瓶自残威胁想抓他回去的男人。
以及片尾那句温柔的寻问声:“是你找我吗,孩子?
” 寒冷的天气,温暖的令人流泪的故事。
影片原名Italianetz即意大利人,讲述的是一个俄罗斯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过上其他孩子都艳羡的幸福生活,而他却逃离了孤儿院,去寻找自己的亲身母亲的故事。
因为他即将成为意大利人,于是伙伴们都叫他Italianetz,可是我却更喜欢这部片子的中文译名——《寻找幸福的起点》,意味隽永,回味无穷……故事的开始是那个冬季的俄罗斯,一辆吉普车行驶在那一条蜿蜒的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两对男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车突然在路上抛锚,前排副驾驶座上胖胖的夫人开始打电话求助,不一会,拐角处出现一群半大的孩子将车一步步推到了孤儿院。
此刻镜头一转,对准了孤儿院的孩子们,孩子们对夫人的到来似乎感到兴奋。
六岁的小男孩凡亚成为了一个幸运儿,他被选中,即将成为这对意大利夫妇的孩子。
孤儿院的其他孩子都很羡慕他,于是开始叫他“意大利人”。
一切本该顺其自然,凡亚似乎该等待着未来富足和幸福的日子,可这时却出现了一个女人,一个遗弃了自己的儿子却感到后悔的女人。
她是凡亚的朋友穆辛的母亲,穆辛早已被夫人和院长卖到了不知名的地方。
女人想明白一切来寻找儿子时,却再也找不到了,于是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也是这个女人让凡亚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怕离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找不到自己,故而他开始去了解自己身世,他短短了几个月学会了认字,冒着风险从院长那儿偷到了自己的资料,在其他孩子的帮助下,开始了寻找生母历程……在那个嘈杂的孤儿院,这群孩子活得多么辛苦。
生存在这里凸显出其独特意义,小偷也罢,流氓也好,就算做了妓女,也不过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来。
或许每个人还会有些对家,对母亲的渴望,但是最重要的是活着。
也就是活着,让人不禁感叹他们的生存本领。
伊卡救出了被关的凡亚,帮他去寻找母亲,却在火车站因为偷一块手表而被困。
就这样这个六岁的孩子独自面对世界,他机敏地躲过了夫人的追踪,逃离了其他流浪儿对他的围困。
就在葛里沙发现了他时,他也巧妙地逃离了。
就这样这个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收容所,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的消息。
而最后当他逃不开葛里沙时,他居然拿起了一个啤酒瓶,瞬间砸碎,开始狂刺自己的手腕。
那一刻,让人为之心惊。
只不过一个六岁的孩子,怎么如此的决绝?
最终,那个三四十岁的男人放过了他,可是我不知道现实中会有人真的放过他吗?
故事最后,没有说那个偷了“朋友”的钱,帮凡亚出逃的女孩,我想她大概永远也不会回去了……这个六岁的孩子,是多么地震撼人心。
忍受了一切困苦,就为寻找自己的母亲,他没有想到妈妈不要他怎么办?
没有想过找不到怎么办?
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丝的希望,他去寻找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他会利用成人对孩子的怜爱来帮助自己,会忍受饥寒和哀伤。
当他披上衣服离开了那个不会拍马匹的老管理员时,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善良而勇敢的孩子!
为着希望,而努力活着。
幸福是什么?
我想起了一位老阿姨对我说:“孩子,你多幸福,你有爸妈,有完整的家,有爱!
”也许这是我的幸福,这大概也是凡亚想要的幸福。
他在寻找,自己是谁?
他在寻找,妈妈在哪?
他在寻找,自己想要的幸福!
寻找自己幸福的起点……后记:也就是这个故事,让人看到母亲对孩子的意义,那代表了一个希望,一个未来和一种幸福。
曾经有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婴儿,死在了我怀中,我用尽所以,他还是走了。
他的出生是因为未成年的母亲偷食禁果。
如今有一个活了二十岁,没有户口的女孩,成了我弟妹。
母亲的遗弃,让她饱受人间困苦。
她的孩子,我不知道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
所以,希望每一位年轻的妈妈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希望每一位孩子都体谅自己的母亲。
母亲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他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生长在孤儿院。
他有着深邃的眼神,你总能看到他静默地望着远方,带着一丝疑惑,一丝害怕,一丝兴奋,但更多的是勇敢。
他原可以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
可他却更在乎,如果我被意大利人领走了,万一我妈妈也来找我,不是找不到了吗?
