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这个话题虽然是沉重的,但是其实还是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面对死亡,我们可以惧怕,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从容面对它!
同样剧中也有对爱的诠释,第一对母子,生生对哥哥的爱是相对外放的,所以他想了解哥哥的喜好,完成哥哥没做完的事情,而生生的妈妈对逝去的大儿子的爱却是隐忍的,在无人的时候,抱着大儿子的衣服会偷偷哭泣,思念但又不想看到大儿子的遗物吧,所以这也导致生生和妈妈之间产生的一些小矛盾,不过最终母子俩人还是明白了彼此,相信以后他们会有更好的相处和交流方式。
另一对母女,莉莉本身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当年对女儿以安上学报考的变更,所以心里也是女儿有一点点愧疚,所以她显得非常独立,也不愿意打扰女儿更多,同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当时经历了照料自己逝去丈夫的过程,也不忍让自己的女儿也经历那样的辛苦,总而言之,她选择独自面对疾病面对死亡,但又放不下女儿,于是又留下了一些视频提醒女儿;单作为女儿的以安,也许她早期会对母亲有一些埋冤,但是其实早已成年的她也早已经理解了母亲,同时对于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关爱方式,最终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是对着母亲说出了我爱你,母女彼此也都是明白对方的心意。
其实,无论是亲人爱人,我们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自己的内心情感也不要吝于表达,良好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同样,面对生死,我们可以惧怕,但既然无法避免,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走向它!
一部关于生与死的电影。
“我有我的人生,你也有你的人生,我们都要学会放手。
”亲情是一生的羁绊,当我总说要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也许先学会与父母和解,他们何尝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也会害怕,彷徨,孤独,背对我们擦干眼泪转身继续坚强。
所以,永远都不要爱得太迟。
(鲍起静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
)
生生 (2017)6.92017 / 中国台湾 / 剧情 / 安邦 / 鲍起静 吴至璿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的希望
来看,只是因为它是一部电影。
节奏慢,又太显得平淡,甚至看莉莉奶奶安安静静的吃完一碗面。
但又是很真实的生活。
当看到了荧幕上的那个老太太,让我想到了已经离开了的亲人们。
面对生死,内心豁达,过好每一天,就是最酷的老太太。
让我最感动的是,莉莉奶奶不让女儿照顾自己的理由。
都说母爱伟大,但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么无私,甚至大多数人的思维还都是“养儿防老”。
其实家人之间不必说我爱你,但这句“我爱你”着实催泪。
一个失去了亲人的少年,参与了一段癌症晚期奶奶的人生。
一个应该会更懂得人生,更懂得珍惜,一个走得少了些许遗憾。
一部关于母亲与孩子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羁绊的片子。
前半部分慢节奏,仿佛零零碎碎没有重点,但其实都是为了后面情感的溃堤做好了铺垫。
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片中后半段几度忍不住洒泪。
女主角老戏骨,各种处理都恰到好处,小男主角和两位女配也都很自然,整体氛围很舒服很自在很真实。
看完之后,忍不住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没什么要说的事,闲扯两句也很窝心。
感谢不散观影团的超前观影,给不散比心~
生死都是自然: 很多事我们不能选择,也不能控制,比如诞生,死亡,万物都存在生长衰亡,除非你是修仙可以长生不老。
如果轮回真的存在,那死亡就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你现在的死,也是你明天的新生,除非你伤天害理,失去了再次为人的机会。
人活着,一辈子总要经历悲欢离合,有很多是非纠缠,有很多恩怨瓜葛,也有很多荡气回肠的爱恨,会得到一些东西,会失去一些东西,有初见,有遗憾,有无奈,也有温馨。
人的勇气不是直面被野兽吞噬的生活,而是灵魂救赎的死亡。
台湾电影《生生》有个老人家大妈,被诊断出了肺癌第四期,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三个月,她却很自信的告诉医生自己可以活过一百天。
已经超过六十八岁的她,法定年龄是不可以开出租车的,她却坚持着开出租车充实自己的生命。
有一次乘客还把一只狗丢失在她车上,老人家把狗抱回家精心照顾,就担心自己去世了,狗不知道怎么办,好在狗的主人找到了她。
女儿建议去化疗,她拒绝了,女儿要辞职回来一块住照顾她,又拒绝了,她只想用自己的坚强活完剩余的时间。