为了这个冒险的想法,小男孩决定去寻找妈妈。
在他的心里,妈妈离开他,一定有她迫不得已的原因。
他相信,他一定会找到妈妈,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这一路的寻找,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有多艰难,你可想而知。
然,也许某个人当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时,他必定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
他为了找妈妈,他要去偷看孤儿院的档案;为了看懂他的档案,他得学习认字;为了拜托别人教他识字,他把应该上缴的小费去付了学费,结果挨了一顿打;离开孤儿院,去找到妈妈的住处,又是一路的艰险。
他的眼神始终清澈。
他艰难地寻找着爱,不管路途如何,不管结局如何。
他从没有过犹豫,犹豫自己是否能找到妈妈。
他奔跑的身影,异常清晰,在我心里留下永恒的影。
爱的匣子,一旦被开启。
他便被赋予了无限的能量。
小男孩,你是来找我的吗?
一句温暖的问候,画面定格。
那张坚定而精神的小脸儿,溢满了幸福 。
这儿老下雨,但是屋里很暖和。
我和妈妈向你们问好。。。
小男孩找到了妈妈,他和妈妈温暖地一起生活。
关于幸福,也许我们无法执意索求,它自有悠悠然飘降的时刻。
也许在你寻找的途中,也许在你静候的过程。
不要去怀疑幸福的可能,尚存些HAPPILY EVER AFTER的美好童话,我们就是温暖而幸福的。
信念,是寻找幸福的起点。
有一天宠物店在卖一只小狗,买的人问:这狗忠诚吗?
卖的人说:这点你放心,它卖出去三次都能自已跑回来。
那么点的小孩,为了寻找幸福的起点,什么事都做了出来。
于一路奔波中,达到了自已的愿望。
也悄悄的改变了那些冷漠的人,并因此他们像机器猫那样伸出圆手帮助了他。
谁遇到这样一个小孩不会心动呢?
前后两个孤儿院的老院长都分别给小孩说了一席话,都说起自已本来咋的咋的,后来沦落至此...看得出来,愤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顺从的,一种是反抗的,我最喜欢以前那个孤儿院老头的一句:卖小孩赚钱,真是世风日下!
一句话评论:In Russia, Every Orphan Longs for Adoption. Vanya Has Other Plans...To Find His Mother At All Costs 它是来自异域的,它是鼓舞人心的,它有一个值得敬佩、聪明伶俐的孩子,它描绘了一个远离西纽顿的饱受痛苦与磨难的地方,并且它抓住任何可能将你无法想象的苦痛演绎到淋漓尽致。
——《波士顿环球报》结果就是影片半甜半苦,查尔斯·狄更斯也会为之叫好的。
——《娱乐周刊》结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狄更斯式的剧情,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这部最新力作《寻找幸福的起点》,随着剧情的展开始终坚强有力而感动人心。
——《好莱坞报道》《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
——《记事板》杂志有些许神奇的亮光,使得小主人公想逃离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这种非现实的感觉、神奇的想象和愿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
——《纽约时报》幕后制作:狄更斯式的银幕孤儿《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则来自俄罗斯的黑暗传奇故事,影片从一开始,就立即把观众带入这片富饶的大地,在这个养育了无数生灵的地方到处却是弃儿和痛苦。
本片由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执导,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取材于安德鲁·罗曼的电影剧本,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六岁的孤儿凡亚(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饰),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孤儿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文学巨匠狄更斯笔下的世界。
过于拥挤的空间和惨无人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绝望逐渐死去的地方,而且每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的时候这种绝望更加强烈。
导演克拉夫库克站在孤儿的角度,以同理心看待孤儿。
然而与狄更斯《孤星血泪》里的孤儿,或者说“千里寻母”辛苦历程之类的题材相比较而言,本片还是有着自己独到之处。
“寻找”,代表积极主动的精神;“幸福”,是更加美好的情感经验,也是一种期许的态度,同时也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起点”,绝非白忙一场跑回原点,而是找回真爱、启动新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凡是有孩子为主角的电影,通常都能轻易俘获观者的情绪,成为讨好观众的最佳利器。
如果再以孤儿千里寻母这样的感人题材来演绎,一定会是最有力的催泪弹和票房的保证。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寻找幸福的起点》并不打算以此为卖点来大做文章。
在导演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品中,安德烈·克拉夫库克以机智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在俄国极其严重的非法收养问题。
有大量证据现实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危机。
《寻找幸福的起点》正是根据新闻里一个俄罗斯小男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他是在孤儿院被人遗弃的孩子,一直想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影片是一个简单而感人的电影,虽然碰触了俄罗斯的经济、社会问题(单亲女性无力抚养小孩、孤儿院里黑幕重重),也揭露了领养制度背后的利益交换,然而这无不建立在最单纯的孺慕之情上,道出爱的渴望与重要。
饰演凡亚的小男主角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的表演极为生动,天真可爱却又不可思议的精准的紧揪着观众的心。
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勿庸置疑,本片的灵魂人物就是小男孩凡亚松赛夫。
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够牢牢揪住观众的视线,感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剧情随着俄国一个孤儿院里的日常生活展开,真实地再现孤儿院的生活原貌:大孩子照顾小小孩,有些大孩子会欺负小小孩,某些孤儿希望被领养、能够拥有正常的家庭、有父母疼爱自己。
但是,为什么凡亚松赛夫要逃跑呢?
即使是被中介孤儿的恐怖霸道女人,及老是被霸道女人糟蹋的司机追捕,凡亚松赛夫仍是坚决地朝目标前进。
想找到妈妈是因为他相信:妈妈不是真的要抛弃他,如果他被意大利人收养了,妈妈找不到他,可怎么办?
影片借着孤儿院,所要表现的不只是孤儿的心愿,还有俄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影片以被意大利人收养,代表可以过好生活、吃好东西,至少是突显出俄国与意大利的差异。
令人激赏的是司机与凡亚松赛夫从追捕的过程里,狼狈又温馨的互动。
此外,凡亚松赛夫学习识字以找到正确的搭车路线及阅读出生证明的精神。
这部电影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一种锲而不舍的力量。
花絮:·电影的英文片名“Italianetz”(The Italian)的意思是“意大利佬”,俄罗斯小男孩凡亚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孤儿院的其他人出于嫉妒就给他取了这个绰号。
·《寻找幸福的起点》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影展暨第28届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及儿童评审团奖、第13届圣彼得堡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23届Poznan Ale Kino!青少年观众国际影展首奖、2005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影展首奖等众多奖项。
它是一个小小的、小小的故事。
可以没有其他人物,可以没有其他情节,宁愿只有一个小小的松采夫的故事。
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永远只有稀疏却悦耳的清脆声响,痛、脏、冷、饿,还有无言的喜悦和惊奇,在小小的松采夫心里,都不过是清脆的声响。
干净洁白的,有玻璃风铃的,轻轻碰响的,好像那么不经意,小小的松采夫,小小的个子,小小的心。
精致的,温润的心。
小小的人,多好啊,大个子在小人儿的面前,粗糙的心,也会不经意地、莫名地,柔软下来,像伏下身的猫。
却又不得不沉寂地、硬生生地把它吞咽下去。
“每个人都有梦。
”不是因为是梦所以实现不了,是因为没有用对待梦的柔软去对待现实。
小小的松采夫,可爱的松采夫,总是漠不关心的孤寂样子的松采夫,笑得连风铃声都变得柔软的松采夫。
“孩子,是你找我吗?
”温柔的声音,想必是个心也同样温柔的人。
雨过之后,温淡的金光沾去消融的寒意。
温柔的松采夫,在旅途的终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从起点开始,一路不再寒冷。
PS:这是写看完影片后的第一感受,有些片面的话看不顺可自动忽略。
没想到电视上会放这个片子...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
小蝌蚪找媽媽
………乱了,乱了
小主角是天才!
如果有一天,你终于想起来要寻找我,我却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
结果就是影片半甜半苦,查尔斯.狄更斯也会为之叫好的。
小孩演的太好了。
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他人的欺负,不能束手无策甚至逆来顺受,要勇敢、要用智慧去反抗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太老实就是懦弱
异常感人
小男孩儿很可爱。片子觉得一般。
喜欢俄罗斯电影
7
小蝌蚪找妈妈。
瞎了
他去寻找幸福
孩子有时的勇敢超乎你的预料。
也是个熊孩子
不能看打不开
寻找幸福的起点。
對于一個孤兒,親人可能就是他幸福的起點,然而這位親人卻又曾經拋棄了他;那么,這個起點還真的幸福嗎?導演視乎婉轉而恰到好處地回避了,假如導演交待了這位單身母親出于有意或無意地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反而顯得如此虛偽……也許正是凡亞一顆寬恕的心,給與他母親一個彌補錯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