如果说她对自己的女儿有没有什么愧疚,如果有,那就是没有让女儿去读美术,选择了女儿不喜欢的专业。
老人家很懂娱乐,医院不愿去,却跑去学跳舞,甚至还每天把自己的视频传上网,她的直播竟然是个突破,有很多粉丝,甚至还有记者登门采访。
在粉丝中有一个叫生生的小男孩,他去世的哥哥也经常看老人家的视频,生生妈妈晚上在超市上班,白天下班回家准备好儿子的早餐就睡觉了。
似乎一个大房间就剩下生生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如果孤独是很委屈的,会害怕,也会胡思乱想,还会偏激抱怨,他需要有人说话,有人关心。
生生的妈妈不是不关心他,而是生活所迫,她没有时间,有一次还以为儿子丢了,紧张的要去报警,又不忍对儿子发火,只能躺在床上哭泣。
生生经常骑车到妈妈的超市附近去偷偷的看他母亲,有次还不小心被车撞倒,立刻有许多热心群众围上来帮忙。
在与老人家的一段相处后,生生也成熟了很多,懂得亲人的可贵,当他最后一次去老人家家里,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生生觉得有什么东西失去似的,他害怕发生在自己身边,哥哥已经走了,最后一个不能再失去,他飞奔到妈妈的超市,二话不说就一头扑到妈妈的怀中。
我们觉得花朵的生命很短,其实我们也很短,就像天上的高级生物看人类一样。
一些人活一辈子是浑浑噩噩的,糊里糊涂的,一些人是轰轰烈烈,一些人是卑鄙无耻,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乐善好施,做好人做好事,一些人却是伤天害理,做坏人做坏事。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属于什么阶级,问心无愧就好,如果非得要和别人比,那就比德行吧,远离那些可能让自己堕落的人。
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活着总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迷失与困惑,只有将死的时候,许多人才有旁观者清的超然觉悟。
活着的一切到了死前的思考是否还是难舍,或者是微不足道,当然有的人会更多愁善感,有许多事放不下。
我们无法决定命运,也不能时间倒流,或者改变以后,一些人,一些事注定是遗憾的,一切只能是过去,这些记忆会在孟婆汤的效应下变得一无所有,就好像自己根本没有在地球活过。
那么人一旦知道自己要死了,那么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如果是我,我会说不后悔接触过一些让自己缠绵悱恻的文艺朋友,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兴趣爱好。
与其用尽一切办法去苟且偷生,还不如顺其自然,迎接死亡,人都是过客,谁都有这一天,最后也都成为往事被遗忘。
片名“生生”除了是小主角的名字…个人认为还“活着”的意思~片中表达了从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态度。
莉莉(女主),是积极面对,希望最后的时刻还是开心的。
小男主角是害怕,哥哥的死亡让他觉得有点害怕。
女主女儿面对妈妈将要离开是不舍与内疚。
但大家到最后也被莉莉的乐观所感染。
人生很短暂,请珍惜眼前人,不要让自己后悔。
希望所有人看完都有所感悟!
得了肺癌还剩下3、4个月名的的士司机鲍起静,虽然超龄仍然偷偷继续载客,还乐观地玩起了直播,把日常点滴带给粉丝。
而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成了她的粉丝之一。
鲍起静演台湾电影,居然不违和。
毕竟其父亲鲍方是内地过去的,鲍起静也有点普通话底子吧?
虽然现代带着白话腔,演一从香港到台湾的人也说通。
“忠孝”小学。
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
好大间书店。
貌似台湾的书店文化保持得不错,《汪洋中的一条船》就常见书店。
腰上帮贴膏药这个,忽然想到《花儿与少年》里面刘涛与郑佩佩的一段情,郑佩佩给刘涛按摩。
狗狗。
孤独的狗,孤独的人。
便利店店员。
母子情。
母女情。
“奶孙情”。
隐藏的兄弟情。
最后的煽情略过火。
过犹不及。
“再来!
”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那些从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就伴随着的东西,家庭,财物,权利,身体,和那些在生活中遭受的事情,苦难,但好在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如何面对这一切,我们可以假装一切都不是这样,郁郁寡欢,放纵自己。
当然也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面对一切,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
既然我的生不能选择,那在被宣判的最后日子里,我要自己选择我的余生。
面对死亡,最伤心的人就是身边的亲人。
看着身边的人离去,总是会有磨灭不掉的人伤痛。
如何面对伤口,或者说如何能 让自己伤得轻一点?
爱之深,痛之切。
鲍起静演得太好了,这位老奶奶让人心疼,让人落泪,让人唏嘘,让人感动。
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给人带来什么发人深省的意义。
也许我们不能预计未来,但是可以珍惜当下,好好陪家人,精彩地过好每一天!
很好,造型很优秀,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太难得了
给生生上的死亡教育,鲍起静老师真是厉害。
太白开水了……感觉是台湾电影危险的信号,之前的《阳光普照》《孤味》都很好,但不能以“质感”为旗号做出这种片子来,以为有一两句经典煽情台词就能撑起一部片子。小清新过头了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虚无。多一星给雷光夏。
很喜欢这种慢慢悠悠平平淡淡的生活化电影,很真实,也很现实。让人心里平静却又增加更多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不敢去细想的假设,说不害怕死亡是假的,生而为人没有遗憾是不真实的。因为人生充满了遗憾,所以死亡才显得恐怖。很久没有看到一部电影能够让我热泪盈眶了,莉莉奶奶在摔下病床后哽咽的那一句“我好害怕”令人动容。即便是努力生活,独立到临终都不愿麻烦自己女儿的老奶奶也会在病痛折磨身体时害怕死亡。其实我们并非害怕离开,而是担心在离开之前没有好好告别啊。“有些什么东西 是丢了以后 你会觉得遗憾的,那才是你应该觉得是重要的东西。”——《生生》
挺催眠
对鲍姐还是比较熟悉的,看过不少她的电视剧,但第一次见这种她讲国语的作品,所以有些不太习惯,特别是还把她放在台湾这个背景下,有些违和了。片子没有刻意去煽情刻意去悲伤,特别的平静。总体三星半吧,看到了一些杨德昌的影子。
“我也只能活到这个年纪,以后的人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如果有一天,你知道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一部平平淡淡毫无戏剧矛盾的电影,却能让你在最后半个小时疯狂流泪。很少能在市场上看到把老年人当主角还能把她刻画得如此可爱、生动、独立的电影,整个故事就四个人物,痛失大儿子的妈妈,懂事的小儿子,身患绝症之后开始努力把握人生的母亲和外地工作的忙碌女儿,从头到尾没有贩卖任何的现实痛点,而是平铺直叙地建立着一段忘年交,由此串起了两个家庭的温情故事。即使乐观人生依然会害怕死亡,即使不忍失去也要勇敢放手,生活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2019.5.5想看。拍摄水平类似《人生剧展》。看这标题会想到《一一》。《一一》是献给外婆的,此剧是从小孩的眼里来看生命。(今天看之前,评分是6.8,评分时是7.0)第1224个标记看过的人
很有意思,生活物品因为它被谁所有而具有一种生命,如果人去世了,除了让人趋之若鹜的财物,其他东西的生命也随之黯淡,变得多余,甚至也同时具备死亡的气息,令人避之不及。。。
一老一小,像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一样,不用刻意煽情,却也如此温馨
觉得还是拍得太散,剧情的骨架不丰满,两条线尤其哥哥线稍显浪费,明明可以填充出更加有质感的故事。如果没有演员的演技推动,这故事可能很难赚我的眼泪。
2021.03.30 不散观影团 很久没有看慢节奏的电影了,开场前好奇海报上的两个人会是什么关系,是奶奶和孙子吗?没想到是导演巧妙的设定。直播一百天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态,除了莉莉奶奶本人,其实没人明白。散场后的交流环节有人说老人其实心里不愿意麻烦别人,我们做儿女的应该体谅老人的独立。但我倒觉得并不尽然,再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一刻,不要等到最后忍不住了才学会看清家人的无助。演员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戏,最后半小时哭的停不下来,珍惜眼下的时光吧,银发闪闪的尽头不只在等家人,也已经在等我们了。
雖是老套的故事,但鮑起靜讓我可以看下去。
2021年11月28日观看。我感觉情绪渲染的有点不太到位,有点散。
20200213:一個年輕的小孩追隨過世至親活過的痕跡,與一個將死的老人邂逅。生生這個名字也暗示了這種人際關係互動中生命的延續。有意思的命題和故事。但劇作本身問題太多。只有老人一廂情願的鏡頭的展示和傾訴,缺乏小孩/女兒/媽媽的反打,關係的交匯完全沒有拍出來。
以十分现代的媒介展示了陌生人之间的联结,像是一出鲍起静的独角戏,其他人物基本都游离在外。
杂音太多了
生生不息,必有回响。噢,记错了,似乎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唉,不管怎样,有回响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不愿意 拖累子女。不愿意花钱看病。想自己坐起来。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出去走走。会幻想好了以后的美好生活。“等我好了 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你下次来啊 我就好了…”。没有好,没有下次。
莉莉姐在医院流着泪和女儿说:其实我也害怕。真的,想想我也是,外表的坚强只是狮子座的伪装而已